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学案

2024-05-09

大禹治水学案(共10篇)

篇1:大禹治水学案

栾川县叫河镇初级中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鲧禹治水》学案

主备:李富强

主审:万伏山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述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征服自然的精神,感悟我们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霆、浃”3个生字,会写“禹、汪、壤、烫、浃”5个字,理解“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学习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鲧禹父子是如何治水的,感受他们为民造福、征服自然的精神。

学习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神话故事提示的意义。知识链接:

1、神话: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是最早的口头散文。它包含了人类的幻想与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追求,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渴望。

一个国家的历史越悠久,文化底蕴越深厚,神话故事就越多,流传范围也越广。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神话故事加起来,仿佛银河中璀璨的星斗。这点点的星光孕育着各族人民,祖祖辈辈,世代相传。

2、本文选自《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卷十。《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利的事迹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自学提示:(经过预习,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朗读课文,小组内先比赛,之后小组之间展开竞赛.2、自学生字,理解以下词语。(组长听写字词)

汪洋 祈求 斥逐 大发雷霆 泛滥成灾 汗流浃背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并概括大意。

三、深入研读课文。

1、鲧和禹为什么治水?

2、他们是怎样治水的?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画出具体语句,并朗读)

3、课文表现了鲧禹父子什么样的崇高精神?(在书中划出具体语句,并写上旁批)

4、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是神话故事的特点)。

四、随堂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xī rǎng wāng yáng gǔn tàng jìng pâi()()()()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山南海北 坚硬 齐心协力 悲惨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寒()冻 欢呼()()大发()()()()遭遇 泛滥()()()南()北

4、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___________的心。他决心___________父亲的遗志,______________洪水,完成_________________人类的事业。

大禹___________了山南海北,____________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海的方法来_______________水灾。

篇2:大禹治水学案

【拼音】dà yǔ zhì shuǐ

【简拼】dyzs

【近义词】过门不入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成语出处】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 从大禹治水至今,除患兴利是治水的主题。

◎ 大禹治水,以救世英雄的身分传位给儿子启,从而开创了夏朝。

◎ 村里派他到戏校工作,他便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戏校距他家不到1500米,他可以半月、一月不进家门,很有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味道,显示出南街人一心为公的良好素质。 ◎对,就是解放前的事儿,家里要是有老人你要一问,还是应该知道的。现在说的这段儿也是如此,都回家去问一问去,有老人应该知道,这叫:“大禹治水”。很希望老人们长寿啊。说这大禹治水大伙儿都乐了,说这太早了。对,太早了。 ◎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与治水有关的事都记到大禹的名下。

【成语故事】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负责治水工作,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治水,让水流入大海。”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终于消灭水患。

【产生年代】近代

篇3:大禹治水随想

在大禹治水的十三年里, 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然而, 千百年来, 除了有点不近人情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其它的故事在普通大众中可以说是鲜为人知。

大禹治水十三年才得以“平水土, 归九流”, 一方面说明水患严重, 工程浩大;另一方面, 也可理解为当时的水患也不像现在夏天的洪水来得猛, 来得凶。大禹治水还是有一定喘息的时间的。大禹常年在外治水, 难得从家门口路过一次, 从家门口路过回家看看妻子儿女, 向妻子问声好, 给孩子以照顾和关爱, 对治理洪水也造成不了多大的影响, 况且大禹治水是在中原地带, 冬天天寒地冻, 在当时生产力的条件下, 是无法治水的, 十三年里, 大禹完全有时间回家看看。因此, 我认为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并不真实可靠, 有更多的想象的成分。

真实的情况怎样,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探究。其实,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 也并不重要, 因此也没必要去探究。重要的是这个不合情理的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流芳千古、家喻户晓, 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值得思考。

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文化原因是中华民族的义务本位思想。义务在伦理学上的意义, 是指自觉履行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本位”的本义表示“根本的位置”、“中心位置”。所谓的“义务本位”是指在伦理道德体系中把“义务”看成“基础的”、“基本的”要求。

