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2024-05-07

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精选8篇)

篇1: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政协大英县委员会

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4月9日至4月12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和县农办、县畜牧局、县扶贫移民局等相关部门深入蓬莱、河边、回马、天保、象山、智水等镇乡的部分贫困村和温氏回马种猪场、永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会丽养殖专业合作社、万友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林柯源产联式专业合作社、谈神嘴养殖专业合作社,对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精准脱贫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作,狠抓产业扶贫,大力培植脱贫“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畜牧局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和畜牧养殖短、平、快的产业优势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在贫困村、贫困户中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产业,帮助带动贫困村摘帽、贫困户增收。通过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服务网络、加强服务指导,全县以智水、天保、玉峰为重点建立了“生猪二次寄养”扶贫示范片;以河边、卓筒井、天保为重点建立了“协会+合作社+村委+贫困户”黑山羊养殖扶贫示范片;以回马、隆盛、蓬莱、卓筒井、智水为重点建立了“公司+村委+业主+贫困户”乌骨鸡养殖扶贫示范片。2017年,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75 个,建立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38个,出栏生猪55.1万头、肉牛0.55万头、肉羊7.32万只、肉兔219.02万只、小家禽367.93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4.6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74万吨,实现畜牧

共 5 页 第 1 页业产值19.0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2%,畜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92元。全县45个贫困村实现畜牧业产值1.5亿元,村均产值330余万元;带动1300余户贫困户发展畜禽养殖,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30.23%,使从事养殖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余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截至目前,我县畜牧业仍以生猪为主一枝独秀,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0.78%,以肉牛、山羊为代表的草食性动物和小家禽占比较低,而贫困户中多以小家禽养殖为主,增收较为缓慢。全县尚未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畜牧产业结构。

(二)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弱,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缺乏,加之畜禽市场效益波动较大,存在亏损风险,企业因考虑自身利益而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不强。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广泛参与扶贫攻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畜牧产联式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三)要素支撑力度较弱。中省项目资金和县本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贫困户小额贷款在养殖业方面利用率不高。同时,受政策限制,绝大部分支农资金不能打捆用于畜牧产业扶贫;在划定禁、限养区和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保护区)后,可用于畜禽养殖的土地受限,制约了禁、限养区和农业两区内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养殖规模。

(四)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由于历史欠账多、监管难度大、共 5 页 第 2 页治理资金缺等原因,全县畜禽粪污处理面临很大压力。畜牧规模企业治污投入较大且投入不足,全县尚有11个散、乱、差的小微养殖场面临环保整改压力,对部分贫困户的畜禽养殖有一定的影响。

(五)部分贫困户参与度不高。由于部分贫困户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缺资金、缺劳力、少技术、怕风险等因素,导致贫困户主动参与畜禽养殖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发展养殖脱贫增收的意愿不强。

三、建议意见

(一)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坚持“安全环保、规模适度、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和“突破生猪瓶颈、巩固羊产业、发展小家禽”的原则,按照“一镇(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围绕我县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猪、黑山羊、乌骨鸡等特色产业,选好并集中建设一批规模适度、标准化程度高、产业优势集聚、经营理念先进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基地,有效提升我县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积极推进规模适度的生猪养殖基地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推广农户生猪二次寄养方式,巩固我县生猪产业大县地位。二是大力发展以黑山羊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引导全县羊产业协会统一抱团发展。稳步推进以乌骨鸡为重点的小家禽市场化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畜牧产业,推进畜牧产业健康协调发展。三是积极引进饲料、屠宰企业,延伸优质生猪屠宰及深加工产业链条,增加畜牧产业附加值。四是积极推进贫困村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农产品“互联网+”模式,拓宽畜牧产品销售渠道。

共 5 页 第 3 页

(二)完善联结机制,加强风险防控。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产联式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企业、工商资本、专合组织、种养大户参与畜牧产业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贫困户)联合建立风险基金,鼓励养殖户购买政策性保险,强化产业经营风险防范。三是进一步探索“合作共建同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灵活确定产业发展主体,建立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与村集体收入分配机制,实现参与主体抱团发展,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四是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加强对合作社会计账目的监督,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和参与各方的利益保障。

(三)整合产业要素,助推产业发展。一是按照产业发展“缺啥补啥”的原则,优先支持经营效果好、社会效应优良的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根据合作社(企业、规模业主)发展需要,整合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畜牧产业建设、扶贫工程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财政支农资金,有针对性地解决畜牧产业发展中圈舍建设、饲料生产、品牌建设、排污治污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调整用地政策,把养殖用地同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农业两区划定,林业经济林、公益林划定相结合,做好畜禽养殖用地规划,为畜牧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三是强化金融支农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支持畜牧产业发展,发挥小额贷款在扶贫工作中的真正作用。

(四)加快提档升级,强化污染治理。一是充分考虑土地承载能力,严格把关畜禽养殖准入、审批关,大力推进动态监管、共 5 页 第 4 页末位淘汰制度,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场2.0版标准化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场建设标准。二是加大对良种畜禽的引进、繁育和畜禽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加快对本县畜禽品种的改良提升。大力推广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林下养殖等模式,打造畜禽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三是加强污染治理。采取“净污分流”、“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等技术,减少粪污产生量,优化粪污处理工艺。根据养殖场规模大小,推广采用行之有效的粪污处理技术,督促业主加强治污设施投入,有效提高粪污处置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畜牧产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五)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发展潜力。一是大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使更多有劳力的贫困户加入到自强兴家的队伍中来。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科学养殖水平,让农民掌握1-2门畜牧养殖技术,依托产业增收来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三是整合力量,通过村两委的引导,驻村工作组的督导,畜牧部门和帮扶联系人的指导,带着感情帮扶,带着政策帮扶,带着项目帮扶,选好项目、细化帮扶措施,真正让贫困户将资金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自身脱贫产业的发展上,使畜牧产业扶贫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共 5 页 第 5 页

篇2: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加快发展我市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调查、思考与建议

我的老家阳信是全国畜牧业百强县和肉牛养殖加工重点县。为积极参加“我为滨州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我利用休息时间,对阳信及全市的肉牛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深深感到肉牛产业不仅是畜牧业、农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又是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引起进一步重视。

