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育学讲座

2024-05-11

特级教师教育学讲座(共8篇)

篇1:特级教师教育学讲座

返朴归真简单实效

——再听刘德昌老师讲座有感

天河区骏景小学 吴红英

学生上完课不愿离开的音乐观摩课你听过吗?2003年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在广州市少年宫所上的现场观摩课只用黑板、粉笔和钢琴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结束后,同学们不肯离去,刘德昌老师又上了一节课,同学们才高兴地走了。听过刘德昌老师上音乐课,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做为专家,他每星期还有十六节音乐课,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对小学音乐教育是那样的热爱、那样的忠诚。

2010年4月16日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再次来到广州,在美丽的六中为来自全广州市的音乐老师作报告。2003年刘德昌老师就提出不要在兴趣的前提下忽略了对隐性的音乐基础的培养。现在重提不能忽略表现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可见是比较重要的问题。2003年他强调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多媒体画面有时会干扰了聆听。现在有些老师滥用多媒体,占用了直接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和情感。他强调要向姊妹艺术学习借用,做到“听其声,知其行,观其形,闻其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活的多媒体。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的深刻自我把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理解教材上呢?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他当场留下了上《大鹿》的侯老师和学生们,现场点评示范,从老师的钢琴伴奏开始,前奏就要符合歌曲情感和音色的要求,说到连音与非连音唱法,刘老师示范“线中有节奏,节奏中藏着线”的感觉,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肢体语言的理解,最后学生也学会了。刘老师,他可以为了

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躺在地上,一会儿跪在桌子上,一会儿手舞足蹈。他在实例讲解中双手托住下巴,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给了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讨的作用,让人茅塞顿开。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刘德昌老师的讲座后,吴斌先生作报告“应该用怎样的观念看待课改?”他说现在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特别强调音乐是不需要借用视觉来学习的,尽量不用多媒体。对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你如果能听上一百遍,你一定能上好课。

防止“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绝对化的表现,即提倡新的就是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于是乎,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是否适应这些方式。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又有继承。不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新课程。

一直听李梅老师说很崇拜刘德昌老师,她听刘老师讲过课,我没见过,于是就从网上搜集刘德昌老师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一篇,很感动,音乐的本真,真的很好,在经历几年的花里胡哨之后,我们的音乐课就应该回归本真,但是又不能

回到原来的一个录音机一遍一遍反复的老路子上去,音乐课程改革的出路到底在何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相信同行们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感悟!——题记

一、要重视学科本质的东西

刘老师说:离开本质的东西犹如雾里看花。

我认为学科教学理应体现学科的特点,体现学科的价值。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和体验,只有从学科最本质的东西里才能真正感悟、理解、吸收学科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必然成为学生在体验感悟后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将受益终身。刘老师建议教学中少一点音响,能不用多媒体的时候就不用,刘老师不用话筒讲课,充分展示出作为音乐教师最原生态的语言、肢体语言来感染听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刘老师说:我唱歌不如歌唱家,弹琴不钢琴家,表演不如艺术家。那么刘老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我认为这是刘老师个人对艺术感受的真情表露,这种真情的感染力绝不亚于一位大师的表演。刘老师就是一位大师—音乐教育大师。他注重的是把音乐本质的东西拿出来让孩子有一个直接的体验,而不是借助媒体播放歌曲,借助视频观看表演,一切能做的他都自己来。其目的就是多让孩子接触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

刘老师说:要重视教学用语,课堂提问指向性要明确。

刘老师问刚上完一堂音乐课的老师:“伦敦是什么乐器?”这位老师一时答不出来。刘老师说这就是你刚才课堂上问学生的问题(我在场老师确有提这个问题),大家都笑起来了。因为歌词是有巴黎吉他、伦敦小提琴、柏林法国号(圆号)。刘老师又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客甲踩了乘客乙,乘客甲连忙道欠说对不起,乘客乙也生着说没关系。乘客甲又不合时宜地冒出一句话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气得乘客乙要挥拳揍乘客甲。你踩了我的脚还要说这

是我应该做的。这都属于指向性不明确而造成的。类似的例子在课堂上经常碰到,而很少引起老师们的注意。我在多个场合下也讲过指向性不明确的课堂设问,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回答问题。

三、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

刘老师说: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不能丢掉接受式教育。所谓有效或接受式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现场刘老师给听课老师搞了好多互动活动,刘老师用肢体语言根据听课者的声音来表演,或刘老师来表演听课者来配音,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太深了。他把全体老师的注意力,表现力都集中在他身上既看他的表演,自己也在表演。比如:他把老师分成三组,第一组按固定音高发出“呜”的声音,第二组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第三组发出“戚擦,戚擦”的声音,先看刘老师的手势、动作、表情分组练习,然后三组再合起来形成三个不同声部的组合,大家顺着刘老师的手势变化和脚步的进退,声音一会儿小一会儿大,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列呼啸的列车在我们面前疾驰而去。这种效果远比看视频的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艺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体验和感受是正是艺术教育的本真,就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的东西,是其他媒体是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类似的互动场景,刘老师在讲座中指导大家共同参与不下十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切追求的课堂效果吗?

