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2024-04-10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通用14篇)

篇1: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练训结合,积累“思”的经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正确性和。

数学是练出来的,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有效掌握正确的钥匙思路,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注重概念、法则、定律的教学。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抽象思维差。这就要求教师直观形象、感观认知上下功夫,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便于学生获得“角”的正确概念,首先组织“三角板”、“五角星”等实物的观察,然后用“圆规”进行角形成的演示,最后和同学共同完成不同角的形成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加强对比训练。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

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 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再次是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实际操作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性知识,以丰富的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抽象思维的目的。如:三角形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行探究沿对角线剪平行四边形的结果,然后教师边演示边提示,要求学生跟随操作,从“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剪成三角形”的操作中进行类比,找出本质联系,从而推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多器官参与学习。

2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巩固拓展学习空问,把学生引向生活大课堂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实在在的联系,进而激发他们数学思维的火花。例如游戏就是可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数学问题远远好于枯燥的讲解,积极地投入学习,积极的思考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我们要秉承一个信念:给学生们一个理由,让他们爱上数学!

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自觉进行自我剖析

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深刻性实质就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创造性则是在以上论述中提到的,以上述为基础。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的开始。

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批判性则指教师要不断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经常总结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过程,其中有哪些合理之处,又有哪些需要克服和避免,犯过哪些错误,错误原因何在等等。反思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

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开展实际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能够注重学生处于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从而有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适应。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提升强化数学思维解题的思维品质,并且强调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思维的运用。例如,在进行实际“绝对值与相反数”该部分相关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注重运用数轴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际思考分析。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思维的习惯,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将相关数学思维目标能够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切明白自己运用了怎样的数学思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操作应用的过程中,真切凭借自身的总结归纳形成一定的思维形式,获得相应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应当依靠相应的具体教学情境进行变通,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发育成型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从而有效利用相关教材,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思维。

引导启发数学思维

每个学科的精髓部分在于其思维方式,数学也不例外。数学的思想是对其知识的理性认识。在初中数学中,涵盖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而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一些数学思想过于抽象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几何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启发,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将几何的数学思维与其他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对于初二学生而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几何教学,是启发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数学素养有着特殊意义。

篇2: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天下没有不会犯错误的人,老师虽然有专业的知识和教学的经验,但难免也会犯错误。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当学生指出某个地方错了的时候,应该及时改正,切不可死要面子,这反而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知道了老师也会犯错误,会在平时学习中更加注意,避免犯错误。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数学靠的是想象能力,尤其是几何部分,更需要用想象来解题。比如遇到一道几何题,老师应该让学生先想象图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最好能画出来,一般来说,几何题有了图就好做了。一道题不可能只有一种解决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看看还能不能找出别的解题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的关键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和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有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而不是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不关心学生的想法,这是万万不该的。老师应该深入学生内部,了解他们的做题方法,有时候,学生们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能找到更简单更快捷地解题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是老师想不到的,因为老师对内容已经熟透了,题目一看就会,根本不会再想着去寻找别的方法去解题。因此,这时候老师要多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们一起做题,这样既能增进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们有成就感,也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注重灵活多样的开展教学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与过去不同,教学更加方便了,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灵活多样的开展教学,因为数学思维能力离不开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那么如何开展灵活的教学方式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很重要,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巧用道具等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使学生早早地进入学习状态。多变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都活了,学生的思维能不活跃吗。如果只是一味地循规蹈矩,会让学生的思维呆滞。因此,必须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训练小学生逻辑思维的书

★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25题

★ 测试你的逻辑思维

★ 逻辑思维的陷阱脑筋急转弯

★ 小学生数学脑筋急转弯

★ 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

★ 经典的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 逻辑思维如何解释倭寇的真相

★ 小学生数学脑筋急转弯和答案

篇3: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不当

数学课本是枯燥的, 书里既没有色彩斑斓的图片, 也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 只有一些干巴巴的数字与符号。因而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关键。好的教师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想象化,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良好的数学思维环境中获取到知识。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 仅以教师个人讲解为主, 学生不能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的话,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思维呆板, 学习的内容不牢固, 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2. 传统教学观念的阻碍

