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2024-04-20

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通用9篇)

篇1: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曲石中学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结对帮扶为学生服务

曲石中学通讯员 封丽华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深入推进我校精准扶贫工作,根据腾冲市教育局相关精准扶贫工作会议要求,曲石中学以政策为导向,以精准为要求,以扶贫为目标,在张有成校长的周密部署下,各处室密切配合,各级组老师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

我校认真抓好精准扶贫系列政策的宣传,切实做到让师生、家长、社会群众都知晓政策,学校对建档立卡户及时做好了数据的汇总工作,切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学龄人口的档案建设和管理,建立资料数据库,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

全校128名教职工对153户建档立卡户结对帮扶,学校领导每人帮扶2至3人,每位教职工至少帮扶1人。所有老师,认真调查,精准摸底,不懈怠、不推诿,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老师们深入学生家庭,就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同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向家长提出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意见,也应虚心听取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对因病不能到校学习的,老师们按时送教进家,让孩子也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我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把国家的温暖送进贫困学子的心里。进一步加强了家校联系、增强了家校感情,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将来做国之有用人才。

篇2: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11月23日一早,在上海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达娃次仁带领下,学校一行8人冒着严寒,带着包括上海援藏党员在内的全校108名党员教师捐献的价值33000元大米、粉条、茶砖,以及援藏教师另行捐赠的价值4万多元192套全新的保暖内衣来到仁布县。

达娃次仁书记和欧珠副校长一行4人来到地处偏远又交通不便的仁布县帕当乡,看望了20户贫困户,送上了慰问品,同时还当面了解的部分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陈前副校长一行4人来到了仁布县姆乡,把慰问品送到了结对的76户贫困户手上,并走进了结对的贫困户家里,询问情况。当听说这户家庭因为劳动力缺乏、无法外出打工,严重缺乏经济收入的时候,毅然拿出1000元现金送到了结对户手上,两位老人连声感谢,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篇3: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7月中旬, 南宁公交领导班子成员, 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分别来到公司结对帮扶的三个贫困村, 与13位贫困户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 扎实开展精准帮扶和脱贫摘帽工作。

帮扶干部在贫困户家中了解了贫困户家中的基本情况、经济来源和面临困难后, 鼓励帮扶对象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争取早日脱贫摘帽。

南宁公交目前已完成精准扶贫前期入户走访、结对工作。下一步将与帮扶贫困户签订承诺书, 完成“双承诺”工作, 并将继续关注和帮助他们, 争取早日实现他们的脱贫愿景。

篇4: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今年以来,中卫市科协党支部与中卫市兴仁镇东滩村党支部“手拉手”结对,坚持把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抓手。结合实际,认真研究2011年“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及时安排部署,明确了帮扶工作的基本思路、工作步骤、方法措施。根据帮扶对象特点及帮扶干部的特点,采取“1+1”结对方式,将帮扶任务具体落实到人,每个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党员。自开展结对工作以来,科协党支部先后多次深入到帮扶村,深入调查研究,落实帮扶措施,了解掌握村情民意,落实帮扶计划,积极应对面对旱情,组织群众抗旱自救,坚定不移地发展硒砂瓜产业。落实硒砂瓜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2000亩,赠送科技图书1000余册,组织劳务输出52人次。

帮扶活动中,重点开展了“访、谈、帮、慰”四项工作:一是入户走访。对帮扶党员上半年的家庭变化情况、经济状况、外出务工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了解,使帮扶党员干部更直接地了解村情民意,更深刻地感受基层困难,更切身地体会百姓疾苦。二是召开座谈会。围绕种养技术、科技信息、增收计划、帮扶愿望等方面内容与村干部、帮扶党员、慰问党员进行座谈,为帮扶村开辟致富门路,树立帮扶党员增收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提供技术帮助。在村部制作安装科普宣传栏10平方米,提高了实用技术的宣传面。四是慰问走访。科协全体干部与东滩村干部一起向该村困难党员送去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通过亲历亲为,使科协广大党员干部既经受了锻炼,也增进了与帮扶党员的了解,密切了与帮扶村的关系。(王玉库 编辑:龙腾军)

