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2024-04-30

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共8篇)

篇1: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汝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何柏周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两大中心任务。汝城作为具有独特政策、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的农业大

县,如何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加快发展,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全县农村面貌的质的改善、农民收入的量的增长,被列入全省“为民办八件实事”工程之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和各级政府关心的重点。

一、切实明确“四个需要”

我们必须把保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特别是要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紧密地结合起来,强力打造具有一流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切实明确“四个需要”:一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和粮食主产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组织和引导企业和农户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发挥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品牌的带动下,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四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如何有效突破技术壁垒,促进我县农产品争取市场、赢得市场、受益市场的需要。

二、牢牢抓住“五个环节”

(一)产地环境。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水、土、气的管理,防止周边有害废气、废水、废弃固体污染物对农业生产基地的污染。要下决心解决好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污染。加强监测、监督,定期公布环境质量,采取切实有效的农业生态环境净化措施,保证产地环境符合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二)农业投入品。要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禁止销售禁用品种,及时淘汰高毒、高残留品种,鼓励开发销售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资。

(三)农产品生产过程。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灌溉用水,推广先进技术和品种,减少化学农药、肥料、兽药使用量,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和监督管理。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生产、贮藏、保鲜、加工标准化水平。

(四)包装标识。根据不同农产品特点,逐步实施分级包装和产地标识制度,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五)市场准入。在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逐步建立农产品自检制度,产品检验合格,方可投放市场。经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认定的农产品,方可使用无公害标志,进入无公害产品专营区销售。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者要自觉接受和配合政府指定检测机构的检测检验,接受执法单位对不合格农产品依法做出处理。定期对准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公布,对不合格产品给予曝光。

三、建立健全“三大体系”

(一)标准体系。推广实施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围绕我县主导产业,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我县地方标准,使我县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质量、安全、包装、保鲜和储运等都有标准可依,形成国家、部门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今年,我县要突出以大米、花豆、早熟梨、蔬菜、茶叶为重点,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加强了宣传、推广和培训,创建无公害基地5个,4800亩。要加紧市场准入、产品质量等配套的地方标准的制定。

(二)检测检验体系。进一步加强在我县的农药、化肥、种子、饲料、兽药、农业环境和食品质量检测检验等质检中心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争取支持,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原则,尽快建立县、乡、村农产品检测体系,以全县现有10个农业环境监测点为基础,扶持重点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测站建设,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适应质量安全监控工作的需要。要以县蔬菜办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提高检测水平,扩大检测种类和范围,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三)质量认证体系。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对生产环境达到要求,实行规范化生产,经检验符合

篇2: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绥阳县农牧局李安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消费安全和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国际国内均出现过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期安徽的毒姜,前几年的奶制品“三聚氰胺”等事件,已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已成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特别关注的热点。为了全面提高和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就如何营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和消费环境作一定浅显思考。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现状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自2006年以来,我县极积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先后制定了《绥阳县无公害蔬菜发展规划》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到目前为止,全县初步建起了一套蔬菜等农产品质 量安全保障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二)农产品安全生产情况

我县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境内暂无重大工业、企业,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据调查统计,我县201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7.01万吨;油料2.89万吨;蔬菜(辣椒)40.6万吨,其中干辣椒产量2.8万吨,鲜蔬菜产量37.8万吨;生猪出栏50.20万头;牛出栏1.34万头;羊出栏2.69万只;禽类出栏315.21万羽;肉类总产7.24万吨,禽蛋产量达0.5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311万吨。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蔬菜产业是我县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

(三)全县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我县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发展较快。2007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2008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2009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4个,2010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2011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2012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2013年第一季度成立5个,合计194个。其中:种植类134个(果蔬类51个,农作物10个,高梁6个,金银花8个,茶叶3个,魔玉2个,烤烟类37个,薯类16个,中药材1个);养殖类30个。但这194个当中基本运行的只有170个,薯类基本上未运行,正式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网128个。

(四)“三品一标”认证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底全县累计完成7个无公害农产品(蔬菜)认证(其中4个在2012年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换证 1个,无公害产地3个,无公害蔬菜产品6个,回归鸡蛋1个,正在培育有机农产品基地一个。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情况

自2009年以来,我县主要采用海红鑫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对从基地、超市和市场抽取的农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进行农药残留情况检测,检测项目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总的残留量检测样品主要从15个乡镇的蔬菜种植基地、县城内食为天和蓝天市场、兴隆和福乐多超市抽取。每月2-4次不定期进行农残例行抽检外,还在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开展农残抽检,对检出不合格的移交执法队进行处理。2011年抽检样品625个,经速测未出现不合格产品,2012年抽检样品867个,检出2个不合格,2013年7月止抽检562个,检出1个不合格,对不合格产品移交执法大队、农安股进行了处理和整改。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工作的正常开展,对违法经营、使用高毒高残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违法行为得到一定遏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体系建设情况

