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2024-05-01

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精选9篇)

篇1: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论文

公共管理就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公共管理方式,但是实质上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对社会进行治理。我国的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就是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1.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职能处于管理的主要地位

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直接造成政府职能的膨胀,新公共职能的提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负责制定政策而不是具体执行政策,政府的功能是掌舵方向而不是划桨前行。这样政府可以将具体的施行教给其他机构去做,政府规模可以缩减,而且还可以减少政府的开支,政府将大部分事务交给社会去完成,政府参与规章制度的定制和施行政策的指挥和监督的权利。这样可以重新塑造市场的格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2. 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政府部门要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政府部门不仅是一个办公的私营的部门,而且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部门。所以,政府部门的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塑造政府和大众的关系,政府的服务应该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且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不再是凌驾于市场和大众之上的指挥者,而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为顾客提供较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新公共管理的目标考核应是政府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晚上。

篇2: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二)控烟法律缺失在国际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我国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1月9日在我国生效。《公约》第8条规定,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必要的室外场所全面禁止吸烟,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准则。《公约》签订以来,全球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无烟立法的新浪潮,截至,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法或控烟综合性立法,其中44个国家施行了全面无烟法律。但是,我国还没有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方面的专门法律、行政法规,影响了控烟工作中我国的国际形象。

(三)控烟立法是落实《宪法》和有关规划精神的要求。我国宪法为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提供了根本的法律基础。烟草烟雾作为严重危害健康危险因素,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卫生“十二五”规划和控烟“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控制烟草流行,是落实《宪法》和国家规划的要求,也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

篇3:试论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管理

工程成本即企业用于施工和管理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综合反映工程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状况, 属于检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工程成本管理, 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以收定支", 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 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另一方面, 加强合同管理, 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 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3、目标管理原则:

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 从而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 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 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

5、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成本是指公司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 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

6、节约的原则:

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 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限制和监督;提高施工项目科学管理水平, 优化施工方案, 提高生产效率;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 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

二、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 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工程质量好与坏, 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工程项目建设, 投资大, 建成及使用时期长, 只有合乎质量标准, 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 发挥投资效益, 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 满足社会需要。

工程质量管理, 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工程质量好与坏, 以预防为主, 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 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 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 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 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 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 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 参加施工人员均不应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使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处于受控制状态。

三、安全生产管理

近年来, 我国建筑安全事故频发, 建筑工程开工面积不断加大的同时, 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 也越来越多, 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同时, 也给我们这些工程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做好工程管理安全生产工作, 就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 完善机构。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 企业法人代表必须意识到安全生产不但关系到企业的信誉, 而且关系到国家财产及施工人员生命的安危, 必须贯彻执行好“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做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生产、效益、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2、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加强对

生产管理层人员培训, 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素质。企业必须定期、定时、分批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认真学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提高管理安全生产的素质。

3、健全制度, 严加防范。

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使与生产有关的任何人、任何部门都负有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 增强各级管理、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 施工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施工后做好保养、维修工作, 消除一切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 针对工

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防分析, 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 消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患,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5、每个分项工程开工前, 必须根

据分项工程的具体情况, 用书面形式向施工人员就操作方法、安全预防措施等作全面的技术交底, 使施工人员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自觉增强安全意识, 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6、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每个分项工程均配备安全员, 依据《安全检查评分标准》结合现场情况逐项检查评分, 确保安全措施落实无死角。

参考文献

[1]刘铁民主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年。

[2]章俊:《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探讨》, 《机电信息》, 2005年第7期。

篇4:浅议高校公共合唱欣赏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 合唱 审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46-01

音乐鉴赏是一个比较广泛的音乐活动行为,合唱欣赏相对于其他音乐鉴赏内容而言,只是其中较小的一个范畴。合唱艺术能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沟通来构建一种审美的程式,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高校开展公共合唱艺术活动有多种途径,除设置合唱类课程外,更有合唱比赛、“红歌”会、社团合唱活动等丰富的业余合唱实践活动。高校公共合唱欣赏的主体为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专业素养偏低,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致使合唱活动不能像专业音乐教育一样有序开展。基于合唱活动的独特性与欣赏主体的多样性,欣赏活动必然呈现不同的审美特征,因而合唱欣赏的内容也存在多元性和综合性,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究其规律,高校公共合唱欣赏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指挥美、声音美和作品美等等。

