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2024-05-03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精选三篇)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1

1汗证

蔡某, 男, 45岁, 2016年03月22日初诊。主诉:自汗半年余, 加重4天。近半年来, 时自汗出, 汗出全身, 尤以后头部、前额较为明显, 活动后汗出较甚, 伴恶风恶寒, 神疲乏力, 每遇感冒、劳累、情志不调后即可复发或加重。此次因4天前外地出差, 因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 自服“克感敏1#Bid”, 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刻诊见:周身肌肤湿润, 前额汗出较甚, 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 伴有恶风畏寒等表证, 舌淡苔薄白, 脉缓弱。中医诊断:汗证;证属:营卫不调, 气血失和;治法:调和营卫, 理气和血, 固表止汗;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具体方药:黄芪40g、桂枝15g、白芍20g、浮小麦15g、麻黄根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白术15g、防风10g、生姜10g、大枣15g、甘草5g;6剂, 日1剂, 水煎服, 分三次饭后半小时温服;药后复诊, 自汗之症大减, 守前方复进10余剂, 自汗遂止, 诸症皆平, 后托友告之, 自汗至今未复发。

按:《伤寒论》载:“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患者素体薄弱, 时常外感, 肺气耗伤, 肺合皮毛, 表虚不固, 营卫失和, 腠理开泄即为自汗。《病源论·虚劳汗候》云:“若阳气偏虚, 则津液发泄, 故为汗。”患者阳气虚弱, 卫气不能顾护津液, 致其外泄, 即汗出之症。汗证持续时间较长, 精气耗伤, 出现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等症, 故辨为营卫不调, 气血失和;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组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健脾, 益卫固表, 合白术以加强益气止汗之功;桂枝温经脉, 散表邪, 芍药养血敛阴, 二者合以调和营卫;浮小麦、麻黄根益气固表止汗;煅龙骨、煅牡蛎敛阴固涩安神;防风、生姜散邪温中;大枣、甘草益气补中, 调和药性。共奏调和营卫, 理气和血, 固表止汗之功, 故临床效果显著。

2头痛

谭某某, 女, 55岁, 2016年04月05日初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 加重2天。一年多来, 头痛隐隐, 以后头部较为显著, 伴恶风恶寒, 神疲乏力, 气短声低, 每遇感冒、劳累可复发或加重。本次两天前由于回乡祭祖, 舟车劳顿, 复感风寒后上症加重, 自服“克感敏1#Bid”, 头痛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故来门诊以求系统诊治, 刻诊见:头痛隐隐, 偶有昏蒙感, 神疲乏力, 面色少华, 气短懒言, 眠差, 恶风畏寒,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外院头颅CT、TCD:均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为:头痛;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象, 辨证为:气血亏虚, 营卫失调;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调营和卫;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具体药物如下:黄芪60g、桂枝15g、白芍20g、党参20g、当归15g、川芎15g、延胡索15g、白术20g、防风15g、酸枣仁15g、远志15g、生姜10g、大枣15g。10剂, 日1剂, 水煎服, 分三次饭后半小时温服;药后复诊, 自觉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神疲乏力、纳眠差等症也较前好转, 守前方, 继服15剂, 诸症皆平,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 头痛, 身重, 恶寒, 治在风府, 调其阴阳。”患者年过五旬, 气血逐渐虚衰, 不能上荣于脑窍, 不荣则痛, 加之舟车劳顿, 耗伤阳气, 故见头痛诸症;又复感风寒, 营卫失和, 表虚不固, 故见恶风恶寒之症。辨为气血亏虚, 营卫失调;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组方中重用黄芪以健脾补气血, 合白术强化补气健脾之功;桂枝温经散邪, 芍药养血敛阴, 合以调和营卫;党参补气补血生津液;当归、川芎、延胡索补血活血, 行气止痛;生姜、防风温中升阳;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大枣、甘草健脾补中益气, 调和药性。全方诸药相互协同, 气血充沛, 营卫调畅, 头痛之症皆祛。

