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2024-04-09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共11篇)

篇1: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基础教育引向素质教育轨道。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新大纲的这一提法,对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搞好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才。

一、优化师生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针,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巧练,讲练有机结合,教师提供条件、创造情境,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导、练、评循环运作教学法,即:化讲授为导学、化讲后再生性巩固练习为探索形成性学习训练,化练前提示练后小结为研讨学习训练基础上的评析,从而加强学生探索学习的指导,化简单传授知识为着眼启迪学生思维。

二、用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双基训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数学知识的精灵——数学思想方法纳入了基础知识的范畴,使数学教学的能力要求有了新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就是不仅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躯体,还要掌握内在的精神,我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小到一个题目的解决,大到章节的思维训练,都特别注意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加强基础知识教与学的统帅作用,使之沿着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条主线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上。教学致力于在思想方法思维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领悟到数学的观点、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掌握数学思想的脉络,提高数学思想素养,改善思维品质,从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平时教学注意突出了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学生学习方向明确,积极主动、兴趣浓厚。

三、优化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就思维内容而言,我们不但要坚持传统的逻辑思维,用常规思维训练保障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还要关于打破数学是完善的、纯演绎的体系的旧观念,提高学生归纳猜想,类比联想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养成,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

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几点,广大数学教师们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篇2: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学数学课教学,面对新时期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教育通过改革,与世界教育逐步接轨后,我感到压力特大。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必须来个大转变,甚至脱胎换骨。按照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几年我对教学改革作了一点尝试,效果很好。特别近几年又接受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更加强了我对教学改革的决心。面对专家的教育理论我精心研究,细致推敲,努力让这些教育精髓融于我的教学中,并适应学生的实际。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在知识的传授上,我始终以数学语言为主线。它包括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对某些文字语言难以理解的概念,我就用几何图形、实物给以讲解,等学生理解后,再进行模式化,再用符号语言加以表示。对一些数学专用名词采取多种方式耐心给学生解释。对于刚学代数的初一同学来说理解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1)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公式开始,让他们进行文字与符号的交替叙述。(2)再找一些用文字叙述的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3)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多采取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题意用数学符号表示出题意,也可以有意识的搞一些专题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臵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要指出其区别之处。至于在运用时,所谓灵活,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不同的问题,也可以从同一个角度去辨析,从中并联系实际生活去学数学。如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疱。(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三、教法的尝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 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

4,应用题教学 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5,习题、复习课 以层次结构教法为主,将全班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即A、B、C三类,此教法分单式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和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单式层次教学形式是:A、B、C三组学生接受同样的信息,但在教学时把B、C组学生看作信息反馈的窗口,尤其对C组学生做到“四优先”,既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评改,并在知识难点、疑难处利用启发评价、自读课本动手操作、议论矫正、尝试练习之机,有意识的对B、C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帮助。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空内,根据需要,利用某一教学层次对A、B、C组学生输入相异的教学活动形式,从而使C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水平,B组达到一般水平,A组略高于目标水平。即对B组安排强化性练习,A组安排高层次练习。

四、重塑教材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老师教学的依据,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对教材的看法是:尤如作文一样,这是一个纲要,丰富多彩的内容,还需要当老师的去描绘。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识点进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结构看得一成不变;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数学知识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缚学生与老师的绳索。面对这些我做过大胆的尝试。在讲一个知识点时,我向前找它的出处,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时为了把一个新知识讲深.讲透,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知识的重要性。我会把这一知识上朔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代,会渗透到高中.大学高科技领域。会把教材的结构打乱。当然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教学生学数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一种数学思想,并用这种数学的思想去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至于第四“不”我是这样想和做的,在敢于挑战自我的同时,要敢于挑战教材,在师生之间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观。

篇3: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学的能力, 拥有了这项能力, 那么它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惊喜.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一名学生的自学能力强, 那么他将有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反之, 只能停滞不前.那么, 自学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在教学中, 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主参阅相关资料之后, 通过独立探究和思考获得知识, 并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数学的自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可以通过平时的一些学习习惯来培养自学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也做了一些探究和尝试.

一、有效提取信息

自学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获取信息就是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 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果连信息也不能准确有效地提取, 那就很难从茫茫的资料库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了.信息的提取主要是通过阅读得来的, 可以是阅读数学教材, 也可以是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就拿阅读教材来说吧, 教材该怎么来读呢?怎么把有用的信息和重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呢?

