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24-04-19

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选6篇)

篇1: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三年攻坚的实施方案

根据市委市、市政府和市扶贫办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攻坚的工作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中心任务,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方案。

一、工作要求

按照我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工作,以提高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为抓手,精确对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让农村贫困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学会一项致富技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农村经济困难家庭稳步脱贫。

二、政策措施

(一)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完善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对我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扶持乡镇扩大民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满足贫困家庭适龄幼儿入园需求,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无园上”的问题,力争到2016年年底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其中相对贫困户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

2.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推进实施“全面改薄”,支持欠发达乡镇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贫困村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设良好环境。实现我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确保相对贫困户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不让一个贫困户家庭子女辍学。

3.加快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进度。着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资金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维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快我市智能学校的扩建进度。

4.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是加大农村教育网络基础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教育视频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带宽和班级多媒体配备覆盖率,到2018年实现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二是加快推进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巩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引进社会机构免费向教学点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过“专递课堂”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课率,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资源配置到各级教育资源平台免费提供农村学校使用。三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帮助基层学校教师会用、用好信息化资源。

(二)实施学生资助惠民政策

在落实现有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对贫困户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含技校)、大学实行生活费补助。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确保纳入新时期精准扶贫的贫困户家庭子女在各教育各阶段的资助实现全覆盖,不让贫困学生因贫失学。

1.对就读学前教育阶段的农村贫困儿童给予生活费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

2.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学费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生给予伙食补助。

3.对就读普通高中的农村贫困学生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4.对就读普通高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给予学费补助,补助为每生每年2000-5000元。

5.切实做好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工作。配合人社、财政等部门落实家庭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情况,一个不漏的摸清情况和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通过“一对

一、多对一”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组织专场招聘等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帮助每一位困难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三)实施特殊困难儿童保障政策

推动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鼓励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提高义务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普通学生8-10倍的标准拨付。同时,实施南粤扶残助学工程。

(四)实施职业教育富民政策

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乡镇、贫困家庭倾斜,构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争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支持职校开设涉农专业,助推扶贫项目。预计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000人,从2016年起,三年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将超过10000人次。

鼓励职校面向贫困家庭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帮助脱贫为目标,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五)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 1.保障贫困地区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1)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努力实现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2)进一步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贴政策实施对象从义务教育学校和完全中学扩大到公办普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的在编在岗教职工。2016年我市的教师山区岗位津贴标准从原来的人均不低于700元/月提高到不低于800元/月,且以后每年再提高100元/月,到2018年我市的教师山区岗位津贴标准要达到人均不低于1000元/月。

(3)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2.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培训

(1)大力推进实施“强师工程”。积极贯彻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粤府〔2012〕99号),实施“优质师资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每年安排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和“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到贫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和指导,提升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强对贫困农村的支教力度。建立市区与贫困农村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对口帮扶关系,并纳入对口帮扶整体规划。每年从市区学校选派优秀专任教师到贫困农村学校支教;每年为贫困农村培训一批幼儿园、中小学骨干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切实提高贫困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对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每年给予6000元退费,本科生退4年,专科生退3年。每年组织“农村从教”专场招聘会,为农村充实一批素质较高的年轻教师。

三、组织保障

(一)落实工作责任。教育扶贫是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负责、当地政府和各学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教育局负责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实施,当地政府和各学校要密切联系,明确责任,细化政策措施,确保教育扶贫工作落地见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精准扶贫的经费投入,切实承担起本辖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职责;要把落实国家和省的学生资助政策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予以保障。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统筹安排资助资金,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与扶贫、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发放,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资金保障。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扶贫基金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参与教育脱贫工作。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支教、技能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鼓励帮扶单位加强对帮扶点的扶贫力度,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各镇(街)和学校要深刻领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制定宣传方案,强化舆论引导,使我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深入人心。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受助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活动,培养学生树立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诚信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的意识,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篇2: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助力县域脱贫攻坚

——在全县精准扶贫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

县教育局

按照全县精准扶贫专题研讨班安排,就如何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大家作一个探讨和交流,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一)背景——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

1.习总书记的讲话要求。2012年12月29日,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2015年9月9日,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中再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中央的决策部署。2015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正式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到“五个一批”,由此吹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号角。

3.教育部门的部署安排。2015年10月17日,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世界第二十三个消除贫困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项教育扶贫惠民政策措施。今年全国“两会”期

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教育部门将坚决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15年12月21日,省教育厅出台了《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年)》,明确实施“五个精准”(精准改造、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就业、精准培训),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