义务本位要求社会个体必须为群体履行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并追求由道义原则所规定的群体“公利”。儒家提出了“尽其在我”的人生准则, 所谓的“尽其在我”是指在人伦关系中只要求己 (我、个人) 应对群 (他人、社会) 尽义务履责任, 而不要求群 (他人、社会) 对己 (我、个人) 尽义务履责任。“尽其在我”的义务本位的社会伦理观, 认为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个体利益必须服从群体利益, 个体的道德本质体现在对群体利益的维护与奉献上。因此, 个体应该爱国爱民,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是也。

正是这种心理, 中国人把人与人的关系看得高于一切, 个人的见解与活动都必须放在伦理原则———人与人关系准则的价值天平上称量, 个人的人格没有独立的意义。个人的欲望更没有天赋的认可。甚至把人欲视为破坏道德的罪魁祸首, 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个人的欲望几乎一概被置于邪恶的边沿。这一点, 曾冷酷地排斥了许多个人合理的欲求, 压死了无数动人的激情。但我们更应该看到, 我们民族的这一心理特质,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素质的最宝贵的特征, 凝成了大批震烁天地的伟绩壮举, 造就出成千上万可歌可泣的忠义之士, 如智勇双全、临危不惧的蔺相如;饮雪吞毡、大义凛然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范仲淹;不畏权贵、为民请愿的包拯、海瑞……他们的事迹成了教育、鼓舞炎黄子孙的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历久不衰实有赖于此。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里, 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勤劳坚韧, 看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执着顽强, 以及征服自然的决心、勇气和力量。同时, 从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地探析, 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胸怀。

篇4: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我们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应对价值员工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出自经典典藉《大学》,原文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境做一点点曲解,比如格物这里重点指“格人”、“格心”,即透彻地了解、理解价值员工,挖掘价值员工的知识。

正心

价值员工流失正常吗?其实很正常。知识经济时代不比计划经济时代,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由国家分配,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一做可能就是一辈子,而且一项技能,可以保证终生。员工即使不喜欢该岗位,也得培养喜欢,所以讲究“干一行,爱一行”。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本身的更新,以及更多机会的涌现,使员工面临更多的发展机会、更迫切的学习观,从观念上也变成了 “爱一行,干一行”,人的兴趣有可能转移,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平台有可能变化。价值员工,因其价值,往往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流失无可厚非。

企业应该正视这个变化,当价值员工提出离职,在挽留无效的情况下,切忌设立关卡,以各种条件要挟,拖延员工离职时间,这样往往导致双输的结果。当员工铁了心要离开的情况下,企业的任何挽留措施都是无效的,设立障碍只会让员工反感,甚至有可能为未来树立敌人。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放人,君不见曹操败走华容道,多亏了关云长放他一马,想当初,如果曹操知道关云长要走,宁愿杀了他也不要他去寻找刘备,那样,一来会给天下英雄留下一个坏印象,无法招纳更多人才;二来,华容道要是别人守着,曹操可就大势不妙小命玩完。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也适用于价值员工流失。企业不要认为价值员工离开就是背叛企业,甚至闹到对簿公堂,有时候,高姿态不仅仅是做给离职员工看,对于在职员工也会起到重要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价值员工流失,而非价值员工的知识流失,如果是知识流失就不正常了,那么,如何应对?

诚意

有了正心作为基础,在价值员工还在公司安心工作的时候,事实上就应该做好知识流失的防范工作,有备则无患。价值员工一般来说都有一技之长,有其优势所在,有些技术可能是价值员工自己掌握的,这种情况就比较危险,需要给价值员工一些激励和约束,恩威并济,软硬兼施,让价值员工发挥最大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流程、制度等的约束,让价值员工以文档、培训交流、培养后备人才等各种方式共享自己的知识,使价值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些行为需要与价值员工的升迁、薪资等挂起钩来,要为价值员工提供好的平台,以诚相待,使价值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同时要防止价值员工恃才生骄,不能让知识只藏在价值员工的脑子里,这样万一将来价值员工离开,形成知识断层,就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

曹操把关云长纳入麾下,一味恩宠,但却没有安排任务,依关云长的性格,怀抱知遇之恩,如果曹操安排几项任务,比如说培训士兵兵法,关云长必会把任务好好完成才走,这样,即使他离开,曹操起码也会少点损失。对于价值员工,要关心,也要委以重任,并在项目过程中,使其知识自然地“流”出来,比如完善项目文档归档制度。