篇5: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省、市和我县有关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确保我校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2018年全县实现脱贫的目标,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按照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以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核心,认真落实“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着眼“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的内在要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因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结对帮扶,对症帮扶,在我校营造聚焦贫困、合力攻坚、精准扶贫、竞进小康的良好氛围。

二、目标任务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扶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至2018年,实现帮扶村老王集乡高庄村委190户建档贫困户495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实现帮扶对象“两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原则。搞好结对帮扶,关键在领导。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普通干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我校校长、副校长及其他领导大多为帮扶队员,有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结对帮扶干部在开展帮扶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从帮扶村、帮扶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科学制定帮扶村和帮扶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和帮扶措施。

(三)自力更生为主,外界扶持为辅原则。结对帮扶干部在开展帮扶工作中,要做好思想和组织动员工作,引导教育扶贫对象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自我解困意识,力求在外力的必要扶持下,通过贫困群众自身不懈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四)属地管理,集中安排原则。帮扶的干部要积极与帮扶所在村(居)委协商安排帮扶对象,采取因人帮扶、相对集中的方式组织实施。

(五)相对稳定,接力帮扶原则。干部结对帮扶对象一旦确定,原则上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

四、帮扶内容

结合老王集乡高庄村的实际,帮助围绕完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制定脱贫规划和计划,对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分析归类,制定分类脱贫措施。重点做好“五帮扶”:

(一)帮助发展产业 帮助东阁村和扶贫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大蒜、小辣椒、西瓜、中药材等现代农业,以及山羊养殖、生猪养殖、蛋鸭蛋鸡养殖等养殖业,结合村情和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意愿,选择有利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推动精准扶贫。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村、贫困对象以产权为纽带,在依法、自愿基础上将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参与合作农场、联户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生产劳动,获取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通过合作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帮扶就业创业 组织贫困家庭原有和新增劳动力参与“雨露计划”、“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金蓝领工程”和订单式技能培训,让有条件的扶贫对象掌握1-2项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用活用好劳动就业局的就业信息平台,积极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帮助扶贫对象转移就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企业,帮助贫困对象进工业园进企业进基地进行就业,增加劳务性收入。用好产业扶贫政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产业,支持贫困对象创业。

(三)帮扶完善保障 加大教育辅助力度,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建立长期助学计划,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贫困家庭助学措施,确保贫困户子女完成义务教育、高中阶段读得起书,不因贫困而辍学;帮助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国家资助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应贷尽贷,确保考录大中专院校的贫困户子女学业不受影响,能如期毕业。加大扶持力度,对因病致贫的对象,协助相关职能部门按规定实行大病救助、大病保险等医疗精准扶贫,确保看得起病,不因病加重负担。开展“救急难”工作,对因病、因灾、因残等特殊原因致贫的困难家庭实施临时救助,加大物资、资金等扶助力度,帮助渡过难关。

(四)帮扶改善条件 继续改善贫困家庭居住条件,确保住上“安全房”。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自然村通水泥路。探索信息扶贫途径,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信息服务支撑。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电网改造升级投入,提高电力供应质量。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帮扶提升后劲 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推进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村级党组织推进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访农家、交农友、谈农事,与群众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对信息的把握上做到先人一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群众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努力化解矛盾,为基层群众解决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帮助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把社会矛盾化解在村组、处理在萌芽状态,确保无重大信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

五、帮扶安排

(一)帮扶时间:2015—2018年。

(二)宣传动员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议,传达上级精神,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三)联系结对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1月)。深入到老王集乡高庄村委进行调研,落实结对帮扶对象。

(四)开展帮扶工作阶段(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各帮扶小组和帮扶干部深入到高庄村对结对贫困户开展帮扶,确保及时脱贫。重点做好“四送”:一是送温暖。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证帮扶对象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孩子不失学、有病能救治。二是送政策。要结合结对帮扶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宣传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和致富经验,帮助帮扶对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克服等、靠、要的观念,使他们增强创业致富的信心。三是送技术。要根据对帮扶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有条件的贫困户,可通过组织参与“雨露计划”、“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金蓝领工程”和订单式技能培训以及协调落实岗位等途径,帮助提供就业门路和劳务输出;对在村务农的,要引导和帮助帮扶对象掌握1—2门实用技术,让他们早日致富奔小康。四是送项目。结合结对帮扶贫困户实际,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帮扶对象选准一条增收路子或一个致富项目,尽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六、帮扶职责

