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2024-04-28

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精选17篇)

篇1: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作者:柳永朝代:宋体裁:词 翠深红浅。愁蛾黛蹙,娇波刀翦。奇容妙妓,争逞舞[衤

因]歌扇。妆光生粉面。

坐中醉客风流惯。尊前见。特地惊狂眼。不似少年时节,

千金争选。相逢何太晚。

篇2: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作者:顾  朝代:唐  体裁:词      燕扬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花掩却翠鬟欹,

慵整,海棠帘外影。

绣帏香断金。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

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曲槛,春晚。碧流纹细,绿杨丝软。露华鲜,杏枝繁。

莺转,野芜平似剪。

直是人间到天上,堪游赏,醉眼疑屏障。对池塘,

惜韶光,断肠,为花须尽狂。

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

雨微,鹧鸪相逐飞。

天涯离恨江声咽,啼猿切,此意向谁说?倚兰桡,

篇3:萧红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前后。此时, 萧红与萧军分离, 同端木蕻良结合, 朋友们不理解, 在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流亡香港。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 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 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 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 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 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 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 (1) 但寂寞的好处是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对现实和未来的失望多于希望的人往往注目于过去, 注目于回忆。当寂寞的萧红躺在病榻上, 在寂寞的房间里, 那些埋藏在她记忆深处的影像纷至沓来。她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 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就记在这里了。” (2) 她不是需要讲一个故事, 而是她有一个故事要讲。童年的生命体验深深地刻在萧红的生命历程中, 在寂寞之时, 这种体验越发鲜明, 挥之不去, 成为《呼兰河传》的创作动因。

《呼兰河传》描绘的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乡镇的图景:物质上贫穷落后, 吃点小葱蘸大酱就认为是最可口的东西。精神与物质同样匮乏, 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中, 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是整个小城最盛大的节日。传统和惯例支配着一切。“牙科医生的大招牌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所以那牙科医生, 挂了两三年招牌, 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3) 封闭守旧的文化对一切所谓的异端有种本能的排斥。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不大像团圆媳妇而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4) 致死。萧红真实地描绘出呼兰城人的存在:人们活在生活的表面, 对人自身最为重要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有价值地生存都茫然不知。“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 长不大也就算了。” (5) 在“呼兰城社会”, 人不是作为人的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物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 《呼兰河传》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古老民族生存状态主题的思考, 但比后者更为深刻。

《生死场》在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互为背景的描述中, 揭示了普通中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及其空寂无聊, 几于被一种本能的自虐行为和心理促动而形成的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样无意义的生存只是由于外力的作用 (日本入侵) 继续不下去了, 他们也开始懂得了民族的尊严和做人的价值, 他们不再是“蚊子似的为死而生”, 而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 (6) 换言之, 他们作为人的觉醒是一种偶然。《呼兰河传》中, 萧红完全从古老民族自身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本相出发, 反思民族痼疾和国民性弱点。因为这种混沌的生存, 就是“默默地生长几千年的人生”。不仅如此, 在思考民族现实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伦常人格的同时, 萧红还从生命本体论层面对人生作了某种形而上的思考。

在《呼兰河传》中, 萧红对诸多问题的思考是通过笔下的二元世界呈现的:一个是呼兰城世界, 一个是祖父、我、后花园构成的世界。两个世界通过“我”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前一个世界愚昧、残忍、无聊、守旧, 后一个世界慈爱、温馨、自由、健康。在后一个世界里:

倭瓜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他若长上天去, 也没人管。 (7)

前一个世界虽然不好, 却是强大的, 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后一个世界固然美好, 却是弱小的、从属的。不必说后园一到秋天就衰败了, 一到冬天则全给雪埋住了, 就连祖父也“一天到晚是闲着的, 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 而且“祖父常常挨骂” (8) ;“我”由于儿童好奇的天性而受到严厉的惩罚:被祖母用针刺痛手指, 或者被父亲一脚踢翻了, 差点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小说中并非刻意呈现的二元世界表明:在病态社会中, 一切美好的、正常的、人性的东西, 都会被视为非正常的而遭受扼杀, 即便这些东西与他人并无大碍。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毒害, 并不亚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这是《呼兰河传》给读者的最强烈的感受。如果把《生死场》与《呼兰河传》放在一起读, 这样的感受会更加鲜明。鲁迅先生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如看客心理、敬重鬼神而轻视人的基本权利、盲目地反对革新等, 在《呼兰河传》中得到了集中的艺术的表现。