在这里, 我认为读应该分为三步, 分别是略读、细读和精读.通过三种不同程度的读法, 把教材上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搜索, 一层层地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略读主要是对所学内容以及它的知识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 粗略判断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非重点.细读就是在对所学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再通篇进行仔细地阅读, 要求对每句话和每个细节都读懂, 对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精读就是对重点之处或者是存在疑问的地方再进行阅读, 务求解决疑惑, 突破重点难点.

比如在自学八年级“反比例函数”这个单元的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时, 第一步就是略读, 通过略读可以知道这一节内容中主要讲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给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通过例题加深了概念的理解, 还讲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接下来是细读, 就是要把这部分内容从头到尾仔细读一次,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并能了解它的性质.最后是精读, 精读一定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深挖, 可以带着书上所给的思考题进行阅读.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位于哪些象限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它可能与x轴或y轴相交吗?这样的三遍读完之后, 对所学习的知识就算是有比较好的掌握了.

二、及时整理知识

自学的过程是独立进行探究和思考的,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是非常深入, 并且由于所学时间较短, 对知识的记忆还不深刻, 更加容易遗忘.也就是说自学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自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还不错, 可是一旦抛开书本, 对所学的知识又很快遗忘了.因此, 自学还需要及时地把所学习的知识继续整理, 系统化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整理知识是帮助保持记忆的有效手段.

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 一定要理清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再经过反复的领会和思考, 理清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思路, 并根据这一思路来作出一张知识脉络图, 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加强对新旧知识的理解.

比如要对“反比例函数”这一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可以先对反比例函数这个知识点进行横向拓展, 理清概念、图像以及性质各部分内容, 再在纵向并入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 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进行比较, 明确两种函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的整理过程, 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就更深入和全面了.

三、运用促进迁移

知识的运用过程同样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 运用还是检测自学成效的主要方法.因此, 在学习了某部分内容之后, 要找相应的练习进行检测, 通过知识的运用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知识的运用过程当中, 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自学的过程中, 迁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迁移就是通过对比、类比、化归或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 以旧知识或已有经验作为支撑来获得更多的知识.迁移也是数学自学能力的一种, 如学生将“角的平分线”这一知识的结构和研究方法迁移到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去.

迁移能力是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通过知识的运用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反过来, 知识的迁移可以让我们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比如在“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中, 就有这样一个思考题: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 在我们使用撬棍时, 为什么动力臂越长就越省力?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问题, 也是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而这里是通过反比例函数知识的迁移来解释这种现象, 知识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了

总之, 学生们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同时, 能力的形成需要习惯的支持, 坚持去做去尝试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课内或课外适当地组织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只有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坚持不懈, 积极对待, 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2 (12) .

[2]王猛.浅谈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J].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2 (7) .

篇4: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数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许多学生的理科自学能力比较薄弱,与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的习惯有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正确选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编写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每节课的内容是以自学的形式出现的,里面有“思考、探究”等字眼;很多例题与旧教材不同,增加了解前分析和解后注;每页都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空白,便于学生记笔记;关键字段旁加印了阅读提示等.

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始终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凡是学生能看的就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去讲.当然,如此处理并不是忽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出方法,读出疑难,读出创新.

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一种“五段”教学方法.即在每一节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如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强化训练.

(1) 教师指定阅读的范围(即教科书的第页第行起至第页第行止)和阅读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5分钟),教师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也不给出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时,教师应在教室巡回辅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答疑—避免因不必要疑惑而影响主要内容的阅读,同时也是督促少数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学习.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阅读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中途;还可以将10分钟拆开分两段进行.这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要求来主导把握.

(2) “提出问题”是教师公布巡视中收集到的部分学生提问,然后由全体同学和教师补充提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答和讨论经筛选确定的具有普遍性的,或典型性的某些问题,另一些问题则由师生进行简答或说明,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

(3) “展开讨论”是指在阅读结束后,针对主要内容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先由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由每小组同学,集中陈述本小组的观点.还可以允许学生在阅读时,在小范围(与身边的同学)小声讨论.要注意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由学生间相互评价、提高.

(4) “得出结论”是指在充分讨论的基础,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来.对某一位同学的复述可请几位同学发表意见(或肯定,或补充,或纠正某错误等等),使复述的要点全面,重点突出,最后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小结.