3体会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张仲景所创制, 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本方由桂枝汤化裁而成, 减甘草, 倍生姜, 加黄芪;其中黄芪益气健脾, 桂枝温经通脉, 芍药和营卫、理气血, 生姜、大枣温阳益气, 诸药合用, 共起振阳温脉, 调畅营卫之功。现代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雷诺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头痛、荨麻疹、颈椎病等多种疾病而证属营卫不和, 血行滞涩者, 常获满意疗效。

笔者有幸跟随张师学习, 张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内科疾病, 常收显著疗效;正如金·《东垣试效方》所载:“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兵有法, 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 良医不拘于方, 非曰尽废其旧也。”警醒后人临证时, 在治疗用药上不拘于法、不拘于方, 辨证求因, 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 灵活化裁, 以达良效。

摘要:结合临床实例, 针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进行了分析研究。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2

【关键词】 周围神经炎;颈椎病;腕管综合征;骨科顽麻症;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皂角刺;血痹

血痹是以身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因气虚血弱,外受风邪,导致血行瘀滞而成的一种疾病[1]。顽麻即顽固性麻木,是血痹的主要表现之一。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血痹证之要方,临床广泛运用于治疗多发性神经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笔者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基础上加味治疗顽麻症,现举隅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周围神经炎 患者,女,36岁,2002年11月

12日初诊。主诉:双下肢远端麻木4个月余。曾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炎,治疗

3个月疗效不佳。现诉:四肢无力,遇劳累后麻木症状加重。既往体健,否认有长期服用药物史及接触毒物史。查:腰椎叩击痛阴性,左右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膝跳反射轻度降低,双下肢感觉障碍。腰椎X线片、血常规、血糖均正常。舌质淡边有少许瘀点,苔薄白,脉浮涩。诊断为周围神经炎(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15 g、大枣12 g、生姜3片、当归12 g、鸡血藤30 g。服用2剂,每剂药分2次煎煮后合为1处,分3次服用,每日3次。二诊:症状缓解。在上方基础上加入皂角刺10 g,服用3剂。三诊:症状明显缓解。守上方续服用6剂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在使用该方治疗此病时,一定要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不应盲目单独使用该方。对于单纯性的周围神经炎使用该方,疗效确切。

1.2 颈椎病 患者,男,58岁,2002年1月24日

初诊。主诉:头昏、眩晕4年。颈肩疼痛伴左上肢发麻半年余。曾在外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头昏、眩晕、颈肩疼痛缓解,但左上肢麻木缓解不明显。现诉:头昏、眩晕、颈肩疼痛较轻,左上肢麻木甚。查体示颈部活动受限,C4-5棘突及棘突旁压痛明显。压顶试验阳性,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摄片示:C4-5骨质增生,C4-5椎间孔狭窄。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颈椎病(气虚痰瘀交阻型)。治宜补气养血,活血化痰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30 g、大枣12 g、生姜3片、半夏12 g、白术15 g、天麻10 g、皂角刺10 g、

鸡血藤30 g、粉葛根30 g、全蝎10 g、桑枝15 g、姜黄10 g、川芎15 g、甘草10 g,服用3剂,煎服方法同上。二诊:头昏、眩晕、颈肩疼痛缓解,左上肢麻木轻度缓解,守上方再服用6剂。三诊:头昏、眩晕基本消失,颈肩疼痛明显缓解,左上肢偶尔出现轻度麻木,上方去除半夏、天麻,将白芍改为12 g、甘草改为6 g、全蝎10 g改为6 g,增加茯苓15 g、当归12 g、香附12 g共研为末,3剂,每次6 g,每日2次姜汤送服。3剂后临床症状消失。2年后因劳累复发,但症状轻微。继服上方3剂,症状消失。

按:颈椎病通常采用牵引、针灸、理疗、推拿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往往较单一疗法疗效好。但笔者认为,颈椎病中医辨证为血痹证,表现为上肢麻木者,单独使用此方疗效确切。在治疗此病时还应告诉患者低枕卧位,减少伏案,防止过劳,进行颈部功能锻炼等。