正如《生死场》中动物映衬着人一样, 后园世界的存在, 凸显了呼兰城世界的存在。后园世界的勃勃生机, 对照着呼兰城社会的贫乏与无味。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 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 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 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 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 (9)

除了对民族生存本相的探询之外, 《呼兰河传》还呈现了萧红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对于个体的人来说, 何为有意义的人生?或者, 人生本来就是苍白的, 并无任何意义?小团圆媳妇、王大姐死了也就死了, 用有二伯的话:“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 (10) 一千多年前, 陶渊明曾感叹:“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一千多年后, 萧红以小说的形式, 表达了对同一主题的思考。在萧红笔下, 灰色病态人生对生命力的销蚀显示出生命的无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枯寂。生既无价值, 死当然就更无足轻重。萧红写道:

他们就是这类人, 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 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 他们想击退了寒凉, 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 没有什么希望, 只希望吃饱了, 穿暖了。但也吃不饱, 也穿不暖。

逆来的, 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 却一辈子也没有。 (11)

愚昧的人生固然是一种悲剧, 有理性的人生又如何呢?在小说中, 祖父是唯一一个智性的存在, 他有文化、善良且尊重生命。对小团圆媳妇之死, 他评论道:好好的孩子给害死了。可祖父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呢?《呼兰河传》中, “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的句子几次出现。可以说, “荒凉”, 是萧红最深刻的人生体验。萧红写道:

我生的时候, 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长到四五岁, 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 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 祖父就死了。 (12)

面对着巨大的、永恒的虚无, 个体的人的存在何其短暂、渺小!惟人生悲凉感体验深刻的人才会执拗的追求着“温暖和爱”。 (13)

总之,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具探索精神的作家。她以小说的形式不仅表达了对文化传统、国民性、物质匮乏、僵滞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之类较具象的形而下的命题的思考, 而且她的思考也涉猎到了人的异化、生与死的价值、人的终极意义等较抽象的形而上的命题。因之, 她的小说尤其是《呼兰河传》就具有一定的深层意蕴而分外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篇4: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她留下了近70万字的创作。

【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全书共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都别具特色,作者用文字给我们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推荐理由】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呼兰河传》名列第9位。

【精彩热读】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

“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儿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

“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

“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

“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每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共享感悟】

文章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和祖父一起念诗的故事。作者真是一个念诗迷,一天到晚念个不停。说是念,其实跟喊差不多。可是,诗要是不好听,她还不念。知道作者最喜欢什么样的诗吗?她最喜欢带有叠词的诗——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文章中的一字一句都洋溢着作者的天真无邪,让我们仿佛听到作者的朗朗笑声。

篇5: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河传,河传赵鼎,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作者:赵鼎朝代:宋体裁:词 年年桃李。渺关河一梦,飞花空委。鸿去燕来,锦字参差难寄。敛双眉、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独倚高楼,日日春风里。江水际。天色无情,似送离怀千里。

篇6: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河传

作者:徐昌图朝代:唐体裁:词 秋光满目,风清露白,莲红水绿。何处梦回,

弄珠拾翠盈盈,倚阑桡,眉黛蹙。

采莲调稳,吴侣声相续,倚棹吴江曲。鹭起暮天,

篇7: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河传,河传吕渭老,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作者:吕渭老朝代:宋体裁:词 斜红照水。似晴空万里。明霞相倚。逐伴笑歌,小立绿槐阴里。诮没些,春气味。纷纷觑著闲桃李。浅浅深深,不满游人意。幽艳一枝,向晚重帘深闭。是青君、爱惜底。

篇8:重拾《呼兰河传》

读书给人的影响是内在而长久的,外表或许不可见,却会在不经意改变了人的性情。读曹雪芹,人的性情中会多份哀伤与愁绪;读泰戈尔,人的性情中会多份沉寂与静美;读雨果,人的性情中会多份大气与慈悲……读书陶情冶性,读不同的书,可以成就不同的气质、性情。下面,看看我们的小作家们的读书故事吧。

(嘉宾主持 黄 忠)

前些天,给一群孩子上散文课,又讲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选了“祖父的园子”的章节,给孩子们讲被严冬封锁的呼兰河,讲萧红的童年。有个孩子稚气地问我,萧红为什么能把她的童年写成那样长的一本书呢?我笑了笑,对他们说,萧红的散文你们是学不来的。

之所以说学不来,是因为我觉得整本《呼兰河传》都是靠萧红的性情和灵气写出来的。我曾读过许多散文,只有《呼兰河传》的语言最与众不同。那语言细碎,没有句法可循,行文更无思路可循,只是种种物象堆砌起来,却真有一股灵性。记得萧红的朋友胡风曾经评价她和萧军:“你的文字很有深度,但萧红的文字比你更有灵气与天赋。”