早闻学院要请一个知名教育家来讲座,心里充满着期待

从郭院长的口中得知,来讲座的是刘德昌老师,便在百度里搜了下,从别人的文章中初浅的了解了他,真正见到刘老师,真正听他的讲课,收益颇多,他上课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么的丰富,我称他为先生,刘德昌先生。

刘德昌先生是全国音乐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有幸能听他的课,是一种全新的领悟,是一种反思。

听了他的课,我简单的总结如下:

1、音乐课堂上,不要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脱离音乐本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是僵死的表现

2、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听、模、唱),这一点很重要,无论什么时候,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3、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特长,有自己特点的教学

4、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要与本节课音乐内容相关,要进行有效果教学,不能浮夸(他的浮夸指的是漂亮的多媒体课件等等)

5、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思维的发展,要把握好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心理特点,根据认识事物认知程度不同等来处理歌曲

6、注重情感、语言情感的表达

7、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速度、力度、音色)来表现审美

8、注意“聆听”,这是音乐当中最明显的部分,老师要求学生时要有要求 我只能用文字简单的记录,更多的收获,是在刘德昌先生魅力四射的讲课中,我把自身教学存在的误区,做了反思,在他的讲课中,找到答案,得到启示。在三个多小时的讲课中,教室里始终充满掌声和笑声,大家无数次鼓掌,他始终站着,没有讲课稿,始终充满激情,始终用丰富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和我们互动,这不是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容易做到的,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他对音乐教育的热忱,对音乐教育的一颗执着不变的心!

刘德昌老师以其丰富的肢体和声像语言,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与在座教师互动,把音乐教学中需要传授的具体知识与技能暗藏于“听、模、唱”的设计上,用饱满的激情和丰富的感染力传递情感,使教师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刘老师的课,让人百听不厌,且次次精彩,他那活的多媒体的运用,让我再次深深感思。他上课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么的丰富,夸张而又不失真滴的教学行为,完整地衬托了他良好的功底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他教会我们好的课必须深析教材,精心设计,充分准备,运用恰当的手段和策略,通过教师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感染力感染学生,从而使教学目的顺利达成。刘老师的课博众出彩,闪现着音乐教师的独特魅力,是我们音乐老师的优秀榜样。

要重视学科本质的东西,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刘老师说:音乐教学不能离开其本质,要重视教学用语,课堂提问指向性要明确。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不能丢掉接受式教育。所谓有效或接受式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把学生注意力深深地,牢牢地吸引在他的周围,不能离开。

刘老师,可以为了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钓鱼,一会儿躺在桌子上表演《小白菜》的旋律下行,一会儿手舞足蹈表演春天来临、小雨刷刷、一会儿又和老师们拉起了钩钩表现有情。他在实例讲解中爬到讲台上,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朗诵、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篇2:特级教师教育学讲座

南平小学

最近,国培计划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走进了我县,我有幸认真聆听了来自特级教师王亚丽老师和省骨干教师范晓芳老师的两堂精彩语文课,感觉受益良多,现总结如下:

第一,我觉得上课教师应该具备活泼开朗,热情向上的乐观性格。这样在课堂中老师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及积极的心态自然而然的会感染到学生,带动学生的情绪跟积极性。如王老师和范老师上课时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积极鼓励学生,让我感受到老师特富有魔力的课堂语言,有效的操作活动,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第二,要精心准备,肯花心思,肯动脑筋,耐心总结。肯花时间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肯花时间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那些方面容易接受,那些方面需要加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肯花时间在研究教法上,要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适当的游戏与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常教常新。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很多出彩的游戏与活动,往往令人忍不住叫好。这些游戏跟活动教材上是没有的,哪里来得呢?自然是教师动脑的结果;我觉得还得在上完课后肯花时间去分析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得失。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包括优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学生才会崇拜其,乐于与之交往。同时,“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各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能否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是课堂师生人际关系的“重难点”,对待后进生,教师应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善意的点头,友好的微笑,都有可能使他们悔过“自新”教师应对后进生适当宽容但不纵容。同时应尽量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感。

第四,在许多公开课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时候,名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最纯朴的方式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做了生动的阐释。在对名师课堂智慧的挖掘中,课堂细节中蕴涵的盎然春意最能打动我们。那是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有热烈的争论,有善意的宽容,有师生的教学相长。这来自于名师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名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并已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答对了,有热情的激励;即使答错题,也能体面地坐下,并且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和评价。