(二)政策——教育扶贫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1.国家政策

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1)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2)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3)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4)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

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6)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7)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8)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9)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2.湖北省政策

(1)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并建立资助标准调整机制。(2)落实贫困户子女免费高中教育政策。(3)建立保障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4)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贫困县所有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范围,优先安排项目。(5)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6)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安居工程,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片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三)意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国际社会的经验总结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

2.拔掉穷根的根本出路

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贫困地区,而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由于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劳动者普遍存在着“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要补上贫困地区的短板,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刘雪荣书记在解读《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时强调:“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重大民生问题,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黄冈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强力推进。”

陈安丽市长在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黄冈战区现场推进会上强调:“要在五个方面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强化扶贫对象管理工作,构建贫困信息大数据平台;实施贫困生资助工程,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改薄工程,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好学;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提升工程,确保贫困村所有学生都有好老师教;实施贫困家庭“明白人”培养工程,通过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3.补齐教育短板的关键工程

教育扶贫既是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也是源自英山教育自

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全县扶贫和教育两家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具体对象包括贫困家庭学龄人口10933人,其中:幼儿园1023人,小学4248人,初中1847人,高中1428人,中职509人,大学生1878人;包括贫困村所在地学校47所(含附设幼儿园)教师 460人。贫困地区的孩子普遍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贫困村所在地的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学科结构失衡,有的甚至不能开齐开足课程。我们就是要借教育精准扶贫的东风,迅速补齐上述短板,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城区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基础性、先导性、长远性作用。

二、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举措

(一)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目标是“四个确保”:即到2017年底,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部落实,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改薄工程全面完成,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确保贫困农户“明白人”培养工程全部覆盖。

(二)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五大行动”:即实施贫困学生关爱行动、薄弱学校改造行动、学校信息化建设行动、乡村教师提升行动、家庭“明白人”培养行动,切实为我县人民群众同步奔小康作出贡献。

(三)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举措 1.实施贫困学生关爱行动

(1)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就学,构建政府、社会、教育多方参与的资助体系,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读期间,优先享受以下政策:

学前教育阶段:特困家庭幼儿可以享受学前资助,资助标准为1000元/生•年

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在校期间享受营养餐补助,补助标准为400元/生•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1000元/生•年,初中生1250元/生•年。

高中阶段: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倾斜政策,资助标准为2500元/生•年。各高中学校每学期公用经费中计提不少于4%用于资助农村困难学生。如国家实行新的高中资助政策,则按新的资助政策执行。

中职学校:实行全部免除学费,就读中职的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享受2000元/生•年的国家中职助学金,安排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大学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含高职高专)入学落实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每人每年可申贷1000—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可申贷1000—12000元,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财政贴息。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大学新生优先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项目》资助金,资助标准为省内高校500元/生,省外高校1000元/生。学生在校期间优先推荐其参与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2)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优录政策。县一中每年拿出一定招生计划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优先推荐建档立卡优秀学生参加省部属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落实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收

中职毕业生计划。

(3)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对特困家庭子女实施“一对一”帮扶。对留守儿童、残疾少年儿童、随迁子女就学与生活予以关爱,重点扶持乡镇学校建设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落实思源实验学校留守儿童免费乘车上学。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通过“免补助贷”等形式每年资助家庭贫困学生3000多万元,实现学生“有学上”的目标。

2.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改薄行动

(1)优先改善贫困村所在地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将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规划,优先安排建设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分项、分校推进”的原则,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确保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校舍、教育装备、运动场地、生活设施等逐步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近三年,主要实施了农村初中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薄弱学校食堂改造工程、薄弱高中改造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全面改薄”项目及设备购臵项目等计290个,累计投入资金15650万元。十三五期间,我们主要实施“薄改”工程、信息化建设、教师周转房、县职教中心建设、城北第二幼儿园、城西小学、长四小学迁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项目建设,每年投入1亿元。今年,将对33个贫困村所在学校、教学点投入 2036万元,进行改造升级。

(2)扩大贫困村所在地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二期学前

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建设资金,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在有条件的贫困村,依托现有小学富余的校舍新建、改扩建附属幼儿园,到2017年基本实现贫困村学前教育全覆盖。

3.实施乡村教师提升行动

(1)培训项目重点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实现贫困村所在地教师培训全覆盖。

(2)加大对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支教力度。开展名师定期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将特岗计划和山区人才计划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倾斜。