(5) “强化训练”是指由教师精选试题,在每节后的最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训练,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阅读”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法相比,由于分配了时间给学生看书、讨论、练习,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把课堂内容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突破?如何处理学生在看书、讨论中遇到的难题(因为学生的思维会十分活跃,有时可能会提出教师根本难于想到的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遇到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有时候,可能还需要教师有“后喻文化”的思想观念,允许学生提出怪问题、偏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网络资源去探索解决这些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阅读”教学法中诸如训练的时间、题量以多少为最好?如何有效地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能迅速适应本方法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将要求每一个人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新时期、新一轮教学改革中,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新教法的探索,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学习理念、为国家培养新形势下的后备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愿与同行们一起,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社.2003.4.第1版

2. 《教学思想录》(中学数学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2

篇5:数学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数学素养”的要求,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这是大纲在新时期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思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依据。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后天的素质也称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形成的,它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人的品德行为全面发展。数学本身的特点会使受教育者受到优良品质的熏陶,例如:把问题数学化,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数学课堂几乎成了习题的海洋,这样的教学环境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优化。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素质教育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激发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稳定的兴趣是一个人个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新颖的情景而激发出来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稳定兴趣或是由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功、或是由老师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讲解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堂课上,我首先复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这样一个问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篇6: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十四载有余,可是自从改教苏教版新教材后,学生的状况却一直让我觉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新编排整合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计算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体的难度有所下降,按理说学生应该学得比以前更轻松,成绩也应该更好。可是,我从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成绩从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中年级后更加明显,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喜爱数学,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太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不考虑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学前很少会去教孩子识字,去教孩子如何读书,加上受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影响,许多孩子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少读书就对很少会接触书面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可是,再来看看现在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它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说,旧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数学书中,多半都在教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以及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图文应用题,整册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题型也就相对简单,很多题目都是反复出现,学生不需认识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练习,因此,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接近。而现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册就包含了这些“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共计十二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广得多,而且有些单元只有一两课时一带而过,练习题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许多。

那么,当孩子来到学校,从他们面对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开始,就有大量的题目需要阅读和理解,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写作业时需要家长读题,完成作业非常得慢,这也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因为不识字或不理解题目含意而无法正确完成试卷。也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常常认为给孩子买了书或订了报纸,孩子学会了拼音就可以独立阅读了,很少会去指导孩子读书。

其实,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词汇积累,对学生来说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远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得难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学生觉得书面语言很难理解,会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也就对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制造了障碍。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面对学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的实验摸索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精读比较易错的题目,同时让他们圈出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重点解释数学专有名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理解题义。学生对数学练习中出现的“大约”经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错,我就经常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课本中有这么两道题,“空调器每台3976元,VCD机每台1008元,爸爸想买1台空调器和1台VCD机,大约需要带几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一看到“大约”首先就会想到估算,但是“大约”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是准确得数种种情况,求周长这题便是如此,一口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要求“大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就会发现,奥秘就在给出的图中。经过这种对比强调练习,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课堂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三、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例如《数学课外补充读本》,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读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挤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以往,在课堂的空余时间里,我总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多做点数学题,在数学课上只能做和数学有关系的事,现在,我却经常让他们多读书,只要是有益的课外书籍也可以,配合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且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每次和家长的谈话中,我总是积极向家长提出加强孩子阅读习惯培养这一建议,和他们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尽早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篇7: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内容摘要:打造高效课堂要做到了解学生因人而教,转变教师角色因学而教,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理解教材、创生教材,优化练习、激励评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高效课堂   因人而教  转变教师角色   优化教学   优化练习  习惯养成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的梦想,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所在。因为它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追求。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应该说班级授课制教育教学都是以统一的教材为载体从人的实际出发而实施的。

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一定要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如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设法解决同一问题。哪怕有的学生想出了一个笨拙的办法,也要给予夸奖鼓励。

其次是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即使是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其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因此,课堂上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实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那将会趣味盎然,不觉得数学抽象枯燥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还应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准确把握重难点,针对性地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否则,一刀切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二、真正转变教师角色,做到因学而教。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这就好比是电影导演一样,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但要避免放羊式教学,就是说演员的一举一动是在导演的掌控之中,哪怕是课堂生成,也应是教师所能驾驭得了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能力培养和目标达成的契合点。换句话说,教师要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准备好“垫子”。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找到课堂秩序和情绪体验的融合点,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

三、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策略: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通过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提问、去思考,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培养、锻炼、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学24 时计时法,课堂情境告诉学生:两个人相约8点见面结果没有按时赴约,为什么?(原因是没有说清楚是早是晚,都误会了。)这就激起了内在学习的动机。因此,创设新奇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我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课堂上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来研究长、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在各小组动手测量记录、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有兴趣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估计百米短跑有多长,推算几个百米是1千米?课件演示公路上车辆经过1千米路面上里程碑的过程,还可以演示200米操场跑道,跑几圈就是1千米?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回忆经常走的路从哪儿到哪儿大致有1千米。由此可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板书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掌握了知识。

四、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生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地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且根据年龄特点和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发挥好教材的知识载体功能呢?

