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读者

2024-05-13

吸引读者(精选八篇)

吸引读者 篇1

关键词:新闻标题,吸引读者,技巧

联合国汤姆森基金会所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曾经指出:“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 但你却无法强迫他饮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你也会遭到类似的问题:你没有办法强迫他阅读。但是, 有一个办法可以吸引他阅读你的报道, 那就是使用精彩的标题”。因此, 基本上每家报纸媒体都把制作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作为独家本领。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信息的浓缩, 最具新闻传神色彩, 它不仅要把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传达给受众, 使用的词句讲究准确精炼, 不能产生歧义或误解, 还应起到沟通受众、引导舆论的效果。所以, 一个新闻标题不光要有质量而且还要有“光彩”。

首先, 要了解新闻标题的结构组成。新闻标题一般是由主题和辅题组成的, 辅题则是由引题和副题组成。主题是一则新闻中最主要的部分, 表明了新闻标题中最主要的事实和要表达的思想;而辅题则是为了说明主题, 或者为了加强主题气氛和色彩, 协助主题一起完成标题任务。假如主题能够单独完成标题任务, 辅题则可以略去, 只用引题。辅题往往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写作多行;而引题应该简短, 建议不超过一行, 因为读者在引题上关注过久会分散对主题的注意。

其次, 要了解新闻标题的写作要求及写作方法。

一是要表达出编辑清晰的思路。一篇新闻标题往往集中了文章的主题和陈述的事实, 或者是所要阐明的问题, 是对新闻报道内容和思想主题的浓缩和概括。在工作中新闻编辑应该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及时掌握形势发展,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切实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贯彻落实到编辑工作中。作为编辑, 不能对稿件的原标题进行机械的“翻版”或简单的“传话”, 而应进行深加工。标题要想制作得出新出彩、“楚楚动人”, 让人一见难忘、记忆深刻, 就要体现出编辑的个性和创新, 鲜活灵动的标题才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是要多用动词, 少用形容词。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 要突出动词。因为当前, 电视新闻、网上新闻是群众的主要新闻来源, 阅读文字新闻的读者要求新闻能够活起来。多用动词, 能使标题制作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更生动形象。因此, 使用动词制作新闻标题越来越受到新闻编辑的重视。同时, 在新闻语言中还应该尽量少用形容词。

三是要增强新闻标题的感情色彩。传递新闻信息, 是标题的基本功能。如果能同时传递情感, 则会增强新闻标题的感染力, 这就需要赋予标题以感情色彩, 增加新闻标题的人情味。2009年11月13日《东方今报》有一则报道:省会普降大雪, 几家医院的急救车都已派出, 仍供不应求。从11月11日8时至12日12时, 郑州市三院派出急救车20余次, 每接回一个病人都非常艰难。这则报道以护士长的话作为标题“一天下来, 急救人员裤腿都没干过”, 生动地展示了救护人员在湿冷的雪地里“马不停蹄, 没有喘息的机会”, 让读者不由地对他们肃然起敬。这则报道与同版刊登的《交警救助6000多名滞留群众》《万余人组成176支抢修队伍》相比较而言更能引起人强烈的震撼。

四是要达到生动鲜活。新闻标题要有表现张力, 除描述发生的事实外, 还应让受众有所感染、有所启发, 起到意犹未尽的效果。要做到生动鲜活, 必须正确选词并恰当运用修辞。其一, 要正确选择好词句, 注意词句的感情色彩等。其二, 要正确使用修辞, 使标题生动鲜活, 富有感染力, 如仿词、双关、呼告、借代、排比、比拟、反语、比喻等。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要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让他觉得新鲜, 从而吸引他去读正文。那么, 应该怎样来做好报纸的新闻标题呢?

一、要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实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 都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新闻标题能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实, 让读者看后产生直观具体的印象, 并与作者形成共鸣, 产生联想。所以, 新闻编辑在拟定标题时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用大众熟知的、具体形象的事物, 来描述那些生疏的、过于抽象的事物, 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使用比喻, 让抽象变得具体, 让枯燥变得生动。

一个好的标题, 需要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提炼, 对作品提供的客观事实, 用比喻、对照、借代、比拟、烘托等手法进行再创造, 突显新闻事件的特征。一些别出心裁、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 往往显露出作者的聪明才智。

