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2024-04-09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共11篇)

篇1: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当前普教系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基础教育引向素质教育轨道。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新大纲的这一提法,对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搞好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才。

一、优化师生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针,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巧练,讲练有机结合,教师提供条件、创造情境,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导、练、评循环运作教学法,即:化讲授为导学、化讲后再生性巩固练习为探索形成性学习训练,化练前提示练后小结为研讨学习训练基础上的评析,从而加强学生探索学习的指导,化简单传授知识为着眼启迪学生思维。

二、用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双基训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数学知识的精灵——数学思想方法纳入了基础知识的范畴,使数学教学的能力要求有了新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就是不仅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躯体,还要掌握内在的精神,我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小到一个题目的解决,大到章节的思维训练,都特别注意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加强基础知识教与学的统帅作用,使之沿着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条主线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上。教学致力于在思想方法思维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领悟到数学的观点、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掌握数学思想的脉络,提高数学思想素养,改善思维品质,从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平时教学注意突出了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学生学习方向明确,积极主动、兴趣浓厚。

三、优化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就思维内容而言,我们不但要坚持传统的逻辑思维,用常规思维训练保障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还要关于打破数学是完善的、纯演绎的体系的旧观念,提高学生归纳猜想,类比联想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养成,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

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几点,广大数学教师们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篇2: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学数学课教学,面对新时期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教育通过改革,与世界教育逐步接轨后,我感到压力特大。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必须来个大转变,甚至脱胎换骨。按照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几年我对教学改革作了一点尝试,效果很好。特别近几年又接受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更加强了我对教学改革的决心。面对专家的教育理论我精心研究,细致推敲,努力让这些教育精髓融于我的教学中,并适应学生的实际。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在知识的传授上,我始终以数学语言为主线。它包括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对某些文字语言难以理解的概念,我就用几何图形、实物给以讲解,等学生理解后,再进行模式化,再用符号语言加以表示。对一些数学专用名词采取多种方式耐心给学生解释。对于刚学代数的初一同学来说理解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1)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公式开始,让他们进行文字与符号的交替叙述。(2)再找一些用文字叙述的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3)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多采取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题意用数学符号表示出题意,也可以有意识的搞一些专题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臵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要指出其区别之处。至于在运用时,所谓灵活,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不同的问题,也可以从同一个角度去辨析,从中并联系实际生活去学数学。如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疱。(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三、教法的尝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 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

4,应用题教学 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5,习题、复习课 以层次结构教法为主,将全班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即A、B、C三类,此教法分单式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和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单式层次教学形式是:A、B、C三组学生接受同样的信息,但在教学时把B、C组学生看作信息反馈的窗口,尤其对C组学生做到“四优先”,既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评改,并在知识难点、疑难处利用启发评价、自读课本动手操作、议论矫正、尝试练习之机,有意识的对B、C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帮助。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空内,根据需要,利用某一教学层次对A、B、C组学生输入相异的教学活动形式,从而使C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水平,B组达到一般水平,A组略高于目标水平。即对B组安排强化性练习,A组安排高层次练习。

四、重塑教材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老师教学的依据,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对教材的看法是:尤如作文一样,这是一个纲要,丰富多彩的内容,还需要当老师的去描绘。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识点进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结构看得一成不变;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数学知识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缚学生与老师的绳索。面对这些我做过大胆的尝试。在讲一个知识点时,我向前找它的出处,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时为了把一个新知识讲深.讲透,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知识的重要性。我会把这一知识上朔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代,会渗透到高中.大学高科技领域。会把教材的结构打乱。当然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教学生学数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一种数学思想,并用这种数学的思想去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至于第四“不”我是这样想和做的,在敢于挑战自我的同时,要敢于挑战教材,在师生之间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观。

篇3: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学的能力, 拥有了这项能力, 那么它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惊喜.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一名学生的自学能力强, 那么他将有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反之, 只能停滞不前.那么, 自学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在教学中, 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主参阅相关资料之后, 通过独立探究和思考获得知识, 并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数学的自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可以通过平时的一些学习习惯来培养自学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也做了一些探究和尝试.