2006年起绥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挂靠于绥阳县植保植检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县委政府和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12年根据相关部门批复正式从县植保植检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站所,于2012年5月在县洋川镇古城路3号正式修建“绥阳县农产 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总面积564.13平方米,总投资71.229万,室内面积377.5平方米,7月竣工,8月通过县级验收,9月投入使用。同时在9月签订了采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68台(套、批)合同,合同金额187.8万,目前供货已完成,在2013年6月通过了仪器采购县级验收,现正在组织进行相关培训和练习。人员从局内部调整和向社会公开招聘,2012年招聘2个,局内调整4个,2013年计划招聘1个,现实有编制人数6人,实有在岗人数5人,1人抽调局财务室。15个乡镇于2012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相应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期长,存在自然环境和分散经营的特点,既存在市场风险又存在自然风险。

(一)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我县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低,不易管理,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生产标准、技术规程难以落实到位,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多数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重发展生产、轻开拓和质量品牌培育,重项目申报、轻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全县农产品种类多,生产记录台帐不健全、不规范,生产过程中存在不依照有关标准化规程操作的现象。

(三)检测技术人员没有检测实践经验。由于检测机构刚刚成立,检测人员都是从局内部别的专技人员中调整和向社会招聘新的技 术人员,没有专业熟练的检测技术和专业实践经验。

(四)检测项目单一。我县现有检测技术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仅限于使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对蔬菜进行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检测手段还不能满足市场准入和准出的要求。乡镇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未配备检测设施和仪器,无法开展自律性检测工作,不利于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面监督管理。

(五)无财政专项检测经费。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主要是一项利用资源、能源和化学试剂等实验耗材来检测农产品中对人类有害物质农药的大量耗材工作(一支一般的氨基酸固相萃取柱都是11元,好的是30多元一支,而且是一次性的),一开展就得用资金来铺路,如无足够专项财政资金的投入,农残检测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加强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城乡人民生活与健康,意义重大。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和广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培训计划,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报刊、网站、会议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队伍建设 要切实加强县级检测站技术人员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熟练掌握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同时也要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还要培养一批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质量认证等方面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家型人才,又要培养一批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设

一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可靠保证,要结合我县农业种植实际,对粮油、杂交水稻、蔬菜、水果金银花等主导产业进分析,有重点地制定和完善各类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并逐步将其延伸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通过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技术普及与推广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国家现有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相应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的标准化水平。

二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检测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通过检测资质认证;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赋予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充实人员、改善办公条件、配备速测仪,开展当地主要农产品的检测工作。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盯自配速测仪器。形成县乡监测机构监督抽查与产地和销售市场日常检验检测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质量检测机构。

三要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和认证,创建名牌农产品,并对认证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市场接准入要求,强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农贸市场、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必须具有农产品有效合格证方可销售,严禁不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经销店、超市与基地对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基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承诺并承担责任,逐步推进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标明产地、建立经营档案。

(五)争取和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经费的投入,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

(判断的原理主要是农产品中残留的有机磷、氯类农药抑制检测试剂酶的活性而产生抑制率,当抑制率越小证明农药残留越少,反之则多而不安全。我县目前判断标准为国标,当抑制率在50%以内为合格,等于或大于50%时为不合格)。

篇3: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1. 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引入, 我国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企业逐渐由原有的单一产权向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企业不仅仅只注重当前利润的实现, 更加重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以及发展空间, 因此, 管理者对于企业的计划与控制也要从经营的结果扩大到对企业经营过程, 以及经营质量的重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 能够通过其执行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达到全面控制和掌握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目的, 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决策,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 有利于将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分解, 协调各部门职能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有利于企业将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进行层层分解, 从而明确各部门的职能, 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 更加高效地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 企业能够将整体的经营管理目标予以细化、指标化, 从而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 并延伸到每一个员工, 使得这些目标成为其工作中的具体任务。目标利润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条主线, 企业将各项活动紧紧地围绕着这条主线, 从而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通过目标利润的导向, 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能够对自身业务完成情况与目标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存在的差距, 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3. 有利于企业加强过程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引入企业之后, 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过程控制, 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预算本身并不是目的, 企业进行预算主要是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能够将控制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中, 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考核等过程来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预算一旦确定了之后, 就必须严格予以实施, 各个部门要对于预算实施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将结果与预算编制进行对比, 及时发现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异, 并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 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通过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加强了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 提升了经营效率与质量。

4. 有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员工个人, 有利于对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价, 从而以此为依据来进行奖惩,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员工的工作业绩的评价和考核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完成的, 因此也是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同时, 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也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 使得员工对于企业战略目标, 以及自身应该担负的责任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 有利于员工制定自身的奋斗目标, 激发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二、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的很多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 以及具体手段、目标等认识不足, 很多预算业务部门将全面预算管理片面的认识为财务预算。其次,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比较分散, 缺乏统一性, 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严重制约了全面预算管理效果的发挥。另外, 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的认识误区, 许多预算管理业务部门往往在完成了预算编制之后就认为自身的工作已经结束, 将预算执行认定为财务部门的事情, 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权责不清。

