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

2024-05-12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共7篇)

篇1: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

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的丑角解读

【摘要】《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的浪漫喜剧之一,这部作品以浪漫爱情婚姻为主,充满了作者的早期理想。故事发生在第十二夜———圣诞节的最后一夜,这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第十二夜》 是一部充溢着狂欢化色彩的喜剧。本文对《第十二夜》的丑角进行了研究。【关键词】《第十二夜》;莎士比亚;丑角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中,奥丽维娅作为一位高贵的伯爵小姐,自有其学识与修养。莎翁喜剧中的女主角们也都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奥丽维娅生的美丽,美得让人不敢仰视。连公爵也被她的风采所深深折服,赞叹她是降临凡间的天神。当西巴斯辛初次遇见奥丽维娅,便“滋味莫难名,不识其中奥妙”。拥有这般让人迷眩的美貌,若是生的性呆一些,怕只能是红颜薄命了。偏奥丽维娅却生的一副聪明头脑,注定不凡。当薇奥拉扮作的侍童西萨里奥来访时,她蒙上面纱与侍女扮的一样,只为了试试来者的斤两,将其捉弄一番。而当西萨里奥离去时,她既怕他再来为公爵求爱,又怕他放弃了以后再不能相见,心中纠结之时,心生一计,差管家将自己的戒指送去,装作是西萨里奥硬要留下给她的,如此一来,既保留了面子,又让西萨里奥可以明白她的心事。足见奥丽维娅是个聪慧过人的女子。奥丽维娅不仅聪明,而且学识不凡。且她操持家务,指挥仆人也是井井有条,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主人。美丽的女子大多爱被恭维,可是奥丽维娅不爱。当西萨里奥说要继续恭维她的言辞时,她却让他捡重要的话说,将那些恭维话面了去。可见奥丽维娅并非一个爱慕虚荣,喜欢甜言蜜语的庸俗女子,而正是这种不慕虚荣的品质,才让她坚定不移的拒绝了公爵的求爱,去寻求自己真心爱慕的人。

一、给人以精神享受——小丑费斯特

历来喜剧都倾向于讽刺,以下层人民为描写对象,通过滑稽可笑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起到一种娱乐的作用。因此,喜剧最初是一种闹剧。闹剧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观众留下内在的感染力,大多是以夸张和插科打诨来引起观众的笑声。随着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出现特别是经莎士比亚之手,大胆突破了以往传统,把歌颂放在首位,而辅之以温和的讽刺,为喜剧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从而区别于以往喜剧,开创了欢快喜剧的先河。莎士比亚的喜剧中一般都有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诗意盎然的戏剧语言,动人的爱情故事,令人捧腹大笑的插科打诨,但莎剧受到较高评价不仅在于此,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通过喜剧这种艺术形式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倡导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这就使莎士比亚的喜剧蕴含了更深刻的内涵。其中丑角在作品中成为作者的传声筒,在剧中是关键性人物,丑角除了起娱乐作用外,他自身还具有更深层的内涵。这要追溯到丑角的来源。

丑角通过狂欢放纵的方式再现了人民大众本真的生命价值,在日后的喜剧中自然的站到了平民大众的一边,他以通过逗人发笑来战胜现实的严肃与恐惧。于是丑角可以被认为是先知先觉的人物,能够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眼光和过人智慧看透事物存在的原因及不合理性,并能够以幽默和包容的胸怀笑看一切。因此丑角的笑和丑角引发的笑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笑,代表着个体与集体在和谐一致的自由基础上的极度欢乐。丑角天生所具有的这种乐天精神和无所畏惧的个人意志被莎士比亚所吸取,使丑角在莎剧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成为他的代言人。浪漫喜剧《第十二夜》中的小丑费斯特便属于这一类,他不同于马伏里奥这一类丑角,是具有睿智精神和卓越胆识的真正小丑。他始终以机智的语言和幽默的动作为观众带来欢笑,但笑声背后投射出丑角智慧的光芒和体现出敢于揭露常人所不敢的勇气和精神。而马伏里奥则成为正面角色的反衬,是作者讽刺的一类丑角。他之所以成为被嘲讽的喜剧人物,是因为他表里不一,内心隐藏着出人头地有朝一日向上爬的野心,与外表呈现出的清教徒式的生活背道而驰。他被女仆人玛利娅看透后步入设计好的圈套,因此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观众的笑声不同于前一类小丑引发的单纯的愉悦笑声,笑声背后带有对马伏里奥肮脏灵魂的鄙视。他与剧中费斯特小丑和女主角构成鲜明对比,他那只重地位财富的婚姻观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和对爱情的美好追求。《第十二夜》作为莎士比亚浪漫喜剧的杰出代表,也是喜剧艺术的集大成者,幽默的语言和插科打诨通过小丑表现出来。小丑为人们带来的欢乐同时也使我们重新认识丑角,重新定位丑角,恢复丑角这一角色应具有的本来面目。丑角滑稽的动作、幽默机智的语言引人发笑,但这种笑应该给人以美感、令人深思,给人以精神享受。这对于观众的身心甚至整个社会都有净化的作用。

