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实践论

2024-04-12

讲实践论(精选6篇)

篇1:讲实践论

第二讲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的管理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的经济学思想渊源 ·公共管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 ·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重点分析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一、管理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

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行为学派理论

通过梅奥(J.E.Mayo)的著名霍桑实验,证实了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三)决策学派理论

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为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的各个层面存在,但在领导高层尤为重要。

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Lindblom)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五)新管理主义理论

新管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信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理论。还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管理主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再造理论。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其中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员工工作效率。

2.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3.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这种组织由多个创造型团队构成,由于组织成 员具有共同的愿景,所以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二、当代经济学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詹姆斯·布坎南(James.M.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从而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统壁垒。

公共选择具有3个规定性:第一,集体性。第二,规则性。第三,非市场性。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在交易上存在着3个重要差别。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3个理论启示。

(二)政府失败论

“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是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非市场缺陷时所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1.公共决策失效。

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治决策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效。

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2)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

(3)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4)选民的“短见效应”。

(5)选民的“理性而无知”。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1)缺乏竞争性压力。

(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缺乏监督信息。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以美国为例,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而在1949年占23%,1987年占34%。4.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现代社会中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

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政府失败论”对于公共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具体表现为3点。

(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代理理论(Agent Theory)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雇主与雇员,律师与当事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

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加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

2.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所谓交易费用是指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变迁和使用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是由科斯(Ronal H.Coase)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所花的费用。

科斯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科斯认为,企业从一个专业化的交易经济中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当企业出现以后,依靠价格纽带形成的交易关系,就被企业内的契约关系所代替,外部问题被“内部化”了。原有的市场交易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易费用被企业内协调和组织费用所 代替。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被看成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由此可见,在科斯的理论中,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既可以是市场又可以是企业,在市场上,经济资源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引导配置,在企业中,经济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进行计划配置。企业的起源就是由于组织协调比价格协调更为有效,即节约了交易费用。

当企业规模扩张达到某一边际点,即企业再多“内化”一项市场交易所引起的管理费用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费用,静态均衡就实现了。这时,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规模边界也就确定下来。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后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比较而言,学术界倾向于用历史分期的方法来归纳公共管理的学科史。

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我们倾向于先用欧文·休斯的标准做一级分期,而后再用其他标准对公共行政时期作二级分期。也就是说,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对于公共行政时期,依据学科研究的焦点和方法不同,还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一是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二是新公共行政阶段。

公共行政学科关注的焦点贯穿始终的核心是政府机构的运行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公共管理关注的核心应该是公共管理职能在政府与其它组织、其它方面(包括市场、社会)之间的分配,以及公共管理品质的提升。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末)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是处于西方国家从传统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阶段,行政或管理在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1.就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来看,这一时期前后有变化。

2.在管理组织体制运行方式方面,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官僚制理论,同时先后流行科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二)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1.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激烈的社会运动和美国人对越战的强烈不满,行政活动中的价值倾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3.从具体的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来看,这一阶段的公共行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影响。

4.这一时期公共政策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大有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

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新公共管理主要体现了企业管理途径(又称“B途径”)的公共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一)英国新右派的政府改革

主要特点:

(1)视民众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选择权。民众可以市场机制下,选择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

(2)创造市场或准市场的竞争机制。以众多的公共服务供给者取代单一的垄断供给者,通过纳入私部门来形成竞争机制。

(3)扩大个人及私部门的活动范围,使个人更能够自力更生,自愿性团体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增加私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政府机构则将注意力放在原先被视为不必要,但却是民众真正需要的服务上。

(4)将公共物品购买者的角色与供给者的角色分离开来,防止政府机构利用自己的裁判员地位,为自己谋得额外的好处。

(5)对于公共服务供给者与购买者的关系,强调用契约或半契约的方式来加以控制。(6)由市场来检测绩效目标。在部门内,管理者对资源的支配运用必须与管理目标相结合,即管理者的目标在于实现目标,而对部门绩效的评判,则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7)弹性薪酬。即由实际的市场和绩效水平来决定薪酬,使薪酬待遇成为一项激励工 具。