1.3 腕管综合征 患者,女,16岁,2004年5月26日初诊。主诉:右手指麻木1个月余,未经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劳累后尤为明显,月经量少有瘀血块。查体示:正中神经区感觉减弱,拇外展及对掌减弱。腕部叩击试验阳性,屈腕试验阳性。腕部X线片示骨与关节无异常。舌质淡,边尖少许瘀点,苔薄白,脉细涩。诊断为右腕管综合征(气滞血瘀型)。治宜补气养血,行气活血化瘀。患者要求西药治疗,处方:双氯芬酸钠每次25 mg、维生素B1每次10 mg、丹参片每次3片,上述药物每日3次口服;舒活灵外洗。二诊:麻木缓解不明显,且前晚出现手指疼痛、肿胀,伴乏力。继续口服上药及局部外固定制动治疗。三诊:麻木、疼痛轻度缓解,手指肿胀明显加重。建议患者在外固定同时接受中药治疗,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处方:黄芪20 g、桂枝10 g、白芍15 g、赤芍12 g、大枣12 g、

生姜3片、皂角刺10 g、鸡血藤20 g、桑枝12 g、香附10 g、红泽兰12 g、薏苡仁20 g、全蝎5 g、甘草6 g。2剂,煎服方法同上。四诊:麻木、疼痛明显缓解,乏力、手指肿胀缓解,守上方继续服用3剂。五诊:服完上药共5剂,自行停药1周后,麻木、疼痛、肿胀、乏力症状消失,此次月经量、色、质正常。查体示腕部叩击试验阴性,屈腕试验阴性,拇外展及对掌可,继续服用上药3剂,以巩固疗效。

按:对于腕管综合征症状轻者,一般采用腕部制动、药物治疗既可达到较好疗效,但此病例通过以上治疗后疗效较差,经口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疗效满意。益气化瘀法,可广泛运用于治疗腕管综合征症状轻者。然而对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难以缓解者,应及早采取封闭或手术治疗[2]。

2 讨 论

顽麻即顽固性麻木,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应该比较恰当。但根据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的理论,笔者发现在临床工作中单独使用此方,存在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作用不强的弊端,对顽麻疗效不是很好。笔者在此方基础上加味治疗,每每收到良好疗效。通常配伍鸡血藤、当归以加强养血活血疗效;配伍桑枝、全蝎以加强祛风通络疗效;配伍香附,以加强行气疗效且防止黄芪致气滞的作用;配伍芍药甘草汤,起柔甘缓急的作用。在使用引经药时,上肢麻木者,加桑枝、姜黄;下肢麻木者,加川牛膝;颈椎病导致麻木者,加葛根;腰椎退行性疾病导致麻木者,加狗脊。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的基础上加用皂角刺治疗顽麻,疗效更加确切。

皂角刺性味辛温,功用搜风拔毒、消肿排脓,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疬风、癣疮、胎衣不下。笔者根据萧正安所编《五言药性歌诀》中皂角刺能治疗顽麻症[3],并受已故绵阳名老中医马北平老先生使用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启发,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顽麻,发现加用皂角刺后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并非对所有顽麻都适用,首先应明确其西医诊断,且应中医辨证为血痹证,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3 参考文献

[1]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3-146.

[2]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287-1289.

[3]萧正安.五言药性歌诀[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8.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1年8月-2013年5月间住院的患者中, 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 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组 (治疗组) 和西药组 (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的数据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的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诊断标准[2]: (1) 症状:四肢末梢感觉异常或障碍, 如麻木、疼痛、发凉、虫爬感、蚁行感等; (2) 体征:浅感觉、震动觉及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 肌电图检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 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 减慢; (4) 除外其他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 气虚诊断标准:主症:气短, 乏力, 身疲, 脉虚;次症:自汗, 懒言, 舌淡。具备主症2项及次症一项即可诊断气虚证。 (2)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主症:刺痛、痛有定处、拒按, 脉络瘀血 (诸如口唇、齿龈、爪甲紫暗, 或腹部青筋暴露) , 皮下瘀斑, 癥积, 离经之血, 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脉涩或沉弦、弦迟;次症:肌肤甲错, 肢体麻木或偏瘫, 痴癫, 狂躁, 局部感觉异常, 外伤史或人工流产史。血瘀证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 即可诊断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气虚证诊断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