记得2014年10月,坐在电影院里看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我不大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说实话,整个看完着实有种“伪纪录片”的感觉。唯一有好感的一处是在片尾,萧红惨然死去后,影片又回到了她童年时在呼兰河的影像,并用这段话收尾:“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我觉得这个尾巴是收得漂亮的。其实我最爱的就是《呼兰河传》里的这一句:“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想想萧红,童年时祖父死后,她便觉得家里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于是她便离开了家,也注定了今后一生的流离悲苦。她那冷僻桀骜的性格,何尝不像院子里的倭瓜、黄瓜呢——“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草木是荒芜的,但也是自由的;萧红是苦命的,但也是自由的。

从小学的《火烧云》(摘自《呼兰河传》)那篇课文起,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了。开始的时候不明白书里的苍凉,以为那一笔笔写的都是童真童趣。到后来,等我长大些了,就开始看萧红的传记,联系起她一生的命途,我才感受到那书里的严寒、荒凉和孤独。

我也记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孤独的。小时候父母在镇上做生意,我就一个人留在祖母家里。祖母家的后院种着石榴,夏天来了就挂出灯笼似的小红花;冬天过了,白的山茶花就开满一院子。我就坐在那里望着花发呆。现在想想,我是不是也有一个《呼兰河传》里的后花园呢?

眼下已经是冬天了,天气又将冷下来,不知道呼兰河边的大地是不是又开始裂口了呢?

【主持人语】

篇9: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庆同天/河传,庆同天/河传张先,庆同天/河传的意思,庆同天/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庆同天/河传

作者:张先朝代:宋体裁:词 海宇,称庆。复生元圣。风入南薰。拜恩遥阙,衣上晓色犹春。望尧云。游钧广乐人疑梦。仙声共。日转旗光动。无疆帝算,何独待祝华封。与天同。

篇10: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月照梨花/河传,月照梨花/河传陆游,月照梨花/河传的意思,月照梨花/河传赏析 -诗词大全

月照梨花/河传

作者:陆游朝代:宋体裁:词 霁景风软,烟江春涨。小阁无人,绣帘半上。花外姊妹相呼。约樗蒲。修蛾忘了章台样。细思一饷。感事添惆怅。胸酥臂玉消减,拟觅双鱼。倩传书。

篇11: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河传 戏效花间体,河传 戏效花间体邵亨贞,河传 戏效花间体的意思,河传 戏效花间体赏析 -诗词大全

河传 戏效花间体

作者:邵亨贞朝代:元体裁:词 庭院。春浅。重门深掩。寂寞东风。睡浓。起来绣*花影重。娇慵。宿妆凝澹红。待把眉山临镜画。还又罢。却放翠帘下。画楼间。楼外山。倚阑。只愁相见难。

篇12:《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字】呼兰河传 女性意识 异化 男权社会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是一本回忆录式的小说,叙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上的人与事。这样一部没有完整情节和丰满人物的小说,却承载着萧红沉郁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包括了萧红的女性意识。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阐述潜藏在这部小说中的萧红的女性观。

一、男权社会中不被解放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女权运动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经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谈到:“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命定,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从波伏娃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即男性把握话语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并非女性本身,而是一种根据男性的需要而塑造出来的“角色”。掌握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绝对掌控权的男性,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继而塑造出所谓的“女性”——柔顺,听话,三从四德,如藤萝一般攀附依靠在男性身上。而一旦出现有违这种刻板女性形象者,必然是会遭到摧残与扼杀。

尽管没有像波伏娃那般把这种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萧红比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更为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在她的《呼兰河传》中可以体会到萧红对这种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进行揭露与鞭笞。

在小说开头部分的呼兰河小镇的描述中,萧红写到了在镇上的娘娘庙的塑像:“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2在这段描述中,萧红借给娘娘塑像一事,精妙而准确地比喻了男权社会中被塑造性格的女性。当男性掌握着社会的主要权力时,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固性,必然是要依靠强力将“对手”,即男性的对立面女性,塑造成性格温顺老实而又好欺侮,以保证女性不会试图推翻男性的统治。塑造娘娘像的是男性,这一点暗喻了男性掌握着塑造女性形象的强力,而塑像者并没有把娘娘像塑造得凶猛可怕,反而是塑造得温顺而好欺侮,这样的塑造选择正正印证了上文所述的观点。小说开头这样一个小细节就显露出了萧红深刻的女性意识。