一、有效提取信息

自学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获取信息就是要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 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果连信息也不能准确有效地提取, 那就很难从茫茫的资料库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了.信息的提取主要是通过阅读得来的, 可以是阅读数学教材, 也可以是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就拿阅读教材来说吧, 教材该怎么来读呢?怎么把有用的信息和重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呢?

在这里, 我认为读应该分为三步, 分别是略读、细读和精读.通过三种不同程度的读法, 把教材上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搜索, 一层层地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略读主要是对所学内容以及它的知识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 粗略判断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非重点.细读就是在对所学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再通篇进行仔细地阅读, 要求对每句话和每个细节都读懂, 对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精读就是对重点之处或者是存在疑问的地方再进行阅读, 务求解决疑惑, 突破重点难点.

比如在自学八年级“反比例函数”这个单元的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时, 第一步就是略读, 通过略读可以知道这一节内容中主要讲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给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通过例题加深了概念的理解, 还讲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接下来是细读, 就是要把这部分内容从头到尾仔细读一次,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并能了解它的性质.最后是精读, 精读一定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深挖, 可以带着书上所给的思考题进行阅读.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位于哪些象限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它可能与x轴或y轴相交吗?这样的三遍读完之后, 对所学习的知识就算是有比较好的掌握了.

二、及时整理知识

自学的过程是独立进行探究和思考的,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是非常深入, 并且由于所学时间较短, 对知识的记忆还不深刻, 更加容易遗忘.也就是说自学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自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还不错, 可是一旦抛开书本, 对所学的知识又很快遗忘了.因此, 自学还需要及时地把所学习的知识继续整理, 系统化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整理知识是帮助保持记忆的有效手段.

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 一定要理清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再经过反复的领会和思考, 理清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思路, 并根据这一思路来作出一张知识脉络图, 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加强对新旧知识的理解.

比如要对“反比例函数”这一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可以先对反比例函数这个知识点进行横向拓展, 理清概念、图像以及性质各部分内容, 再在纵向并入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 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进行比较, 明确两种函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的整理过程, 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就更深入和全面了.

三、运用促进迁移

知识的运用过程同样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 运用还是检测自学成效的主要方法.因此, 在学习了某部分内容之后, 要找相应的练习进行检测, 通过知识的运用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知识的运用过程当中, 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自学的过程中, 迁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迁移就是通过对比、类比、化归或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 以旧知识或已有经验作为支撑来获得更多的知识.迁移也是数学自学能力的一种, 如学生将“角的平分线”这一知识的结构和研究方法迁移到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去.

迁移能力是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通过知识的运用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反过来, 知识的迁移可以让我们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比如在“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中, 就有这样一个思考题: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 在我们使用撬棍时, 为什么动力臂越长就越省力?这是物理学上的一个问题, 也是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而这里是通过反比例函数知识的迁移来解释这种现象, 知识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了

总之, 学生们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形式来培养.同时, 能力的形成需要习惯的支持, 坚持去做去尝试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课内或课外适当地组织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只有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坚持不懈, 积极对待, 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2 (12) .

[2]王猛.浅谈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J].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2 (7) .

篇4: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教学生数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许多学生的理科自学能力比较薄弱,与学生缺少自主阅读的习惯有关.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正确选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编写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每节课的内容是以自学的形式出现的,里面有“思考、探究”等字眼;很多例题与旧教材不同,增加了解前分析和解后注;每页都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空白,便于学生记笔记;关键字段旁加印了阅读提示等.

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始终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凡是学生能看的就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去讲.当然,如此处理并不是忽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出方法,读出疑难,读出创新.

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一种“五段”教学方法.即在每一节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如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强化训练.