(3)提高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待遇。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对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职称评审重点倾斜。在落实乡镇镇区学校、农村完小、教学点教师每人每月300元、400元、600元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再提高300—500元。建立乡村教师奖扶制度,对在村小、教学点教育教学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且任教达2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建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实施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落实乡村教师周转房优先制度。

4.实施贫困村所在地学校信息化建设行动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贫困村所在地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人人通”。提升贫困地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逐步扩大“在线课堂”开设规模。建立贫困村教学点网络学校,采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光盘授课等多种形式,促进贫困村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全面提

升办学质量。到2017年,全县贫困村教学点实现与省级网络平台互联互通。

5.实施贫困家庭“明白人”培养行动

充分发挥“治穷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教育功能作用,实现教育扶智脱贫。

(1)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技术教育。对初中毕业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进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并优先推荐就业。

(2)加强贫困家庭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整合全县各类培训资源,以县理工中专为主阵地,对贫困家庭劳力力开展全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加强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培训包”和“培训菜单”,提高培训质量和吸引力,助推精准扶贫。

三、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打算

(一)工作进展

——召开了一次现场推进会。3月29日,县教育局以孔坊乡中心小学为主会场,召开了全县教育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下发了多项工作方案和计划,与学校和乡镇签订了责任状,现场发放学生资助资金,组织县直学校送教下乡等活动。

——接受了省市两次检查。4月10日、4月26日,分别接受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两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检查。同时,县教育局就推进落实“三进”、实施“包保”等重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进行三轮督查和明查暗访,并下发通报,限期整改问题,实行问题销号制度。目前,学生资助信息进档案盒、进村公示栏、进贫困户家庭等“三进”工作完成率达100%。

——落实了三项精准资助。2016年,已落实学前教育资助300人次,义务教育5221人次,高中学校1827人次,共计796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助10多次,其中4月23日和5月9日,县教育局联系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和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分别到贫困村所在地两所薄弱学校进行教育精准扶贫点对点捐赠,捐赠金额共计35万元。

——推进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启动25所贫困村所在学校、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建设,逐校实地制订建设方案,即将进入施工程序。二是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向贫困村所在地学校送教。4月份县直各学校累计送教下乡(包括示范课、评讲课、专题讲座等)500多节次。三是组织系列培训活动。对贫困村所在学校的460名教师,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的省市县各类培训 1428 人次。组织教育精准扶贫业务培训班,对中心学校校长和资助业务干事进行专项培训。四是广泛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教师进村入户,开精准扶贫对象户识别,“一对一”家访式宣传政策;在乡镇镇区等集中地展示《英山县社会救助工作教育资助项目公示》宣传教育资助政策和申请、办理流程;印制《英山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明白卡》15000册,发放到学生手里。

(二)后段工作打算

(一)确保所有贫困生按照不落一生、不落一村要求享受政策资。目前,全县10933名贫困生中,只有6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生符合国家现有资助政策,尚有4700多名贫困生未纳入国

家资助范围。要争取方方面面的资助,争取政策支持,将所有贫困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保贫困生资助不落一生、不落一村。

(二)整合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类资金,大力改善没有进入国家项目库的贫困村所在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切实保障中小学整体推进、均衡优质发展。

(三)整合各类资源助力扶贫攻坚。积极争取整合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爱心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在物资、资金上对贫困村所在学校及教学点予以捐赠支持。

(四)整合资源实施精准培训。由政府主导,整合人社、财政、妇联、统战、民政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对贫困村所在学校教学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培训一名“明白人”,为贫困村培训一批致富带头人,通过“扶智”达到如期脱贫的目的。

(五)建立教师补充机制。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落实乡村教师“退一补一”机制,特别要补充学前教育师资,通过特招、委培等方式,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不足问题。

篇3: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 湘西州贫困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州)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 全州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辖7县1市, 总人口296.56万人, 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 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 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

(二) 湘西州扶贫效果及精准扶贫目标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湘西州扶贫支持力度, 尤其是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 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以来, 湘西州紧紧围绕贯彻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全力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使全州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4-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23.0921万人, 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50.0737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0.4%, 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极大地改善了湘西州人民的生活条件, 使湘西州在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值40%左右的基础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值60%的水平。

按湘西州精准扶贫的计划, 到2019年, 全州八县市全部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 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 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湘西州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制约湘西州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原因很多,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欠缺, 尤其是欠缺作为湘西州主要产业的农牧业和旅游业方面的实用技能, 而这恰好是职业院校优势所在。近年来, 职业教育在湘西州扶贫攻坚大业中贡献卓著,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教育, 助推毕业生精准就业