(二)美国的新治理 特征:

(1)强调与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盟关系,采取与公、私部门合作生产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取代过去那种僵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2)鼓励民间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吸引并授权公民团体直接参与者公共方案的设计,并强调决策过程的分权化。

(3)强调公共行动的重点在于任务而非方案,在于实际的绩效而非预算的盲目投入,在于投资而非花费,在于认知顾客的需要而非政府机构自身,同时强调公共服务的品质而不仅仅是服务的效率。

(4)在手段上运用企业管理、授权、建立工作团队、运用市场机制、信息技术等新和管理方法。

(三)其它西方国家的实践

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遵循下列9项原则:

(1)政府只能在那些非政府机构(如私人企业和志愿者团体)无效率和无效能时才能涉入其活动。

(2)一切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必须被改制为私部门公司。

(3)必须尽可能明确和清楚地界定政府各部门、皇家机构及每个官员的目标。(4)必须尽可能地把存在潜在冲突的职责安置在不同的机构中。

(5)内阁部长和各部执行长(Chief Executive)职责要明确,部长对选择方案负责,执行长则在最少干预下,对该方案的投入及产出负责。

(6)公共基金的使用包括购买政策须经辩论及市场竞争;公共基金服务的品质、数量和成本均须由购买者而不由生产者决定。

(7)制度设计必须使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获利最小化。(8)治理结构应趋向于降低代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9)行政效率、顾客反应及决策权力的利益必须尽可能与执行紧密结合。

(四)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综合各国行政改革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可以总结出以下具有共性的几点。

1.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

2.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

4.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

5.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 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五)当前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

1.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作公共选择。虽然在实践上依然更多地偏向于政府,但更多的市场,更小而有效的政府已经成为西方各国乃至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并继续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指导思想。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在美国等国家转化为一场重塑政府的运动。虽然在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有的国家甚至有些回潮,但是在放松管制,公共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公共领域的内部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变成了一场重塑政府运动。20世纪80年代强调采用信息技术,90年代开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原有的工作程序、组织等结构方面的问题。

4.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政策制定能力的提高和政策执行效率的改善,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了强化政府政策执行部门自主权的改革,从而重新塑造了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之间的关系。

二、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一)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1.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范式具有一系列的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主题创新;第三,新公共管理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第四,新公共管理提供了一种当代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

2.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的回归,90年代则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政府权力、职能和责任的全面退却。政府从社会制高点上后撤,是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有人认为,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人们也在政府取向和市场取向之间左右摇摆,而新公共管理只不过表明这次钟摆又一次摆向市场而已。但更多的人认为,基于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全球化的深刻变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公共管理体现了这种新的关系格局,并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政府与市场关系新格局的形成,关键是由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转变引起的。这种转变就是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在公共管理中,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二)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新公共管理在化解西方政府运行面临的问题或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谁来管理”以及“如何管理”(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如何管理)这两个方面。

在“谁来管理”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认为,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因而,以往由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切基本方面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同时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情,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尽可能地交给社会,让社会实现自我管理。

如何实现传统的政府职能向社会的转移?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政策职能(掌舵)与管理职能(划桨)分开。

在政府“如何进行管理”的方面,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2.政府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3.由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4.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5.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6.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密切互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相互渗透。7.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困难与受到的批评

1.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2.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四)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

4方面的启示:

1.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或公共物品基本上由政府提供)的局面;

2.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4.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复习思考题:

1.你认为公共管理在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阶段合理与否,为什么?

2.你对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实践模式有何评价?

