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2024-04-26

关于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共6篇)

篇1:关于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是加快我县城镇建设与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水平,增强城镇实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本文拟就如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我县城镇化建设,浅谈个人思考及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经营城市的重要性

经营城市,是对固有模式的挑战,是对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促进城市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运用到城市规划、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构建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是政府依据城市发展目标经营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附属物等有形资产和城市土地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以及城市品牌、人文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一种战略措施。

城市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而且是可以经营的,经营城市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我县历史、区位、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建设与发展起点低,速度慢,规模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从总体上看,城市土地资产多头分散管理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比例低,乱批乱占土地时有发生,应由政府取得的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不高,存量资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建设投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等等。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城市资源利用率低,大量的土地收益白白流失,说到底,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如何变建设城市为经营城市,是我县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冲破一切体制性障碍,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来抓,显得尤为重要。

要走经营城市的道路,就要用全新的理念经营城市土地,全新的机制整合城市资源,全新的方式盘活城市资产,把城市作为重要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从单一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部门分割、封闭运行向集中统一、社会参与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从政府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要通过经营城市,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的集聚力、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真正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走出适合我县“以地建城、以城聚财、以财兴城”的新路子。

二、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增强规划调控作用

我县是典型的皖南山区小县,旌阳镇规划区内,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四面环山,徽水河、白沙河穿城而过,自然环境非常优越。要做好、做美这个县级城市,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城市定位及精品的意识。要走出“旧城改造就是拆旧建新”的误区,防止象火柴盒、麻将牌一样的高楼林立,在总体规划及旧城改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着力把未来城市的骨架做好。在规划编制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全县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有关部门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完善全县和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编制全县城镇体系规划,逐步构建和完善具有山区特色的城镇发展框架与体系。按照“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打造新亮点”的发展思路,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充分利用我县四面环山、双水穿城、植被良好等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条件,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不断丰富和完善建设实施手段,突出特色,积极营造和谐统一,独具匠心的城市环境景观,通过“城市四化”、“城市包装”,打造旌德城市名片,树立独树一帜的“皖南山城”形象。同时,要从发展的眼光,考虑规划区的适度外延,尤其应将城东起伏的丘陵地带纳入规划之中,并突出山城特色。

二是加快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蓝图”,是实施经营城市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抓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总规编制要注重城市定位、县城体系布局、山区特色和城市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突出山城风情、城市个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系统,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通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总体框架,科学进行城市用地布局及功能分区,发挥好指导和调控城市建设的作用。要在坚持土地基本国策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目标,培育级差地租,实现土地资产的增值。同时,切实抓好城市土地经营规划的编制工作,为经营城市土地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快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后要及时开展城市详规的编制工作,编制详规要有侧重,要根据城市建设与发展实际,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确定规划编制范围。对已经形成规模的老城区,短期内无法成片改造的,详规重点应放在新区或发展区;对近期能够实施老城区改造的,详规重点应放在改造区;对近期建设地段以及拟向社会供应的土地,要及时编制出控制性详规,确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形成规划图则和文本。

四是加大对规划工作的投入。在规划编制中,要舍得花钱,大胆花钱,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规划经费,切实解决规划资金不足以及规划滞后和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要拓展规划视野,对外开放规划市场,积极邀请省内外及国内外专家或单位参与规划编制,积极建立“政府决策、专家建议、社会参与”的体制,提高规划技术水准,增强规划科学性、民主性。

三、以土地储备运营为突破口,强化土地经营与管理

城市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产,要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必须舞活“土地”这个龙头,确保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好土地的综合开发,发挥土地的最大、最佳效益,才能使龙身、龙尾都带动起来。如何做到以地生财,本人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从加强土地市场化管理入手,努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 加快土地储备。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市场经营”的土地供应新机制,彻底根治多头分散批地、管地、供地的现象,坚决堵住政府土地收益流失的口子。强化国有土地储备制度。要抓紧对规划区域内新增和存量国有土地、非法占地、违法供地、土地批租情况等进行清理,分类处置限期收回,并规范供地行为。凡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按计划组织征用收储,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擅自征购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对城市建成区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规划的经营性用地、旧城改造用地等要有计划地依法统一收回或收购,纳入政府储备。

———— 加强地价管理,深化有偿使用制度。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继续实行划拨的用地外,无论新增建设用地还是存量闲置划拨土地,都必须纳入有偿使用。主要包括:一是用于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活动的新增建设用地和存量闲置土地;二是经依法批准改变用途并用于经营性活动的划拨土地,如将住宅、办公等非生产经营性用地(房)改作生产、经营性用地(房)或用于出租从事经营活动的,以及将划拨土地依法用于联建、合营合作和以地易物的;三是依法用于抵押贷款的划拨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减免出让金、租赁金等土地收益,更不得零地价出让土地,积极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严格控制协议出让土地的范围,同时,建立健全地价管理制度,完善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准确显化土地资产。

