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2024-04-24

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共11篇)

篇1: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篇2: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1)能自主正确认读13个生字,借助部首查字法和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按顺序清楚地讲故事,初步感受大禹富有智慧、勇于为人类奉献的形象。

(3)能关注汉字合体字部件间的搭配以及变化,正确书写生字,并能正确运用。

而说部编教材“教好不容易”,是因为想要上出部编教材的优质常态课,我们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精准认识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

正是因为部编教材中“语文要素”这条主线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背离语文知识本身,出现对教材和对编者意图的过度解读或偏离目标。

(一)查字典理解字义是“目标”还是“工具”

在试讲中,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字音后,教师提出了后续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理解生字字义。之后,教师借助工具书,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读懂课文。

1.请学生拿出前置导学单,就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集体订正。

(1)教师重点评讲“毁”字,强调它的部首是右边的“殳”,读“shu”。学生跟读后,教师又依次订正后面相关问题的答案,并从“毁”的多个意义中选择了它在本课中的意思:损伤。

(2)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了“伤”字的相关问题,明确了“伤”的字义也是“损害”。

2.教师提问:“结合我们查到的这两个字义,你们知道洪水会造成怎样的灾难吗?”

【案例简析】从这个课堂实录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把这道课后题的要求:查“冲毁、伤害、驱赶”中带点字的字义,当作了教学的目标。所以,在课堂上花了不少时间去订正部首、统一流程、选取字义。该教师期望通过这样的环节,能让学生学会部首查字法,学会查字和字义。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实际的学习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他们被动地跟着教师说着各题的答案,没有思维的碰撞,也没有兴致盎然的投入,甚至忽略了教师初时提出的主要任务——理解字义、读懂课文。

查字典只能作为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工具。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就会有所转变:

1.教师提问:“把我们刚刚读过的带生词的句子放在自然段中,你们还能读正确、读通顺吗?”请学生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洪水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灾难。

2.学生齐读,能读正确后,教师再追问:“这个自然段中的‘毁’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从课件中调取字典的页面,重点标注学生所选的字义,以验证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再请学生联系图片观察,“房屋被损害得怎么样?”帮助学生加深对“毁”字本义的理解——完全不能住了,彻底损坏了。

3.教师请学生互相交流在前置导学单里要求查的“伤”字的意思。在交流后学生发现“伤”也有“损害”之意,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想象,“遇到猛兽时,人们会受到怎样的伤害?”这样的联想能让学生将“伤”字的意思形象地化为“咬伤身体、咬断手和脚”等具体的认识。

4.教师小结:同样是损害,“冲毁”的“毁”损害的是财产,“伤害”的“伤”损害的是生命,财产和生命都遭到了损害,人们的生活怎么能不痛苦呢?理解了这两个字后,再读这一段,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查字典当作了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工具,学生利用查到的字义走进了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中。这为他们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感知段落的意思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读书时能自然地加重了语气,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类的痛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且,学生在谈到自己的收获时还专门提到,他们通过查字典理解了生词的意思。

由“目标”到“工具”的转变,其实是把查字义当成陈述性知识还是策略性知识的选择。当某种知识被当成陈述性知识时,这样的知识重在被识记;而当这种知识被当成策略性知识时,则重在运用它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精准理解课后题中呈现的“语文要素”属于哪一类知识,是理解编者意图的关键。

(二)按提示讲故事是“生搬”还是“活套”

“按提示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前,教师不妨先还原学生的学习路径。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学生需要把课后提示和文本内容作连接,也就是看到提示能想起它来自哪个自然段、哪些语句中;第二,要有具体可操作的讲故事的方法支架。

在试教中,学生读好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把第一句提示“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出示在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之上,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借此帮助学生建立提示语和故事之间的关联。之后,教师采用了相同的方式教学其他各段。

这种直接出示提示语的方式,无异于“生搬”。学生在讲述时,只能看着提示,把四句话简单地串联起来“读讲”故事,最多也只能加上个别朗读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字词。

