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教育局

2024-05-07

宁德市教育局(精选8篇)

篇1:宁德市教育局

宁德市教育局文件

宁教师„2010‟2号

宁德市教育局

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东侨社会事业局、市直中小学校:

现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通知》(闽教人„2010‟11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好人选推荐、过程管理、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

附件: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宁德市教育局

二0一0年二月十二日

主题词:教育 教师 培训 工程 通知 抄送:市教师进修学院

宁德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0年2月21日印发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特制定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为动力,以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用3-5年时间,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教育理论素养深厚、教育教学艺术精湛、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力争产生若干有较高知名度的教育家,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任务

在全省遴选、培养100名中小学教学名师、1000名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

三、选拔范围

我省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进修院校的在职在岗教师。

四、选拔条件

(一)教学名师培养人选

1.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言行堪称师生楷模。

2.坚持教学第一线工作,完成相应岗位教学工作量。3.获得省政府授予的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或现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

4.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中学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任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并任“小中高”教师职务。

5.原则上女47周岁以下,男52周岁以下。

6.教学业务精湛,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突出的教育教学专长与鲜明的教学风格,在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在全省教育教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

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教育科研成果突出,创新能力强。近5年至少主持过1项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教育类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过至少3篇有较高水平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报告、论文或经验总结,或编(译)著正式出版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类著作。

8.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成绩显著,曾指导和培养过至少3名设区市及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示范辐射与支教帮扶活动。近5年开设过具有较高水平的设区市及以上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至少各2次,且受到好评。

(二)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

1.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2.坚持教学第一线工作,完成相应岗位教学工作量。3.现为设区市及以上骨干教师。

4.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中学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任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并任小学高级及以上教师职务。

5.原则上女45周岁以下,男50周岁以下。

6.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潜力,在课程改革中能发挥带头作用,在设区市及以上教育教学领域有较高知名度。

7.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近5年至少承担过1项设区市及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教育类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过至少2篇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或编(译)著正式出版的本学科教育教学类著作。

8.积极承担指导青年教师任务,曾指导和培养过至少1名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支教帮扶活动。近5年开设过具有较高水平的县级及以上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至少各1次,且受到好评。

五、选拔办法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原则,重点选拔培养德才兼备、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景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培养人选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学术团体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采取教育行政部门逐级推荐的方式进行选拔。

各设区市教育局负责本辖区内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进修院校(含教研)人员的选拔推荐工作,省教育厅负责省属中小学(含幼儿园)、教研机构人员的选拔推荐工作。省教育厅组织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人选进行严格评审(其中教学名师培养人选将组织现场教学或说课),提出建议人选。建议人选经省教育厅审定并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布。

六、培养方式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通过专家指导、理论深造、课题研究、名师访学、考察学习、学术交流和著书立说等方式,促进培养人选和对象尽快成长为教学名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配备双导师,进行个性化培养,培养期为3年;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实行培养单位负责制,进行分学科培养,培养期为2年。

七、组织管理和工作要求

(一)省教育厅负责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统筹管理,制定实施办法,确定培养人选、对象和培养单位,并对培养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成立“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名师培养工程的业务指导和咨询,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工作规程、管理和考核办法,以及审定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方案等。专家委员会成员由省内外高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的知名教育专家和中小学名师等组成。专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名师培养工程的日常事务工作。

(二)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具体培养工作由有关高校承担。各培养单位要成立领导小组,指定项目(学科)负责人,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实施计划和管理办法,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与指导,定期汇报培养情况,接受检查监督,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任务。

(三)各市、县(区)教育局负责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人选和对象的管理与使用,应将培养人选和对象纳入本地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程或计划,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并提供配套资金支持,为培养人选和对象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创造条件。

(四)有关学校应支持培养人选和对象参加各种学习研修和示范帮扶等活动,并在工作安排、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培养人选和对象根据培养计划和方案开设的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以及开展帮扶等活动可根据各地实际折合一定工作量。

(五)培养人选和对象应根据省教育厅和培养单位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活动,认真完成各项学习培训任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六)入选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的,由省教育厅颁发《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证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期满经省教育厅综合考核认定合格者,颁发《福建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证书。

(七)省教育厅设立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用于培养人选和对象的访学研修、教材资料、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考察学习、出版专著等。培养人选和对象所在学校及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培养人选和对象参加各种学习、研修和开展相关活动所需差旅费等费用。

