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2024-05-0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我们青州市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大楼……”“我爸做生意,买了汽车。”“我家买了别墅。”……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学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情。其实这位学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可见,讨论既能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一、变繁琐分析为精讲精炼

一堂语文课,教师为了讲得精彩,往往在课前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总以为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我问你答”、“我讲你听”就是最佳的课堂设计,其实,在教育所设计的问题中,有的确实是学生想知道,但有的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对学生课前已经知道的,我们也在一股脑儿地讲。一节课下来,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讲得神采飞扬,也讲得口干舌燥,可结果学生所得无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精讲,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题眼或文眼引导学生质疑,在学生读懂题目,生疑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文章两三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理解的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感悟、练习。

二、变多次沉默为多处精彩,让沉默的不再沉默,让精彩的更精彩 语文教学之所以质量不高,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精彩”了少数,“沉默”了多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中下生,切莫只盯着几个尖子生。我们设计教学环节,就应该把目光锁定在全体学生身上,学习字词,朗读课文,说话训练等都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刚接一个新班,首先抓好朗读训练,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读书做到字正腔圆。每节课都要重视读,每天早读课都要训练读,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评出“朗读之星”,让读书氛围浓烈起来。其次要抓好写字等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实际上就是面向多数,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精彩”的少数更“精彩”。

三、变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为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追求教学的完美境界是应该的,但教学的完美境界是不足取的。教学中,教无重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走过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节课如何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那就要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效学习,学得扎实。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语文课堂教学, 应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而“人文性”基点就在于一个“情”字。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 不可能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更不可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 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尤其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 让这样的激情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时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注重以“情”激趣, 给他们创造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 即将教师和学生与课文、作者、情景融为一体, 使“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情”当作“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让它“催”开学生的智慧, “催”放一朵朵祖国的“花儿”, 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与诱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儿童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新颖、生动的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细胞, 让儿童的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开放其脑, 让其自由思考;开放其手, 让其自由操作;开放其口, 让其自由发表。以这样的形式, 满足他们的需求, 保持他们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个性。

1.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竞赛。

比如, 朗读、演讲、绘画、成语接龙、编故事、猜谜语等, 可以个体为单位, 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方式,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而且当这种方式与其荣誉感融为一体时, 这个外部的动力就能很快转化为个体的内部动力。于是,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求知欲便大大增强了。

2.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尝试。

比如,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尝试编儿歌、编手抄报、编课本剧等。这是一项很好的创新活动, 这样的活动顺应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发展特点, 能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3.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表演。

比如, 根据学生天性好动, 喜爱表演的特点, 将一些成语典故或寓言故事或课文, 与学生一道编成课本剧或小品, 让学生表演,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制作等实践机会,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鲜明个性,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感, 理解并掌握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4. 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游戏。

比如, 把活动的内容融入游戏之中, 或在活动课中穿插各种各样的游戏, 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三、给学生一个“审美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是名家名作, 涉及古今中外, 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意境, 优美生动的词句, 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这些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 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而这些形式恰恰就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例如, 《海上日出》《观潮》《桂林山水》《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自然景观的文章, 还有“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它们或高山流水、或朝霞彩虹、或花鸟虫鱼, 都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 给学生带来了从多审美享受让人了大自然的无限之美。《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张海迪和她的妹妹》《飞夺泸定桥》《杏儿熟了》《养花》《你们想错了》等表现社会美的文章, 它们或渗透着真切的兄弟情, 或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晚辈对长辈的敬爱, 或展现了老一辈的人格节操之美。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 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 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这种体现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人, 总是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思想主题, 善于引导, 就一定能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透着科学美的小品, 通过文学的手段, 给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让学生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中体验科学的美。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 指导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科学美, 评价科学美, 从而运用美的动力推动接掌技术的学习和创造。除此之外, 还有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 它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整体, 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审美并不是自发的, 尤其是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 其审美能力较低, 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 给他们一个审美的课堂, 诱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四、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

篇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1、课始引进音乐,奠定课堂教学情感的基调。

音乐是极具渲染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乐曲,是很快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坡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课堂教学良好的情感基调的。

《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九•一八”事变 六年后,日本侵略者亡我之心不死,故意挑起事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妄图吞并全中国。课堂一开始,我就先播放了抗日名曲——《松花江上》。学生们听到那催人泪下、撕裂肺腑的旋律,竟有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伤心的叹息,甚至流下了激愤的泪水。歌曲播放完毕,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背景介绍,而是利用音乐熏染带来的悲情,让学生径直接触文本:“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卢沟桥烽火》,想必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自觉地投入到了读书的活动中,没有了老师一丁点的强迫。

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得入情入境,甚至达到了“人与书合”的境界。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避免了出现“强迫吃食”的尴尬场景。由于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阅读,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就很高了。