二、作为野心家的马伏里奥

第二幕第五场中,在花园里马伏里奥的自我表演,是他隐秘的内心欲望的总爆发。在四下无人的时候,马伏里奥终于让我们看见隐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欲望到底是什么,也让我们清楚了是什么原因让马伏里奥在除了奥丽维娅之外的任何人面前,都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架子。他的自命不凡源于他痴心妄想能成为“马伏里奥伯爵”,源于他对于奥丽维娅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玛利娅曾经对我说过小姐喜欢我;我也曾听见她自己说过那样的话,要说是她爱上了人的话,一定要选像我这种脾气的人”,还源于他只活在自己被压抑的幻想中。他内心隐秘着这样一种畸形的婚姻观,认为婚姻是抬高他身份的手段,他也时常陷落在自己已经成为“马伏里奥伯爵”这样的幻想中不可自拔。这种让他混淆了现实和虚妄的幻想使他时不时地摆出一副对任何人都颐指气使的姿态。到玛利娅为主导,托比爵士和小丑辅助的那场戏弄马伏里奥的闹剧为止,马伏里奥这条线索已逐渐进入高潮。玛利娅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语焉不详的情书,故意丢在马伏里奥的必经之路上。马伏里奥看到了心中的内容,更加放大了他深埋在心中的不为人知的欲望。心中的M、O、A、I四个字母本就是玛利娅的一场恶作剧,由于马伏里奥已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双眼,想尽千方百计把这四个字母往自己身上牵附,除了马伏里奥自己,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样的牵强附会有多么荒谬,只有他自己,还沉浸在自己的野心达成的幻想中不肯清醒。

到了第四幕第二场,小丑伪装成牧师刺探马伏里奥时,马伏里奥仍没有从可悲的野心中认识到自己已经被戏弄,他被自己的痴心妄想牢牢地困住了,他无法发现这场闹剧中他所处的位置,直到喜剧第五幕的最后一场,当他和奥丽维娅对质的时候,才由奥丽维娅说出那封信是假的,才让他恍然大悟,才让他从自己狂妄的野心中清醒过来。但他一旦清醒过来,仍没有任何反省和改过的态度,而是恶言相向:“我一定要出这口气,你们这批东西一个都不放过。”马伏里奥野心家的特质不仅体现在他妄想通过和伯爵小姐的婚姻来达到自己可耻的目的,同时还表现在他有和野心家一般的即使失败了也只是一味怨恨,而不懂得反省,形成了更大的野心和不为人知的隐秘心理。在以各类爱情圆满为结局的喜剧世界中,马伏里奥无法兴起多大的风浪,他是在这部“各遂所愿”的戏剧中,却没有遂逐自己心愿的人。

三、丑角相对应美与理性的化身——薇奥拉

薇奥拉是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中精心塑造并借以揭示人文主义理想和体现女性主义意识的美和理性的艺术形象。薇奥拉与罗瑟琳(《皆大欢喜》)一样,是主动追求爱情、追求男性的代表。她对公爵早已有所耳闻,而船长的一番描述更加令薇奥拉对公爵产生一种好感。她女扮男装, 到公爵身边屈身为仆。然而,命运却又无情地捉弄这位对待爱情坚贞不渝的少女。奥西诺公爵深爱着奥丽维娅,并且对待爱情坚定执着,但是这不但没有让薇奥拉有半点放弃追求公爵的念头,反而使她越发地爱奥西诺公爵。也许正是因为爱,因为她对公爵不懈追求爱情的折服,才使她不得不违心地替公爵求爱于伯爵小姐。在替公爵求爱的过程中,她既摒弃了女人惯常的嫉妒心,又表现出优雅的才情和过人的智慧。薇奥拉初次拜访奥丽维娅,就显现出她才思敏捷、谈吐不凡的高雅气质,连清高的奥丽维娅也要为她的迷人魅力所折服,甚至令奥丽维娅对她一见钟情。这种情节的安排似乎是对男性的一种讽刺,对地位的一种嘲笑,一位女扮男装的仆人战胜了公爵,赢得了奥丽维娅的芳心,这一方面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女性与男性有着某种共性特征,有着与男性同样的优越性,甚至有超越男性的特质。

薇奥拉的追求几乎把束缚在女人身上的封建婚姻意识扫得荡然无存。她执着地追求她所渴望的爱情,不论遇到多少阻碍,也不能让她放弃,更不会在意世俗的眼光。而更值得称道的是她对待爱情的无私。她愈是忠诚不苟地为公爵尽职,愈显示出她心灵和品德的美与高尚。因为爱情的痛苦是人类感情中纯个人的痛苦, 爱情的自私是可以理解的。但薇奥拉的行为,恰恰说明她突破了爱情的狭隘空间,表现了她的自我牺牲精神。薇奥拉在这点上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 不仅远远高出莎翁笔下的其他女主人公,而且这种无私的精神也是很多男性身上所不具备的,同时对于宗教意识中认为女性“心性轻浮”,是“不洁之物”等观念进行了有力地抨击。

结论:

《第十二夜》被莎评学者认为是最能体现莎士比亚喜剧才能和精神的典范之作。它通过错综复杂的框架结构,生动诙谐的人物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一个狂欢化了的世界。剧本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三个恶作剧:薇奥拉的女扮男装,托比、玛利亚以及小丑对马伏里奥的戏弄,托比对安德鲁的欺骗。这三个有心但并无恶意的恶作剧在结构上环环相套,形成这出浪漫喜剧的整体风貌。本文对《第十二夜》的丑角进行了研究。参考文献:

[1] 石锐.《第十二夜》与《梁祝》的比较——试论两剧中“女扮男装”的相似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2] 王一卓.试论《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3] 王艳.角色凸显与丑角复活——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丑角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4] 陈惇.两相对照 层层铺垫──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形象体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篇2: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

《第十二夜》讲述了一对龙凤双胞胎,由遭受巨大灾难,到拥有幸福婚姻的过程。通过阅读这部戏剧,我们可以发现人世间相同的人的特点,我最欣赏的是那个小丑,虽然他是小丑,低下的贫民,别人总骂他是傻子,但他才是世间最聪明的人,是一个能唤起人性真理,萧洒睿智的人。奥维利娅要把赶出去,整个房子里的人都骂他是傻子,而他却以逗笑滑稽的语言转化了这场**,他最善长于说好话,获得金钱。他的本质其实是最善良的人。