一、加快膨胀我市肉牛产业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一)肉牛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我市特别是黄河以北几个县区的农村有着长期形成的养牛传统习惯。繁育一头犊牛或养成一头肉牛净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养牛已成为我市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是我市是农产品生产大市,农作物面积大,有着丰富优质的饲料、饲草资源可以利用。

三是我市以阳信县为重点的肉牛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大支柱优势产业和拉动养牛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肉牛食品市场空间很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使牛肉的消费量大增,已经明显呈现出消费量稳定增加、价格持续上涨、肉牛源短缺的状况,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

(三)肉牛产业覆盖可牵动一、二、三产业

从农民养牛致富来说是第一产业的内容,从肉牛加工来讲是第二产业的内容,从牛肉食品销售、餐饮消费以致相关的销售、运输、加工设备制造及包装品加工又是第三产业的内容,所以说加快发展肉牛产业事关全市的农业发展、工业振兴和现代服务业的成长。

肉牛作为融合三大产业的基础产品可以多层增值并拉动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如邹平、博兴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深加工业已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阳信的肉牛加工业也已经成为全县七大优势产业之一。

二、我市肉牛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问题的浅层直接表现,一是农民养牛积极性下降,养牛业发展缓慢,牛源特别是优质牛源缺乏;二是在“户繁户养、役用结合”传统方式下长期形成的零碎、分散、比较落后的饲养方式,束缚了肉牛产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养牛投资较大且周期较长,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养牛对比效益较低下,还有盗窃大牲畜对养牛农民的损害等等。

三、对加快发展我市肉牛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发展肉牛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工业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肉牛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肉牛产业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抓实抓好。

(二)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克服肉牛产业发展中最直接、最紧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学习借鉴青州等地为养牛大户安排专用土地、支持建设饲养小区的经验,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为养牛大户、饲养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提供用地方便。

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根据肉牛产业特别是其源头犊牛繁育和肉牛育肥占用资金多,周期长,带有一定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特点,有计划安排额度较大、限期较长、利率较低、门槛较矮的支农信贷资金,重点扶持繁育犊牛、育肥肉牛的饲养大户和规模养殖场。要不断创新支农信贷资金投放、管理办法,积极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货款。也可以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肉牛加工企业承办贷款,然后在银行指导下以赊牛、参股、垫资、借款等形式扶持养牛大户和规模养殖场等,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难、养牛缺资金的问题。

三是在各级财政预算内列支肉牛产业补贴奖励基金,对

养牛大户、规模养殖场和带动肉牛产业发展作用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奖代补(吉林省在政府扶持下,养牛大户和规模养殖场成批涌现;东营垦利县一年为扶持规模养牛补贴3000万元)。

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强对肉牛品种改良、犊牛繁育、科学育肥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推广工作,强化对养牛大户、养殖场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从配种、饲料、防疫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务,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五是强化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偷盗大牲畜、伤害养牛农民的犯罪行为;参照国家对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对可繁母牛的政策性保险制度,为养牛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三)不断创新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促进肉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

一是要制定一个3-5年发展计划,集中投入一批财政和信贷资金,重点扶持像中美合资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阳信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阳信鑫源公司、鸿安公司和沾化华安等10个左右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帮助他们抓住肉牛加工产业尚不成熟的机遇,加快发展膨胀,占领肉牛食品工业的制高点,成为我市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拉动犊牛繁育、肉牛育肥膨胀规模,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链。把我市建设成肉牛繁育饲养大市、食品工业大

市。

二是要大力扶持养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总结推广肉牛加工龙头企业中美合资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领办鲁北肉牛产销合作社带动近万户农民养牛致富的成功做法,鼓励肉牛加工企业依靠自身实力领办合作社,重点吸收养牛大户、规模养殖场入社,通过合作社向养牛社员提供资金、技术、犊牛、饲料、防疫、保险等方面的系列服务,积极推行“加工企业十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牛大户和规模养殖场”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政策、把农民增加收入、加工企业解决牛源、银行零风险投放支农资金、政府推动工作有机结合在一块,提高养牛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以发展方式的创新促进肉牛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滨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篇3: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1 宝清县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几年来,该县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加快小区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疫病防治等措施,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成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2008年末,全县奶牛存栏10525头;肉牛存栏14.5万头;生猪存栏43.5万头;山绵羊存栏34万只;家禽存栏219.6万只;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总量为50620只。全县从事牧业为主的农民已达2.4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1%;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6.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4%。

1.2 主要特点

1.2.1 规模化饲养不断壮大

目前,全县有各类专业户3051户,有各类养殖场(小区)148个;规模超700头奶牛场有3个;超500头肉牛场有4个;超百只羊场824个;超千头猪场26个,超万只鸡场有28户。

1.2.2 生产布局渐趋成形

一是沿路发展,形成以宝清镇和龙头镇为中心,沿福饶、宝密、宝勃公路的三条奶牛饲养带。二是沿河发展,形成以大小挠力河、七星河、宝石河流域为主体的四条大鹅饲养带。三是以福饶公路为界,西南浅山地带形成以饲养山绵羊为主体的中心区,东北平原地带形成以饲养黄牛为主体的中心区。全县因此初步形成了以奶牛、肉牛、肉羊、大鹅为主体的畜牧种群结构发展格局。

1.2.3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该县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管理技术,养殖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奶牛平均单产4.7t/头;黄牛冻配率80%以上,冻配覆盖面100%;大鹅在肉质、绒质、平均体重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和改善;山绵羊在产绒量和繁殖成活率显著增高。

1.2.4 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在技术实力上,该县现有畜牧兽医高级技术人员13人,中级45人,初级37人。在基础设施上,有最早建成的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各项化验检测设备健全完善,乡镇兽医站也全部配齐了必要设备,县、乡、村三级体系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1.2.5 政策环境愈加优越

该县出台了《宝清县加快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对畜牧业发展非常重视,全县上下已初步形成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氛围。随着相关法规的贯彻实施、国家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为畜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 宝清县发展畜牧产业的优势条件