这种刻板的女性形象不仅束缚着女性,同时也绞杀了与这种形象不符的女性生命。《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因婆婆的毒打而受伤生病,又因为愚昧不当的治疗方法以及惨无人道的“洗澡”,使她花季般的生命就这样凋零在这座寒冷严酷的小城中。而这个悲剧的源头,正是因为“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3。正是因为她行事大方,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生机勃勃,不像团圆媳妇的样子,于是她的婆婆决定给她“下马威”,即试图将这个有别于一般团圆媳妇的女孩纠正成为符合女性刻板形象的团圆媳妇。这个花季女孩的悲剧命运由此而启。

在这个修改形象的过程中,团圆媳妇既妥协又抗争。明明只是个12岁的姑娘,却偏偏要说自己14岁,因为“他们看我长得高,说十二岁怕人家笑话,让我说十四岁”4。花季女孩本应该天真活泼,可小团圆媳妇却总是拒绝“我”一起玩耍的邀请,因为“他们不让”。团圆媳妇向这种女性刻板形象妥协了,她压抑自己的天性,隐瞒本我,以达到“他们”的要求。但同时她也尝试过抗争,每当她的婆婆打骂她时,她都哭闹要回家,可这种试图回家的抗争最终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与毒打中熄灭了。

有着小团圆媳妇一般悲惨命运的女性又何止少数!萧红深刻地认识到,把女性解放运动贯彻到底的手段,并非简单地提出男女同权,男女平等,而是要从根本上扫除人们思想中的这种由男权创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否则,再多声势浩荡的女权运动也无法使所有在男权社会中不被解放的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

二、被舆论扼住咽喉的女性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遭到的不仅是被男权所塑造的形象禁锢和绞杀,还有社会舆论的压迫和摧残。正如上文第一点所提到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塑造成一个温顺又好欺侮的形象,一旦有违此形象者,便会受到绞杀与毁灭,而充当这摧毁的先锋,便是社会舆论。

《呼兰河传》除了记述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还叙写了一个同样悲剧的女性,王大姑娘。王大姑娘与磨坊的冯歪嘴子自由恋爱结婚,生下两个男孩,而王大姑娘在生第二个孩子以后便死去了。在这个悲剧当中,舆论一直充当着背后的推手,将王大姑娘推向死亡的深渊。

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自然不是温顺的,也非听话的,这样的王大姑娘与男权社会预设的女性形象相去甚远,而她打破封建礼教的勇敢行径也挑起了院子里众人的“不满”。于是在大家知道王大姑娘就是冯歪嘴子屋里的“野女人”后,一改之前的交口称赞,变成了无条件地贬低与诋毁,她身上的优点都被扭曲成值得指责的地方,“杨老太太,周三奶奶,还有同院住的那些粉房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说王大姑娘坏的”5。有的人说她力气大长得像一个抗工似的,有的人说她长得是一副穷骨头,只配得起磨倌。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变换的舆论导向,把王大姑娘塑造成一个极坏的女人,甚至还有人为她作传,还有造谣生事的探访员守在她的家门随时捏造谣言散播。

在这样一面倒的舆论下,东家把冯歪嘴子赶出了居住的磨坊,本来就受到饥寒折磨的王大姑娘的情况因此变得更差,同时成为众矢之的的王大姑娘,心中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更是不言而喻。院子里的人们都当作是看热闹一般围观着备受折磨的王大姑娘,却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救助被风雪还有如刀刃般尖锐可怕的舆论摧残的这一家人。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下,一个本来是“兴家立业好手”的王大姑娘,就这样把生命交付给了呼兰河城里的无情呼啸的北风。

萧红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凭着独特而深入的社会视角,观察着整个社会的女性生存状况,形成了比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要先进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尽管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但是这些进步的女性意识散见在她的各部著作当中,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2]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3]林敏洁《生死场中的跋涉者——萧红女性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第156页

2萧红《呼兰河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第81页

3萧红《呼兰河传》,第149页

4萧红《呼兰河传》,第151页

篇13:河传·秋雨原文及赏析

原文: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注释:

无昼无夜:不分昼夜的意思。

霏:飘扬。

簟(diàn):竹席,席垫。

妖姬:美丽的姑娘。姬,美女。《吴越春秋》卷三:“于是庄王弃其秦姬越女,罢钟鼓之乐。”

稍:逐渐,渐渐。

喧窗竹:使窗前竹枝发响。

腻脸:指敷着脂粉的脸。腻,光滑。

双玉:两行泪。

翻译:

秋雨不停地下啊!秋雨不停地下啊!不分昼夜,不停飘洒。昏暗的灯光下,她躺在冰冷的.席垫上怨恨着和情人的分离,美丽的姑娘禁不住这样的悲哀。

西风渐渐急了起来,吹得窗前竹枝发响。时停时续地,她那敷着脂粉的脸上悬挂着两行泪水。本来很多次都约定好,每年秋天大雁归来的时候就能相见,而对方却又一次次地违期,眼看大雁归来了,人却没有归来。

赏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秋雨闺怨。

上片起首四句,描绘了秋雨连绵不断的典型环境,三句重叠,笔势劲急,透出怨情,这是室外之景;室内之景“暗灯凉簟”,这冷清与外界融合,更增人怨。“妖姬”二字,点出主人公之美和她无限悲怨的心理。

过片则用西风渐急,摇窗喧竹,断断续续的凄厉声,加强了悲凉的音调。

下片“腻脸悬双玉”顺理成章,直写粉脸垂泪的形象。最后,以随雁回来的旧约为念,而怨“雁归人不归”,且已“几回”了,写出怨由,收束全章,结尾语气舒缓而情更急切。

篇14: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河传·湖上闲望》作者为唐朝诗人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前言】

《河传·湖上闲望》是晚唐词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思妇忆人,情致极为缠绵。上片写思妇湖上远望,因烟雨迷濛而不能称心,下片写其终日愁眉百结,先写水上望归,而归棹不见,继写堤上望归,也是马嘶不闻。真切表现了思妇望眼欲穿之心与执着眷恋之情。

【注释】

⑴萧萧:或写作“潇潇”,形容刮风下雨的状态。

⑵烟浦:云烟笼罩的水滨。

⑶谢娘:此指游春女。《唐音癸签》:“李太尉德裕有美妾谢秋娘,太尉以华屋贮之,眷之甚隆;德裕后镇浙江,为悼亡妓谢秋娘,用炀帝所作《望江南》词,撰《谢秋娘曲》。”翠蛾:翠眉。蛾:一作“娥”。

⑷终朝:一整天。

⑸晚:一作“晓”。

⑹荡子:古代女子称自己远行不归或流荡忘返的丈夫。《古诗十九首》:“荡子行不归,空房难独守。”归棹:归舟,以棹代船。

⑺空肠断:一本作“肠空断”。

⑻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绍兴市若耶山下,传说西施曾在此处浣纱。此借指思妇住所。

【翻译】

闲望湖上,雨丝凄凄迷迷。那长堤花桥,远远地隐入烟浦雾里。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间凝聚。终日盼着爱人归来,梦里还听那雨中晚潮阵阵,似乎在传递他的消息。

浪子的归舟遥遥万千里,春光却又将逝去。听莺语声声,唱不尽断肠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纱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寻觅,总不见郎君归来的踪迹。

【赏析】

此词以湖上迷离雨景为背景,写荡子春晚不归、思妇惆怅之情。

上片一开始就指明地点,是在湖上;“闲望”是一篇之主。关于“闲望”的.内容,预先并未说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极目远眺,但见春雨潇潇,烟浦花桥隐约可见,那儿曾是两人游宴之处。如今远远望去,却是濛濛一片,什么都望不见,看不清,这些就是“闲望”时所见的景色。“翠蛾”句描绘思妇愁眉不展,相思难解,这是她“闲望”时所怀的愁情;这种愁情使她从早到晚心事重重,梦魂犹牵系于水上,盼行人客舟归来。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心情。潮声本易使人联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叙述思妇闺怨。荡子漂泊天涯,归棹杳无音讯,思妇在湖上望断云山,也盼不到归舟远客,这里方始点出“闲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阑珊,莺语如簧,只令人愁肠欲断,此是念及客舟去远时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纱之处,用来借指思妇住所;那儿长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骑马来访,如今柳色依旧,伫立长堤,却听不到旧侣重来的马嘶之声。虽然内容已从湖上转到柳堤,但仍然归结到荡子迟迟未回。而且又与上面的“闲望”相互关联。湖、堤两处都无踪影,其失望为何如。

此词情致缠绵,含意婉转,极尽低佪留连之致,思妇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绘之中,通过逐步透露,间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来反映。

篇15: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赏析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在萧红看来是寂寞的,而她的童年生活也是寂寞的,从童年起寂寞就深深地烙在了萧红的心上。为了摆脱寂寞,萧红从中国的最北端走到了最南方,从童年走到青年再到中年,许多年过去了,萧红的寂寞依旧深重,始终如影随形。可以说,寂寞伴随了萧红一生。——题记

