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2024-05-10

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通用9篇)

篇1: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引导语: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再穷不能穷教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XX〕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落实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大调研的通知》精神,我们按照《通知》要求,迅速组成“1+4”调研专班,深入全市7个贫困镇26个贫困村,走访294个贫困户,通过访谈、座谈、约谈等形式,进一步掌握了全市贫困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失地农民中存在的主要致贫原因、社会保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宗教信仰问题方面的目前状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穴市域基本情况

武穴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与江西省瑞昌市、湖北阳新县隔江为邻,东与黄梅县、西与蕲春县接壤。全市国土面积1246平方公里,辖12个镇处、34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万人;其中贫困镇7个,贫困村46个,至XX年末,全市贫困人口由XX年的63467人减至 57596人,减少5871人。

二、专项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1/212下一页尾页

篇2: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引导语:我国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国家要针对这情况进行对乡镇农村扶贫工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乡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乡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镇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70公里,距集镇7公里,属省级贫困村。几年来,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暖棚、牧道、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陆续实施,牧民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人均收入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贫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全村共167户,755人,4个联牧小组,低保户70户144人,单亲家庭18户,残疾人8名,五保户8人,党员10名,草场面积万亩,XX年牲畜年末存栏数为23085混合头,其中牛17320头、羊5162只、马603匹。XX年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参加牧民定居行动计划104户,因该村毗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及旅游景区,XX年被定为州首批“旅游精品村”。

(二)贫困现状:该村现有绝对贫困户27户,占总户数的%,绝对贫困人口112人,占总人数的%。在镇“六村一社”中,村人均草场面积最小、人均牲口拥有数量最少、人均收入最低,身背债务无偿还能力人员较多、无房户数较多、无从业技能闲散青年较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得过且过户主较多,且是镇辖区唯一一个无集体经济村。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生产资料严重匮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为90亩左右,为藏哇、汾甲等草场较小村人均草场拥有量的一半,较嘎尔玛、索格藏等畜牧大村更是相差甚远,这对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村是致命的,属典型的先天性营养不良。

(二)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牧道需求量依然巨大,很多地方、很多时候牧场搬迁、产品输出依然是人背马驮,生产效益大打折扣;二是仅有%的家庭拥有暖棚,三类畜越冬问题依然棘手;三是定居点基础设施陈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障碍。因缺乏有效管理和后续维护资金缺乏,村安全饮水、电力保障、村内道路、公共厕所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亟待改善,“精品旅游村”并没有能够成为村增收致富的法宝。

(三)历史渊源造成观念守旧落后。一是长期区域性落后,使村习惯于当“老幺”,对脱贫摘帽动力不足、信心不足;二是习惯于对省级贫困村长期的扶持,“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家庭寥寥无几,扣紧贫困帽,不愿脱帽大有人在;三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长远发展计划、无专业就业技能,对外出务工挑三拣四,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一是部分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若遇雪、疫情等自然灾害,抵御和承受风险能力偏弱;造成贫困或是返贫可能性极大;二是突遇重病,致使劳动力减少,高昂的医疗费用使牧民债台高筑。

三、贫困户意愿诉求

在走访中,贫困户提出了较多愿望,其中最主要、最恳切、最具代表性的愿望有3个。按照期望值高低进行排序,如下:

1.首要愿望是解决住房问题。贫困户中无定居房家庭较多,即使是冬房也往往破败不堪,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就是解决住房问题。

2.次要愿望是得到医疗救助。贫困户中病重或因病举债家庭较多,最希望在医疗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

3.然后是生产就业方面的帮助。所有贫困户家庭都存在生产就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特别是无牲畜、缺少生产资料的家庭希望在就业方面给予支持,希望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针对贫困情况、致贫原因、贫困户愿望,结合实际,作如下打算:

(一)依托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村紧邻黄河九曲第一湾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又紧挨景区公路,是观“晨光幻影九曲夕照”、体验藏家风情体验的理想之地,区域优势明显。村民发展旅游产业、兴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愿望强烈。现规划建设民俗风情体验寨,预计投资300万元,其中,县民宗局乡村旅游发展资金100万元,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资金30万元,村集体预投资20万元,村民预筹资60万元,资金缺口90万元。

(二)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根据民情意愿收集情况,实施牧道、暖棚、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大力提高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使贫困户开阔了视野,增强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充分发挥牧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四)培养技能,提供岗位,解决闲散青年就业。草场小,牲畜少致使村闲散青年较多,这部分人,就业技能欠缺,不善于学习,就业无门。对此,针对实际情况,安排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同时,通过结对辖区大型企业,扩大公益性岗位编制,争取就业岗位。