篇3:特级教师谈创新教育

国家的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如何落实到教育实践层面?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造就更多有梦想、有追求的“筑梦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特级教师更是肩负创新教育使命的领军人。

特级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个特别的群体。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陈永平曾撰文指出,特级教师的“特”,并不在于其职称系列和荣誉上的“特”,而在于特级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呈现出来的“专业有特长、经验有特点、教育有特色”。特级教师行走在教育一线,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支撑,他们在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中磨砺,造就了教书育人的“工匠精神”。

篇4:特级教师教育学讲座

这场特别的活动便是上海特级教师联谊会发起的“上海市学前教育特级教师金山公益活动”,在4月7日这一天内共在金山区举行了三场学前教育的公益讲座,有8名市级学前教育的特级教师进行了微报告和集体教学活动,吸引了近千名金山地区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代表,以及市“第三届农村培训师班”学员。

公益课堂开到乡村里

“粉丝”不远来追随

“今天我也听上应彩云的课啦!”刚走进活动现场,前来听课的年青幼儿园老师便快乐得像林间小鸟。作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长期在本溪路幼儿园从事一线的幼教工作,她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能够体察幼儿的需要,进行自主性的教育,深受一线幼儿园老师的喜爱。

这一次,应彩云对着金山亭林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场即兴式的现场教学,并针对幼儿园绘本教学的选择与实施,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临时过来上课的幼儿,还是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教师,都被应彩云的精彩课程感染。

此刻,她仿佛就是这些小朋友的带班老师,那么亲切和蔼,领着孩子们融入绘本课堂的世界。她又仿佛是金山老师们身边的好友或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分享幼儿教育的快乐。

活动结束后,更是有一群群的幼儿园老师讲将应彩云围住,或合影,或闲谈。虽然应彩云与这群农村幼儿园教师分处上海不同的区域,但频繁地前往郊区与异地进行公益活动和帮扶支教,让她的优秀教育经验播撒至每一处不起眼的大地。

应彩云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到外地的农村幼儿园讲课,有位偏远地区的年轻女教师便早早地了解到了消息,安排日程。甚至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奔波三个小时的车程,就为听上应彩云的公开课,与她见面留影,交流幼教工作心得。

这样的“粉丝”并不少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在上海或外地,每当她到一处讲课时,周边的幼教老师都想方设法获取活动信息,早早地调课,留下空档以便专程去听课。“应老师不仅课讲得精彩生动,而且她对幼儿教育的细致入微,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园老师学习与借鉴。”亭林幼儿园的奚老师由衷地说道,“应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和精神力量。”

作为上海特级教师联谊会的副秘书长,应彩云如今还负责联谊会学前教育方面的公益活动的召集工作。她坦言:“这些年以来参加过不计其数的公益活动,是公益为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我觉得有责任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幼儿教育经验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传向更远的地方。”

园长帮扶“一对一”

“传经送宝”惠及全园师生

同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汇区科技幼儿园的园长高一敏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学前教育专家。在“上海市学前教育特级教师金山公益活动”上,高一敏以“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实践与思考”为题,向教师们介绍了如何在幼儿阶段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如何实施?科学活动的几个阶段怎么样……高一敏在讲解中总是结合科技幼儿园的的教学实践成果,真切实在地给金山的幼儿园老师和园长们传授最前沿的幼儿科学教育方法,让他们获得清晰、科学的启发。

高一敏表示,她与金山区的学前教育已经结缘了很多年,每一次帮扶支教,都能欣喜地看到这里的幼儿园教育和管理越来科学、人性化,园长和老师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壮大。“金山是徐汇区对口的教育扶持区域,作为扎根幼教的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自己数十年的经验与成果分享给每一位一线教师,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是双赢甚至多赢的过程。”

在金山亭林幼儿园园长奚新梅的眼里,高一敏就是这样一位智慧平和、富有情怀和胸襟的学前教育家。

她与高一敏正式相识2012年的金山区“领军校长培训班”,那时高一敏是她的“师傅”。两位分处上海不同区域的“一对一”配对帮扶就开始于此。此后两年的交流培训,培训的“受惠”对象已远远不止她们“师徒二人”,更是扩散至金山亭林和徐汇科技两所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

据介绍,高一敏不仅将前沿的幼儿园办学思路带到金山亭林,而且鼓励徐汇科技幼儿园的名师走进亭林、传经送宝。此外,高一敏还频繁邀请亭林的一线教师前往徐汇进行观摩学习,每一次徐汇的园本培训、教育学术节、培训基地活动,都少不了金山幼教老师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高一敏还时时关注幼教改革动态,引导金山的老师们关注最新的政策讯息。记得2012年年底国家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高一敏便青睐教研室的专家,共同为金山和徐汇的一线教师们解读文件内容,指导幼儿教育深入发展。

