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2024-04-13

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精选8篇)

篇1: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摘要: 本文综合介绍了临床使用黄芪注射液过程中引起的药疹、过敏性休克、头痛及肾脏、呼吸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关键词: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

黄芪注射液为中药黄芪提取物的灭菌溶液,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等功效,用于心气虚损、血脉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脾虚湿困之肝炎。随着该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现将不良反应综合如下。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以药疹〔1~3〕较多,大多于用药后几小时到几天出现,停药后很快消失,可能与过敏体质有关。1·1 药疹 李玉梅〔1〕报道1例因病毒性心肌炎,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黄芪注射液4ml,静脉滴注,1日1次,静脉滴注第二天后,滴注部位的左侧肘关节以下皮肤出现弥漫性

荨麻疹样皮疹,边缘不清,有的部位略高于皮肤,奇痒难以忍受,继而出现全身瘙痒,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2d后皮疹消 失。

1·2 过敏性休克 董福轮〔4〕等报道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对症治疗后,因精神不振,倦怠懒言,用黄芪注射液40ml静滴,初用10d无不适,后在静滴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继而

出现高热,神昏,少尿,二便失禁,血压进行性下降,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考虑为黄芪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停用黄芪注射液,对症治疗,随访2个月无异常。2 致头痛

据报道1例因心慌、胸闷,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黄芪注射液20ml,当输液达150ml时出现头痛、头昏,考虑为输液过快所致,减慢输液速度,患者头痛仍逐渐加重, 恶心,呕吐两次,并感颜面部皮肤发紧,血压18·62/11·97kPa,考虑为黄芪注射液所致,终止静脉滴注,给予脱水,利尿,2h后头痛消失。这可能是由于黄芪注射液有扩张血管作用。3 血液系统反应 张桂玲〔5〕等报道1例5岁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并给予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30ml,加黄芪注射液10ml,1日1次,用药前血常规:血红蛋白82g·L-1;白细胞16·8×109L-1,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45;红细胞1·92×1012L-1,网织红细胞0·042;用药后出现黄疸,血红蛋白下降至50g·L-1,网织红细胞上升至0·125,停药,对症治疗,2周后血红蛋白升至90g·L-1,皮肤黄疸消退。4 肾脏损害

郭良年〔6〕报道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药前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给予一般保肝药物,能量合剂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黄芪注射液20ml静滴,当输入黄芪注射液约20min时,出现右上腹部胀痛,未作特殊治疗,次日仅有轻微全身肿胀感,尿量较前减少,再次进行上述治疗,当黄芪注射液静滴20min时,全身肿胀感加重,尿量继续减少,24h尿量1200ml,尿常规检查正常,第三天,全身肿胀更甚,无尿,考虑与黄芪注射液治疗有关,停用黄芪注射液,给予利尿治疗,2d后症状全部消失。5 呼吸系统损害 5·1 致哮喘 王金全〔7〕报道2例因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抗感染治疗及雾化吸入后,症状消失,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黄芪注射液30ml静滴,用药2min,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气喘、张口呼吸,查双肺满布哮鸣音,考虑为黄芪注射液致速发性哮喘反应,立即停止静滴黄芪注射液,吸氧,对症处理,3min后,呼吸困难、气喘改善,2h后症状消失,双肺呼吸音清, 无哮鸣音。

5·2 致喉头水肿 叶倩〔8〕报道1例支气管肺炎,咯血,给予抗菌素及止血药治疗,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黄芪注射液30ml,当黄芪注射液静滴12min后出现胸闷、气喘、发音困难等症状,考虑为喉头水肿,即停药吸氧,10min后症状 逐渐缓解。其它不良反应

此外黄芪注射液还可引起低毒性感染〔9〕,发热〔10〕,皮肤绿脓杆菌感染〔11〕等不良反应。黄芪注射液为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引起不良反应因素难以确定,因此临床使用中应仔细观

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措施,以防延误病情。参考文献

〔1〕李玉梅·黄芪注射液致过敏1例报道,新中医,1997,29(5):56· 〔2〕牟乃洲·黄芪注射液引起药物疹1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1):40·

〔3〕韩晓丹,周平·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致荨麻疹1例,安徽中医学院

篇2: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摘要:清开灵注射液是安宫牛黄丸的改型制剂,主要为牛黄、水牛角、珍珠母、黄芩、栀子、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提取物精制而成。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促进红细胞再生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脑出血等见上述症候者,疗效确切,在我院发热门诊输液中广泛应用,在上感、肺炎等治疗中退热、抗病毒效果良好;但因其成分及制剂复杂,与输液药物配伍有禁忌及病人体质不同,在我院的500多病例中,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配伍禁忌

Abstract:The Qing ling injection is palace agents, mainly for the bezoar, buffalo horn, mother-of-pearl, radix scutellariae, fructus gardeniae, flos lonicerae, radix isatidis extrac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as antibacterial, antiviral, antifungal, promote red blood cell regeneration function, mai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or chronic hepatitis,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pneumonia, cerebral thrombosis, cerebral hemorrhage, see the above symptoms, such as definite effect, is widely used in our fever outpatient infusion, in a sense, pneumonia and other treatment on antifebrile, antiviral effect is good;But because of its complex components and preparation, and iv drug compatibility with taboos and patients constitution is different, more than 5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2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now report as follows.Key words: Qing ling injection;Adverse reactions;Compatibility taboo

1、病例资料

例1:患者男,25岁,因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查体温为38.5℃,实验室检查:WBC:12 ×109/L,其余检查正常。第1天给予青霉素800万单位静滴治疗,症状有所改善,第2天,为巩固疗效,在给予800万单位青霉素后,将30mL清开灵加入到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静滴完毕30min后患者突然感到发冷、发热,体温骤升至39.9℃。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滴,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30min后,症状消失。第3天单独应用抗生素无此现象出现。