(五)解决村文化场所问题。兴建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慢慢实现通讯、络覆盖。

乡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篇3: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一) 湘西州贫困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州)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 全州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辖7县1市, 总人口296.56万人, 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 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 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

(二) 湘西州扶贫效果及精准扶贫目标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湘西州扶贫支持力度, 尤其是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 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以来, 湘西州紧紧围绕贯彻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全力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使全州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4-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23.0921万人, 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50.0737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0.4%, 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极大地改善了湘西州人民的生活条件, 使湘西州在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值40%左右的基础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值60%的水平。

按湘西州精准扶贫的计划, 到2019年, 全州八县市全部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 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 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湘西州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制约湘西州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原因很多,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欠缺, 尤其是欠缺作为湘西州主要产业的农牧业和旅游业方面的实用技能, 而这恰好是职业院校优势所在。近年来, 职业教育在湘西州扶贫攻坚大业中贡献卓著,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教育, 助推毕业生精准就业

湘西州目前有贫困村1200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 绝大多数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 单纯发展农业难以实现脱贫, 必须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进行转移就业。以往很多贫困家庭子弟初中毕业后未经培训即外出务工,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 往往只能做最简单、最繁重的杂工, 待遇很低, 工作也得不到保障, 以至于部分打工者辛苦几年还是两手空空, 无力帮助家庭脱贫。针对此种状况, 职业院校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积极争取国家扶助政策, 大力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学,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 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 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湘西职院) 为例, 该校近年来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 目前在校生中90%以上均为农村家庭学生, 其中很多人属于建卡贫困家庭。学院还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援助, 每年以生活补贴、“雨露计划”、各级奖学金、企业捐助等形式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种补贴近2000万元, 帮助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据统计, 该校每年毕业学生2000人以上, 70%实现异地就业, 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很好地实现了“培训教育一人、精准就业一人、精准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 加强农村劳动人口技能培训, 助推劳动力精准创业

长期以来, 因历史原因及地区经济实力困扰, 湘西州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远远落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值。据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对湘西州10个乡镇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 湘西州农村劳动人口中, 文盲占调查总人数的12.4%, 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48.9%, 初中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4.9%, 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2%, 大专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0.5%。而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还低于全州平均值, 因此要帮助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掌握科学技能, 精准发展扶贫创业项目, 就必须利用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 对其进行技能培训。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立足湘西, 积极为湘西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建立了“政府指导, 学院统筹, 系部主导, 企业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了社会服务机构和管理制度。近三年来, 累计培训人员达6000多人次, 扶贫效果显著, 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评价。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在该校学到实用技术后回到家乡不但自己能实现精准创业, 脱贫致富, 往往还能起到带头作用, 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脱贫。比如, 花垣县麻栗场镇黄土坡村农民龙秀明, 参加了湘西职院“一村一大”培训学习后, 回到家乡成立了“黄土坡山寨稻田养鱼合作社”和“花垣庆义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生态放养鸡项目, 目前全村稻田养鱼已发展到800多亩, 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创收100多万元;生态放养鸡已畅销花垣、吉首等地。龙秀明这位被称为“学以致富带头人”的新型农民也在大家一致拥戴下当选为村支书。

(三)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精准发展

精准发展扶贫产业是扶贫开发“三件大事”之一, 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没有稳定发展的扶贫产业, 就不能真正保证贫困地区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湘西州近年来扎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十大工程”,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突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柑橘、茶叶、百合、烟叶、油茶、杜仲和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种养业, 让所有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覆盖。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明确提出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加快精品景区景点和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开发, 构建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 湘西州职业院校走出象牙塔, 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的发展中, 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实现精准发展。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在农学方面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 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多年来为湘西州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 该校科研人员发现湘西州特色产业之一的猕猴桃种植业中溃疡病频频发生,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针对此世界性技术难题, 该校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18年的研究,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制开发的砧木嫁接法已能有效防治溃疡病发生。又如, 该校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 建立了中国凤凰腊尔山湘西黄牛资源场, 在湘西黄牛这一特色农业资源的选种保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该校还在湘西州山羊养殖、优质水果培育、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上起到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重要作用。

在支持湘西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 湘西职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指导旅游业规划、旅游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 先后为湘西州旅游局、名都大酒店、吉龙缘大酒店等单位培训各种旅游从业人员400余人, 承担了湘西州旅游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二是成立了旅行社, 组建了苗鼓队和礼仪队, 充实了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力量, 学校每年承接大小型活动30次以上, 承接了湘西州五十年州庆旅游接待、“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大工作会议”接待、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等工作;三是积极扩大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影响, 学校组织了2015湖南省旅游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并代表湘西州取得全省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展示了湘西州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 该校还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瑰宝, 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培养民间工艺大师, 在苗绣、土家织锦、蜡染、民族服装设计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职业院校是实现湘西州精准扶贫目标的生力军, 但从现状看, 湘西州职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壮大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一) 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未充分将职业教育力量纳入精准扶贫规划中。