篇2:讲实践论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党的十七大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和行政监督的专门部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认真做好“四则运算”,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一要算好“加法”,加强学习修养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当前,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应具备科学知识和本领,科学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信仰,开阔思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的要求。要注重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正在抓的工作进行辩证思考,善于从政治高度把握问题。

二要算好“减法”,尽量减少条条框框和失误疏漏。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上,要突出大局意识,切实发挥好服务和保障作用。在工作中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在围绕中心和服务发展方面做到更主动、更直接、更有效。要用发展、辩证的观点和原则指导纪检监察工作,服务、保证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信任,支持他们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知难而进、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干部有了困惑和疑虑,要及时帮助解除,有了缺点和不足,要及时帮助纠正。要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探索,宽容失误。在具体运作上,要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尽职尽责,坚持高标准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尽可能减少人为造成的失误和疏忽,取信于民,让党放心。

三要算好“乘法”,做到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要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始终保持不骄不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真抓实干,尽力而为,有所作为。要突出重点,突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突出对违纪违法问题的查纠,凡事讲综合效果和长远影响,查办的案件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要重在建设,努力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建设性的思路和措施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要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工作实际中增强“精品”意识。

四要算好“除法”,革除私心杂念,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纪检监察干部要严格自律,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工作上要恪守职业道德,慎言更慎行,严格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绝不搞以案谋私,做到秉公执纪,尽职尽责。生活上要择善而交,严以治家,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慎重对待朋友交往,保持清廉的家风和良好的社交圈子,绝不利用职便为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

篇3:讲实践论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大力推行“学讲计划”,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刚开始,听到“学进去,讲出来”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感觉有多么深奥和神奇,只是认为,无非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让他们“讲出来”,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我们以前也常用。随着“学讲计划”的推进和深入开展,听了本县和其他县区的一些“学讲”课,被他们的“学讲”课深深地吸引了, 并且从心里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也努力并尝试着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最关键的是,对“学讲计划”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了。

二、感悟与实践

实行“学讲计划”以来,深刻地感受到,要想让学生把知识真正学到位、讲到位,我们教师的基本功首先要练到位。要真正地实施“学讲计划”,教师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既要精备教材,也要精备学生。在“学讲”教学方式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扮演好课堂中的特殊的“旁听者”。要告诉学生:“只要你会的,你能讲出来,你就是老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身边的你有可能就是专家、学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将教师一直“霸占”的讲台和黑板还给学生。只要是为了学习、求知,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贯彻“学讲计划”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学会对学生“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联系教学实际,我们最应该做到的,也是对学生要“放手”,这也是履行学生行为的“五学”和教师行为的“五步”所必须要做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句话需要我们很好践行。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以“讲出来”“教别人”的方式去深化和巩固,也会使其他学生乐于接受,这种面对面的讲授,效果特别好。 笔者特意问了班级中的一个后进生,他说他喜欢这种组内“教学”,能听懂组长或组内同学所讲解的知识点。笔者问为什么, 他脱口而出:“因为人少呀,听起来更清楚了,更认真了。”是的, 看着他因为一个问题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同组共同讨论得到解决,他那开心的笑脸,让笔者很感动,也很庆幸自己选择去尝试“学讲计划”了。

“学讲计划”强调了“自主预习”的重要性。在实施的一开始, 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预习。可能有的教师会不适应,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害怕学生总结不到位、不全面,最后不放心又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把本该是锻炼学生的机会“剥夺”了。 请记住:一定让学生自己学会,这样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也许一次小小的成功更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求知欲。而我们要走到学生中间给予指导和鼓励,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质疑”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它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会故意让组内的后进生来解决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让他们自己说出这道题目为什么这样解决。例如,Neil's elder brother is good at (cook).班里的大部分学生肯定都能掌握,可对于学困生来说,还是会出错。那就让他自己想一想,如果想不出来,不要急于告诉他,记住一定不要训斥他。让他看一下同组内同学的答案,自己“悟学”会很快总结出be good at doing ,相信他这一次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每一节课,老师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当节课所布置的习题,也就是教师要“退一步”,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讲”课堂上,教师要加强“一对一”教学,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并及时记录当堂课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后进生,教师要个别辅导,并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有的后进生弄不清楚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们会认为坐在一起很热闹,方便讲话,更方便抄袭组内优生的作业,而最严重的现象是组长一人讲,其他组员“坐享其成”。小组合作最大的好处是针对后进生的,这个时候只要他们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组内所有成员进行交流,并针对关键问题进行“总结提炼”,进而“教会别人”。在这一过程中后进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了,而尖子生和中等生也在交流解答中巩固了知识点。如学习7A Unit 2 Task(I love sports)时,对于后进生来说, 会感觉词汇量太大。如果直接让他们背,他们会认为“枯燥无味”,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开口去说。但如果假设David是他们的朋友,让他们介绍:This is David.He loves sports and he likes bas- ketball very much.He is……他们会乐于去做,从而能够更快地记住文章中的词汇,并且对7A Unit 2的语法知识再次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巩固和强化。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学、讲、练、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玩”中乐于接受、乐于去预习准备、乐于巩固课后知识,这样的轻松高效课堂将是英语教师永远的追求。