(一)帮助帮扶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分析致贫原因,科学制定脱贫计划,并按要求及时脱贫。

(二)帮助帮扶贫困户选准发展项目,因户制宜地帮助贫困户选好发展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实现稳定增收。

(三)开展送致富信息服务,结合实际分析提供致富信息,畅通信息渠道。

(四)开展送技能技术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帮扶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五)开展送惠农政策服务,把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到户,督促兑现到户。

(六)开展送项目、送资金服务,通过政府、市场、有关行业等层面协调落实各类扶贫到户项目,争取更多扶贫到户资金送到贫困户,指导实施。

(七)结合全县扶贫攻坚“九大工程”,在改善居住环境、就业创业、发展产业等方面帮助贫困户排忧解难。

(八)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成立柘城高中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万里,副组长:毛永法、张锦勇、曹新魁。具体帮扶结对情况见附表。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利用中心简报、网站、微信等媒体或载体,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督导、严格考评。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纳入干部实绩考核的统筹考虑,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对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进行即时通报,督促抓好整改落实。

篇6:曲石中学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悠悠闽江水,巍巍六盘情。2000年闽宁两省区建立了教育共建帮扶协作机制,17年来福建省先后选派了1056名优秀教育到宁夏支教,投资超过5000万元,有力的支持了宁夏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闽宁镇教育教学水平,将福建省和自治区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的对接到闽宁镇,自治区教育厅投入专项资金,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了闽宁互通的云端学习环境,打造了全国对口支援的示范项目,以教育信息化促进闽宁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闽宁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现了福建省、宁夏和闽宁镇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助力闽宁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为闽宁两地在教育上构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了“造血”机制,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图 福建省教育部门向闽宁镇捐赠教学仪器设备

一是依托宁夏“教育云”打造了闽宁帮扶空间和两地共上一堂课。基于宁夏“教育云”平台的教育服务体系,为闽宁镇搭建了与福建省教育资源互通的教学应用平台和云端服务系统,通过共享国家和自治区级优质资源,实现云端向区域推送核心应用和服务,为闽宁镇在省级云平台建立“空间特区”构建行政倾斜性政策通道,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了闽宁对口帮扶在教育协同发展上的质量,全面构建起闽宁镇教育脱贫的乡镇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同时,还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与福建省教育资源的共享通道,构建网上同步课堂闽宁教育对口支援应用项目,搭建闽宁教育对口支援在线服务门户、两地远程课堂教学系统和网络教研平台,形成云端“定点帮扶,以一带多”的精准对口教学帮扶圈,实现教研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宁夏“教育云”的同步课堂应用平台,闽宁镇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与福州市钱塘小学

和福州一中的教师共上一堂课,共享福建优质课程,从而达到福建学校优秀教师通过云平台对口帮扶闽宁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解决闽宁镇各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

图 闽宁镇学区资源平台

二是创新幼儿教育模式,提升幼儿教育办学质量。以宁夏“教育云”端应用为核心,结合幼儿心理及学习行为特点,建设了幼儿触摸互动教室、幼儿园教室数字视频系统和精品幼儿教育资源,利用有趣、生动的互动学习方式,为闽宁镇创新幼儿教育模式,提升幼儿教育办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三是构建“培训+磨课”信息化应用模式。按照“基于平台、始于数据、成于服务”的设计理念,我们举办培训会,对学区800多人次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进行了培训。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实践,探索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转变与创新、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路径和方法,总结有效模式、典

型经验和工作机制,实现闽宁镇学区的教学和信息化高效融合,实现资源、数据、应用上的协同应用。

在闽宁镇,正演绎着两个省区对口协作、携手共进的手足之情,正编织着贫困地区教育走向互联网时代的梦想,这里也将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教育对口扶贫协作,走向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典范和示范窗口。

图 培训讲解

录播教室

篇7: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对接工作简报

一是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动员大会精神,全面部署结对帮扶工作,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将结对帮扶纳入领导干部个人年度绩效考评工作内容,激发扶贫攻坚信心,形成潜心竭力抓扶贫工作的良好导向和浓厚氛围,迅速掀起了全市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的热潮。