2. 缺乏完善的全面预算组织架构

我国一些企业缺乏科学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导致企业推行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基础比较薄弱, 组织结构不完善。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由专门的预算机构来负责执行实施。目前, 我国的一些企业缺乏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普遍存在着重视经营销售部门, 忽视财务部门的情况, 导致预算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比较低, 难以在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业务部门, 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缺乏完善的组织基础,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帮助非常有限。

3. 预算执行的力度不足

从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状况来看,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预算执行的时候存在着力度不足的状况, 对于企业预算执行流程的控制比较松散, 使得预算管理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其次, 由于预算管理的手段方法, 以及模式等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导致很多企业只有在预算执行结果发生之后才进行管理, 导致预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监督体系, 预算指标在分派给各个部门之后, 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晰, 导致部门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预算, 预算管理的效果难以得到发挥。

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1. 构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体系

企业需要提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 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进行完善, 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为全面预算管理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首先, 企业需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视, 使得财务部门能够全面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重视财务数据的分析结果, 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财务部门的意见建议, 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以及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另外, 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业务部门来执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将全面预算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要由预算管理部门进行牵头, 财务部门负责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持, 各个部门全面参与预算编制和执行, 充分调动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2. 制定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科学的预算目标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之前, 一定要制定明确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从而为后续管理提供方向和基础。首先, 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 并对于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 包括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竞争对手的状况, 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等, 从而制定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协助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全面预算编制的时候, 要合理地定位预算目标, 预算目标过高容易导致企业的过度扩张,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预算目标过低不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执行的积极性, 无法发挥预算的激励作用。企业应该在基于战略经营管理目标的基础上, 深入市场, 对于经营管理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 分析自身的优势及不足, 从而科学地定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

3. 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需要有着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 以及绩效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首先, 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预算管理意识, 让企业的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预算管理部门, 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 为预算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其次, 企业应该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岗位。企业应该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对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批、预算绩效评价等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设置, 确保各项预算工作能够独立的完成。

4. 加强预算执行的力度

企业需要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 要严格根据预算编制的计划内容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 将预算编制的计划指标层层分解, 形成全范围的财务预算执行体系。首先, 企业要将预算管理的执行与员工的个人绩效相挂钩, 使得部门员工能够积极完成自身的任务和工作,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效果。其次, 企业需要对于加强日常的经营管理, 规范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 为预算管理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并加强对于预算管理执行情况的监督。另外, 企业需要对于预算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合预算指标, 对于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 从而提高预算管理的事后控制效果。

5. 要及时将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企业需要实行严格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 即定期对于预算完成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企业可以建立月度预算完成情况分析制度, 完善预算监督反馈机制, 并将预算执行的情况纳入到企业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中。企业可以于每月召开一次预算完成情况分析会议, 由企业高层及各部门经理参加并听取财务部门对于月度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另外, 企业还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于预算执行的监督, 提高监督的独立性, 使得预算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将经营管理融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中去, 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的产权结构也逐渐由单一化开始转向多元化, 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全面预算管理是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其能够通过有效的预算编制、控制, 以及评价等内容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 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出发, 对于如何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行探析。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作用,企业管理水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晨.试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02) .

[2]彭紫云.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 2010, (20) .

篇4: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一)扶持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威海市通过发挥农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村协会等各种载体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按照“四个一律不支持”的原则,即凡是不从事标准化生产、形不成规模化基地、不实行规范化管理、不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一律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种植业方面,2011—2013年,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支持苹果、蔬菜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50多万亩。在渔业方面,2011—2013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5000多万元,采取财政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海珍品养殖和精深加工项目,着力推进海洋渔业标准化养殖和加工基地优化升级。在畜牧业方面,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资金300万元,对当年新建的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扶持。同时按照“龙头先行”的发展思路,积极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鹏程、金洋等老乳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

(二)扶持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车道。威海市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中,把扶持农产品质量认证作为切入点,加快实现品牌农产品战略升级。制定出台了《威海市农产品认证(认定)奖励办法》,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对按照农业部、国家认监委《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取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的单位,分别给予2万元、4万元、6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自政策实施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扶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173个。目前,威海市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产品正逐步向花生、海带、果品、蔬菜、中药材、畜禽、奶业、海珍品、海洋保健食品、旅游休闲食品等多方面发展。

(三)扶持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一是积极建立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长期以来,威海市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涉及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工商行政管理和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分头检测,人才、设备资源分散,检测水平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项目的检测需要送到外地才能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威海市于2007年组建威海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支持设备购置,承担检测人员经费、抽检样品检测支出等。二是积极倡导农副产品检测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制定了《威海市农副产品检测中心运作规程》,对农副产品检测范围、检测对象、检测结果使用、检测资金的使用管理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规范了检测工作程序。同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及时解决检测中心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运营效率。检测中心以市场化为主,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有效整合了现有仪器设备和科技人才资源,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全市农产品检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满足了本地各种检测需要。三是积极争取实现检测手段的全面覆盖。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企业自检为主导、社会检测为补充,政府检测为保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通过扶持“三大体系”建设,威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实现了农产品生产“量”、“质”的双提高。多年来全市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全市“三品”农产品生产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44%,都位居山东省前列。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