——— 加快土地开发,努力掘得“第一桶金”。我县河西区市场繁荣,商业发达,河东缺乏商业气息,但发展空间大,根据平衡发展的原则,应下大力抓好河东区的发展,着力提高商业化程度,建立河东商业新区,要加快调研,做好规划,制定方案,把开发河东新区列入议事日程。

——— 制定综合措施,盘活城区土地。对旧城改造,本着“政府要环境,商家要市场,居民要实惠”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旧城改造;对新区建设,关键是筑巢引凤,走地产运营建城的新路子,要筑好巢,就要对新区内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搞好“七通一平”,优化开发环境,为引凤奠定基础,此外,打造新亮点,开发精品以及道路硬化、绿化等等,都要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做文章,要借助市场这只手,实现城市建设与盘活存量以及土地置换的互动,为经营城市注入强大的活力。

———— 加强领导。由县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负责对城市土地开发经营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和决策。建立土地收购储备交易中心,负责县内土地征用、收回、收购、储备、开发整理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财政部门加强对土地收益的监管,按合同规定及时将土地出让金和收益纳入政府财政基金预算,缴入财政金库,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储备。计划部门要会同财政、国土资源、建设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具体项目,并将其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通过经营土地筹集更多的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四、放开市场准入,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经营

(一)优化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对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均应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城市道路、桥梁、停车场、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经营,都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中标者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管理运营全过程负责,并享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对出租车营运权、公交线路经营权、道路桥梁广场冠名权、城市公共空间广告经营权等各类无形资产,要采用拍卖、招标等方式,实行有偿使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放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鼓励法人和自然人利用社会资金、外地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三)放开市政公用事业经营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在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有序开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培育有序竞争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走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经营的路子。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城市公共场所保洁等要逐步推向市场,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面向社会选择作业单位、承包单位或个人,建立和实施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的承包制度,增加市场透明度。

(四)改革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改革思路,引入竞争机制,分割垄断行业,变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增强行业发展活力。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市政公用事业价格形成机制。市政公用事业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合理价格,逐步实行价格听证制度。企业、个人及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和运营的市政公用设施,其价格按收回投资并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除国家政策规定外,由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具体实际制定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交、出租车、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价格,报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实施。

五、改革投融资体制,优化投资环境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政府经营城市的各种收入(含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及其他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出让收入、特许经营权出让拍卖收入等)同地方财政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以及各种城市建设专项资金要纳入同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集中用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储备、开发整理。坚持“集中投入、有限使用”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上,逐步加大政府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计划、财政部门要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和财力状况确定投资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支出,建立有效的经营城市的成本控制机制和相关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控制盲目借贷,避免财政风险,实现资产负债动态平衡。

(二)拓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抓住发展县域经济机遇,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倾斜和支持,选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好项目库,用好的项目争取各级对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和用好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中的导向作用,对于不能市场化经营的公益性项目,要调整政府资金投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保证城市功能完善和居民需求。

(三)加大金融部门对经营城市资金支持的力度。金融部门要为经营城市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城市建设项目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试办以城市有效资产作抵押发放抵押贷款、以经营城市各种有效收费账户作质押发放质押贷款业务。

(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清理规范与投资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减少和规范投资领域的各项规费,对一切投资经营主体实行国民待遇。严格实行民主、科学的投资决策、咨询制度,重大项目要实行专家评估制度和公示制度。严格政府项目审批和监督制度,建立政府项目代建制、稽查制度和项目后续评价制度,实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三分离”的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必须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工程承包商和设计、施工、监理及材料设备供应商,运行管理必须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相应的项目运行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加快制定和推行非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的办法,培育规范化的投资中介机构,加强对投资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城市信用诚信体系,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规范信用行为,整治信用环境,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级制度及奖惩制度。

六、落实配套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一、全面推进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积极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凡在我县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公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申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可以随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照户籍管理相关法律规定,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人户一致,建立健全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更正七项户口登记制度。有关部门不得对公民依法申请登记户口设置各种障碍,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户口迁移限。对未落常住户口人员,要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予以落户,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引导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学生的户口迁移政策按引进人才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思路,培育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增加进城农民的就业机会。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有关政策,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妥善安置好因经营城市而新增的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人员,切实解决城镇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镇人员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结合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拓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渠道。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就业服务和维权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

第四、大力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搞好城镇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搞好社区管理。抓好社区人员、场地、经费三落实,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以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便民服务、社会化服务、再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为经营城市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加强城市管理。完善“两级政府(县政府、镇政府)、三级管理(县、镇、居委会)”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加强城市管理与执法队伍建设,推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大力整治城市综合环境,加快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创造城市品牌。