例2:患者女,45岁,患有肥厚阻塞性心肌病,因上感,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清开灵30ml静脉滴注,大约输到100ml时,患者出现耳后及前胸皮肤瘙痒,喉头梗阻感,停止输液,7min后全身出现红色皮疹、呼吸困难、大汗、血压未测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经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后,3h症状逐渐消失。改用青霉素注射无不良反应。

2、讨论

清开灵不良反应大多数在用药中出现,少数为用完药后发生,最常见于用药后20~30min,且以首次用药发生率高。主要表现为:药物热:发抖、寒战、高热;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悸、胸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神经系统反应:头疼,眩晕,意识丧失;呼吸系统反应:呼吸困难、哮喘;皮肤反应:全身充血性红斑疹、荨麻疹、瘙痒、面部潮红;过敏性休克等。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考虑可能是:(1)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1]。(2)清开灵是复方注射制剂,经注射直接进入血液系统,就可能产生经口服给药所没有的不良反应。(3)方剂中的水牛角提取物,内含蛋白质,也可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过敏反应。(4)安宫牛黄丸是不能用于普通上感的,它的使用面很小,但是在当今的临床中,只要发热,或是头晕等症状时医生们都会用上,这样导致药不对症就会发生输液反应[2]。

预防措施:(1)用药应谨遵辨证施治原则:清开灵注射液虽为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但只适用于温邪入里、内陷心包的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和小儿痰热惊厥等,而恶寒、发热患者不宜应用,所以对发热患者,也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2)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家族药品过敏史,对有既往过敏史患者要慎用。(3)避免快速静脉滴注,开始滴注时速度宜慢约20~30滴/min。l5~20min后患者无不适,可改为40~60滴/min。并经常巡视,观察患者反应。(4)如果清开灵与可配伍的液体或药物配伍后出现混浊沉淀等情况则不能使用[3]。(5)出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液,维持静脉通道、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参考文献

篇3:警惕红花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

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有关红花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计3306例, 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涉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心率及心律紊乱等。其中严重病例154例, 占整体报告4.6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心悸等。

相关建议

1.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 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 用药后如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建议医生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对本品或含红花的制剂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凝血功能不正常及有眼底出血的糖尿病患者禁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老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用, 此类人群使用本品应加强监测;长期使用者应在每疗程间留有间隔时间。

3.建议单独使用本品, 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 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 应谨慎考虑间隔时间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事宜。

篇4: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观察

【关键词】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45-01

中药注射液主要是在中药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化的注射技术以及注射方法,结合中药或天然的药物,从单方、复方中提取有效的成分,制成的用于人体注射的药剂[1]。中药注射液起效比较快,作用较为迅速,药效可靠。但是,中药注射液的成分较为复杂,中药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有相关的报道。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指的是在进行中药注射液时,应用的正常剂量导致有害反应。笔者对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应用中药注射液的8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应用中药注射液的80例患者,收集其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为21天-88岁。

1.2方法对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药物名称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构成在患者的年龄构成中,0-5岁共计20例,比例25.00%;6-30岁共计5例,比例为6.25%;31-45共计16例,比例为20.00%;46-60共计14例,比例为17.50%;大于60岁为25例,比例为31.25%。

2.2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在80例临床报告中,不良反应发生时间:1小时以内为62.5%;1小时-1天为17.5%;大于1天为20.0%。

2.3中药注射液的种类产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液分为三种:①活血化瘀类,共计40例,50%;②清热解毒类,共计30例,37.5%;③益气扶正类,共计10例,12.5%。

2.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共6个,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43.75%;其次是局部反应损害,31.25%;比例最小的是血液系统损害,2.50%。

3讨论

中药注射液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较为复杂。

3.1年龄以及性别在80例不良反应中,年龄构成在5岁以下以及60岁以上发生的不良反应比例相对较高,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在不同的年龄段中都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性别的差异。其中老年人以及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人脏器功能变弱,机体代谢的速度降低。婴幼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个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血管比较细,在中药注射液中,微粒、热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体,药物的代谢受到影响,延长药物的半衰期[2]。因此,对于婴幼儿以及老年患者,在进行中药注射液时,必须慎重,注意药量,必要的情况下测定血药的浓度

3.2中药注射液的质量国家对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做出规定,但是,现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注射液的要求比较低,如舒血宁注射液,共有160多种成分,但是检测的标准是银杏叶总黄酮、银杏内酯;清开灵注射液组成是8味药,药品的成分比较复杂,《中国药典》对于其检测标准如下:以胆酸、总氮量、黄芩苷以及梔子苷的含量为主[3],未对其他成分做出要求,引起不良反应

3.2.1药材来源中药材的品种比较复杂,各地存在用药习惯的差异,存在同名异物的问题,取材以及药品的成分存在差异。如血塞通、血栓通,药材来源是三七总皂苷,血塞通取材于三七芦头,血栓通取材于三七主根,两者三七总皂苷含量有差别,适应症不同,但是临床中存在互用的问题

3.2.2微粒在进行临床配伍的过程中,混合药液pH值出现改变,降低了有效成分溶解度,析出,微粒数量增大,当微粒进入血管以后,微血管会堵塞,局部出现血肿、坏死等,引发栓塞,不良反应增加

3.3药品的联合用药在临床上,中药和西药联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果配伍不当,降低药性,增加毒副作用。在进行联合用药时,受到受到酸碱度影响,中药注射液部分成分溶解度降低,出现沉淀。

3.4中药注射液降低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中药注射液不断发展,品种不断增加,应用的范围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因此,需要采取方法,降低不良反应

3.4.1制剂在制剂方面注意事项主要是:①设立中药注射液的原料生产基地,将药材的品种、采收的时间以及产地固定,制定指纹图谱;②加强质量监控,提升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实行多指标的含量测定,对有害物质加强检测;③完善生产工艺,对中药注射液的生产程序进行严格控制;④对中药注射液加强评价,中药注射液的成分较为复杂,需要完善评价体系

3.4.2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主要注意事项如下:①询问病人的不良反应病史,如果患者有过敏的病史,需要向医生说明;②禁止混合配伍,慎重用药,中药注射液必须单独的使用,不能和其他的药品混合使用,对联合用药,必须谨慎,若需要进行联合用药,需要考虑到间隔的时间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注意中药注射液的适应症;④中药注射液的品种比较多,医生必须进行仔细的辨别,根据药品说明用药现阶段,对于中药部分成分的药理以及毒理还没有完全的阐释清楚,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有待于完善。中药之间、中药和西药之间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待完善,因此,对于中药注射液必须强化药学的监护,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少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及预防措施[J].海峡药学,2013,12(3):261.

