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2024-04-29

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通用11篇)

篇1: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 激发创造活力 创建和谐校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学校担当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努力把学校的事情办好,协调好与社会的关系及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才能建设一个和谐发展、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不断走向进步的互相协调、文明高雅、令人向往的校园。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围绕“人”开展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具备两个意识:一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二是以师为本。在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只有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员工才会把工作放在第一。学校工作更是如此,把教师放在第一,就要尊重教师,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服务。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贯彻五种理念:

(一)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才能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做好对学校的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客观实际地评价和定位。在确保学校的品牌不倒,关键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特色加创新的方向,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档次、社会地位的提高。

(二)主体参与

学校贯彻人本原理就必须把师生员工看成学校管理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师生员工的潜力。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管理主体的积极参与。如果一味地依靠强制约束,只能使教师消极地接受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很难奏效。

首先,让师生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其次,让师生参与落实学校规章的过程。最后,让师生参与检查结果的反馈。让教师面对面去交流反馈检查情况,形成平等对话,避免居高临下。师生参与制定、参与落实、参与反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变为自觉的行动。

(三)尊重人性

尊重人性是现代管理的核心。遵循人性化管理思路,要求学校的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应该全面认识师生的特点及其表现,灵活地、人性化地去把握和实现。如同一制度因男女不同、年龄结构的不同等特点而加以区别对待、分层要求。根据不同情况(如学生年龄特征)制定相关方案或措施。另外,学校应该创造一种让师生自由表现自己,不断创新,弘扬个性的氛围。

(四)促进“人”的发展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必然牢牢把握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关注学校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个体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领导和教师同心协力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变控制人、约束人为发展人、引导人。培养个性丰富的人才,每一位师生以发展的环境和机会,让每一个孩子的成才都成为可能。不断采取措施增强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树立起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关心学校、热爱学校、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活力。

(五)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就是服务”是人本主义体现的基本理念,必须渗透于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在学校管

理中,师生是管理主体,尊重他们的权益,理解他们的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并且提供可靠的途径,创造优厚的条件,使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样才会赢得师生的满意,也确保了学校健康发展,形成学校为师生服务,师生为学校奉献的良好局面。

第三、讲究工作方法

——要力做表率;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表率作用,困难面前站得出,荣誉面前让得出,做教职工的一面旗帜,只有这样在群众中才能有威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一把校长还要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理念,远见卓识,指引全校师生的发展方向。

——要学会尊重;这是学校管理者实施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尊重,意识着信任、理解、关爱、平等。所以,在工作中要做到“三个不”,不自以为是,善于尊重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偏听偏信,善于博采众长,全面客观看问题;不独断专行,善于与人合作,遇事多商量。

——要学会交流;要经常深入教工和学生,了解师生动态,倾听师生意见,掌握师生情况。只有掌握大量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正确意见。不过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断提高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学校还可创设多种交流的平台,有目的地展开交流。

——要学会经营小事;以人为本应注意使学校管理富有人情味,这样更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激发情感。而学会做一些小事,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送一份生日蛋、献一朵祝福鲜花、倾一句温馨的话„„事儿虽小,但却温暖人心,使人难忘。我觉得学校要善于经营这些小事,精心设计,把小事办好,这也是人本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四、营造人文环境;

环境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目中有人”的环境,崇尚自然,同时又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师生的发展,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在营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和谐的人际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自己生活得也愉悦。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应做到:

1、倡导说真话、做真人、办真事,切莫造“假”,使教师处于一种公正、公平、真诚的氛围中。

2、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各自的长处和闪光点,恰当激励,使教师始终在良好的心境下工作。

3、尽力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使大家在学校感觉更充实更愉悦。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师提供调节心态的时空。如通过工会组织开展元旦联欢、教工趣味运动会、乒乓、象棋比赛等系列文体活动,给老师们的学校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发展是一个学校良好整体氛围的明显体现,只有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实行人性化管理,倡导人文关怀,坚持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增强服务师生的责任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能真正把“国家以教育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才能领导好、管理好、发展好学校,建设一个团结和睦、文明进步、协调和谐的校园。

篇2: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建功立业。近年来,竹溪县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机制,创优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各类人才焕发无限生机和潜力。

一、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人才服务发展的理念,人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战略,优化现有人才结构,把人才战略体现到产业战略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速人才与重大项目的对接、与新兴产业的互动,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升级。为全县实施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全县工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在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人才的

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正式调入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团队引进与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公开招录的办法,每年引进30至50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工程,鼓励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享成果”。落实人才引进经费,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适当的物质补偿,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大培养开发力度,着力提高各类人才创业和创新能力,特别要面向

全县产业发展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抓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善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我培养开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研究制定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逐步推行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探索行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业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适时开展各类专家型优秀人才的推荐和评选活动,注重从优秀人才中发