七、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经营城市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县政府成立经营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经营城市工作的领导及组织协调工作。切实加强对经营城市的领导力度,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落实好经营城市工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打破一切体制性障碍,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经营城市的主体虽说是政府,但政府不能直接运作,必须有一个代表政府经营的主体。建议由“县基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实施运作。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经营城市的积极性,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防止“一阵风”、“过度过热开发”和泡沫经济的产生,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经营城市模式。

(二)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经营城市工作涉及面广,各部门要密切协作、通力配合,确保经营城市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增强经营城市工作的法制观念。经营城市政策性、法律性强。全县上下都要增强法制观念,有关部门要加强城市资产经营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审计,严肃查处越权批地、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非法占地、非法转让土地等违法行为。各级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利用行政手段或以打招呼、批条子等形式插手干预土地经营和其他城市资产经营,依法经营、规范运作、“阳光作业”,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减免各项城建和土地税费,不得挤占挪用城市资产经营收益,坚决杜绝城市资产流失和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经营城市健康发展。

(四)加强经营城市的基础性工作。要抓紧对可以经营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清产核资。准确测算出城市国有资产的份额和规模。要加强经营城市的信息交流、培训、宣传、统计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扎实有效地推进经营城市工作。

二○○六年九月二十日

篇2:关于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

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xx县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当前农村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服务手段落后。据了解,团风县只有少数乡镇有农家图书屋,普及面远远不够。农民对科学致富、科学生产方面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部分乡镇没有设立文化站,文化宣传没有阵地,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

2、农村文化资源匮乏,农民文化生活枯燥。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据调查,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微乎其微。有些地方尽管能够开展一些如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但受众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不良文化趁虚而入。正如农村流传的几句话说:“砌房看地理、处出卜好运、结婚看黄道、上学找算命”。不少地方“吹寿”做“佛事”的队伍生意兴隆,每到一些所谓的斋日,人头涌动。有些地方甚至色情活动有所抬头。

3、部分农村剩余的中青年劳动力由于没有技术,没有文化,加上一些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赌博、放码成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一方稳定。尤其是每年年终到年初一些打工返乡人员的加入,情况更加严重。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偷盗现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和谐的音符。

鉴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xx县的一名普通公民,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是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纠正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思想。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每个乡镇有文化站,有图书馆,并且集中培训一批懂文化管理,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人充实全县文化建设队伍。

三、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每年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比赛。比如镇级篮球、象棋、乒乓球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参与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镇、文明户”活动评比,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新乡风、村风、民风,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文明程度。

五、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继续开展文化节、科技、卫生“三下乡”助援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篇3:关于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 (食品) 安全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备受党和政府重视与关注。为实现粮油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近年来,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放心粮油工程”作为维护粮食 (食品) 安全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2009 年, 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写入了国务院15 号文件, 纳入到国家振兴轻工业发展规划。国家粮食局于2013 年又把放心粮油示范店建设纳入粮安工程应急供应网络建设布局当中, 把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作为提高粮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

当前, 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 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 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

粮食库存量和流通量的逐步增加给粮食质量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当前粮食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工作的需要, 粮食库存总量将长期保持一定规模。同时,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水平提高, 进入社会流通的粮食总量也将逐步增加。管理粮食的数量增加, 给我们今后的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粮食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给粮食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 粮食市场呈现多元化主体并存。目前, 一些非粮食行业的企业也开始进入粮食市场, 粮食系统以外的许多企业仓储条件较差, 设备不足, 专业人员缺少而且游离在现有管理体系之外, 加大了我们管理的难度。如何做好全社会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粮食质量管理工作, 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重要课题。

各级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增加对粮食质量管理的措施

放心粮油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应紧紧围绕粮油检测体系建设、粮油监管体系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和放心粮店规范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

粮油检测体系的建设, 是放心粮油工程基础性工作, 具有技术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我市粮油检测体系的建设, 是当务之急、十分紧迫的一项工作任务。粮食质量检测工作, 对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流通管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是不可少的质量监管手段, 因此, 必须加强我市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按照放心粮油进社区、进乡镇的总体规划要求, 建立市、县、镇三级粮油质量监测网络。

粮油监管体系建设, 是质量把关的必要手段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诸多流通环节, 涉及市场流通、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方面, 必须由粮食、质监、卫生、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相互配合, 协同管理, 依法监管, 确保做到监管不失实、不失职、不失罚。加强原粮质量安全卫生监测, 是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的重要环节。对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实现监测全覆盖。重点是对粮食的品质指标、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以及真菌毒素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测。

在加强原粮质量安全卫生监测工作的同时, 要严把收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等关口。要通过诚信企业档案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完善、监督检查与综合整治、社会化监督以及与与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手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式, 把放心粮油监管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确保粮油质量安全和“放心粮油”工程顺利实施。

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 是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的根本保障

为严格阻止不合格粮油产品进入市场, 及时处理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防止粮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扩散和蔓延, 必须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 提升质量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二是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应根据实际, 制订和完善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放心粮店规范建设, 是放心粮油进入消费环节的主题平台与窗口

篇4:关于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灌溉;管理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rrigation management is given through the practice process,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rrigation work.