湘西州目前有贫困村1200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 绝大多数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 单纯发展农业难以实现脱贫, 必须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进行转移就业。以往很多贫困家庭子弟初中毕业后未经培训即外出务工,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 往往只能做最简单、最繁重的杂工, 待遇很低, 工作也得不到保障, 以至于部分打工者辛苦几年还是两手空空, 无力帮助家庭脱贫。针对此种状况, 职业院校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积极争取国家扶助政策, 大力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学,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 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 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湘西职院) 为例, 该校近年来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 目前在校生中90%以上均为农村家庭学生, 其中很多人属于建卡贫困家庭。学院还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援助, 每年以生活补贴、“雨露计划”、各级奖学金、企业捐助等形式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种补贴近2000万元, 帮助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据统计, 该校每年毕业学生2000人以上, 70%实现异地就业, 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很好地实现了“培训教育一人、精准就业一人、精准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 加强农村劳动人口技能培训, 助推劳动力精准创业

长期以来, 因历史原因及地区经济实力困扰, 湘西州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远远落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值。据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对湘西州10个乡镇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 湘西州农村劳动人口中, 文盲占调查总人数的12.4%, 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48.9%, 初中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4.9%, 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2%, 大专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0.5%。而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还低于全州平均值, 因此要帮助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掌握科学技能, 精准发展扶贫创业项目, 就必须利用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 对其进行技能培训。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立足湘西, 积极为湘西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建立了“政府指导, 学院统筹, 系部主导, 企业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了社会服务机构和管理制度。近三年来, 累计培训人员达6000多人次, 扶贫效果显著, 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评价。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在该校学到实用技术后回到家乡不但自己能实现精准创业, 脱贫致富, 往往还能起到带头作用, 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脱贫。比如, 花垣县麻栗场镇黄土坡村农民龙秀明, 参加了湘西职院“一村一大”培训学习后, 回到家乡成立了“黄土坡山寨稻田养鱼合作社”和“花垣庆义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生态放养鸡项目, 目前全村稻田养鱼已发展到800多亩, 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创收100多万元;生态放养鸡已畅销花垣、吉首等地。龙秀明这位被称为“学以致富带头人”的新型农民也在大家一致拥戴下当选为村支书。

(三)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精准发展

精准发展扶贫产业是扶贫开发“三件大事”之一, 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没有稳定发展的扶贫产业, 就不能真正保证贫困地区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湘西州近年来扎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十大工程”,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突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柑橘、茶叶、百合、烟叶、油茶、杜仲和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种养业, 让所有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覆盖。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明确提出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加快精品景区景点和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开发, 构建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 湘西州职业院校走出象牙塔, 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的发展中, 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实现精准发展。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在农学方面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 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多年来为湘西州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 该校科研人员发现湘西州特色产业之一的猕猴桃种植业中溃疡病频频发生,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针对此世界性技术难题, 该校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18年的研究,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制开发的砧木嫁接法已能有效防治溃疡病发生。又如, 该校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 建立了中国凤凰腊尔山湘西黄牛资源场, 在湘西黄牛这一特色农业资源的选种保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该校还在湘西州山羊养殖、优质水果培育、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上起到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重要作用。

在支持湘西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 湘西职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指导旅游业规划、旅游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 先后为湘西州旅游局、名都大酒店、吉龙缘大酒店等单位培训各种旅游从业人员400余人, 承担了湘西州旅游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二是成立了旅行社, 组建了苗鼓队和礼仪队, 充实了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力量, 学校每年承接大小型活动30次以上, 承接了湘西州五十年州庆旅游接待、“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大工作会议”接待、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等工作;三是积极扩大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影响, 学校组织了2015湖南省旅游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并代表湘西州取得全省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展示了湘西州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 该校还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瑰宝, 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培养民间工艺大师, 在苗绣、土家织锦、蜡染、民族服装设计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职业院校是实现湘西州精准扶贫目标的生力军, 但从现状看, 湘西州职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壮大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一) 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未充分将职业教育力量纳入精准扶贫规划中。

2.湘西州职业教育体系混乱, 未能形成全州统一的普职协调发展,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县级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较弱, 规模偏小, 专业布局不合理。

(二) 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符合湘西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湘西职院为龙头, 组建湘西职教集团, 规划州、县两级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布局, 形成全州统一的职业院校招生、教学、培训、就业机制。

2.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 在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应由州县两级分别制定科学规划, 建立高效可行的长效机制。

3.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扶贫功效,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优势, 将职业教育纳入精准扶贫整体规划中。在扶贫产业的规划、建设中, 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在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中,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平台、渠道作用。