通过分析学情不难判定,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仅停留在识记这个低水平的层级上。而编者设计此题目的意图肯定不止于此。从段落里提炼出概括性的语句,需要初步的理解能力;而把零散的信息按一定顺序整合再讲述出来,需要的则是初步的应用及更高阶的综合能力。

正确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后,教师的教学就可以作出这样的改进。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含有生词的句子后,利用导学单,请学生把零散的句子和按课文顺序排列的三组图片联系起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并让他们初步了解灾难型神话故事的基本结构:灾难一解决一恢复。

2.将带生词的句子送回自然段里,请学生对应图片读段落,并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3.请学生自读没有生字的第三自然段,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了解这段讲了哪两层意思。教师板书记录要点。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禹治水的过程。

5.在学生读好故事后,请他们对照提示,以及前面积累的好词练习讲故事后。教师出示要求:故事讲清楚,吐字要清楚。(与《语文园地》中的要求相同)

6.请学生合上书本,根据教师的提示讲故事,评价的标准重在是否能让人明白故事的意思。

7.教师小结: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智慧也就能传得更远、更久了。

这个教学过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改进:一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段里找出关键句的过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找到提示语与文本内容的关系。学生提取的关键句可能不如课后提示语中的那样简洁而精准,但是相差并不多。因为这样的关键句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生成的,知识的留存率大大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经历过从段中提取关键句的环节以后,学生再按照提示讲故事时能讲得非常完整,也更加生动。二是教师对讲故事的要求更加明确。教师在这里提出的要求和本单元《语文园地》里讲故事的要求一致:故事讲清楚,吐字要清楚。故事讲清楚又可以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行为:按提示将故事内容讲完整,运用在文中积累的词语。可以看到,学生在本堂课上讲故事的情况明显优于试讲时的情况。

总之,教师想要抓住部编教材里显性的”语文要素”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精准把握它,还需要进一步解读编者的意图。

二、深入认识教科书的“人文元素”

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便是从多个方面体现了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深入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大禹治水》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是明线: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治水成功,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二是暗线:鲧治水九年,虽未成功,但也为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费尽心力。有了这样的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会只是拿鲧和大禹的治水经历进行简单的对比,而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思考:“治水成功,就能为人类造福,所以鲧和大禹两父子都去治水,可是为什么鲧失败了,而大禹成功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中没有生字词,相信大家能读明白。”

当学生能简单地提取出信息:“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去”后,教师引入微视频《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学生知道大禹三次路过家门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妻子生儿子时,大禹因为太忙而没有入门;儿子向大禹招手时,他因工程紧张只是对儿子挥了几下手;儿子十多岁了,跑过来拉大禹入门,大禹也因水患未平而没进家门。这样对课文内容的适当补充,更适合二年级学生形象认知占主导的思维习惯,真正打动了学生的心。“伟大、一心想着别人、无私、值得尊重……”这样的评价语自然出现在学生的心中。再通过一段资料的补充:“正因为大禹有着一般人没有的智慧,有着这样为人类奉献的精神,所以人们把大禹尊为神,在重庆的湖广会馆就有人们为他修建的大禹王宫,立的大禹神像。”有了这样的补充资料,大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自然就立体了起来。我们期待的道德品格的熏陶、浸润就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三、系统认识教材的“训练要素”

部编教材的写字板块设计得很有特色,不但能具体地说明写字方法,还能充分体现写字训练的系统性。二年级的写字教学较一年级而言更重视汉字的间架结构。因此,教师的教学重心应放在部件的合理搭配上。

通观二年级上册的教材,我们能发现一条纵向发展的训练线。在一、二单元,以及七单元的书写提示中都出现了用不同颜色的小方框帮助学生辨识合体字部件的高矮及宽窄的训练。所以,《大禹治水》一课的写字训练也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利用小方块,观察发现合体字的组合秘密。