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讲就是要从5个方面研读教材:即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另一方面教师设计教学时要用活教材,即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而,教材的改进加工、丰富开发都必须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而动,不可随意、盲目的增减改变。

五、优化练习、激励评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策略。

优化练习是实施高效教学的着重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方面,将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设计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到实处。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使其触类旁通,更能启迪思维,点拨思路,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成长。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除此以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以求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善于提问、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乐于小组讨论、认真书写等,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一不可,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全盘考虑,使每个要素都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整体的效能。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造,才能永葆教学生命的青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促进学生的身心沿着全面、健康、和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轨道发展,共同创建一个个崭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篇8: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小学数学核心教学素养与尝试·分享·导学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确立主要是从技能和情感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各项数学教学因素进行进一步升华,精华地再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开展教学计划中最核心的部分,课堂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的核心载体,成为教师传输教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在课堂中凭借有效课堂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小写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众人关注的重点部分。而“尝试·分享·导学”教学理念作为贯彻实施该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实施,成为如今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尝试阶段———自主探究、回归课本

尝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该主动性主要包括解新知识、解决新难题、进行新探究这些方面。对于学生主动性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更进一步的要求主要是为了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进一步要求相符合,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更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优秀的个人素质。学生不能一味地依赖吸收前人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在前人的经验下进行知识拓展,从而进入自身发展和探索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探究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教师应当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在不断尝试中锻炼和提高尝试积极性与自主探究能力,感受到思维拓展的乐趣。

在进行《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这一新课程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有一个长为35厘米,高为20厘米,宽为30厘米的盒子,请问如果小明想要将这个盒子包装起来送给同学,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在思考后得出了答案,即35×20×2+35×30×2+20×30×2=4700平方厘米。接着教师进行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一张35×30的彩纸,请问需要多少张,怎么样裁剪才能使浪费的彩纸最少?”相比于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在这样层层深入的过程中,相信学生将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三、分享阶段———共同交流、合作探讨

分享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与沟通能力,教学作为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需要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分享阶段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部分,即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知识性的沟通,二是合作探讨的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对数学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共同解决数学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知识掌握能力。

在《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求一个盒子表面积的例题即“假如这个盒子高为3,宽为2,长为5,请问这个盒子的表面积该怎么表示”,学生探索出了几种解法。(1)2×3×2+2×5×2+3×5×2这是6个面的面积相加的算法;(2)(2×3+2×5+3×5)×2,这是一半的表面积相加再乘2的算法;(3)5×(3+2+3)+(2×3)×2,这是将上表面、前面、后面当成一个长方形,再加侧面的算法。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算法,这些都可以在合作交流中探讨出来。

四、导学阶段———及时点拨、隐形渗透

导学阶段不仅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着重强调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教师的科学导学方式,帮助引领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在导学阶段,着重需要关注的是教师导学的科学性过程,最有效的导学模式主要是模型的构建与基本数学思考方法的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与现实出发,在其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和提升,运用模型的形式精简而有效地概括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更简易地理解和运用。上文中所提到的几种求盒子表面积的算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数学建模的一个结果,通过不同思考方式简洁扼要地概括出了关于表面积求解的几种形式,在不同的题目中尽管数字会发生变化,但这几种思考方式却是可以共用的。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简易的方式是对学生思考方式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生生之间个性差异的认可。教师应当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建模中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不断优化自身思维模型。同时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无形地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及数学的思维方式对待数学问题。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核心素养需要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和强化“尝试·分享·导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篇9: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一、首先改变教师观念

1.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的活生生的人;其次,以人为本其最本质的内涵是:诚信。因此,在同一班级的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又差异纷呈的个性。

2.教学应围绕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让出讲台,大胆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也将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充分被调动起来。

