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5-05

关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篇1:关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2010年3月11—12日,由康定源副主任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深入到企业、社区、乡镇,通过实地走访、座谈、查阅资料、集中听取汇报等形式,对我县2007—2009年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着重围绕劳动社会保险这个核心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所取得的工作成效

总的来看,我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医疗、工伤、生育、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村干部及特殊群体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尤其近三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始终把它摆到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工作力度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社保覆盖面三年实现新跨越。据调查,到2009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72084人,比2006年的28950人增加43134人,增长14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2500人,比2006年的37587人增加14913人,增长39.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自2008年启动以来,两年时间参保人数已达9338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0566人,比2006年的20513人增加53人,增长0.2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9775人,比2006年的19013人增加10762人,增长56.6%;生育保险参保人

数达15175人,比2006年的1500人增加13671人,增长911.4%。全县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为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基金征收额大幅增长。3年间共征收养老保险基金96386万元,年均32128万元,为2006年的374%;征收医保基金12974万元,年均4325万元,为2006年的156%;征收工伤保险基金918万元,年均306万元,为2006年的147%;征收失业保险基金1657万元,年均552万元,为2006年的148%;征收生育保险基金442万元,年均147万元,为2006年的640%;2007年启动了职工大额补充医保,3年征收大额补充医保金497万元;2008年启动了居民医疗保险,两年共征收居民医保基金2432万元。

(三)特殊群体参保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2009年妥善解决了“八大特殊群体”参加社保的问题:一是落实解决了1538名原城镇集体企业超龄职工和返城知青参加养老保险;二是落实解决了7116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被清退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其中超龄参保1209人);三是落实解决了3974名在职村(社区)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四是落实解决了1.07万人原乡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五是落实解决了1989名城镇居民超龄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六是落实解决了15615名失地农民(其中超龄人员4823人)参加养老保险;七是加快推进解决了“老工伤”历史遗留问题,将被确认的21名老工伤人员纳入社保统筹管理;八是将全县46个国有关闭、破产企业的4953名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享受到相关的医疗待遇。

(四)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和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全县共建立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34个(其中镇乡12个);各镇乡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部分已经建立,部分正在筹备之中;社保服务大楼灾后重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五)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就业再就业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3年为2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为1万余名持《再就业优惠证》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2184万元;通过担保公司担保,为392人、2户企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1096.7万元,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二是退管服务进一步加强,确保了24000余名企业退休人员和2800多名省属森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社会化发放,确保了退休人员连续几年提高待遇政策的落实。三是劳动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3年间共接待群众政策咨询8600余人次,办理劳动保障案件942件,仲裁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89件,追回劳动者工资、经济补偿金、工伤赔偿等损失7200余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劳动力供应持续高位增长与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根本解决的矛盾并存;二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

高与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相伴;三是劳动者就业环境仍然不佳。这些都将对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维护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二)社会保险扩面任务繁重。虽然近年社保扩面成效显著,但距“全覆盖”应保尽保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从目前参保情况看:虽然应参保人口总数难以准确统计,但总体呈现转制企业好于新办企业,工业企业好于商贸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好于小企业和个体户,下岗职工好于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者等四大特点。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服务行业、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较少参保,部分参保单位漏报缴费基数、瞒报缴费人数、申报不及时、“五大保险”缺项等现象时有发生。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还没破题。

(三)医保政策设置不够科学。一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设置不科学,尤其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前参加的“新农合”,农转非后进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两者相比享受待遇相差甚远,缴费比“新农合”高得多,还设置了半年观察期,不但不报门诊费用,还不设置个人账户,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偏低。一方面是职工普遍反映医药费报销起付线设置高,自付比例高,报销比例低,住院治疗实际报销仅占50%左右;另一方面是职工医保基金结余高达7389万元(其中个人账户2647万元),是3年平均支付额3721万元的198.58%(即使剔除个人账户,仍是3年平均支付额的127.44%)。

(四)社保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随着保险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参保人员井喷式增加,社保经办机构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保险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一是服务场地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既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和方便群众办事,工作人员也没有一

个较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基层劳动社保平台建设未完全建立、无法减轻县级经办机构的压力,“金保工程”信息系统尚处于试运行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县社保中心2000年核定正式编制职工34名,现在实有31人,面对迅速扩张的服务范围,社会保险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四是财政投入不足,办公经费紧张,交通工具短缺,业务必须的软、硬件设施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已影响到保险业务的正常开展。