首先,在合唱中体验指挥美。合唱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指挥是合唱作品听觉再现的组织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分析作品,挖掘作品内涵,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创造性地诠释出来,并传达给合唱队员,与合唱队员一道演出,共同完成合唱作品的再现任务。因此,合唱指挥是合唱艺术的设计师,是合唱表演的主宰和灵魂。

合唱的指挥美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表象的指挥动作,合唱指挥的双手掌控着指挥图式的点、线、面,手与手臂的指挥动作会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感悟。合唱指挥美主要体现在用手与手臂运动幅度的恰当变化展示作品的整体形象,使指挥的整体动作不仅能够有效表现细腻、内在、含蓄和轻巧、柔美的音乐,而且能够充分表达合唱作品的刚毅、坚强、宏伟的情感。

其次,在合唱中体验声音美。合唱是一门追求高度统一和谐的多声部声乐艺术,是群体声乐演唱的最高组织形式,人的不同音色形成不同声部,同存于合唱之中构成声音的多层次美感。明亮、清朗的女高声部,饱满、圆润的女低声部,浑厚、强劲的男高声部,雄浑、低沉的男低声部是合唱声音美的基础。合唱的起声与收声,清晰、纯正的咬字与吐字,声音位置,力度控制,声部协调等等是声音美的基本元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感触是声音美最直接的表述。

合唱的声音美主要体现在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清晰的语言,协调而均衡的音响及丰富的音色变化上,还体现在具有不同个性色彩的声部之间的相互融合性,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经过严格训练的合唱声音具有整齐和协调的美感,在合唱的表现过程中,声部内与声部间整齐划一、协调统一是声音美的重要标志。

第三,在合唱中体验作品美。合唱作品美的主体是指合唱作品通过合唱队演唱表述的动态作品。合唱作品的基本构成为歌词与乐谱,歌词的语言体裁是一种文学式的诗歌体裁,是歌曲的本意所在。歌词集中反映了合唱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美学特征,通过理解歌词可以较准确的把握合唱作品的精神内涵;加深对歌词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合唱作品的审美理解。

诗词是作者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而歌曲则能延长诗词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正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由此可见,乐曲是歌词内容的延续与升华,好的作品中歌词与音乐始终是融合统一的。

合唱音乐的构成有别于一般歌曲形式,它由多个声部构成,是多种层次与线条的结合。优美的旋律、有序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和声,协和与不协和和弦的转换能产生音乐的多维想象空间。在合唱音乐中旋律、和声、复调等表现手段服务于歌词,按照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的形式建立音响的动态结构,使词曲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以其立体的、多层次的、巧妙精致的整体结构塑造作品的美感。

合唱作品美还体现在作品所蕴藏的精神品格、时代特征、民族情感、人文情怀等方面。精神品格是词曲作者主观意志的反映,是他们个人气质、修养、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时代特征是作品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民族情感是作者民族忧患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述。人文情怀是作品中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的尊重,对大自然,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高校公共合唱欣赏靠人的听觉、心灵的感受、情感的体验、人声的演唱再现音乐作品,体验思想情感。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极强的音乐实践精神和音乐实践能力。在普通高校大力倡导开展合唱艺术教育,合唱艺术研究,有它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一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合唱艺术这种积极作用,为普及合唱艺术、促进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

[3]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0

篇5: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卫生许可证

1、查看是否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对有《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核查该许可证的真实性。调查许可证的获取途径,是否存在涂改、转让、倒卖、伪造的卫生许可证等情形。查看是否存在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而未向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变更经营项目、经营场所地址的,未向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卫生许可证。

2、检查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是否按规定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证复核手续,是否是每两年复核一次。

(二)管理情况

查看是否设立了卫生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要求公共场所经营者要履行告知卫生状况的义务。

(三)卫生管理档案情况

1、要求是否建立了卫生管理档案,检查卫生管理档案有没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

(2)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的检测情况,是否有检测报告和评价表;