二、营造和谐的物理氛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的产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鼓励学生“插嘴”,目的是想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课堂环境,我认为“插嘴”是教师民主、积极发掘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课堂的润滑剂,一句幽默、天真,甚至幼稚的插嘴会引起一阵欢乐的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畅所欲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插嘴正好是异中求异思维的表现。当然任何事物都要有个度,作为教师只要把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一直这样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更不要把老师当作神。“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对学生的质疑应鼓励引导,而不是训斥挖苦,通过鼓励引导,使学生积极提问,从几个人、十几个人扩散到全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配合,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优化信息传递。电化教学的应用,会冲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势。教师要带学生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使他们开拓眼界,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了克服一些教学难点,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动态的、富有趣味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现在的中学生思想开放,他们思维活跃、精神充沛。好动、好奇是他们的特点,渴望认同、渴望受重视是他们的共性,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呢?

1.加强课堂讨论。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大好机会。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富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回答,教师要加以肯定和赞扬,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学生所提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增强他们积极参与的勇气的同时,指出其不正确的地方,使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参与中改正错误。

2.课堂外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产生积极的情趣体验。

3.别出心裁地安排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和废旧物资,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

篇10: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以下的工作:

1.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1: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的一些想法

李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这项工作更高尚的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称赞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我国古代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教师职业之伟大和高尚,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所担任的社会责任之重大。教师自其出现之日起就与人类的进步融为一体。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年轻一代以延续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上,在培养未来社会高质量人才上,又是一位设计师和开拓者。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较好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尽早站稳讲台,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成为学校和青年教师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取决于青年教师的个人素养(包括知识、能力、道德)。

以语文教师为例,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百科知识、精深的教育知识。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以及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能力。道德修养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师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做个“有心人”。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写好备课笔记。教材是每个教师喂给学生吃的“粮食”,教师只有自己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要部分传授给学生。写好备课笔记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把课备充分了,教师才能在上课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吃不透教材的重、难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的科学性、针对性不强。要克服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师自身的刻苦钻研以外,还有一个较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听多问。多听老教师的课,多问问老教师的意见是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养的又一重要途径。虽然青年教师充满青春活力,接受新事物快,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工作是一个注重经验的工作。一个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青年教师来讲就要积极主动的和老教师“套近乎”,以自己的真诚、好学来打动老教师,以便能听到他们的课。往往对新教师,学校会配备相应的师父,但我认为青年教师应不满足语听师父的课,而要“广种博收”,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

此外,青年教师写好备课笔记,出好测验试卷后都要主动询问老教师的意见,以补不足。

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自身修养还可以多参加些教学活动和竞赛。有些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既要担任班主任又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一心要把工作做好,因此就比较繁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竞赛就表现得有些怕,有些懒,甚至有的还以为此类活动是与自己无关的。实际上,这下想法是不足取的。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与竞赛,不但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可能对将来的晋级有帮助。所以,青年教师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机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从而有的放矢,争取更大的进步。

当然,青年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进修,从而提高自身素养。青年教师可以征订一些权威性学术杂志,从中汲取最新的“养料”。可以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或报考在职研究生。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备课,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青年教师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师几乎天天与学生

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仪表、作风、习惯等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然而青年教师年龄相对不是很大,他们当中很多人和学生一样也是娇惯的独生子女,喜欢奇装异服,喜欢追捧明星,喜欢电子游戏。对此,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学生的状况也较多变,所以对于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否健康、是否过硬,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青年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心理调节,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失败吓倒,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更具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作为青年教师在不长的教学生涯中对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些想法。不确之处,敬请指正。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仅就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和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两方面加以探讨。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既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是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专业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务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门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科学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不做知识的传声筒。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调整专业结构时,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并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专业人才需要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划。在确定人才业务规划时,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应给出具体的规定。(2)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块与重构,使课程模块与能力素质结构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能力素质结构可结合专业特点划分为基础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岗位技能素质、一般人文素质等模块。在设计素质模块的具体内容时,应能体现社会适应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保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体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3)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轻人文、实践的状况,在学时的分配上,应适当向选修课、实践课、人文课倾斜。

二是要鼓励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创新,构建素质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

改革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积极实行讨论式、小组式、创新式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感性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改进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

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对理论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统以记忆型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开卷、大作业、操作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在考核的评价上,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引进等级评价制。对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操作、整体操作、口头提问、完成指定的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社会活动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可采用等级评价制。评价应以检测个体素质的发展情况为目的,重点评价学生素质增量而不是存量的评价上。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在推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也应创新。教学质量评价应包括常规评价项目(如教学纪律、教学准备、课外教学等)、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素质改善等。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素质的改善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能