【Key words】Irrigation;Management

海原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也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长期的水利水保工作实践中,抗御旱魔、水土流失危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开源节流充分拦蓄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引客水发展灌溉,对增强我县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视我县灌溉管理工作现状,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灌溉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得到提升。

1. 我县灌溉管理工作现状

1.1 灌区现状。

我县灌区主要分为扬黄灌区、水库自流灌区、扬水站灌区、小高抽灌区、机井灌区。全县水浇地面积32.39万亩,其中扬黄灌区面积21.7万亩,水库自流灌区面积2.49万亩,扬水站灌区面积1.79万亩,小高抽灌区面积0.87万亩,机井灌区5.54万亩。

1.2 管理现状。

2. 我县各灌区一直采用县乡协调村管型管理运行模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是灌溉渠道、机电设备有人用无人维护,有人收费无人投入维修,加之多余年的运行,老化失修严重。

(2)是灌溉高峰期,供需水矛盾突出,行政村管水员与扬水泵站协调不力,灌溉秩序混乱。

(3)是拖欠水费严重。由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计量设施等原因,乱加价、乱收费和截留挪用水费的问题突出,挤占了正常的水价调整空间。

(4)是普遍有收取管理费现象,加重了群众负担。

(5)是由于行政村管水人员阻挠或反对,农民用水协会难于组建。

(6)是由于行政村管水人员看重利益,多灌水多受益,小畦等节水灌溉措施推行难。

3. 我县灌溉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3.1 灌溉管理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3.1.1 我县扬黄灌溉面积21.7万亩,其中固海扬黄灌区9.4万亩,红寺堡扬黄扩灌区12.3万亩,扬黄灌区内有支斗渠1258条,渠道总长度1074.62公里,衬砌长度1009.82公里,是我县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县设施农业发展和生态移民的主要基地,更是我县新区建设的主要场所,加强灌溉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建立一支系统化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灌溉水量的计划管理;负责建立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管理机制,促进渠系完善配套,加快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扩大小畦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行终端水价,规范农业未级渠系水价秩序,切实减轻农民用水户不合理的水费支出,促进农业节水和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灌溉用水与建设、生活用水调配,保障新区建设顺利实施。

(1)面对新形势下扬黄灌区灌溉管理的需求,借鉴临近县在灌溉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维持七营、黑城灌区已形成的灌溉秩序井然,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灌溉管理运行现状,并将这种灌溉管理模式向李旺、高崖扬黄灌区推广,提升我县灌溉管理水平,努力在扬黄灌区建立节水型社会。更好地服务于新区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加快生态移民步伐。根据目前海原县扶贫扬黄办建设任务逐年减少,技术人员相对建设管理经验丰富,对灌区基本情况熟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七营、黑城灌溉管理所在扬黄自流灌溉中成功经验,新生、李旺站在扬水泵站灌溉管理中已掌握了机电设备使用技术。

(2)建议成立扬黄灌溉管理局,将七营、黑城灌溉管理所、新生、李旺站,高崖水管所纳入归其下属单位,成立海原县扬黄灌溉管理局,升格为正科级局,下设高崖、李旺、七营、黑城四个灌溉管理所,统管灌溉管理工作。办公地点设在高崖中心水管所。

3.1.2 实行的节水灌溉和加强管理。(1)整治输水渠道工程,增加渠道输水能力,缩短轮水期,提高浇地效率。(2)逐步完善田间配套工程,控制单位面积水量,减少田间输水损失,提高灌水质量。(3)积极争取投资,搞小规模的渠道防渗工程,维修改造供水节制工程。(4)实行计划用水。逐步提高水价,依亩分水,按方收费,配水到闸口,精心计划,周密安排,合理调度。(5)严格控制“老秋水”用量,力争减少“秋浇”用水量。(6)优化配水方案。(7)设置测流量水设施。(8)培训水管人员。(9)试行先进管理机制,建立群众管水组织。紒紛矠加强排水管理和减少灌水退排,监督灌水质量。