(1) 教师指定阅读的范围(即教科书的第页第行起至第页第行止)和阅读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5分钟),教师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也不给出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时,教师应在教室巡回辅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答疑—避免因不必要疑惑而影响主要内容的阅读,同时也是督促少数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学习.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阅读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中途;还可以将10分钟拆开分两段进行.这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要求来主导把握.

(2) “提出问题”是教师公布巡视中收集到的部分学生提问,然后由全体同学和教师补充提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答和讨论经筛选确定的具有普遍性的,或典型性的某些问题,另一些问题则由师生进行简答或说明,枝节问题不纠缠,典型问题不放过.

(3) “展开讨论”是指在阅读结束后,针对主要内容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先由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由每小组同学,集中陈述本小组的观点.还可以允许学生在阅读时,在小范围(与身边的同学)小声讨论.要注意让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由学生间相互评价、提高.

(4) “得出结论”是指在充分讨论的基础,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来.对某一位同学的复述可请几位同学发表意见(或肯定,或补充,或纠正某错误等等),使复述的要点全面,重点突出,最后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小结.

(5) “强化训练”是指由教师精选试题,在每节后的最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训练,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阅读”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法相比,由于分配了时间给学生看书、讨论、练习,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把课堂内容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突破?如何处理学生在看书、讨论中遇到的难题(因为学生的思维会十分活跃,有时可能会提出教师根本难于想到的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遇到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有时候,可能还需要教师有“后喻文化”的思想观念,允许学生提出怪问题、偏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网络资源去探索解决这些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阅读”教学法中诸如训练的时间、题量以多少为最好?如何有效地迅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能迅速适应本方法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将要求每一个人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新时期、新一轮教学改革中,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新教法的探索,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学习理念、为国家培养新形势下的后备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愿与同行们一起,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社.2003.4.第1版

2. 《教学思想录》(中学数学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2

篇5:数学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在《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数学素养”的要求,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这是大纲在新时期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思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依据。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后天的素质也称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形成的,它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人的品德行为全面发展。数学本身的特点会使受教育者受到优良品质的熏陶,例如:把问题数学化,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数学课堂几乎成了习题的海洋,这样的教学环境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优化。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素质教育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激发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稳定的兴趣是一个人个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新颖的情景而激发出来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稳定兴趣或是由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功、或是由老师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讲解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堂课上,我首先复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这样一个问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篇6: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十四载有余,可是自从改教苏教版新教材后,学生的状况却一直让我觉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新编排整合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计算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体的难度有所下降,按理说学生应该学得比以前更轻松,成绩也应该更好。可是,我从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成绩从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中年级后更加明显,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喜爱数学,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太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不考虑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学前很少会去教孩子识字,去教孩子如何读书,加上受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影响,许多孩子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少读书就对很少会接触书面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可是,再来看看现在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它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说,旧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数学书中,多半都在教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以及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图文应用题,整册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题型也就相对简单,很多题目都是反复出现,学生不需认识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练习,因此,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接近。而现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册就包含了这些“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共计十二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广得多,而且有些单元只有一两课时一带而过,练习题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许多。

那么,当孩子来到学校,从他们面对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开始,就有大量的题目需要阅读和理解,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写作业时需要家长读题,完成作业非常得慢,这也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因为不识字或不理解题目含意而无法正确完成试卷。也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常常认为给孩子买了书或订了报纸,孩子学会了拼音就可以独立阅读了,很少会去指导孩子读书。

