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

2022-09-10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四个全面”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的重要一环, 更是现实发展需要。在今年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将教育扶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序列。因此教育作为“智力扶贫”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受重视, 这重视之余, 则是向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倾斜。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项的一个领域, 地位同样也不容忽略, 尤其是在培养贫困地区现有适龄劳动力提高职业技能、强化就业能力上, 表现出独有的优势:时间短、见效快、稳定性强等。

一、职业教育精面对的准扶贫对象的基本特征

国家自改革开放后陆续开展扶贫工作, 主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全国还剩下近6000万贫困人口尚且处于贫困状况, 中西部地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统计数据发现, 2016年全国已完成初中学业人数1455万人, 但中职招生只有593万人, 比2015年减少了8万人。反观2016年中职生与高中阶段受教育学生的比例仅为40.2%, 低于国家50%的平均要求;同时, 这些人中除去中职、高中的招生人数的影响, 还有59万初中毕业生目前依然没有接受任何教育, 而这一庞大的群体往往来自于贫困家庭, 但处于精准扶贫的教育对象边缘。

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活动及规律相对比, 普通教育侧重于高等学历教育、优势人才的培养, 而职业教育则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位快速适应能力的培养, 不用岗前培训即可上岗并熟练工作。具体从教育教学和培养目标来看, 职业教育具备以下独特的特征: (1) 接收的学生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教育的目的并非高精尖的科研工作者, 而是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的劳动群体, 对他们的文化掌握程度要求相对较低, 只要不影响正常教学授课即可。 (2) 技术锻炼实操性较强。职业教育注重受教育对象短期内较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践课程学理性较弱, 实用性、技能性、操作性较强。 (3) 教学周期较短。职业教育的培养时间较短, 拿中职教育为例, 理论培养两年, 跟岗实习一年, 快速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 (4) 培训效果好, 投入产出比较高。少量的时间精力投入、轻微的学费缴纳、较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大面积的市场就业面, 职业教育凭借自身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培养成合格的技术工人, 减少岗位实习期, 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 进而“摘掉贫帽”。

二、作用机理

(一) 精准扶贫的内涵是智力帮扶

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 是对过去“撒胡椒面”式扶贫的精细化, 充分考虑当地情况, 运用科学化、差异化、有效性的方式, 对扶贫对象实施帮扶, 促其早日脱贫致富, 过上富裕生活。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方式也不同以往, 过去, 是在物质上扶一把, 解决一段贫困日子, 现在它更是从根本上找到穷根, 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脱贫, 彻底脱贫, 短期不再返贫。从这个角度来说, 基础教育扶贫, 其往往需要十年寒窗, 进入高等学府, 还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见效。而职业教育, 更容易发挥尤其对当前社会生产主体的“智力”和“志力”扶贫的作用, 往往能摆脱基础教育周期长的尴尬, 有效刺激贫困地区就业能力和经济活力, 促转型、调结构, 有望在短期内就能达到造血式精准扶贫的实效。

(二)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

职业教育从整体教育层次上来说, 起点低, 学历层次要求不高, 学生学起来切合实际生活, 实操上手快, 理论也浅显易懂, 掌握技能以后, 即可上岗工作, 这与当前精准扶贫的初衷十分契合, 实践起来, 也有很强的可行性。研究教育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理论学者很多, 但对职业技术教育怎样促进扶贫, 研究的相对较少。基于当前的理论研究, 本文既重视理论探索, 又兼顾社会实践经验, 研究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精准扶贫, 进而找到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对精准扶贫对象实施分类,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内在的造血功能, 变“输血式”物质帮扶为“造血式”智力帮扶, 彻底实现脱贫。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类型的不同, 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实施两步走:第一, 实施学徒式培养, 主要面向贫困人群文化水平低、经济实效性强的特点, 以获取求职相应的职业技能为目的, 在短期内即可快速学会弄通, 并以此获得经济报酬, 初步改变经济收入水平。第二, 在前一阶段获取相应技能技术的基础上, 或具备更高层次的文化水平的人群, 进行继续教育, 从而提升人口职业素质。这种培训方法可以采取的培养方式有中职、高职、继续教育等, 人口的职业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步得以提升, 职业获得感得以增强, 经济收入攀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 肩负着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重任。另外, 教育扶贫从智力和精神方面帮扶, 职业教育的门槛要求低, 其扶贫的作用力就是对于普通基础教育的普及发挥桥梁作用。对贫困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也是一大促进。