2.1 区位优势突出

从地理位置看,该县地处北纬45。47′8″~46°55′55″,东经131°14′16″~133°29′48″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饲养牛羊的最佳地带。从交通优势看,该县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在距县城200km半径范围内,辐射有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鸡西、富锦、友谊、密山、虎林、饶河等10个市(县)和10个国营农场,是通往饶河、密山、虎林对俄口岸的黄金通道。

2.2 耕地面积广阔

该县有耕地600万亩,其中县属240万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全县每年播种大豆约130万亩,产量达22万t;种植玉米约60万亩,产量达40万t;种植水稻约14万亩,产量达6.5万t。年产秸秆及副产品达150万t。

2.3 水草资源富集

境内有大小河流32条,水域面积40.5万亩;草原100.8万亩,草原植被600多种,其中80%为可食牧草。

2.4 生态环境优越

该县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水质优良,土地肥沃,空气清新,环境优越。境内有两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两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2 5 人力资源充足

全县农村总人口21.5万人,劳动力约9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3.6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0.4万人,劳动力资源十分富足。

3 存在问题

主要问题有:现有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龙头企业建设滞后;规模养殖总量不足,生产方式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林牧矛盾、种养矛盾、草畜矛盾突出;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动物疫病威胁以及日益突出的养殖污染问题。

4 建议措施

最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推出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为该县今后如何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该县实际情况出发,今后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应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以打造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为中心,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通过良种与良法结合、规模与散养共进、服务与扶持并举、招商与内联同步等手段,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区域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加速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安全水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议措施:

4.1 以实施农牧结合为重点,加速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宝清县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上发展缓慢。实施“农牧结合,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是妥善处理和解决畜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最佳途径。一是有利于解决畜牧业发展用地;二是有利于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三是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四是有利于消纳养殖排泄物。今后一个时期,应转变现有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模式,建立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把农村经济从以农为主,迅速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转变,围绕着如何发展畜牧业开展各项工作,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大力发展畜牧业上来。

4.2 以落实两个《规划》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按照两个《规划》的目标要求,该县应围绕发展“两牛一猪”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及流通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经营模式。种植业上要根据“两牛一猪”产业的需要,采取“减粮扩经、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办法,调整“粮、经、饲”种植比例,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加工流通业上要围绕“两牛一猪”建工厂建市场。养殖业上要把发展优势畜禽品种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强优势产业区域建设,把我县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在此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区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畜禽散养”的局面。争取用2~3年时间建一批上档次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区。同时积极推进养殖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加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今后凡是新建或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全部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实行“良舍、良种、良料、良法”四位一体综合配套的健康养殖模式。为此,全县应进一步抓好现有规模养殖场或小区的完善配套,加强疫情防控设施建设,抓好市场信息、技术、产销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转变养殖方式,实现人畜分离,切实解决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各乡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引导农民打破传统养殖模式,改零散养殖为规模化集中养殖,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或小区发展;二是选树一批有说服力、有影响力、操作性强、便于总结推广的各类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通过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户投入到规模养殖中来,带动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4.3 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枢纽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才能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畜产品的加工增值,才能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实现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全县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该县在畜牧业虽取得一定发展,但总体来说,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还不高,产业化水平还很低,链条不够紧密,效益也不够稳定。究其原因,缺少像样的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畜牧龙头企业建设上,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紧紧围绕奶牛、肉牛、生猪、大鹅等主导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创建龙头企业。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和综合服务力度,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四是坚持高标准,龙头企业要有规模、有效益、有品牌、有发展,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综合服务的功能尽可能要全,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此外,应抓住国家当前对畜牧业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之际,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

4.4 以县场共建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开发步伐

黑龙江省已将省东部地区列为肉牛产业开发带。目前,整个东部地区有两家大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一家由吉林皓月集团在穆棱投资建设,另一家是毗邻的北大荒牛业公司,两企业每年商品肉牛需求量极大,可对该县的肉牛产业形成拉动;位于宝泉岭的北大荒肉业公司和佳木斯的金锣集团可在生猪产业上形成拉动;毗邻的完达山乳业集团可在奶牛产业上形成拉动。而且,宝清县行政区域内有597、852、853三大农场,周边200km半径内有近10个市(县)和7个国营农场,境内有依饶、依宝两条高等级公路,宝密公路正在修建,通往饶河、密山、虎林对俄口岸十分便利。在此情况下,应以实施“县场共建”战略为重点,加快区域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融为一个产业经营体系,形成县场互为龙头、互为基地、优势互补、联动呼应的发展格局。

4.5 以科技入户为重点,切实提高畜牧业综合服务能力

全县要继续推进以“三进”(进村、进场、进户)为形式,以“五到位”(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目标的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切实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县要以开展“走村进户”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专家面对面,服务零距离”活动,打造畜牧行业的“金牌服务”,不断提升畜牧科技服务档次和知名度。一是要狠抓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和培训,着力提高畜牧业发展整体技术水平。在奶牛优势产区重点推广奶牛标准化生产、疾病防控、生殖保健和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TMR);在肉牛优势产区重点推广冻精改良、直线育肥、良种母牛饲养管理技术;在生猪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三元杂交、人工授精、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在养羊优势产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围栏舍饲和羔羊育肥技术;在大鹅优势产区重点推广大鹅疫病综合防治、种草养鹅技术;在草食动物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优质牧草生产、饲料青贮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二是紧紧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分派技术人员深入场区和农户,定责任、教技术,重点抓好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的培训指导工作;要对规模养殖场户开展全程服务,做好牵线搭桥,促进产销对接;要推进畜禽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实现场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要着力培育畜禽繁育大户,特别要培育生猪繁育大户,提倡自繁自养,降低疫病风险和经营成本;要办好示范样板,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全县形成大抓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4.6 以动物防疫为重点,确保全县动物疫情的稳定