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书写四个左右结构和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在第二课时书写剩下的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和两个独体字。当学生发现了教材中要求写的字可以根据间架结构的共性分块后,他们再自主书写时,就完全能调用已知(即观察合体字的小妙招:一看高矮或长短,二看宽窄,三看交接)发现怎样才能将这些生字写端正、写工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自主尝试,再进行范写,将范写置于学生的成果展示之后。通过对比,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指导。这样,让学生在写字实践中学习写字,改变了以往课堂上“讲得多、写得少”的问题,提高了写字训练的效率。

篇3:《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多元想象, 挖掘情感因素

本设计多次用想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 在第一小节的教学中抓住词句, 引导学生扩想洪水的凶猛;第二小节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抓住情节空白引导学生补想大禹治水吃了哪些苦;文章结尾处用“想对这位伟大英雄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续想。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 积极地阅读, 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二、品词析句, 感悟语言魅力

语言是一门科学。而听说读写又是培养语感, 感悟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听说读写都需要领悟词句含义, 特别是读, 在领悟词句含义方面尤为重要。本设计多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阅读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 在积累词汇、欣赏朗读中增强语感, 在想象交流中养成锤炼词句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师生共写课题, 自然导入教学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一课。请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提醒:禹, 第一笔是撇, 最后是一提加一点。)

2.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又是怎么治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板书课题时,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 并提醒书写的注意点, 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而后用提问将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融会贯通, 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细流。】

二、多媒体再现情景, 感受洪水凶猛

1.读着这样的句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滔滔的洪水吧! (播放洪水录像)

3.你觉得洪水怎么样? (学生交流观看录像后的感受)

4.指导朗读。可恶的洪水, 使老百姓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和温暖的家。谁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们感受到这凶猛的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呢? (指名读, 师生评议后再读)

【设计意图:洪水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 对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孩子们更是漠然的。录像的播放,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洪水的肆虐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在再现的场景中, 引导学生表达、思考, 进而用朗读表达心中的情。】

三、引导合理想象, 初悟治水艰辛

1.过渡:当大禹看到洪水把老百姓害得无家可归时, 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2.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对, 这就是大禹的决心。一起读!

3.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光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请同学们接着读第二小节, 看看大禹为了治理洪水, 都做了些什么。

4.交流: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做了些什么?

5.为了治理洪水, 大禹吃了很多很多的苦。正如书上说的,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

(1) “千辛万苦”是什么意思? (板书:千辛万苦)

(2) 想象一下, 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察看水流和地形时, 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呢?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千辛万苦”,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体验, 充分展开想象, 使学生在想象中训练语言, 培养语感, 更重要的是在想象中体会大禹治水历经的千辛万苦。】

6. 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 看看还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 (生自由读书, 同桌互相讨论)

7.全班交流汇报:

(1) 抓住关键词“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交流感悟。

1“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并不是数字“九”的意思, 在这儿表示不止一条河, 不止一座山, 表示很多的意思。

2禹生活在 距离今天2000多年前的古代, 当时的劳动工具是非常落后的。他们就是想挖通一条大河, 想劈开一座大山, 容易吗?

3你们看! (出示劳动场面图) 禹带领百姓一锹一锹地挖着河道, 如果大山挡住了去路, 就得把山上的石头一块块地凿下来。一不小心, 石头会压在他们的脚背上, 血流不止。手指磨破了, 手臂划伤了。就这样, 想挖通一条河, 劈开一座山已经是非常艰难了, 更何况是“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样的苦就叫———千辛万苦。

4谁能读出大禹的千辛万苦? (指名读, 齐读)

(2) 抓住关键词“千山万水”交流感悟。

1看, 这就是“千山万水”! (出示千山万水图片)

2为了察看水流和地形, 禹要爬过那么多的山, 趟过那么多的水, 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齐说) 。

8.读到这儿, 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不怕苦、坚强、勇敢等)

9. 多么了不起的大禹呀!来, 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敬佩之情读好这段话。 (齐读)