篇5: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宁津县农机服务中心开展了“听民声、知民情、问民计”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领导分别带队,先后深入到全县各地,就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建立支持保障农机化科学发展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作业补贴新机制;农机农艺结合及建立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新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走访、实地查看,广泛征求、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了“实、细、深、好”,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真实的情况

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查找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根源。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我县发展大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农机化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1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7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38台,小型拖拉机2639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42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42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台。农用运输机械56492台,柴油机59054台,各类小麦玉米精播机10507台,棉花播种机4100台,拔棉柴机3500台。小麦实现了全部机收,玉米机收率已达到了44%,小麦、玉米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播种。从主要农作物的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83%,超过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广大农民正迅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机产业化的发展,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机服务总收入年均2.3亿元,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三夏”期间,针对油料供应紧张、小麦成熟晚、天气阴雨等新情况,我单位高度重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加强领导,努力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服务,密切部门配合,确保油料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全县共组织 13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麦收,全部实现了小麦机收作业,做到了适时收获,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去年的三夏机收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农民非常满意。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县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应用,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单位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多方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共争取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13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新机具 800多台(套)。2009年,围绕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争取国家及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0万元,是前四年补贴资金的总和,工作力度之大,争取资金数量之多,落实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优化了我县农机结构,全面促进了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运作,确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点实施。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农机化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全县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了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了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农机组织几近瘫痪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不存在,目前全县现有农机兼管人员11人,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乡镇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性服务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近45岁左右,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

1、玉米机械化收获方面。几年来,由于受玉米地块偏小,作业链条过长、种植规格不适应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农民习惯于手工收获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玉米机收水平相对不高。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加大政策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加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优先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有效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008年达到421台,玉米机收水平逐年提升。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较高,虽然财政补贴一部分,余下部分金额依然高达八九万左右,大部分农民很难接受,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2、保护性耕作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不足,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

三、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的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这篇文章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促农民增收

我县农用拖拉机总数已达12100台,但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不足1万台,小拖拉机数量占主导地位,农机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后劲不足,发展大中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迫在眉睫。目前全县小麦收获已实现机械化,而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一步我们要从加强宣传、引导入手,把推广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列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玉米生产机械的推广力度,逐步解决制约三大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3、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

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我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机收向玉米等其它作物收获延伸。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100台,台均收入超过3万元,总收入达到330万元以上。依靠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对“三秋”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市场进行考察,制订详尽可行的跨区作业工作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全县90%以上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参与秋季跨区作业,争取创收超过1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

篇6: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所谓“优质工程”, 简言之就是工程建设领域生产的“优质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设立“国家优质工程奖”开始, 各地先后设立了多层次的优质工程评价体系, 包括国家级优质工程、省级优质工程和市级优质工程三类。优质工程的评定倡导和注重工程质量的全面、系统性的管理, 工程质量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质量和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以及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 是工程项目内涵和外延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获奖工程的表彰, 鼓励建设单位用全面、系统、科学、经济的工程质量管理理念, 组织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等企业务实、创新,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 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和各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 引导各工程建设企业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和创优过程, 转变工程质量管理和经营管理观念, 促进勘查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监理质量全面提高和持续不断地改进, 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

福建省优质工程又称“闽江杯”, 是福建省建设工程最高质量奖, “闽江杯”优质工程创立20多年, 已成为福建省建筑工程领域精品工程的标志, 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推进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 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建筑业发展壮大十条措施的通知》中特别强调鼓励建设优质工程, 要求大中型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和政府投融资建设工程应积极创建优质工程, 支持新建社会事业类省重点工程项目创建省优质工程奖“闽江杯”、省优秀勘察设计奖, 争创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加快推进建筑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参评优质工程的积极性, 福建省政府推出了优质优价政策, 优质工程可获得增加费奖励, 优质工程可获得的增加费以分部分项工程费和措施项目费为基数乘以相应费率计算, 其中国家级优质工程为5%, 省级优质工程为3%, 市级优质工程1%, 按照最高奖项结算。

二、企业创建优质工程的主要工作

工程质量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它既有一般产品质量概念所具备的内容, 又因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具有更为广泛和特殊的内容, 其影响力比较深远。对建筑业而言, 创建优质工程已成为企业努力奋斗的目标, 而创优质工程的过程控制, 是企业自我提升质量管理的一个过程, 逐步使企业认识到“百年大计, 质量安全第一”的深刻内涵, 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质量及安全管理水平,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 确定目标。

目前, 工程都是招投标工程, 工程中标后应立即确定目标, 在确定目标前必须对图纸设计中结构以及装修等进行核对 (核对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是否合理, 图纸装修到位等是否符合评优标准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等) , 符合要求后确定目标, 应立即成立创优领导小组、创优班组以及QC小组。创优小组人员的选择, 必须由多年创优经验人员优先;班组选择是工程的关键所在, 选择班组好与坏直接影响创优成果, 所以在班组选择时必须进行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创优经历 (班组是否在那个优质工程有施工过) , 班组创优能力以及创优觉悟等 (工程亮点以及细部是否到位等) , 择优录取, 以确保创优工作顺利进行, 保证创优成果。