诚意的另一点还可以表现在价值员工提出离开以后,企业如果之前的防备措施做得不好,可以与价值员工开诚布公地谈谈,摆明员工离开后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恳请员工多留一些时日,把手头的工作、头脑中的知识做一个传递再走。诚恳的态度往往可以感动价值员工,如果新单位要求的时间不是太急,企业就可以争得一点宝贵时间。

格物致知

当价值员工要离开,企业挽留无效,相关部门(最好是直属领导和人力资源部员工)要多与价值员工接触,可以设计调研问卷,请价值员工对企业的各方面发表一下看法,价值员工对原企业未必没有感情,只是面临更好的机会时,往往不易摆脱诱惑,如前面“正心”部分所言,这是非常正常的,在要离开的时候,往往能够指陈时弊,坦陈企业的一些优点和缺点,这对于企业经营会很有帮助,所以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离职前约谈这样的制度。当然这类工作不要流于形式,态度是否诚恳,一谈便知,如果给价值员工感觉是敷衍了事,那么,员工也就不愿意坦白相告,这样企业就失去了宝贵的改进机会。

人力资源部要做好异动记录,定期进行总结,分别从岗位、年龄、薪资等各方面观察离职人员的动向,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员工流动的动向,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在价值员工离开之后,人力资源部也应与其保持长期联系,因为价值员工所去的企业,往往也是优秀企业,保持联系,可以使知识流动起来。价值员工在新企业获得的知识(请注意,不是商业机密),有可能回流到原企业。这样就有可能把员工的流失反而变成正向、有益的事情。

篇5: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看到咱班的小朋友老师真喜欢,因为你们都用明亮的眼睛望着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学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大禹是谁?人们为什么叫他大禹?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师: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生:说疑问。

看来同学们有不少疑问,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轻轻的把书打开到第25页,轻轻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故事。

大家都读完了,我想听听咱班小朋友是怎么读书的,谁想来展示?指名读 生评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停顿三方面)

老师听同学们有的地方读的不太好,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读古代的短文该停顿的地方一定要停顿,同桌俩互相练习一下,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一下。指名读(你读出了古文的停顿非常好,谁有信心比他读的更好?)

老师想听听女生是怎么读的?男生怎么读呢?男生女生读 齐读,孩子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找一生说,谁来帮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

借助注释学习古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故事,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下面请同桌俩借助注释互相说一说大禹治水的故事。故事都了解了,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写大禹,那么你对大禹有哪些了解?

1、出示大禹图片 你对大禹有哪些了解?

2、师总结,简介大禹。禹是我国四千多年部落联盟的一位首领,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大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4、孩子们读到这儿,你的第一个疑问解决了吗?知道了大禹是谁,我们接着解决我们其它的疑问,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27页,看看大禹是如何治水的,一起来读一下吧。生齐读出示ppt:

三、活动广角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洪水吗?想不想看看洪水究竟什么样?[录象、图片]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自由交流)

师:对呀,滔滔的洪水如猛兽一般咆哮而来,让人害怕,无法抵挡,老百姓无家可归,有的躲到山上,住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生活着,有的住在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没有食物,只能吃树皮,吃草根,都是这滔滔洪水害的呀!那么你能把洪水的可怕读出来吗?

2、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河水静静地流着,再也不能危害老百姓了,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幸福美满的生活是谁带来的呢?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Ppt出示[板书:伟大英雄]。

3、请小朋友再读一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大家非常感激禹,都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同桌可以交流交流。

4、孩子们大禹治水还有这样一个典故,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ppt呈现(第一次经过家门时,正当他的孩子出生,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也只是挥了下手,打了个招呼;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他告诉儿子,水未治好,不能回家,说完又匆忙离开。)

5、小结: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因此人们称他为大禹,大禹就是伟大的禹。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热爱,再来读一下短文吧!