在反说小姐是傻子的时候”这就越显得你的傻了,我的小姐;你哥哥的灵魂既然在天上,为什么要悲伤呢?列位,把这傻子撵出去。”向微奥拉要赏赐时”先生,我愿意做个弗里吉亚的潘达洛斯,给这个特洛伊罗斯找一个克瑞西达来。” 在他的眼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生看法的豁达,对丑陋的讽刺,他让托克老爷笑,然又不使他生气等等。我们不妨学习他那种思维思考的方式或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是他帮助了小姐获得了幸福。

我也欣赏薇奥拉,我认为她是理性女子的代表。一个聪慧的女子,她深爱着公爵,她能言善辩,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女子。我欣赏她那种能言的能力与对爱情的无私付出。在说服奥丽维娅时”那真是各种色彩精妙地调和而成的美貌;那红红的白白的都是造化亲自用他的可爱的巧手敷上去的。小姐,您是世上最忍心的女人,要是您甘心让这种美埋没在坟墓里,不给世间留下一份副本””我不是个要钱的信差,小姐,留着您的钱吧;不曾得到报酬的,是我的主人,不是我。但愿爱神使您所爱的人也是心如铁石,好让您的热情也跟我主人的一样遭到轻蔑!再会,忍心的美人!”这些话是如此的维美,如此的为他人着想。她理性地爱一个人,因为她选择爱上了一个优秀的,对爱同样忠诚的公爵,她为所爱的人默默付出,而又没有向公爵表明女人的身份,无私地帮助公爵追求奥维丽娅。及她果断地婉转地拒绝奥维丽娅。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喜剧故事,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亲情,爱情,友情的完美,也看到了阻碍了这些美好的丑陋,如果我们也同样能像莎士比亚一样,如此善于发现世间的美与透明的恶,那么我们又何尝失去幸福呢?一篇好的戏剧,需要波折,需要一种共鸣。语言是世间最美的,常常要看我们怎样驾驭。驾驭好,能为我们带来财富,能为我们取得更多的成功。像微奥拉一样,说话为他人着想,能言善辩,我们也将取得心爱的人儿的欢心。像大智若愚的小丑,我们将交到更多朋友,如若当官,我想必然是能步步升迁的。

《第十二夜》中的痴男慧女,又何尝不是我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我并不嘲笑奥维丽娅爱上一个女人。因为这样替他人着想,不慕权贵的人,是人人都欣赏的。公爵的痴情,也是我们理想中的恋人,因为他太过美好,其实我想我们也是能做到与之相同优秀的。其实美好的爱情,在于你所选择的爱人,如果你选择混混月光族花天酒的骑士安德鲁,那么你的爱也只是徒劳无益的。

篇3: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

《第十二夜》主要写以女扮男装为线索的两对情人的恋爱故事。西巴斯辛和薇奥拉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一次航行中遇险,彼此分离,生死不知。薇奥拉侥幸逃生,流落至伊利里亚。她女扮男装做了奥西诺公爵的侍童。彼时奥西诺公爵正向一位伯爵小姐奥利维亚求婚,但遭到拒绝。于是薇奥拉作为求爱使者,往返于公爵与小姐之间。没想到奥利维亚却爱上了她,而她却一直暗中爱慕公爵,由此产生了笑料百出的喜剧冲突。最终,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奥利维亚和后来也脱险来到这里的西巴斯辛,薇奥拉和奥西诺双双结成良缘。

一.女扮男装的喜剧效果

“喜剧也可以说是笑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喜剧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它所运用的喜剧手段能否引起观众的笑声,也就是说取决于它的喜剧效果。” (2)

在《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和西巴斯辛是一对双胞胎,这已经足以产生出很多误会来,而莎士比亚又让薇奥拉女扮男装,从而给喜剧凭空又增添了一层有趣的烟雾,使戏剧更富有喜剧效果。薇奥拉女扮男装造成了一种喜剧纠纷,即“一个事件或人物以遮蔽了自身实质的某种假象形式出现,使人们对于它的实质的认知构成一种障碍。” (3) 这部戏剧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奇特的情境

在《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在与奥西诺伯爵和奥丽维娅的爱情关系中具有双重身份。薇奥拉深深地爱着伯爵,她常常旁敲侧击地向奥西诺暗示自己真实的身份,以及对他深切的爱意。但是在奥西诺的眼中她是个侍童,所以他不能领会薇奥拉话中的真正含义,而将她吐露的爱意曲解。薇奥拉受公爵的命令替他向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婚,却在不经意间,凭自己的机敏聪慧,令奥丽维娅一见钟情。她派人给薇奥拉送去了戒指,以示真心,并进一步向其求婚。这时候她是以巴萨里奥,一个侍童的身份被爱。本是简简单单的爱慕,但是人物身份的“错置”,使得所有的矛盾激化,戏剧冲突达到高潮。

不同的身份识别呈现出奇特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更加丰富了戏剧内容,使得内容更加的饱满,情节也更加跌宕起伏。奇特情境中的人物交错的关系,在可笑的种种冲突矛盾间,使得喜剧效果更加得以展现。