二、要有文采, 耐人寻味

标题常常是源于作品、高于作品, 它是新闻的眼睛, 提炼出了新闻作品的精华。凡是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富有文采, 耐人寻味。怎样让标题富有文采和美感?结合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让标题富有音韵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节奏感很强。例如, 《共圆足球梦, 同唱一首歌》这则标题, “仄平平平仄”对“平仄仄仄平”, 前后平仄相对, 节奏感鲜明。

二是锤炼字词, 让字词焕发夺目光彩, 在标题中掷地有声。包括精选动词, 善用色彩词, 巧用数字及活用成语、歇后语和俗语等。比如《张飞卖秤砣人硬货更硬》等。

三是借用古文、古诗词、名人名言等, 丰富标题文化内涵, 让标题文采飞扬。比如《问泉哪得清如许, 唯有钱塘活水来——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等。

四是善用比喻、比拟等修辞, 彰显标题的文采。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新闻标题, 必须把隐藏在新闻作品中的要点、闪光点, 用一句话、一个词语进行挖掘提炼, 进行富有文采的展示。要求一语中的, 对新闻稿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要贴近读者生活实际

编辑是新闻作品的第一读者, 工作的主导思想要同受众心贴心, 真正了解受众的所想、所需、所求。拟定标题的时候, 如果编辑注重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 就会吸引读者。日常中, 读者往往比较关心自己的生活或身边发生的事情, 喜欢关注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事。所以, 一个好的编辑需要准确把握受众心理, 制作出贴近读者生活实际, 能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标题。

此外, 标题不能词不达意、文不对题, 也不能脱离新闻事实, 随心所欲的虚构夸张。特别是一个言论标题, 不仅要求做到遣词准确精炼, 而且要求标题直接揭示言论的核心部分, 要直截了当, 切中要害。但笔者认为,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应该有新意, 不能太直截了当, 制作新闻标题时多讲究遣词造句, 在立意上多下功夫。

此外, 制作眼前一亮的新闻标题还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形式多样。制作新闻标题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比如有的新闻适应单行主题, 有的新闻适应引题与主题相配, 而有的新闻却适应主题配副题。此外, 依照稿件的不同特点还可采用实题虚题的不同选择。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 什么适合表现主题, 就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越生动准确、越吸引人越好。

二是要有实有虚。实题和虚题各有长短, 应该互相搭配。实题易于点明新闻事实, 反映出新闻的人和事等。有时候实题作主题时会显得太实, 不易跳出新闻事实, 缺乏想象空间, 不生动鲜活, 但仅使用虚题又不能直接反映新闻事实。所以, 只有做到虚实搭配, 才能实现形神兼备, 生动传神, 形成较强的感染力。

三是要禁忌全面, 突出一点。选择新闻作品中的细节, 将作品中较为生动的事实用一句话提炼概括, 使新闻平添色彩, 吊起读者的胃口。因为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所以应该提炼出新闻的精华, 使其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及可读性。

总之, 制作新闻标题难度较大, 是检验一名新闻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制作一个吸引读者的好标题, 往往需要新闻编辑自觉加强知识积累、注重生活观察、掌握大量信息, 在锤炼字词、提炼中心、遣词造句等方面下功夫, 才能真正制作出画龙点睛的好标题。只有这样, 标题这双新闻作品的“眼睛”才更闪亮、更有韵采, 报道出来的新闻事实才会更吸引人, 受到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标题选评》编写组.新闻标题选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32.

你想拟出吸引读者眼球的妙题吗 篇2

近年来,中考、高考的作文大都是话题作文。要写好话题作文,拟题很关键。“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吗!那么怎样才能拟出吸引读者眼球的好标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善设悬念引人注目

在标题中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如:《富豪只借一美元》《“洋姑娘”的困惑》《蚂蚁乔舒亚的日记》《滴血的栀子花》《小偷中奖》等等。看到这些标题,读者肯定会问:难道富豪也会借钱?他怎么只借一美元?洋姑娘是何许人也?她有哪些困惑?蚂蚁也会写日记?它写了什么日记?栀子花怎么会滴血?小偷也能中奖?中了什么奖?会不会是个骗局?这些疑问会撩拨着读者的心,让其欲罢不能,直到看完全文才肯罢休。