展党员,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知识、专业结构。优先给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提职晋级,对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使用,推荐为各级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选拔农村拔尖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评审专业职称。对重视人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及负责人进行奖励。

篇3:激发基层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一、基层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优势和作用

基层工会组织是工会整个肌体的细胞,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工会组织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工作,归根到底还是由基层工会去组织落实。同时,工会组织在工作对象中的吸引力、凝聚力,也是由基层工会来直接体现。基层工会组织代表教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由于其职责和性质决定了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优势和作用是明显的。

(一)组织优势。

基层工会组织直接面对广大教职工,直接联系和服务教职工。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来自教职工,生活在教职工之中,和教职工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因此,基层工会组织在教职工中有一定的渗透力。

(二)职能优势。

基层工会组织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的维护职能赋予了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替教职工说话、办事的权力。工会可以凭借这种权力理直气壮地替教职工说话、帮教职工办事,为教职工排忧解困,化解矛盾。因此,基层工会组织在教职工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桥梁优势。

基层工会组织是我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工作得到党的关心和支持,工会工作就有了支撑,同时工会又可用质朴的语言将党的精神传达到基层,将群众的需求和呼声通过基层工会组织向上反映,形成良性的和谐互动。因此,基层工会组织在教职工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四)经济优势。

基层工会组织有着法律规定的活动经费,为工会开展各种促进和谐的活动提供了财力保证。和谐需要载体,需要多种多样的沟通渠道,开展活动促进了各方面的了解和沟通。往往基层工会活动搞得好,上上下下全力参与,这个部门的和谐氛围就好,工会的能力也得到了展示。因此,基层工会有一定的展示力。

二、基层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要找准切入点

基层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难点,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积极争取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基层工会组织应主动争取党组织的重视,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会工作。工作中首先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按照上级工会的要求,结合行业的特点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其次,及时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反映教职工的需求,研究探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与维护教职工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落实的方法和途径。最后,独立自主地开展一些适合工会特点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来主动赢得党组织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形成“党的领导、行政支持、教职工参与、部门配合”的工会工作大格局。

(二)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能,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维权”是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责,突出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职能,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在落实“维权”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坚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我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代表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宗旨,也是工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工会的生命力之所在。工会组织要做到一切依靠教职工,一切为了教职工,把密切联系教职工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把竭诚为教职工服务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维权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2. 坚持两个维护的高度统一。

既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又要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在维护集体、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把维护贯穿于推动政策、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这是基层工会做好维权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

3. 努力做好维权工作。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是做好维权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对维权工作的本质要求。主动维权,就是要发扬主动精神,有超前的预见和积极的作为,把维权工作做在前面,未雨绸缪;依法维权,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按照依法制国方略的要求,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把维权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科学维权,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来指导,用科学态度来协调,用科学方法来推进,处理好维权工作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维权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以活动为载体,创造和谐氛围。

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工会组织有位有为的有效途径。组织教职工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能够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不断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譬如,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提高教职工的锻炼意识,增强体质;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粉笔字、钢笔字等比赛)、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组织广大教职工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为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多作贡献。基层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开展活动群众性强、参与面广、贴近教职工、宜于营造气氛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开展寓教于乐活动,宣传和塑造教育模范先进人物的新形象,以点带面,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教职工”的工作理念。

篇4: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

一、创建和谐校园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的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二、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美德,使人愉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教育作用。

1、舒适、典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的成果,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表现形态。一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青春校园,能使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2、良好的人文环境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能帮助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志趣高尚的思想品德。

三、教育是走向心灵的艺术

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宽松、相互尊重的生活学习氛围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1、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师生广泛的参与共同管理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在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推行人性化的管理。用科学激励的方法来引导人,而不是用单纯的惩罚方式去束缚人。在提倡谅解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努力为广大师生创造人人参与竞争、人人机遇平等、人人心情舒畅、人人都能发挥最大潜能的教育工作环境,各尽其能、各显其才。

2、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要求教师具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理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理念,规范自身的教育言行,时时处处都要做到为人师表。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②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师德修养,博学多才,言谈举止,甚至穿着,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习惯养成等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小学时代启蒙教师的影响至为重要,会给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校园里营造良好氛围,从文明用语、清洁卫生、热爱学校、团结同志、关心同志、尊老爱幼、举止文明、勤于学习、热爱劳动、穿着得体等方面认真做起,以自身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带动和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促进教育主体各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四、要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1、拓宽德育工作途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一个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具有很高的信誉和值得学生敬爱与向往的光荣集体里,学生因为是这个和谐集体的一员而感到十分自豪,于是由于这一集体的优良环境的感染、浓厚氛围的熏陶,合理规范的约束,学生时时处处受到一种暗示,这种暗示会转化为学生一种信念、道德、价值观,从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对学生评价的科学合理化。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宽容理解,关心体贴,以诚心换学生的真心,以真情换友情,与学生力量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这样师生之间便勤于沟通,学生也易于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促进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2、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学校立足教育实际,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提倡民主、自由、和谐与平等,即达到校园自然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际环境谐、育人环境优、心理环境健康的和谐氛围,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智慧,积淀成为人格,成为和谐校园的受益者,和谐社会的服务者。

参考文献

[1] 姜涛.管子新注[M].济南;齐普书社,2006.