(二)富有趣味的情节

剧中,奥利维亚小姐的叔父托比,煽动安德鲁与其看似文弱胆小的情敌西萨里奥 (薇奥拉) 决斗。安德鲁与薇奥拉都害怕对方伤了自己,谁也不敢上前。这时候海盗船长安东尼奥冲了上来,他把薇奥拉当成了西巴斯辛,仗剑来保护她,可是他就在这时很凑巧地被警吏抓走了。安德鲁看出薇奥拉软弱可欺,气势汹汹就追了上去,可是他这次遇到的是西巴斯辛,刚一交手就挨了揍。奥利维亚小姐生怕“意中人”有什么不测,便错以为西巴斯辛是自己心中的那位“白马王子”西萨里奥,就用剑吓走了安德鲁;然后一心一意要与西巴斯辛之缔结良缘。此时西巴斯辛虽然完全不清楚其中的奥秘,但看到小姐容貌高贵、温柔多情,索性欣然从命。于是两人马上在教堂里举行婚礼。西巴斯辛因误伤托比而向奥利维亚小姐请罪,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正在这令人尴尬的困境中,奥西诺公爵与薇奥拉兄妹意外相逢并相识,一切“误会”方得以真相大白。剧末,薇奥拉的一片痴情大大感动了奥西诺公爵,使他心甘情愿地与薇奥拉结成夫妻。正是由于薇奥拉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使众人眼中的巴萨里奥和现实中的薇奥拉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性别,但却集中于同一副躯体,从而造成了表意和表情的失误,产生趣味丰富的情节、强烈的喜剧效果。

二.女扮男装的隐藏信息

薇奥拉的乔装打扮,演绎出许多有趣的喜剧场景。由于改换性别专属服装,导致身份的错位,使得性别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产生重叠和归位。薇奥拉通过更换服装来达到表面上性别的改变,借助这种错位引出许多意外的情节。因此,薇奥拉换上了男性的专属服装,能游历在这场艳丽的“性别假面舞会”中。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种“女扮男装”造成的喜剧性,而在这“性别假面舞会”的衣香鬓影后面则隐藏着别样的信息。

(一)性别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的重叠

性别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名词,而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因而具有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性别(se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即生理属性。而“社会性别 (gender) 则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异”,即社会属性。角色通过易装实现了社会性别之间的自由转化,造成了其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重叠。

《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就通过易装实现了社会性别之间的自由转化,造成了其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重叠。首先,薇奥拉通过外表来构建自己的男性特征。她把长发剪短,换上男装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男士外表。其次,她有男儿的胸襟,在行事作风上绝对不逊于真正的男人,奥利维亚爱上她就是最好的证据。再有,薇奥拉借助她的男性身份,使自己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从本属于女性的社会边缘地位,而上升到社会主体地位。实现了性别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重叠。

(二)性别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的归位

女扮男装造成了不断的巧合与矛盾,最终爆发,导致了身份的归位,即性别的社会属性与生理属性的归位。女扮男装帮助薇奥拉经历了男性社会,表现了男子气概,但又使得她陷入复杂的感情纠葛中。最后,当她向众人证实了自己的身份,脱下男装,便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以及心上人的喜爱,与心爱的人结了婚。她的社会性别身份和性恋取向都澄清了,完成了社会属性与生理属性的归位,同时她也实现了更好的自我。

文本中扮男装的女子不能一直装扮下去,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换装,待目的达到了,就该换回衣裙,恢复自己的真实性别。身份的道破成了生命中的一个转机。这个转机不仅可以看做喜剧面纱的揭开、喜剧的高潮,往往也是喜剧矛盾最大化后的既合情又合理的解决方案。转机带来的是符合剧中人物与局外读者心理期待的局势。剧中人物经历了由社会属性与生理属性的错位到归位的转变后,获得了美满的婚姻,读者和观众则作为戏外的先知们憋足了劲等待着戏剧矛盾的爆发,我们似乎都潜意识地认为矛盾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它注定是一个“转机”。那么为什么我们或者说作者都将《第十二夜》中的女扮男装设定为一个喜剧的“转机”呢?笔者认为这和作者的创作心理及读者的观赏心理有一定关系。

先从作者的创作心理分析,戏剧中的男扮女装最后的结局通常是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归位,那么这就意味着男扮女装所引发的一切都可能在归位后变得毫无意义。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无疑是对男扮女装的女主角具有极大的好感,女主角归位后尽管与剧本一开始的状态一致,但是正是她的属性错位,她展露了自己的才华与勇气,为她带来了最终的幸福。最后的归位与其说是必然结果不如说是对于错位的隐含的赞赏与肯定。而对于读者和观众来说,女扮男装使得她们成为了局外的先知,这种掌控全局且偷着乐的角色是受到大家的欢迎的。此外,拥有男性社会身份的女性打破社会自然属性,是对正常社会伦理的违背,这满足了人们潜意识破坏规则的心理;而这种打破由于发生在虚拟空间最后又以回归告终,读者又能够接受。由上可知,设为“转机”完全既符合作者的创作心理又满足了读者的观赏心理。

综上所述,《第十二夜》中的女扮男装不仅仅是戏剧中的一种模式,其背后更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意义。作为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手段之一,以女扮男装为线索产生了一系列伦理身份的变化而形成的喜剧冲突。在女扮男装的误会造成的不断的巧合与矛盾之中,解读“女扮男装”现象中的隐藏信息,我们发现女扮男装的精华在于将性别的社会属性与生理属性进行错置与归位,在由正常到错置再到归位的过程中,剧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伦理的大胆突破,甚至也向我们暗示着性别的含混而非单一,两性的划分不再是单纯的对立;另外女扮男装所产生的喜剧效果,从戏外作者的创作心理与读者的观赏心理中我们也可以探寻到答案。

注释

1 赫士列特:《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 杨周翰编:《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第21 8、21 9页。

2 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戏剧研究》,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第114页。