(五)基金挂账欠账不容忽视。因过去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改制而形成的财政挂账虽然近年也偿还了一些,但目前仍达1.52亿元,加上解决“八大员”、“被征地农民”等特殊问题,财政挂账还在增加;部分企业历欠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基金达1579.28万元,给基金安全运营带来较大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扩大城乡就业率。一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要落实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城乡劳动者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三要完善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较完善的就业管理服务机制;四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五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

(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保险覆盖面。一是要依法加强对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情况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督促检查,促进

城镇职工和居民尽早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准备工作,力争今年将我县纳入试点范围,争取早日启动、早日受益。

(三)及时调整医保政策,提高群众受益比例。一是要积极向市政府反映,研究解决被征地农转非居民参加医保与参加新农合群体在付出和受益方面的差距问题;二是要在现行医保实行县统筹的条件下,加强预算管理,压缩结余额,提高职工基本医疗受益率,减轻个人住院治疗负担;三是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医疗费用。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优质服务能力。一是要切实加强硬件投入,尽早解决县、乡(镇)、社区相关工作机构的办公条件、交通工具、工作经费等问题,为高效、优质服务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强县、乡(镇)、社区服务队伍建设,解决好有机构、有人员办事的问题;三是要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保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五)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营。一是要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做好基础工作,为把社保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作好准备;二是要加大清欠力度,力争尽早收清企业欠费;三是县财政要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在每年地方新增财力中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支付挂账,努力消除基金运营风险,确保基金安全。

篇2:关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以及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刘国栋厅长关于高质量推进现役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机关部署要求,从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服务水平等落脚点出发,组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夯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率先在全市实现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覆盖,高效推动了**县退役军人各项事务的全面开展。

一、领导重视,组建快速。

**县委县政府对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许远福、县长汪明君、分管领导周瑜等专门听取了县局的工作汇报,要求县局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折不扣贯彻上级部署。2019年5月20日,**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成立,由我局陈刚副局长兼任中心主任,配备工作人员8名,并解决办公用房7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传真机等必要办公设备及饮水供应等便民服务保障措施。2019年6月,成立了县、乡、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各级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建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并协调退役军人服务机构的人、财、物及时到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截止6月20日,全县20个乡镇(街道)、305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已于5月31日前全部完成挂牌,全县共成立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327个,配备工作人员336名,落实办公用房300余间,5000多平方米。

三、落实场地,建立机制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于2018年11月27日挂牌成立,办公地点原设在县民政局院内。为进一步改善我局办公服务条件,2019年4月底,县政府经多方协调,将原县物价办办公楼整体划转我局使用。为了加强领导,县委成立了高规格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将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纳入综治工作考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核查督查范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县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全部按照“五有”标准建设,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编制75人,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305人,乡村两级办公设施、经费已全部到位,并建立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制度,打通了为退役军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拓展思路,创新服务,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

(一)、建立退役军人基础信息库。通过召开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推进会,对信息采集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街道)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指导,要求各乡镇(街道)认真做好政策宣传,通知在外长期务工的退役军人,到居住地进行异地采集,县、乡、村安排专人负责录入信息采集工作,分门别类建立退伍军人信息库,较全面的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今后扎实有效的开展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截止目前,全县退役军人已登记19373名,其中重点优抚对象5562名。

(二)、强化政策落实,力促退役军人创业就业。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就业创业工作组、安置工作组、优抚褒扬工作组等相关工作组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积极支持做好此项工作,同时通过发放宣传品、张贴公告、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因材施教、适时调整培训科目。县职业中专作为对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电气焊、汽车驾驶、修理等专业,均是当前社会就业热门专业,基本保证了退役士兵按需所学,学有所长,长有所用的目的。另外,我局又创办了科龙驾校退役军人培训基地和**县灵山茶叶有限公司退役军人培训基地,为退役军人提供了驾驶员、茶叶种植、炒制等技术培训,进一步丰富了退役军人的培训科目。三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推荐士兵就业。为使退役士兵能尽快就业,我局多次会同县人社部门、县工业园区召开了三次人才招聘会,现场应聘。目前,共有退役军人200余人在人才市场找到了自己的岗位。

(三)、提前完成烈、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的光荣牌悬挂工作。为了做好此次光荣牌悬挂工作,县政府专门召开动员会、进行启动仪式,明确工作要求,特别强调工作人员务必由民政办、人武部、驻村第一书记、联系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等至少3人组成,将光荣牌送到家、钉上墙。对于户籍在辖区内而全家搬迁县、市的退役军人家庭,由乡镇(街道)指派人员到**县城、信阳上门悬挂,切实将好事办好、实事办事。至7月2日,按照“不漏一人、不落一户”的原则,我县共完成19373块光荣牌的悬挂工作,提前完成了全县光荣牌悬挂任务。通过“光荣之家”光荣牌的上门悬挂,不仅增强了军人军属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还提高了烈、军属的社会政治地位,营造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社会氛围。

