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练习题及答案

2024-04-15

鲧禹治水练习题及答案(共9篇)

篇1:鲧禹治水练习题及答案

鲧禹治水阅读答案

鲧禹治水阅读答案

鲧①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②,不待帝命③。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④。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⑤。

注释

①鲧(g n):人名,禹的父亲。 ②这句说:鲧盗取了天帝的神土采堵塞洪水。帝,上帝,天帝。息壤,据说是天帝的神土,能不断生长,因而能堵塞洪水。堙(y n),堵塞,填塞。③这句说: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④祝融:火神的`名字。羽郊:羽山的近郊。⑤这两句说:鲧腹中生下禹,天帝就命令禹平定了九州。复,同“腹”。据郭璞注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卒,最后,终于。布,同“敷”,铺填的意思。传说禹吸取鲧治水不得法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治服了洪水。

阅读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鲧(g n人名)窃帝之息壤 B.以堙(y n堵塞,填塞)洪水C.鲧复(f 又)生禹

2.翻译句子。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译文:

3.有人说,在如何治理洪水这个问题上,鲧失败了,禹胜利了,但他们父子都不失为古代人良与洪水进行搏斗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治水英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对鲧禹其人其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鲧禹治水阅读答案

1.C 2.B 3.大神鲧偷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许。 4.鲧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危胁之际,挺身而出与洪水进行斗争,并冒着生命危险,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终于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所做所为赢得了后世人民的景仰和歌颂。

禹善于总结鲧失败的教训,利用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治水斗争的胜利,从这一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译文

洪水泛滥起来,波浪滔天。(这时),大神鲧便去偷窃天帝的宝物息壤——一种能生长不息的土壤——来填塞洪水,不等待天帝的允许。天帝(恼怒)便叫火神祝融去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可是却从被杀死的鲧的肚子里,生出他的儿子禹来。天帝只得命令禹去铺填息壤,平定了九州的水患。

篇2:鲧禹治水练习题及答案

鲧禹治水教案一

教学要求: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教学设想:

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大胆、丰富的想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

(5-----10自然段)(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鲧禹治水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

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篇3: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鲧禹治水》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一开始,我便以故事禹的出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接着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引导学生分步骤自学课文,使学习的过程目标准确,且由浅入深有序进行。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的引导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有自学就必定有反馈,在反馈中互动交流,了解学情,并于重、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发言,再次观看受灾画面,感受人们的苦难。在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体会鲧治水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理解,体会鲧的善良、富有正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与天帝的无情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育。通过课堂小结,感受其精神品质。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从《三过家门而不入》中这一情节,写片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把自己扩写好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一点我很欣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口头语较多、肢体动作不自然。最重要的是对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把握、运用的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我又没能及时正确的进行指导,不免存有遗憾。

反思二: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鲧禹治水》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详细叙述了鲧禹治水的具体过程。一开始,我让学生介绍自己曾经读过的神话故事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把学生带入神话的世界,引出本文的课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引导学生分步骤自学课文,使学习的过程目标准确,且由浅入深有序进行。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教师的引导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决定因素有自学就必定有反馈,在反馈中互动交流,了解学情,并于重、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断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发言,再次观看受灾画面,感受人们的苦难。在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体会鲧治水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理解,体会鲧的善良、富有正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与天帝的无情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育。通过课堂小结,感受其精神品质。

在讲述禹治水的过程中,体会禹治水的方法与鲧治水方法的区别,让学生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的特点,在治水过程中体会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为公忘私的精神,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种精神表现出来。在讲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学生产生对禹的不难,主要是认为禹自私不孝,在这里向学生解释这不是自私,而是由更多的受苦人民在等着他,充分体现禹的公而忘私。