好词摘抄:

风霜雨雪 晨霜晓月 白霜铺地 瓦楞凝霜 玉霜满地 霜叶如火 层层寒霜 银霜遍地

电闪雷鸣 闷雷低沉 雷声滚滚 晴天霹雳 雷雨交加 雷声轰鸣 雷电大作 淅淅沥沥

大雨淋漓 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狂风暴雨 骤雨大作 雨急似箭 疾风暴雨 暴雨狂风

鼻似弯钩 挺鼻如峰 鼻子端正 鼻子扁阔 鼻子粗短 鼻尖扁平鼻头微勾 鼻孔饱满

鼻孔朝天 鼻青脸肿 鼻歪脸肿 端庄秀丽 细巧挺秀 端正阔大 拱梁大鼻 鼻梁挺直

眉如新月 眉如春山 眉如卧蚕 眉清目秀 愁眉不展 柳眉倒竖 慈眉善目 贼眉鼠眼

剑眉倒竖 青眉如黛 长眉似雪 两眉入鬓 双眉高挑 眉耸春山 柳眉淡描 眉同翠羽

双目似箭 双目传神 两眼如灯 两眼发呆 两眼放光 睛若秋波 眼若流星 眸清似水

凤眼流盼 碧眼盈波 眼睛贼亮 眼花缭乱 侧目而视 顾盼生神 睡眼惺忪 贼眉鼠眼

浓眉打眼 柳眉杏眼 龙眉凤眼 慈眉笑眼 横眉冷眼 金刚怒目 獐头鼠目 老眼昏花

慈眉秀目 秀目黛眉 眉蔬目朗 明眸秀眉 火眼金睛 黑亮亮的 水晶晶的 水灵灵的

水汪汪的 圆溜溜的 滴溜溜的 乌溜溜的 盈盈秋水 清澈明亮 乌黑有神 深沉睿智

深不可测 深邃犀利 目光深邃 脸色如蜡 面若鹅卵 面若银盘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容刚毅 面目可憎 面如满月 面白如玉平头正脸 脸庞清秀 脸色红润 脸色白皙

面白唇红 面如晚霞 面似红火 满脸皱纹 满脸雀斑 满面春风 满面红光 满面笑容

粉红含春 笑脸相迎 皮泡脸肿 青面獠牙 两颊绯红 颧骨高耸 黑里透红 涂脂抹粉

酒窝迷人 笑厣动人 轮廓分明 面面相觑 油头粉面 方面大耳 广额方颐 气色红润

容光焕发 酒窝深陷 白净柔嫩 春风满面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喜笑颜开 和颜悦色

面黄肌瘦 愁云满面 面如银盘 阔脸暴腮 两腮圆润 面容丰腴 皱纹纵横 皱纹密布

好句摘抄:

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儿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老胡家跳大神了,这次是为团圆媳妇我都学会歌词了,祖父母听到我唱时,就说要让老胡家二月搬走。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婆婆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变本加厉的折磨小团圆媳妇,日久天长,团圆媳妇生了病,婆婆又给她治病,东家出个偏方,西家出个秘方,反正,只要是办法,不管好坏都用了这下,团圆媳妇不但没好,反而更加严重了一天,来了个云游真人,又是给她画符,又是在脚心上画记号,最后,又替团圆媳妇打抱不平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把团圆媳妇的病治好。

有时候玩,是自己一个人一天,我躺在蒿草上似睡,突然听见说说笑笑的声音,老厨子告诉我老胡家团圆媳妇来了我要去看,祖父让我吃饭,我吃了一点儿,在等祖父,祖父却吃得很慢周三奶来了,拉着祖父要走,我心里埋怨着到了老胡家,我一见那小姑娘就没兴趣了,出了门,老太太们就评价团圆媳妇不怎么好。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过了几天,老胡家就打起了团圆媳妇,不分昼夜我念诗时,总能听到她哭的声音。

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个园子,里面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很新鲜,让人感觉十分有活力在园子里无论我怎样闹,祖父总是放纵我,宽容我这玩玩,那玩玩,玩腻了,就去祖父那儿闹一阵园子里所有不会动的东西,都活了,很自由,也很快乐,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祖父常与我开玩笑,我很快乐在我三岁的时,我喜欢把纸窗用手指捅,祖母用针刺我的手,所以我不喜爱她在她临死前,我还吓了她一跳,她就又骂起我来,我不记仇,只是觉得好玩祖母一骂祖父,我就拉着他的手走向后园,祖母就又骂起我来,一到后园,整个世界就变了,我摘了几朵玫瑰插在祖父的帽子了,祖父还说:“春雨大,二里路都闻到玫瑰的香,我窃笑起来,祖母见了大笑。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呼兰河传名言语录。