二、逆情悖理引人注目

人们大都习惯定势思维,如果我们从侧面、反面进行构思,拟出一些不合常情、常理、常规的标题,定会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如:《我很重要》《残缺之美》《我不是一个好女孩》《掌声为自己响起》《十六岁,老朽了》《地狱里的天堂》等等。人们习惯说别人如何如何重要,哪有说自己重要的,不合常理;残缺是不美的表现,可作者偏偏说残缺也是一种美,与众不同;公然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女孩的女孩一定不简单;我们早已习惯于为别人鼓掌,从没想过为自己鼓掌,且看看作者怎么说;十六岁,正是生命的花季,怎么就老朽了?地狱里怎么会有天堂,搞错了吧?这些题目,抛弃了惯用的思维角度,采用变式思维,从而达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三、妙引仿拟引人注目

巧妙引用诗文名句、影视歌曲名句作为文章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仿当今流行语、诗文名句、成语、广告语、影视歌曲名句等拟写的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爱你没商量》《千里共婵娟》《妙趣“数”生》《将完美进行到底》《有“鼠”自远方来》《茶楼昨夜又春风》《一生之际在于勤》等等。《爱你没商量》引用的是影视剧名,《千里共婵娟》引用的是苏东坡的词句,引用恰到好处。《妙趣“数”生》是由成语“妙趣横生”化用而来;《将完美进行到底》是由流行语“将爱情进行到底”化用而来;《有“鼠”自远方来》是由《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化用而来;《茶楼昨夜又春风》是由李煜的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化用而来;《一生之际在于勤》是由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化用而来。这些题目能让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在叹服作者机智的同时高兴地读完全文。

四、音韵和谐引人注目 人们爱读诗,是因为诗歌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我们命题也讲究音韵和谐的话,我想读者也会像爱诗歌一样爱它的。如:《我很胖,但是我很棒》《“脑轻松”,不轻松》《攥着东西找东西》《你忙我忙全在忙》等等。“胖”和“棒”都压“ang”韵,有一种和谐之美;“东西”重复两次,“轻松”重复两次,“忙”重复三次,有一种回环之美,读起来流畅顺口。这几个标题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氛围,让人留恋品味。

五、巧用符号引人注目 符号包括标点符号、数学符号、单位符号等等。我们如能巧妙地将这些符号运用于作文拟题中,也能使题目出新出彩。如:《网?网!》《8≠发》《我的PH=7》《人×知识=∞》等等。《网?网!》是以“生活”为话题的习作标题,“?”表示生活是张网吗?“!”表示生活确实是张网!透过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被生活网住的痛苦和小作者渴望挣脱桎梏的强烈愿望。人们习惯于把8和“发”联系起来,而小作者巧用“≠”,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化学课本中,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值来表示,当PH<7时是酸性,当PH>7时是碱性,当PH=7时是中性,小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的性格,很独特。《人×知识=∞》是以“知识”为话题的作文妙题,表明人一旦与知识结合,就会变得无穷大,多么形象生动啊!

写出鲜活妙句,吸引读者眼球 篇3

一、多点描写,让语言生动鲜活

许多文章空洞乏味就是缺乏描写。比如描写人物,如果我们能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刻画具体,就会使文章语言生动鲜活。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光头行动》一文中这样写道:“第二天早上,我们几个光头约好一起去教室。在全校师生的一路嘘声中,几盏‘明灯齐刷刷地出现在教室里,全班立即大爆炸,男同胞跑上来一通乱摸,女同胞则笑得前仰后合,临近考试的紧张气氛一下子荡然无存了。”这一段如果没有男女同学不同表现的动作描写,肯定会逊色得多。

二、加点修饰,让语言美丽多姿

有的学生作文,语言只有赤裸裸的主干,缺少修饰成分,自然缺乏表现力。如果恰当地以“定、状、补”及四字词语加以修饰,把所写的事物有声、有色、有形地再现出来,语句就会绽放异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前几天,我脸上长出了十几个青春痘,我并不在意,哪想到越长越多了。”添上修饰成分,变为:“前几天,我这只有零星几粒痘痘的脸上蹭地又冒出十几粒痘痘。我并不在意,哪想到这些‘小家伙顽强不屈、前仆后继、潜滋暗长,只几天工夫就在我脸上泛滥成灾了。”很显然使用了“零星” “蹭地” “冒出”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修饰词,和“顽强不屈” “泛滥成灾”等词语,使文章语言充满趣味,突出了青春痘的疯狂长势,让人耳目一新。