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成绩比能力更重要。现如今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体制下, 考核学生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标准, 缺少对学生思维能力等的考核。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 教师为了不断地提高升学率,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训练, 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做巩固练习, 通过这样快捷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 同时提高做题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在家长的眼中, 孩子的成绩才是关键, 因为这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顺利的考上重点初中。在这样双重压力下, 学生就会树立“学习好才是王道”的观念, 埋头苦读, 从此不再探索知识的奥秘, 而是只是单纯的找寻解题方法。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交流互动的平台, 师生间应该沟通各自的想法, 增加师生间的彼此了解。但往往一些教师会错误地认为小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低, 无法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观点, 反而会扰乱课堂秩序。于是在课堂上, 教师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黑板上罗列知识内容, 然后对一些内容进行讲解, 偶尔会提问学生。这样的话, 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降低, 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 也就很难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技巧的培养

1. 创新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新教学形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 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点加入一些故事性的成分, 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外, 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题目的运算过程, 不仅口干舌燥, 浪费力气, 而且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到位。因而, 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随机的改变, 依据主要知识点转换题目的形式, 培养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 教师在讲解一些习题时, 可以针对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题目, 讲解多种解题方法, 这样的话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如果教师对习题只讲一种解题方法, 就会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狭隘。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一题多解的训练, 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 不同的解题思路也会增加知识, 获得学习的乐趣。

2. 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 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所有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找一些有关于知识点的题目, 然后所有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让小组间形成一定的竞争, 小组内互相帮助, 最后选择最快的小组进行讲解, 选出比赛的冠军小组。这样的比赛形式, 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多想、多算,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度与准确性,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结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如今数学教学中的必然趋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学生对数学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 独立思考问题, 大胆的进行探究知识, 积极踊跃参加课堂活动, 让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本文就如何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展开了讨论, 提出了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的三点问题, 分别是教学方式不当, 教师不能为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传统教学观念的阻碍, 使人们更关注成绩, 忽略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了两点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分别是创新课堂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让学生动起来, 活跃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张远峰.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篇4:提高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技巧

关键词:年龄特点;有序发展;密切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02-01

解题需要一定的技巧。“技巧”,说白了就是指解题的方法。解题方法得当,学生很快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之,学生则咬破笔头也算不出一个结果来。解题技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最佳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许多老师竭尽全力,但收效就是不明显,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上来错、错、错得老师触目惊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本文想与大家探究的,就是这个话题。

一、思维能力的提高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

小学数学的编排,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很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以一年级为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这就是对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10以内加减的计算,这就是一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又如六年级的圆柱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计算,这是对学生归纳概括、分解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语文等学科的训练迥异不同。在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中,最切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给学生思维造成的伤害是长久的,它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变成了“闷罐”学生,整个课堂,看上去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各个年级,教师在这个“贯穿”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极致。

二、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有序发展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的各个年级,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得注意每一节课都要有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切不可认为掉一二节课也无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在每堂课中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思维能力培训计划。以教学两位数乘法为例:教学两位数乘法,教师要通过直观引导,让学生把两位数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引导学生去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总结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在这个思维培养计划中,学生从直观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他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在每一节课的思维能力培养中,有些老师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只在课的开始或者课的结尾,或者课的中间来一个思维训练,形成了一个“断代”。出现了断代,学生的思维衔接不上,感觉整个学习过程突兀而不好而一些学生,尤其是一些腼腆的学生,他又是不好意思问的,只能将沉疑埋于心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郁闷,影响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故以为,思维培养计划在每一节课中,应该像讲一个故事似的,有开头,有发展,有结果,让学生一目了然,触类旁通。

三、思维能力的提高要选取跟生活最密切联系的题型

小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渠道和方式是很多的,只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用。就譬如说习题设计的方式,“判断对错”,“多项单项选择”,“奥林匹克冲刺”等可以运用。这里以“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个选择题为例。学生要对此问题作出正确判断,他就要去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要弄清这一点,学生就会去反馈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他会用这两个概念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在整个“判断”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形中就得到了发展。“一题多变”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道应用题,换种方式提问,就能把学生给难住。譬如告诉了时间,速度,求路程,就可以这样变换:把路程、速度作为已知条件,让学生去求时间;或者把路程、时间作为已知条件,让学生去求速度。“奥林匹克”冲刺,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后向数学高峰攀登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方式的题目比较难和深奥,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开展,选取那些与教材最能紧密结合的,最生动有趣的,跟生活最密切联系的题型。切不可选空洞的,只有说教意义的题型。

四、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等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是可取的。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

篇5: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技巧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诱导变通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鼓励独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多种形式的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篇6: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

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方法。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page]-->