[2] 王天恨.四书白话句解[M].成都:成都古摘店,1988.

[3] 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 ,(18):28一30.

篇5: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

——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农学院党委一贯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于2008年成立 “绿舍心晴” 农学院学子心灵驿站,在着力帮助大学生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贯彻一个目标,坚持预防为主,力求拓展教育空间

院党委积极贯彻《石河子大学大学关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委员会》会议精神,相应成立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学院场地、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提供场地,并划拨专门经费,按照专业心理咨询室的场地物质需求来进行建设,并成立“绿舍心晴” 农学院学子心灵驿站。

自“绿舍心晴” 农学院学子心灵驿站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以辅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宗旨,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和调节力”的工作目标,根据不同时期需要,与大学生进行谈心活动,从中实现“早关注、早识别、早转介”的服务功能,并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二、实行二级网络,坚持引导为先,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学院注重构建“院级——班级”为主体的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根据学院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特点,按小班配置班主任,各系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邀请校友现身说法等形式,坚持用正面教育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做到“两个增强”即增强责任感、主动性;“两个调动”即充分调动学生心理社团“绿舍心晴”心灵驿站成员、班级心理委员的积极性;“三个沟通”即与学生沟通、班主任沟通、家长沟通。

学院邀请大学心理健康中心老师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心理培训,并根据不同时期需要,对问题学生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隐患,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及时干预,重点关注,鼓励班级开展团体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特色活动。

在班级中推选出人缘好、沟通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并由心理委员结合班级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班级英语四六级交流会、“快乐心灵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教会他们善于发现同学中的异常现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辅导和干预。

三、推行五心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学院定期召开辅导员例会,探讨案例,提高自我认知与解决学生常见问题的能力,确保“绿舍心晴” 农学院学子心灵驿站始终推行五心服务,即对学生要有爱心、接待学生要有热心、引导学生要有诚心、服务学生要有耐心、咨询学生要有宽心,并制定了《农学院“绿舍心晴”心灵驿站章程》、《农学院绿舍心晴”心灵驿站值班表》,并通过新生心理普查、知识宣传普及、学生谈心活动、教育活动渗透等途径来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学院每年认真组织新生进行心理普查,针对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反馈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并加强在重点时段(新生适应期、就业考研期、春冬病灶期)对重点对象(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求职困难、心灵受挫的学生)加强了解与沟通,切实做好危机排查;通过心理测试、橱窗、宣传板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心理素质;举办“责任· 公德”大讨论、“民汉亲·互助情”互助成果展、“让青春在基层闪光——校友见面会”、“关爱生命快乐成长”团体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据统计,每年参加大学心理健康月收益学生达百余名,开展或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不少于2次;围绕心理辅导、就业辅导、助贷咨询、学业困惑等学生达千余名。

几年来,学院通过 “早关注、早识别、早转介”,转介到绿洲医院5人,休学后按期毕业2人;未出现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行事件,1名老师被评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咨询老师”。

农学院“绿舍心晴”心灵驿站章程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平行渗透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交流的场所,特设立农学院“绿舍心晴”心灵驿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好服务。

一、“绿舍心晴”心灵驿站人员组成“绿舍心晴”心灵驿站是面向全院学生的咨询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大学生谈心活动,并由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组长:艾尼瓦尔副组长:李智敏

成员: 兰国伟提力克吾斯曼王勤郭一敏

二、“绿舍心晴”心灵驿站宗旨

为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心理适应与自我发展,提供谈心服务,使大学生能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缓解情绪困扰,协调人际关系,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正确对待及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就业、民族意识等问题,并促进大学生自身德、智、体、美、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绿舍心晴”心灵驿站任务

1、以学生为中心,广泛开展谈心活动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面向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做好大学生人生导航工作。

3、在全院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4、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和研究工作。

四、“绿舍心晴”心灵驿站服务内容

1、发展型谈心活动:谈心活动对象属于比较健康、无明显心理冲突,基本适应环境的学生。谈心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并发挥自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获得更完善的发展。

2、适应型谈心活动:谈心活动对象是心理基本健康,但在学习生活中存在各种烦恼和心理矛盾冲突的学生。谈心活动目的是帮助其解除困扰,减轻压力,改善适应能力。

篇6: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部署,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其核心是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强调人的共识、协作和积极参与。以人为本,建设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应从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入手,建设六种人际关系。

一、团结和谐的各级领导班子。

建设和谐的校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层的和谐共处、协同作战。假如领导班子之间为名利、为地位,分帮派,互相明争暗斗,下面的老师会和谐团结吗?因此,实现学校管理层的和谐,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实现学校管理层的和谐,关键在于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办事,要加强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发挥集体领导的方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实现学校管理层的和谐,要处理好学