人死了,魂灵就要到地狱里边去,地狱里边怕是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外人绝对看不出来是他家已经没有了父亲或是失掉了哥哥,就连他们自己也不是关起门来,每天哭上一场他们心中的悲哀,也不过是随着当地的风俗的大流逢年过节的到坟上去观望一回二月过清明,家家户户都提着香火去上坟茔,有的坟头上塌了一块土,有的坟头上陷了几个洞,相观之下,感慨唏嘘,烧香点酒若有近亲的人如子女父母之类,往往且哭上一场;那哭的语句,数数落落,无异是在做一篇文章或者是在诵一篇长诗歌诵完了之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也就随着上坟的人们回城的大流,回城去了。

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说“晚霞”人们不懂,若一说“火烧云”就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往西天空里指给你看。

夜一来蛤蟆就叫,在河沟里叫,在洼地里叫虫子也叫,在院心草棵子里,在城外的大田上,有的叫在人家的花盆里,有的叫在人家的坟头上。

和尚为着庆祝鬼们更生,打着鼓,叮地响;念着经,好像紧急符咒似的,表示着,这一工夫可是千金一刻,且莫匆匆地让过,诸位男鬼女鬼,赶快托着灯去投生吧。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野台子戏也是在河边上唱的也是秋天,比方这一年秋收好,就要唱一台子戏,感谢天地若是夏天大旱,人们戴起柳条圈来求雨,在街上几十人,跑了几天,唱着,打着鼓求雨的人不准穿鞋,龙王爷可怜他们在太阳下边把脚烫得很痛,就因此下了雨了一下了雨,到秋天就得唱戏的,因为求雨的时候许下了愿许愿就得还愿,若是还愿的戏就更非唱不可了一唱就是三天。

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篇16:《呼兰河传(节选)》课堂点评

周老师上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遵循文学作品特有的一些规律,发掘作品独特的核心价值。周老师的这堂课总体上让人感觉到教师是在遵循着文学作品教学的规律教课文,文本的独特的阅读价值得到发掘,转换成有意义的教学价值。这是本色语文的基本要求。抓住了这一点,整个课堂的设计和具体流程就显得纲举目张,精致简明,没有多余的花哨噱头。

我们说,文学文本的阅读价值不同于实用文本的阅读价值,它“有远功”而“非实用”。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以理想主义精神、丰富的情感、高雅的审美,烛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唤醒我们的良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观照,可以打动人的灵魂,使人们对“真”“善”“美”境界怀着永恒向往和追求。

《呼兰河传》的阅读价值在哪里?周老师是这样阐述的:一是作为自传体小说,其描写的生活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结合。二是节选文本中诗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三是激起对文本描绘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画面的想象和联想以及对童年、对故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本节课在确立了文本的阅读价值的基础上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小说的基本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就体现了小说特有的教学价值,实现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向教学价值的转换,显得非常简明。

我们来看一看周老师这一节课的具体流程:

导入很简单,周老师只是用作者萧红在《呼兰河传》尾声中说的一段话来导入:“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讲的是故事,不优美但却难以忘却,没有优美的故事,但又有什么让她“难以忘却”的呢?一个“难以忘却”既可见作者对小时生活的深深眷念,也激发出学生读者对作者儿时生活故事的浓浓兴趣。然后读课文,围绕“难以忘却”这个疑问,引导学生梳理文中写了哪些令萧红难以忘却的事。

然后让学生跳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分析大花园里的景和人。分析景时,以抓特征为主,形式上以导游的口气来介绍,很活泼、很自然。学生很快总结出花园里“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特点。这里周老师引导学生对精彩词句的赏析也很到位。分析大榆树,周老师在课件上把一些重点词语呈现出来:“啸”、“冒烟”、“发光”、“闪烁”等,然后让学生逐词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雨中”和“阳光下”榆树的种种不同情态。同时又适时地让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花园里那种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生命之美。

当然这节课光赏析景还是远远不够的。对故事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地位、性格,人物所代表的典型意义等等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及其故事都不复杂,弄清人物的形象、领会故事的主题等也不困难,但是不困难不是说不重要,对文本中人物特别是“祖父”身上人性美的关注和欣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周老师又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觉伸向了我和祖父的形象上,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说说祖父是个怎样的老人,“我”又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人物的赏析同样是与诵读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先找出描写祖孙俩生活的段落,读一读,圈画出关键词,认真体会祖父和“我”的性格。然后小组合作,设计个性化朗读。这里学生读得很精彩,关键词的语气语调的处理以及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然后师生适时总结:从诵读中,我们感受到祖父是位对“我”非常宽容、有耐心、慈爱、和蔼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十分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我”呢,天真活波、顽皮任性、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比快乐!这样的阅读鉴赏同样是轻松而自然的。