近年来,国内外、省内外重大动物疫病频繁暴发,严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也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必须加大措施抓好动物防疫工作。要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通过完善基层动物防疫运行体制和投入机制,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队伍。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多管齐下”的综合防控方针,把各类动物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财政保投入”的要求,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严格免疫操作规程,做到应免尽免,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要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制定好应急预案,完善疫情监控、测报、应急处理与扑灭能力,确保“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要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认真做好畜禽产品检疫,防止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维护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4.7 以加强行政执法为重点,构筑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对畜牧业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要从养殖源头抓起,切实加大养殖过程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屠宰和养殖环节的联动监测,深入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坚决执行畜禽饲养休药期制度,采用合格的饲料产品,避免兽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超标。要强化检疫监督,初步建立疫病溯源体系、动物标识和畜禽信息档案管理制度。要加强村级动物诊疗室建设,实行“一村一室”管理模式。要规范种畜禽市场,有力、有效地打击生产、销售劣质种畜禽行为,确保优良种畜禽的正常供应,净化种畜禽市场。要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机制,加大草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破坏草原案件,加大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组织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工作,确保草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4.8 以专业协会建设为重点,加快畜牧业组织化建设进程

全县要围绕畜牧业主导产业,加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引导、扶持养殖户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成立行业协会,依法创立经营实体,通过规范化运作,使之成为联系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纽带,实现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经营管理,提高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订立完善的购销或服务合同,完善一体化关系,初步实现畜牧业有计划生产、有组织销售、有稳定效益,确保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协调发展。

4.9 以体制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好畜牧兽医体系的作用

继续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重点是强化县级、理顺乡级。县级应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强化管理职能、理顺工作关系、提高队伍素质、落实工作经费。对于乡级,一是理顺管理体制,争取尽快实行“县级派出机构、三权归县管理”;二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区分开;三是合理配备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要统筹安排;四是健全经费保障,将乡镇工作人员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五是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工作待遇。

4.1 0 以政策扶持为重点,推动全县畜牧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篇4: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一、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实效

1.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上简称农机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对购置农业机械实施补帖政策。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开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200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9万千瓦,其中拥有各型拖拉机13248台49423千瓦,农用水泵289台,联合收割机236台7784千瓦,水稻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4826台1061千瓦,机动脱粒机1862台707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61台248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2629台,农用运输车725辆26307千瓦,饲料粉碎机139台。农机机械拥有量由2000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9万千瓦,累计增长13.5%;农业机械原值19256万元,比2000年增中705万元,累计增长3.8%;2004年拥有农机从业人员748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54户,农机维修网点82个。2004年完成机耕170.5亩,机耕作业面积242万亩作业亩,机械收获140万亩,农机运输作业8268万吨公里,2004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781万元,利润达到573万元。

2.农机化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宣传发动工作效果明显。县人民政府及农机局在《农机促进法》颁布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标语、印发资料、开展培训、接受咨询、传递信息、落实责任等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在认识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4年底,农业机械拥有量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13.5%,农机产值增长3.8%。大、中、小各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全县农机从业人员、专业大户增长迅速,年机耕面积、收播面积、秋整地面积、运输总量等增幅较大,耕种、收播和运输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5%,已位于全市中上水平。

(3)农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全县有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有专业管理人才25人,全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正常,服务网点建设,各类服务已深入乡村和农户,农机从业户达到54户、人员达到748人,广大农机用户和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4)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推广新型农机和新型技术,农村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县农机局自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各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科技赶场和新型农机现场展示、演示会,积极推广、运用新机械和新技术,使我县近些年农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仅2004年农机购机补贴金额80万元,充分调动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

二、对今后农机发展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县农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一部份干部和群众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2.全县乡镇农机管理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乡镇农机因体制原因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因为原农机站的撤消,队伍也极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管理发展和服务。

3.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县境内无农机新机具示范演示基地,不能有效地将引进的先进性农机具及时向广大群众示范、演示,影响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4.农机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先进的、新型的农业机械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配套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所履行的安全职责与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不一致,制约了农机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促进法》,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机促进法》有更深的理解,知法用法,努力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

2.切实搞好我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县、乡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运转经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导和推广步伐,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对设备老化的要进行更新和改造,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惠民政策的契机,继续坚持“村民自筹、投工建设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乡村机耕道的建设步伐。

5.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等全方位转化,由小型农业机械向大中型农业机械集约化转化。在生产环节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在机械收割等农机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篇5:关于我县食品产业的调查与报告

食品工业是一个传统的生产加工行业,在台前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面粉加工业,在全县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截止到2011年6月,全县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厂共计59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21家,食品厂35家,冷冻厂3家,年产值达到45亿元,从业人员4419人。全县面粉企业加工小麦能力130万吨/年,乳制品企业生产能力6050吨/年,肉鸡加工能力3万只/年。其中,日加工小麦26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有7家,分别是向荣面粉、亨达利面粉、豪门面粉、三星面粉、天府面粉、宏达面粉、前丰制粉,已接近濮阳市中粮面粉公司的生产规模。

食品加工业作为我县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产品品种多,加工链条较长。目前,我县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品种已达20种以上,规模较大的有:面粉、面条、麦芽糖、乳制品、瓜籽、牛羊鸡肉、果冻、小食品等。其中面粉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实现了由简单机械加工向机械化生产发展,由单一的低级产品向多样化、精细化产品发展,并由此衍生出了饲料加工、麸皮经销、粮食购销等相关行业,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二是食品加工业已显现规模经济的优势。近年来,我县食品加工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持之

以恒,不断发展的艰难历程。机器设备逐步更新,食品加工企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步,从开始较为低级的单机生产设备,逐步发展演变为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据了解,我县的向荣、前丰、宏达三家较大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当前所引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提高了加工,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食品加工企业无论从设备、规模、产品、效益均已显现较为强劲的生命力,且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三是面粉加工业已经跨入外部市场。随着面粉加工业的不断壮大与提高,面粉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崭露头角。面粉加工产品向多样化、多品种方向发展。几个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产品从初期的单一产品向多品种方面发展,主要产品有精粉、挂面、龙须面、面条等,产品质量有所提升。面粉加工企业市场准入队伍逐步扩大。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县委、县政府积极帮助我县较大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申请市场准入证,并成功进入东北三省、内蒙、四川、北京等省市市场。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食品加工业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筹资能力不足。新上技改投入资金,流动资金的不足仍然是我县食品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大部分企业筹资困难,融资能力小,融资的渠道狭窄,主要靠自身积累,减