篇4: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

一、对爱情的理想化——敖新诺与奥利维亚的“悲剧”

戏剧第一幕第一景展现了公爵敖新诺对奥利维亚的爱慕之情,正是这种不切实际、近乎疯狂的爱慕使他将奥利维亚的形象理想化,将他求爱的过程理想化,最终将奥利维亚幻化成高尚的、可供歌颂的“女神”形象,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她,时刻表达对她的爱意。比如有一次公爵的随从问他是否愿意去猎鹿,公爵却说:“唉,我正在猎取我的心呢,我初看见奥利维亚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头鹿,我的情欲就像猎狗一般,永远的在跟随着我。”从类似大量的诗般吟诵可以看出敖新诺沉溺于表现情感,但这并不是他面对心爱之人时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而是由于当时“表露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时髦。

其次是奥利维亚对其爱情世界的理想化,机智果敢的奥利维亚没有喜欢肤浅的公爵,而是爱上了使者——有才气的瑰欧拉,这是她理想中的、不考虑其他干扰因素的爱情。必然使得她的追爱过程中困难重重,虽然说这种冲破礼教束缚的行为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但知道自己爱上的人不会和自己有结果,还坚持表露心迹,有点不切实际。到最后所有人的伪装、面具都被揭开,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奥利维亚还没有停止幻想——瑰欧拉对她坦白要追随所爱的公爵后,她的反应是“啊呀,可恶!我被骗了!”而这里的被骗只能是被自己虚无的幻想欺骗了,和敖新诺一样,奥利维拉也有自我欺骗的倾向。

用社会形式学说的“自居作用”来分析,敖新诺和奥利维亚对各自爱情的理想化,导致这充其量是一种幻想,是不考虑任何干扰因素的完美状态,也是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两者都由于“自居作用”产生了“自恋认同”,即将正在追求的人假想成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而且在最后一幕公爵敖新诺与女扮男装的瑰欧拉之间、奥利维亚和西巴斯珊之间并没有两情相悦的求爱过程,只是马马虎虎、牵强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后者,西巴斯珊仅仅是和奥利维亚原来心仪的西撒利欧(与瑰欧拉为孪生兄妹)模样相当,便私定终生,这样的爱情缺少欢愉、缺少满足感,只是“放弃了一场梦之后开始做另一场梦”。

二、对清教主义的讽刺——马伏里奥的“悲剧”

马伏里奥的“悲剧”似乎是不用加引号的,因为他在全剧中充当着被欺骗、被挖苦的角色,他的命运更接近悲剧,尤其是当女仆玛利亚想向奥利维亚的叔父陶贝献媚时,就会将马伏里奥贬得一文不值。比如在马伏里奥中了恶作剧的圈套之后,玛利亚嘲讽地说:“你们要是想笑得开脾,跟我来。傻瓜马伏里奥变成异教徒了,简直是个叛徒,因为凭正当信仰而获救的基督徒没有一个会相信这样荒谬的话。”就这样,在这封伪造示爱信的诱引下,马伏里奥被可笑的无知和自恋所左右,不顾身份的低微和现实的可能性大小,“义无反顾”地相信了这是“奥利维亚的亲笔信”,也按照信上所写——穿着黄袜子,满脸堆笑地出现在奥利维亚面前对她进行求爱。于是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利维亚小姐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

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剖析马伏里奥,便可以观察到深陷恶作剧中的他更多体现的是“本我(人格结构底层)”,内心充满了追求快乐、向奥利维亚表达爱意的欲望,其中也包括性欲。受到“本我”的操纵,他越来越大胆地与小姐对话以致到了滑稽的程度;但实际的道德准则与法律规范都将严格约束着他的不羁行为,被关进暗室、被百般嘲弄等等激发了最高层次“超我”;最终马伏里奥还是向现实妥协了,这里其协调作用的是他的“自我”。所以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三、对人性的探讨——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悲剧”

接下来将从当时英国的社会文化系统的角度来看。

首先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思潮传播到英国比较晚,到16世纪末达到高潮,而《第十二夜》创作于1600年,作者笔下的三位女性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女性主义意识,作者笔下的人物除了瑰欧拉和费斯特,其他人物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念,但过于将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理念极端化,这就导致了片面性,但同时也深刻的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人过于解放自己的思想,被无知和自恋所左右,导致在思想解放的“压力”下矫揉造作、自我放纵。然而在该剧的写作时期,英国的宗教改革已经和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极大的分歧,宗教改革者们要取消一切娱乐,其中清教者主张建立清教式的宗教帝国,改变现今这个缺乏戒律、轻视法律和传统、物欲横流的社会;而他们的反对者则放纵于声色享乐,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这也是在16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人们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人性上情感和理智的相互冲突,也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所以,从《第十二夜》可以隐约从这部喜剧中感受到一些悲剧意义:对爱情过分的理想化导致了敖新诺与奥利维亚的“悲剧”,无知与自恋导致了清教徒马伏里奥的“悲剧”,以及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社会中宗教改革者和文艺复兴提倡者水火不容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黄光耀.谋求帝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主流社会思潮评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77.

[2]莎士比亚著.第十二夜[M].梁实秋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2001:11.