注释

篇4: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关键词:湘西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一、引言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现已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的“五大工程”之一。而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密切,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重要责任,是最有效的改“输血”为“造血”式扶贫。因此,立足于湘西州州域基本情况,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探索与实践,是新时期湘西州扶贫攻坚的迫切需要。

二、湘西州州域基本情况

1.区域特色

湘西州全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全州国土总面积为1.55万平方千米,现辖7县1个县级市(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古丈县、保靖县、永顺县、龙山县7个县,州府设在吉首市),下设65个镇、153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75个居委会、2657个村。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自古以来为湘川咽喉之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蕴藏丰富,历史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区域特色明显。

2.社会经济发展

据湘西州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州常住人口263.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36万人,城镇化率仅为41.1%。湘西自治州经济中以矿产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工业为主,但农业仍占很大比重。随着湘西自治州经济发展加快,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和调整,从2011年全州三次产业分别为56.37216亿元、148.51896亿元、156.46888亿元,比例为15.6∶41.1∶43.3,到2015年全州三次产业分别为75.776亿元、173.568亿元、262.656亿元,比例为14.8∶33.9∶51.3,呈现出“三、二、一”差异化的产业结构。通过对2011年到2015年这五年期间湖南省统计年鉴和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进行数据整理,全州GDP和人均GDP还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还是处于落后水平。

3.贫困问题

湘西州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偏远,复杂的地理情况和政府投资力度,基础建设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再加上自然条件恶劣、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低、少数民族观念落后等原因,贫困问题还是十分突显。据2015年湘西州领导干部统计手册,湘西州与全国全省及周边地区近五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见表2)可以看出湘西州经济与周边市州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事实上,甚至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18片贫困地区中,湘西州都是处于贫困严重区,所辖8县市中,有7个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县级市属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截至2016年6月,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16万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贫困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是全州最明显的贫困问题所在。①

三、湘西州职业教育的发展

1.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末,全州有普通高校3所,其中高职院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19所(公办学校10所,民办学校9所),拥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所,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2个,基本上形成了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重点,职业培训为依托”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②据湘西州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2658万元,资助中职学生1.3万人次;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4805万元,资助中职学生1.7万人次。

2.规划目标

湘西自治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具有湘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普职协调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力争到2020年公办职业学校所数控制在10所以内,校均学历教育学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其中建成规模5000人的中等职业学校1所)。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5万人以上,短期技能培训6万人次。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3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县市级职教中心)5所(个)以上。③

四、湘西州职业教育扶贫的实践

2016年7月,湘西州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进行了全州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半年工作总结,其中包括职业教育扶贫: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州教育“四大工程”、“两个加快”现场推进会,其中“四大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9亿元,开工改扩建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项目校31所。全州今年共需培训双师型教师68人,目前泸溪、花垣、永顺、保靖、吉首、龙山等县市开展了培训,共完成48名培训任务,占比为70.59%。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青少年儿童在今年秋季,全员接受学前至高中(中职)阶段15年免费教育。全州今年“两后生”培训任务为2000人,目前共培训1032人,占比为51.60%;全州全年精准脱贫户劳动力科技培训50000人,目前培训23302人,占比为46.60%。④

据课题小组调研,全州唯一的1所高职院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湘西职院)立足于职业教育扶贫基本定位,办学以来共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7.8万余名,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建院以来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余人次。并且,湘西职院注重在建整扶贫工作中发挥自身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帮助农村科技致富。自1987年以来,学院先后有100多位教师在湘西州6县市21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累计派出技术人员300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特别是近两年来,湘西职院因地制宜帮助扶贫村凤凰县腊尔山镇苏马河村发展蔬菜、烟叶、养殖、劳务四大经济产业,帮助贫困村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6万元,人均达5259元,增幅达49%以上,其中种植蔬菜700余亩,产值210万元;种植烟叶228亩,产值30多万元;给村民投放鹅苗5000只,成活率达70%以上,产值80万元。⑤湘西职院现已被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湖南“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实施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开展科技扶贫,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湖南省优秀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十余次被评为州建整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中职院校以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为例,多年来该职中积极落实贫困生的资助项目,并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多个渠道,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据了解,近年来该校严格落实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2000元,国家减免学费2400元,国家“雨露计划”1500元,“一家一”扶贫资金2000元。除了积极落实国家资助项目外,学校还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对学校贫困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救助:学校对孤儿实行杂费全免,单亲家庭子女杂费减免一半,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依照具体情况实行减免杂费。此外,学校还创新性地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比如与浙江龙威电子有限公司,通过为该专业在校学生提前发工资的方式,为在校贫困生探寻资助之路。这种双赢的合作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就学难题,而且提前对接就业,更让学生获益。

五、结语

作为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湘西州精准扶贫脱贫的攻坚任务艰巨。而在新时期湘西州精准扶贫脱贫的攻坚战中,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脱贫致富的能力,让贫困户摆脱贫困代际传递,打破湘西州少数民族山区贫困的恶性循环,力争2020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注释:

①参见2016年6月湘西自治州脱贫攻坚及劳务协作试点工作情况汇报总结.