4、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禹的英勇和智慧,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四千多年前领略一下大禹的风采!(播放大禹治水动画视频)

四、总结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英勇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请同学们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历史典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没进去探望。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篇6:《大禹治水》教案

都江堰市玉堂小学

刘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2.认字8个,写字7个。学习多音字“处”,继续练习独立识字。3.理解“倒塌、堵塞、临死、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劳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制服洪水的。

教学难点:从句子中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学习多音字“处”,继续练习独立识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等词语的意思。3.能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学习新词。

教学难点:能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 看图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你知道图上的人物是谁吗?(大禹)2.简介大禹。

3.今天咱们就去学习关于大禹的故事。揭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3.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2)指名逐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理解“叮嘱、开凿、欣欣向荣、敬仰”等词语的意思。(4)重点指导书写:野、塞。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轮流读课文,思考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试着给课文分段。四.作业布置:

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英雄。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付出的努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劳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制服洪水的。

教学难点:通过文中的词句体会大禹不辞辛劳、大公无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大禹治理洪水的结果怎样吗?(板书:制服)2.谁能用黑板上的词语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 创设情境,朗读入境。(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展示洪水,看到这场来势凶猛的洪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音乐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引导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凶猛。

[师生的评价充满激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三. 引入情境,境中悟情。(学习二——四自然段)1.请学生默读课文二——四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2.了解禹是在什么情况下治水的?

3.了解禹是怎样治水的,体现禹的聪明才智。(板书:开凿、挖通、垒起、引入)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禹的聪明才智。] 4.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故事的了解,体会禹的大公无私。(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补讲这个故事,使学生顺利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5.了解禹治水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感受禹治水的艰难。(板书:历尽千辛万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大

禹在治水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想象中孩子们得到了真正的情感体验。这样,大禹为治水而历尽千辛万苦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四. 深入情境,情中悟理。(学习五自然段)

1.了解禹治水的结果,理解“欣欣向荣”。2.句式练习,感悟禹的奉献精神。

[训练用关联词说话,使学生既了解事情的结果,也感悟到禹的奉献精神,从而体会到禹的伟大。] 五.总结全文,回归主题。

因为禹心系百姓,为民造福,大公无私,是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所以大家要尊称他为“大禹”。因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才会家喻户晓。可见,奉献是我们人生价值和生命地位的所在。(板书:奉献)

[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在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 板书设计:

开凿、挖通、垒起、引入

大禹治水————————————————制服

历尽千辛万苦

篇7:《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品读人物形象,体会禹的无私奉献精神。

2.理解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治水前后,环境的变化体会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回答。

二,师:说的真有条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那么,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洪水?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说洪水的印象,适当评价(无情,可怕,凶猛)课文是中的哪些词语描写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请你再读课文,找一找。

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2、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课件出示,黑

色字体)

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生汇报。是啊,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很悲惨。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可怕,读出你的同情和担心。指名读,齐读。

3、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

4、那么面对无情的洪水,禹是怎么想的?找到(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是原因让他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三,体会治水。

5、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禹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6、引导生找出关键词语,并体会治水工程的浩大和艰辛。抓住(开凿,挖通,垒起,引到),联系当时的劳动工具,和现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对比。

四,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奉献精神

过渡:同学们,光有智慧就能把洪水治好吗?让我们默读三四自然段,找一找,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想象禹治水的情景。(课件出示第三段后两句)(刚刚同学们用“~~~~~”

画出了这两句。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最深?

预设1:(生抓“草丘山冈”)

1、师:草丘山冈没有床,没有被,睡得会舒服吗?他会遭遇什么?

2、让我们带着想象用这个句式规范地表达:

(引导学生说具体,引完直接用句式说:冬天还会怎样?能不能把你的想象带入句式说一说?)