[2]冯占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0(1):477.

篇5: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一、应增加警示语,内容如下:

警示语:

1.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使用者应是具备治疗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资质或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的医师,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脑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二、【不良反应】项应当包括:

1.过敏反应:潮红、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喘息、憋气、心悸、紫绀、喉头水肿、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

2.全身性损害:寒战、发热、高热、乏力、多汗、疼痛等。

3.呼吸系统:呼吸急促、气短、咳嗽等。

4.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等。

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等。

6.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脏生化指标异常(如转氨酶上升)、消化道出血等。

7.其他:静脉炎、血尿等。

三、【禁忌】项应当包括:

1.对本品或含有灯盏花素制剂及成份中所列辅料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2.脑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3.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4.孕妇禁用。

四、【注意事项】项应当包括:

1.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使用者应是具备治疗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资质或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的医师,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胸痛剧烈及持续时间长者,应作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4.严格掌握用法用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使用药品。不可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5.用药前和配制后及使用过程中应认真检查本品及滴注液,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结晶等药物性状改变以及瓶身有漏气、裂纹等现象时,均不得使用。

6.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本品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本品的间隔时间、输液容器的清洗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7.本品与pH值低于4.2的溶液使用时,可使药物析出,故不得使用pH值低于4.2的溶液稀释。

8.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情况、用药史和过敏史。过敏体质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者、老人、哺乳期妇女、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并加强监测。

9.目前尚无儿童应用本品的系统研究资料,不建议儿童使用。

10.静脉滴注时,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和用药剂量。建议滴速小于40滴/分,一般控制在15~30滴/分。首次用药,宜选用小剂量,慢速滴注。

11.禁止使用静脉推注的方法给药。

12.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如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篇6: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判断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监测,在欧洲国家也习惯称为“上市后药物监测(Postmarketing Drug Surveillance,PMDS)”,以1964年英国黄卡制度(Yellow card system)的问世而宣告诞生。ADRs监测有志愿报告体系(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集中(或强化)监测体系(intensivereporting system)等多种方式。由于SRS一直是ADRs监测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似乎已约定俗成,ADRs监测一般指的即是SRS。SRS主要目标是尽早获得药物安生性问题的信号,为药政管理提供依据以及向卫生专业人员传递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常成为医疗、科学、道德、商业与诉讼的焦点。法律判决依据的事实。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不确切性,常使得问题的讨论难以为继。

ADR报告的获得过程可分析如下:(1)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和发现;(2)把事件的发生归因于药物,这一判断很多源于经验,通常考虑的是时间上有联系,以及没有混杂因素等;(3)把归咎于药物的不良事件以可疑的ADR的名义向卫生行政部门或制药公司报告。而报告的只占实际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的极少部分。

为了减少漏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一般都提倡“有疑即报”,即不必在肯定了药物与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后再报告。

监测方法的优劣,不但要看其灵敏性,还要看其特异性。7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特异性,许多专家探讨、研究了各种因果判断方法,有的国家将其作为对厂方报告ADR时的一种要求。这一倾向曾使人们以为应用这些方法能测定具体病人或个例报告的因果关系,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现在已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偏向,但“因果”方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可以告诉初报者如何考虑这是一起ADR,该收集哪些资料,该从哪些方面描述。

为了更准确、更有质量地报告ADR,系统地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判断的思路十分必要。而为了高屋建瓴,从战略角度全面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作用与地位,探讨药物警戒中的信号问题就十分必需。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因判断

1.1 因果性质的标准——ADR判断时的考虑因素

① 与现有资料要有一致性(或生物学合理性)

即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其他类型信息的观点看因果联系的合理性。其他类型信息是指其他人体研究的数据,其他有关问题研究的数据,动物实验的数据以及科学的病理生理学理论。如果某项发现能为已有的资料和理论所解释,一般就会更令人信服。

② 以往的经验,即是否已有该药反应的报道、评述等——联系的一贯性

科学的标志之一是可以重视。如果一项发现是真的,就应该可以以不同的研究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群中得到重视。

③ 时间方面的联系——联系的时间程序

除了先因后果,原因在时间程序上必须是在结果之前以外,原因与结果的间隔时间应有其特性。

④ 有否其他原因或混杂因素——联系的特异性

亦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命题。这一命题在生物学上除了某些感染性疾病外,较难适用。然而当有病例符合时,则说明联系有极强的因果性质。

⑤ 发生事件后撤药的结果和再用药的后果——联系的强度

包括3方面的内容:量的强度、剂量一反应的强度、研究的类型方式。

(1)量的强度是指联系范围的大小。量大的相互联系,往往说明其间有因果性。

(2)剂量—反应的关系对流行病学和临床药理学都是极为重要的概念。暴露越多,危险越甚,则说明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此相当的是持续时间—反应的关系,即暴露时间越长,危险越大。如果有剂量—反应或是持续时间—反应的关系存在,则说明联系有因果性。

(3)不同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果联系强度是不同的。

1.2 ADR判断的二个层次

(1)该药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

(2)在具体病人身上,该药是否确定引起了不良事件?