三、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开展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维方法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篇7: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明。司马光就是把一般思维中的“人离开水”变换成“水离开人”,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2/5,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这一相向问题时,若从一般思路引导学生,显得很麻烦,且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同样多的时间里),甲行了全程的2/5,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2∶3)速度比又是多少呢?(2∶3)再过来想一想,在同一路程(指全程)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3∶2)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3÷2=7.5(时)。由此可见,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就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

精心组织,让思维逻辑化

1.让思维在兴趣中发展。乐于思考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只有愿意思维,有思考问题的动力,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全神贯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在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后,通过巧妙的引导,就会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新课之前,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兴趣,然后用游戏中的问题作为师生探究的主题,教师在与学生一同探究过程中,通过恰当的点拨与促进就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序发展。

篇8: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一、数学知识美术化

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一年级起, 我们的孩子就非常喜欢美术, 特别爱绘画, 信手画来, 还真是那么回事;特别到了高段, 即使是课上也要画上几笔, 寥寥数笔, 刀枪剑戟、各式人物便能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我想:如果把数学课堂变成美术课, 将数学知识美术化, 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 轻松高效。

每接手一个新班, 自我介绍时, 我总会说:我是美术老师, 其次才是数学老师。学生又惊讶又高兴, 立即喜欢上了我。此时, 我用数学题作引路。

1.一个装了些水的圆柱, 放入一块小正方体的石块, 水上升了一些;

2.一个正方体熔铸成了一个长方体;

3.一辆货车从甲地行到乙地;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 我适时对学生的绘画技巧略作提示, 一幅幅精美的图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数学美术的思想悄然形成。

二、要求学生有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美术化, 它的图不单纯的是一幅幅图案, 还要体现数学思想, 因此, 在画图的过程中, 我强调学生首先要有数学的基本思想。既然是数学就和数有关系, 所以, 要求学生在画图时, 一定将数字标上去, 有单位也要标上单位, 这样数学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

例如, 把一个棱长是6 cm的正方体熔铸成一个长4 cm, 宽2 cm的长方体, 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1.用美术的思想画出图。

2.标上相应的数字, 数学的基本思想已体现 (如下图)

通过数形结合, 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产生:形状变了, 而体积不变, 解题自然一气呵成。

三、数学知识美术化画图的技巧

我们在注重数学知识美术化的同时, 图的画法有点技巧, 通过多年实践, 我发现有些数学知识用实物图分析简单明了, 有些知识用线段图一目了然。如果我们合理选择, 恰当运用, 就能取得很好的思维效果。

小学阶段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是一个较难的数学知识, 凭空想象, 对中下等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用画实物图的方式可轻松解决。

例如, 一个正方形每条边上种8棵树, 四个角都要种, 共植多少棵树?

学生拿起笔, 不经思考4×8=32。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美术思想, 并用实物图画出来, 效果就不一般了。思考方式如下:

学生通过图示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 即4×8-4或4×6+4。

抽象的文字, 冰冷的数字, 通过我们直观的线段图示, 让我们的学生有了学数学的热情, 更有了学好数学的思维。

篇9:提高提问技巧,发展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者的主导作用和学者的主体作用都发挥出来,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而课堂提问则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很讲究提问的艺术的。

下面就课堂上的提问艺术提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抓住契机,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非一开始就饶有兴趣,为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教材内容,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把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学生急于求解这些问题,就能激活思维,他们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审时度势,抓住契机提问,不能坐失良机。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抓住契机提问。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于老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一位老师教《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就提出问题:“题目中的两个‘死各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当然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使学生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不消说,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它不但使学生释疑,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要注意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无的放矢,把学生弄糊涂。

二、把握深度,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是提问的目的所在,违背了这一原则,一切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一切提问都是徒劳无功的。可是,有些教师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笔者曾经听一位教师讲课,学生已打开课本了,可是教师还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这样的问题,不动脑筋就能回答,根本起不到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教师这样提问,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深度。

一位教师教鲁迅的《藤野先生》时也提出问题,但学生几乎都不用开动脑筋就回答出来了,课堂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很肤浅,华而不实,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教文章的第一段: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教师这样提问:“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立刻大声回答:“比喻。”

很明显,学生早已掌握这种知识,教师偏偏在这种情况下提这样的问题,这是明知故问,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如果这样提问:“‘清国留学生的相貌有什么特点?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色彩?”同学们就会积极思维,从而培养了思维能力。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逐层推进,加强思维训练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构思好提问的整体思路,要能够逐层推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例如教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为了深入感悟作者深邃的思想,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笔者便按文章的整体思路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问:

首先,针对文章的1—6自然段提出这一问题:“题目是‘我很重要, 可一开始为什么用排比句式连续说‘我不重要?”让学生明确: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不重视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进步,个体才得到重视。这是破旧立新。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作者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7-40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个问题:“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断定‘我很重要的?”这一问题的意义更深一层,为下个问题作铺垫,为明确题旨作张本。第四个问题是:“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认为‘我很重要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你认为课文中所说的‘我很重要与这些人的‘我很重要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明确:“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是极端个人主义,事事处处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本文说的是要充分了解生命的价值,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明确生命的意义(主旨)。至此,笔者趁势推进,提出第五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是否也认为自己‘很重要?为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按照一定的思路延伸,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知识,更加强了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四、纵横联想,发展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老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发展发散思维。例如对一篇课文的层次关系,学生划分之后,教师要提问学生:“是否有其它的划分方法?”学生学习了“疑问句中,代词宾词前置”的句式,教师要提问学生:“宾语前置的句式还有哪些类型?”“倒装句有哪些类型?”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会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也会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后,可以提出问题:像孙中山这样勤俭朴素、以民为本的伟人还有哪些人?学习了希姆博尔斯卡的《底片》,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否也受到污染,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学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诗句后,可以提问:“在现实生活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样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若只教给学生知识,不使学生学会思维,就无法教好书;学生若只会读书,不会思维,就无法读好书。教师要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或者说不能进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懂得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编拟成一个个深度适当的问题,并抓住契机提问,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佳的境界。

篇10: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辨别分数计算中是否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今天有一道题(2/3+2/9)÷20/21不少人认为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结果算到一半才发现运用运算律越算越烦,还不如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快。但这时已经写了这么多,无论是擦掉重写还是照写下去,时间已经花费在上面了。因此一开始就能够准确的判断非常重要。在分数计算中是否需要运用乘法分配律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括号外的那个数与括号内的数分别相乘能否把括号里的分数的分母约分掉。例如30×(1/5+1/3),30正好是括号内1/5与1/3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相乘之后就可以得到整数,相对于分数的加减法,整数自然简单得多。而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除以20/21转化成乘21/20后,21/20中的分子21并不是括号中分数2/3与2/9的分母的公倍数,这样就能判断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并不能使计算简便。

篇11: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提问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设计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数学思维。

【关键词】合理设计问题数学思维能力

【正文】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 1

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推理与论证等;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数学思维品质,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笛卡尔说:“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教学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数学思想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它是数学的灵魂。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可能会忘掉,但形成的数学思想却能一辈子受用。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合理设计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针对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启发性问题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找到答案。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大而空,也不能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正如特级教师华应龙22日在连云港上示范课曾说过,数学要教给学生需要的东西,不能一节课下来,,好的学生不需要学,差的学生没学到,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提出问题:(学生看书例1)竖式是怎样计算的?想一想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为学习后面的例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紧紧围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的知识重点设计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针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针对知识的深化,设计灵活性的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只有理解的知识,学生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让学生判断课本中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学习百分数、小数互化时,组织学生讨论例题0.25=25%,为什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说理,使学生对百分数,小数的互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华应龙在示范课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1200米,小明带着小狗与小兵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65米,小兵每分钟走55米,小狗每分钟走240米,小狗在小明与小兵之间来回不停地跑,小狗碰见小兵就掉头向小明跑,碰见小明又掉头向小兵跑……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他就引导学生分析,琢步引导学生将这道题简化,直至学生弄清这道题的真正含义,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地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发展中看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四)针对实际操作,设计指导性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十六等分的圆,先让他们讨论得知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关后,再让他们把圆剪成十六等份,提示他们像这样的小图形能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拼成的图形面积如何求呢?它与原来的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呢?之后,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猜一猜,算一算,让他们在探索中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思维得到发展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针对定向思维,设计创新性的问题

定向思维的基础是“经验”,虽然有些人声称找到了某种问题的规律,其实它不过是个经验而已。定向思维的特征是:“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有经验可循,不需要你去想其它的办法;或者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一个框框,你不能打破这个框框”。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要善于选择典型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特级教师华应龙在示范课中曾说出充满哲理性的话语:“经验用错了就是教训”,他在问题的设计中就让学生尝试了教训,如“甲乙两地相距300米,小明从甲地走往乙地,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这时离甲地有多少米?”一半学生列式为300-60×4,追问其原因,皆是每次做题目是都是这样做的,就没仔细读题,弄清是离起点还是终点的,还有就是在做一份试卷中,试卷的第一题就是“请同学认真把试卷读完,然后把姓名写在左上角”可是很多同学拿起笔来就忙着做,在华老师喊停时,39个同学中只有2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其他同学吃惊时,那两名同学说出了其中的原因,里面的第6题说得很明白,这一份试卷只是让同学们浏览一下就可以了,其实只是要同学们完成第一题,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那么多同学都很气愤,认为是老师耍了他们,经过华老师引导同学们的争论讨论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以后学习时不能