(四)、妥善安置退役军人就业。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意见》和《**县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暂行办法》,采取就业安置、货币安置等办法,实现了部队、本人、接收单位“三满意”。一是双向选择。根据上级精神,对待安置人员自身实际情况、个人志愿、家庭情况和专业技术特长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情况进行统筹考虑。目前,县公安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等单位提出了用人需求,向退役军人事务局报送了接收函。二是阳光安置。双向选择剩余人员,将采取阳光安置,依分选岗的办法进行安置,由安置对象依分依次选岗,并当场签字确认,安置对象不得反悔,接收单位不得私自调整岗位,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目前,全县26名退役士官全部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单位。

(五)、主动作为,积极做好退役士兵的两险接续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工作,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深刻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政策,派员参与省厅培训,熟悉工作流程,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宣传,积极筹备接待办理,确保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完成两险接续信息录入、核算1300余人,还有700人正在办理中。一是准确把握政策。我们严格按中央文件规定,根据全国统一的政策解释口径,统一政策宣传解读、统一政策执行标准。

二是严格甄别标准,按精准、精细、精确的要求,严格政策对象的审核把关。三是规范办理流程。按照“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简明易懂的办理流程,把抽象政策具体化,把复杂程序条理化。同时加强协调配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联合办公机制,集中办公,提高办理效率。四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报刊、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开通咨询电话、印发小册子等方式,及时回应广大退役士兵政策咨询问答,把政策宣传到位。

(五)、三级联动,有效化解退役军人信访问题。今年以来,我县着力建好退役军人服务大厅和网络信访平台,推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全县建立上访涉军人员动态台账,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化解方案,有的放矢,综合施策,通过排查,对全县26个重点人员分别由县处级领导包案负责,做到事要解决,人要稳住,严格落实县、乡、村干部“四包四定六控”措施,建立党政同责工作机制。同时强化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着手、早稳控,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建立联动机制,部门间联动,京地联动,各负其责,各施其能。

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中心机构编制没有完全到位,导致工作进展较慢。县、乡、村服务中心虽然已经成立,但是县级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还在进行中,人员编制、机构还没有完全到位,影响了当前的服务保障工作。

2、对县、乡、村从事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从事退役军人服务的人员多为兼职,大多不太熟悉当前国家对退役军人的系列优惠政策,难以适应目前非常复杂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二)、工作的建议。

1、建议加大对基层服务保障部门的培训,提升工作能力。

2、科学设制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机构。县、乡镇(街道)是退役军人安置服务保障的一线,是落实政策、帮扶解困、化解矛盾、提供服务的前沿,工作力量必须得到加强,村(社区)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科学构建从上到下的与退役军人事务相适应的工作体系。

3、全面梳理分析当前的退役安置政策。当前正在执行的退役安置政策,有的已经执行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有些政策规定已经与当前的新情况不相适应,而且政策含糊笼统、不具有操作性,有必要加以研究修改。

篇3: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篇4:关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济南远郊区,总人口36万,辖7镇(乡)1办事处,设346个行政村。近年来,我县劳动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业人员稳步增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以强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基础,全面提升就业服务。大力拓展职业供求平台,健全劳动力供求网络。投资16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的县劳动力市场大厦。依托县级劳动力市场,将市场服务功能向基层延伸,倾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实现了服务功能全覆盖。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通过推行“窗口式”、“一站式”、“登门式”、“全程式”服务,发展主动服务、个性服务、贴心服务和高效服务等服务形式,努力打造“就业直通车”服务品牌。开展劳动用工信息调查,发挥公共职介机构的信息引导作用。对全县较大的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用工信息调查,收集空缺岗位,实施用工信息库动态管理;每季度末发布一次劳动力市场状况分析,为全县用工企业、求职者和培训机构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

(二)以落实政策为依托,实现就业总量的扩张。狠抓就业目标责任制落实。通过每年的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将就业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下达给各乡镇、各企业。2008年,全县共安置城镇就业4292人,今年一季度实现就业849人。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兑付就业资金40万元用于就业工作,并

加大了小额贷款、社保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调动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为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了条件。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活动。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大力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通过拓展公益性岗位的领域和范围,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2008年至2009年一季度,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833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374人。