3.2 节水灌溉经营管理中要在四个方面走市场经济之路。

(1)在观念上,转变把节水灌溉当做“社会福利”的观念,树立效益水的观念,把节水灌溉推向市场,要计投入、算产出、讲经营,主动把握市場,寻求市场找效益、求利润,壮大自己。

(2)节水灌溉的投资单纯由国家包下来的模式必须改变。要广开投资渠道,多方投资节水,既能解决资金上的制约,又可以增强社会的节水意识。对于河套灌区来说,只靠单方投资建设节水之路是不能实现的,要多方投资,股份经营,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使受益、效益、收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投资各方乃至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节水灌溉。

(3)在节水效益分配上,节水灌溉在取得效益时,受益方要向投资方、管理方分配节水利益,使建、管、用三方在经济效益分配上紧密联系。如通过管理措施达到的节水效益,受益方应以获益额的一定比例分配给管理方。如通过投资节水工程措施取得的节水效益,受益方要从获益额中逐年偿还投资,投资方并得到一定比例的利益。

(4)要改革灌区现行管理体制,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建立起自主型、系统配套型的实体体制,让灌区政、事分开。对灌区骨干工程实行专业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置机构、统一核算、统一收费的管理办法。对小型水利工程要放开经营,探索灌区管理的多种经营形式,吸取先进灌区的管理经验,探索实行公司制和农民用水协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灌区组建供水公司、分公司,统一管理供水骨干工程,支斗渠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管理,农毛渠道及田间灌水管理由用户成立用水管理组织进行管理。

3.3 节水灌溉管理中要在五个方面讲经营之道。

(1)调整供求方式。河套灌区的灌溉供水,具有固定的广阔的农业市场,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对水的供需方式也将发生转变,要利用这种转变不失时机地调整供求方向。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时段,变均衡供水为效益供水,实行以供定需,高效优质农业区与低效农业区出现需水矛盾时,要向高效农业区倾斜,要选择最佳供水方案,使水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扩大供水领域。以优质的服务为农民供好水、浇好地,利用节约的水量不断扩大供水领域。

(3)灵活运用政策节水增收。在不违背总水价政策的前提下,供水实行批发,销售后用户自行管理,根据不同需水时期分段计价,促进灌水质量,有利节约用水。

(4)规范用水制度,增加科技含量。要实行用户用水申报核批制度,改变现行单纯按面积分配水量的方法。引进先进的量水设备,进一步深化细化量水,划小计费单元,提高量水精度,促进节水。

(5)以灵活的配水措施,促进收费。对缴费信誉好的乡、村,要安排優先供好水,对拖欠水费的乡、村,采取必要的停供缓供措施,促其交费后供水,但不是简单的停供、缓供,而要深入到乡、村,带着感情做好工作,以优良的服务去温暖群众,不违农时地浇好地,收好费。

总之,对于灌区,灌溉工作是服务民生先决条件,灌溉管理工作是保障民生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赖汉清.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2] 冯波.士建施工现场理性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

篇5:关于对我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前几天看了市上发回来的初中、高中一些学科的竞赛成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跃入眼帘的几乎全是静宁和华亭两县,其中又以阿阳实验学校和皇甫中学居多。灵台的获奖者寥寥无几,有些学科甚至空白。这种情况也不能算作偶然或意外。据我所知,近几年我县初高中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数、理、化及英语学科竞赛中一直处于劣势。再说高考吧,这几年全省或全市的高考状元从来没有光顾过灵台,就连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的学生也没有,北大、清华的录取榜上已经连续多年没有灵台学生的席位……

这是为什么呢?

两弹一星元勋钱老在临终前还为中国的教育忧虑、期待,发出了振聋发聩提问,曾经引起了许许多多有识之士的思考和觉醒。作为一个灵台人,一个灵台教育人,我在关注,思考,也在发问……

客观的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灵台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犹如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上升,而高考成绩恰似正弦函数,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有巅峰时的心潮澎湃,也有低谷期的尴尬难堪。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迷之后,2011年灵台的高考迎来了大丰收,创历年新高。又恰逢“两基”国检的大好机遇,灵台教育的面貌又一次得到更新。旧貌换新颜,质量大翻身。真可谓双喜临门,好事连连。这是县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带给大家的福音,也是全县人民的福祉。县委县政府召开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大会,县委书记调研教育工作,慰问全县教师,干部思想作风整顿,城乡教师交流任教等,这一桩桩、一件件重大举措,无一不彰显出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大办教育,办好教育的决心和魄力,同时也昭示着灵台教育的光辉灿烂的明天。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不论哪一个环节,哪一根链条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教育的质量。我认为我县高考质量上不去的原因除了高中教育自身问题外,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小学和初中教育。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和解决问题,无异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下面我就目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和方法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主要问题