只靠经验了,要认真审题,弄清事物的本质。

(六)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1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12: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摘要】课堂教学,也称“班级上课制”。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思维呢?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大家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境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

1、故事情境―充满儿童情趣。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2、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时,便产生新的知识。有效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3、活动情境―启迪深层思考。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成为使学生更快、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助推器,“数学味”应浓于“生活味”。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通常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活泼的情境;二是散发着浓郁数学味。数学情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必须以思维为核心及时实现数学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和本质,然后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二、小学数学教师要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一是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二是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三是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四是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小学数学课堂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学习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情境。二是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调控状况、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心理学》;

[2]《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8月第4期,作者:冯文忠;

篇13: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数学思维就是以基本的数学概念为基础, 通过抽象以及概括、教学推理、判断等方式, 对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全面认识、转化和概括、反应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数学思维具有广泛性、深刻性以及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教学。

一、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原则

古语言,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小学作为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开端, 教学应该侧重引导, 给予学生启迪, 挖掘其学习潜能[1]。因此, 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 其思维发展要逐渐经历具象思维以及抽象逻辑两个不同阶段。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感知教学, 通过类比以及联想和对比、判断, 从而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逻辑辩证分析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原则方面, 除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学科教学特点要求外, 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推理严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另外, 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生理特点, 在教学案例以及内容设计方面, 应该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逐步深化、层层递进。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教学方法

1. 学习情境创设

对于小学生而言, 数学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始终离不开数学情境创设。因小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不强, 因此好动、好奇心强, 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2], 使小学生能够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 释放学生天性, 可设置游戏化场景, 激发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吸引其注意力, 从而引导其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及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小学生认知图形时,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组, 先认知, 让后让学生画出长方形、三角形等, 并采用游戏接龙形式, 让学生说出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物体。“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 只有在“做中学”, 学生才能释放生活本能。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 通过分组质疑及讨论, 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思辩能力。

2. 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已普及了多媒体等新型信息化教学设备。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直观的思维逻辑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图文、声像并茂的技术特点展开立体化教学, 从而通过图形变换及举一反三, 使学生从多个不同维度认知和观察基本的数学物体, 以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 在学习图形平移和变换、图形多角度旋转中, 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想象以及联想, 并提出具体问题“假设长方形分别向左、右两边倾斜, 直到其无限接近重合, 则最终长方形会转化为何种数学图形”。通过巧设疑问, 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和转化分析, 从而利用直观的数学模型以及视频教学, 学生可以全面、深入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最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并通过相关案例进行拓展应用, 以此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能力。

3.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数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能够紧密联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尽量选择学生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的事物作为教学案例研究对象, 或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学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综合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生活现实问题考察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维能力。如教师可在教学前提出教学问题“买四个不同的垃圾桶需要20元人民币, 那么150元钱可买多少个垃圾桶”。通过提出实际的问题, 然后调动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模拟, 并安排不同的教学角色, 展开购物以及找零等相关活动, 以此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

4. 注重反馈评价

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就是教学评价与反馈。因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分层教学, 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 寓教于乐、因材施教。除了在课堂中及时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考察外, 还要在课后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与联系;通过座谈等形式, 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进度, 以此改变和调整教学计划。在评估过程中,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估指标, 多元化、多维度及多层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比如, 形成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学反馈评价等多元评估体系[3], 教师应收集不同学生的反馈, 通过总结、反思及改正, 使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模式指引下, 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小学阶段是其夯实学习基础以及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不仅学习兴趣导向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且每一个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教师应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特点, 充分认识到思维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 以此多角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着重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原则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对现阶段小学生数学教学中, 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学习兴趣培养、行为模式养成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J].学周刊, 2012, No.14715:154.

[2]李俊霞.怎样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科学教育, 2012, v.1804:17-18.

