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2022-09-1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党和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等学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措施。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统合学校及社会资源, 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 在这里的“人”, 绝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名词, 而是一个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人, 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着的人。在教育中, 人的问题的实质应该是关于人如何存在、如何生活、如何去探寻和建构人的生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在于对人的关注, 它必须融入学生的生存、生长、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之中。

1.2 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 心理健康教育事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在人的素质结构中, 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 它渗透在各种素质之中, 影响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人, 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 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要说去改造社会, 就连立足于社会都是非常困难的。从人才学角度讲,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因此, 高校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3 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成年初期, 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和经济上将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 从而走向独立与成熟。这个时期, 他们既面临各种发展机遇, 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 如怎样适应环境变化、怎样协调人际关系、怎样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等, 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矛盾和困惑。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 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 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1 确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和基本依据, 是正确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根据学生实际, 高校应确立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即及时发现并科学地矫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 掌握有关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科学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 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中级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即通过对大学生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他各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使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保持和谐的适应关系, 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级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

2.2 创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

创建班级、院系和学校分工合理、覆盖全校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 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信息畅通、服务到位、支持有力、干预及时。

第一级,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 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领导小组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任组长, 包括学生工作部门、各系等职能部门领导在内, 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级, 在各系设立心理辅导站, 配备心理辅导员专门负责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员以反馈信息为主, 定期将系学生特别是表现异常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报, 同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并积极配合中心对问题学生进行重点关注。

第三级, 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协会, 学生会设立心理部, 班级设立心理委员, 寝室设立心灵使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开展各种活动, 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举办培训班让他们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简单辨别标准、朋辈心理沟通技巧, 使他们了解并及时反映本班级同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需求以及个别同学的异常情况。

2.3 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3.1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及参与心理健康训练积极性,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特点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同时注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育中去, 与其它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3.2 做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在学习、生活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教师通过面谈与电话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应、发展、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恋爱、择业等方面的个体咨询服务和压力处理、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团体训练服务。对于个别学生面临的是障碍性心理问题, 应本着对学生、学校、家长负责的原则, 及时把这样的学生转介到医疗部门心理咨询门诊, 并与家长、学校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2.3.3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和心理特点的多样性, 决定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采取单纯知识传授的模式, 而应当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 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措施。团体心理辅导为参加者创造了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 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 反省自己, 深化认识, 同时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有助于培养成员与他人相处及合作的能力, 增强了团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同时也使学生加深自我了解, 增强自信心, 开发自身潜能, 是一种比较适合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2.3.4 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高校就注重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普查, 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 并根据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类, 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和辅导, 大大减少了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 有效地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 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及开展学生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3.5 注重健康知识宣传,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重大, 高校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五个原则, 不断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为此, 应确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创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新形势下创新党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浅谈提高备件采购效率方法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