10.我们抓住了关键词语, 读懂了大禹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感受到了大禹是一个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人。我们以后读书呀, 就要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 去好好理解。

【设计意图:以上部分的交流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的,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教师在重点、难点处给予引导、拓展, 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使本课难点得以突破。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 渗透了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巧借数字故事, 激发内心情感

1.同学们, 发生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的故事还有很多, 课文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数字故事。

2. (出示第三小节, 其中数字用括号代替) 自由读, 想想这几个括号中应该填什么。

3.你会填了吗? (学生读, 教师标红“13、三、一、十”这几个数字)

4. 抓住这几个数字再读, 看能读懂些什么。 (读完后同桌讨论)

5.你从这几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数字中, 又体会到什么呢? (交流)

6.大禹治水13年, 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 可他一次都没有进去, 这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为了百姓的幸福, 大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为了大家, 他舍弃了小家。此时此刻, 面对吃尽了千辛万苦的大禹,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7.指导说话。 (指名说)

【设计意图:巧借数字, 挖掘空白, 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象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

五、总结回归整体, 升华情感体验

1.经过 13 年的治理, 洪水终于被制服了。谁来读最后一小节? (指名读)

2. (出示蓝天碧水图) 这样的水还会淹没农田吗?还会冲倒房屋吗?这样的水就是“被制服”了。

3.洪水被制服了, 老百姓们从此以后有饭可吃, 有房子可住, 这样的日子就叫———安定的日子。

4. 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这和谁的功劳分不开呢? (大禹)

5.对!那你能根据所学内容, 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指导说话)

出示句式 :因为大禹____, 所以大家非常感谢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设计意图:从整体出发, 最后又回归到整体, 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在方法引导中学会读书。】

6.总结全文。

(1) 同学们, 大禹治水13年, 吃尽了千辛万苦, 终于制服了洪水。所以老百姓都称他为“治水的伟大英雄”。 (板书:伟大英雄)

(2) 大禹的牺牲和奉献, 终于换来了老百姓的幸福。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 恭恭敬敬地再写一写这位英雄的名字。 (师用红粉笔重新书写“大禹”二字)

7. 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 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他———大禹 (齐说)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 (齐说) 。

篇4:《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雨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篇5: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就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透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部编版课文《大禹治水》。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本节课的教学,我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

教学中,通过课件图片,理解词语冲毁、泛滥、淹没,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学习“驱赶、恢复”等词语时,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篇6:《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2.努力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拓宽孩子的思维广度和增强孩子的思维力度。

A.努力摒弃低年级课堂中琐碎的问题而达到理解文本的目标,进行课堂的块状结构设计,让学生在文本的感悟中有较为整体的思维广度(第二节的教学)。

B.在课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中学,在学中思,学思互长(第三节的教学)。

C.总结反馈技巧地引入互文学习,加大思维的力度(与鲧治水相比较,思考治水成功的原因是锲而不舍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

篇7:大禹治水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教材第六册十单元的课文。文章分为五个段落, 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 第一段写治水前洪水泛滥的景象;第二段写大禹的父亲鲧的治水情况;第三段写大禹治水的方法和艰辛;第四段写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五段写治水成功后的情形。

这篇课文作为记叙文, 本身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结构篇章, 在教学时, 绝大部分老师按照“治水之前—父子治水—治水成功”的顺序设计教学, 这样的设计无疑是不错的。但是, 我们是不是还有更有效的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大禹这个形象的伟大呢?有的。你看, 下面这位老师就认真研读, 灵活地处理了教材, 做到了“教材为我所用”。在教学中她灵活地抓住了对比手法, 从解决三个问题入手, 收到了更佳的教学效果。

这三个问题是: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做法) ———大禹治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效果) ———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原因) 三个问题按照逻辑顺序提出, 符合引导学生由现象 (做法、效果) 到本质 (原因) 的探究思路。

一、利用父子治水方法的对比来烘托人物

心理学家认为, 运用对比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能从复杂的现象中迅速抓住实质。有比较, 就有分析, 比较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捷径。

这位教师围绕文章标题, 首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片段)

师: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生:他带领人们开凿龙门, 挖通了九条河, 垒起了堤坝, 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谁能找出描写大禹治水的动词?