1.2 方法

用药方法:两组患者均在饮食控制、适度运动及应用常规降糖药物等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 (瑞阳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352) , 500μg/次, 每周3次, 肌内注射。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30 g、桂枝12 g、白芍15 g、当归12 g、水蛭6g、地龙12 g、鸡血藤15 g、干姜9 g、大枣6枚) , 由我院中药房统一熬制, 60 m L/次, 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

观察项目:在治疗期间, 每周至少检查1次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 并保持空腹血糖<8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0 mmol/L;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自主症状和体征、予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肌电图等检查, 以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肌电图应用丹麦产的Keypoint标准型肌电图仪, 测定下肢优势侧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及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判断疗效。 (1)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恢复, 膝腱反射增加或恢复, 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或恢复正常; (2) 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 膝反射有增强, 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前略有增加; (3) 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 膝反射无变化, 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由SPSS 16.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治疗后两组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为53.3%, 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显效率为30.0%, 总有效率为70.0%。见表2

注:两组资料经秩和检验, Z=-1.999, P<0.05, 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治疗前后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前后观察所有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亦未见皮肤过敏、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两组之间无差异性

注: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治疗后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前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5) , 治疗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 为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共同参与的结果, 早期以代谢异常为主, 后期血管因素的作用较大。代谢障碍学说主要涉及多元醇代谢异常、肌醇代谢异常、蛋白糖化产物增加、脂质代谢障碍、氧化应激反应。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 造成神经损伤。血供障碍学说主要涉及血管结构改变、血管舒张功能下降、血液流变学异常, 最终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 功能异常。总之, 代谢异常与微循环障碍共同作用, 最终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在祖国医学中, 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 而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消渴日久, 可出现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久病入络、血脉瘀滞等变证。本证就是在消渴病的基础上, 出现久病耗伤气阴, 气虚则运血无力而血瘀, 加之阴虚火旺, 燥热内结, 病久入络导致络脉瘀阻, 筋脉失于濡养, 发为本病。

本研究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 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 如风痹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文中所述身体不仁即肌肤不觉痛痒, 有酸痛感, 与本病症状有相似之处。方中黄芪甘温, 为纯阳之品, 健脾益气, 尤善补助卫外之气, 气为血之帅, 气旺则血行, 当归甘辛温, 为补血之圣药, 血中之气药, 两药相伍为君, 可补气活血, 使气血健旺, 补中有通, 通中有补, 使补而不滞, 活血而不伤正;桂枝益气活血, 温经通络, 白芍养血和营, 与桂枝合用为臣, 调营卫而和表里, 助君药益气活血行血之力;鸡血藤行血补血, 加之有入络脉搜剔之能的虫类药水蛭、地龙, 能周行全身, 活血通络, 以行药力, 三药合用为佐, 可增活血逐瘀之力, 使补气而不壅滞, 活血而不伤正, 干姜温中通经助桂枝温经通阳、大枣补中益气为使, 全方共凑调气和血、活血通络之功, 使气血流通, 筋脉得以濡养。在现代药理研究中, 王梅芳等[5]发现黄芪具有保护红细胞变形性, 降低血小板黏附率, 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扩张外周血管, 起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此外, 尚能抑制醛糖还原酶, 起到调节神经细胞代谢和核酸代谢的作用;当归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其水溶成分阿魏酸可使血栓干重量显著减少, 血栓形成速度减慢;桂枝有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抗凝血等作用;白芍有镇痛、抗缺氧、清除自由基、抗炎等作用;水蛭提取物、水蛭素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地龙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又溶解血栓形成的作用;干姜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环、镇痛的作用, 大枣有调节免疫、抗疲劳的作用。全方可发挥改善神经细胞代谢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并联合内源性的辅酶B12甲钴胺, 从而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起到综合治疗的作用。

观察结果表明,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甲钴胺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提高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延缓患者出现神经源性关节炎及足部坏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30-1031.

[2]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33-34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56-16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上一篇:橡塑机械工业发展下一篇:《大兴安岭杀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