冬天的草丘山冈,怎么能睡呢? 夏天的草丘山冈,怎么能睡呢? ……

冬天的草丘山冈: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冰天雪地,大禹冻得直发抖……

夏天的草丘山冈:蚊虫叮咬,大雨倾盆,毒蛇猛兽出没…… 师:老师听了你的描述,仿佛看到了大禹在草丘山冈上无法安然入睡的场景,让我们想象画面读读这个词。(读词:草丘山冈)

大禹放着家不回,放着舒服的床不睡,他为什么要睡在这样一个地方?(2人)

生:大禹一心想着治水,大禹为了尽快把洪水治好。

师:大禹的心思你都能读懂。是啊,大禹为了治水,一心装着老百姓,丝毫不顾自己,一晚都没有睡好,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急着去

师:是啊,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大禹就已经赶去治水了啊。谁来抓住这些关键词读读?(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2人)

预设:

⑴指名1人读得好——你想象到了禹在草丘山冈上的遭遇,抓住了关键词“()”,让我们像他这样读一读!(再齐读)

⑵指名一人读得不好——这个()应该怎么读,谁再来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运用了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品读形象的学法,(出示学法金钥匙),更好地体会到了大禹不怕困难。现在运用这把金钥匙读一读后面这句话。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深刻?

出示: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预设1:“泥水” 泥水是怎样的?

预设2:“长年”。

预设评价:那是几年啊?

A(不知道)引导:读读课文找一找。评价:你联系课文读懂了这个词。

B(十年)你真厉害,一下子就从文中发现了这个信息。预设3:“拄着棍子” 预设评价:你能体会到大禹走路的艰辛。

预设4:“烂”

师:让我们抓住关键词,想象一下大禹的脚都烂了,疼吗?(疼)

师:你能把它读出来吗?(读)(可分2人读)师:大禹的脚只破了点皮,谁再来试试?

师:我听出了大禹钻心的疼痛,我们仿佛看到了大禹走路一瘸一拐,走一步疼一步的样子。

师:大禹啊,这么疼,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下?(看着学生眼睛说)预设:

A生:为了治水 师:等脚伤好了再去治水不行吗? B生:不行啊,我休息了,洪水会淹没更多的房屋。

师:是啊,大禹的心中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的安危,一个坚定的决心支撑着他。(手指)——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读出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决心,他不怕——(生:困难)(齐读)(板书:不怕困难)——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禹的奉献精神? 生汇报,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中有很多数量词,你找到了吗?(教师相机板书:三十岁-四天 十年-三次)

你从这一组组数量词中读出了什么?指名答,预设1:生: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师:三十岁结婚说明什么?四天呢?

生:三十岁才结婚,说明他结婚很晚,四天说明大禹在家待的时间很短,只有四天就走了。

师:人家妻儿围绕,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可他却在干嘛啊?他在治水啊!

预设2:

生:禹治水十年,十年,三次路过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看一看。师:十年说明什么?三次呢?

师:是啊,几个简单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是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生:不是)是他远在他乡,没机会回家吗?(生:不是,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下定的是什么决心?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舍己为人、奉献)(板书:无私奉献)

渗透写法:课文没有多余的描写,只选取了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就让一个无私奉献的大禹跃然纸上。今后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师:(出示课件-第四段,“才,仅仅、却、又”已变红,对比段直接去掉增强语气的词)快速浏览这两段话,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自由读读这两段,我把红色的词去掉好不好?

生:不可以。去掉了读不出那种强烈的语气。去掉了就没有感情。师:你能不能抓住刚才的数量词和这几个词读一读这段话?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

师:是啊,几个关键词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的精神。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齐读)

大禹治水十年,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看一看。现在人们都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出示课件)积累典故,生想象填充内容。

是啊,因为大禹坚定的决心——(生接:一定要把洪水治好。)让大禹有了这样的奉献,正是因为大禹舍小家为大家,才让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出示课件: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五、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

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问题——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课文中都说的是“禹”,为什么题目中要说是大禹呢?你认为他“大”在何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片刻后回答)

生:“大”是指伟大,伟大的禹,伟大的英雄。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师:课件出示总结。

七,出示关于奉献的名言,生齐读。

八,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神话传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你们课后也可以读一读这些故事。(下课)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志向远大

不怕困难

篇8:大禹治水的教育价值

据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重大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于是,尧就派鲧去治水。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一次又一次冲塌了堤坝。尽管他花了九年的时间去治水,可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位以后,一怒之下就杀了鲧,又让他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受命后曾三番五次地去观察地形,并冥思苦想。最后采用了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而成功地消除了水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品读故事,也能有益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巧妙疏导的策略