其实,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词汇积累,对学生来说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远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得难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学生觉得书面语言很难理解,会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也就对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制造了障碍。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面对学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的实验摸索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精读比较易错的题目,同时让他们圈出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重点解释数学专有名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理解题义。学生对数学练习中出现的“大约”经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错,我就经常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课本中有这么两道题,“空调器每台3976元,VCD机每台1008元,爸爸想买1台空调器和1台VCD机,大约需要带几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一看到“大约”首先就会想到估算,但是“大约”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是准确得数种种情况,求周长这题便是如此,一口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要求“大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就会发现,奥秘就在给出的图中。经过这种对比强调练习,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课堂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三、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例如《数学课外补充读本》,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读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挤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以往,在课堂的空余时间里,我总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多做点数学题,在数学课上只能做和数学有关系的事,现在,我却经常让他们多读书,只要是有益的课外书籍也可以,配合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且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每次和家长的谈话中,我总是积极向家长提出加强孩子阅读习惯培养这一建议,和他们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尽早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篇7: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内容摘要:打造高效课堂要做到了解学生因人而教,转变教师角色因学而教,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理解教材、创生教材,优化练习、激励评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高效课堂   因人而教  转变教师角色   优化教学   优化练习  习惯养成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的梦想,也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所在。因为它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追求。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应该说班级授课制教育教学都是以统一的教材为载体从人的实际出发而实施的。

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一定要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如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设法解决同一问题。哪怕有的学生想出了一个笨拙的办法,也要给予夸奖鼓励。

其次是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即使是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其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因此,课堂上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实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那将会趣味盎然,不觉得数学抽象枯燥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还应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准确把握重难点,针对性地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否则,一刀切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二、真正转变教师角色,做到因学而教。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这就好比是电影导演一样,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但要避免放羊式教学,就是说演员的一举一动是在导演的掌控之中,哪怕是课堂生成,也应是教师所能驾驭得了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能力培养和目标达成的契合点。换句话说,教师要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准备好“垫子”。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找到课堂秩序和情绪体验的融合点,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

三、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策略: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通过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提问、去思考,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培养、锻炼、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学24 时计时法,课堂情境告诉学生:两个人相约8点见面结果没有按时赴约,为什么?(原因是没有说清楚是早是晚,都误会了。)这就激起了内在学习的动机。因此,创设新奇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我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课堂上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来研究长、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在各小组动手测量记录、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现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有兴趣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估计百米短跑有多长,推算几个百米是1千米?课件演示公路上车辆经过1千米路面上里程碑的过程,还可以演示200米操场跑道,跑几圈就是1千米?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回忆经常走的路从哪儿到哪儿大致有1千米。由此可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板书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掌握了知识。

四、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生教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地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且根据年龄特点和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发挥好教材的知识载体功能呢?

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讲就是要从5个方面研读教材:即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另一方面教师设计教学时要用活教材,即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而,教材的改进加工、丰富开发都必须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而动,不可随意、盲目的增减改变。

五、优化练习、激励评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策略。

优化练习是实施高效教学的着重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方面,将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设计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到实处。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及时有效地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使其触类旁通,更能启迪思维,点拨思路,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成长。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除此以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以求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善于提问、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乐于小组讨论、认真书写等,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一不可,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全盘考虑,使每个要素都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整体的效能。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造,才能永葆教学生命的青春。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促进学生的身心沿着全面、健康、和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轨道发展,共同创建一个个崭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篇8: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小学数学核心教学素养与尝试·分享·导学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确立主要是从技能和情感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各项数学教学因素进行进一步升华,精华地再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开展教学计划中最核心的部分,课堂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的核心载体,成为教师传输教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在课堂中凭借有效课堂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小写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众人关注的重点部分。而“尝试·分享·导学”教学理念作为贯彻实施该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实施,成为如今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尝试阶段———自主探究、回归课本

尝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该主动性主要包括解新知识、解决新难题、进行新探究这些方面。对于学生主动性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更进一步的要求主要是为了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进一步要求相符合,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更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优秀的个人素质。学生不能一味地依赖吸收前人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在前人的经验下进行知识拓展,从而进入自身发展和探索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探究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教师应当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在不断尝试中锻炼和提高尝试积极性与自主探究能力,感受到思维拓展的乐趣。

在进行《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这一新课程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有一个长为35厘米,高为20厘米,宽为30厘米的盒子,请问如果小明想要将这个盒子包装起来送给同学,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在思考后得出了答案,即35×20×2+35×30×2+20×30×2=4700平方厘米。接着教师进行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一张35×30的彩纸,请问需要多少张,怎么样裁剪才能使浪费的彩纸最少?”相比于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在这样层层深入的过程中,相信学生将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三、分享阶段———共同交流、合作探讨