缓了发展速度。以向荣面粉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以来来,就计划投资6000万元,进行二期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引入面粉深加工项目,2009年开始向省农发行申请专项贷款,但到目前一直未能争取到,加之该企业2009年12月,又在镇产业集聚区购地30亩,拟依托老厂建设一个饲料加工企业,流资不能抽调,扩建资金缺口大,二期迟迟不能动工。

(二)企业管理粗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我县食品加工企业除了个别较大企业外,多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小型个体企业,大多数企业实行家庭式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满足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缺乏市场忧患意识和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开拓进取精神,食品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紧密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该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企业往往是单打独斗,集约效应差,形不成市场优势;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差;从种植到加工到市场,各产业要素很不完备,产业链条远没有实现紧密的连接。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技术创新的活力和能力。产品技术仍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四)产业集聚低,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我县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影响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引入力度,使我县的食品加工业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发展,制约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我县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措施,进行重大问题的调研,分析预测市场,发布食品工业动态信息。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与种植业、养殖业、贮运业和商贸服务业三个阶段性行业的紧密结合。二要建立食品工业产品监测、评估、验收机构,使食品工业能够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三要制定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保障政策,如在原料生产上,正确引导,推进农产品规模生产与经营;在激励措施上,对发展食品工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四要制定食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吸纳社会存储、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税收等方面制定必要的奖励,激励措施,为发展食品工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全力推进食品加工业产业升级。面粉加工产业在我县食品产业比重较大,要确定围绕

面粉加工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和主题,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确立规模发展优势;要瞄准面粉加工主导产业,围绕面粉加工产业建基地、建市场,确立产业特色;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连片发展,要用园区兴产业、产业育龙头、龙头促发展,逐步形成大产业、大布局、大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职工队伍。凡被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抗风险能力。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因素,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的经济。过去搞引进、搞考察、搞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招贤纳才,培植生产要素刻不容缓。首先是完善人才储备库。特别是从市场意识、战略意识、决策意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打破各种限制储备人才。其次是制定发展措施。在外评聘人才,包括企业、科研院所等,均要明码标价,吸纳人才。在内部注重员工技能竞赛以及奖励等措施,使食品工业的管理、技术、营销、开发跃上新台阶。

第四,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品企业要制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逐步建立起以

企业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监督机制,支持企业通过ISO6000、ISO14000等质量认证,实现食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严禁使用有害添加剂和超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篇6: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心的薯制品加工进行了调查,就薯制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薯业发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

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组

织协调。薯业虽然被列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一些部门收费多,服务少。缺乏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薯农与政府间、薯农与加工企业间、加工企业与外界市场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没有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缺乏统一品牌。我县淀粉虽在外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

三、做大做强我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对策及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以来,无论在基地规模、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实关键环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还是快鱼吃慢鱼。当前我县的红薯加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比较领先地位,但产品品种单

一、质量标准不统一、深加工能力差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目前产品有销路,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质低,从长远看,不求发展,就势必逐渐萎缩。山东招远市金岭镇依托开发的药用保健红薯粉丝,而走俏国际市场。湖南娄底采用先进的薯制品加工工艺,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并利用粉渣建设酒厂、饲料厂,形成了集团化专业生产。因此,做大做强红薯加工业要首先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知识培训、宣传发动等途径帮助他们分析形势,研究市场,搞好定位,坚定以质取胜的信心,确保产品质量。要帮助加工户跨过“小富即安”的思想坎,不能甘做“原料基地”,不能各自为战,不能再忽视卢龙、迁安的深加工业和四川光友等其它省市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崛起,树立创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挤占能力多做文章。

二是明确目标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定位高才能起点高,规划好才能保证效果好。目前我县的红薯产业一定意义上说,仍属群众自发生产状态。应围绕如何提升产业档次、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发展环境、推广实用技术等有所作为,要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指导全县红薯产业发展。规划要切实可行,紧贴县情,不能好高骛远,偏离实际。目标要催人奋进,可望可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当前,要重点对薯业发展定位、专业市场建设、定标创牌、小区建设、污水处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按照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做出具体规划,分步运作实施,推进红薯产业上档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载体。目前无论从生产规模看,还是从农民经纪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市场中介组织,应尽快组建薯业协会或合作组织,靠协会沟通政府与加工户、加工户与市场间信息,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既可借鉴乳业协会的经验,由农口部门先牵头协调组建,然后转成民间组织,也可出台政策激励加工大户、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其活动经费可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户入股等办法筹集。协会重点负责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商标管理、市场购销,维护行业秩序,协调解决该产业在生产、购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依靠品牌兴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品牌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纵观成功企业无一不得益于靠叫得响的品牌作支撑,而我县红薯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淀粉产品至今没有注册一个品牌。最近两年粉条注册了两个品牌,但产量不大,带动作用不强,还没有在市场叫响,绝大多数产品销售还属“黑户”,外地客户只知道行唐所产淀粉品质高却叫不上名字,一旦个别掺杂使假者坏了牌子,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应该尽快注册品牌,统一质量检测标准,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使用商标,唯此才能抵御伪劣产品对淀粉加工业的冲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要走无公害生产之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产品的绿色环保要求愈来愈强烈。光友集团的崛起,关键是得益于无明矾粉丝产品的问世。我县淀粉加工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稳占一席之地,必须走无公害生产的路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是“标准化”,包括产地环境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运输包装标准化等环节。就我县薯制品加工而言,多数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生产标准和检测体系,以此规范加工户的生产,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主动权。

五要规范生产,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资料显示,四川光友集团的红薯深加工,价值能增加23倍;红薯还可加工成地膜、塑料大棚、塑料袋和包装用品。可见,开发红薯新产品前景极为广阔,是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应正确对待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因噎废食,一棍子打死。目前,淀粉加工形成的污水处理,外地已有了成功技术和工艺可资借鉴,并且从废水中还可提取到饲料,既治污又能开发新产品。因此淀粉加工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可实行小区化管理。由政府出台占地及水、电、路、税费的优惠政策,乡镇统一规划,村具体组织实施,建设淀粉加工小区。有关部门要制定生产加工标准,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一律关停,实行统一进区生产,统一供水供电,统一排污治污,统一交纳税费,规范淀粉加工业发展,实现轻污染、高效益发展目标。污水治理属经营性项目,可采取招商或股份形式建设污水处理厂。