摘要:贯彻和落实“学讲计划”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乐学,轻松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玩”中乐于接受、乐于去预习、乐于巩固课后知识,这样的轻松高效课堂将是英语教师永远的追求。

关键词:英语教学,真正主人,轻松高效

参考文献

[1]虞翔.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J].成才之路,2008(01).

篇4:讲实践论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被列为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主要为钢铁、电力、汽车、矿山、石化、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国防提供重型成套技术装备。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是科协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走出了一条融思想教育、科技创新意识、企业经济发展于一体,促进科技队伍健康成长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之路。一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企业内开展了“讲、比”活动,至今已经延续二十多年,如今这项活动在一重已走上了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顺应新形势,接受新考验,一重科协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打造一流科技团队为出发点,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技术创造、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的“讲、比”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优秀科技成果,为企业员工科学素质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一重科协先后被授予全国企业科协“科技工作者之家”、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优秀企业科协”等荣誉称号。

分层推进新模式

中国一重现有员工12424人,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博士工作站1个。员工队伍中工程技术人员2825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61人、高级工程师944人、工程师653人。

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创新积极性,激发广大员工为企业科学发展努力工作的热情,使不同层次的员工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之成长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中国一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中国一重按照“构思一代、研发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思路,构建了独具一重特色的研发层、转化层、执行层、基础层的技术创新体系,2011年进一步完善为基础科学研究层、工程化研究层、产业化研究层、批量化生产层。

中国一重科协紧跟公司科学发展脉搏,创新开拓了“讲、比”活动形式,按公司要求在“四个层面”构建了层次分明、独具中国一重特色的“总经理科技特别奖”和“基层创新成果奖”两个“讲、比”舞台。“总经理科技特别奖”意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在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企业征程中,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中国一重知名品牌,打造一流科技团队。为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科学素质,调动基层生产一线员工自主创新的热情,在“基础层”构建了“基层创新成果奖”,鼓励广大员工通过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合理化建议等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为企业科技进步多立新功。

这些分层次构建“讲、比”舞台的新模式,为全方位提升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及积极性提供了新的平台,更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出成果。

完善机制新动力

现代企业管理中,完善的机制非常重要,在“讲、比”活动推进中同样不可或缺,一重科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实践。

首先建立了激励机制。分别建立了“总经理科技特别奖”和“基层创新成果奖”的专项奖励基金,用于表彰、奖励在“讲、比”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近年来,公司用于“讲、比”活动的奖励金达300余万元。“讲、比”活动激励机制的确立,为公司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广大员工创新精神得以发扬,创新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其次是建立管理机制。分别制定发布了公司《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评审办法》和公司《基层创新成果评审办法》,建立了公司“总经理科技特别奖”推荐评选工作流程和公司“基层创新成果奖”申报、评审工作流程,成立了公司“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评审委员会和公司“基层创新成果奖”评审组,把《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评审办法》和《基层创新成果评审办法》纳入公司管理制度系统,确立了“总经理科技特别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基层推荐、公司集中评审制度和“基层创新成果奖”每年评审一次的“两级”评审制度。建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彰显了中国一重特色的“讲、比”活动的层次性、鲜明性、针对性、实效性、普及性特点,更为“讲、比”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宣传、推广机制,充分利用公司有线广播、内部网络,大力宣传、广为传播在“讲、比”活动中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先进事迹,并在公司宣传走廊展示“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获得者风采。在《中国一重报》设专栏,及时对获奖的“基层创新成果”和个人予以公布。对优秀科技成果编辑《基层创新成果汇编》文集在公司内进行成果推广。在每年的公司科技表彰大会上,对“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获得者和公司级“基层创新优秀成果奖”项目及个人给予命名表彰。大造创新声势,弘扬科学精神,在提升员工荣誉感的同时,更加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推动了独具一重特色的“讲、比”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落实到位新成绩