三、融点景物,让语言透出情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将六种事物一一排列,构成了一幅意境极美的图画,衬托出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这便是通过写景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衬托心情。作文中,我们也要善于融入景物描写,营造出美的意境氛围,进而表情达意,这一定会让作文语言灵韵飞动。例如:《麦琪的礼物》一文中这样写道:“德拉哭完之后,往面颊上抹了抹粉,她站在窗前,痴痴地瞅着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白色的猫正行走在灰白色的篱笆上。”其中“灰蒙蒙的”、两个“灰白色的”,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德拉失望、沮丧、无奈的心情。

四、用点修辞,让语言变得优美

修辞是最富有实用性的语言表述方式,用得好,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糙为细腻,让语言变得优美。最常见的是比喻,它利用丰富的联想,选用人们或看得见的、或经历过的、或感受到的、或想象得出的形象作比喻,让读者在欣赏优美语言的同时,获得喻体形象所具有的自然美感。例如:“贪婪是长在心中的杂草,这种草会指使你把手伸得很长很长。”“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夺目的光彩。”这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比喻贴切生动、新颖别致,令人叹服。

五、引点名句,让语言富有文采

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大都经过了时代的锤炼,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如果我们能在写作时恰当地引用一些闪烁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则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文化底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如:一位学生在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中这样开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可饿死不食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如此丰富的底蕴,他们用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呼唤‘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不仅诠释了“所欲有甚于生者”的含义,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还展示了作者阅读的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六、来点幽默,让语言诙谐风趣

中学生天真活泼,写作时,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板着面孔为文而文,这样会给人做作之感。幽默、诙谐是智慧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在文章中适时地“幽他一默”,定能为文章增光添彩。例如:“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当我在下课铃响0.1秒之后手捧我那刚买的新碗狂奔向目的地时,地上的一颗小石子不知是怪我踩疼了它的肉体,还是故意与我过不去,偏偏要不识时务地跑到我的脚下来,害得我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与大地母亲接起吻来,直到嘴肿得老大。更可气的是,我那刚买的新碗不幸英年早逝。”本段用幽默式的语言写生活、诉真情,显得妙趣横生。正如宋代诗人黄庭坚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抓住新闻点吸引读者眼 篇4

第一, 要加强学习, 关心时事政治, 深入领会中央精神。每天要多看新闻, 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 对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焦点事件及时进行梳理。这样, 才能在对同一新闻事实的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 把其中最新颖、最有价值的内容和片段抓住。

1992年初, 当时的国内外政治形势错综复杂, 《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陈锡添就是靠着平时的积累, 凭着记者的第一感觉, 认识到邓小平来深圳视察的非同一般的意义, 他采写的1.1万字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朴素、新颖, 充满时代感, 有着强烈的时效性和震撼力, 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全国主要报纸纷纷刊登;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用45分钟的时间全文播发。这样, 使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 以便全面地贯彻落实。

1994年, 《陕西日报》记者田长山、王文阁采写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将添新彩秦兵马俑二号坑开始发掘》一稿, 获得了全国省、自治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这本是个具有一般会议性质的消息, 但由于记者对秦俑文物的知识积累相对较多, 在现场捕捉到一个又一个新闻点, 使得稿件的内容层次分明, 科学充实, 给读者增添了形象、生动的阅读感觉, 避免了陷于平庸与一般化。可以说, 记者平时的学习与积累, 以及对这个专业的熟悉与修养是报道成功的关键。

第二, 要勤于观察, 深入分析和挖掘, 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比如, 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前, 中国队幸运地闯进32强, 圆了世界杯的梦想。一时间, 掌声如潮, 外籍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更是被戴上了神奇的光环, 简直捧上了天。然而, 笔者经过冷静、客观的分析, 写出了一篇千余字的体育评论《神话益少》。当时, 虽然与大环境不太相符, 泼了点儿冷水, 但事后, 在中国队颗粒无收, 尴尬完成世界杯之旅时, 一切都得到了验证。

再比如, 去年男篮世锦赛, 当中国男篮败于立陶宛, 结束征程后, 各大网站上的评论、论坛上的帖子、留言等等都是攻击中国男篮, 并没有看到中国男篮虽败犹荣的一面。本届中国男篮成员没有姚明, 实力是近20年来最弱的, 但是他们敢于拼搏, 在与希腊队一役中, 分差是多年来最小的一次。因此, 《现代生活周刊》的记者、编辑以赞扬中国男篮拼搏精神的独特视角, 组织了一系列报道, 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第三, 要逆向思考, 冷静分析一些热点问题, 在反差中发现新闻点。新闻的发生有时候会有“惯性”, 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某个季节, 会有若干同类新闻出现, 如果顺着“惯性”报道, 就很难产生新意;反之, 倒过来想一想, 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使平面报道变得立体化。