[3]John Middleton Murry,“The Shakespeare Man,”in his Shakespeare, Jonathan Cape, 1936, p.225.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英语师范)

篇5:第十二夜读后感

《第十二夜》讲的是:西巴斯辛和薇奥拉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兄妹。在一次航海事故中,两人在伊利里亚岸边失散。薇奥拉以为哥哥身遭不幸,便女扮男装,化名西萨里奥,投到当地奥西诺公爵的门下当侍童。奥西诺公爵派薇奥拉替他向年轻貌美而富有的伯爵小姐奥丽维娅求婚。可是,这时薇奥拉已经暗暗地爱上了主人奥西诺。而奥丽维娅却对代主求婚的薇奥拉一见钟情。事情变得微妙复杂了。

与此同时,一个密谋正在奥丽维娅家中进行。她的叔父托比等人由于受到傲慢的大管家马伏里奥的斥责,便对他进行报复。他们模仿奥丽维娅的笔迹写了一封情书给马伏里奥,信中鼓励马大胆求爱,并要他经常穿着令人厌恶的黄色长袜。马伏里奥鬼迷心窍,上了他们的当,丑态百出;而奥丽维娅则以为管家在发疯。

为赢得奥丽维娅的芳心,奥西诺再次派薇奥拉到奥丽维娅的家中游说。奥丽维娅愈加爱慕薇奥拉了。而奥丽维娅的叔父却执意要将她嫁给蠢笨的富户安德鲁,于是便与奥丽维娅的女仆玛莉娅一起极力鼓动安德鲁和薇奥拉决斗。

原来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遇难时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俩人结成莫逆之交。来到伊利里亚后,由于安东尼奥船长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交给他使用。

安东尼奥船长意外地碰到正在和安德鲁决斗的薇奥拉,他错把她当成她的哥哥西巴斯辛,遂上前拔刀相助。然而,路过此地的警察认出了他并把他逮捕。安东尼奥看到薇奥拉对自己被捕既无动于衷,也不肯还他钱袋,大为吃惊,遂指责她忘恩负义。安德鲁等人还想找薇奥拉决斗,但是他们遇到了西巴斯辛,错把他当成薇奥拉,便拔剑相向,幸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所制止。奥丽维娅也错把西巴斯辛当成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情,俩人遂私下结百年之好。

马伏里奥被宣布患有精神错乱而关进了暗室,并被装扮成牧师的小丑百般戏弄。后来马伏里奥得机写信向奥丽维娅小姐申辩,才使得真相大白。

最后,西巴斯辛和薇奥拉兄妹重逢,西巴斯辛和奥丽维娅相爱,奥西诺公爵被薇奥拉的品貌所感动,宣布娶她为妻,安东尼奥船长亦获自由。除马伏里奥外,众人皆大欢喜。

篇6:喜剧第十二夜读后感

浏览了一遍《第十二夜》,无奈我的愚钝不才,冥顽不灵,依然没得出明白的答案,没找到确切所指。如果根据第二幕第二场这句“十二月十二——”来解释,就是指“十二月”的第“十二(日)”夜晚的事,所以称为“第十二夜”?

在这个夜晚里,托比、安德鲁、小丑和玛莉霞的狂欢,被讨好主人、辱谩他人的管家马伏里奥给阻止和破坏了。因此他们联合起来制定了捉弄他的计划,即那个假信之事,使自鸣得意、目中无人、缺德差劲的马伏里奥在小姐和大家面前着魔发疯般成了一头蠢驴。这个忘了身份和自我条件而对富有且美貌的小姐(主子)垂涎欲得的奴才马伏里奥,是个善于忘乎所以地痴心妄想又自命不凡但实属自不量力的讨人厌恨者。他的体内有魔鬼在作怪,所以他就做着魔鬼的事,说着魔鬼的话,以至于丑态百出,不伦不类。这就是他们在“第十二夜”里酝酿出来的故事和扮演的角色,这是全篇主要事件之一,也是最精彩的部分。马伏里奥被愚弄取笑是理所当然,是情所该然,大快人心!说明正不容邪,邪不压正。但是安德鲁无端地吃着善良无辜的薇奥拉(女扮男装)的醋而誓不两立地向其下战书决斗,是咎由自取的挑衅行为。因此惹是生非的托比和盲目吃醋的安德鲁对薇奥拉的无理取闹和嫉恨欺凌被瑟巴斯辛予以头破血流的还击,同样是天理昭彰,应得的报应。

虽说开卷有益,然而难免良莠之别。有的作品第一遍都让人不耐烦看完,更不想看第二遍了;而有的作品却让人不忍掩卷,复不厌读,并且更有新得,更觉珍贵——多数名著如此,莎翁作品尤其如此,且篇篇如此!小小篇幅容纳了那么多条理清晰的内容,蕴涵着那么丰富深广的寓意,那么多机关,那么多机智,情节发展出奇制胜,字词句章常常出奇不意,让人赏心悦目,回味不尽,读兴饱满。

篇7: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

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的社会地位次于男性。圣经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女性的祖先夏娃是由男性亚当的肋骨塑造的。波伏瓦曾指出, 在所有的父权社会中, 男人总是作为主要者和绝对的主体存在, 而女人却总作为与其相对的次要者存在[3]。《第十二夜》中, 为了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女性用她们独特的话语表达她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厌恨以及想要改变她们社会地位的愿望。奥斯汀认为, 人们说话时, 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或者描述事物;同时, 人们在以言行事[1]。说话可以被看作是用三种言语行为做事, 据此可以展现出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说话者的意图和话语中包含的情感[1]。

通过对《第十二夜》的分析, 展示出作者是如何与读者交流并传达其思想情感, 同时, 通过对剧中女性角色的言语行为分析, 揭示出其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真实行为意图以及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该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女性主义的新视角。

2 理论基础

奥斯汀认为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说话时都在实行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 即说话人说出一句有特定意义和指称的、能让人理解的话语的行为, 所表达的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话语来实施其交际意图或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行为, 也称作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的是某一行为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 即话语说出之后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和结果[1]。之后赛尔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赛尔指出实施言外行为就是在表达言外之力。他还建议把所有的言语行为分为五类:表述性行为、指令性行为、承诺性行为、表情性行为和宣告性行为[3]。