(二) 创优策划。

创优策划确定了整个工程创优的基础和大纲, 创优策划必须由项目经理亲自主持, 项目总工负责全面组织, 各专业质量和安全人员全程参与, 主要策划各分项的质量安全目标、措施和主要技术管理程序, 同时制定各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标准, 为施工提供控制依据, 策划工作必须包含总体策划、细部策划以及样板策划三个组成部分。

1、总体策划应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安全目标、方向、要求、奖罚制度以及管理体系和标准要求等, 形成书面指导文件。

2、细部策划需要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细部策划包括施工图纸做法细化 (结构对装修效果影响、排砖等管道排列位置、总体布局、细部节点做法、挖掘亮点以及特色的地方, 管线排列设备布局合理性, 使用功能和人性化的要求等) 以及细小构件详图施工工艺做法等, 必须做到按指导书施工。细部由大到小, 细部工作好与坏直接影响工程创优效果。所以, 细部策划必须由总工负责, 全员参与, 必须经过审核后方可执行。

3、样板区策划, 包括样板区内的样板内容;有代表性、有特殊工艺以及操作工艺较难的样板等, 样板区直接可以指导施工, 以小带大, 以粗做细的方法, 确保创优工作成果实现。此外, 安全标化工地的策划也是创优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围绕合理安排平面布局、材料堆放区域、机械设备使用率合理性、标化工地要求等进行细化, 还有平面图、剖面图以及节点图等以及制定各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标准, 等等。

(三) 过程控制。

现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在“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下实施的。这就意味着项目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 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要以创优质工程为核心, 强化过程控制。

1、事前控制。

一是在施工前必须组织全员参与, 进行一次全面交底工作, 交底内容包括工程质量目标、安全目标以及策划内容讲解;二是进入项目实施前, 根据每个工序进行细致交底, 交底的主要内容包括操作方法、主要事项以及文字说明、图纸说明, 特别要注意的是,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应人而宜决定交底方法, 比如施工班组图解能力较强, 以图纸进行交底, 有的班组文化水平较高, 可以用文字说明, 确保交底到位, 提供样板间 (包括有代表性的工序、特殊的工序等) , 开工前必须先完善样板间。

2、事中控制。

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后, 该阶段的过程控制直接影响到工程最后成品的质量, 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策划内容以及与实际操作有没有矛盾, 做到心中有数, 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 各工序必须派专人负责施工、监督、把关等, 对于特殊工艺以及工艺较难的必须以现场进行操作交底, 现场交底采用每天开始施工前进行交底, 交底内容必须细致到能指导施工, 特别要注意到在细部细化和样板区策划不能覆盖整改施工部分, 还会出现存在问题, 因此要做到“日事日毕, 日清日高”, 确保每个工艺达到质量目标。

3、事后控制。

在施工中, 对当天完成情况进行汇总, 当天进行问题解决, 一般在晚上进行交底, 交底内容包括当天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攻关改进措施等。必要时对问题必须有图解和文字说明, 对于难以理解的采用三维进行讲解, 保证每个员工都能理解, 每个工序完成后进行验收把关, 每个工序验收必须有现场总工负责, 参加人员包括上一个工序的班组和下一个工序的班组, 验收内容包含除规范要求外的整体布局 (包括排砖是否合理, 细部是否到位, 施工成品是否的特色和亮点等) 以及施工工艺等, 验收必须严格实行。

(四) 加强培训。

项目部成立培训领导小组, 培训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 技术总工任副组长, 成员由施工员、安全员以及班组长等参加, 每个星期组织一次到二次全员参与学习, 每个月聘请专家讲解和现场指导工作, 项目开工前组织到外地优质工程参观学习, 然后再阶段性地组织到现场观摩其他正在施工的优质工程项目。

(五) 材料把关。

材料是整个工程的关键所在, 材料质量好与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所以在购买材料前必须到材料市场深入调查, 货比三家, 必须按质量要求购买材料, 材料必须提供样品, 样品必须从规格、品种、质量等各方面进行检验, 检验合格后再根据样品进行进场验收, 各种材料验收必须有专业人员参加, 合格后方可入库和施工。

(六) 一次成优。

按照以上要求, 企业管理网络健全, 策划认真到位, 精心施工, 严格实行三个控制, 工程质量基本可以做到一次成优。强调一次成优,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闽江杯”优质工程是福建省的最高奖项, 如果工程前期实施没有到位, 靠后期修补来处理, 质量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事先策划、精心施工的效果;二是从经济方面来考虑, 往往后期要修补到位, 所付出的经济代价非常可观, 是否划算值得探讨。