②参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全州职业教育基本情况.http://www.xxz.gov.cn/ggfw2014/edu/zyzdxx/fwzn_12127/201411/t20141109_142960.html.

③参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专项规划.http://www.xxz.gov.cn/xxgk/auto247/006686074/jhzj/zxgh_441/201508/t20150823_180163.html.

④参见湘西州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2016年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半年工作总结.

⑤数据来源于搜狐教育:教育扶贫之湘西职院模式.http://learning.sohu.com/20160314/n440411859.shtml.

参考文献:

[1]王玉崑.教育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2]欧阳文章,唐正鹏,覃仁岗,李成春,向丽群.泸溪县一职:聚焦精准扶贫彰显职教魅力[N].团结报,2016-01-18.

[3]邓平.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一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1-53.

作者簡介:

邓平(1984~),女,土家族,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英美文学。

篇5: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6年5月5日)

同志们:

今年是我县全面实现整体脱贫的决胜之年,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去年12月以来,中央和省委先后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市委于4月27日召开了全市脱贫攻坚推进大会,并举办了扶贫干部第二轮培训班,全面安排部署了2016年全市精准脱贫工作任务。今天,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会议,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着力激发全县上下努力实现整体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着力凝聚全县干部群众推进脱贫攻坚的斗志与合力,着力强化帮扶支持,确保全面实现整体脱贫目标。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切实做好2016年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重点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准确研判形势,进一步增强实现脱贫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国务院汪洋副总理连续两年来我县调

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争取实施了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东峪沟农村供水、南部供水工程改扩建、东部农村引洮供水、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全县贫困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两年来,全县累计建成通村硬化道路745.5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建成村社砂化道路140.17公里、通社道路砂化率达到了55.5%,完成自来水入户2.55万户、入户率达到了80.5%,改造贫困户危房6684户、住房安全率达到了75%,修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01个,建成文化活动室(乡村舞台)89个,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3处,改造中小学校舍35所,新建幼儿园34所。

四是扶贫攻坚模式进一步创新。着眼提升扶贫工作实效,探索推行了致富能人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金融信贷支撑型、资产收益扶持型四种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创办特色种养基地、结对帮扶、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方式,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实效。两年来,累计组建专业合作组织818个、村级富民产业合作社322个、互助资金协会144个,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29万户、6.03亿元,发放互助资金担保借款3896户、2812万元。我县创新模式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有广西、青海、内蒙古、陕西等多批省内外考察团来临实地交流学习。

五是精准脱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五联”责任考评办法》,建立推行了县级领导包抓乡镇和脱贫村、县直单位联系贫困村、双联干部对接贫困户的责任落实机制,严格兑现脱贫攻坚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与

贫,任务非常艰巨。思想认识方面,个别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对本单位承担的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和进展不清楚、不参与、不督促,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帮扶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敷衍应付,对“853”挂图作业的有关程序和要求掌握不熟练。工作开展方面,各乡镇在建档立卡过程中,普遍存在程序不规范、资料不齐全、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在推进“853”挂图作业过程中,存在致贫原因不准确、帮扶措施不对应、基础数据不真实、收入算账不合理等问题。一些单位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把优势和特点很好地发挥出来,对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思考不深、研究不透,没有好的措施和方法。特别是在提升贫困村户造血能力和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缺少实质性举措,除了被动落实县上安排的扶贫贷款等政策外,不能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方式,脱贫攻坚成效不明显,有的单位没有完成当年安排的工作任务。比如,针对产业培育这一农民增收的核心,出现了增收办法不够多、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劳务输转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目前仍然是以体力型输转为主,技能培训没有及时跟进。摸清贫困户需求清单是开展精准脱贫的基础,现阶段我们仍存在诸多问题。驻村帮扶方面,乡镇党委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缺乏管理,没有严格执行请销假、队员考勤等制度。部分县直单位对本单位派出的队长或队员驻村帮扶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驻村帮扶工作队人员没有脱离本单位工作,大部分驻村帮扶工作队存在联系村和单位两头跑的现象,驻村时间和入户次数均达不到每月20天、10次以上的要求,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识别、退出和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录入工作中作