校党组织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层成员分工负责、合作共事,形成更大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使班子整体效能最大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如教务处要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起引领作用,尽最大努力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才智,集众人智慧于一体,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总务处要做好后勤保障及服务工作,为教师工作、学习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工作称心、顺心,学习舒心、富有进取精神。

二、平等融洽的上下级关系。

要想构建和谐校园,领导必须在重视科学管理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感激励,“以人为本”,尊重和信任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搞好领导与教职工的人际关系。为此,学校领导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沟通

学校领导应多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充分的了解他们的需要,尽量满足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正当合理的要求,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事业心和创造力,这才能赢得其亲近和合作。

2、发扬民主

坚持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在重大问题,重要的决策上,领导应集思广益,使政策制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获得教职工的拥护和支持。而且,要闻过则改,及时改革工作中、制度中的弊病和不足。

3、换位思考

在制定和执行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时,要融情于理,不要以制压人,不以权治人,不凭一时的喜怒,去随便批评惩罚。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审时度势地把握宽严尺度,老师们工作做好了要表示赞赏,并进行合理的奖赏,做不好批评、惩罚也要讲究策略,鞭策、鼓励他们。

4、校务公开

尊重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

5、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乐意接纳教职工提出的不同意见,才能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形成民主的气氛,学校才有生气,才有活力。

6、从小事做起,以情留人

在小处见真情,于细微处暖人心。在交流中鼓劲儿、在交流中消气儿、促进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

领导能做好以上工作,大家就能达成共识——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则我兴,校荣则我荣。这样才能全校上下一心,学校何患不和谐呢?

三、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

首先,教师间团结合作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出成绩。领导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

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或多点团队合作的竞争,从而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其次,防止使教工对各类竞赛看得过紧,对个人荣誉看得过重,于是闭关自守,孤军作战,对同事处处提防,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保守自卫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性教师的发展之路。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才能主动融入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

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新课程提出建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向发展。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证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若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学校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一些学校各方面实行接近“军事化”的管理,实行的都是“从头发到脚趾尖”的“全方位”管理。其实,这样高严格的学校环境,如果没有引领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氛围,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批量产品”。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与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的。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赶一头牛进牛棚,无论是鞭子还是驱赶,这头牛就是不听指令。正在无奈之际,一位牧童扯来一把青草,轻而易举的把牛引入了牛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用简单的堵或禁的方式,最终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只是徒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改“堵”或“禁”为“导”或“疏”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说话的舞台,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才会活泼大方、遵守纪律,从而形成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氛围。

学校少制定一些禁令,多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春雨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逐步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守纪、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六、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友好关系

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应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的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出版校园墙报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

篇7: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我校是国二期义教项目和寄宿制项目共建学校,新修了教学楼、住宿楼、食堂、校门、部分围墙、校园硬化和美化,使我校成为虎关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解决了学生吃住的难题,使返校的学生大幅增多,对我乡的普九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二期义教项目和寄宿制项目共建学校,我们的目标是:以德治校,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共铸和谐。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为师生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学校多了一份管理,多了一份责任,学生就多了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了一份和谐,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校园氛围的建设:

一、寄宿制学校中的学生住宿管理:

(一)学生宿舍是学校安全保卫和卫生工作的重点,必须切实加强管理,我们决定由值周领导和教师合力负责,设立寄宿生管理办公室。

(二)宿舍楼有安全通道标志,有完好的防盗和消防设施,我们严禁将易燃、易爆、有毒及明令管制的刀具等物品带入宿舍,严禁在宿舍内燃点明火、私拉乱接电线或使用自带电器。男女宿舍区明显分隔。建立宿舍夜间巡查、值班制度。

(三)宿舍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地面无纸屑、杂物、积水,墙壁和舍门无脚印、污迹。

(四)寄宿学生要自觉遵守纪律,早晨按时起床、出操,晚上按时就寝、熄灯,有事外出必须请假,严禁擅自在校外留宿。

(五)保障宿舍安全,妥善保管钱包皮夹等贵重物品,全体室友离开宿舍时随时关锁门窗。未经批准不得留宿亲友同学,严禁留宿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员。

(六)维护宿舍环境卫生,生活用品、床上用品摆放整齐,不在墙上乱涂、乱贴,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果皮纸屑,不乱倒剩饭菜,严禁从楼上往下泼水、扔垃圾。

(七)保持宿舍安静,不大声喧哗、起哄,影响他人休息,不讲粗话、脏话,不看黄色书籍,不抽烟喝酒。

(八)讲究个人卫生,洗头、洗脚,勤洗勤换衣服、鞋袜,勤晒被褥。

(九)爱护宿舍公共设施,未经允许不私自搬动、拆卸宿舍设施,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不开无人灯。