三、结语

优质工程体现的是项目团队所承担的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水平, 要想使项目成为优秀的作品, 就必须提前策划、精心组织、全面实施、认真总结, 时刻体现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 才能创建优质工程。总之, 工程创优, 有利于提高建设各方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有利于加强项目管理;工程评优可以及时地、客观公正地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展现出公司的综合实力, 从而不断提高公司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实践证明, 工程建设领域如能把创优活动长期地、健康地坚持开展下去, 我国的工程建设水平将会更快地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从优质工程基本范畴入手, 从确定目标、创优策划、过程控制、加强培训、材料把关、一次成优等方面, 详细地分析创建优质工程需采取的重点措施, 对如何争创优质工程进行阐述和归纳总结, 以对企业的创优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篇7:关于对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

一、应充分认识和掌握林业科研产业特定的规律性

科研实验林是千差万别的, 引种不同, 培育要求不一, 品种复杂, 但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一) 投入的继起性

何谓继起性, 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接续不断地增加投入, 如此往复不停。作为科研实验造林, 是没有限定培育周期的, 对林种、树种、优良品种、适应树种、抗能品种, 长期不断地投入人、财、物, 年年都发生追加的复起性投入, 包括直接性的继起投入和间接性复合投入。如柚木、铁力木、红椎、蚬木、格木、西楠桦等珍优阔叶树种, 有的实验性培育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数十年, 不断培育, 不断投入, 不断索取试验结果, 不断地总结培育创新成果, 供学科进行基础研究。

(二) 管护的持续性

所谓管护的持续性是指对建档的科研实验林树种、品种、良种, 年年月月都要跟踪培护、观察、记录。不能作一般造林看待, 到中成林之后直接管护的时日就间歇断时了。由于对这些大大小小的科研实验林不可间断的管护、观察、记录其在阳光、气候、水份、土质等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密植、抽高、横长、散枝等树势, 这样理所当然对每一小班、每一片林、每一林种、每一蔸树的耗时投工用物量大, 承担的成本费用也更大, 而且随着科学实验定向培育时间越长, 其投入的成本费用日益增高。

(三) 树种的多样性

所谓树种的多样性, 是指集合开展科学实验造林是多个树种同时进行, 或相继进行, 或分期分批进行。因而有的林班有若干个树种, 有的山头地块有几十个树种, 有的树种用工量大, 有的用工量少, 参差不齐, 各自相应分担的成本也是大小有别。特别是外来林树种, 异地引进, 易位安家, 抗病力弱, 保护责任大, 集约研究多, 不但形成林树种有多样性, 时间和空间也有多样性, 势必带来财务核算工作的多样性。

(四) 林龄的混合性

所谓林龄的混合性是指每一林班、小班, 每宗山头地块, 每片科研林林种树种的栽植时间不是同一个年月日定植, 而是不同年限栽种的实验林。作为森林科学试验, 这种实验不可或缺, 以观察多个林树种不同龄级在前、中、后期互相影响, 彼此约束, 大家促进的植物相互竞争情况, 有的山顶、山中、山腰、山脚都有不同林龄栽植, 展现林龄千姿百态。在这种混合情况下, 如何进行科研林成本核算为科学造林服务, 给我们的财务人员提出新课题。如林龄组合中, 有不同的林种树种, 有不同的林班小班, 有不同的山头地块, 有不同地域分区的试验站点, 有不同土质气候条件要求等, 这些或多或少会增加财务核算工作的难度, 也在考验为科研服务的财务人员的敬业爱岗的精诚责任感。

(五) 更新的科学性

所谓更新的科学性, 指对试验林出于试验的目的, 在进行更新或间伐、择伐、透光伐、卫生伐时, 是以科学来考虑, 不是以经济出材来衡量。如对杉木密度试验, 亚热带珍贵 (珍稀) 树种速生丰产林栽培, 林木良种选育, 中间试验林, 米老排密植等的林树种的科学试验性更新, 没有什么林产品产出, 因而科学投入与产出的反差很大。所有这些都是科研试验林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性。掌握好这些特性, 对我们开展科研林的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要实行精细化的科研林成本费用核算工作

产品成本核算与科研成本核算的共同点都是按照会计法等规章制度实行成本核算, 但其核算的目的和要求不同。产品成本核算为定价服务, 为计算盈亏服务, 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而科研林成本核算工作是, 为有效开展科研工作服务, 为科研目标成果服务, 为节约服务。因而对科研林实行成本费用核算有特定作用。

(一) 对科研试验林实行成本费用核算的作用

科研实验造林同样要对各种各样的林树种进行成本费用核算, 而且要求核算的更具体, 更具有针对性, 更能体验个性化和配比的效用性。对科研试验林实行成本费用核算的作用如下:

(1) 为筹资融资进行科学造林作永续性准备; (2) 为个性化进行经济科学造林提供持续性决策依据; (3) 为科研造林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积累科学性经验; (4) 为全面提升科研造林成果提供实验性基础资料; (5) 为加强科研造林项目创造推广性的良好条件。