第一个问题需要先把各方面的数据作综合评价,再在其他研究中作论证,然后才能作解答。

第二个问题,即具体病例的因果评价(或更确切地说是药物关联评价或归因),涉及到具体病人或病例报告中可疑药物与不良事件间有关联可能性程度的评价。这一判断主要基于知识与经验,即使在专家之间也常有分歧。

1.3 ADR判断时的考虑因素

ADR判断的考虑因素是在流行病学因果联系5项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般都含有这样一些要求:

① 以往的经验,即是否已有该药反应的报道、评述等

这一点与流行病学因果评定中的对联系的一贯性的要求类同。

② 发生事件后撤药的结果和再用药的后果

这一点代表了对联系强度的考虑。

③ 有否其他原因或混杂因素

大体类似于联系的特异性。

④ 时间方面的联系

1.4 ADR判断的若干方法

ADR判断的方法可分类4种:

① 总体判断法

主要凭临床经验作判断的方法。

② 推理法

或称为树型分析法或半规则的方法。

(1)Karsh & Lasagna法;

(2)WHO推荐的方法;

(3)我国应用的方法;

(4)FDA法

③ 记分推算法

(1)Kramer法;

(2)Naranjo法;

(3)Venulet法;

(4)法国官方方法

④ 概率化方法

贝叶斯方法

1.5 ADR判断中应注意一些问题

对ADR判断的5项准则,不应简单套用,而应立足于主动寻找资料,在主动研究的基础之上,具体病例,具体分析。

① 在考虑时间关系时,应注意:

(1)从药动学的考虑更为慎密;

(2)不要把原发疾病症状与不良反应混淆。不良反应症状出现之后所用的药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和原先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相互作用,引起更严重的反应。

(3)滞后事件(Delayed events)。即在长期用药后,甚至在撤药后才出现的事件。在癌症病人中可见到,其他病人也有,如某些特殊代谢类型的病人出药物蓄积。这一情况短期暴露不能鉴别危害性,只可能在少数长期用药的病人身上发生。类似的是撤药综合征,如果研究在撤药后即中止,就会疏漏。如果目光局限于眼下的治疗窗,就可能误认为是当前所用的药物所致。

② 评估有否其他引起不良事件的机会,是ADR判断的主要困难之一。应注意:

(1)其他药物的可能性,不要遗忘非处方药、避孕药、中草药、减肥药等;

(2)几个药物的合并或协同的作用。在中毒反应中,几个药物合并使用后,即使其中单个药物的血药浓度、组织浓度没有达到致死水平,也可能引起死亡;

(3)多重用药(Multiple exposures)而出现的复杂情况。持续用药既可能加重也可能减轻不良反应的危害程度。一些被看作用药无变化的病人,所用药品的生产厂家很可能变化。同样的药物不同厂家生产,其中无治疗作用的附加剂往往不同,附加剂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而判断时不一定会注意到药物的生产厂家的变动。

(4)疾病的自然进程,应考虑人的原发疾病或原先有的其他疾病及其并发征引起的可能性;

(5)手术或诊断过程产生的影响;

(6)其他治疗方法的影响。放射、化疗等治疗方法可能干扰药物反应,特别是血液系统的反应;

(7)病人的心理因素。已证明安慰剂也能引起不良反应,且不仅是主观症状方面的;

(8)如果实验检测数据异常仅是1次测定的结果,且无其他证据支持,应考虑随机误差象的可能性;

(9)存在其他可能原因,并不意味着所疑的药物引起的可能性就已排除。

③ 在查核是否已有类似报道时:

(1)要注意文献来源。由于编写大型教科书需要较长时间,如仅参照教科书,会遗漏许多近年发表的资料。而如参照刊物最新发表的病例报告,由于这类报告缺乏时间的考验,也有可能并不确实;

(2)对于文献资源尚少的新药,可参考同类药物的报道。

④ 在观察撤药后临床反应时:

(1)撤药后症状改善的,也应辨别是撤药的作用、使用了减轻症状的药物的结果,还是病理变化的结果;

(2)撤药后症状未改善的,要区分是否不良反应已造成组织损伤。组织损伤比功能性损害恢复的时间要长;

(3)如未撤药症状就已改善的,虽然看来不象是所疑药物引起,但还应考虑是否出现耐受性,是否使用过减轻临床症状的药物。

(4)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中不稳定性危害(Non-constant hazard functions)现象的可能性。通常考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是以持续、稳定的形态出现的。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常见。由于掺有其他暴露与其他易患因素,事件往往提早出现。而一些长期用药的病人,往往由于避免了早期的危害,受危害程度也大大减轻(如首剂效应)。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病人以往用过相同的药物或相同种类的药物,已经致敏,或是遗传或代谢的因素,或是与病人其他的疾患或同用的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致敏物耗竭(Depletion of susceptibles)的假设,可解释这种长期用药,病人危险性反而减小的现象。这一假设同样可用于解释病人以往用药发生过不良反应,再用同一药品,危险性却减小的现象。因此,根据药物反应不同的类型与机理,以往同过同类药或是可使反应更甚(如过敏反应),或是可使反应减轻(致敏物耗竭)。不清楚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理,就可能在归因判断时严重失误。

⑤ 观察再用药的后果时:

(1)要注意病人疾病的自然进程,即要注意病人的病理状态是否与前一次用药时有了变化,同时要注意有否其他药物的作用;

(2)再用药试验,应根据有关药物的药动学参数,使药物在体内完全消除后再进行,即中断用药时间必须长于药物不良反应完全消散所需的时间;

(3)再用药试验不仅应给同样的剂量,还应有足够的疗程;

(4)同时中断使用二个药物,不良事件消散后,再用其中一个药物进行再用药试验,反应结果为阴性,并不能作为不良反应是另一药物引起的根据;

(5)同样存在过敏反应类型(第1次不出现反应,第2次却出现)与致敏物耗竭类型(第1次出现反应,第2次却不出现)的反应的可能性;

(6)再用药试验只有在不良反应有客观指标衡量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否则有误导可能。