(十)值周领导和教师不定时检查宿舍。熄灯之前对住宿学生登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定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

总之,我们在学校内部推行全程、全面、全员的“三全”管理办法,“全程”就是从学生入学到离校的全过程都有管理任务;“全面”就是全方位,学校的每一个场所、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的管理要求;“全员”就是从校长到工人,都有管理学生的职责。

二、寄宿制学校中的学生食堂的管理:

对我们来说,师生能否吃饱、吃好是学校一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只有吃好了,才能有精力来学习。我校食堂管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人员管理

(1)设置食堂管理委员会聘请有经验的厨师,厨师在保证食品质量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创新,避免食品品种单一的情况。食堂管理委员会对饭食的质量、价格进行全程监督。定期体检,对不合格者解聘。

(2)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制定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让负责人明确职责,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确实做到责任到人;各就其职,各尽其责。

(3)严把人员招聘关为了学生饮食的安全,对所招聘的员工必须全面了解,最好是熟人、学校教职工介绍来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2.硬件设备管理。

食堂硬件设施是保障食品安全卫生的基本条件,所以硬件设备必须符合卫生要求。设置分餐间和售菜间;专间内设置防蝇防鼠、排油烟装置、铺砌墙壁地面;设置从业人员洗手和消毒设施;专用分餐或售菜工具等等。并对设备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以保证食堂的正常安全运转。

3.食品安全管理

(1)严把采购、储存关确保无有毒、有害、腐烂变质、酸败、霉变、虫变、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它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进入学校食堂。对食品、餐具等分间、分类、分开存放,对不合格食品拒绝进入食堂。

(2)严把食品加工关学校食堂加工设备配套,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进行清洗、加工、配制、烹饪,做到生熟分开。加强对特殊食品烹制的监督,防止烹制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

(3)严把食品销售关对每天的饭菜要坚持留样,每份不少于250g的样品置于冷藏设备中储存24h以上,以备查检。对每顿饭剩余食品必须实行冷藏,再次销售前一定要经过高温处理,在确保没有变质的情况下方可销售。按时做好餐饮用具的消毒工作,未经消毒的餐具不得使用。

(4)严把卫生预防关要求食堂从业人员定期检查并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使中毒人员得到及时救治。

(5)对食堂工作人员应有具体要求,应不断学习《食品卫生法》中的有关规定,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

三、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沃土,更是优化农村初中育人环境、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共同的校园文化、共同的价值体系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价值体验、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求真、向善、唯美的抉择,使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和形象打上校园精神文化的烙印。鉴于此,我校设计了一些富有象征文化内涵的建筑:

1、旗台设计为一打开的书页形,旗杆竖立于正中央,象征伟大祖国在知识中前进。旗台的栏板上写着我们的办学宗旨:为成功的人生作努力。旗台前面是百穴图,象征博学;象征身体个穴位协调一致,机体才能健康成长,学校内部只有团结协作,学校才能快速发展;象征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作用,学校只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2、被三座楼环绕着的用红、黄、绿三色彩砖铺成的广场,完全按照黄金分割比设计,面积大小适中,能满足全校师生开大会、庆祝等活动的需要。广场正北是用天然水秀石堆成的假山,造型优美,既朴素自然,又不乏艺术感,给人以美的熏陶。

3、主教学楼左前方是一个面积为425平方米的草坪式花园。花园正中央是一颗雪松,由一条1.5米宽的采用鹅卵石铺成的曲线形健康路将南北连接,其余为草坪,西、南两面是用侧柏做成的绿墙。清翠的绿色和石子的青白色相配,协调而自然。

4、勤楼、博楼、恒楼上镶嵌着用红色铁皮做成的校训:“以德治校,育人为本”、“求真有恒”、“诚朴务实,勤奋好学”,分别采用“黑体”、“华文行楷”、“隶书”字体形式,既体现了我们学校工作的严肃庄重,又隐含着我们的管理“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管理方针,同时也昭示着我们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无恒难以成管理,持久之中见成效,今后我们对学校常规管理要持之以恒,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常抓常新,并逐步内化为全校教师的自觉要求,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虎关初中

篇8: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

一、更新管理观念, 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力量

传统管理方式多以抓目标、抓计划、抓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督察、抓琐碎小事、应付各种检查等, 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 很少能提出反对意见, 甚至也不敢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管理的直接后果是教职员工大多缺乏发自内心的主动工作状态和创造性的能力, 幼儿园就会走下坡路。

更新管理观念要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 “纲要”中指出, 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那么,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 也应该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成为教师工作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敢于走出办公室, 来到教师们中间, 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放下架子, 主动沟通, 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营造开放与互动、合作与分享、关爱与支持的人际关系。