2.湘西州职业教育体系混乱, 未能形成全州统一的普职协调发展,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县级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较弱, 规模偏小, 专业布局不合理。

(二) 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符合湘西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湘西职院为龙头, 组建湘西职教集团, 规划州、县两级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布局, 形成全州统一的职业院校招生、教学、培训、就业机制。

2.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 在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应由州县两级分别制定科学规划, 建立高效可行的长效机制。

3.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扶贫功效,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优势, 将职业教育纳入精准扶贫整体规划中。在扶贫产业的规划、建设中, 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在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中,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平台、渠道作用。

注释

篇4:教育特别需要“精准扶贫”

1996年,刚成立律所不久的刘红宇在家乡重庆市毕节县设立了与自己事务所同名的“同达基金”,以奖励各个学龄段优秀的贫困学生。从此,“教育扶贫”成为了她心中念念不忘的公益情结。

20年后,已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的刘红宇,再度把目光投向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这一次,她还把“推广与社会组织合作,推进精准教育扶贫”作为自己的5个提案之一带到了两会上。

刘红宇

“这些年我在投身公益的过程中看到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和公益的热情高涨,但是很多个人或组织所进行的支教活动,因缺乏持续性、没有准入门槛、不注重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当地学生和教师产生负面影响。”刘红宇说,经过亲身参与,她发现诸如“美丽中国”等一批一直致力于支教服务的公益项目,已经摸索出了一套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精准教育扶贫模式。因此,她以自己长期对农村教育及公益组织的调研为依据撰写这个提案,希望通过对社会组织成功模式的经验推广,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教育扶贫之路。

成立于2008年的“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项目每年招募中国籍优秀的青年人才,经过培训,作为全职教师输送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从事至少两年的一线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力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成立8年来,“美丽中国”累计向云南和广东170多所中小学输送了约750位项目老师,累计教授了超过83万节课,影响了超过24万人次。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刘红宇,她详谈了关于“精准教育扶贫”提案的初衷和思考。

刘红宇建议,国家将像“美丽中国”这样在农村教育领域有影响、有成果的公益项目纳入精准教育扶贫的合作对象,组织采购相应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引入其成熟的模式和优质的资源,并对投身公益的优秀人才给予鼓励和优待。

与此同时,她还建议,政府可以将类似这样优秀的社会组织作为试点:“推进优秀人才两年短期支教模式常态化试验,尝试变成中国农村学校的标准制度,从一个社会组织的行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计划,持续为农村教育的末梢输入新鲜血液。”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这次“精准教育扶贫”的提案,其中的动因和思路是怎样的?

刘红宇:民生问题、教育问题一直是我长期关注的话题。我关注西部教育十多年来,感觉到有几大变化。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一开始关注的就是硬件设施,孩子们的校舍、宿舍、饮水、吃饭问题。当时建设一个希望小学大概是20万元,我曾经也有想法,跟我先生沟通,拿出400万,捐20所希望小学。但之后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关注校舍建设的慈善家、公益机构很多;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民间自发,监管缺乏,尽管收效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就逐步地从关注山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发展到关注软实力上。

我们在大量调研中发现,西部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曾有人跟我说:“村官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在西部有优秀的老师,能够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能够在他们心里点燃理想的火种,这也许比村官还要重要。”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这些问题,经常被那些扎根在西部,坚守在小学、中学的民办老师,没有待遇或低待遇的老师感动,但后来逐步地就在更理性地思考,怎么能够长此以往?

其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要一个人一个岗位做一辈子。任何人都有权利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走一走,但是西部也需要人,尤其需要优秀的人,需要更多有开阔视野的年轻人去。直到我接触到“美丽中国”以后:“美丽中国”发现了中国西部师资力量的缺乏,但他们不是鼓励“一个人、一个岗位、一辈子”,而是去理解人性的需求,同时又在探索一种机制,能让乡村地区一直有人才。

首先他们激发了这些有抱负、有情怀的年轻学子的激情。他们在各大知名高校的影响很大,从踊跃报名到招考,最后录取为支教老师的比例只有不到13%,这比例比我们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律师考试还要低。也就是说,选最优秀的年轻人去乡村地区,这是“美丽中国”用召唤力和影响力做的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是他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轮岗制度。这个制度真的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这些有最新知识的年轻人在边疆、在山区、在乡村地区去和小孩子,和那些渴望的眼睛交流,他们带去的是知识和外面的世界,而他们得到的,是在最贫困的地区去体察民情得到的成长,是与最淳朴的孩子交流带来的成长。这种磨练让他们懂得了中国,懂得了我们这个国家最普通的民众。我把这些情况介绍给我的企业家朋友,他们都说:“你能介绍我去‘美丽中国吗?在录取的这10%里,每年我都承诺要录取十几二十个人,因为我相信在乡村地区工作了两年的孩子,在我的企业里也会成为最优秀的员工。”所以我觉得这个影响力不仅是对孩子们的。