二是深入基层走访摸底。摸清底数是实施精准扶贫和结对帮扶的重要前提。近期,市直(驻市)单位积极组织所有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一线全面走访,做好了贫困对象的精确识别、复核认定和建档立卡工作,与1.16万户结对帮扶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摸清了帮扶对象的需求,建立了直接联系贫困户的“双向全覆盖”工作机制,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

三是多方筹措帮扶资金。212个市直(驻市)单位按照“532”的标准筹措了产业帮扶资金,并于4月8日前将帮扶资金转入市财政专户。另外,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对上级涉农补助资金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防止“撒胡椒面”和“跑冒滴漏”。

安远县:“三化联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一是无缝化对接,访贫农清底数。该县创新实施“8531”干部结对扶贫全覆盖工作机制(即:县领导结对帮扶8户,科级干部结对帮扶5户,其他干部结对帮扶3户,科级以下干部结对联系1户纯低保、五保户,其余未能覆盖的,由乡镇干部包干托底),该县139个单位与全县88个贫困村结对,共确定贫困户 15409户,扶贫户11301户,纯低保户3070 户,五保户1038 户,为精准施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差异化帮扶,解民困促民富。该县开展“六帮六助”活动(即:帮制定规划,帮发展产业,帮争取项目,帮完善保障,帮改善条件,帮建强组织;助立志、助学技、助就业、助就医、助就学、助建房),注重因人而异、一户一策,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兜底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三是动态化管理,严把关重实效。依托96333群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贫困户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精准扶贫监测,对贫困户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在贫困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实现真扶贫见真效。

宁都县坚持众心聚合力,燃旺扶贫之“火”

一是整合部门力量集中攻坚。建立了县领导“六个一”组合式结对帮扶制度,即一名县级领导协调联系一个民营或外商投资企业,挂点指导一个乡镇,结对扶持一个贫困村,落实扶贫资金10万元以上,帮助贫困群众解决1个以上急迫的实际问题。实行机关事业单位驻村结对帮扶贫困村制度,各部门不仅落实1-5万元帮扶资金,还利用职能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明显成效。开展党员干部“853”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即县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8户,乡科级干部5户,一般干部3户,组织了全县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合力帮扶。创新社会扶贫形式,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通过捐款捐物、产业带动、技术帮扶、就业安置、志愿救助等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弘扬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村企共建,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贫困村长效发展机制。出台支持激励政策,如对参与扶贫的各类主体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政策、财政贴息贷款扶持、荣誉表彰奖励等政策。,全县党员干部结对扶贫投入380万元;非公企业投入扶贫资金350万元,社会组织、各界人士捐赠扶贫资金385万元;全县各级筹集资金260万元,走访慰问困难户3570户。

市纪委: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严把准入关口。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确立扶贫对象名单,确保所有对象均通过村两委会议、村评议小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通过两次张榜公示等步骤,严格把好入口关。

二是建档立卡,完善工作台账。会同镇、村干部上门入户走访贫困户,详细掌握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填写贫困户登记表以及贫困户脱贫方式调查摸底表,建立贫困户明细表、贫困户汇总表、脱贫方式调查摸底表等工作台账。

三是结对帮扶,确保精准“滴灌”。对委局机关在编在岗的55名干部按照“532”的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帮扶义安村、西峰社区、石底河村共计135户贫困户,在联系村实现了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四是强化考核,务求帮扶实效。除了工作队员兼任村扶贫工作“专职书记”外,对村干部抓扶贫工作纳入村级考核,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实行“一季一考核”,督促村干部与驻村干部一道抓好扶贫工作。

篇8: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研究

关键词: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多维贫困

一、问题的提出

精准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实施有效的帮扶,让贫困人口摆脱极端贫困,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国际间的扶贫而言,过去六十多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一直受到诟病,不少研究认为援助是无效的。莫约在《援助的死亡》一书中提出,超过1万亿美元的援助资金从西方发达国家流向非洲,但总体而言援助对非洲的发展是不起作用的,甚至是非洲发展的无声杀手(Moyo,2010)。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DAC)出台多个官方文件,致力于提高援助的有效性(OECD,2014)。对于一国内部的扶贫而言,世界银行的研究者发现,扶贫和社会保障项目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在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受益者(瞄准)却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贫困地区农户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非正规就业部门,基于家庭收入核算的方法难以瞄准穷人(Alata,Banerjee和Olken,2012),因而扶贫资金的使用往往是无效的。此外,扶贫资金通常容易被社区精英捕获,最终受益的往往是非贫困人口。