分享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与沟通能力,教学作为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需要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分享阶段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部分,即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知识性的沟通,二是合作探讨的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对数学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共同解决数学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知识掌握能力。

在《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求一个盒子表面积的例题即“假如这个盒子高为3,宽为2,长为5,请问这个盒子的表面积该怎么表示”,学生探索出了几种解法。(1)2×3×2+2×5×2+3×5×2这是6个面的面积相加的算法;(2)(2×3+2×5+3×5)×2,这是一半的表面积相加再乘2的算法;(3)5×(3+2+3)+(2×3)×2,这是将上表面、前面、后面当成一个长方形,再加侧面的算法。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算法,这些都可以在合作交流中探讨出来。

四、导学阶段———及时点拨、隐形渗透

导学阶段不仅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着重强调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教师的科学导学方式,帮助引领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在导学阶段,着重需要关注的是教师导学的科学性过程,最有效的导学模式主要是模型的构建与基本数学思考方法的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与现实出发,在其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和提升,运用模型的形式精简而有效地概括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更简易地理解和运用。上文中所提到的几种求盒子表面积的算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数学建模的一个结果,通过不同思考方式简洁扼要地概括出了关于表面积求解的几种形式,在不同的题目中尽管数字会发生变化,但这几种思考方式却是可以共用的。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简易的方式是对学生思考方式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生生之间个性差异的认可。教师应当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建模中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不断优化自身思维模型。同时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无形地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及数学的思维方式对待数学问题。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核心素养需要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和强化“尝试·分享·导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篇9: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一、首先改变教师观念

1.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的活生生的人;其次,以人为本其最本质的内涵是:诚信。因此,在同一班级的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又差异纷呈的个性。

2.教学应围绕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让出讲台,大胆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也将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充分被调动起来。

二、营造和谐的物理氛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的产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鼓励学生“插嘴”,目的是想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课堂环境,我认为“插嘴”是教师民主、积极发掘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课堂的润滑剂,一句幽默、天真,甚至幼稚的插嘴会引起一阵欢乐的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畅所欲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插嘴正好是异中求异思维的表现。当然任何事物都要有个度,作为教师只要把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一直这样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更不要把老师当作神。“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对学生的质疑应鼓励引导,而不是训斥挖苦,通过鼓励引导,使学生积极提问,从几个人、十几个人扩散到全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配合,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优化信息传递。电化教学的应用,会冲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现代化教育资源的优势。教师要带学生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使他们开拓眼界,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了克服一些教学难点,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动态的、富有趣味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现在的中学生思想开放,他们思维活跃、精神充沛。好动、好奇是他们的特点,渴望认同、渴望受重视是他们的共性,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呢?

1.加强课堂讨论。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大好机会。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富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回答,教师要加以肯定和赞扬,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学生所提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增强他们积极参与的勇气的同时,指出其不正确的地方,使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参与中改正错误。

2.课堂外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产生积极的情趣体验。

3.别出心裁地安排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和废旧物资,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

篇10: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搞好近世代数教学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可畅通无阻地沟通与交流的前提, 活跃的课堂氛围, 可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授课教师应主动的多与学生接触和交流, 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因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互动, 可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他们的长辈又是他们的朋友, 这无形中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变得非常地密切和融洽, 使得师生之间无话不谈, 交流顺畅。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任课教师一旦深得学生的热爱, 学生就会对该老师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换一句话说,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注入的情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搞好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 作为一名近世代数的授课教师, 要让学生对近世代数产生兴趣, 并把自己对近世代数的热爱情感融入课堂, 用激情去感染学生, 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最终使学生对近世代数课程的学习感兴趣。而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是建立在对老师人品或人格认同的基础上, 人品高尚的教师就会得到学生的热爱和尊敬, 这种热爱和尊敬能够在师生之间产生亲切和良好的氛围。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把“育人先育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把“诲人不倦”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 在教学中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教师要很好的与学生交流, 用激情去感染学生, 用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智慧, 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津津有味的环境中学习近世代数。如果教师带着强烈的情感走进教室, 做到步入课堂则情溢讲台, 则无形中起到开人心智, 启人思维的效果。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近世代数教学效果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主动力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好、最直接的源动力,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要老师的激发和培养。那么,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做起:

2.1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授课能力

一个好的教师有了好的授课能力和渊博的知识, 就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就会使学生对近世代数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们才能从内心里佩服老师, 欣赏老师,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近世代数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学习时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增加教学效果。

2.2 加强学生对近世代数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近代物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世代数知识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在这些课程中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近世代数在编码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更被认为是近几十年来基础数学应用的一个成功典范。其重要性显得更加明显, 又如群论对结晶学和某些组合计算, 有限域对编码和密码技术和群表示论对理论物理等的应用等。另外, 近世代数课程对于人们高屋建瓴地理解数学的各个基础及其延伸课程的教学内容, 有着其它数学课程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近世代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其理论知识和方法可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场合, 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近世代数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已为许多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

2.3 要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近世代数课程的兴趣

对一门课程感兴趣, 和对一件事情有兴趣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需要对事物有深入的了解, 所以,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是近世代数这门课程的任务, 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责。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上课中要适量讲授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及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对近世代数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等方面的认识, 再加上赏识教育的教学艺术等方法从中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 要做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相对于传统的板书而言, 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3]。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工整, 图形和图象直观清晰, 整体效果比黑板书写整洁, 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同时, 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师在课堂上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和工作量, 教师只须适当的地对教学内容补充拓宽来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 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的质量。近年来, 笔者一直注重近世代数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进行改革, 在网上提供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和历年来考题和试题库, 学生可随时查阅, 并可以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及习题的解答, 并通过试卷使学生们把握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 但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授课时, 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近世代数的学习目标着重的不是科学的结果, 而是学习的过程, 即思维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 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 要把握好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地位, 若讲课过程中需要给予思考时间和经过严密的推导论证, 则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它不可替代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近世代数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 使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有成效,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4 要真正做到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教学

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 我们要掌握两方面的东西——知识和技巧”。对于数学学科而言, 知识就是概念、定义、公理、定理、命题、性质和公式法则等;所谓技巧就是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4]。由此可知, 基本概念和定理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教学中, 学生不懂, 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没记着, 脑子一片空白, 当然处理问题也就可想而知;另外一个就是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不透彻导致处理问题和应用有误。针对这两个方面,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该记的必须要记, 该理解的必须理解, 再加上一定习题的练习, 就能真正地把握知识的精髓, 灵活地运用,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授基本概念和定理时, 一定要要给学生记和思考的时间, 真正的把概念和定理讲清讲透,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都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只有学生理解透彻了, 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循环群时, 要证明循环群是交换群, 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循环群, 什么是交换群, 我们才能给出证明。但是许多学生不会的原因就是基本概念不清, 才不知如何下手。再如循环环的理解, 要让学生弄清循环环是在环的基础上, 要求环对加法运算要满足是循环群, 而不是对乘法运算而言。诸如此类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通过点拔和强调, 通过具体例子是学生真正在脑海里清楚知道。实际上近世代数的学习一定在脑子里要有一个概念一个例子, 一个定理一个例子相互对照, 只有这样, 我们学的知识才不会忘记, 否则, 最后脑海里就只有群、环、域, 其它的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是这样, 就是教学的极大失败。因此, 我们在近世代数的教学中 (下转90页) 与装入记录操作的, 其返回值为真, 表示执行成功, 否则表示不成功。例如将sex变量内容重新定义后, 这时可以执行语句:=REQUERY (<视图名>) , 这样就可以重新装入记录。下面是在Form对象中实现的具体步骤:

1.1.1在Form的数据环境中加入设置好的视图。

1.1.2加入Grid对象、Text Box对象、Command对象, 分别用于显示记录、输入查询内容、点击执行查询。

1.1.3将Grid对象的Record Source设置为装入的视图名称;

1.1.4在Form对象的Load Event事件中加入如下代码:

PUBLIC SEX

SEX=''

1.1.5在Text Box对象的Valid Event中输入如下代码:

一定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定理的教学, 真正让学生理解, 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5 要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近世代数的教学中, 我们要突破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方法, 文章[5]根据近世代数课程特点和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提出了近世代数课堂开拓思维的方法, 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增加引导自学法、讨论法、探究启导法和问题法等。实践证明, 多种方法的应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又给学生留以独立思考的空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学法上,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方法, 类比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关系, 猜测探索寻求问题的途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 结论

在教学中充分把上述的教学模式、理念和思想方法运用于我校数学专业的近世代数的教学实践中, 绝大部分学生成绩优秀,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充分说明了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理念和方法的有益尝试, 效果是显著的, 值得推广。

摘要:近世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其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和高度的概括应用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对近世代数课程学习兴趣, 提高对概念和定理的正确理解能力.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 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对近世代数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近世代数,有益尝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子胥.近世代数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石生明.近世代数初步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彭秋发, 戴立辉, 颜七.试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工科数学, 2002 (2) .

[4]米山国藏, 毛正中, 吴素华译..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篇1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点尝试

高二新开设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填补了这一阅读空白。它让学生有机会走近名人、了解名人、学习名人,可以一举多得,即读传记,写随笔,积素材,立大志。

一、读传记

传记有三个基本特点: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学生读传记时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如果进一步创设氛围,他们更易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激发兴趣。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的提示,我们可以带感情地读:“同学们在课上已经学过不少诗圣杜甫的诗。当我们欣赏那些千古传诵的诗作时,一定也很想知道这位伟大的诗人当年是怎样生活、怎样写作的。这篇《杜甫传》也许能满足大家这个愿望,把我们带入久远的唐代。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就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诗。”这段阅读提示使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作品,有兴趣地品味《杜甫传》。我们还可以引用名言创设情境。如学习传记《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我们就用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导入:“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生活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然就走进萧红的作品,去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带着兴趣阅读着《鲁迅传》。

二、写随笔

读书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随笔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随笔也是检查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完读懂传记,才能有感悟,有心得,笔下才能有东西可写。如读完《杜甫传》,写“为什么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学生首先要阅读完《杜甫传》,然后搜集整理以前学过的杜诗,最后才可动笔,写出自己对杜诗的理解和感悟。

三、积素材

写作可以展现学生的才情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每一只快乐的小鸟都应该有一对灵动的翅膀。它立于青春的枝头,啼唱多彩的生活。写作正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是诗意生活的张扬,是横溢才情的展示。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奇缺成了突出问题,积累素材尤其显得重要。走进名人传记,与名人对话,可以让战国的风云,春秋的血泪,魏晋的风流,盛唐的传奇在最美的相遇中碰出生命的火花;可以乘李白的轻舟,骑贾岛的毛驴,牵杜甫的病马,去品刘伶的缸酒,观苏轼的明月,赏陶潜的菊花;感受鲁迅如寒冬里的炭火般的友情,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茫茫黑夜里踢鬼的豪情。在书中读,在随笔中写,在积累本中积累,如此以往,何患写作没有素材?

四、立大志

苏轼在总结北宋画家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时强调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意就是作文的立意。孔子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作文立意要深刻,要高远,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毛泽东年少时远离家乡写给父亲的一首诗,就显示了毛泽东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正因为远大理想的鼓舞,他博览古今,语出惊人,以他诗人的气魄,指点江山,令历史为之改写,让世界为之震惊。相信,名人有无穷的感召力,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这些伟人的影响下,他们定会志存高远。

上一篇:古玩鉴定的方法下一篇:2018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