2、课中引进音乐,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众所周之,小学生年龄偏小,学习持久性是有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地被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进音乐,完全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倦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泉映月》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切的体悟,化解学习和体验的难度,我适时地打开收录机,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直接聆听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以期获得最感官的信息。

结果,在悠扬的二胡曲的引领下,学生幼小的心灵很快就与阿炳的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下来,他们自然就学得积极,感受得深刻,讨论得热烈。避免了教者口干舌燥的讲解,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课末引进音乐,升华课堂教学的主题。

常言道:“写文章要做到凤头豹尾。”同样,好的课堂结束,也能达到回归整体、升华主题的功效。合理运用音乐来结束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良策。

篇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主题生活”,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围绕一个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连续进行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或参与主题系列活动,获取一定的生活体验,激发表达的热情和欲望,并能借助作文展示主题生活的成果,从而在实际的运用中提高作文能力和激发作文兴趣,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情感的过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态作文”,就是记叙真实的生活经历,描述真实生活的某种状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做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然生活的一种状态。要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必须遵循“生命与价值”的生态理念,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作文过程生命价值,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大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品质、判断能力、价值取向,自己选题,自由发挥。

“本色”,就是本色人生,生活之本。这是“生态作文”的灵魂。文字与写作是生命的表达,要将自己的思想触觉探到心灵深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率真本性,就要用自己的生命和良知写作,用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写作,用自己的心血和心力写作。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之本,抒写“人文”之真,这是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至爱、至乐的境界,这个境界才显现出它的纯真与朴实、高贵与优雅、精彩与美丽。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主题生活作文,近两年来,我们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研究——“小学生主题生活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生态作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校园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真

对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占据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获取信息最多的生活。按理说,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作文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每当提笔作文,学生就紧锁眉头,绞尽脑汁,仍然觉得“没东西写”,结果往往是随意编造,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学生没有留心观察,没有细心体验,没有用心表达。《语

第 1 页第 1 页 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对此,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有意识地或根据学生意愿组织开展主题生活活动,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例如,我们开展的《秋之歌》主题生活:(1)学秋之诗,(2)画秋之景,(3)唱秋之歌,(4)赞秋之果,(5)抒秋之情。学生亲身经历的,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写作时轻松愉悦,兴趣盎然,作文充满童真童趣,清风徐来,色彩斑斓,异彩纷争。

校园生活主题的来源有学习生活、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综合实践、“做中学”等等。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心中产生的感受如实地纪录下来。如,同样写一个实验,因为在实验中的角色不同,经历不同,观察点不一样,可以就过程写过程,可以就体会写体会。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谈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家庭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善

家庭生活是孩子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大量而鲜活的素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品尝了成长过程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可是,他们觉得每天和家人接触,没有什么新鲜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写。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主题生活,帮助学生消除熟视无睹的思维“疲劳”,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爱,成长的烦恼。

例如,家庭主题生活“今天我当家”作文教学五步曲:(1)成员分工,(2)菜市场买菜,(3)做饭炒菜,(4)清洁卫生,(5)家庭联欢。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感悟生活的咸甜,大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小鬼当家》、《今天真好玩》、《酸甜苦辣的一天》、《我是小厨师》、《菜市场见闻》、《我家的“星光大道”》等生态作文。

家庭主题生活除了日常生活、文化娱乐、家庭**等写作素材外,还有反映

第 2 页第 2 页 家庭成员勤劳、善良、好客、无私等主题。如,《奶奶的皱纹》、《爸爸的眼睛》、《妈妈的念叨》,一旦确定了主题生活,只要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细细地观察,静静地倾听,就会发现许多感人的细节,家人的音容笑貌、慈祥善良、亲切可爱、传统美德……就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节日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美

节日主题生活作文没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约束,只为学生激活图像,产生表达欲望,生成语言,提供一个自然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美和自然表达美。

我国有为数众多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习俗、诗文、传说、节令食品等。在不同的地域,节日的内涵也不一样。这些富有浓厚传统色彩的乡风民俗一旦与写作课程相互碰撞,形成美丽的交汇点,成为写作课程的资源,就为儿童搭建了广阔的写作平台。

例一:世界因你而美丽(“三八”妇女节),“五一”赞歌谱新曲,最是师恩难忘时(教师节),人生几度夕阳红(重阳节)。

例二:装点绿色美家园(植树节),清明时节雨纷纷,龙舟竞渡粽子香,快乐“六一”我作主。

例三:中秋佳节月儿圆,欢乐国庆欢乐颂,欢天喜地庆元旦,欢歌笑语闹新春。

光有节日,只有躯干,丰富内涵,才会有血有肉。怎样写好节日主题作文,这就需要我们巧妙的预设,精心的指导,自然的生成。如围绕“三八”妇女节这个主题进行系列活动,可以生成:感受亲情——纪录母亲为自己做的一系列小事;学会感恩——我为妈妈做早餐;懂得报答——我为妈妈做贺卡。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写出如下作文:《母爱》、《我发现了……》、《我成功了》、《第一次_______》、《我长大了》等。孩子们的作文真挚地赞美了朴实而伟大的母爱,作文成了他们客观世界的反映,顺应了儿童的作文心里,培育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到了作文教学做人与作文的双赢。