(一) 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对贫困地区扶智教育的桥梁作用

职业教育从往年招生数据分析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贫困, 入校文化水平偏低, 一时的文化积累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 每一名学生也都有终身受教育的权利。那么, 职业教育重点瞄准未能通过中考进入普通高级中学的初中毕业生, 或未能进入理想高等学府的高中毕业生, 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 掌握一门技术, 毕业之际获得立身之本, 亦可为下一步的高等教育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这对于困难家庭、贫困人口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职业教育在促进毕业生找工作方面, 其特殊优越性亦越发彰显。尤其中职教育, 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 可以获得基础教育所没有的优秀职业资格证书和高中同等学历的毕业证书, 毕业即可获得多证, 这对他们顺利就业和获得职业晋升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如今的劳动力市场, 缺乏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手, 这让职业院校有很大的前景。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某些领域越来越需要可称为“工匠”的高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培养锻造高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宗旨和大国工匠的精神不谋而合, 未进入普通高中序列就读又渴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群, 有了更坚定有力的理由选择就读职业院校, 自身的长期职业规划也有了愿景和前景, 这更符合精准扶贫中“精准”的需要。

(二) 职业教育作用于扶贫, 促使当地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产业发展越发多元, 不局限于过去的三百六十行了,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动力不足, 带动不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 因此, 只有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优化转型升级。通过职业教育对接扶贫领域, 实现精准扶贫, 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全面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 想要改变贫困地区经济实力低的窘境, 就必然要重视农村剩余的青壮年劳动力问题, 他们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产业转型, 经济发展, 带动就业, 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 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 贫困地区人口的技能得到提高, 使得该地的人力资源得以调整, 进而促进产业资源重新分配, 区域优势得以体现。

(三) 职业教育作用于扶贫, 贫困人口的精神素养得以提升

以往提到扶贫, 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拨款、政府救济, 以此改变贫困问题。物质的帮助的确能够缓解困难家庭的问题, 但是这种输血式的扶贫, 一旦断了补给, 困难家庭就会又一次面临困境。究其根本原因, 还是困难人群没有从思想和精神上独立, 没有意识到无论贫穷还是富裕, 主动权都在自己手上。

只有从精神上补足不能贫、要致富的钙, 实现思想独立、精神独立, 精准扶贫才算扶到根上。精神扶贫不同于以往的扶贫帮困方式, 精神不想贫、不愿沦为贫困境地, 扶贫也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 需要从技术技能、文化知识方面帮扶, 有了文化、有了手艺、有了路子, 也就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人民的格局大了, 视野宽了, 思想解放了, 精神头更壮了, 这才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教育扶贫”对于个人, 可以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的命运, 增长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提高收入;对于国家和社会, 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有着共通的理念和内涵, 厘清二者的关系和作用机理, 在“精准”上下足功夫, 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让职业教育有效、有力服务于精准扶贫, 才能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站在生产管理的最前沿, 成为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成就出彩人生。

摘要:职业教育的视角关注于普通百姓, 因此它也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先遣部队”。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相对接, 是每一个贫困个体改善目前状况的需要, 也是助力贫困地区脱帽、脱贫的重要途径。只有仔细厘清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作用关系、作用机理和可行性, 才能加快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对接, 使困难群众尽快走出困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 何艳冰.精准扶贫要求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J].继续教研究, 2017 (3) .

[2] 马立红.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J].教育与职业, 2009 (27) .

[3] 范思立.精准扶贫成败系于基层治理水平[N].中国经济时报, 2015-11-26.

上一篇:设计素描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培养研究下一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教学与翻译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