(3)顾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换及检测情况,可要求其制定责任人制度,对顾客用品、用具清洗、消毒、更换情况进行登记、签名,对旅店住宿业要求每房一表进行登记、签名。是否有检测报告;

(4)卫生设施的使用、维护、检查情况,是否有自查记录;

(5)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是否有清洗、消毒情况

登记,是否有卫生检测和评价报告;

(6)安排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和培训考核情况,是否有健康检查证明和考核合格表,有没有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制度;

(7)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情况,有没有索证资料存档,是否有登记,有没有索证、验收制度;

(8)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

(9)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记录的其他情况。

2、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是否配有专人管理,是否分类记录,是否注明建档的年代。档案至少要保存两年。

(四)从业人员培训

检查是否建立了卫生培训制度,是否组织从业人员学习相关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是否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是否安排其上岗。

(五)从业人员健康证

检查公共场所人员是否每年进行了健康检查,是否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上岗,是否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在治愈前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的情形。

(六)公共场所环境情况

1、检查公共场所空气流通情形,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微小气候,看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抽样检测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甲醛、氨、TVOC、微生物(空气暴露菌落总数、军团菌等)和氡(222Rn)等,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氨气、大量氨类物质等)是否超标;

2、检查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情况,清洗、消毒情况,是否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相关卫生规范和规定的要求。是否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卫生检测。或者是卫生评价不合格着是否还投入使用。

3、检查公共场所采光照明设施是否完善,有没有采用自然光的配臵。采光照明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对采光照明进行检测看采光照明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4、检查有没有减少噪音措施,噪音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对噪音进行检测看噪音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七)水质检查

检查公共场所供水设施情况,有没有管理制度,是否设专人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运转、保养等日常性卫生管理工作,清洗、消毒、运转、保养等日常性卫生管理工作是否进行了登记。经营者提供给顾客饮用的生活饮用水是否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游泳场(馆)和公共浴室供水设备,消毒清洗状况,水质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抽样进行检测。

(八)顾客卫生用品

1、检查顾客一次性卫生用品是否保证安全可靠,是否按照规定索取公共卫生用品检验合格证明和其他相关资料,一次性卫生用品有没有重复使用的情形。

2、检查反复使用的用品是否进行一客一换,是否按照卫生标准和要求进行清洗、消毒、保洁。有没有清洗、消毒、保洁的程序和设施设备,有没有责任制度,查看顾客卫生用品表面的光洁度、清洁度,对用品进行抽样检测。

(九)公共场所设备

1、检查公共场所经营者是否按要求根据经营规模、项目设置清洗、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和公共卫生间。

2、检查有没有制定公共场所卫生设施设备维护制度,是否定期检查卫生设施设备,是否确保其正常运行,是否有擅自拆除、改造或者挪作他用的情形。公共场所设置的卫生间,是否有单独通风排气设施,是否保持清洁无异味。

3、检查预防控制蚊、蝇、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查这些防护设施是否安全、有效,是否正常使用,废弃物是否及时清运,是否挪作它用或者是擅自停止使用和拆除。

4、检查公共场所是否有禁烟设施,是否设臵自动售烟设施。是否开展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5、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是否清洗、消毒,设备是否正常使用。

(十)公共场所的选址、设计、装修

1、检查公共场所的选址、设计、装修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公共场所室内装饰装修后要进行营业是否进行空气质量测定,以保证空气质量合格。检测装修后的空气;

2、检查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是否按照规定办理预防性卫生审查手续;

3、抽样检测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是否超标;

4、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场所要检测空气中的危害人体因素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是否超标,建筑物中的氨类成分、氨气是否超标。

(十一)公示状况

是否按规定在醒目位置公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卫生监测结果和卫生信誉等级。

(十二)危害健康事故状况

检查公共场所经营者是否有发生的危害健康事故未立即采取处臵措施,导致危害扩大,或者隐瞒、缓报、谎报的情形。

(十三)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行政法规的状况

篇6: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这些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除此之外,当事人还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劳动合同的分类

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原劳动法规定的长期合同。

3.单项劳动合同,即没有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篇7:党员管理的主要内容

党员管理的成功实践大多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新形势下不断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即构成了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主要内