“这对我们郊区的幼儿园来说,无疑是紧跟时代的一场‘及时雨,这对我们把握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建议。”

奚新梅表示,如今两年期的“领军校长培训班”已经结束,但两所幼儿园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只要我们有问题或需求,高园长便会带着她的团队给我们提供无偿的扶助。”

“高园长的公益之心就像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幼教职业生涯一样,永远充满着激情、没有倦怠。”奚新梅感慨道。

上海特级教师联谊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方培君表示,特级教师团队已经在上海多个区域践行了公益行动。金山区学前教育公益活动,不仅让郊区的老师们亲临现场。领略特级教师的教育风采和精神内涵,也给金山区的幼儿园教育送来了科学前沿的信息和专业化的指导。

篇5:听特级教师讲座心得体会

一、异彩纷呈的讲座收获颇多。

海淀区著名的特级教师田丽丽老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但是对我们来说,每位教师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个人又身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因而专家们的新潮观念、精妙方法等不一定适合我们每个人,这就要求我们用心研究分析,对照自己的实际,为我所用。

二、注意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教学活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几位教师用各种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真实地遵循了学生认知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使一个真实的课堂,以人为本的课堂,以学定教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课堂中生成的许多新课程资源,真实写了学生间的认知差异,启发了学生更加深入,全面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如:田老师在教学《认识体积与容积》时,当学生回答错误是,她并不是马上否定她们,而是从侧面诱导他们。如果此时我们的老师对这样的学生大加挖苦或否定,那么这位学生就可能无所收获,甚至会影响到他今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此时的田老师及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尽可能知道学生的亮点。学生也很舒畅,在教学中,田老师或点拨、或点头、或巡视、或参与谈论、、、、、、真正履行着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1.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师生观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多创造一些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发言的机会,决不能让少数“精英学生”包揽课堂发言权,作为教师应具备这样一种教学民主意识,即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状态如何,都应让他在一节课上至少发言一次或更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关注学困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数学问题,通过数学问题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进数学学习的殿堂。

2.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要改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自主”,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时间和空间。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出来,学习成果才能瓜熟蒂落。那些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最终并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什么值得回忆,回味的东西(哪怕你塞给他许多知识)。有的甚至造成学生后继学习的困难。这些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惊醒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动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实验,去猜测,去交流,去概括,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浮华退去,尽显本色。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师执教的观摩课都很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样简单的物品代替;五花八门的活动被扎实的动手实践所代替,真正彰显了课堂本色。

五、高效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标准。

教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高效”,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学生的学习效率。每节课都非常注重对重难点的落实。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抓住重难点的好习惯,上起课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做一名好教师不容易

几位老师的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首先要苦练教材关。只有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钻研透了,把教材吃透了,才有可能设计出精彩的教学过程。其次教师必须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因此要有计划的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最后,教师要有真本事。小学数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智慧之果。

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篇6:听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讲座有感

10月18日上午,在中心校报告厅,有幸聆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一节课和精彩的讲座,她那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一双再平常不过的小手中,竟蕴藏着这么多既平常又深奥的知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怎能不使学生终生难忘呢?特别是柏老师的讲座,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要经常自我反思,要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及源泉。我要把柏老师的几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他时刻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多为成功找方法,少为失败找理由。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篇7:特级教师教育学讲座

主讲人: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

(笔录者:倪孟达)

“于漪茶座——全国名师报告系列活动”在于漪老师的“娘家”杨浦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首位登台演讲的,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王老师是著名的杂文家,笔名吴非,曾获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的许多教育随笔,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受到教师们热捧。

“非常抱歉,让大家星期六来听我说话,”王老师以这样一句略带南京口音的话开始了他今天的讲课,“家中有老人、小孩的老师可以先回去,我不会在意。”当然,不会有哪个老师愿意在这个时候离开。

(为便于行文,以下内容根据笔记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有关的事例和观点都属王栋生老师所有,若所记与原意有出入,则是我的责任。)

任何职业都有危险性,教师职业有没有呢?“教师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误人子弟”,可以这么说。我们做的事关系到别人的未来,要考虑以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本来应该在上午赶到上海来的,可我上午在学校里还上了两节高三复习课。这是一种现实。”我们的教育假如都在忙着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还有前途吗?”