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30年来,为了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对贫困的瞄准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首先,1986—2000年,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以区域性瞄准为主(张磊,2007)。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依靠经济学的“涓滴效应”让贫困农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受益,并通过自力更生提高发展能力。2001—2010年,主要是通过贫困县和贫困村的瞄准机制,重点把财政扶贫资金投向贫困县和以“整村推进”方式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发展能力,以便为贫困人口营造更加良好的脱贫环境。2011年以来,先是强化了区域扶贫攻坚的格局,在全国划分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等六大机制创新。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精准扶贫方略。要求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六个精准”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脱贫攻坚的基础。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向“精准管理”转型升级,是农村扶贫开发治理的一次重大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是否精准涉及几个关键挑战:一是目标的偏离,即瞄不准或者说“脱靶”;二是即使瞄准,也“打不准”;三是即使打准,也打不好。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要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和“如何扶”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案例,基于作者于2016年1月24—28日的实地调研,通过干部座谈、群众访谈和贫困户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评价其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贫困人口的一些典型做法,以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政策参考。

二、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但是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是个世界性难题。印度国家抽样调查组织(INSSO)2006年的调查发现,农村20%最富有的人中18%持有扶贫配给卡(Banerjee,Duflo等,2007)。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扶贫项目和资金被非贫困人口捕获的现象。因此,世界各国探索了多种识别贫困人口的方法。一般而言,典型的做法主要有三种识别:一是基于家庭收入或支出的家计调查,这种方法往往因调查成本高和个人对收入的瞒报难以有效;二是社区参与式方法,即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贫困识别,这种方法因社区群众对本社区每家每户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到贫困人口,是非政府组织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三是自我识别,如以工代赈项目,通过低工资来自动排除非贫困人口;扶贫小额信贷通过高利率和小金额自动排除非贫困人口。

黔西南州从2014年开始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并开展“回头看”以尽量做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主要做法是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一套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分类管理的方法,以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一)村组参与式方法。在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首先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与动员,做到家喻户晓;其次,按照“户户见面”的要求,逐户摸清群众生活现状、生产条件和家庭资产、脱贫致富条件、核实收支和储蓄情况等,调查填写《贫困农户评估表》;以逐户核查和农户评估结果为基础,按照“组评→村议→乡核→县定→组公示”的程序,确定全村农户分类名单。确定为贫困户的,需要贫困农户填写《贫困农户申请书》和《贫困农户脱贫意愿书》,以体现农户意愿和主体性,避免“被识别”、“被扶贫”现象。

(二)多维度综合评估。在农村,因农户收入来源以农业经营和非正规就业为主,很难准确核算家庭收入,因此用收入难以准确识别扶贫对象,这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识别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等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转向以多维贫困指数从教育、卫生、生活水平、就业等多个维度识别和评价贫困(王小林,2014)。

我国的扶贫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多维度扶贫目标,黔西南州开发了包括“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装备洋不洋、四看多少存款在银行、五看劳动力强不强、六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贫困农户评估表》。“六看法”包括住房、教育、健康、耐用消费品、生产条件、资产等多个维度21个指标,并给予不同的权重(见表1)。“六看法”既能反映贫困的结果也能衡量贫困的原因;既能反映贫困的临时性也能捕获贫困的长期性。“六看法”是基层干部基于实践对“贫困”的真实客观的认识。这个方法比单纯用人均纯收入更能准确地反映“两不愁、三保障”所确定的贫困内涵。“六看法”也为贫困户退出提出了客观有效的综合评价标准。

nlc202309031514

(三)分类精准管理。在建档立卡和“回头看”工作过程中,黔西南州要求“村不落户、户不落人”,开展逐户调查,根据《贫困农户评估表》“六看法”综合得分对农户进行分类精准管理。综合得分50分以下,为政策兜底户(五保户、低保户);综合得分51—70分,为低保贫困户,即该类贫困户家中虽然有低保人口,但有劳动能力;综合得分71—80分,为一般贫困户;综合得分80分以上,为脱贫户。《贫困农户评估表》和《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登记表》全部录入“智慧党建/扶贫云”大数据系统,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黔西南州对贫困农户的分类,既有定量标准,又有“六看”的定性标准。事实上,也探索了扶贫和低保对象识别标准和程序的统一。