Marry Louis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话语可以用语用学中的理论进行分析[2]。他还指出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应用于研究普通的语言学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分析。刘华认为, 文学作品是一种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在交流的过程中, 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进行交流, 并向读者传达文本以外的社会知识, 以此反应出作品的主题。这就是宏观言语行为。而微观言语行为就是文学作品中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交流互动, 从微观言语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物的动机, 展现人物形象[5]。

3 从宏观言语行为角度分析《第十二夜》中的女性主义

戏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信息性的, 而且是一种帮助完成特定行为的方式, 在特定的话语结构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会产生不同于表层命题的意义。因此对话是由不同类言语行为组成的, 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第十二夜》中女性话语中蕴含的微观和宏观言语行为的分析, 揭示出她们的行为动机, 为读者呈现深动的人物形象及其深刻的主题。

3.1 言外行为揭示人物会话意图

言外行为指的是, 我们说话时, 说出的不仅仅是一些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也是在传达说话者的意图, 以及我们希望听话人以怎样的方式理解我们的话语[1]。通过对言外行为的分析展示剧中女性的智慧, 即怎样用言内行为传达她们的意图和目的。

奥西诺:你知道什么?

维奥拉:我清楚地知道女人对于男人会怀着怎样的爱情;真的, 她们跟我们一样, 是真心的。我的父亲有一个女儿, 她爱上了一个男人, 正像假如我是个女人也许会爱上殿下您一样。

……..

薇奥拉:我父亲的女儿只有我一个, 儿子也只有我一个——可她有没有殉情我不知道。殿下, 我要不要就去见这位小姐?

奥西诺:对了, 这是正事, 快前去, 送给她这颗珍珠.....[6]

当奥西诺询问维奥拉关于女人的爱, 她知道些什么时, 表面上维奥拉是在回答公爵的问题, 执行言内行为, 实际上则是在向奥西诺传达她的言外之意。维奥拉的目的就是否定奥西诺对女人的偏见的看法, 即女人不如男人那样对爱情忠贞和坚定。为了让奥西诺信服, 维奥拉以自己为原型编造出“亲姐姐”的故事, 同时, 希望奥西诺从自己的言语中知道真相了解自己的心声。“我的父亲有一个女儿, 她爱上了一个男人, 正像假如我是个女人也许会爱上殿下您一样”, 这是一个一个假设也是一种表述性行为, 通常用来描述说话者认为是对的事物[3]。事实上, 维奥拉就是一名女性, 她给听者奥西诺提供了虚假信息, 违背了质量原则与事实不符。但是这句话却有言外之力, 即维奥拉借此向奥西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从中也可以感受到维奥拉因不能吐露实情的痛苦。当公爵询问维奥拉她的“亲姐姐”是否殉情的时候, 维奥拉回答道“我父亲的女儿只有我一个, 儿子也只有我一个”。看似维奥拉的回答与奥西诺的问题毫无关联, 因为她只需要给予公爵一个是或否的回答即可, 更重要的是, 维奥拉回答的是自己的信息, 而不是“亲姐姐”的信息。除此之外, “我父亲的女儿只有我一个, 儿子也只有我一个”, 乍一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 语义上却自相矛盾, 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既是女性又是男性呢!结合剧中的语境, 当时维奥拉伪装成男仆, 外表上看, 确是男性, 因此是她父亲的儿子, 但事实上确是女性, 亦是她父亲的女儿。维奥拉急于向奥西诺吐露自己是女儿身的实情, 可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所以用了言外之力, 让自己的言语自相矛盾, 意在引起奥西诺的注意, 使之发现真相。但是, 在奥西诺的眼中, 维奥拉是他的男仆, 他未曾想过维奥拉是一名女性, 并且奥西诺满脑子都是奥莉薇娅, 没有对维奥拉的话语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当维奥拉询问奥西诺要不要见见她的“姐姐”时, 奥西诺真的以为维奥拉有这样一位姐姐, 并叫维奥拉前去给她的“姐姐”送珍珠。

维奥拉的言语步步紧扣, 层层递进, 不断为奥西诺提供线索。却因听话人奥西诺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 导致听话人未能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未达到预想的交际效果。维奥拉对爱情的忠贞给以奥西诺为代表的, 认为女性对待爱情不忠诚轻浮的封建传统观念持有者以沉痛一击。

3.2 言后行为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从人物的言后行为可以觉察到他们的性格特点, 包括她们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对爱情的坚定忠贞。奥西诺公爵命令维奥拉去向奥莉薇娅求婚, 奥莉薇娅拒绝了, 还说道除非下次维奥拉再亲自去一趟。未了, 奥莉薇娅说, “多谢, 你辛苦了, 这几个钱赏给你”。[5]维奥拉回答道:“我不是个要钱的信差, 小姐, 留着您的钱吧;不曾得到报酬的, 是我的主人, 不是我。[5]”站在奥莉薇娅的立场上, 维奥拉只是奥西诺的仆人, 给她小费然后打发维奥拉离开。然而, 维奥拉认为奥莉薇娅的言语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她与其他封建社会的上层阶级并无两样, 奥莉薇娅的行为是对公爵的爱的践踏, 是对爱情的不忠和轻视, 因此, 维奥拉拒绝接受奥莉薇娅的施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奥莉薇娅是一个有着强烈尊严感的女性, 也表现出她对待爱情的忠贞和坚定。奥莉薇娅的言内行为对维奥拉产生了影响, 以至于维奥拉做出了言后效应, 拒绝奥莉薇娅的施舍, 同时, 也是对奥莉薇娅的傲慢和偏见的讥讽与嘲笑。以此揭示出维奥拉追求社会个体间的平等关系。