生:开凿、挖通、垒起、引到。

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

生:因为他父亲鲧临死前叮嘱他“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师:那么父亲是怎样治水的呢?

生:鲧把天上的息壤偷来堵塞洪水, 可还是堵不住。

师:请从书中找出一两个字, 概括大禹与鲧不同的治水方法。

生:大禹是“引”, 鲧是“堵”。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

父子治水方法的对比, 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了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 还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体会到了大禹为民着想, 不怕艰辛, 科学治水的品质, 做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利用治水前后状况的对比来突出治水的效果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后, 老师围绕课文标题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师:大禹治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生:洪水退了, 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想象一下, 欣欣向荣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生:草木生机旺盛, 街上人来人往。师:那么治水前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 房屋倒塌了, 牲畜被冲走了, 庄稼也被冲毁了, 人们都离开了家乡。

师:谁能说一个与“欣欣向荣”意思相反的词语来概括当时的情景?

生:荒无人烟。

在学习治水效果这部分时, 老师又一次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教学, 把首尾两段结合起来学习, 既让学生理解了治水的效果, 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对突出人物形象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数字的对比来品析关键词的语气

在教学的后面环节, 老师再次扣住标题, 提出了第三个问题:

师: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生1:因为他改变了父亲的做法, 把河水引到了大海里, 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科学地治水。

师:是的, 用“引”的方法, 科学治水, 所以成功。这是其一, 还有吗?

生2:因为他在治水过程中克服了困难, 战胜了困难, 最后治水取得成功。

师:大禹遇到了哪些困难, 怎样克服的?

生1: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 天蒙蒙亮就出发。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 脚都烂了, 只好拄着拐杖走路。

生2:大禹为了治水, 三十岁才结婚, 在家仅仅住了四天, 就告别了妻子。他治水十年, 三次路过家门, 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是啊, 三十岁结婚在古代已经很晚了, 他这么晚才结婚, 在家却只住了四天。下面去掉“才”和“仅仅”“就”, 请一位同学读读, 其他同学思考句子有什么变化?

生:禹三十岁结婚, 在家住了四天, 告别了妻子。

师:哪句好些, 为什么呢?

生1:书上的句子好些。“三十岁才结婚”说明结婚很晚, “仅仅住了四天”更说明住的天数很少。

生2:去掉“才”和“仅仅”、“就”, 感觉作者在叙述一件事情, 比较平淡。

师:说得多好。去掉这三个词感情就显得很平淡, 仅仅是在叙事。这里用上“才”和“仅仅”,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况且, “三十岁”与“四天”从数字上来讲, 已经有很鲜明地对比, 加上这几个修饰词语, 对比不就显得更明显了吗?

师:还用了哪组数字进行了对比?

生:“十年”和“三次”。

师:这组数字又说明了什么?

生:大禹在外治水长达十年, 只有三次机会路过家门却不进去, 说明大禹为了治水舍小家顾大家。

师:很好。三次机会多不多?

生:太少了!

师:漫长的“十年”和少得可怜的“三次”是一个强烈的对比。下面我们把后半句连起来读, 感觉这个“三次”有什么变化?

生:“三次路过家门, 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有了这个“却”字, 三次多不多?

生:把后半句连起来读, 感觉这个“三次”机会是很多的。

师:为什么有这个感觉呢?关键是有个“却”在起作用, 起到了强烈的转折作用。试想, 偶尔一次甚至两次路过家门而来不及进去, 并不见得伟大;三次甚至多次机会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那就相当的了不起了!所以“三次”相对于“十年”是何其少, 相对于“过家门而不入”又是何其多啊!