二、创建园本文化, 让教师以园为荣

园本文化的生存基础, 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和取得成绩的关键, 是园之魂。实践证明, 制度的管理并非是促进幼儿园发展的动力, 而园本文化才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打造园所形象, 改变园风园貌, 提高服务态度, 开设园本课程, 提高教师主观能动性, 让每个人都能从内心产生以园为家、以园为荣的理念。当然, 这些园本文化的内容在实施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需要管理者与各方面进行沟通。

要想打造园所形象必须改变园风园貌。园长应主动与教职员工沟通, 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内化为教职员工的精神支柱, 让他们产生改变园风园貌的动力。努力营造创优争先的氛围, 对优胜者进行奖励, 让幼儿园的管理从“制度型”转化为“自觉型”。利用节日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或赛事, 把媒体请进来, 让这些文艺活动或赛事在电视上播放。如庆“六一”小伙伴音乐会, 通过开展动员会与家长沟通, 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家长的积极性远胜于孩子的参与性, 家长与幼儿园变成了“同盟军”, 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漂亮的服装, 孩子们很快融入到了活动之中。一场音乐会就这样在各方支持、合作与分享中圆满结束。家长看到了幼儿园和自己孩子的变化, 在欣喜之余就会以善言之口来传播幼儿园的新貌。

打造园所形象就是与众不同, 开设园本课程也是其中之一。要想开展园本课程, 主力军不是园长而是教职员工。如何挖掘教职员工的潜能,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因地制宜来创设自己的园本课程, 也需要园长的有效沟通。如果能开诚布公, 主动分担失误, 把自己当做是教职员工的服务员, 给教职员工一个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工作环境, 那么, 群众的智慧就会集中起来, 一个适合本园的园本课程一定能够开展起来。

有了自己的园本文化, 就有了幼儿园的生存空间;有了教师的以园为荣, 就有了幼儿园的生存动力。这样的幼儿园, 园长就不用事必亲躬, 幼儿园的教育与服务就会优质高效。

三、让沟通成为和谐校园的桥梁

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共识。建立一个互相尊重的沟通系统, 任何问题都会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首先, 园长要多与教师沟通, 学会围着教职员工转, 并利用个别商谈、教师座谈会、教研学习等机会与他们沟通。例如, 我园有请假必须到园写请假条制度。有一位老师的孩子半夜开始发高烧, 并且高烧不退, 只好住院治疗, 早晨上班时该老师没有赶到幼儿园写请假条。当领导了解了情况后, 主动到医院去看望她的孩子, 而没有批评她的行为。孩子好了以后, 看到她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多关注教职员工工作中的闪光点, 忽略小过失, 了解教职员工的想法, 多为教师设身处地的想问题, 用宽容、理解、关怀、鼓励来关心他们, 就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其次, 在幼儿园里, 与家长沟通也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沟通能力的匮乏或遇事互相推诿导致家长向园长反映情况, 即使园长事无巨细、事事关心, 家长还会怨声载道。长此以往, 幼儿园的声誉就会毁于一旦。教师沟通能力提高了, 能尊重家长, 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 有利于妥善处理问题, 得到家长的谅解。相比之下, 园长的工作负担就会减轻, 可见, 建立在相互尊重上进行沟通, 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园长还应与中层领导进行沟通, 培养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与情感, 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 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和吸取各种管理方法, 调动组织成员的自觉行为和内在积极性, 造就团队意识。

篇9:坚持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

一、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这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教育管理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显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因此,学校管理更应该适应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大力施行人本管理,创建和谐校园。

“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相两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这是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祥先生对大写的“人”做的诗化般的诠释。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人格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惟一动力。人本观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艺术。学校管理者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一切着眼于全体师生,一切依靠全体师生。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小气候,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学校管理者要走进学生心灵,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爱校、乐学,从而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人为本”与创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任何管理,说到底,都是人的管理。原任美国铁路公司总裁史密斯曾指出:“铁路的成分95%是人,5%是铁。”铁路如此,那么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创建和谐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教育管理新理念,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先决条件。人本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要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就要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新理念,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管理一所学校,要有规章制度。校章校规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管理的方式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纪律和制度,而应该更多地体现人性化、充满人情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互动,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研究教师管理新模式,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要求管理者对教师的生活、心理、健康、工作、事业倾注更多的心血。学校应配合师德教育,强化教师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注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现才华的舞台,创造施展才干的条件,建设发挥才能的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杠杆。在教育管理中,必要的科学的管理不仅不可缺少,而且还要加强和完善。在教学管理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管,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的放,就是对学生不能管得太死,要敢于放手,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速教育目的的实现。

总之,“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手段;创建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思想用于学校管理的必然结晶,

三、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所学校管理的内容千头万绪,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教师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