二、紧盯目标任务,突出着力重点,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主动性

2016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是全县实现整体脱贫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意义重大,具体要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准确把握脱贫目标和标准。市委、市政府确定2016年全市减贫15万人以上,陇西、安定、临洮实现脱贫摘帽。我县今年确定的脱贫目标是减贫3.35万人,脱贫129个贫困村,贫困面下降到2.67%以下,全县实现整体脱贫,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两高于、一接近”(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县区和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六有五通”(贫困村有特色富民产业、有专业合作组织、有互助资金协会、有标准化卫生室、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新村新貌,通沥青水泥路、通安全饮水、通动力电、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需要强调的是,中央和省上明确要求真正衡量脱贫标准的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绝不能仅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凡是“住房不达标、上学有困难、家里有病患、家庭有欠账”的都不能算脱贫。

(二)深入学习精准扶贫政策。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市委《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基础设施方面。道路建设上,加快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将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由每

剩余的医疗费用,由新农合资金全额进行兜底补偿。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实现贫困村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社保上,严格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三、四类低保退出后新增对象全部在贫困户中评定,一、二类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3420元和2988元。提高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15%。加强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等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到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面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产业扶贫方面:将加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着力培育壮大中医药、马铃薯、草牧、果蔬等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村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合作组织贫困村全覆盖,每个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通过发展集中式和分散式光伏电站,到2020年,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户实现光伏发电收入3000元以上。免费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精准培训,确保平均每户建档立卡户中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岗增收,到2017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和贫困户劳动力培训全覆盖,使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取得1项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门致富技能。财政金融方面。财政扶贫上,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取消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市、县级配套资金。市、县财政分别按照当年收入增量的10%和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预算,单列民生改善、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市财政向全市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每村投入资金1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

务必杜绝一人填几十户表的现象。要与群众一起算账、一起填表,讲清政策要求和数据内涵,让群众理解弄懂,签字认可。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三本账”上的数字,谁签字谁就要对真实性负责,一旦出现问题,要严肃追究签字人的责任。三是更新要及时。建档立卡数据要及时更新,大数据平台要做到每季度更新一次。帮扶工作队、驻村和双联干部都要随时掌握贫困户的收入等家庭变化情况,协助工作人员及时更新、动态调整。信息数据要始终做到“三个一致”,就是收入监测表、“五张图”、“三本账”要与大数据平台一致,建档立卡信息要与“一卡通”、社保、医疗、教育等行业信息一致,大数据平台数据要与统计数据一致。

(四)精准管理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的信息采集直接关系全年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扶贫成效的跟踪,信息采集工作落实到位不到位,直接关系大数据系统信息实不实、准不准,关系到各行业部门“1+19+5”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关系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成效。要坚持把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确保县乡村参与信息采集的工作人员都能懂政策、明要求、会采集、能录入。要认真落实村级初审、乡镇复审、行业部门联审、扶贫部门审核备案的“四级联审”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靠实各部门的审核把关责任,稳定录入工作队伍,建立部门联络制度,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确保有人管、不脱节。对大数据采集数据不真实、信息不准确、口径不一致、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要逐一调查核实、及时修改完善,坚决纠正弄虚作假、信息

户,合理安排集中供水点,确保贫困人口安全饮水率达到100%。要加大督促协调力度,全力以赴加快东部农村引洮供水工程建设,确保10月底前全面建成运行。卫计局和文广局要加快推进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和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保证在11月底前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转,实现144个贫困村全覆盖。人社局要切实抓好有培训需求的贫困户劳动力培训工作,确保每一名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另一方面,要对照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指标解难题,根据各乡镇对2016年计划脱贫的129个贫困村和3.35万预脱贫人口的摸底情况看,除县、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目前无法测算外,制约整体脱贫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饮水、住房、卫生室、综合文化中心等方面。县住建局、发改局要做好贫困户住房安全建设工作,对2215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对353户贫困户进行棚户区安臵,对163户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特别是县住建局要加大对各乡镇的指导力度,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快对贫困户C级危房的维修加固进度,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比率达到100%。发改、电力部门要积极争取实施第三批农村动力电改造指标,就如何提高自然村通动力电质量加以解决。同时,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要一个标准开展工作,根据需求清单,及时补齐短板,确保我县2016年实现整县高水平脱贫。