奥莉薇娅向维奥拉大胆勇敢的表白向男权社会宣示了自己的姿态, 打破了封建传统中女性依赖于男性生存以及女性对爱情轻浮的观念, 是对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抗争, 也体现出奥莉薇娅对真爱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不移的态度。

在《第十二夜》中, 莎士比亚通过主人公的言语细致地刻画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 热情地歌颂和赞美女性在与封建社会以及教会作斗争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自信、主动性和对爱情的坚定。维奥拉、奥莉薇娅和玛利亚都是剧中的典型女性代表:维奥拉和奥莉薇娅是封建社会上层阶级女性勇敢追求真爱和男女平等关系的代表, 而玛利亚是下层阶级与男权或者是父权做抗争的代表。在剧中, 其他男性角色的言语投射出了女性角色的非凡智慧和坚定的人格魅力。

4 从微观言语行为分析《第十二夜》中的女性主义

微观言语行为体现的是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和读者进行的交流, 以此反映出作品中的主题[5]。《第十二夜》中的微观言语行为首先表现为女性主义。在剧中, 莎士比亚刻画的三个女性角色有其各自的特点。奥莉薇娅, 地位尊贵的女公爵, 却爱上了男扮女装的维奥拉。通过奥莉薇娅这一角色, 莎士比亚向读者勾勒出了一位勇敢、机智、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分析奥莉薇娅:第一, 奥莉薇娅不愿嫁给比她身分高、地位高、年龄高、智慧高的人。其次,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 奥莉薇娅不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她勇敢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为了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不顾世俗的眼光。最后, 她鼓足勇气向维奥拉吐露真情。由此, 读者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 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她们必须要言行保守顺从, 而奥莉薇娅确是为女性抗争的代表。

维奥拉女扮男装, 成为奥西诺公爵的仆人, 并爱上了公爵, 而公爵爱的却是奥莉薇娅。但维奥拉愿为自己心爱的人做任何事情, 甚至于帮助公爵向奥莉薇娅求婚。尽管维奥拉内心痛苦煎熬, 她依旧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另一方面, 她意在用言语告诉公爵真相、表达自己的爱意。她甚至以自己为原型编造了“亲姐姐”的爱情故事。维奥拉向读者呈现的是具有高尚品质与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

玛利亚与以上两位女性角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玛利亚的社会地位较低, 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她对于男女不平等关系的抗争却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在她眼里公爵安德鲁就是一个傻子, 除了有钱和身份以外一无是处。玛利亚还教训安德鲁说“思想是自由的”, 在某种程度上, 这是对以安德鲁为代表的阶级以及男性的嘲讽。

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制度是《第十二夜》的另一主题, 也是其中的宏观言语行为。封建制度束缚着女性, 认为她们比男性的社会地位低。然而, 奥莉薇娅和维奥拉对真爱勇敢执着的追求就是对不平等社会最有力的抗争。马伏里奥是教会清教徒的典型代表, 他虚伪好大喜功, 玛利亚取笑马伏里奥是一个自命不凡、装腔作势的清教徒。玛利亚对马伏里奥的讥讽向读者还原了清教徒的丑恶嘴脸, 也表现了玛利亚对清教徒的厌恶和抵制。

5 总结

对剧中女性角色言语的分析为我们再现了当时人物的处境, 包括她们的愿望、她们高尚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 她们与封建社会的抗争。然而, 《第十二夜》是基于父权思想创造的作品, 因此也有它的局限性。女扮男装的妇女形象从男性的观点和言语特点上揭示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此过程中, 话语权一直掌握在男性手中, 男性在话语中处于主体地位, 女性处于客体地位。事实上, 维奥拉已经意识到“我们男人也许更多话, 更会发誓, 可是我们所表示的, 总多于我们所决心实行的;不论我们怎样山盟海誓, 我们的爱情总不过如此[6]。”即使是飞儿扑火, 女性依然追寻着她们的真爱, 甘愿为她们所爱的男人牺牲。尽管《第十二夜》并没有向读者展示女性主义和女性解放的全景, 但加深了我们对于男女平等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 同时开阔我们的视野。

《第十二夜》诠释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展现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抗争, 刻画了一个个在封建社会中, 在追求真爱的旅途中, 依然勇敢执着、忠贞不渝、坚持不懈、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剧言语行为的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女性主义、看清清教徒的伪善以及深刻认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 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摘要:奥斯汀认为, 说话即在行事[1]。因而, 文学作品语篇中的说话行为与严肃话语中的说话行为是没有区别的。该文拟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第十二夜》, 通过对剧中女性的言语行为的分析引出人物话语背后的隐含意义, 揭示剧中女性人物隐藏的思想及她们在父权社会中的抗争和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 进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第十二夜》,言语行为,女性主义

参考文献

[1]Austin, John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Pratt, Marry Louis.Towards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3]Searle, John C.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波伏瓦.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597.

[5]刘华.话剧《雷雨》中的言语行为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3 (3) :63-6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剧本】相关文章:

莎士比亚时代05-07

莎士比亚戏剧特点04-07

莎士比亚经典名言07-15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04-30

莎士比亚成就简述05-12

莎士比亚名言励志05-17

莎士比亚作品分析05-20

莎士比亚诗歌赏析05-28

莎士比亚智慧名言05-31

莎士比亚的所有名言08-26

上一篇:曹庄煤矿员工调动工作意见下一篇:家具导购员销售技巧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