(三)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支撑,提高就业成功率。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培训专业。在济南市率先开辟就业培训基地,按照“专业设置多样化,培训效果社会化”的方针,开设了保健按摩、家政服务、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物业管理、计算机网络维护等18个专业项目,累计进行在职职工培训、就业转失业人员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3000余人次。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实施“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就业”计划,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四)以实现统筹城乡就业为目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通过召开第五届春季企业用工招聘会,“春风送岗位”活动,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专项行动等,搭建跨地区劳务对接平台,转移农村劳动力10452人,有效改善了农民工就业环境。发展劳务派遣,开拓国内外劳务派遣市场。今年年后仅转移安置到青岛的农村劳动力就达600余人;与山东国际合作联合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劳务派遣,实现了我县国际劳务派遣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劳动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查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劳动力需求看,在城镇新增的岗位中,有三分之一的岗位要用于消化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此外,我县农业人口比重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约7.8万人,扣除目前已外出打工的,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可避免地要流向我县城区寻找就业机会,这就使得原本压力很大的城镇就业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中,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难以满足当前用工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择业观念陈旧,对岗位和收入待遇期望值较高,往往不愿到个私经济组织和苦、脏、累、险的岗位就业,自谋职业也顾虑重重。据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近年来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的专场招聘会,约有45%的岗位招不到人,上岗工作两个月以上的仅占上岗总数的50%。这就出现了“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的现象。

(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大、比例小。上世纪末以来,全县下岗失业人员仅有一半左右实现再就业。从总体上看,目前这一群体在年龄上没有新生劳动力的优势,论文化素质比不上大中专毕业生,吃苦精神又相对不如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增就业人员、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现象将进一步显现,劳动力供求和就业结构“双突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大。从今年的统计数据看,今年一季度,我县新增就业85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3人,仅占就业总量的25%。

(三)有关政策宣传落实不够到位。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对扶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因有的部门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积极,操作性不够强,使得一些政策宣传落实还不到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国家制定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还不甚了解,有些下岗职工和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该享受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享受到。据调查组

走访了解,一些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虽然税收有所减免,但各种收费仍未见减免。

(四)地方财政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财政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两个确保”。随着改革力度加大,“两个确保”等社保资金需求量将逐年增大。而我县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近几年县财政就业再就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展不快,社保基金增长缓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五)劳动力市场管理和部分企业用工行为不够规范。从总体上看,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各类职业中介行为基本规范,但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随意性较大,还存在着“用人不依法招工,招工不依法签约,签约不依法参保”的现象;加之有关部门执法手段和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在这次调查中,对此也有较强的反映。

(六)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加剧。今后一个时期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订单减少将直接导致企业裁减用人。同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与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期,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对我县就业的影响还不十分突出,一些企业暂时没有裁员计划,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大,一些外贸和消费依存度大的行业、企业规模性裁员不可避免,群体性失业问题将日益突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大量失业人员由企业无缓冲推向社会,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三、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全县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关系到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就业的组织领导,具体职能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乡镇、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工作。

(二)因地制宜,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经济发展。要认真制定和执行就业再就业规划,积极探索新的就业途径。针对我县“三峰叠加”等就业难的问题,要采取灵活的就业政策,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宽再就业门路,通过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改制重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就业,通过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灵活就业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广开就业门路。要继续把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家政服务等各类便民服务岗位,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就业观念转变,鼓励、引导、支持失业人员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三)加强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以“金蓝领工程”为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从基本技能培训向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方向转变,通过高端,带动一大批中、初级技能劳动力梯次发展。加强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对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通过对在岗位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提高在岗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减少失业。

(四)夯实基础,为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保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就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把我县就业信息、岗位信息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要健全完善乡镇就业工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乡镇就业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加强劳动市场管理和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优化就业再就业服务,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和广大求职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摸清再就业扶持对象的数量、生活状况、职业技能、择业要求等,确保他们都能享受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篇5:关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李红祥)

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创业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一步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高台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处室3人根据近年来全县劳动力技能情况培训,通过个别谈话.随机抽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查摸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相关情况,现将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民的技术技能状况:

农村劳动力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445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08万亩,辖9个乡镇,总人口16.5万,乡村人口13.01万人,占83.3%。全县共有农村现实劳动力8.34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万人的64.1%,其中:劳动年龄内(16-60岁)的7.63万人,超过劳动年龄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的0.5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从就业行业看,总体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全县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6.09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3%,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比例为73∶15∶12。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集中在劳动技能要求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建筑装修.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一线产业,从业人员约1.34万人(其中建筑业1.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1%。2.从输出数量看,劳务输转相对充分。据统计,除一产必需从业人员外,全县约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77万人,去年全县实现劳务输转2.88万人(其中常年输转1.5万人,季节性输转1.38万人),劳动年龄内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全额输转,全县劳务输出相对充分,呈超龄输转状态。