(二) 推行精细化的科研林成本核算的方式方法

1.要核算到林种、树种, 这是基本的核算要求。因为一般森林科学试验, 首先是以林种树种单独分割进行, 这也是最基本的科研林的试验单位, 是开展科研林培育的基本要素, 是核算科研林科研成果的基础, 是大类建立森林实验科研档案的对象, 是确认各类项目科研实验林单位投资成本的重要措施。为此为科研林服务的财务核算, 要按科研林细化林种树种分别设置明细分类账, 在此明细账下, 按种苗、肥料、药物等料、工、费设置成本费用项目专栏, 及时反映与提供各林树种科研实验林的科研经费项目的总体成本和科研林成本费用投入项目结构与构成情况。这应是科研试验林核算最基本的的内容, 缺此, 就失去科研试验林成本核算的基本对象。

2.要对科研林树种核算到林龄、树龄, 这是提供科研林梯级成本费用的基础。它同样是科研林试验的一项基本核算内容。分林龄、树龄展开科学试验造林是考察不同林树龄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等抽高、横长、树冠、增粗径度的科学培育细化环节, 相应地也需要分析与索取不同林树龄投资成本费用, 为科学造林提供所需试验资料作参考。因而跟随科学试验造林, 对有些林树种在核算林树种的同时, 进而细化到林树种下的林龄树龄对应的成本核算, 直至延伸到每一林树龄的成本费用项目结构等具体内容, 以利对单一林树种实行树龄成本创新核算机制。因而林树种成本核算与林树龄成本核算有时也要混合进行, 起到相辅相承的补充核算作用。

3.有些树种还必须核算到单株、树蔸, 为每蔸或单株科学实验林种提供持续的累计投资成本。对一些珍、贵、稀、奇、特或濒危树种、引进科研培育树种、定向培育树种, 应另行单株核算, 因其既有科研价值, 又有科普教育价值, 旅游考察价值, 培育成棵很不容易。为什么有个别大径级树种一株, 顶天立地, 半径大树累计已投入数万元, 甚至十几万元之多, 就是单株核算细化工作的结果, 也是推行个性核算所形成的业绩。

4.要核算到林班、小班。这些林班小班有径材林、混交林、经济果木林等等。之所以开展林班小班科学试验造林, 因为林班小班是最起码的营林经营单位, 是营林经营的基础, 是森林经理调查与森林的基本要素, 是科学造林的成果在面上推广而应用的前期样板。因而在财务上对科学试验造林配以林班、小班核算不可缺失, 是推行科研林全面核算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推行科研林晋级应用, 为实行集约经营提供有关经验。

5.要核算到相对应的山头岭地。为做到适地适树, 根据立地条件, 海拔高度, 培育多种适应性强, 面上应用广的优良树种, 有些科研试验造林也到山头岭地进行试验。因此, 会计核算工作也应追踪到山头岭地细化核算, 为其核算单位成本提供参考性投资数据。这是均衡提升科研试验核算不可忽略的一环。

三、要做好相互协调工作

要想提升科研试验造林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和可信度, 为总结科研试验造林成果提供综合性有用的资料数据, 会计核算还应做好以下项目协调工作。

(一) 要与生产技术部门协调

生产技术部门既管理科研性项目, 也管理一般性的面上项目, 是各种项目的总管。作为为科研项目服务的财会部门, 财务是核算资金为主, 核算数量为辅。而生产技术部门是以管理核算数量为主。财务要把金额核算与生产技术部门的项目数量核算有机协调好, 使会计账与实物账相协调。

(二) 要与科研试验造林部门对接协调

科研试验造林部门直接经管各种各样的科研试验造林项目, 财务部门应与该部门把科研试验造林的明细分类账对接好, 协调一致, 实现科研项目、科研林、科研林核算相互佐证。

(三) 要与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协调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部门有林班、小班, 林种、树种、林树龄, 森林蓄积量等物理量资料, 是财务辅助核算不可缺少的数据, 对应设置账项核算应衔接好。

(四) 要与投入产出协调

有些科研试验林进行局部更新利用, 或改作他项科研试验林, 财务要与投入产出部门协调, 实行动态管理相一致, 彼此消长同步。

(五) 要与全面预算管理协调

篇8: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科学创新

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重要机构。学校的一切教学科研活动都将依赖于后勤部门提供的物质保障, 而后勤部门提供服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从而将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学校对后勤管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强调在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 不断加强高校后勤系统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切实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适应学校在新时期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体系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要支撑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 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体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提供生活保障的服务宗旨。任何一所高水平的高等学校, 都十分重视后勤服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特色的规范、科学、高效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因此, 加强后勤工作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确保后勤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对于构建高水平和谐学校, 落实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可续规范化管理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向现代化生产形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现代化后勤企业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 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 才能把成百人的意志统一起来, 形成合力, 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是高等学校后勤工作变人治为法治的必然选择。高校后勤部门的每位职工都有干好本职工作的主观愿望, 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干好干坏”标准, 只凭领导者的主观印象进行考核和奖惩, 难免就会在管理中出现时紧时松、时宽时严的现象, 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后勤服务管理体必须加强科学规范化建设, 逐步建立后勤管理工作由人治向法治的现代化运行机制。