一是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的制度。党章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只有把党员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才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有坚强的战斗力。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既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

二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必须在党的一个组织中过组织生活,通常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或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应认真负责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这项制度是加强党员管理,对党员进行批评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项组织保证。

三是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制度。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会,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求得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此外,其他同志在思想和工作上有什么问题,出现什么情况,也应当随时向党组织汇报和反映。这项制度是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党组织了解掌握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的一种途径,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优良传统之一。

四是党日制度。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进行党的活动的专门时间的规定。通常每隔一定时间安排一次,用以召开党的会议,研究党的工作,进行党的教育,过组织生活,接收新党员入党,以及向群众进行党的宣传工作等。坚持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增强党员党的观念,增进党的团结,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党员交纳党费制度。是指党员按照有关规定,向党组织交纳用于开展党的活动的经费。按期交纳党费,是党员必须具备的一个起码条件,是党员对党应尽的义务,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具体表现。党员交纳党费,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党,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党员交纳党费的标准,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规定执行。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党费收缴、管理和使 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按照党章规定,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者,应当按自行脱党处理。

六是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根据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融为一体,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共中央于1988年12月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后,这项制度在全国城乡基层党组织中逐步建立起来。每年进行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是通过对全体党员进行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清除腐败分子和处置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是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政治身份的证明。党组织在党员变更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时,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党员组织关系由一个单位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单位或地区。有关党组织只有在接到其组织关系介绍信后,才能承认其党员身份,并将其编人一个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临时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可开具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证明其党员身份,在所去单位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但在这个党组织中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八是党籍管理制度。党籍指的是党员资格。党籍管理是党员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申请入党的人被党组织批准后,就算取得了党籍。预备党员也有党籍。凡是党员自动退党、被劝退出党、自行脱党、党员重新登记时未予登记、受到开除党籍的纪律处分以及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就都失去了党籍。党组织应按党章及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应手续。党组织对党员党籍的处理必须采取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九是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央组织部在1994年先后制走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规范。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 党员管理规章制度

★ 党员痕迹管理范文

★ 出租车管理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

★ 新疆党员教育服务管理系统

★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报告

★ 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优秀心得精选

★ 党员先锋范文

★ 关于党员思想品德

★ 党员思想汇报格式范文

篇8: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其启示

20世纪末,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工业变革的带动下, 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的科层制越发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 其僵化、刻板的管理方式使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 如政府机构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困境。在这种背景下, 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政府的运作效率, 新的公共管理应运而生, 它发端于英国, 并迅速扩展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各国, 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时代需要。

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和不足之上的, 其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对私营管理部门管理方式和手段变革的成功借鉴上。

第一,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定位, 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与“自我服务”的管理机构, 官僚机构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 公众则是向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 提倡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 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 英、德等国政府采取了简化服务手续、制定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或行业开办“一站商店”服务等一些具体措施。

第二, 在私营管理的理论基础上, 新公共管理强调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以及竞争机制等, 通过“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等方式, 取消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垄断性。新公共管理认为, 政府的主要职能理所当然的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应该由政府直接提供, 政府可以根据服务的内容和特点、性质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把服务出租给其他公营或私营部门, 政府只要对其绩效目标进行测定和评估, 并提供相应的报酬, 通过这种方式, 到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 新公共管理倡导企业型的领导者, 认为公共管理人员与市场中的理性经济人一样, 具有自我利益最大化、逃避责任、自我服务、欺诈及导致道德风险的内在倾向, 因此私营管理人员与公共管理人员在管理绩效上的优劣之分不在于自利的人性, 而在于管理环境的不同;在公共管理中, 繁荣的程序规则恶化了管理环境, 使管理者的情绪变得压抑, 导致低劣的政府绩效;相反, 私营管理能够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意识, 使他们适应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 创造良好的管理绩效。因此, 新公共管理改革强调恰当的制度环境, 保证公共管理人员拥有充分合理的权威, 赋予他们企业领导者的角色。