(八)培养人选和对象在培养期内因工作变动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有关培养活动或无法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将停止对其的培养;若违反师德规范要求,或在申报推荐中弄虚作假的,将取消其培养人选或对象资格;属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的,还将撤销其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称号,收回有关证书。

(九)入选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的,不再参加省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的推荐选拔。

篇2:宁德市教育局

福安市人民政府(2007年10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宁德市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各地教育发展经验,分析当前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部署教育发展各项工作,这对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省、宁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生态型港口工业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福安市政府作如下表态:

一要坚持教育优先地位不动摇,全力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主动对接城市“南展西拓”战略,坚持“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集中财力做精中心校,完善完小校,优化中学布局,推动完中晋级达标。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切实把教育工作重心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手段,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结构等方面予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必要的倾斜扶持,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

康成长,强化中小学“控辍保学”措施,积极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贫困学生教育救助机制,成立教育救助中心,逐步降低低收入家庭教育开支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扩大教育资助范围,切实减轻困难家庭的教育负担。同时,充分发挥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类帮扶力量,将学生的扶贫帮困工作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三要依法保障经费投入,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拨款在2004—2006连续三年达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要继续保持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增长比例,特别要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不低于省定标准;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经费;保证教师培训经费逐年增长。市政府已决定从今年起不再统筹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教师增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补贴等福利待遇严格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要加强教育专项经费管理,严格“收支两条线”,积极做好教育资金调度工作,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确保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教育专项支出。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教育事业,通过开展“百名名誉校长”挂钩帮扶等支教活动,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切实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篇3:宁德市教育局

一、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一) 环境与个体发展的相关理论支持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一个生活环境, 家庭外部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需要重新适应这个环境。在心理学领域, 环境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已早有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环境决定论, 认为一切行为都由环境所决定。交互作用论, 认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生态学观点, 认为远端环境通过作用于近端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心理弹性理论, 不利环境有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 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收入与教育意识的联系调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现今虽然我国已经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是贫富分化依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以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有限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支出。在对宁德市流动儿童家庭收入情况调查中显示: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2000元的家庭占了较大的比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德市流动人口家庭的收入并不是很乐观。此外, 家庭的经济收入显著影响着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感到生活的优越性, 对未来充满憧憬。实际上经济不仅是生活上影响着孩子生活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实力不够无形中给流动儿童带来了沉重的家务负担, 在学习之余还要忙于家里的活。甚至因为工作加班无暇照顾孩子, 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少。

(三) 父母的养育方式

鲍姆林特 (D.Baumrind) 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 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养育方式, 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笔者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教养方式做了个统计, 发现更多的父母是权威型, 孩子是服从型。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 这样的过程难免会导致孩子自主能力的泯灭。不管大事小事父母包办分配不仅让孩子失去自由生长的机会也给家长带来了负担。

(四) 家庭的气氛融洽度

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会增加流动儿童带来幸福感指数。流动儿童往往受到不平等教育、合法权利无法保障等多重压力导致流动儿童失去了在与城市融合过程中的归属感。而家庭就是孩子的避风港, 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的种种压力, 只能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化解。在本研究中, 笔者用家庭幸福指数来反映家庭的气氛是融洽还是对抗。在对宁德市50个流动儿童的调查中显示, 流动人口家庭的幸福指数为一般程度高达78%。流动儿童是否感到幸福快乐, 对城市生活是否满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间的关系是否亲密, 是否彼此了解互相支持。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差点, 只要家庭和睦, 家人情感上互相支持, 流动儿童就能在城市里健康快乐的生活。所以和谐的家庭氛围能有效为孩子带来幸福感, 缓解流动过程带来的问题。