1.6 因果评价的用途与有限性

能:减少评定者的不一致性

区分出不确定性(半定量法)

为个例报告列等级

改进了评价(教育)的科学基础

不能:对关联可能性的准确的定量测算

对不确实报告的正确区分

证明药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药物对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的定量

变不确定为确定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评价

2.1 ADR报告评价的难点

ADR报告一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

(1)ADR报告的着眼点是被怀疑和用药联系的临床病例,因此,填写ADR报告一般就是因为怀疑事件是由某种药物引起,这样往往忽视收集其他方面因素的数据,对归因评定造成困难。

(2)ADR的报告的填写一般是回顾性的,有些关键的数据难以得到。

(3)有关暴露的数据,主要是病人用药的数据常常不完整,往往遗漏准确的用药时间过程、确切的剂量及同用的其他药物。

有关事件的数据,即对不良反应描述的数据,如发生时间、特征、过程,也常不完整。

(4)评价标准常不明确。例如多年来广泛认可,被各种因果评价方法都引为评价基本准则的Karch和Lasagna判断表中的前三项问题:① 用药与事件间的时间间隔是否适合?② 反应是否已知?③ 事件能否为病人的临床状况或其他(非药物)治疗合理地解释? 在回答第1个问题时,有时按照药动学特点或是病理机理,碰巧时间间隔很有特点。这是有利于判断因果关系的有力证据。然而何谓“适合”并没有解释,显然这本身就是一个课题。而第2个问题,如果反应并非已知,就得扣分。这样,未知的反应得分就少。这明显不利于新的不良反应的发现。而大量可旁征博引的不良反应,有的已编入教科书,也并非就一定证据确实。把曾经报道与否作为评判药物引起可能性的重要因素,显然有失偏颇。再看第3个问题,不只是问题本身难于判定,“合理”二字就难以判定,关键之外没有具体的概念,就可出现主观臆断。

(5)许多个例报告对问题的选择会在是否之间。比如,“时间间隔上有可能性,但无特症”,“少数报告提供了反应因药物而发生的不确定的证明”,“事件偶可因病人的临床状态而发生”等等。显然,如此含糊的回答丝毫无助于因果关系的判断。

(6)归因程度分类的用词意义明确的,如“无关的”’“肯定的”等,只占少数。而ADR报告中可分类这些有明确意义的,更只是少数报告。在药物警戒中,绝大部分报告都是“很可能”、“可能”、“可疑”或“未能分类”。这些类别的定义并不清晰,相互间也有重叠,在评价中为不同观点和个人主观偏向留下了余地。

2.2 ADR报告的评价

ADR报告的评价分二步:

① 个例评价:

收到报告后即进行,内容一般包括:

(1)评价报告的内容是否与监测的目的相关,即判断反应是否是未为人知的、严重的或是有科学与教育意义;

(2)对药物与反应分类、编码;

(3)评价观察的可靠性、因果关系性质。

由于个例报告是志愿填报的,数据不全,甚至支离破碎,是ADR志愿报告工作中不得不接受的事实。由于其不确定性,评价一般是临时性的。很少个例报告有阳性证据,如再暴露于某药再次出现反应(再激发阳性)等具有有关药物作用的结论性的证明。作为一般规律,ADR志愿报告体系不能提供确定的答案。

② 集中评价(信号评价)

常在信号加强期行将结束时进行。

从多方面考虑,如联系的量的增强,数据的一致性,暴露—反应的关系,生物学合理性,药理与病理机理,与其他药的类似性可能等。

信号评价标准 标

量的方面

联系的强度

个例报告的数量,统计学有显著意义

质的方面

数据的一致性

特点、形式方面基本相同;相反的,无或少见

暴露-反应相关

部位、时间、剂量-反应相关性、逆转

假设有生物学合理性

符合药理学与病理学的基本原理

试验

再激发,抗体,药物的血液或组织浓度,异常代谢,诊断器械

类同性

相关药物有类似反应;已知事件经常可由该药引起

数据的性质与质量

事件的特征性与客观性,证据的准确与确实,病例的因果评价

2.3 ADR监测中心处理信号的程序

(1)相关资料(个例损告)的选择与信号(假设)的配酿;

(2)文献检索;

(3)检查已有资料,辨认遗漏数据与存在问题;

(4)收集遗漏数据(随访病例,组织查询);

(5)与药厂联系,研究注册资料;

(6)向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咨询;

(7)根据信号评价标准,评价或再评价所有获取的资料(包括完整的报告);

(8)写报告,内容包括:

① 概要;② 原始数锯;③ 附加资料;④ 讨论不同观点;⑤ 结论(初步亦可);⑥ 深人研究的建议。药物警戒中的信号问题

3.1 信号的定义

对信号、信号检测的深入了解,将有利于药物警戒与药政管理的推动与发展,什么是信号?

□□——未为人知的或是尚未完全征明的药物与不良事件相关的信息。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与信息的质量,一般需要多份报告才能产生一项信号。

□□——组成假设的一组有关合理、安全用药于人的数据,数据通常临床、药理、病理或流行病学性质。信号由假设以及数据与争论组成。

3.2 信号的Ⅲ时相

药物警戒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在药物上市后发现其未知的ADR。发现过程一般呈S形曲线,分成Ⅲ期(相)。

(1)不良反应潜伏,发现疑问,出现信号期;

(2)数据加速积累,信号加强期;

在该期的末尾,将出现对数据的基本估计,即对该药的药政管理措施(说明书的修正,用药指征的限制等)的出台或是医学刊物有关文章的发表。

(3)评价期,即不良反应被确认、解释与定量,也可说是信号试验或随访期。

Ⅱ期结束,对该ADR的所知远非已达终点,发生率、机理、危险因素等常常还不清楚。不良反应的法律上认可了,但仍有待科学论证。这就是Ⅲ期的内容,要花费一定的资金、迸行较长时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可能的话进行实验研究等等。