一是考核评价问题。纵观我县以往的教育质量考核办法,教学成绩一项就占到总考核分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教学成绩的考核大多是以毕业年级(初三和六年级)的会考成绩为主,其他像德育、体育艺术、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兴趣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内容在考核中虽然有所渗透,但相对教学成绩而言就微乎其微、无足轻重了。这种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考核评价机制无论是对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学校以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教师以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从上到下形成了一大批追分族,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追分热。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已经成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潜规则。加之,考试又是一种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评价方式,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不易产生是非和矛盾,所以长期以来深受各级部门的喜爱和推崇。

二是教育思想、观念问题。多数学校的校长缺乏崇高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缺乏教育家的胸怀和思想,缺乏改革家的勇气和胆识,缺乏实干家的作风和品质,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校长看重的是职位和名利,教师看重的是职称和工资,没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抓。学校教育常常以语数外等几门教学主要学科为主,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被打入冷宫忽略不管。这种残缺不全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不健全不合格的学生。难怪现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居高不下。

三是办学行为问题。一部分学校不按规定开设课程,随意增减课程节次,音、体、美、史、地、生、信息技术等非基础学科常常被语数外等“主要学科”挤占,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很少甚至从未向学生开放过,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学校不执行国家规定作息时间,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星期天、节假日补课,教师之间抢学生、抢时间,甚至连课间和吃饭时间也不放过。学校为了“安全”,限制了学生活动和自由,一些活动器材和体育设施成了摆设和文物,不让学生使用。教师乱订教辅读物,给学生布臵大量机械重复性作业,进行频繁考试和排名,打骂体罚侮辱学生,逼着学生学习等一系列做法造成学生厌学、怕学,甚至逃学、弃学。有些学校乱收费、乱罚款,强制学生订校服、参与像“书信大赛”这样的变相收费活动,在社会和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四是教育教学方法问题。近年来我县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教育改革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必要的监督保障机制,缺乏强劲的动力和内外部环境的支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阳奉阴违,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发生根本性和实质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学生、家长仍然以考试成绩为重,教师重教、重知识传授,采用强化训练、题海战术、反复考试等方式,逼着学生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怕学、厌学思想严重,对教师的依赖性大,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意识较差。这种拔苗助长、“快速育肥”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升入高中潜力缺乏,后劲不足。

五是教师结构问题。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遍较高,但从年龄结构及教师配臵来看,小学教师呈“哑铃型”,老年教师知识老化,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青年教师作风漂浮,经验欠缺,小学教育缺乏年富力强的领军人物;初中教师中新手较多,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扎实,终生从教、献身教育的思想不够稳固,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城区及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教师富余,骨干及优秀教师居多;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素质不高,负担较重;从学科方面看,音体美及英语教师严重短缺,素质教育及学生全面发展难以保证。高中扩招把初中一些优秀教师选拔到高中任教,初中教师青黄不接,初小教师大多实行包班制,一个人承担着一个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负担非常繁重。小学英语专业教师短缺,本应从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到五年级才开设,两年授完四年的课程,时间紧、任务重、质量难以保证,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六是办学条件及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近年来,在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当地经济落后,造血功能不足,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校园面积狭小,校舍紧缺、破旧,校园绿化、美化、硬化、亮化达不到要求,活动场地及教育教学资源、设备、器材匮乏,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缓慢、任务艰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育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问题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

二、建议与思考

1.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彻底改变那种分数就是质量,升学率就是质量的错误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淡化考试成绩,重视德育教育、习惯养成、兴趣培养、能力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上了高中或者大学依然有足够的潜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建议县局抽组人员在广泛调研、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新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变学期检查为学年检查,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延长考核周期,三年奖励一次,对于当年评为C等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以上评为C等的学校进行处罚,校长撤职或降级使用。三年都评为A等的学校授予先进学校,校长评为优秀校长。另外,对各中学、学区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县局要进行规范和审查,降低和限制考试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