1999年, 《新华日报》记者张晓东、陆峰、孙巡对国内一些媒体鼓吹南京化工大学的李世光因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而名噪全国, 成为南京高校第一个“千万富翁”的报道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他们经过大量的采访发现, 所谓“千万富翁”实际上并不存在, 完全是经商业炒作加媒体吹捧而成的。11月4日, 当《大学生千万富翁子虚乌有》这篇稿件见报后, 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培养科技人才, 需要实实在在地下功夫, 千万不能做表面文章, 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扶贫帮困, 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长年进行的重要任务, 此类报道很多, 大多是从帮助者的角度写, 能不能从被帮助对象角度采写呢?循着这个思路, 2010年, 牡丹江电视台在报道爱心帮扶活动时, 围绕生活贫困, 但仍自强不息的特困家庭, 精心制作了10集感人至深的专题片《坚强与渴望》, 生动地表现了特困家庭感恩社会的良好精神面貌, 激发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慈善事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第四, 要抓住那些令人心动、激动、感动的细节或片段。一开始就用形象的“画面”把读者的眼球紧紧抓住,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是捕捉新闻点的“捷径”。

1983年3月11日, 新华社记者刘德玉在《生命之火在燃烧》一文开头中是这样写的:掌声, 雷鸣般的掌声, 回荡在人民大会堂里……那激情热浪, 简直要把轮椅上的姑娘抬起来了。主席台上, 人们自动地让开了道, 送轮椅上的姑娘退场。冷不防, 从台下冲出来一位拄着双拐的女青年, 她急促地登上主席台, 抱着轮椅上的姑娘失声痛哭, 她哭着说着:“你是我们残疾人的骄傲, 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我也二十八岁了, 比起你来差得太远了!”轮椅上的姑娘深情地抚慰她说:“别哭、别哭, 鼓起勇气, 只要好好学习, 我们都有希望!”

该通讯从感人点入手, 不仅吸引了读者的视线, 而且很好地深化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主题。

找准新闻点就等于给稿件一双明亮的眼睛, 让广大读者透过一篇篇立意新颖, 主题明确, 意义深远的新闻稿件, 看到感人的事实, 社会的进步, 以及伟大时代的风貌。■

浅谈现代图书馆如何吸引读者 篇5

一、馆藏建设

据悉, 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80 万种, 外文期刊约15 万种。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0 万种, 出版正式期刊近千种。面对这众多的文献, 任何一个情报机构都无力收藏齐全。而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基础。没有丰富的馆藏, 图书馆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大信心社会的到来, 把图书馆逼到了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打破原有的馆藏模式, 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向电子文献和网上文献转化。而在我国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网上数据传递, 那么电子文献的收藏与使用将会缓解图书馆因经费紧张, 信息量不足而造成读者查询不便这一弊端。光盘具有存储度高、容量大、检索方便、价格低、存档寿命长等优点, 备受用户和读者的青睐。读者到图书馆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荒芜的图书馆是难以挽留对信息渴求的读者的。图书馆的馆藏只有尽力向电子文献和网上文献发展, 才能够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才能吸引读者。

二、自动化、网络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而电子计算机进入到图书馆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信息加工、存储和检索的能力, 现代通信技术也大大提高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面临如此种种发展, 图书馆如何解决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提取及共享等问题, 图书馆向着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图书馆是势在必行的。

现代化图书馆具有的先进的文献信息生产力 (如计算机软件、网络、数据库、信息高速公路等) , 加大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深度、力度和广度, 促进了文献信息的社会化, 信息服务的远程化。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局域性和封闭性。网络化带给人们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在此, 笔者就获取信息的途径——电子阅览室, 做以简单的介绍, 并与同行商榷。

现在的光盘数据库品种多, 电子阅览室的开设即可解决目前图书馆的信息量不足, 又可激发读者利用先进手段学习知识的兴趣, 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是图书馆在信息社会重新定位的基础。是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范围彻底改观的契机, 是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 吸引读者的必由之路。

三、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要生存, 要发展, 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服务项目是不行的。在各种学科知识相互切入、渗透、融合, 科学的综合化与交叉显现加剧的今天, 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又要有多种学科的知识, 知识面既要“专”, 又要“博”, 争取做到一专多能, 多专多能, 在博的基础上专, 博和专结合, 既博学多才, 又学有所能。只有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 才能适应当代科学的发展。