在课堂中,周老师把阅读质疑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从课文中提问题,与同学、与老师一起研讨。执教者的预设完全让位与现场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极度活跃起来,这一环节成为整堂课最流光溢彩的环节。

应该说,本节课上周老师对文本的处理很本色,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流程都很简明,紧凑,环环相扣,而且充分体现了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有一点尤其值得肯定:就是周老师在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所谓语文的方法就是从语言的分析品味入手进行文章主旨的解析。可以说本节课学生的所有阅读体验都是建立在对语言的分析品味之上。“咬文嚼字读花园,声情并茂读人物”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周老师还设计了诵读,学着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剪辑合成一段文字,由“全景(呼兰河)——中景(祖父的后园)——近景(和祖父的生活)——浇水特写”组成,然后用多组“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语句组合,让学生去细细品读,再一次体会我和祖父的亲密关系。特写的镜头很有画面感,学生在诵读中还可以感受到萧红童年的纯真。这里还可看出周老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很大胆,具有创新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地方,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教阅读,这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去探究。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学生)与文本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今后我们要继续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个性特征对文本进行原创性的个性化的阅读,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7:河传,河传柳永,河传的意思,河传赏析

河传·湖上

唐代 温庭筠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译文

闲望湖上,雨丝凄凄迷迷。那长堤花桥,远远地隐入烟浦雾里。美人相思生愁怨,愁思在翠眉间凝聚。终日盼着爱人归来,梦里还听那雨中晚潮阵阵,似乎在传递他的消息。

浪子的归舟遥遥万千里,春光却又将逝去。听莺语声声,唱不尽断肠的心曲。若耶溪啊相思的溪,溪水西岸那洗纱女,天天看溪水空流,日日在柳堤寻觅,总不见郎君归来的`踪迹。

注释

萧萧:或写作“潇潇”,形容刮风下雨的状态。

烟浦:云烟笼罩的水滨。

谢娘:此指游春女。翠蛾:翠眉。蛾:一作“娥”。

终朝:一整天。

晚:一作“晓”。

荡子:古代女子称自己远行不归或流荡忘返的丈夫。归棹:归舟,以棹代船。

空肠断:一本作“肠空断”。

若耶溪:水名,今浙江绍兴市若耶山下,传说西施曾在此处浣纱。此借指思妇住所。

赏析

此词以湖上迷离雨景为背景,写荡子春晚不归、思妇惆怅之情。

上片一开始就指明地点,是在湖上;“闲望”是一篇之主。关于“闲望”的内容,预先并未说破,而是逐步透露。她极目远眺,但见春雨潇潇,烟浦花桥隐约可见,那儿曾是两人游宴之处。如今远远望去,却是濛濛一片,什么都望不见,看不清,这些就是“闲望”时所见的景色。“翠蛾”句描绘思妇愁眉不展,相思难解,这是她“闲望”时所怀的愁情;这种愁情使她从早到晚心事重重,梦魂犹牵系于水上,盼行人客舟归来。一“迷”字很形象地描绘出这种心情。潮声本易使人联想起客舟和舟中之人,由潮及人,又直接勾起下片首句。

下片叙述思妇闺怨。荡子漂泊天涯,归棹杳无音讯,思妇在湖上望断云山,也盼不到归舟远客,这里方始点出“闲望”的用意所在。春意阑珊,莺语如簧,只令人愁肠欲断,此是念及客舟去远时的失望之情。“若耶溪”本是西施浣纱之处,用来借指思妇住所;那儿长堤垂柳,依依拂水,昔日郎骑马来访,如今柳色依旧,伫立长堤,却听不到旧侣重来的马嘶之声。虽然内容已从湖上转到柳堤,但仍然归结到荡子迟迟未回。而且又与上面的“闲望”相互关联。湖、堤两处都无踪影,其失望为何如。

此词情致缠绵,含意婉转,极尽低佪留连之致,思妇的身份、所处的环境以及盼望之心、失望之情,融合在景物描绘之中,通过逐步透露,间接道出,亦即以“含蓄”、“暗示”的方式来反映。

上一篇:保安岗位的职责下一篇:初一初二语文知识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