三、干部驻村入户精准结对

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只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识别出来之后由谁来提供帮扶是另一个挑战。当前的农村贫困问题已经远不同于过去,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30多年,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大多已经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么多年,农村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和工业部门,贫困农村不仅缺资金、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人才。如果贫困村中只是获得了扶贫项目和资金,没有“致富带头人”,没有引领发展的农村干部,扶贫项目和资金即使瞄准贫困人口,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黔西南州在国家向贫困村派遣第一书记和实施干部驻村帮扶的制度下,进一步完善帮扶制度,开创了“五人小组”、“常务家长”和“四不工作原则”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以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一)“五人小组”驻村帮扶。黔西南州整合干部驻村帮扶力量,坚持把村级精准扶贫“五人小组”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有生力量。在每一个贫困村成立由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乡镇包村干部、扶贫工作队、致富带头人(农村知识青年)等组成的精准扶贫“五人小组”。全覆盖、全过程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有的村已扩展为“5+N小组”,把退休返乡干部、民意调查员、致富带头人、寨老等纳入五人小组。

(二)“常务家长”入户帮扶。中央要求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黔西南州在具体落实中更进一步,建立了“常务家长”制度。“常务家长”不止一个人,如兴仁县按照1名国家工作人员、1名村组干部、1名农村信贷员“三合一”的队伍组合。“常务家长”制的核心是他们以“家庭成员”身份与贫困户融为一体,引导贫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帮助引导贫困户记好收入支出账,教育、医疗账,产业发展和就业台账,引导贫困群众开展家庭卫生环境管理、革除陈规陋习。工作职责包括摸清户情、找准致贫原因、监管资金项目、做好脱贫初评。通过申报财政扶贫资金、帮助落实扶贫小额贷款等方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对项目实施、验收、绩效评价等进行全程监管。绝大部分驻村帮扶人员做到了每天通过“智慧党建/扶贫云”手机APP打卡签到、每天记录上传扶贫工作日志、每月制订计划、季度年度全程总结。

(三)“四不工作原则”强化贫困户脱贫主体责任。为了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帮扶、被脱贫”现象,黔西南州制定了干部驻村帮扶“四不工作原则”,即干部驻村帮扶不设置前提,尊重群众意愿;不附加条件,支持群众实践;不替人当家,保障群众自立;不代人算账,体现群众意愿。“五人小组”、“常务家长”和“四不工作原则”创新了村级扶贫治理模式。

四、多策并举精准帮扶

当找准贫困人口,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落实了帮扶责任人,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扶”。

(一)精准帮扶。“五人小组”和“常务家长”根据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制定帮扶计划并开展帮扶工作。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和帮扶计划三项核心内容,都要求在贫困户家门口挂牌醒目标记,同时要将这些数据上传“智慧党建/扶贫云”,作为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的依据,以及上级对帮扶干部日常工作考评和政策决策的依据。

帮扶工作主要是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扶贫专项行动进行,如: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技能培训、信贷、电商、旅游、科技、龙头带动等。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不一样,因而每户的帮扶措施也就不一样。例如,冷洞村新场坝组贫困户黄华林家,4口人,2个劳动力,有1名中职学生。根据他家的情况,制定的帮扶措施包括3项:产业支持、教育扶贫(中职教育)和到户基础设施。

针对精准扶贫中,如何通过产业将贫困户组织起来帮扶,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成效,安龙县进行了探索。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跃村通过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贫困村脱壳。安龙县将贵州省贫困县摘帽奖励资金1000万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大棚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贫困户。龙头企业统一提供菌包、技术指导和产品包收;经营大棚的贫困户每个大棚每年向村委会缴纳1000元租金。贫困户对大棚挂牌租赁经营,每户经营2个大棚种植香菇,两年一轮换。脱贫之后,可在园区内自建大棚继续种植。贫困户消洪,40多岁,全家4口人,以前外出打工,因不识字没技术挣不到钱。主要致贫原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现在种植香菇,每公斤约10元,两个棚预计今年可收入8—10万元。这样,一户经过两年帮扶,可以彻底跨越贫困门槛,通过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可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这种尝试,也使多年“空壳”的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来源。