第四, 政府应采取广泛的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 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极其困难,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政府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做出迅速的反应;企业界经理采取分权的方法, 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作出反应,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因此, 政府也应该通过授权或分权的办法提高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同时, 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位, 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第五, 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 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 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新公共管理认为, 虽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行, 但过于刻板的规章则会适得其反, 它们会使政府的办事效率下降, 并对正在迅速变化中的环境不能做出反应;但企业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 他们规定自己的基本使命, 并让雇员以他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的使命, 这比照章办事的组织具有更高的士气和灵活性以及创新精神。

第六, 政府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这点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 不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相反, 新公共管理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政治色彩认为, 公务员与政务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 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 使他们主动设计公共政策, 使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虽然新公共管理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各国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因此对其的了解和学习, 对我国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 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 打破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 一方面提高了对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缓

提要随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状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不断改善, 利润分配模式也应该随之改进。而作为“过渡措施”利润留存企业的办法却十几年没变, 显然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本文就《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 从不同方面论述收益上缴的合规性及实际操作中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制定并于2007年12月11日印发实施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 (下称《收益收取办法》) 。终止了1994年以来, 大部分国有企业不向政府上缴税后利润的现状, 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收益收取办法》共分四章十七条, 详细界定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内容、

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目前, 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社会行业 (如教育、医疗等) 长期存在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困难, 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良性运作;因此, 借鉴西方的做法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 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 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 新公共管理引入的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 对提高我国政府工作效率有促进作用;尽管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各自的目的、对象以及方法, 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管理的方法来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 但它们强调的重视效率、产出, 重视管理的科学性以及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反应, 都可以为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

第三, 新公共管理强化服务意识, 主张以顾客为导向, 提高服务质量。由于我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我国政府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常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而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政府应转变管理理念, 以社会和公民的满意度为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政府更多功能在于为社会和公民提供服务, 而非限制社会和公民的行

国有资本收益收缴问题

□文/崔爱丽耿明

性质和收取单位;规定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申报时间、申报方式和企业税后利润的收取比例, 以及收取单位对国有资本收益的审核内容;明确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上缴程序、减免方式, 以及监缴措施等实施内容。

一、国有企业上缴收益的必要性

1、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是由国家的双重职能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具有两种权力, 即政权与财产权。这两种权力以及相应的社会行政管理

为。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 应遵照市场规律, 以购买公共产品的“顾客”的需求作为行动指南, 充分体现公共管理的人为关怀, 满足公众的各种合理需求。

第四, 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取消公共服务供给垄断性, 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 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竞争迫使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做出反映, 对政府机构奖励革新, 推动政府的效益。

作为一种公共部门治理的新理论, 我们承认新公共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并不是充分完善的, 也不是理论发展的终点, 仍然存在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 更引起了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反思, 提倡的一些经济自由市场理论思想更遭受到质疑。尽管如此,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它通过公共管理手段的企业化和改革的多元化, 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作为新公共管理更应该适时发挥自己的作用, 迎接时代带来的挑战, 帮助世界各国更快地走出金融危机, 恢复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虽然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行使, 都必然要求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参与社会纯收入的分配, 从中获得一部分经济利益作为政府各种权力运行的物质基础。政治权力以税收方式参与分配, 而财产所有权则以获取税后利润来参与社会纯收入的分配。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身份及与之相对应的职能适当分离, 只要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法定所有者这一根本原

家行政管理水平, 但我们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它并不是完善和健全的, 更不是万灵的。在遭遇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虽然面对挑战, 但同时也是机遇, 相信新公共管理对于帮助摆脱金融危机会发挥新的历史作用, 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必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我国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时, 必须考虑到由于历史条件、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各国的进程、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在借鉴或运用新公共管理时不能盲目崇拜, 简单照搬照抄, 应立足国情, 根据本国的各种客观条件适当借鉴和发展, 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存在的缺陷以及我国在行政改革中应如何借鉴。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传统公共管理,私营管理

参考文献

[1]贺新宇.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3.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篇9: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中分别提出并对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了详尽阐述,这是中国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合理确定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国内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现阶段应按照“窄口径、低水平”要求,分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联合国的文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清洁水、卫生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南非把基本教育(学前和小学教育)和初级医疗定义为基本社会服务,同时也讨论了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把它们部分地作为基本社会服务。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界定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加拿大把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主要是社会福利)作为联邦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项目;印度尼西亚把初等教育和公路设施列为政府财政均等化的内容;巴西把医疗卫生列为转移支付;哥伦比亚和智利把教育列为转移支付;智利实行教育券政策;美国的一些州也采取类似措施,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尤为突出,而巴西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卫生。因此,国外学者普遍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公认为基本公共服务。