2.选配好校长和学校班子。校长是学校的当家人和领路人。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的兴衰成败系于校长。目前我县中小学校长大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创新进取意识,有些校长一干就是多年,工作疲沓,缺乏激情、干劲不足。建议推行校长竞聘上岗,让一些有思想、有学识、会管理、懂干事、能干事、愿干事的年轻人走上校长岗位。另外实行校长任期制和交流轮岗制,以三年为一个任期,对校长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对于岗位胜任较好的校长可以连任或交流到其他学校任职,对于不称职、不合格的校长予以撤职或降级使用。解决中学学区校长的政治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激发工作热情。学校班子由校长提名推荐,县局考察任命。充实和加强学区班子,设立副校长岗位。把人事和财务分开,校长管人,副校长管钱。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发展。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和新进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凡进城区学校及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工作的教师必须有三年以上基层及偏远学校工作经历,并且师德及工作业绩考核必须达到良好以上等次;重点学校进教师坚持凡进必考制度。对于在一个学校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如果本人有调动意向的可以调动到其他学校任教。在一个学校工作不满3年的教师原则上不予调动,特殊情况除外。对于落聘教师应注意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给予他们改正和进步的机会。第一年落聘给予警告,留原单位继续任教,若第二年仍然落聘,调离原单位并进行经济处罚。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大力气规范办学行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德育、体育和美育工作。一是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尤其重视音体美、实验及信息技术等非基础学科的教学。县局要想办法解决音、体、美及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积极为这些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创造条件,力争在短期内实现英语课从小学三年开设的目标。二是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文艺体育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创建“六园式学校”,切实增强办学的活力和吸引力。三是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下大力气改变目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或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彻底解决学生思想道德、法纪观念、言行举止、文明礼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坚决执行规定作息时间,严格控制作业留量,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彻底改变那种靠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和加大作业量、训练量来提高成绩的不良做法。五是规范和加强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及变相收费行为发生。

5.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继续坚持“双学双推”活动,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重视对校长及教师的培训工作,有计划的组织校长和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解决校长和教师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和方法问题。二要树立典型,抓点带面,全面推行。建议在全县设立课堂教学改革示范点,重点在城区学校及塬区条件较好的学校强力推行,为其他学校做好带头和引导作用,县局要加强对这些学校的支持、指导、管理和考核,争取创建几所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有影响的学校。三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定期举行教师赛教、同上一节课、校长及教师论坛、课件及论文评赛等活动,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上课,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四要充实和加强县局教研人员力量,加强对各校区的教学调研、指导和督查工作。

6.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建议在中小学生数不足千名的新开、蒲窝、龙门、百里等乡镇建立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学校,解决这些学校因学生人数太少,教育经费不足和资源浪费(尤其是教师资源浪费)的问题。其他乡镇建办好一所初中和一所中心小学,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篇6:关于对我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极少,该县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2004年全县种菜收入1.4亿元,2005年全县蔬菜发展到10.0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9.96%,其中设施蔬菜3355亩,全县农业人

口达到人均1亩菜,种菜收入占农业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培树示范典型,增强导向力。该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实际,决定把蔬菜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从张家口蔬菜研究所引进了生菜籽种,在气候温和的红旗营乡老芽茬村进行了18亩试种,结果亩产生菜5000公斤,亩收入2000元,是传统大田作物的7倍;四台嘴乡在气候冷凉的太子城试种了圆白菜,由于品质好,当年销售一空,亩收入3000多元,从未有过的高效益,不仅坚定了菜农种菜的信心,也得到了全县农民的认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农民种菜的信心空前高涨,蔬菜就像雨后春笋瞬间占有了***大地。红旗营乡老芽茬村196户,种菜面积1000多亩,四台嘴乡蔬菜面积达到1.4万亩,全乡种菜人均增收1300元。

二、提升种植技术,增强生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效益?从发展蔬菜产业伊始,就把配备专业人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提高蔬菜的质量作为重要的手段来抓。县委、县政府在蔬菜种植乡镇配备了熟悉农村工作和蔬菜种植技术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红旗营乡领导班子中有7名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同时,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沉下去教”的三位一体“科技兴菜”战略。先后多次派技术人员到北京中以农场、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培养技术人员50多名;积极挂靠中国农科院、北京中以农场、北京和天津蔬菜研究所等高科技、高科研院所单位咨询信息,引进科技人才120余人次。多次聘请省市专家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仅今年,全县举办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发放材料5万多份。由于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全县蔬菜发展到16大系、40多个品种,8万亩蔬菜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环评认证,“方舟”彩椒、“百丽”西红柿等优质品种,深受广大客商的喜好,特别是“一刀绿”圆白菜在北京大钟市蔬菜批发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后续力。为使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投资重点放在了蔬菜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10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通公路村达到66个,重点蔬菜种植村全部硬化了道路;进行了农电网改选,消灭了无电自然村;开通了程控电话,80%的乡镇开了移动、网通通讯;建成了配有恒温库、住宿、冷饮等设施的蔬菜批发市场6处,简易交易市场8处;今年新打、修复机井215眼,修建防渗渠17225米。由于配套体系的不断建全,全县形成了圆白菜、长白菜、特菜3个双万亩以上蔬菜种植区,基本形成了沟与沟相连,带与带相结的“环”状产业经济带。