(五) 流动儿童学习环境调查

在进行个案调查中, 笔者走进光线昏暗的铁皮简易房, 找到了杨某。杨某是宁德市蕉城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该老师反映该生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认真很乖巧。在她家里就一张桌子, 她的课桌就是吃饭时的饭桌, 没有台灯, 不舍得太早开灯, 一回家就要忙着做卫生做饭等, 这无形中剥夺了她过多的学习时间。孩子适当帮助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然而当家务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 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杨某还是自觉性较强的孩子, 还能协调好家务和学习的关系, 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这么幸运的, 在笔者个案调查中访问了25个流动儿童中, 有63%的孩子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他们反映“作业多, 但是家务也要做, 经常会来不及做作业。”“有时候来不及就要赶作业, 有的题目没有经过怎么思考就随便填写。”调查问卷第七题“爸妈会多久带你去图书馆?”经常的占6%, 偶尔带孩子去图书馆的占了18%, 很少几乎不的家长占了高达76%。这从侧面反映了家长的教育重视度、教育意识不高。并未有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的意识。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校提供的教育环境, 更多的是家庭创设的教育环境, 要知道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

二、走出当前家庭环境的教育对策

(一) 和谐家庭关系的维护

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 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 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家庭, 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庭的和谐氛围营造。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细微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适应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不能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将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庭中来。多一份耐心, 发现流动儿童的成长中的问题, 及时沟通给予建议, 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收获到完整的家庭教育。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工作, 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交流, 亲子关系疏离。长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往往使得流动儿童在父母亲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父母的认可度较低。使得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教育、引导和管理孩子, 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二) 家庭教育观念的突破

民主化一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题, 它意味着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孩子, 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等应该先通过孩子的意见, 只有孩子有兴趣去学习, 才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民主的把握却是因人而异, 应该把握个度, 不能让孩子在过分民主的家庭中失去了家长应有的权威。一味尊重孩子的意见最终导致孩子的叛逆, 特别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结合, 家长在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孩子采取教育方略。家长应该意识到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定居儿童的不同之处, 突破原有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是对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绝对的依赖。家庭教育应该跳出古往今来的教育模式, 家长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特别是流动儿童这样一些特殊的群体, 更应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管理孩子。

综上所述, 流动儿童更多的是在心理上容易受到一些影响, 如自卑、孤僻等, 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 进而优化孩子的教育问题。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 使其重视家庭教育, 更有助于流动儿童积极融入当地教育, 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

摘要:伴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流动人口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逐渐涌进中小型城市。宁德市作为典型的中小型城市,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 近年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加, 给宁德市带来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当今流动儿童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许多流动家庭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他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高投入少, 疏忽了家庭教育在流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对策,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晓燕.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 2012.

[2]风笑天, 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 2004, (14) .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0.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1996.

[5]侯娟, 邹泓, 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02) .

[6]佚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1KXdhq FSy QKRJ7XLm3S d20Awu C7HS7f FQWi EPNMR6jw GEMKanc Yv3Bwo MSu PR F-K9nf57t W8B5nb SJqs DRl Ts Le4X7c60mxa Nt-zu XInt9e.

篇4:常德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1 常德市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

据统计,裁止2007年底,常德市共有农业户126.4万,人口466.47万人,劳动力257.31万人。其中务农157.64万,务工99.67万。务农劳动力中,16-30岁的24.4万人,31-40岁的48.29万人,41-59岁的57.37万人,60岁以上的27.62万人。务工农动力中,16-30岁的49.49万人,31-59岁的46.28万人,60岁以上3.9万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占38.97%,初中占45.57%,高中占9.99%,中专占4.7%,大专及以上占0.77%。务农农民已掌握种植、养殖和园林类技术的占24.04%;外出务工农民已掌握电脑、电工、机械、建筑、商业等技术仅占4.82%,90%以上没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说,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三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小农意识,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

2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近两年来,常德市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充分运用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发挥多部门合作的组织优势、上下贯通的体系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市、区县(市)和管理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全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见》(常发〔2008〕5号),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班子。

(2)整合社会资源培训力度加大。他们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打通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统筹整合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培训体系由多头部署向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转变。二是培训层次由以县、乡为主向市、县、乡三级联动转变。三是培训内容从单一向全面转变。四是培训渠道由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各自培训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成员单位目标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情况互通、内容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转变。目前,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培训基地基础不断夯实。市直确定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高层次、导向性的集中示范性培训;各区县(市)也采取多种形式选建了一至两个示范性培训基地。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去年全市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培训与就业订单相结合;三是培训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四是培训与样板示范相结合;五是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5、农劳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培训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培训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只是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甚至轻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不够。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握住农民思想的脉搏不够,培训存在着形式主义。

(3)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有的培训活动,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