六是建立专业市场,解决有市无场和无序竞争问题。年产5万吨淀粉的生产加工能力,年消化11万吨薯干和鲜薯原料的市场需求,在李七里峰村一带自发形成了红薯交易市场,但目前的市场没有固定场所,每到旺季,大多沿公路交易,障碍交通,影响行唐县的外部形象。并且交易过程中加工户间、经纪人间为了销售或收购产品,常常竞相压价或抬价,竞争无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对现有马路市场进行规范,可划定场地,开辟红薯专业市场,把路边交易纳入市场正当交易。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内部管理,为本地群众和外来客商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以市场兴旺拉动产品销售,提高行唐红薯交易市场的知名度,带动红薯加工业的做大做强,加速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步伐。

七是加强对红薯产业的领导。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扶持。我县乳业发展及外地经验表明,只有强势政府加强势企业,才能有强大的特色产业。应成立一套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门领导班子,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该产业的谋划、布局、区域调整、政策、信息、市场管理、质量标准等组织协调工作。要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环境扶持,特别是当前应从小区建设、产品质量管理、组织化水平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加工户反映强烈,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定期筛选一两个重点,着力解决,该出台政策的要及时拿出意见,该依法治理的要决不手软,毫不含糊,真正做到早规划,早治理,早规范。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以全县大局为重,充分履行职责,严把各个关口,为加工户生产经营搞好服务,创造优质宽松环境,确保该产业始终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篇7: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山阳县农业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相结合,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开发、产业大户带动的良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我县农民增收步伐。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成就及特点

1、成就。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县域工业化及农民增收,不断加大畜、果、药、茶、特色农产品包装推介,吸引山阳在外老板返乡和有实力的客商创建农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重点在畜牧养殖、核桃板栗、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方面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开发、营销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9个,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4个、专业合作社82个、专业协会22个,其中从事种植业开发的产业组织48个、畜牧66个、林特产业19个,其他14个,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2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达到48条,从业人数达到 3495人,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目前全县已有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市级7家,省级1家,从业人数达到1966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6亿元,年带动农户7.5万户,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2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企业8家,其中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还有一家市级龙头 企业正在申报之中。

2、特点。一是订单模式。如金川封幸、三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药业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形式建立订单药源基地;二是示范基地综合带动模式。如户垣晨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以蔬菜开发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1260亩,发展莲池养鱼500亩、“冬暖式”大棚蔬菜60亩,设施蔬菜700亩,为特色产业开发树立了样板,同时公司采取“反租农民土地或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方式,充分让利于群众,每亩每年租金800—1000元,超过群众种粮亩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各户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又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目前这一产业开发可实现群众地租收入112万元,就地常年安臵劳动力150人,实现就业收入150万元,向外转移劳动力80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每年共可实现收入1100万元,使所涉及农户人均净增收3600元。计划投资700多万元的漫川镇前店子村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正在筹建之中;三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龙山药材有限公司出资48.65万元与城关镇陈湾村农民组建了“山阳县龙乡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批发价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中药材产品,开展技术培训,在城关冯家湾、色河赵塬、花栗沟、板岩罗川等地建立生地、丹参、连翘、二花药源基地5000亩,人工饲养鼯鼠6000只,收购中药材3153吨,价值2824万元,带动农民8000户,户均增收1770元;四是企业扶持带动模式。如天元隆公司采取保护价收购,每亩补贴2000元,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村建立魔芋初加工厂等优惠政策,在全县建立了2个千亩魔芋镇、5个百亩以上魔芋村,目前已落实订单魔芋基地2290亩,促进了魔芋特色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创新开发模式,培育有效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大户,引导特色产业开发。全县在抓好14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对核桃、九眼莲、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户进行资金等各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在设施蔬菜建设上,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按照中棚每亩3000、大棚5000、温室3万的标准,对2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予以补贴,有效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县财政对一次性出栏100头以上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存栏100头以上种猪大户一次性奖励2万元,使全县设施蔬菜、养殖、核桃、茶叶、九眼莲等特色产业发大户达到1万余户,促进了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步伐。二是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抓点示范、信贷扶持、免收工本费和增值税等有效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时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包装、品牌开发、产品销售中的作用,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已达到82家,发展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合作社从业人数累计达到 4756人,带动农户1.8万户,年销售收入达到 3142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全县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通过培育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有效促进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县中药材保留29万亩,茶叶发展到2.13万亩,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41个,全县猪、牛、羊、禽发展到245万头(只),其中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总量的40%以上;以九眼莲、魔芋、设施蔬菜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4000亩,九眼莲1.2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加快特色产业市场开发步伐,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开发。一是狠抓农产品开发包装步伐,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农产品商标,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商标达到12个,农产品市场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二是扩大优势农产品展示宣传,采取制作宣传牌、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农产品展示宣传,扩大山阳农产品营销;龙山公司引进日本先进生产技术,年生产加工中药饮片500余种、1200吨,与省内外10余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100多家业务经营单位建立了购销联系,产品营销网络遍及全国主要医药市场;秦丰养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丰阳”牌鸡蛋已入西安市;“庙枫延”牌茶叶、“山里人家”牌手工粉条已畅销省内外;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丰菇源”香菇在西安建立了销售中心。三是强化品牌整合,提升品牌形象。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们按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营销管理 “四个统一”的原则,加快核桃、茶叶、九眼莲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全县形成山阳核桃、竺仙牌天竺翠峰茶叶,山阳九眼莲三大优势品牌,有效提升了山阳农产品品牌形象。

3、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一是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阳县促进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2009—2012年)》、《2009年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方案》,《山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流转方式、流转程序及服务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及设施蔬菜建设,重点在漫川前店子、户垣桃园村、十里刘家村等7个村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户签订标准化土地流转合同1532份,集中流转土地770亩,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614亩,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创业技能”等培训项目,聘请农业、林业、畜牧多名专家携带电教设备、宣传资料先后多次深入100余个一村一品示范推进村开展产业培训5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推广双膜莲菜8000亩,有效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和引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用,不断提高产业信息、科技服务能力。