3.3 信号产生的相关因素

1.发现信号的有利因素

(1)临床事件或综合征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

① 自然发生率极低;

② 有特征性的或异常的体征和症状;

③ 在类似的一组病人中发生(如:年龄、地区、病史、用药);

④ 已知经常是由药物引起(如:过敏、粒细胞缺少、Stevens-Johnson综合征)。

(2)药物使用频率高;

(3)不良反应具有下列一个或几个特征:

① 发生率高;

② 时间有提示性(立即反应、再激发阳性)或剂量有相关性;

③ 符合药物与病理机理。

2.Ⅰ发现信号的困难因素

(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2)反应的背景发生率相对较高;

(3)用药机会少;

(4)无时间提示或无剂量相关性。

3. 药物警戒面临的现实

(1)同样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药物或非药物的原因引起;

(2)同一药物可引起各种不同的临床事件或症状;

(3)不同的人群(如年龄组、地理区域、用药指征、处方习惯)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不同;

(4)对具体病人,通常不能证明反应确实是由可疑药物所引起;

(5)许多一般的不适和疾病的病因学、发生率与病理学仍不明确。

3.4 信号的来源

1.对个例病人的观察(发现ADR——质的信号)

(1)志愿报告体系;

(2)专业杂志的个例报道;

(3)医院集中监测;

(4)处方事件监测;

(5)随访研究;

(6)市场监测计划;

2.对人群的观察(检测ADR——量的信号)

(1)

发病率与药物应用的大型数据库(包括记录链);

(2)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临测;

(3)随访研究;

(4)处方事件临测;

(5)医院集中监测;

(6)大型志愿报告体系(如:WHO、美国FDA)

3.实验发现

(1)临床试验;

(2)体外实验;

(3)动物毒理实验;

3.5 不良反应的类型与信号发现方法的关系

1. 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

(1)形式多样

不良反应可大致分成10种类型:

① 与剂量相关的② 与剂量不相关的③ I型过敏反应

④ 反应发生在用药部位

⑤ 相互作用引起

⑥ 药物依赖

⑦ 不可逆转的⑧ 撤药症状

⑨ 致畸胎

⑩ 其他

(2)意外发生;

(3)异常发生;

(4)不能预测;

(5)新的信号往往不同于以往的——检测的方法也必然形式多样

2.A型不良反应

(1)难于发现的原因□

① 症状象是巧合(如:恶心、头昏);

② 中低剂量很少发生;

③ 从时间上难于发现有相关性;

④ 在特殊情况下发生(临床试验中不出现);

⑤ 相互作用;

⑥ 机理不清;

⑦ 多药共用

(2)发现方法

① 临床试验(Ⅲ期或Ⅳ期);

② 随访研究;

③ 处方事件监测;

④ 志愿报告体系或专业杂志的个例报道;

⑤ 实验性研究(如:动物实验)

3.B型不良反应

(1)难于发现的原因

① 少见甚至极为罕见;

② 意外的,不能预测;

③ 与剂量无关;

④ 一般没有适用的诊断试验;

⑤ 难以用实验重复;

⑥多药共用

(2)发现方法

① 志愿报告或专业杂志的个例报道;

② 处方事件监测;

③ 病例对照研究与病例对照监测;

④ 诊断登记;

⑤ 大型发病率与药物应用的数据库及记录链方法

4. C型不良反应

(1)难于发现的原因

① 意外、不能预测

② 背景发生率一般相对较高;

③ 从时间上难于发现有相关性(滞后反应);

④ 难于用实验重复;

⑤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⑥ 用药多而用药史不全;

⑦ 缺少足够的与不用药病人对比资料;

⑧ 混杂的机率高

(2)发现方法

① 病例对照研究;

② 长期随访研究;

③ 建立发病率与药物应用的大型数据库及记录链;

④ 长期进行处方事件监测

3.6 信号产生速度的三要素

1.用药人数

2.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报告率——取决于参加志愿报告的医务人员比例

(1)业务水平;

(2)素质——社会责任感

(3)客观社会环境

① 社会发达程度;② 医务人员社会地位 小

沙利度胺悲剧发生后,引起了志愿报告体系作为药源性灾祸的早期警报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收集以往未知的或重要的ADR。为使其敏感性尽量增大,要求医生不管是否确定,数据是否完全,都要保密地把疑问尽早报告。这样未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志愿报告数据不仅受到偏倚和少报的影响,又是各期信号的混和物。反应的多种性质,数据的不确定性,又无药品消耗数据使问题更趋复杂。

(1)SRS作为一种发现ADR信号的工具,既要发展其灵敏性,也要发展其特异性,不能偏废;

(2)对ADR的判断,要全面综合考虑,知识与经验是正确判断的重要因素;

(3)ADR判断方法不能消除个例报告的不确定性,也不能定量测定其不确定性,而只是以半定量的方法对不确定性分类。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性质的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项统一的方法适合所有的不良反应。

(4)ADR的判断方法能帮助被报者如何考虑这是一起ADR,该收集哪些资料,该从哪些方面描述。报告的因果评价实际上对报告归因程度的暂时性分类。因果评价常规用于数据交换、国际合作和错误结论的防范。从这些目标看,因果评价试图减少数据的不明确性,使志愿报告体系的应用更趋理智。但随着事情的发展,评价往往有所变化。

(5)象拼图游戏,只有当出现一批或一系列有关联的报告,个例报告才能体现其价值。要确定因果关系、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发生机理,作为规律,只有在ADR发现过程的Ⅲ期,个例报告收集至一定数量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或实验性的研究而进行。

(6)在药物警戒工作中,从效率的角度考虑,药物警戒中心应集中精力评价有潜在意义的个例报告。

思考题:

1.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愿报告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尽早获得药物安全性问题的信号;

B.为药政管理提供依据;

C.向卫生专业人员传递信息;

D.A、B与C

2.下列哪项判断是错误的A.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能确定不良反应究竟是由哪一药物引起;