第 3 页第 3 页 社会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爱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活跃思维,可以扩大信息储备库,可以积累丰富习作题材,一句话,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关心他人、担当责任的使命感。

欣赏自然风光,引发欣赏的奇思妙想;考察家乡名优特产,让学生体会创业的艰难;参观市容市貌,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访问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凡此种种,通过主题生活的作文教学,既充实了学生作文语言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如,家乡的茅麓茶叶闻名遐迩,我们开展了以“茶”为主题的活动:(1)走进茶园——采茶;(2)参观茶场——焙茶;(3)合作交流——品茶;(4)包装宣传——推销茶叶。这样的主题生活,既可以融为一体,通篇布局,也可以分成若干环节,进行片断训练。再如,家乡的水资源十分丰富,长荡湖的大闸蟹远销香港、日本等地,我们以长荡湖为主题,组织了一系列活动:(1)长荡湖的传说,(2)长荡湖的物产,(3)长荡湖的餐饮,(4)长荡湖的环保,(5)长荡湖的未来。

像这样的主题生活,学生亲眼可见,亲耳可闻,亲手可摸,不亦乐乎。透过作文,蕴藏了生活现实的大主题,不仅要看,要听,还要思考,倾注一片爱心,用心灵去智性地写作。

读书主题生活是生态作文之乐

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素材、思维方式和写作技能的积累程度与学生的阅读宽度、深度、高度有直接的联系。从李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郭沫若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再到万斯同的“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都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要让孩子们喜欢读书,只有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充分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所谓主题读书,就是立足课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立一个读书主题,读写结合,双管齐下,以阅读带写作,以写作促阅读。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一篇

第 4 页第 4 页 富有情感色彩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就推荐了几本赞颂“母爱”的书给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如高尔基的《母亲》,黄蓓佳的《亲亲我的妈妈》,顾艳的《孩子,你如此美丽》等,沉浸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孩子们赞美自己的母亲时,生动细腻,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此外,还可以根据季节、时令、历史、文物等开展读书主题活动。这样侧重一个主题,集中阅读,加深印象,便于积累,既丰富了知识,又学到了表达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为确保主题阅读持久、有效,除了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外,还定期举行“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三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赛、写作大赛),“两报”(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从阅读中享受写作的成功喜悦,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读写兴趣,真正做到乐此不疲。

一次主题生活作文教学一般要连续三四天,甚至更长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成1——2篇习作,基础好的学生也许能写出3——4篇作文,甚至出现系列日记,自由而真实地表达。一个主题生活写作结束后,对此进行评点,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哪些作文可以换题目,哪些材料可以换主题,促进学生多元评价,共同进步,让他们从中获得表达的喜悦和快乐。如此循环,持之以恒,主题生活作文一定能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生态作文的本色一定会百花齐放,鲜艳夺目。

篇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必须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必须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对文章或是作品的鉴赏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本质内涵,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自主判断和欣赏的能力,把高效课堂建设落实实处。

比如,在进行“小露珠,春日晨景”的教学时,我利用计算机制作了Flash课件,并在上课时利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小学生喜欢动画作品,更喜欢动漫素材。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尽量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素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像“小露珠,春天的晨景”这类文章,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具体的特点。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更没有深刻的感悟和反思,所以不能准确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作品,给学生一种形象逼真的感觉。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走进生活,从中感悟生活中的美,深刻理解露珠给人类带来的生命力和希望,理解春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活力,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确实实现了务实高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数字教辅资源挖掘教材内涵,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当今教学改革应体现大阅读理念。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应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大融合,对交叉的知识点要给学生提示清楚,甚至可以讲彻底,使学生的学习做到“知其表更知其理”。为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教师端”进行教学,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授课,展示本节课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相关知识。这样教学,相当于把多学科教师引进教室,实现面对面的辅导,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进行“称象”的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体现多学科的融合。这也是大阅读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上课时,教师打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数字资源包,调出称象的微课资源。微课视频详细讲解了有关称象的步骤、原理和方法。通过视频的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科学、全面地理解了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目标之一。另外,在进行“有趣的汉字”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资源,动态呈现汉字的发展简史、来历、用法等信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学生想象思维,提高了教学实效性,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

三、小结

上一篇: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及思考论文下一篇:弘扬地质核心价值观激扬地质廉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