(4)培训资源有待整合。据统计,我市现有可从事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120多家,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培训规模、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费用不一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财政投入不足。从2008年以来,除市本级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外,区县(市)和管理区真正落实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很少。

(6)统筹协调机制欠缺。区县(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由农民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组织工作,但现有的农民教育办公室的机构形式、职能都还与农民教育培训整体不相适应,难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4 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2)理顺体制。要强化区县(市)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市、区县(市)必须健全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健全农民教育办公室并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

(3)增加投入。财政要增加和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市本级按农业人口人均1元总额460万元的规模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区县(市)政府按农村劳动力人均2元从当年财政统筹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4)抓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性比较强,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负责牵好头;劳动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篇5:宁德市教育局

中共宁德市委书记 陈荣凯(2011年5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海西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环三战略,奋力开创“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安排了多次调研,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这份文件有不少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是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是党委政府为民负责、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取得了良好成效。“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舍39万平方米,教育环境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初中保留率分别达99.99%、98.42%;初中生入学率和学前三年入园率分别达91.2%、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

高考录取率分别达81.1%、75%,与2005年相比均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振奋人心的是,宁德师专升格为宁德师范学院,结束了我市无全日制本科大学的历史,翻开了宁德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惠民政策和海西跨越发展机遇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环三战略深入实施、引领效应凸显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奋战在教育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刚才,廖小军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总结了过去、部署了未来,讲得很具体很全面,我完全赞同,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要有更充分的认识

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民生改善,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去年以来,中央和省里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些重要精神,都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从全局和

战略的高度出发,立足当前,展望“十二五”,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心无旁骛地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2、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超常规、高速度发展,更是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抢抓海西发展《规划》获批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环三发展战略,以“弯道超车、越位赶超、跨越发展”的气魄,全力推动宁德加速崛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是“黄金发展期”,我们越需要各类杰出人才的支撑,越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一旦离开教育事业的基础保障,发展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唯有统筹发展、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目的。

3、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提高全市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对人民群众而言,教育事业承载着大家对自身幸福生活和下一代美好未来的期盼。从宁德市情看,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十一五”期间发展很快,但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双高普九”任务艰巨,全省有18个县(市、区)未通过,我市就占了7个;还有,教育领域经常“留不住人”,高端人才流向省城和发达地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学有所教”的目标,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教育先行,为环三跨越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我们一定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

1、要牢牢把握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坚持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教育发展要优先规划。市里根据全国、全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提出了“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打翻身仗,十年超越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加强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体现到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教育资金要优先保证。要舍得为教育花钱,市里研究决定,市、县(市、区)土地出让金不低于5%用于教育设施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即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3年的努力,使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为大规模培训培养教师、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对少数民族学校的倾斜和扶持。要做到“三个确保”,就是要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育资源要优先配臵。要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教育事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办学、支持教育,逐步改善教学环境和配套设施。今年,全市“五大战役”中涉及教育的项目共有12项,各级各部门都要优先保障、全力推进。

2、要紧紧抓住教育均衡化发展这一重点。人人享有受教育 的机会,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科学配臵教育资源。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城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学校,在农村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撤并学生数少、办学效益低的学校,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到2015年,全市要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要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健全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少年儿童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提高生活补助标准,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政府补助、扩大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等办法,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总之,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突出“优质发展”,通过公办民办并举,加强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幼儿园“入园难”问题,霞浦、柘荣、福安、福鼎和寿宁、周宁、屏南分别于今年和明年实现“双高普九”目标。职业教育要突出“创新发展”,尤其要面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快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汽摩配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医药、石化化工、钢铁冶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家政、物流等高技能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服务宁德发展。高等教育要突出“提速发展”,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都要立足宁德,面向海西,承担更多科研任务,采取联合办校加快

人才培养,使之成为宁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3、要持续强化教育改革这一动力。教育发展,生机活力在改革,根本出路也在改革。要切实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各级要以简政放权为核心,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把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直接干预,逐步改变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创新办学模式,鼓励合作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办学兴教。要切实抓好教育示范工程。今年启动实施的“宁德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工程”,通过教育质量、创新能力、教师素质、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强县等6个子工程和26个示范项目,具体抓好全市教育。这种项目带动的新理念、新思路,我觉得很好,承担具体任务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一定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教育改革提供保障。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建立改革跟踪评价体系,发挥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滚动效应。