四、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扩张力。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综合功能。因此,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2000年县委将红旗营乡500亩大滩租赁给个人进行开发,注册成立了***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在县委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建高标准大棚400亩,建成了300吨恒温库、100平米的蔬菜打包加工车间、2000平米的批发市场和500平米的交易大棚,初步形成了种、养、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全县先后建成了“绿瑶”农贸有限公司、绿丰农林牧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农“字”型企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够合理。菜农为降低风险,同时种植多个品种,致使每个品种面积不大、产量有限,形不成规模,给客商整车收菜带来困难,导致收菜成本增加,出现了“质量好、数量少、效益差”现象。特别是设施蔬菜虽然收益很高,但由于受水利条件、生产观念、市场信息、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今年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技人员与农民缺乏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从根本上影响了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技术服务不能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出现了蔬菜优质品种少、大路货多,甚至导致部分品种老化、连年重茬、病虫害增多和缺素症的发生,直接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

三、市场

信息不灵。由于农户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在调剂种植品种时,想调不敢调,要调不会调,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与市场需求的定向性、多样性矛盾突出。80%的农户安排种植意向时所依据的或是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或是按照传统的习惯进行种植,这种现象常常导致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造成农民损失严重。

四、中介组织薄弱。发展壮大

蔬菜产业,关键是有以营销为主的专业中介组织,到目前,缺乏真正成规模的龙头营销机构。蔬菜协会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对经纪人的管理约束,致使部分经纪人在销售过程中为一己私利压价收购,损害菜农利益。同时,大部分经纪人主动闯市场联系客户能力较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营销手段单一,致使在价格上往往受制于经销商。

五、配套设施不健全。***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56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602万元,仅能维持正常的工资发放。同时,扶贫贷款也因需要担保,门槛过高,难于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资金的制约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如红旗营乡,全乡沿川10个种菜村,共有大小机井和自吸井480多眼,但只有老芽茬和白化沟两个村全部配电,其他8个村的机井配电线路需要重新整修,降低了水利设施的使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进行规划,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必须吃透省、市、县情,摸透市场行情,从本地优势出发,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实施科学规划,实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才能立足根基,处于不败之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避免三方面的盲目性。一是避免产品的同构性,打好“品种差”。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积极培育、引进新品种,逐步对老化的品种进行淘汰,对多年重茬的品种进行茬口对调或使用有机肥、微肥改善土壤成份,提高蔬菜质量。二是避免上市的同时性,打好“时间差”。充分利用区域内小气候的优势,发展壮大错季蔬菜基地,对早、中、晚菜的播种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真正实现错季生产、错季上市,提高蔬菜效益。三是避免市场的同地性,打好“空间差”。要改变传统的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确定种植品种时除依据气候、土壤条件外,还要了掌握各大市场需求,扩大输出半径,避免同一品种、同一时间,争夺同一市场,防止有规模没效益现象的发生。

二、配套建设同步,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必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多种融资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以减少县、乡政府维修和管护费用。二是加强批发市场建设,按照“政府组织管理、部门大力扶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显明的集检测、分级、包装、打冷、运输、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通过走出去引外资、鼓励干部和群众合资等途径建设恒温库、自然通风库等配套设施。三是完善农村信用评估制度。继续推广完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等级的可贷款规模,享受信贷的农户年内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支取,从根本上缓解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应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把积极种植蔬菜的干部也纳入信用等级评估行列,鼓励县乡机关干部承包、租赁农村土地,种植蔬菜,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壮大流通组织,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销售注入生机活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必须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作为活跃产品流通,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等流通机构,按照“组织规模化、经营实体化、运作法人化、服务专业化”的标准,不断完善流通功能。首先要加强对经纪人的培训,让其掌握营销方法,提高主动闯市场、联菜商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经纪人管理,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接机制,加强对经纪人队伍诚信方面的教育管理,做到销售蔬菜公平、公正,既要保证客商的利益,不能以次充好;又要对菜农负责,不优亲厚友,不压质压价,尽快形成“家庭农户搞生产,合作组织促销售”的流通格局。同时,要制定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干部、群众参与到蔬菜销售中,对销售业绩突出的干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且要给予相应的政治荣誉。

四、加强龙头培育,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强势主体。实现蔬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只有唱响龙头发展壮大曲,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拉动力,才能使蔬菜产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为此要大力培育生产、销售、加工等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载休。一是要“内推”。应对现有的龙头企业和蔬菜大户从土地、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和保护,同时协调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力争把企业推大、扶强,带动农户,拉动发展。二是要“外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仅靠县内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善借外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个性化、零距离”的服务和生产成本最低、交易成本最低的政策洼地,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三是要“嫁接”。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小企业,要借力发展,通过“嫁接”的形式,挂靠到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蔬菜产业的“航空母舰”,走节约生产、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路子,让龙头企业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实实在在的致富桥梁。

上一篇:机考题目二含答案下一篇:大二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