教师的危险性在于三句话:

其一,用反科学的方法搞科学教育;

其二,用不道德的方法搞道德教育;

其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

我与商友敬老师在一个地方见到一群老人为了抢超市派发的营养品打得头破血流,感慨很多,联想到教育的问题。这些老人,当他们正值最好的年龄,最应该学习的时候,他们在干吗?他们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都在街头打打杀杀,如今为免费营养品而大打出手,只不过是他们的历史延续而已。

古希腊称教师为“智者”,说明教师角色之特点在于多智。故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回到常识。

我曾开玩笑说,“我们学校成问题了,连我都成人物了”。“在五十年前,如果以我这样的水平去‘中大附中’应聘,门都不敢进。”引用教育家杨启亮的一句话:“我最知道我自己是什么东西了。” “这句话现在轮到我来讲了。”(苏

格拉底说“自知无知故求知”,“我之所以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我是天下最有自知之明的人。”)

有一年我在档案馆里查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看到中央美院一教师月入23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职员月薪20多块。如今老师们都在抱怨待遇低,我们首先应该反问自己:“你值几块大洋?”横向跟别的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比一比,纵向跟先辈同行比一比,我们的付出与所得匹配吗?

有一个大学校长面对台下500多位中学教师说:“师范生的水平太差了,比你们还差!”这话引起了台下的公愤。作为大学校长,不了解中学的实情,讲这话有其不严肃处,但关起门来,我们老师应反思自己,我们究竟如何?

最喜欢讲的三句话:

我是犯过很多错误的教师;

我是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改正错误的教师;

因此,我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对于名誉,那些我毫不在意,我唯一看重的是,学生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教育不是工业、商业,教育是农业、林业,我常说我是一个农夫。作为农夫,我要抓住农时,对天气特别在意,最后才能收获果实。在我的土地上,我可以做什么?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在社会中,有很多不平等的关系,如官与民,但在教室里,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从事的是理想化的职业,因此每个教师都应有理想。我们的教育口号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我们更应该办对得起民族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我现在的理想是什么,我这样跟他说:早晨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嘴里哼着歌,一路上还可以停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在学校里跟老师同学们愉快地呆在一起,课堂里积极地探讨问题,有许多收获;下午四点钟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向妈妈深情吟诵今天刚学会的诗歌,跟她谈论自己的理想。(大意如此)其实这不能算理想,在我们的过去,这些都是真实有过的生活,怎么就成了理想呢?

小学教育研究专家于永正(音)说,教了50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起先不懂这话的意思,但忽然有一天领悟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是个吃馒头但不做诗的民族。教师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在理想中提升自己。老师有理想了,学生才会有理想。

我有这样一段经历:

有一天遇到一个学生,跟他说,你最近语文成绩好像没有提高啊!学生回答道,老师,我现在不一样了,我看世界的眼睛变亮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听到这话多么令人欣慰啊!

我有一个课代表,长得高大帅气。有一年的12月13日,学校要搞一个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活动,要排诗歌朗诵节目,物色人才,我这个学生朗诵普希金的《致大海》,一个历史老师听了几句之后,就非常激动地说,“就是你了!”学生对他说,请别打断我,诗是不能打断的!

我们如今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让这样的学生更多一点。

教师职业的危险之二,是当下老师们把教育当作名利场。

我们有一套独特的制度,评职称,非常详细,且等级分明,在世界上恐怕不多见。我主张取消职称和各种荣誉,一切归零。这话以前不敢说,怕别人说我“酸”,现在得到了那么多荣誉,也就可以大胆地讲了。

许多老师的名片上有一大串头衔,我不会记住他那许多内容,只知道他是哪一个县的老师。教师只要刻苦钻研,把课上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有一个老前辈说:“我得到过所有的荣誉,现在退休了,把所有的还给社会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情’字”,多么感人的话啊!

我有很多次路过杨浦高中,看看校园中蓊郁的树木,就想到于漪老师,想她在这里度过的那漫长的岁月,她刚来时,这些树应该还是小苗吧?如今大树参天,它们都是见证。

在今天这个名利场中,年轻教师都把目光盯着考试成绩,在那些微小的分数和名次上斤斤计较。评职称时,材料里无一例外会提到成绩,说“高考成绩名列年段前茅”,其实分数就差0.2。这有意义吗?

你是不是好老师,要看的是:

其一,学生是否喜欢你的课?你上课前,学生是以期待的心态还是以恐慌的心情等你到来?课堂中,学生是不断地看表,还是不知不觉又一节课过去,感觉时间过得好快?

其二,学生是否喜欢语文?只有真正让学生喜欢上了这门学科,语文老师才算是成功的;

其三,由于你的教育,学生是不是养成终身学习祖国语言的意识?