禹之所以能把水治好,关键就在于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教育教学就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啊!瞻顾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常常是随心所欲,批评指责,很少能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只要犯了错误,教师动辄一味批评甚至肆意挖苦。知心姐姐卢勤曾经说过,过度的指责将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无措。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不应成为一种简单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与共鸣,也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与疏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教育就应当是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要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学生再犯,我们再疏导教育。而不是,当学生屡屡不改时,就没有了我们的爱心与耐心,这样教育就容易变成责怪,甚至是叱喝。常此以往,师生关系就会变得隔膜起来而形同陌路人甚至是敌意与仇视。那样,我们再何谈教书育人呢!

开动脑筋的智慧

禹接受这样严峻的任务,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地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智慧,千方百计地解决了水患而造福了一方百姓。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受益匪浅。当我们面对着班级中所谓“差生”时,是不是也应像大禹那样能够正视他们,接受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去抱怨发牢骚。美国优秀教师罗主·克拉克在《教育的55个细节》中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你善于引导和培养,“坏”学生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孩子。我想,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学生观;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着多样的教育问题时,更需要静心思考,开动脑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持之以恒的毅力

大禹为消除水患曾“三过其门而不入”,成为古今一段故事佳话。这种毅力之坚定令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钦佩。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放眼看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者身上都闪耀着“毅力”的光辉。张海迪在身患高位截瘫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外语,并成功地翻译了16夲海外著作。贝多芬也是在耳聋的情况下用自己坚韧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创作出震惊全世界的《英雄交响曲》。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的重要思想。而在生活中,前进的道路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的阻挡。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到顽强意志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体验到持之以恒是做事成功的魅力,并能积极地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拼搏进取,的确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篇9:大禹治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中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和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2.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和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交流,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2、学生相互谈谈自己了解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导读达标。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三、布置作业:

1、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阅读推荐:《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大禹做事有毅力的精神。重难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大禹做事有毅力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交流。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边音的字。

3、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导读达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说话训练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不怕困难的故事

四、阅读推荐:读《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千辛万苦 九条大河

千山万水 九座大山 不怕困难

坚持到底

篇10:《大禹治水》教案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治理洪水的艰苦和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数量词的运用和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1)“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板书:治理)

(2)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板书:制服)

3、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4、齐读黑板上的词,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洪水怎么样呢?造成哪些灾害?他是怎样治水的呢?结果怎样?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学习第一节,感受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你肯定读懂了什么,能告诉我们吗?(交流读懂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1)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2)洪水很大、老百姓没东西吃,没地方住。你从哪几个词读出来的呢?(无家可归)

(3)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厉害的洪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视频)

(4)师:是呀,洪水像猛兽一样,向老百姓冲来,它冲倒了人们的房屋,夺走了人们的生命,害得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害得人们家破人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会什么心情?(指名说后再读。)

3、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辛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小朋友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咱们先来看看禹做的第一件事?看看他再干什么?齐读,出示: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就得爬很多高山,过很多大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

(2)千山万水(课件出示千山万水图)

(3)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

(4)师补充。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两条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

(5)千辛万苦(指导朗读)

(6)朗读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4、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5、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这有两个数字九,是什么意思?(很多山,很多河)(朗读训练,读出数量多)

(2)师: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我给大家画一画。(简笔画理解,师边画边讲解)(板画:大河):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那么简单啦。你们知道,这两条河之间,相距多远吗?你们猜猜看。我查了查资料,这两条河之间大约要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啊。这九万多米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非常辛苦。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流到这条河。

大家看图画(示课件,描述情景)这就是大禹带着老百姓在挖山的情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下来,还要把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九座)(再次强调千辛万苦)

6、读中体会挖河劈山的辛苦。

7、通过第二节的学习,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勇敢聪明不怕吃苦)的伟大英雄。

(四)、学习第三小节,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

1、过渡。大禹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吃尽千辛万苦,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课文中就写了其中的一件。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学生自由读书。)

2、巧读数字强化情感

(1)生完成课堂练习(纸质练习)

(2)(演示课件,数字填空)理解每个数字的意义,并指导朗读

上一篇:关于成才名言警句下一篇:设备管理程序公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