科学规范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是提高后勤队伍人员总体素质的重要环境。规范可以让员工明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 有了努力的标准, 必然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员工还可以照规范进行自我管理。由于规范是在系统原则下设计出来的, 管理人员依据规范进行管理, 也能提高立足本职、纵观全局的管理水平。

二、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实现高校后勤科学规范化的重要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样, 高校后勤部门的劳动者是后勤服务生产力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是高校后勤生产力的主体。因此,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让学校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的同时, 让后勤职工满意也是不可或缺的目标。随着后勤管理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应用, 对后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后勤服务部门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效后勤服务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化的重要基础。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切实增强高校后勤管理与决策水平。根据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的自身特点, 后勤领导班子以老、中、青三结合为宜。老干部成熟老练, 中年干部思想解放干劲足, 培养青年干部为接班对象, 这样才能保证领导班子的稳定和科学配置。行政后勤工作头绪多、事务杂, 大到参与重大决策和各项管理制度的拟定, 小至开水供应和食堂、宿舍的清洁卫生, 如何从中理清头绪做到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使行政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上一个台阶, 这就需要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和把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紧密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产生的现实变化,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做好一般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关系、易做工作和难点工作的关系。领导班子需学会引入心理学等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来思考问题, 从新时期高校后勤员工们的思想具有复杂性、多变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出发, 运用“深入、灵活、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来开展工作, 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工作。

加强后勤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从后勤员工主观上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行政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行政后勤的员工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需要发挥行政后勤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宣传教育队伍的作用、行政后勤系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作用, 在群众中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团结、带领和影响群众, 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培养后勤职工的良好职业道德, 彻底转变服务观念, 强化主人翁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爱岗敬业, 刻苦钻研业务,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提供优质服务, 使行政后勤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师生满意度逐步升高, 行政后勤形象得到提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自身爱岗敬业的精神如何是至关重要的, 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 起好带头与表率作用。领导和管理者只有加倍认真学习和不断努力实践,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做好经常性管理工作的能力。领导要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努力掌握新知识, 增长新本领, 才能带好队伍, 达到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尊重后勤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 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后勤职工的合法权益, 使得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革和经营服务环境。后勤职工的思想道德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高校后勤职工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效益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要求个人正当利益观念、自强与自主的主体观念、艰苦创业的观念是他们追求的主要价值取向。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以岗位责任、技术含量和业绩高低定分配的新的分配机制, 有利于强化后勤职工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责任感, 增强劳动纪律、端正劳动态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多种形式的后勤服务竞赛活动, 以促进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高。通过在后勤职工中经常开展比服务态度、比服务质量、比服务效率的竞赛活动, 不断提高职工的服务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通过积极的管理服务, 增强他们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真正做到用科学严格的管理育人, 以优良的服务育人, 以优质的思想品德与工作作风育人, 以文明、优美、整洁的环境熏陶人和感染人, 为整体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高效的机制与制度建设是实现后勤工作科学规范化的基本保障

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科学规范化的基本保障。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 为广大后勤职工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一般通过建立以下三级制度来发挥服务职能:学校后勤管理处与后勤服务集团建立一系列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制, 明确了双方责、权、利;后勤服务集团又在后勤改革的总体框架下, 对下属的各个中心 (职能科室) 进行制度化管理;各中心参照与后勤服务集团签订的责任制度, 也都建立起了规范的管理细则, 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 使后勤管理和服务规范化、制度化, 使后勤服务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奖惩有据。

建立高效的意见反馈机制, 促进后勤服务的民主监督。为了加强对后勤各个中心服务质量的监督, 建立学校后勤监督机制、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校长、分管副校长通过定期的接待日活动, 了解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及时反馈到后勤服务集团促进整改;后勤服务集团及下属的各个职能科室, 与校学生会、伙委会等学生机构定期组织对话会、座谈会、肯谈会等, 解答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双向沟通,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并通过解决方案通过校园网等渠道及时反馈给学生;教代会上认真收集和征求教工对后勤服务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监察部, 对学生公寓各项工作量化打分;后勤服务集团专门设立后勤工作的学生信箱, 各个服务中心 (职能科室) 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 设立楼长信箱、食堂信箱、维修热线等;聘请学生参加伙食管理, 参加面向学生供应的物资招投标, 设立学生伙食监督员。促进后勤工作的民主监督, 确保后勤服务科学规范化落到实处。

总之, 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后勤服务。新时期的高校后勤工作应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出发, 坚持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工作原则,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规范的服务, 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盛裕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回顾与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1) .

[2]印书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探讨[J].人民论坛, 2010 (32) .

[3]易兵: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问题[J].经济师, 2004 (6) .

[4]王明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5]刘中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6]宋发军:高校后勤社会化几个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 2003 (3) .

[7]王平:市场化: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战略选择[J].大众科技, 2005 (10) .

上一篇:一盘草莓小学作文下一篇:小班美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