(六)切实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一是着力整合项目资金。从今年起,全县要将农业、畜牧、教育、扶贫等县直部门投向类同、目标接近、可用于精准扶贫的涉农资金进行归集整合,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建档立卡的144个贫困村、2015年6400多需巩固提高的脱贫人口和2016年3.35万预脱贫人口,实现集中投入、精准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建设项目等8个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通过引良种、抓扩繁、建小区等措施,在全县18个乡镇新建养殖示范村40个,建设18个养殖小区、58个规模养殖场、2000户肉羊养殖暖棚示范户。蔬菜产业要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设为重点,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00亩,在18个乡镇新增高原夏菜面积1.5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花木产业要依托太石镇三益村、上咀村,新添镇黄家坪村,辛店镇辛店村等经济林果基地发展,建设沿洮经济林果长廊,带动辐射发展以核桃和油用牡丹为主的经济林果5000亩,建立200亩示范点4个以上,新增花木种植面积7000亩。中药材产业要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重点,在窑店、龙门、玉井、康家集、衙下集、南屏等乡镇建成8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种苗繁育面积达到8000亩。乡村旅游业要依托南屏山、紫松山等丰富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切实加大乡村旅游特色商品、饮食和小吃的研发力度,大力发展以传统饮食、名优花卉、洮河垂钓、无公害蔬菜采摘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二要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保2016年实现贫困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全覆盖。今年,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户、企业开办家庭农场3家、农民合作社50家,规范提升合作社30家,组建成立合作社联合社2家;并依托家庭农场、现代农庄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年内完成土地流转1.2万亩,新增土地流转示范点2个。三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县人社部门要积极整合扶贫、人社、农牧等部门培训资源,通过阳光工程、“两后生”、“1+X”精准培训等模式,年内培训贫困户劳动力5649人,5

局要会同农工部和住建局,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大督促检查考评力度,对环境卫生长期脏、乱、差,整治工作不见效果的乡镇要汇报县委、县政府启动问责程序。

(九)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扶贫资金是国家专门安排用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持资金,与其他惠农资金有区别,属于特惠制而不是普惠制的资金。中央和省、市一再强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全部精准使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发挥精准扶贫的效益,做到项目安排到户到人、资金使用到户到人。各单位、各乡镇要严格落实扶贫资金管理各项制度,确保各项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要深入开展“两查两保”专项行动(查处不正之风、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查处腐败问题、保障扶贫资金安全),重点解决基础数据采录不认真、项目审核不严、扶贫工作中庸懒散慢等5类作风方面问题和贪污侵占、挤占挪用、虚报套取等5类贪腐方面问题。要认真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县级报账制、项目库建设、资金监管体系建设和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等5个扶贫资金监管制度,突出对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工作流程的监督和管理,保障资金安全运行。要认真受理“12317”扶贫监督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等举报事项,严格落实“三张清单一张网”工作要求,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公示公告,不断拓宽监管渠道,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扶贫资金使用规范有序、效益发挥充分。

三、强化组织保障,狠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实效性

能不能顺利完成今年的整体脱贫任务,关键要在抓落实上下

认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随机抽查和不定期检查,推动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三要严肃责任追究。认真执行“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实施办法,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严格按照脱贫摘帽标准评估验收,增强脱贫工作绩效的可信度。对未完成脱贫任务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进行组织调整和问责,对违反贫困退出规定、玩数字游戏弄虚作假脱贫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要全面落实乡镇管理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主体责任,严格考勤管理,对无故脱岗、驻村时间达不到要求的严肃问责,对不服从监督管理、不遵守工作纪律、不到岗开展工作的及时通报处理,并追究所在单位领导责任。

篇6:英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各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图两馆、各科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扎实做好文化扶贫各项工作,根据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有关要求,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契机,提升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进一步搭建好农村文化传播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2018年底实现图书馆流动人次和文化馆(站)服务人次各项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工作措施

1、制定年度实施方案计划。各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图两馆要做好文化扶贫工程的实施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2、出台年度考核办法。文化委按照市区要求出台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每月20日对各乡镇街道进行一次调度打分,排出名次,年终实施考核。

3、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和文图两馆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要围绕文化扶贫的总体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文化扶贫目标任务。对工作推动不力、履职不到位的将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问责。

附:1、2018年度乡镇(街道)文化扶贫考核评分表

2、村级精准扶贫档案预立卷目录

区文化委员会

2018年8月7日

上一篇:财产下一篇:职衔职称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