三、强化领导,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保障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1、要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一起动员、一起部署、一起督查、一起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具体落实,经常关心过问,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工作安排,解决困难问题,确保政策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绩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会不会抓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能力来考核,做到奖优罚劣,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2、要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教育领域的党建工作,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特别在高校,尤其要注意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对教育工作者,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爱、多一点扶持,多办实事好事,不断改善学校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对那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要加大政策倾斜和激励力度,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3、要优化社会环境。要以海西发展《规划》获批和环三战略深入实施为平台,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央、省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重点宣传教育工作一线的先进工作者和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全市上下,都来关心教育,形成全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篇6:宁德市教育局

关于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预备通知

各县、自治县、区教育(教体、文教)局、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市直中小学、幼儿园:

为了贯彻落实河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进程、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工作,进一步把全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思想统一到通过内涵发展、促进质量发展,依靠质量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轨道上来。市政府决定拟于11月中下旬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现就会议有关准备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县区政府要认真总结本地近年来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协调均衡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明确今后工作思路、重要举措,形成1份30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二、各县区教育局要在加强基础教育管理,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县域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形成1份30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三、各县区教育局推荐报送4—8份学校(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典型经验材料,市直属中小学、幼儿园各提交1份书面经验材料,字数控制在3000以内。学校、幼儿园的材料要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内涵发展能力,创建特色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总结。

各县区政府、教育局和学校、幼儿园经验材料要求于2011年11月5日前上报我局基础教育科(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各一份)。会议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以及材料印制格式、份数另行通知。

联系人:胡国华、黄四妹,联系电话:2131595、2131261,邮箱:cdjj668@yahoo.com.cn.请在11月10日下班前将电子稿发至市教育局邮箱 cdjj668@yahoo.com.cn和县局教育股邮箱lpjyg@163.com,打印书面稿报教育股2份。

篇7:中共宁德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宁委教宣[2007]2号

中共宁德市委教育工委 宁德市教育局

关于充分发挥宁德市中小学德育人才库专家作用 办好闽东学校德育网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教育工委、教育局,有关学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大、中(中职)、小学网络德育建设,迎接网络时代对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于2006年初开始筹建闽东学校德育网(),并于2006年11月开通。为了充分发挥我市“中小学德育人才库”中各类德育专家的作用,为办好闽东学校德育网出谋献策、提供最新的、富有成效的德育成果,经研究决定,聘请宁德市中小学德育人才库中德育工作者为闽东学校德育网特约评论员,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办好闽东学校德育网的重要性

当前,许多大、中、小学学生都有上网的条件。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拓宽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拓展了思想文化交流渠道,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闽东学校德育网的建设,就是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围绕德育目标和内容,逐步建成集德育管理、信息资源、德育活动为一体的德育网络。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为全市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班主任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为各县(市、区)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全市大、中、小学校建立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平台。

二、聘请闽东学校德育网特约评论员

经研究决定,聘请宁德市中小学德育人才库中黄平生等101位同志(具体名单见宁委教宣[2006]4号文)为闽东学校德育网特约评论员。被聘为特约评论员的同志要积极支持闽东学校德育网的建设,及时提供富有特色的经验材料、评论文章、图文信息。

三、特约评论员工作要求

根据闽东学校德育网()设置的栏目,把典型经验、案例、论文、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介绍、队伍建设、主题教育、热点新闻、德育动态、校园文化建设等信息或图片及时报送给市委教育工委宣传部。从2007年1月开始每月投稿不少于一篇,可以是自己创作,也可以推荐他人优秀成果。市委教育工委宣传部将每季度统计通报一次,作为对“中小学德育人才库”人员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投稿方法 登入闽东学校德育网(),按照以下方式注册成为我站会员,填写相关资料(要求各位特约评论员以实名注册,以便季度投稿的统计工作),就可以将有关作品发表在闽东学校德育网上(文章经网站审核后发表)。

注册及文章发表方式:

第一步:在的首页“会员登陆”栏进行注册:

第二步:填写以下信息,成为我站会员:

第三步:投稿

(1)点击“用户控制面板”栏中的发布文章项:

(2)出现以下界面:

a.选择所属分类,填写文章标题、作者、文章来源 b.粘贴文章内容

c.有图片需填加的可以在文章内容中适当处点击添加图片栏完成图片添加:

第四部:填写验证码,点击“现在发布”,完成文章报送。

注册成功后的会员在下一次登陆时就可以点击用户管理栏,输入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登陆后进行文章添加。

如果出现问题和困难,可联系市委教育工委宣传部。联系电话:2915675 联系人:左修锋

中共宁德市委教育工委 宁德市教育局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五日,主题词:教育 闽东学校德育 通知

篇8:宁德市教育局

关键词:高职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由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由当地向外地、由农村向城镇的单向转移, 是加速实现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迅速扩大,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使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下降, 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缺乏吸引力。而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据统计, 目前我国已经有1.4亿多农民外出就业,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 还将有更多的农民需要走出土地。与此同时, 我国城市就业已进入高峰期, 预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 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如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功能, 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常德市以传统农业为主, 2007年, 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208.3亿元, 占全市GDP总量的24.1%。截至2007年末, 全市耕地面积670.5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38%;全市总人口59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77.9%。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依然是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 过剩的人口和劣势的从业能力削弱了农村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较快的流速和较大的规模, 以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为例,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1.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 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 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

2.流动的理性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外出有明确的意识, 有明确的目的地, 真正意义上的“盲流”很少。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 经常性外出成为主要形式, 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 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

3.从转移渠道看, 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 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 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 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 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 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农村能人带动输出”、“投靠亲友输出”和“个人自发输出”的格局为主, 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据统计, 2005年、2006年、2007年, 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 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2007年, 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4.6%, 亲友帮带的占39.2%, 自闯的占41.8%, 其他形式的占4.4%。

4.从转移流向看, 以东部沿海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 2007年, 桃源县转移的22.3万农村劳动力中, 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 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 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 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 从发展趋势看, 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5.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明显提高。据调查, 在桃源县16万转移劳动力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2.5%, 比去年上升1.3个百分点。转移劳动力不仅表现为文化程度明显提高, 而且呈现出向专业化、技能型方向发展。

6.转移劳动力从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桃源县转移劳动力在外从事的行业结构逐步优化, 主要体现在由以体力劳动型为主的第二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是前些年劳务经济的重要支撑行业, 其特点是吸收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强度大、收入增长缓慢。桃源县的部分转移劳动力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后, 开始选择了知识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小、收入较高的第三产业。

二、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属性

1.民生属性。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就业或再就业的本领和技能, 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职业教育与民生问题高度相关, 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2.区域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依托地方资源, 立足区域经济, 基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尤为明显。

3.技能属性。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 加强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使之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

4.市场导向性。

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充分就业, 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 同时必须主动适经济社会发展, 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性。

三、高职教育为常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着力点

1.实施“阳光工程”, 建立职前培训基地。

要紧密结合常德市的实际,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职前培训基地, 如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 扩大培训规模, 提升培训层次, 努力将其建设成为集职业需求预测、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龙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增强从业能力, 不断增强高职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功能,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对接产业, 围绕区域经济办学。

一是进一步转变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积极推进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就业导向转变;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高职教育办学方向, 突出专业特色, 逐步形成专门化的专业定位, 突出就业特色, 逐步实现以技能型岗位为主体的就业定位。二是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面向产业结构调整, 面向城镇化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使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协调, 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使高职教育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边缘地位走向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三是积极拓展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 实行“校企联合”, 逐步提高“订单”式教育比重,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不断增强职后培训、再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的功能, 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和稳定就业的能力,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实现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其他劳动力市场的成功对接, 为当地经济服务。四是完善培训项目, 主要面向二、三产业, 重点面向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驾驶、服装缝纫、电工电子、机械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

3.拓宽转移渠道。

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比较优势, 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建立劳动就业协作网,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网络, 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 为具备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绿色通道, 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4.加强职业指导。

利用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资源, 开展引导性培训, 帮助原生代农民转变观念, 培植健康心理,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转移就业观念。宣传必要的劳动法律知识、劳动保护权益等方面知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柏宏, 彭友宝, 邹迎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影响调查.常德市统计信息网.

[2]金瑞洁.浅谈新经济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培训.科技信息, 2007, (28) .

[3]陈文贤.地方高职院校要做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农业职业教育, 2007, (4) .

上一篇:沙坪中心小学校2016年结核病防治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小学班主任新学期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