3.从就业方式看,具有明显兼业性特征。现有劳动力就业方式明显呈现多样化.季节性.候鸟式特点,即在农忙时回家务农,其余时间外出务工,属季节性亦工亦农性转移,全县兼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约2.1万人,占输出总人数的73%。

4.从收入水平看,劳务收入相对较低。年收入5000元以下4300人,5000-10000元13100人,10000-20000元9400人,20000元以上2000人,分别占输出总人数15%.45.5%.32.6%.6.9%。全县年均劳务收入2.27亿元,劳务人员人均年收入7882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747元,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5.从文化结构看,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1.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1%,初中文化4.01万人,占48.1%,小学文化及以下3.32万人,占39.8%。

6.从输出方式看,组织化程度不高。调查显示,多数农村劳动力是跟随劳务带头人.亲朋或熟人介绍引导而实现转移的,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就业状况看,富余劳动力较少,县内“民工荒”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据统计测算,全县农村有8.34万现实劳动力,按照有关标准,一个成年劳动力年可完全经营耕地8亩左右来计算,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劳动年龄内的主体劳动力)已经非常稀少;二是一产经营收入与劳务收入相仿。近年来,高台县蔬菜、番茄、棉花、制种等种植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79万座,有温室的农户8500户,占总农户的24.9%,亩均收入达9196元。加上近几年全县畜牧业尤其是牛产业迅速发展,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长10.5%,达1365元。因此,农民从事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精细型、劳动密集型一产相关职业的收入较之以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与全县年均劳务输出收入1747元/人相近,许多劳动力觉得与其外出务工,不如搞好家庭一产经营;三是县内兼业务工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县内劳务用工领域相对集中,主要是从事建筑、装修、水利工程建设和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等体力型职业,就目前情况看,此类用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水平不高,有些工程甚至有一定危险性,加之许多工程建设工地分散,只能就近吸纳劳力,其他乡镇的群众因为工程离居住地远、食宿不便、劳务纠纷多、劳动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因而导致农村富裕劳力难输出和城镇缺乏劳力的矛盾同时存在,尤其是县内一些大型工程建设招纳民工难,有活没人干,影响了工程进度;四是新生劳动力本地就业较少。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原因,近三年全县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4‰,人口数量增长较慢,县内农村每年自然成长的劳动力约2100人,其中以新增的大学毕业生、“两后”生为主。据了解,这部分人真正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很小。

2.劳动力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村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培训仍然是当前急需破解的难题。从目前培训状况看,培训方式单

一、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不能及时按照市场用工需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趋势、农民个人兴趣、特长进行分类培训,导致劳动力培训效果差、提升慢,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培训必需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落实到位,技能培训的深度不够,只能停留在一般性技能技术的培训上;三是农民思想认识有局限。对于年轻劳力和新增劳力,由于其接受新知识、新生事物较快,进行二次培训也相对容易。但是,全县农村现有劳力以35-55周岁为主,加上未输出劳力多为妇女、老年人,这部分人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农业生产,加之自身文化素质有限,参加培训多为被动应付,没有能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产业发展和学习技术上来,劳动力培训难度较大。3.劳务输出质量不高,致使劳务经济对农村的贡献乏力。受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务技能普遍较低、劳动力劳务收入不高等因素影响,劳务人员缺乏创业精神,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反哺农村、解决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县内企业就业岗位有限,直接制约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一些季节性输出的劳动力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长期往返于城乡之间。这部分人渴望就近寻找增收门路,降低打工成本。但是,目前高台县企业数量较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够强,不能满足季节性务工人员的需要。4.政府组织困难重重,培训机制不完善

自2009年开始,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按我校培训,各乡镇组织,人社局监督的模式进行培训。然而,由于农民对培训的认识不足,加之部分乡村干部对培训工作不重视,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市场虽然技术工紧缺,而真正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又不是很多。很多农民虽然很想参加学习培训,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有些特殊工种,由于受设施的制约,不能进行切实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只能以理论培训为主。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低,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

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3.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缺乏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全县职业教育尚处在发育初始阶段。

四.对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他们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2.健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我县而言,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他们多是靠乡邻.亲友的传帮.带,无序和肓目地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很难进入城镇稳定就业,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自主意识.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调研显示,有的农民已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说,如果不参加培训盲目流动,就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干赚钱很少的工作。

上一篇:2023海大招生简章下一篇:公司保安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