我有一个女学生,嫁到了日本,回来后跟我说了这样的事。有一天她在家里接到丈夫的外婆打来的一个电话,老人家92岁了,一个人固守在老家的一亩地的茶园边,她打电话给外孙,是要告诉他,自己新得了一句诗(日本俳句):“薰风里,茶道已万事俱备了。”而这个女学生的72岁的婆婆,在家里做完家务,闲坐着时,也不时感慨道:“啊,那逝去的岁月!”这是明治以来,日本的教育在国民的心中播下的种子还在发芽。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老师和学生都在追求着分数,而背后还有大量“卖狗皮膏药”的高考专家。

有一个校长说得好,一个愚蠢的教师,如果勤奋地工作,那将是教育的灾难。他该去吃喝玩乐。他勤奋的结果是,学生被迫害,被误导;学生不喜他,家长怕他,同事气他。他是一个奴隶式的人,站惯了就不敢坐。但校长喜欢这样的人,他会说勤能补拙,非常投入地做练习,也要学生跟他一样投入地做练习。但专业修养不够的教师,越努力结果会越糟糕,他越想弥补自己的愚蠢,造成的灾难就越大。

因此说,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除爱心之外,还需要智慧。学校里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老师管50个智力正常的学生。

如今又有新的灾难来临: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学生现在当老师了,他们之前所有的压抑现在终于有一个释放的渠道了。这些老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喜欢给学生排名次,而不问这样做是否科学。

我看过一张希特勒的照片,那是他从林茨小学毕业时的合影。老师按照学生的成绩排顺序,成绩好的学生站前排,越好的跟老师靠得越近,而希特勒的成绩很差,排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进入中学,希特勒学的是文科,他成绩依然不好,有一个同学,是犹太人,叫维特根斯坦,成绩也不好,跟他同班,后来成绩好起来,跳级了,而希特勒依然享受“差生”待遇。这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希特勒的孤僻和变态性格,跟早年受教育中形成的自卑不无关系。

于漪老师从不用“差生”这个词,我也不用。

中华民族是个残忍的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自相残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相斫史”;而今天社会上屡见不鲜的“灭门案”,跟我们功利的教育有无关系?我们的文化大革命,跟教育有无关系?

我曾对大四的师范生讲,讲台并不神秘,却很神圣。它最适合有民主平等意识的人。

学校、教师都应该有精品意识,要严肃认真地从事科研工作。有的学校一年完成十几项课题,有的教师一年结两项课题,问他具体都做了什么,却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十年磨一剑的人是侠,一天磨十把的是菜刀。”

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一般都会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课题,然后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生子。而美国的学生,却很喜欢当博士后的经历,虽然收入不高,却可以呆上13年,做着枯燥却有意义的事。而十几二十年后,诺贝尔奖就会被这样的人捧走。我有一个学生留学美国,说自己正在做着一项研究,“不长,才做了五年”,他说再过个十三四年,就可以完成这项课题,将对攻克红斑狼疮有作用,他在其中有1%的贡献。他说人类真了不起,全球有5万多人在研究,不用多久,就可以攻克红斑狼疮了。我问还要多久,他说,大概也就七八十年吧!言语背后是如此真诚的理念。这话让我如何能不激动?让我如何不以他为骄傲?于漪老师说62届的学生是她的榜样,那么这样的学生也就是我的榜样了。

对于学生,我们的做法要改善的还有太多。

在加拿大,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3+5=6,老师说,了不起,你快接近正确答案了。而我们的老师很少能有如此的器量。

某学校有一个网络作文教学的经验,即把所有学生的文章传到网络上,处于公开状态,任何人可以看到任何文章,并作评论。我说这样不妥,因为“写作是

一种私秘性的事”,学生有权拒绝把自己的文章公开,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该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以前我曾打算在课堂里朗读一个学生的作品,征求她的意见时,她拒绝了。她写的是悼念外婆,不想公开此种情感。这种文章只能给老师看,因为老师是学生最信任的人。

同样,学生的日记也不是教师可以随便翻看的,父母也没有这个权力。家长不该去撬孩子的抽屉,更不该偷看他们的日记。

西方的家长在进子女的房间前,轻轻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正是这轻轻一敲,诞生并延续了他们的民主传统,形成他们的民主社会。

下面要讲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首先一个,教师应该自觉地读书,沉潜下去。

看赵志伟、于漪老师的书,一个感触是我们教师平时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如今有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苏教版教材配备了全套的教学设计,每篇课文都有几套教学方案,教师上课前看一下课文,再参照这些设计,一堂课就能应付过去了。编写者说:“与其让他们瞎讲,不如让他们照着讲。”“这样教师能成长吗?”“管不了!”

教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当前的课堂缺少创造,许多公开课听起来都似曾相识,都是重复的工作。

鲁迅的《祝福》,最初有人设计课堂思路:“二进鲁家,三幅肖像”,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延用这种上法。教第二遍的时候,我换了一种构思,鲁迅有很强的记财意识,我就让学生专门研究“钱”的问题,跟祥林嫂有关的各种各样的钱,包括每月工钱五百文,婆婆搜刮走的三个半月的全部收入一千七百五十文,被婆婆嫁进深山的“卖身钱”八十千,捐门槛的十二千(即十二元鹰洋)等,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祥林嫂的命运是跟四个方面相联系的。(钱理群概括为“四条绳索”的旧说,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活活勒死了祥林嫂。)