(二)帮扶考评。“怎么扶”的关键之一是“五人小组”、“常务家长”这支队伍是否能够积极有效地工作,是否能够与贫困户形成有效的合力,因此过程管理和考评就至关重要。黔西南州对“五人小组”实施目标任务、岗位管理、激励保障、约束惩戒“四位一体”脱贫攻坚干部管理。“五人小组”每天要通过“智慧党建/扶贫云”智能手机平台打卡并登记工作任务。上级部门每天可以通过“智慧党建/扶贫云”分析评估每个干部的工作绩效,发现不能完成任务的,及时把干部召回。对被召回的干部分别采取集中教育、跟踪考察、转岗、待岗、组织处理等方式进行管理,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对干部的考评坚持日常台账、月度考评、季度约谈、年度考核全过程考评。通过党建与扶贫相结合全过程督查、监督、考评和奖惩机制,使干部把工作重心真正下沉到贫困户、贫困村。如,兴仁县2014—2015年共召回干部361名。

nlc202309031514

五、结论与讨论

黔西南州精准扶贫的这些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政策价值:

(一)多维度识别和评价贫困。通过“六看法”对贫困农户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既具实践应用价值,也具有理论价值。“贫困”既包括收入不足引起的“贫”,也包括教育、卫生、居住环境、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带来的“困”。应该说,“六看法”从基层实践中丰富了对贫困内涵的认识。这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是一致的。

(二)党建与扶贫的紧密结合。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五人小组”和“常务家长”的干部驻村入户帮扶制度,创新了贫困村庄的治理模式,既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切切实实为贫困村庄和家庭注入了一支新的发展力量。这种干部驻村帮扶模式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特别是“干部召回”机制,解决了干部在精准扶贫新常态下“不会为”、“不作为”的问题。

(三)大数据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黔西南州建立的“智慧党建/扶贫云”大数据平台,将党建、30多个部门的民生数据与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初步整合,终端到村,信息到人,适时跟踪,及时调度,网络显示,挂图作战。这个系统不仅成为干部管理的大数据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将干部管理、精准扶贫、民生建设与农村治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开启了大数据时代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庄治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Alatas V., Banerjee A. and Olken B.A. (2010), How to Target the Poor: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Indones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4):1206—1240

2. Banerjee A., Duflo E., et al(2007), Targeting Efficiency: How Well Can We Identify the Poor?,Institute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1

3. Moyo D., (2010), Dead Aid: Why Aid Is Not Working and How There Is a Better Way for Africa,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4. OECD/UNDP (2014), Making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More Effective: 2014 Progress Report, OECD Publishing, Paris.DOI: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09305-en

5. 张磊(2007),《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6—9页。

6. 王小林(2014),“墨西哥多维贫困识别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启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减贫研究参考》,2014年第1期。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9:扶贫捐赠结对帮扶活动简报

1月10日,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贵州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贵州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贵州省全民健身服务管理中心、省体育局经济处、省体育局竞体处相关领导同志来到安龙县笃山镇大坡村开展“五千行动”结对帮扶工作,为大坡村捐赠扶贫资金,并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在寒冷的冬季为贫困户及留守儿童带去了温暖和问候。笃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大坡村村两委负责人及贫困户代表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

为了深入推进“五千行动”、同步小康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共慰问留守儿童6名,送去文体用品、大米、食用油、棉衣等物资,并送去慰问金。同时,通过各帮扶支部的共同努力,共筹集并捐赠扶贫资金8万元,用于大坡村的村级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

捐赠仪式上,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党委书记金开国代表各帮扶支部作出发言:各支部来到笃山镇,为大坡村的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家感到特别荣幸,我们会以此次捐赠活动作为契机,通过实际行动,关注和帮助大坡村的发展、关注留守儿童、贫困户的实际民生。

上一篇:观幼儿园心得体会下一篇: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案件申请、审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