B.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不能解决报告的不确定性问题;

C.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可告诉报告填写报告该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D.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可告诉报告者该从哪些方面描述。

3.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A.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能证明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

B.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能区分出不确实的报告;

C.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能为不良反应报告数据的完善程度列等级;

D.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判断减少报告评定结果的不一致性。

4.下列哪一叙述是不正确的A.药品不良反应的信号由假设以及数据与争论组成;

B.药品不良反应的信号是未人知的或是尚未完全证明的药物与不良反应相关的信息;

C.药品不良反应的信号可分成3期;

D.对药品不良反应,只有经过科学论证后,才能采取行政措施。

5.非影响上市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形成速度的是:

A.漏报的比例高;

B.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C.使用该药品的端正人数少;

篇7: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1.1 细菌性热源反应

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

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细菌或微粒随输液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疼痛,沿静脉走行局部发生条索状改变,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6 输液中微粒的污染

在输液过程在,输液的微粒可随液体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原因多由于药液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水、空气、物质材料被污染,异物与微粒混为一体。溶液瓶、橡皮塞、橡皮管不干净、橡胶微粒的脱落物及隔膜微粒的脱落物。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玻璃瓶或橡皮塞受药液浸泡腐蚀时间太长而脱落形成微粒。输液器和注射器不洁净、切割玻璃上的玻璃微粒。开瓶塞加药时针头反复进入橡皮塞,导致橡皮塞撕脱的微粒。输液环境不洁净,空气中灰尘微粒污染输液溶液,联合用药中由于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玻璃屑、纤维等微粒均可随输液进入人体造成肺脑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可堵塞血管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黏附包围微粒而形成肺内肉芽肿。更严重者可因微粒对血管壁的刺激而降低血管壁的光滑度,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在微粒周围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后亦可引起热源反应及致癌反应,刺激组织发生肺动脉炎和静脉炎或形成血肿。

1.7 输液的温度及pH值的影响

输液的温度不适宜;如人体输入过冷或过热的液体,在体温调节中枢还来不及对外来异常温度进行调节时,机体对冷热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较冷刺激使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较热刺激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重者可致休克。输液的酸碱度不适当,如液体的pH值过高或过低,超过血液的缓冲容量,输入人体后可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

1.8 输液渗透压影响

人体若输入大量低渗溶液,红细胞可将水分迅速吸入胞内,使细胞膨胀和破裂,血红素析出可引起血尿,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重者可造成死亡。若人体输入大量高渗溶液,血细胞的水分被吸入组织间隙,可使红细胞萎缩变形,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还可引起静脉皮肤的血管病变而产生静脉炎。

1.9 药品质量的影响

药品制剂虽在出厂前通过国家卫生部门按质检标准严格检查达标,但常由于在贮运过程中不注意使瓶口松动,瓶身碰裂造成细菌污染,或因药物横卧或倒置造成隔膜和橡皮塞脱落,或因橡皮塞被药液的溶解渗透作用,使药液发生变质,或药液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药液酸碱度的改变而对瓶身玻璃有一定腐蚀作用,引起玻片脱落或因其他原因引起药液混浊,沉淀变质等。

1.10 药物配置时间长短产生化学影响

抗生素药液配制后若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化学变化,如青霉素经溶解后易分解成青霉素烯酸,这种药物为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与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氨基结合,形成全抗原,易使人致敏。须在配制后的4 h内用完,用药前须询问过敏史,在用药期间时常会出现过敏反应,须密切观察,首次用药观察15~20 min方可离开,出现过敏情况因人而异,有时可在数分钟或数秒钟内出现。

1.11 注射技术因素影响

注射技术水平欠佳,不能一针见血,或注射针头不能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外渗到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疼痛,如果是高渗溶液,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液,还会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症状。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热原反应的防护措施

(1)为减少输液中出现的热源反应,医药人员必须把好药品及输液器具的供货关,确保输液器具及药品质量合格,严格执行药品的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伪劣输液器具,三无产品流入医院,对输注的流体使用期严格规定在3个月之内。(2)对存放药品输液器具的环境应作定期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干燥,严防输液器具及药品污染、变质、发霉,在贮运药品途中应特别小心谨慎,轻取轻放,严防碰撞,摔掷而致瓶口松动,瓶底破裂造成细菌污染等隐患。(3)为有效防范工作中不慎引起的热原反应,护理人员须严格按输液操作规程办事,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有无沉淀、混浊、变质,出厂日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如发现有真菌生长时及时更换。检查输液器具上的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漏气及灭菌日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未经消毒的手不能直接触碰针头和药液。(4)治疗室应环境清洁,定时作空气熏蒸或紫外线消毒,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有条件者最好做空气净化。医药护理人员在药品销售、存放、配制无菌操作等方面应非常严格,严谨的按程序化、条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行事,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发热反应。(5)如患者在输液中出现热源反应,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对高热者进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2 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护措施

(1)药物过敏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虽时有发生,但只要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层层把关,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可杜绝减少的。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然后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用药,皮性结果为阳性者严禁用药,有部分患者用药一般时间后时常会出现迟缓反应,必须引起重视,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开始用药时滴速应减慢,患者无特殊情况后,才可调至正常滴速,首次用药需观察15~20 min无异常者方可离开观察室。(2)有些药物配置后会受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的影响,如青霉素类药物配置后化学成分极不稳定,放置过久会产生化学反应,最好现配现用,放置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 h,否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平卧、吸氧,注意保暖、升压、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如有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紧急气管切开,严密观察P、HR、BP、心电及生命体征变化。

2.3 心肺循环负荷过重防护措施

在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使患者心肺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心肺功能损害或急性肺水肿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患者取端坐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产生,温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进行湿化氧气(因乙醇能降低肺泡内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管治疗,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体液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回心血量。输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速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小儿、体弱及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特别谨慎。