通过对整篇课文的讲解,学生能够很容易把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总结出来,这也充分展示出学生好学乐学,善于总结的方法,本节课的学习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对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不是很流畅,出现了些许的卡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使课文内容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反思三: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以奉献为主题的首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人们世代传颂吗?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时,根据前一节课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提问题,从中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并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1、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他治水的方法与父亲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结果怎样?为什么大禹会成为人们世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而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大家交流资料、信息共享、合作学习、讨论探究,比较大禹与父亲鲧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大禹的方法好在哪里?学生把老师分发的表格填写后调板展示,老师讲评后相机进行点拨:大禹是怎样疏通河道的?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方法之巧妙,施工之辛苦;感受大禹一心扑在治水上,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为了治水,他不顾个人生活的幸福,推迟婚期、婚后短聚、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是何等高尚啊!这些讲解,环环紧扣,有力地表现出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总结延伸过程中,根据板书原因、经过、结果等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并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凸显奉献主题,将大禹治水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毛泽东、雷锋、戴明瑞等等这些不同时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入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说明他们是八荣里以服务人民为荣的践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达到了语文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课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感受体会能力。

篇4:《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这个小故事。

2、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

3、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测: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一)、预习环节(课前完成):

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

2、搜集关于中国神话故事方面的资料。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

1、导入新课,介绍时代背景。交流对古代神话故事的了解。

2、学生就课题提问,确定目标。

3、检测字词的识记理解情况。(1)、给认字注音。

壤()霆()浃()(2)、看拼音写词语。

Xī rǎng wāng yáng gǔn tàng hàn liú jiá bâi dà yǔ()()()()()

二、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什么?

(2)、根据内容给文章分段。(在书上标记出来)

2、挑选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进行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展示提升

1、展示

2、指导朗读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补充词语。

大发()汗流()天()地()欢()跃

2、课文写的是的 故事。

六、拓展延伸:摘抄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

一、预习检测

1、复习旧知,《鲧禹治水》写了什么?

2、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新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他们治理洪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答案画在书上。(2)、他们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2、品读感悟,感情升华。

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有感受,画出来,并把感受写出来和同学分享。

三、展示提升

1、展示

2、在全班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对课文中重点句、段进行品读感悟,感情升华。达到对课文更进一步的理解。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篇5:《鲧禹治水》的课文内容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翻译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篇6:《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教学设想:

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大胆、丰富的想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篇7:鲧禹治水语文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二、赏析人物形象: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三、重点语句赏析: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四、对比手法探讨:

1、文中有哪些人物?

(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篇8: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剖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4.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

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2总结学生的感受。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介绍《山海经》

主要内容:介绍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2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认读生字(1)出示生字:壤(2)比较字形:壤嚷攘 4理解词语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斥逐:排斥,驱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认真地读一读。

四、积累词语,布置作业

1让学生抄写、积累喜欢的词语。2作业:通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一、复习引入

认读词语

苦苦哀求 毫不理会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 汗流浃背 天寒地冻 毫不在乎 兴奋不已 欢呼雀跃

二、研读课文

1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

(1)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他们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体会

(1)交流一:鲧治水的理由。

①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相关的水灾资料片。

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2)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息壤”是什么宝物?它神奇在什么地方? ②你怎么评价鲧?

【对于鲧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既要看到他的善良,不惧危险,又要看到他投机取巧的错误。】

(3)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的过程的?

(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最感动的地方。A.治洪前: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导引洪水流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抓主“走遍”“摸清”“导引洪水流入大海”等语句,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

B.治洪开始: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体会“亲自”一词,说明大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赢得人们的响应,因此也感动了神龟和应龙。】

C.治洪过程:

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b.参考资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事迹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D.治洪后: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这句话写出了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水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整个句子以治洪的艰难险阻反衬出了大禹和人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④小结: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贵的是,大禹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们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终于共同战胜了灾难。

(4)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决心;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三、领悟感受

1领悟写法

(1)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那么课文中哪些情节使你感受到是离奇的想象?

(2)小结: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出来的,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2拓展升华(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

(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四、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鲧王治水》《禹王锁蚊》《三过家门》的故事。

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山海经》,读一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特点,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其次,让学生查找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与课文有机结合,加深对鲧禹治水的敬重,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

篇9:鲧禹治水练习题及答案

上传者:sznsj nieshengjun@163.com 简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相关课件:

上一篇:古诗池上的意思下一篇:石庄镇卫生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