4、加强组织领导,为龙头企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县上坚持实行农业产业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全县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联合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余万元,联系金融部门发放龙头企业贷款2.7亿元,落实各类税收减免7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整 合涉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中省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多方筹措社会资金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新路子,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570万元(农民增收专项资金200万元,核桃产业专项资金200万元,设施蔬菜专项资金1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50万元,科技特派员项目到村帮扶资金20万元),整合农林水牧等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把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每季度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对农业产业化建设进行督查通报,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我县投资环境相对滞后,人才和资金缺乏,难以吸引外地资金投入本地特色产业开发。

二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较小,现有加工包装的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年产量比重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内农产品市场网点分散、辐射不全、经营不专、联系不紧、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渠道不畅,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品牌虽已达到14个,但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需进一步提升。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十分有限,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 场融资难度大,造成产品种类单一,竞争力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基地建设及农产品品牌开发四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认真抓好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指导,不断加快龙头企业认证,全年至少完成一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认证,不断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二是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壮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求,强力推进“强村大户”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即一抓核桃,二抓劳务,三抓畜牧,四抓药业,五抓茶叶,六抓特色农产品),形成六大产业分别有一名主要领导包抓,有一批产业强村支撑,有一批市场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扎实做好农产品宣传和产品推介,切实加强农产品门店的营销指导,做大经营规模,做优产品销售,做精产品包装,搞好农超对接,重点做好设施蔬菜的产销衔接,带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生产大户参与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交易与展示,不断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强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积极引导相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购销大户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加快商标注册步伐,全年至少新完成一个农产品商标注册任务,继续抓好核桃、茶叶、九眼莲品牌整合工作,做到注册一个商标,打造一个品牌,拉动一个产业,不断提高山阳“一村一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2年,全县龙头企业增加到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50个,农民营销专业村发展到10个,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农民人均产业化经营收入不断增加,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大幅提高。

五是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第一,建议将市级龙头企业纳入财政贴息范围,每年对经营情况比较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安排至少10万的贴息贷款额度,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实行龙头企业信用等级量化考核制度,对龙头企业实行综合量化考核,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强,带动农户致富快的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并将考核等级与信用等级进行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贷款的信用评定依据。

篇8:关于我县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1.1 宁县畜牧业的基本情况

宁县饲草料资料丰富, 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是驰名省内外的肉役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早胜牛的主产区。至2013年底, 全县牛饲养量达到28.7万头, 其中存栏19.24万头, 出栏9.46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2.63万只, 其中存栏20.5万只, 出栏32.13万只;猪饲养量达到74.36万头, 其中存栏29.81万头, 出栏44.55万头;鸡饲养量达到185.32万只, 其中存栏111.17万只, 出栏74.15万只;商品驴饲养量达到0.08万头;肉奶蛋总产量达到6.32万t, 其中肉类总产量5.63万t。全县人工种植紫花苜蓿历史悠久, 现留存面积2.18万hm2, 年产鲜草4.8亿kg, 种植地膜玉米1万hm2, 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70万t之多, 年加工配混合饲料500万kg, 青贮氨化饲料28.4万t。全县畜牧业产值7.2亿元, 人均牧业收入1 380元。

1.2 宁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

近年来, 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化工作, 坚持把畜牧产业化作为发展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来抓, 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项目带动、典型引导等措施, 强化领导,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使全县畜牧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成为全县畜牧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2.1 畜产品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产业发展快, 全靠龙头带”。宁县在畜牧产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 重点突出项目带动、资金投入, 扶持发展, 建设龙头企业, 促其上规模、带农户, 全县已建成兴旺牧业集团、庆阳运通草业公司、宁州肉羊种羊场等龙头企业, 现已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1.2.2 规模养殖的比重不断增加

至目前, 全县建成乳品加工企业1个, 肉类加工企业2个, 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各1个, 草产品加工企业2个, 养殖专业合作社11个, 畜禽标准化养殖场 (小区) 24个, 养殖重点村153个。千头牛场2个, 万只羊场1个, 千只以上羊场17个, 千头猪场5个, 万只鸡场6个, 千只鸡场45个, 百头牛场12个, 百只羊场39个, 百头猪场96个。养牛50头以上大户19户, 养羊50只以上大户181户, 养猪50头以上大户484户, 养鸡500只以上大户136户, 养兔100只以上大户15户。规模养殖量占畜禽饲养总量的比重达到36%, 建设各类畜禽圈舍696.13万m2, 建青贮窖41.38万m3。养殖方式正由以前的放养、散养的粗放管理逐步向舍饲圈养、科学管理转变。

1.2.3 标准化养殖水平得到提升

宁县以养殖重点村 (小区) 、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大户为重点, 以“五良”“六化”为主的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制定下发了肉牛、肉羊、瘦肉型猪等饲养技术规程, 大大提升了标准化养殖水平, 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在羊产业开发中, 重点推广了两个“30+1”肉羊养殖模式, 即村养“30+1”, 1个养羊重点村发展规模羊场 (养殖专业合作社) 1个, 带动30个“30+1”户;1个农户饲养30只母羊加1只种公羊为一个单元 (组) 。该模式实现了三个基本不投入。一是圈舍基本不投入。二是饲草料基本不投入。三是劳动力基本不投入。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 提高了养殖效益。

1.2.4 副产品利用及粪污处理程度日益提高

宁县畜牧业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的转换升值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农民增收。首先, 提高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的利用率;第二, 农作物秸秆通过牲畜过腹还田后成为有机肥料, 降低农民种田的成本;第三, 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等企业的发展, 通过“企业连基地, 基地连农户”这种产业链条, 带动了农副产品的转换升值。目前宁县对畜禽副产品的利用主要对畜禽内脏、牛羊皮张、猪羊血液、猪鬃等进行了粗加工。

1.2.5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始终坚持“优、严、精、高”科技兴牧方针, 在品种选择上求“优”, 大力支持引进优良品种;在饲养技术上求“严”, 严格执行标准化饲养管理程序, 提高管理水平;在饲草料加工上求“精”, 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 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在品种改良技术上求“高”, 推广科技含量高的先进技术,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同时, 通过大力推广冻配改良、胚胎移植、优质牧草种植、青贮氨化饲料、暖棚养畜、短期快速育肥等先进技术, 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显著提高。