(一)让广大教师人尽其才

这里所讲的“才”,专指教师教书育人时所具备的专业常识。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现在姑且不论现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但就专业知识来说,不能“授业、传道、解惑”不能为师。我们知道,每位教师从高等院校所学的知识是书面的、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有许多知识的获取、积累,毕业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校长在安排教师工作岗位时不能绝对以教师毕业的专业来判定其知识和教书育人的水准,应该让教师自我选择所教的学科,只要是专长的,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也无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能否学会学习应该作为教师是否是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力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作为一名校长,其管理的水平不是体现在制定、完善了几个规范制度,解决了几个棘手问题,完成了几个艰巨任务上,而是如何调动教师的最大工作热情,人尽其力,人尽其职。“领”是为了“导”,“管”是为了“理”,其最终都是为了放权、放手,使教师养成“领导在校或不在校都一样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

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热衷于“出工不出力”的应付式教学。作为校长,要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找到问题的根源,想方设法为教师“人尽其力”创造条件。如果每位教师气都顺了,心都齐了,力都使了,集体的力量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示,爱岗敬业的氛围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到那时,别说是教风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就是学校的管理目的也达到了。

(三)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心

篇10: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创建和谐校园

1 总结分析以往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对科技活动认识和重视不足

传统观念的束缚, 不少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薄弱,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参赛面比较狭窄。缺乏相应有效的奖励和考评机制, 各个学校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时高时低。同时, 科技实践活动在创新大赛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少, 对照创新大赛中学生科技项目成绩比较突出的学校, 一些单位对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功利性”看得过重, 影响了这一活动的长效机制。

1.2 科技辅导员专业知识有待拓展

科技辅导员对科技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 自身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存在缺陷, 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例如, 有的表现为对科技活动的目的定位不准确;有的则体现在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的完整性方面不全;还有的属于研究方法选择不当, 课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不足等等。就科技活动的调查报告的文稿本身来看, 有的项目仅仅是罗列材料, 缺乏对材料整体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 对活动深度的思考和挖掘不够;有的仅停留在对活动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总结, 缺乏对活动预期目标的预设、过程的实时跟踪记录, 甚至无法看出学生的参与程度。

1.3 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撑体系

(1)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现有的教学考核和评估机制决定了学校升学率优先的办学倾向和价值指标。 (2) 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学校科技教育存在诸如机构不全、经费不足、师资不够、基地缺乏等普遍问题;许多学校的科技教学活动没有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系列化, 科技活动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经费配备不足。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资金来源还没有固定渠道, 各级政府财政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资金支持较少, 不可确定性很大。

1.4 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实验设施、场馆不足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不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经费有限, 无法给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提供必备的实验设施;很多地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实际建设、使用情况, 尚不能满足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需求;全省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分布不均, 发展不平衡, 造成地区差距较大。目前省内只有10家综合性科技场馆, 多数县 (市、区) 没有科普活动场所, 大部分社区没有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科普资源未能共享利用。

2 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科学素质

近年来, 福建省各级领导, 尤为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 取得相当多的成绩。作为一项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活动, 青少年科技实践对青少年素质的拓展和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必须全面地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实践活动, 真正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2.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落实相关政策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 促进校园科技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加强对开展青少年科普、科技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 出台相应措施保证专款专用。加强对校园科技活动的规划和指导, 组织专家对科技活动的深入研究, 打造富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资源包, 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体验科学的无穷魅力,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体验科学、崇尚科学。同时, 立足于省内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和办学优势, 认真分析本地区、本学校的有利条件, 充分关注挖掘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 因地制宜, 开展多种形式、富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

2.2 加强对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理解和熟悉程度, 直接影响活动的深度和成效。只有教师自身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充分的关注和理解, 对学生的培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卓有成效。2011年参加省级科技辅导员培训班的科技辅导员的摸底调查中, 约有67%的科技辅导员, 认为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大困难, 在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借鉴。为此, 学校要为教师开展科技活动创造方便条件, 为他们提供培训、考察、交流、学习的机会, 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 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科技竞赛, 真正规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 及时吸收新科技知识并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并善于总结和反思, 就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辅导能力。

2.3 加强平台建设, 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

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开展青少年科普、科技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科技馆、科普场馆建设, 为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硬件设施。福建省于2010年4月出台了《福建省科普场馆平台建设规划 (2010~2012年) 》, 从政策上对科普场馆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指导, 这将有利于省内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 充分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优势, 促进校内外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普基地的管理, 配备相应的科普志愿者, 为青少年参与科技实践活动, 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4 建立完善的科技活动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更应包括对教师、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整体评价。要善于以评价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潜能。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实时跟踪与指导, 注重对阶段性成果的及时跟踪评价。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中注重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学校要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为期末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把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技活动, 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育主管部门把各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估, 将其列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 切切实实让科技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特色, 得到长期的延续和发展。