自评奖活动开展以来,公司已组织完成五届“总经理科技特别奖”的评选工作,授予33名员工“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荣誉称号。短短九年的时间,30名“总经理科技特别奖”获得者中,有19名被公司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副处级以上),14名被公司委以重任,成为科(室)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2人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人被授予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4人被授予齐齐哈尔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8名优秀的企业科技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齐齐哈尔市劳动模范,推荐1人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的评选。

组织完成了十一次“基层创新成果奖”的评审工作,3166项成果分获“基层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授予95项重要成果“基层创新优秀成果奖”。5000余人次获奖,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实践证明,中国一重特色的“讲、比”活动,为企业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创造出数以千计的优秀成果,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

责编/吴浪 杨芳

篇5:讲实践论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任务,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学校党支部研究决定,在支部党员中开展“抓学习、强党性、转作风、重长效“主题实践活动,践行“守纪律讲规矩”的要求。

二、活动内容与主要措施

一是抓学习。学校党支部结合本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际,制定专题学习计划,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的“两学一做”活动,双周一次集体学习,单周一次个人学习,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做到“六有”:有学习计划、有系列党课讲稿、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检查记录、有总结评比。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每名党员修身养性的底线要求,明确目标,凝心聚力,求真务实,为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强党性。学校党支部举办党员的增强党性修养培训班,拟定的专题有《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纲领、党的基本经验、党的四项基本要求)、《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要求党员干部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有效管用的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限时整改。切实做好思想宣传引导工作,引导党员教师进行党性修养思考。

三是转作风。把纪律挺在前面,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权威也在于执行。学校党组织要求党员干部要把“马上就办”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改变拖拖拉拉作风,事情定了就办,办就办好,不让应当解决的问题在自己手中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自己手中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自己身上发生,不让来校的家长在自己这里收到冷落,不让违纪的学生受体罚。党员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带头遵守教师考勤制度,带头践行“四个禁止”,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在教学一线党员教师中开展课改示范课评选活动,评选校级课改优秀课。在非教党员教师中开展“立足本职岗位,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撰写思想汇报材料。

四是重长效。学校党组织制定《系列讲话专题学习计划》、《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深入探索“守纪律讲规矩”的长效机制,确保“守纪律讲规矩”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篇6:讲实践论

一、建立健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机构

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要求,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镇长、人大主席、副书记任副组长,班子成员及各村居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确保了活动有组织地开展。

二、制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在十一月初,我镇按照区级部门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制定***镇《关于开展“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同时制定了《“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日程学习安排表》,按照时间表开展各项活动,明确了活动各阶段进行时间,从而保证主题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情况

我镇于11月11日召开机关干部大会暨党委书记党课培训会,会上戴伦阜书记传达了在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会议精神,崔锡斌镇长传达了在河北省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_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文件精神。

戴伦阜书记在党课中细致讲解了 “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内涵,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重强调了整治“四风”问题的重要性,强调机关干部在思想上要积极进取,更要在工作闲暇时注重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

11月18日,我镇全体领导班子进行集体学习,重点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有关“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重要论述,做到了每人有笔记、有思考、有交流、有心得。学习中,每人都进行了对照查摆,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

四、下一阶段安排

按照《关于开展“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调研查摆,积极召开座谈会,通过座谈会、交流会以及班子成员谈话等方式,进行深入讨论,相互交流思想,加深对“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内涵和意义地理解。

上一篇:2010民营工作总结下一篇:防恐怖袭击演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