第三遍教《祝福》又换了一套思路,让学生读过一遍文章之后,写300字的《论柳妈》,思考:如果祥林嫂跟柳妈的遭遇对换一下,祥林嫂会说出人死了要进地狱、二婚的女人会被锯成两半这样的话吗?研究的结果是,祥林嫂不会这样说,因为她“天生善良”,以此为基础展开课文内容的研读。

教师应当不断有创造,我们不能把教研难题当作懈怠的理由。

应该从小事做起。

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大学刚毕业时任某饭店的卫生总管,有一天在检查工作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工人在清洗完便桶之后,随手舀起一杯水喝下去,她很错愕。但后来她自己做卫生清洗工作时,她也这样做了。这是日本人留给世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可怕的认真!用一丝不苟还不足以形容。1962年,冰心挨批斗,被“罚扫女厕所”,后来人们发现,她打扫的厕所是最干净的。

关于教师的成长,有这么三个思考。

其一,教师是思想者。

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儿童读经这件事,如果出发点是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我是赞成的,但要说建立有道德的人格,我则是反对的。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格?英国哲学家罗素被人问到一个问题:英国的教科书说拿破仑是英国人打败的,德国的教科书说人拿破仑是德国人打败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罗素说,很简单,把两种说法都收入教材里。那人说,这不是要让学生疑惑吗?——我们正是要让孩子们产生怀疑的精神,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罗素的回答。

每个教师应该敢这样说:上出一个“我”来,要有自己的风格,要自信。

很多年前,有人听完我的课问,你属于京派还是海派?我说不懂是何意,他又说是北派还是南派?我说“初出茅庐,无宗无派”,但我的心里说:“老子是王派!”为何要强行把自己归于哪个门派呢?

要敢于怀疑权威,坚持自己正确的认识。

大科学家袁隆平,几十年研究农业,人长得像土地一样,但其实是公子哥儿的出身。他是南师大附中的校友,我曾问他在文革期间为何能够那么顺利,他说怎么顺利呢,也是有凶险的呀。毛泽东有农业八字宪法之说:“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袁隆平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有同事说,你要当心,这是毛主席说的!袁说,毛主席不是学农的。换作其他人,这句话在文革中早已足够给他带来灭顶之灾,可当时的湖南革委会作了批示:不要动袁隆平(因为革命也要吃饭)!

八十年代我教马识途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纪事》一文,这是一篇通讯稿,时间是下午第一节课,当时有来自山东某地的一个教师考察团听课,为了不让他们在辛苦的观光之后,在课堂里被催眠,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任务: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在严密的同时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你们把它找出来。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调动了听课老师的情绪。17分钟后,有一女生眉头一皱,要求发言。她提出疑问:这场水灾,共造成多少人死亡?我回答说8100人。可为什么文章里没有提到?——这就是问题所在!

一篇报道自然灾害的新闻稿,居然只字不提人员伤亡的情况。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作者却把它“忽略”过去了。这节课就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我说总有一天我们的报道里会提到人员伤亡情况的,到1994年,一篇有关灾害的新闻在财产损失之后,报道了人员死伤的数目;1999年,人员伤亡被作为最重要的信息加以报道。

92年我教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这是一篇难上的课文。我对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文章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邓小平说毛泽东最讨厌别人引用他的话,可自己在全文引用了多达16处,这是为什么?

(此时王老师提到一篇文章《史可法上多尔兖书》,我怀疑是自己听错了,存疑。但他引出了一个结论:实力不够,不能强攻。)

邓小平在1978年3月为了扳倒以华国锋为代表的继承毛泽东遗志的保守势力,批驳“两个凡是”的荒谬,实力尚不足,只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这篇文章就定位在两方面的解读:学习任何文章都应了解其背景;了解政治家的智慧。

作为思想者的语文教师,应该有反思自我的能力,对传统语文教育要有所认识,要了解百年语文教育史。

其二,教师是学习者。

“把学习当作智慧的酵母。”

“一个老师应当在没有行政命令和社会压力下自觉从事教学研究。”

一个年轻教师问我:“一年写了80多篇文章,读了7本书(实则有数十本),难道不浮躁吗?我三年都没读完一本书。”

如果他这三年里读的不是《资本论》,这句话真难以理解。整年读不了一本书的教师,还成其为教师吗?