2.4 静脉炎的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发生系由于长期输入高渗溶液和有刺激的药液,以及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局部静脉发生感染。故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在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输液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渗漏,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血管。如因不慎发生静脉类,应停止在此静脉输液,抬高肢体,并限制活动,局部用硫酸镁或复方七叶皂苷软膏涂敷1次/d,用中药全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2次/d,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5 空气栓塞防范措施

空气栓塞常由于输液操作时管内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液体迅速排空,使空气进入血管发生空气栓塞,空气栓子随血液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入口处,将会导致严重缺O2、发绀,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立即死亡等极其危险的后果。(2)为避免在输液中发生空气栓塞,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输液前必须排尽管内空气,严防空气输入血管内而导致严重后果,经常检查导管连接处衔接是否紧凑,加压输液时必须保持液压均衡,以防迅速排空。同时须有人看管,以防液体排空后使空气进入。

2.6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防护措施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可随输液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故必须防范,要求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注意其透明度,有效期及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有条件者可采用超净工作台,进行配药及药物添加。输液器通气管末端放置空气滤膜,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溶液内,输液管末端使用终末滤器,以截留溶液中的微粒和异物进入血管。配药切割安瓿时应用酒精棉签消毒瓶颈,然后再抽药,以防玻璃微粒带入输液溶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药物应现配现用,严防污染。

2.7 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严防输液渗漏不良反应发生

在静脉注射技术操作中,能一针见血并使注射针头完全进入血管,整个输液过程中能避免药液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才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因操作中的各种失误所导致的静脉炎、静脉渗漏性肿胀的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不断探索和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一针见血。使之成为广大患者能信赖的操作能手。

为避免输液不良反应发生,除应采取上述各种防护措施外,我们还应注意输入液体的温度,如输入经过冷冻冷藏的液体,必须将液体放置使温度自然回升,接近恒温时方可输入人体。需加温的液体,如甘露醇产生结晶后必须将结晶部分用开水泡开后,待药液冷却后才能输入人体。若输入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液体,都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或舒张的应激变化,造成血压的波动,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另外输液时还应注意药物的酸碱度,防止因输入药液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而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症状发生。

篇8: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1资料与方法

以鱼腥草注射液和不良反应为关键词, 对2003~2008年国内公开发行的80种医药期刊报道的由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ADR 252例,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发现一般规律,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结果

2.1 一般情况与ADR发生的相关性

(1) 年龄:年龄10个月~76岁。<1岁8例 (3.18%) , 1~10岁36例 (14.28%) , 10~20岁56例 (22.22%) , 20~30岁76例 (30.16%) , 30~40岁40例 (15.87%) , 40~50岁16例 (6.35%) , 50~60岁12例 (4.76%) , >60岁8例 (3.18%) 。 (2) 性别:女156例 (61.90%) , 男96例 (38.10%) 。 (3) 原发疾患:原发疾患以支气管炎居首位 (112例, 44.44%) , 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 (44例, 17.46%) 。另外, 肺炎16例 (6.35%) , 发热待查16例 (6.35%) , 咽炎152例 (4.76%) , 扁桃体炎12例 (4.76%) , 尿路感染20例 (3.97%) , 右眼病毒性角膜炎12例 (2.38%) , 附件炎4例 (2.38%) , 急性膀胱炎4例 (1.59%) , 其余为左眼角膜色素膜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阴道炎、小儿肠炎、颅内感染各4例 (各占0.79%) 。

2.2 用药情况与ADR发生的相关性

(1) 用药剂量:鱼腥草注射使用剂量一般为20~100ml, 每天1次。252例中用药量≥40ml者203例 (80.56%) , 这可能与该剂量范围比较常用有关。 (2) 溶液介质:鱼腥草注射液在临床应用时需要稀释在一定介质中进行静脉滴注, 一般情况下, 使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均可。252例患者中, 使用5%~10%葡萄糖注射液的较多, 共计180例 (71.43%) , 取决于临床医师的用药习惯, 经分析与ADR发生频率无直接关系。

2.3 ADR临床表现

鱼腥草注射液的ADR以药疹 (80例, 31.75%) 、过敏性休克 (66例, 26.19%) 、喉头水肿 (49例, 19.44%) 最为常见, 其中较严重的为过敏性休克, 其他表现有过敏性哮喘 (24例, 9.52%) 、肉眼血尿 (4例, 1.59%) 、胃肠道反应 (32例, 12.70%) 、过敏性紫癜 (8例, 3.17%) 、呼吸骤停 (4例, 1.59%) 。经过积极对症治疗, 252例患者痊愈, 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3讨论

3.1鱼腥草注射液

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 但10~40岁发生率最高, 这可能与自然人群分布有关。从性别来看, 女性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 由妇女自身生理特点、抵抗力低及对某些致敏原比较敏感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虽然低于过敏性药疹, 但仍占26.19%,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过敏性休克发病急, 与用药剂量无直接关系, 但对患者的危害非常严重, 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3.2鱼腥草注射液

ADR的发生机理可能是在制备过程中未除尽的半抗原物质与血浆蛋白结合导致过敏反应, 其次在制剂中加入的助溶剂也可使机体致敏。特别是在大剂量使用时,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 可溶蚀生物膜的类脂屏障, 使生物膜分子排列不定向, 从而使其通透性增加[2]。另外, 它与常用输液配伍后, 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 也产生过敏性反应[3]。

3.3 126例

ADR发生均在首次用药, 故首次用此药前, 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既往用药史及过敏史。注意合理用药, 尽量减少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用药最初30min内应严密监测患者用药期间的临床反应, 若有异常出现, 应停药并及时治疗, 以避免ADR严重损害;还应控制输液速度 (40滴/min) 。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 尽可能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另外, 建议生产厂家应严格控制生产工艺流程, 提高标准, 确保产品质量。

关键词: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国杰.药剂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88.

[2]吴雪华, 仲智.中草药针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 (2) :81-82.

上一篇:看天鹅说课稿下一篇:2023成考语文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