当前,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信息检索手段也起了很大变化, 由原来的手工检索, 发展为多样化的计算机检索 (网上、光盘等)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是图书馆员所要面对的。未来的图书馆员必须是既懂理论, 有掌握各项技能的具备较强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 具有对信息的吸收、加工和输出能力。从而完成图书馆员从“理论型”向“技术型”的转变。

未来的图书馆将是一个综合信息中心。它不仅收藏有纸质型出版物, 而且还拥有各种光盘、数据库和可供阅读的图、文、声并茂的电子出版物及计算机终端与各个信息中心联网。那时的图书馆员将具有图书管理员和信息情报员的双重职责。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并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从而把读者重新吸引到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杨应全.现代图书馆如何吸引读者[J].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 1997 (2) .

图书馆吸引读者的实践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图书馆,吸引读者,实践与思考

一、目前影响图书馆读者到馆率下降的因素

1、读者群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变化

由于目前网络的不断普及和迅速发展, 一部分读者群从图书馆阅读过渡到通过电脑来满足他们大部分的知识需求。而依赖网络, 由网络途径获取知识成为他们的习惯, 这直接导致图书馆读者到馆率下降。

2、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某些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单一、被动, 依旧还处于单一的借还形式, 则不利于吸引读者。这种“为人找信息”被动的守株待兔式服务直接影响了图书馆读者的到馆率。

3、文献信息资源的质量下降

近年来由于书刊价格的上涨, 经费短缺等问题的日显突出造成了文献收集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文献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 文献质量的下降则必然会造成图书馆读者数量下降。

二、解决途径

1、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

公共图书馆一旦出现馆藏文献贫乏, 门前冷落的现象就会出现。在建立信息产业的今天,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 必然要求图书馆在文献采集时, 调整藏书采购原则, 修订藏书采集计划, 本着图书馆耐以生存的基础就是文献信息资源这一要点, 在图书馆管理上应该扩大文献资源, 使用丰富并富有特色的文献信息, 以此来满足读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而图书从采编到上架流通的过程应该加快, 缩短新书与读者见面的时间。通过各级政府加大文献购置费的投入, 在不断更新和丰富馆藏资源的情况下, 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

2、增加电子资源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为了适应网络信息的发展, 除纸质文献外图书馆还应该增加一定数量的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少, 则会导致读者利用率低。图书馆应该搞好信息检索的培训工作, 促进图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宽敞舒适的建筑和设备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吸引读者, 而图书馆建筑应该从选址到内部设计, 都应该追求健康, 本着环保和人性化要求, 以此来为读者营造朴素简洁和美观舒适的学习研究环境。

好的图书馆环境可以激发读者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有利于读者调节和消除视觉疲惫, 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图书馆的内部如果是绿色的主色调, 就可以达到宁神作用, 而在室内适当的养花养草则有利于读者带来保持良好阅读心情。

4、优良先进的服务手段

图书馆应该以“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为服务新理念, 图书馆人员应该要求自己坐到工作细致, 作风严谨, 态度和蔼, 举止端庄, 谈吐文雅, 切不能工作消极马虎, 对读者冷漠甚至恶语相向。整个图书馆应该以人文服务来衡量图书馆服务的优劣标准。拒绝机械、呆板、生硬、冷漠的服务行为和服务过程。将服务环境上升为灵活的、热情的以及和谐和温馨的环境。亲切热情的服务态度使读者能感受到“进馆如家”的感觉, 增加了对图书馆的亲切感, 有利于将读者吸引到图书馆里来。

5、创新的管理和服务

图书馆应该开展面向社会有吸引力的活动, 如定期举办讲座、开展读书活动等, 尽可能地为读者阅读提供便利, 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应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期刊、电视、电影、网络, 新闻媒体、印刷宣传手册、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读者座谈会等方来加以宣传, 使人们使用图书馆的意识增强促进全民阅读,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同时积极宣传图书馆馆藏资源选择内容好, 实用性强的藏书来迎合读者需要, 提高对读者的吸引力。

结论:

综上所述, 图书馆应该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妥善处理好与读者的关系, 形成和谐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大力支持, 加强馆藏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和保持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 同时加强舆论宣传的引导, 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才能吸引读者。