南京的一家饺子店,环境干净,饺子也好吃,但最值得称道的是店里的一景:老板办了个墙报,让员工们每个月写一篇作文,抄在上面,那天我看到他们作文的题目就是《说说我的家乡》。

一个当大老板的大学同学,布置公司里的中层以上的干部每人每月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可以让他们“少做坏事”。

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希望。

按江苏省的规定,像我这样的人(教授级中学教师)可以干到65岁,但我到60岁必定要退休。人生很短,剩下来的时间我要学习,学数学,学理化,学外语。我身边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在学习写作,写读书笔记。有个历史老师写《我与地坛》读后感,比很多语文老师都深刻。《新语文学习》杂志上也发表数学、化学老师研究语文的文章,给我们语文教师增添一点压力。

俞正声到上海履新时,视察某报社,说报纸也要有文学性,趣味性。他在去湖北前,读过池莉、方方的小说,到了武汉一看,果然如此。来上海前,他已读完《长恨歌》,到了那些弄堂里,才明白王琦瑶之所以会是王琦瑶的缘故。

读书要博,也要杂。但书是读不完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

1997年江苏某报采访我,题目叫《我的读书很可怜》;2007年《中国教育报》采访我,题目叫《我的读书仍然很可怜》。

在无书可读的时代,我读《联共(布)党史》,从中学到了表达的方式;跟陈白尘读《太平天国史》,学到了方法。学习是无处不在的过程。

其三,教师是一个实践者。

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有没有一双善于倾听学生的耳朵?

能不能尽可能准确、优美、生动地表达?

能不能不用教参而读深读透文本?

写作水平如何?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吗?

从85年到87年,我每天坚持写两则笔记,一是教育笔记,记下当班主任的趣事,记录教育过程中的失误。再是写一些自己的东西。

要敢于面对学生的挑战,跟学生写同题作文。学生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谈谈错误这东西》,我一口气写了两篇,以后让他们写文章,就再也没有情绪了。

陈桂生教授搞了个调查,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大概要经历60-90位老师,当他们毕业之后,真正能记住的有几个呢?你是不是属于学生能记住的那个行列?而我记住了我早年的一个老师,他在我写不出文章的时候,亲切地拍着我的脑门说:“你一定会写好的!”此后我果然就会写起来了。

篇8: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教师观

特级教师不仅是学生行为的导师, 也是普通教师思想的导师, 同时还是师生品格的导师。特级教师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特级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教育艺术构成了树人思想的核心。鲁迅的“教育植根于爱”这句话点出了特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点, 他们用爱感化学生的心灵, 用爱鼓励学生刻苦钻研。特级教师践行着陶行知前辈的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 成为特级教师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和终生追求。

特级教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事业心与不竭的上进心, 他们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 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为荣, 能排除干扰与杂念, 始终保持平和愉悦的工作心境;他们拥有极高的精神境界, 用自己的灵魂深爱学生, 培养学生, 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 并在成就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工作再苦再累他们也无怨无悔, 并且永不满足, 永创佳绩;他们有很高的理想抱负, 甘冒风险, 喜欢挑战性工作, 重成就轻金钱, 善于从工作的成功中得到乐趣与激情。即使在贫困环境中, 也能安贫乐道, 耐得寂寞, 敬业爱岗。因此, 对于特级教师来说, 工作着是美丽的, 忙碌着是美丽的。

二、教学观

1. 教学与教育统一。

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内容的科学性, 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符合教育教学及学生认知规律, 思想教育内容不着痕迹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这源于特级教师备课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法和组织教学语言。教学既做到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 又做到知识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相结合。最高超的思想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在未意识到的教育中接受了教育, 树立了正确的观点, 分清了是非。教育艺术的功力就体现于此。

2. 知识与能力统一。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一致的, 两者统一是最高境界。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 也符合学生实际;教法运用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教师满怀创造的激情, 全神投入, 循循善诱,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愿望, 不是“要我学”, 而是“我要学”, 知识不是“灌”的, 而是通过思考“悟”出来的。特级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会自己“豁然顿悟”获得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3. 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在形式上, 有些内容用形象美观、生动活泼的方式表现, 有些内容通过声像教学手段去感染学生, 把科学道理和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师的语言、板书、板图、板画以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中, 使人听课后如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情满于怀, 学到的知识久而不忘, 受到的教育撼动心扉, 余味无穷。如:教学《桂林山水》插入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教学效果就极佳。这是把科学知识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做法, 展示了特级教师极高的“板画”艺术、语言艺术。

4. 师生活动和谐统一。

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是把所传授的知识以艺术的形式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 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欣然接受, 整个课堂是“活”的, 师生间无时无刻不在交流, 他们都在扮演着艺术作品中的角色, 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教师情绪饱满, 充满信心, 怀着创作激情投入教学活动;学生聚精会神, 积极思考, 满怀对知识的渴望投入学习活动中。师生都处于积极状态, 有交流、有谈话、有问答, 教师随时可了解学生的反馈, 学生随着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声调、语气以及板书、图画等调动视觉、听觉、思维活动, 从而使教学活动自然、流畅, 师生融入共同活动中。教学过程中, 既包含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理解、信任, 以及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艺术修养, 也包含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喜爱与崇敬, 乐于接受教师的安排, 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和谐统一。

三、学生观

上一篇:安全法制培训下一篇:入党思想汇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