篇14: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技巧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是比较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尤其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地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如何通过数学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变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的困难. 并且一些教师在教学当中并不会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或者是教师过度重视教学的创新性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本文主要就通过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

重视起源方法,开展投石问路,加快学生思维进度

首先第一步就是需要重视解题方法的起源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彻底地掌握这种解题的方法,为之后的习题解答或者是知识的掌握打下基础,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加快学生的思维进度,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讲解某一知识点如图形与证明时,就可以对习题进行不断的分析,引导学生判断其所考查的理论定理,使学生加快思维进度.

例如在习题1中:已知△ABC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点P为AB上一点,Q为BC延长线上一点,AP=CQ,PQ交AC于点D,求证:DP=DQ. 在解决这一道习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的追问引导学生认识解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问题1:这道题主要考的知识点是什么?

问题2:等边三角形都有哪些特点?

问题3:三角形都有哪些性质?

问题4:我们可以使用什么定理来解答这道习题?

问题5:在这道题中,是否可以通过作辅助线的方式来更简便地解答这道习题?

教师通过这种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 比如第一个问题,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分析题干的重要性,除了可以使学生确定该题存在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看到一个题目之后就思考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习惯,这样既可以节约学生思考的时间,又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想起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快学生的思维进度.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能够进一步使学生回想起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比如三个角都为60度,三条边相等之类等. 第三个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在想起三角形特点的同时想到三角形的性质比如中位线、角平分线等. 第四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学生能够自行地判断应该运用三角形的哪一点性质来解答这道题,该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将三角形的性质与该题考查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解题的基本思路. 而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答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总而言之,通过对一道习题的详细讲解和分析,重视解题的起源方法对于夯实学生基础以及解题方法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习题的解答掌握和提高数学水平的同时也加快其思维进度,使学生养成一个迅速思考的习惯. 另外就是教师在习题的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开始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领悟和思考,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忽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在这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地提高教学速度,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的.

把握教学主线,倡导变式训练,控制教学的思维梯度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必然需要把握教学的主线,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有条理,学生在学习比较相近的知识点时就能够将它们的内容分开来而不混淆.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习题的训练,应该倡导多种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教学主线的把握以及倡导变式训练,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的思维梯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图形与证明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对于习题的相关困惑,然后对于学生的困惑循序渐进地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像这种带有一定梯度且前后连贯的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对于习题有一个更加连贯的思路,从而在这种清晰的思路当中寻求突破. 比如在习题2中:如图2,AB,BC分别是圆O的直径和弦,而D点是劣弧BC中的一点,弦DE交圆O于E点,交直线AB于F点,交BC于G点,此时过C点的切线交直线ED的延长线于H点,且HC=HG,连接BH,交圆O于M点,连接MD,ME. (1)求证:DE⊥AB;(2)求证:∠HMD=∠MHE+∠MEH.

这道习题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图形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因此学生必然需要时间去思考,并且还会存在大量的困惑,在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比如:解答这一道题,作辅助线是必须的吗?应该如何作辅助线呢?除了可以通过相交的角为90度证明两条直线垂直之外还有哪种方法可以证明直线垂直呢?在求证(2)中,两个角的和是否等于另一个角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证明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些疑问. 例如问题1:连接CO之后,直线HC切于圆O,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底的两个角相等可以得到什么?学生1答:∠OCH為90度,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底的两个角相等可得出∠BFG为90度,此时可以得出DE垂直于BA. 问题2:在解答求证(2)中,可以通过哪几种画辅助线的方式来解答呢?学生2答:连接AM. 学生3答:连接AD,AM. 学生4答:连接AM,BD. 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借助辅助线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比如解法1:连接AM,证明∠HMD=∠EMB=∠MHE+∠MEH即可. 解法2:连接AD,AM,证明∠HMD=∠DAB=∠MHE+∠E即可.

通过这种设置大量问题进行习题解答的铺垫,对于学生的思路的指导是十分有利的. 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教师在提问时会对于学生之前的困惑进行解答,这种具有梯度、前后连贯的问题的提出,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

优化教学手段,串联相近知识,提升教学的思维强度

教学的手段对于教学效率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比如将相近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能够复习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目的,还能够使学生区分这两种知识点的差异,减少学生理解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问题的出现.

通过这种利用相近知识点来解答同一道习题的教学手段的优化,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基础,更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来强化教学的强度,在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之下适当地提高教学的强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使学生在这种强度较高的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思维强度.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的提高离不开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重视起源方法的教学、倡导学生变式训练以及串联相近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方式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学拼音儿歌下一篇:《啄木鸟和大树》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