而相信, 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 可以做到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多。图书馆在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下, 提高其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模式, 就可以改变图书馆读者持续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袁锡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高校图书馆建设》,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4 (04) 。

[2]张亚丽:《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教育》,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

[3]陈三川:《浅议市场经济大潮下的高校图书馆改革》, 集美航海学院学报, 1995 (01) 。

[4]李建华:《国际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1999 (02) 。

吸引读者 篇7

关键词:企业知名度,读者群,选题方向,经销手段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 我国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在各级政府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和投入, 加速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 各种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产业开始异军突起。特别在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鲜明的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其中, 我国的出版业乘势而上, 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经验的老牌出版业高歌猛进, 不断萌生和崛起的新兴企业也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地开辟市场和占领市场。在我国出版企业的朝阳业态充分显露的当下, 笔者仅就刚刚起步运营的出版企业中的图书开发经销企业吸引读者的四项策略发表一己之见。

一、扩大企业知名度, 营造先声夺人之势

刚刚运营的图书开发经销企业在业界是新人, 在市场上名不见经传, 不知名的企业怎么能拥有市场?换句话说, 一个出版企业知名度的大小决定了受众群的多寡, 受众群的多寡决定了目前市场所占有的份额和市场的发展前景。所以, 刚刚运营的出版企业首要的人物是扩大企业知名度, 营造先声夺人之势。可采取的做法有:

1. 利用市政设施打广告。在繁华地段、有广告位的公交站牌上打广告, 也可以在报亭前张贴海报。广告的内容应突出出版中心与百姓的关系, 如可以帮助百姓将自己的作品印刷出版, 为其提高升职空间, 或者是提高名誉。广告语宜精练、醒目、实用。2.借助媒体做宣传。应注册企业微博、微信。初始阶段的粉丝固然不多, 但可以请“承德新鲜事”“承德新闻网”等微博帮忙发布出版中心的最新动态, 以及向人们征稿等信息。发布信息时, 需注重实用性。应在微博、微信上发起投票调查活动, 了解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喜好, 调查结果将为选题策划提供参考。为了鼓舞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还可以举办转发有奖, 或是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有奖等活动。3.通过报纸刊登读者调查问卷, 通过寄信或是在网络上下载电子问卷后发电子邮件的形式, 获得人们的反馈。4.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上建立宣传本企业的词条, 及在适合时机建立企业网站。5.组织线下活动。在高校、图书馆等文化圈组织线下活动, 如读书活动或是宣传活动。邀请媒体报道, 增加曝光度, 吸引眼球。

二、明确读者群, 有的放矢地开辟市场

据中国出版网的报道, 2012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 综合阅读率下降;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 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有所增加;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 超过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 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超五成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接近七成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无疑,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 国人中的多数人爱读书、渴望读书, 并希望有更多类型更经常性的阅读活动可参加。另根据《2008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的结果可知, 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4%, 远超成年人 (49.3%) 。如果我们能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等明确我们的读者群, 就能有方向性地做图书的选题策划。当然, 还可以通过自行设计读者问卷, 开展读者调研等方式来获知读者的需求。在掌握读者需求的基础上, 将本企业所要面对的主要读者群确定清楚, 抓住这些读者的阅读需求经销图书, 有的放矢的开辟市场。

三、明确图书选题方向, 力求所经销的图书被更多的读者所喜爱

选题方向的选择对于图书的销量至关重要, 如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图书选题:

1. 了解读者喜好。2012年, 《海口晚报》在海口市做了一项关于读者阅读喜好的调查, 结果表明:各年龄段的受访者对阅读的需求不同, 喜好各异。如青少年更爱阅读文学书籍, 中青年热衷于通过书籍“充电”, 老年人则更钟情于阅读历史类、传记类、养生类书籍。老年人较为传统的阅读习惯使得其成为此次调查中阅读实体书最多的群体。经统计, 阅读排行前3类的书籍分别是文学小说类 (超50%) 、旅游指南类 (约20%) 、人物传记类 (约10%) 。这个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国的读者阅读喜好, 也就是说, 文学小说类、旅游指南类、人物传记类的图书能获得更好的市场。2.畅销书榜单。亚马逊、京东、当当的图书销售榜单, 都是我们选择图书选题的参考。参考畅销书榜单, 可以受到的启示是:寻找能够成为畅销书的选题。如小说、散文随笔、教辅图书、教养读物等;按照畅销书的思路策划图书;热播电视剧未出版的小说。如2013年10月14日起, 在安徽卫视《海豚第一剧场》、北京卫视《红星剧场》、天津卫视《快乐生活剧场》、重庆卫视《黄金剧场》播放的电视剧《打狗棍》, 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可以关注热播剧, 了解热播剧的原著小说是否已经出版。如果尚未出版, 趁着电视剧的备受关注, 尽快出原著小说。3.自费出版书。自费出版的图书通常是没有市场前景的、学术类的、专业类的、书画类的书, 印量不大, 市场风险也不大。想自费出书的作者, 通常是为了有实体的成果 (可能是为了评职称) , 或是为了更有利于保留自己的作品 (如画作、书法作品等) 。