3 强化沟通协作机制, 营造浓厚校园科技氛围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党政统领下的教育、科协、科技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近年来, 福建省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 逐步形成了科协与教育、科技、关工委等部门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在政府的组织统驭下, 各相关部门明确职责, 齐抓共管, 形成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合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9年, 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 提出必须将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切实抓出成效", 要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管理, 推荐、推动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活动"。同时, 文件中还提出要在全省开展"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建设和评估工作, "争取用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立150所省级科技教育基地学校", 通过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 促进省内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全面开展”。截止目前, 福建省已评选出两批共65所省级科技教育基地学校。这项活动的持续开展, 有力地激发、调动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参与热情和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全省各地以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开展课外科普活动为主要载体, 打造特色校园“科技节”, 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 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氛围。

4 围绕鲜明主题, 打造富有特色的科技活动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 涉及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学科和专业。各地在实践探索中,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逐步形成几个有特色、可推广、实践空间富有弹性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比如, 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近几年, 福建省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开展了“节能”、“节水”、“节粮”、“低碳”等一系列科技活动;再如, 结合当地传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产业进行探讨, 如推进福安市五节芒蘑菇栽培的调查与对策、永泰名山室调查研究、历史红茶“坦洋工夫”的调查研究、家乡节日大盘点、家乡中草药及生活小药房的调查等等;第三个主题是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如厦门快速公交 (BRT) 运营系统调查, 限塑令执行情况调查等, 一定时期内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还有, 结合学校经常性科普教育的专题开展研究, 如电子刊物纠错、无线电测向活动、我与消防手拉手等等。

5 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围绕上述关键主题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也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1) 组织与实施规范到位:各主办单位重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注重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研究课题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同时把资料的整理梳理作为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科技实践活动细节的强调与把握, 培养青少年初步的从事科技活动的规范意识。

(2) 提炼设置鲜明的活动主题, 力求科技活动内容清晰、目标明确、步骤和方法选择恰当有效:各地各学校及其科技辅导老师, 注意从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青少年的家庭和所熟悉的生活环境, 以及他们所兴趣爱好的方面入手, 提出符合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科技活动方案, 反复论证、集思广益、务求获得活动的最佳效果。同时把知识、思想、品德等教育内容, 通过活动融合起来, 既提高了青少年的知识层次和科学素养, 又能够自然地引导中小学生, 从小关注生活、热爱传统文化, 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生活的自豪感。

(3) 注重活动周期与教育效果的调适:在科技活动中, 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经历查找资料、搜集数据、动手做实验、走访或发放问卷、请教科技专家、分析调查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融合。

(4) 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 挖掘整合科技活动资源资源, 凸显了地域特色, 服务于区域发展。

6 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在改进措施的实施过程中, 福建省自2006年至2011年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近六年福建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也获得逐年增多的奖数 (见表1) 。实践证明, 改进措施卓有成效。几年的运行, 全省各地区的中小学校, 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了青少年科技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 结语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在目前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衡的情况下, 要加强优质学校、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帮扶。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以人为本”加强对科技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 培养一支富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较强责任感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进一步推广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 促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大踏步地提高和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

[2]王淑云.依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信息, 2010 (25)

[3]丁邦平.反思科学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2001 (22)

篇11:以学生为本 创建和谐校园

一、使学校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乐园

学生是校园最大的群体,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化就是学生这个群体在校内外的文化环境中,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指引下逐渐形成的具有学生独特视角和生活方式的复合体,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同。如设计校徽、悬挂国旗、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设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同、地理园和水族角等;创办文学社、爱心社、英语角、校报、光荣榜、作业展等;举行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及各类比赛;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创建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其中环境文化是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引领师生共同发展的沃土和乐园。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让学生亲自参与,如在全校开展“读好书,谈体会,写心得”的活动,随后征集校园文化格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张贴在校园的橱窗或教室里,接受大家的监督,把自己的想法内化为自觉行动,进行自我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学校努力改善和提高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学生活动场所,提升校同环境档次和文化品位,美化、绿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现环境育人。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优美的校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保证。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题。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有了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要从“说教者”的位置上走下来,通过塑造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有强大人格亲和力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指导者,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而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现象正面教育学生,并对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便学生进行理性的判断,使学生不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才都是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成才的客观条件,和谐教育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存因素,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们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通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加强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结合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与学生交流要摆正自我,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陈旧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完备教师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因此,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有利于教师的成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

创建和谐校园要秉承“以法治校,以德治教”的办学思想,“制度化、规范化”是立校之本。一是细化目标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建章立制,完善各部门的工作规范要求,形成宽松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优化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三是依法按章办学。自觉维护学校和个人合法权益,注重创设竞争机制,激励工作热情,体现“依法治校”和“人性化管理”的办学思想,确立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不能把人性化理解成“自由散漫无人问,你好我好大家好”。教师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在制定各项制度时,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机制。

四、注重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就是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后勤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尤其作为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前提下,注重内涵发展,夯实基础,力求教育质量、效益、结构、规模同步提高。不但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专业水平,而且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规范办学同步深化,各项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进行。

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科学发展的大道走下去,和谐校园的美好追求一定会变成现实。

上一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作文下一篇:致欢迎词销售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