老师通过“三十岁”和“四天”, “十年”和“三次”两组数字进行对比, 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品味关键词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篇8:《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认知上,我摒弃了神话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迹为出发点进入课文学习。开篇采用谈一谈你心中的英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近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个人所阅读的书目,对于英雄这个话题很容易展开话题,此时我顺势引入有关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显得自然流畅。

教师板书课题后,大家齐读课题,采用课题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问道“大禹是谁?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生生之间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让问题作为导向,驱动学生读中体会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进行字词检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认词已经不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我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领读等方式进行,同桌之间说一说识字的方法,提炼方法做一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养成善总结、勤归纳的优良学习习惯。除此,教师引入一个本课重点生字“被”,从字的部首着手,通过问一问“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发孩子的思考,并大胆想象猜测衣字旁的演变过程,通过展示演变过程加深对衣字旁汉字的理解,顺机指导书写。在书写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先指导,学生练笔,生生检验的方式,写好“被”字的同时,再写两个衣字旁的汉字,以达到教一字会多字的效果。

字词攻克后,我们回到起初提到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再次进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洪水的可怕,从而为后文“必须治水”做铺垫。其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在这一自然段中随文学习“泛滥”一词,并试图通过读书感悟理解词意并学会应用,但是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读的指导不够,孩子们读书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的课堂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我急于讲解,读的还不够,引导的也不足,致使对于词语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仿说练习困难重重。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讲解词语上,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我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时改善的。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我及时做了多次调整,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导到明白了“泛滥”之意。并结合生活加深对“泛滥”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进而引出第二课时要学习的重点——大禹如何治水?结果如何?以问题开篇,再以问题结束并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结束本课,布置与本课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篇9: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但学生对“洪水”的感性认识比较少,很难读到位,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洪水视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接着抓住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一句的朗读中体会到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是令人敬佩的。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材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中又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最后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在千辛万苦面前,勇往直前的英雄真的值得老百姓佩服。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流传至今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学习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终于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乡亲们知道后,都出来迎接他,孩子们也都围上来想看看这位治水英雄。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们就是乡里的孩子们,你们想对大禹叔叔说什么呢?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丰满大禹的形象。

但在本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略微还显得不够充分,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品味,还不够到位。

(2)课堂中缺乏对学生的话语进行评价、引导,对学生鼓励表扬的话语太少了。

(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两句话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有点乱。

篇10:《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就本课而言,我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从教案中,就可以看出来。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常规课。记得刚做语文老师的时候,我常常会忽视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字词的过关、朗读与默写课文。因此带的七班常出现有难度的卷子考得比简单的卷子好的怪圈!为此,在新学期的到来,我痛下决心,钻研新课标、重抓基础。

在本课的设计上,因为不善引导学生,出现冷场,我确实是在有意降低难度的。比如第二段的第三句,是由我直接说出重点词语是“挖通、劈开、引导。”应该对学生放手,可以先这样问:“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大禹治水的辛苦?” 还是这一句,我没有说清“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里的“九”是虚指。说明了禹为了将洪水疏通入海挖通了许多河、劈开了许多山,从而再次感悟禹的“千辛万苦”。而且我还忽视了大禹治水的方法“疏通入海”。这点可以和禹的父亲鲧采取的“堵塞”进行比较。从而体会禹的机智。

篇11:大禹治水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班级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其活动以固定的青少年群体为对象, 以整体化的学习和个体化的交往为特征。作为班级的管理者, 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教育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许多班主任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而导致班级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致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大部分班主任采用的是“盯、管、卡、吓、压、罚”的管理方式, 师生之间是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 缺乏关爱与沟通。一旦学生不“老实”、犯了错误, 班主任就会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使他们变得“老实”。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唯命是从, 甚至会出现消极、厌学情绪。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班主任只认识到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小权利, 统揽在手, 紧跟勤管, 八小时监控, 学生的乖巧只是表面现象, 内心的叛逆依然存在。这样的班级不出问题则已, 一旦出现问题, 便是“惊涛骇浪”。