应是制定科学的评价项目并通过抽查监督评价过程。(来源:光明日报)

师素养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程以来,我们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活跃、这样的创新。大家普遍感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有惊喜、有收获、有困惑、有阵痛……这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课程不管怎么改,都是人来操作了,教师的整体素养上不来,新课程等于纸上谈兵。回顾我们启动新课程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不知道灌输了多少遍,可是为什么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或“穿旧鞋走新路”呢?课堂教学还是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教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培训过程来看,虽然抓得紧,开得足,但是由于体制、资金、条件等原因,不能不说走了许多过场。另外一个严重的失误,过于注重了理念的更新,而忽视了影响教师素养的最基本的东西——文化、心理、技能。

在知识日异更新、信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教师没有文化内涵,怎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了新的教学方式却没有新的文化素养。在实际的教学生态中,有多少教师被学生问的张口结舌;有多少教师能解读教材,重新建构教材;有多少教师能跳出教材教教材;有多少教师能创建出自己的课程。不难发现有的语文教师却写不出一篇下水文来,让他出口成章,佳句连绵就更谈不上了,更可甚者口语迟钝,错话连篇,可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我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个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培训中,我发现教师的知识是那么的残缺,有的教师却不能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他们怎么能完成党赋予他们的教育事业呢?

教师没有文化素养是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上到下重视的不够。我们张口新课程,闭口新课程,好像领导不谈新课程就不能是领导了,老师不谈新课程就不是老师了,新课程再新不会实施又有什么用呢?同样是一节课,有文化内涵的教师,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并且能多元的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知识联系广,方法点子多,教学的组织游刃有余,你能不说这是教师的文化内涵吗?而有的教师,生硬的套着理论,机械的模仿着,不仅造作,而且用词干瘪。上课是走程序,说话是背台词。这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曾经听过一位农村教师的课,他们条件很不好,但是,在讲蒙古风情的时候,教师临机一动,用自己圆润的歌喉演唱了一首蒙古族歌曲,并且边唱边舞。课堂教学一下充满了生机。可见,教师的文化素质多么重要。一个教师在讲《世纪宝鼎》一课,就知道让学生读书,找句子,积累词语。对世纪宝鼎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另一个教师同样也讲《世纪宝鼎》,但没有就教材讲教材,把知识延伸出去了,学生深刻地体会了世纪宝鼎的价值意义,增强了爱国情怀。教师为什么能挖掘教材,延伸教材呢?而且敢于大胆创生课堂,关键教师自己有文化底蕴。对于教材教师自己都理解不好,怎么能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关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一定也要关注教师的文化底蕴如何?

教师的心理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一个教师必须做的落落大方,情态自然,举止文雅。一个教师眼里必须有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态。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高尚的品质去感化学生,尊重、理解、体贴切忌讽刺挖苦,冷眼

相待。有的教师,特别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紧张,脑子里总是想自己怎么教,却忘记了学生怎么学的,一旦课堂有意外的生成,就表现出急躁或不耐烦。前几天我带一个老师去上课,面对刚入学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常规都不懂,教师组织课堂有难度。可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无关紧要的,课堂多次出现需要组织教学的问题,可是孩子小,有的就是不听,教师出现了急躁,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学生也不喜欢了。由于过于关注教学内容与进度,以至于忘记了教学的时间。这说明,一个好教师,心理素质也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多表现在心智上,每节课都是自我的挑战。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运筹帷幄。

教学技能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觉得一个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演员的素质。情感能丰富多变,说话能流利中听。写字能漂亮美观。画画能顺手拈来。提问能切中要害,反应能灵敏机智。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展示着教师的技能。我听过多次这样课,教师在演示课件时候,不会操作,一不小心,不是没声,就是没影。既影响情绪,又影响进度。有的教师根本看不见板书,取代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字条、黑板、课件。课堂教学除了提问和组织教学的语言外,再也找不到精彩的地方。有人说现在教学难教,我看那样的教师比谁都容易了。因为什么都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反而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成了课堂的串客,当然也没有必要展示什么技能了。新课堂,如果新到了如此地步,我看教育也好不哪去了。教学技能应该常抓不懈,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跟上新课堂的步伐。

上一篇:古玩鉴定的方法下一篇: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