1.2.6 产业发展政策优惠, 提高了开发水平

在牛产业开发上,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早胜牛产业开发的实施意见》, 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早胜牛产业开发的政策措施。在肉羊产业开发上, 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 大力扶持了肉牛和肉羊产业的发展。

2 宁县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2.1 粗饲料开发有待提高

全县耕地总面积6.13万hm2, 每年种植小麦3.07万hm2, 年产麦秸23万t;种植玉米1.10万hm2, 年产玉米秆40万t, 小秋复种1.38万hm2, 产秸秆12.8万t。每年出产的农作物秸秆75.8万t以上, 目前年青贮饲草20多万t, 加工利用率不到40%, 青贮饲料、宜草荒坡开发利用不足。

2.2 精饲料加工基础薄弱

全县一年需各类混配合饲料10万t之多, 而目前全县无一处现代化饲料加工厂, 除兴旺牧业公司年加工利用11个品种牛的配合饲料1 100 t之外, 部分农户只是“玉米+麸皮”的简单混合。精饲料加工利用不足, 养殖农户管理粗放, 延长了饲养周期, 增加了饲养费用, 降低了养殖效益。

2.3 饲养管理比较粗放

目前农村的青年人多外出务工, 饲养管理人员年龄偏大, 仅凭经验搞养殖, 饲养规模不大, 一般养牛两三头, 猪20~30头, 羊30只左右。专业养殖场的饲养员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 文化层次较低, 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程序化免疫等专业知识欠缺, 粗饲料储备不足, 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2.4 产业链条欠完整, 加工营销滞后

全县无一家精深加工的畜产品加工企业, 只有2家低层次的肉食品加工厂, 致使养殖风险高、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了养殖业发展。另外, 兴旺牧业集团虽取得了供港活牛出口权, 但由于出口数量小, 受海关出口配额的影响, 从2004年10月到目前, 仅出口26批559头。汪市胜牛食品加工厂因经营管理不善, 长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2.5 资金投入不足

养殖农户在7万户左右, 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较少。草畜产业的发展缺少大型项目注入大量资金, 影响饲草料资源的开发, 饲养条件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建设, 饲养水平, 疫病防治, 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

2.6 规模养殖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

在养猪业中, 大多数还是农户分散饲养, 每户在20~30头, 比较连片集中大规模饲养的少。这样就造成了防疫部门难防疫、难监管, 对周围农户环境也污染较大。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力抓饲草饲料种植与开发

一是加大青贮、氨化工作力度。将饲喂模式由“麦草+精料”转变为“青贮+精料”降低成本, 减轻劳动强度。二是加大退耕还草、林草间作工作力度。自2004年以后, 全县有退耕还林地2.67万hm2, 合理利用, 既可保护生态环境, 又可为牛、羊提供优质牧草。三是加大饲用玉米试验示范, 开辟新的饲草料资源。引种试验, 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从而推广种植, 进行加工利用。四是以兴旺牧业集团为龙头, 进行牛的育肥制度、饲料配方试验研究, 开发不同生长阶段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 并组织统一生产、销售, 不断提高养牛的科技含量。

3.2 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

以畜禽养殖重点村、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大户为重点, 大力推广应用快速育肥、冻配改良、异地肥育、瘦肉型猪科学饲养、蛋鸡笼养、肉鸡网上平养、暖棚养畜、青贮氨化等关键技术, 并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科技覆盖率。在养殖中继续引入国外大型肉牛品种, 如南德温、红安格斯、利木辛、夏洛来等良种冻精, 冻配改良当地黄牛, 充分发挥杂交优势, 提高早胜牛生长速度, 提高养牛效益。

3.3 规范养殖场管理, 提高养殖效益

养殖场除了科学设计, 合理布局, 还必须有各项管理制度、各种岗位责任制、防疫消毒和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实行活畜身份证管理。这些是保证一个规模养殖场安全生产、运转正常、产生效益的保障, 也是深化养殖场内部管理、挖掘潜力、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关键。

3.4 加强动物防疫, 保障安全生产

全面落实“两强一打”措施, 强化动物防检工作, 继续实行防疫双轨制管理, 始终坚持开展春秋两季防疫集中活动, 认真开展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和运输检疫, 加大行政执法工作力度, 开展兽医卫生监督和兽药饲料、疫苗监督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 确保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3.5 加大早胜牛推介力度, 提高知名度

一是制作光盘, 全面介绍早胜牛的疫病防治、饲草料基地开发, 饲养、屠宰、加工流程, 在早胜牛肉销售点、饭店多处播放, 宣传早胜牛肉绿色无污染, 色、香、味俱全的特点。二是继续做到报刊上有文章, 广播里有声音, 电视上有图像, 扩大影响, 营造品牌。三是充分利用早胜牛外调中心和早胜肉牛网站与各省市网站联营销售, 拉动市、县域内肉市场。

3.6 创新经营机制, 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是建立“公司+农户”的经营机制。龙头企业以带动农户增收为宗旨, 积极扶持养殖大户, 建立紧密型的结合关系。二是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在村一级积极发展养殖协会等中介组织, 促成村级协会联合起来, 并和相关龙头企业实行联合, 逐渐发展成大的区域性协会组织, 把产、加、销统一组织起来, 大范围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村能人投资, 兴办各类养殖合作社, 吸收养殖大户为成员。

3.7 加强粪污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 兴旺牧业公司和运通公司奶肉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落后, 处理技术模式单一, 粪污综合利用率低;养殖场的粪便露天堆积, 时刻威胁着生产安全和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因此要把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施行“绿色生产”。对于粪污处理技术模式的选择, 既要经济实惠, 又要高效利用。根据公司各自实际, 主要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技术、田园利用技术、固液分离技术、沼气池发酵技术、畜牧业循环经济技术等模式中加以选择, 尽可能实现各种模式的组装配套, 最大限度的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

3.8 强化组织领导, 保障产业开发

上一篇:企业管理与经济分析下一篇:员工质量意识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