二、大禹治水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上述班级管理模式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却经常被使用, 且为不少传统的“优秀”班主任津津乐道。对此, 我们应如何走出班级管理的误区, 构建和谐班集体呢?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想起了大禹治水, 将此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应是一种好方法。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 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了特大洪水。为此, 唐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 专门研究水患问题。当时他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主持治水, 鲧采用“堙障”办法, 修筑堤坝围堵洪水, 但是洪水异常凶猛, 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

唐尧死后, 虞舜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推荐, 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惨痛教训, 改变单纯堤堵水的办法, 采用疏导的策略。禹以水为师, 善于总结水流运行规律, 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流势, 因势利导治理洪水。他带领百姓, “疏川导滞”, 根据地形地势疏通河道, 排除积水, 洪水和积涝得以回归河槽, 流入大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 终于制服了洪水。而他治水的功绩也一直受到了后人的赞颂和怀念。

鲧以“堙障”治水, 功亏一篑;禹以“疏导”治水, 功成名就。那么, 我们在育人方面该如何处理“封堵”和“疏导”的关系呢?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班主任急功近利, 普遍采取“堵”的方式, 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的越轨行为。从管理的效果来看, “堵”的方式, 降低了学生犯错误的机率, 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但站在培养人的角度和发展的高度来审视, 仅仅靠“堵”是远远不够的。而且, 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 会产生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的逆反情绪增强, 进而增加教育阻力和教育难度;二是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我们若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 采用“盯、管、卡、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 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 实际上许多问题处在潜伏状态, 一旦有适合滋生的土壤, 便会凸现。因此, 我们必须将“堵”与“导”结合起来, 通过引导, 让学生明辨是非, 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一个阵地、两个重点、四个原则

(一) 一个阵地:以“周记”为阵地, 使学生完成自我疏导

学生行为上出现的问题, 根源在思想上。“唤起学生思想上的认识, 实现自我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肯定过的观点, 也是心理疏导中常用的方法。为使养成教育由他控转为自控, 我通常以让学生记“周记”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体方法如下。

1.提出要求。第一, 记录在学习、卫生、礼貌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同学;第二, 记录自己各方面的点滴进步和心理感受;第三, 记录同学们的好人好事;第四, 记录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批阅周记, 掌握学生情况, 分类处理, 批注、个别谈话、班会上表扬和批评等。教师还应根据周记中反映的普遍问题, 在班会上分析, 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 以达到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 两个重点:以疏导“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为重点

1.逆反心理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很多都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 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 调整好教育心态, 学会关心、尊重、爱护学生。尤其是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 我们更要学会制怒, 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 巧妙化解师生冲突。其次, 我们要把握有利的教育时机, 打动学生, 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再次, 我们应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2.厌学心理疏导:厌学情绪较多地存在于学困生之中。这是一种由于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的自卑感, 加上外界的压力 (如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耻笑等) , 往往会使之失去信心, 更加厌恶学习。针对此,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一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要家长和教师密切配合, 缺一不可。教师尤其要注意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 绝不能用高压政策, 而应对他们进行生动而切合实际的教育、耐心而又充满希望的鼓励, 这有助于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三) 四个原则:民主、表扬、示范、动情

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 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 少强制;多表扬, 少批评;多示范, 少说教;多动情, 少动气。“多民主, 少强制”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之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成为班级的主人翁。“多表扬, 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点、长处, 多表扬、鼓励,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 使其改正缺点。“多示范, 少说教”要求我们要善运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 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多动情, 少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 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 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总之, “封堵”与“疏导”都只是班级的管理手段, “封堵”能使学生的思想不走上歧途, “疏导”能使学生的思想按照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要以“疏导”为主、以“封堵”为辅, 两种方法配合使用, 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

摘要:长期以来, 班主任一直采取“盯、管、卡、吓、压、罚”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致使班级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将大禹治水的原理应用到了班级管理中,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抽血实习个人总结下一篇:常用户外拓展项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