从有些国家的实践看,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遵守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根据效率目标优先还是公平目标优先的战略,公共服务分为以英国和瑞典等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全面公平型”,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的“效率主导型”,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但是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总体来看,在公平方面研究较少,效率方面的研究较多。国外学者在研究时发现不同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效率不同,公共部门具有成本节约优势和较高的效率。而且由于“利他主义”动机的存在,使得政府能够高效率提供某些公共服务。

国外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原则和机制方面,尽管各国对一定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不同,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非某一个国家所特有,而是文明国家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在中国现阶段,迫切需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研究员认为,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状态,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一致。然而,从起始到成熟,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具体重点、目标及表现是不同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区域间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比如,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地区统筹并积极缩小各地标准的差距);中级阶段的目标会更多地侧重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不仅在区域内,而且在各区域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接近(比如,把城镇“低保”扩展到各地农村);高级阶段的目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基本形成均等状态(比如,基本社会保障不分区域、城乡、身份而实现全社会统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教授常修泽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应该均等。我国有13亿人口,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方面应该是均等的。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大体相等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大体均等或相对均等。当然,这里讲的是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所有公共服务。第三,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他还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

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从世界各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功经验来看,无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都呈现了渐进的发展过程。就我国来讲,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按照“窄口径、低标准”的起步要求,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与水平。

1、必须按照“窄口径”要求,合理界定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从世界各国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围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拓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变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就我国来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关系人手,具体规定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范围。从我国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需要来看,在我国体制转轨,新旧产业更替,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财富、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呈现了不断拉大的趋势。伴随着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不断拉大,出现了一些“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的特殊困难群体,产生了一些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性的公共问题,需要政府从解决现阶段我国暴露出的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种种实际问题出发,承担起维护公平和正义的公共职能,按照我国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各项法律规定,结合我国现实社会中亟待解决的关系居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公共性、民生性问题,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最低层次需要。

就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角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体制转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呈现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的发展局面。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增长了67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04亿元,增长了44倍。正是由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财政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财力支撑条件,使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备了可能性,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思想。

从正确对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能力的角度分析,尽管整个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

强烈的需求愿望,并希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围越大越好,但最基本的还是首先满足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就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供给能力而言,不仅要看到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财政规模的扩大为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利条件,还要看到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公共财力水平还相对较低,还基本上处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起步阶段,不具备大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和能力,只能从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性公共问题出发,合理确定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范围。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把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概括为:(1)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2)居民住房保障服务均等化;(3)文化教育服务均等化;(4)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5)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6)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7)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

2、必须按照“低水平”要求,合理界定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提供条件、政府提供能力决定的,确定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必须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力相适应。从国际上看,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加速推进期,从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分析,其人均GDP都超过了3000美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的人均GDP超过了6000美元,北欧一些福利国家的人均GDP水平更高。从同期政府财政实力分析,其人均公共财力都超过了1000美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的人均公共财力超过了1800美元,正是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家财政实力,使这些国家能够把60%左右的公共财力用于可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以加速推进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就我国来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呈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的发展局面,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崛起的时间较晚,反应在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我国GDP总量虽然在国际上居第4位,但人均GDP在国际上却排在了104位,人均收入排在了109位。目前的人均GDP仅有2600美元,以人均财政收入匡算的人均公共财力仅为550美元,即使把政府部门的非税收入考虑在内,人均公共财力也不足750美元。显然,从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财力水平来看,我国虽然进入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初始阶段,但不具备在短期内完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能力。一方面,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供给与财力需求之间的缺口很大,即便是不断增长的财政资金,短期内也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公共财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中的制度性刚性因素的影响,即便是调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也只能是逐步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短期内难以达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力支持条件。

上一篇:2011.国旗下讲话:希望从这里开始下一篇:谈服装的色彩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