四、图书形式不拘一格, 经销手段更注重媒介化

当下, 互联网的全球覆盖态势导致了图书载体形式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纸质形式, 各类电子形式的图书载体形式不断推出, 且特别吸引受众眼球。因而, 当下的阅读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阅读, 有很多人会选择在包括手机在内的电子阅读器上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 在与作者签约时, 可以不再只是简单地签纸质载体的版权, 还可以与其签订电子版版权。在出版图书时, 也可以在同步推出kindle版图书。应建立书系, 根据图书种类的不同 (如小说、散文、教养、童书等) , 建立不同的书系。即使与不同的出版社合作, 也可以加上本出版中心相应书系的名字。建立书系不仅可以使图书类别明朗化, 也有利于打造自己的品牌。

吸引读者 篇8

一、转变观念, 正确定位, 拓宽服务渠道

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及发展前景。图书馆应尽快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体制, 工作重点应正确定位, 加强外向型的职能拓展。

(一)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它组织和个人向公共图书馆捐赠文献信息资源、资金、设备等, 支持公共图书馆建设。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它组织和个人, 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向公共图书馆捐赠文献信息资源、资金、设备的, 捐赠人依照有关法律享受税收等优惠。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公共图书馆社会基金, 专门用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

(二) 以人为本, 创新服务

开展面向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应考虑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群体的特点, 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设施、设备和服务。应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区域。

(三)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与其他图书馆及文化教育机构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和地方文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图书馆界和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 转变机制, 增强活力

公共图书馆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业务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遵循国家有关职业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二、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 增强吸引力

图书馆在加强外向型服务中, 必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提高了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但仅依靠知名度, 至多只能获得读者的短期认可。图书馆只有依靠已创造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加强馆舍设备、馆藏文献等“硬件”建设, 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才能增强吸引力。

(一) 图书馆的设备设施是为读者服务的先行条件

现代化的馆舍, 优美的环境, 先进的设备设施, 首先给读者造成的是一个视觉的冲击。试想, 如果一个破旧不堪的图书馆, 首先就缺失了吸引读者进入的感觉。再加上文献的缺乏, 势必造成图书馆吸引力越来越小。因此, 只有给读者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才能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把更多的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

(二)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自身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 科学合理地确定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方针, 形成完整、系统、有特色的馆藏体系。图书馆根据其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 有计划地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各种信息资源, 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适应大众读者的一般阅读需求;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适应各类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

三、增强馆员素质意识, 强化服务功能

普遍均等的阅读服务, 是公共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路。只有通过我们细致的工作和无微不至的服务, 使本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能无障碍地享受到我们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 那么, 图书馆就自然会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 逐步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一)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

图书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为天职, 以读者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二) 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

各级各类图书馆共同构成图书馆体系, 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

(三) 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 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

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延伸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在信息社会中, 公共图书馆要依据时代的需求, 凭借自身的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服务手段自动化, 文献资源数字化, 信息传递网络化, 才能大大增强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网络信息的服务是信息服务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图书馆推广信息服务空间的必然手段和工具。图书馆要实现管理及服务自动化数字化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有效支持。因此图书馆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积极搞好网络设施建设, 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和信息线检索服务, 为读者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罗晓鸣, 何小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思路[J].图书馆2004 (5) .

[2]黄俊贵.社会教育职能强化-21世纪图书馆大发展趋势[J].图书馆2000 (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吸引读者】相关文章:

从读者心理谈报纸编辑的读者意识09-10

吸引人才05-11

吸引怎么造句05-26

标题吸引范文05-15

吸引力05-18

读者心声范文05-16

读者角度范文05-16

读者分析范文05-16

读者文明公约04-16

读者服务05-18

上一篇:初中地理兴趣教学十法下一篇:风险识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