但即使是很优秀的年轻人,也不一定是很懂教育,“美丽中国”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他们让名家来培训,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去当支教老师。

这些硬件的计划和手段大大突破了过去那种模式——只要你愿意去,可能你自身的学历只是初中、高中,转身就可以去教学生,然后扎根边疆一辈子。这种模式,其实这些年人才流失现象是很严重的。“美丽中国”这种两年一轮岗的模式,(支教)回来以后会让更多的企业更渴求他们,他们也感觉到自己有前途。所以这次我就总结了“美丽中国”的模式和特点,写了提案。

中国新闻周刊:所谓“精准教育扶贫”,怎样理解这个“精准”?实现“精准”的关键是什么?

刘红宇:“精准”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输送。现在人们常说要“精准扶贫”,我就发现教育也特别需要精准。平时我们看到一些比较浮躁的、沸沸扬扬的公益活动,短期到山区支教的情形也不少,不管你需不需要,我就给你带来纸和笔了,带来篮球、足球、衣服了,但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很少有人去认真地研究论证。然后志愿者就走了,自己做了自己满足了,很少去研究我是不是精准地解决了失缺的哪方面问题?

而“美丽中国”最关键的精准,是发现了要求“一个人一辈子在这儿,否则就是不够有爱心”,这种理想的方式不一定是行得通的,所以他们设计了这个轮岗制度,这个岗位始终有人, 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制度设计。

我总结是“铁打的营盘,可行的流水机制”。这个营盘,关键是要靠机制让人流动起来。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提案中提到的政府向社会组织采购服务,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公益、教育领域的现状是怎样的?这其中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刘红宇:我好像还没有了解到有政府通过这种形式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案例,所以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一次的工作去推进。

政府转变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李克强总理提到对西部教育的重视,一般人一看就是多给一些钱,但实际上西部教育不光是钱的缺失。我们推行一种模式,其实也是观念的转变。比如采纳社会组织就是观念的转变。钱要精准,要有管理监督;模式要做到精准,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是说增加了对基层的投入,事情就做完了。对社会组织有逐步的认识,这也是要转变观念。

其实“精准”对政府来说,是需要什么?不一定只是需要钱。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缺少乡村老师?不能光让他们做英模,还要有更好的机制,不是国家全都包管了就是好事。

当我把这个“精准教育扶贫”的提案放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马上就有一个贫困地区诊所的医生跟我说:这个方案太好了,有没有可能拓展到别的领域?比如山区医疗。国家给很多政策让赤脚医生扎根山区,但如果采用轮岗制,医学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山区工作两年,不仅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例,可能也更有爱心,更懂得人,他们回来以后还是可以做大事。这两年绝不是耽误,而是让他们成长、成熟。

其实社会组织能做很多事,在很多国家社会组织都承担了政府的许多管理职责,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敢用这些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对于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政府应该关注他们,很好地培育他们,并且与他们相结合。

中国新闻周刊:其实不光是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师资短缺,对于一些公益组织而言,像农村支教这样的领域,人才短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刘红宇:我不仅希望国家关注“美丽中国”这样的模式,更重要的还应该关注这群人,他们一定是未来中国非常了不起的人。因为他们有情怀,接触到西部很贫穷的那些人,与他们有共同的喜怒哀乐。他们将来回到城里会更能吃苦,更坚韧。这些人是我非常希望被关注的,我特别关注他们自身的成长。我绝对相信,他们是不一样的。

篇5:XX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

整村推进是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深入推进县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的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调研组于5月26日、27日深入XXX村开展工作调研,通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基层座谈等方式方法,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该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群众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愿望和诉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情概况

(一)村情简介。现在的核桃坪村是XX年由原下核桃坪村和原上核桃坪村撤村并组而成,人口382户、1842人,耕地8100亩,退耕还林2304亩,荒山6800亩,低产茶园900亩,良种核桃550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和黄豆为主,辖6个村民小组,沙二路横贯全村公里、上下核桃坪组和斯密罗科均通公路,而磨子坪、小沟、司儿湾处于山顶尚未通公路,全村现有低保133人、五保3人、孤儿5人,教学点1个、13年级学生98人。

(二)产业发展。XX年市纪委和市科技局对口帮扶在核桃坪实施了2600亩茶园,因产茶迟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效益低下,现900亩。XX年市军分区帮扶在核桃坪实施了960亩良种核桃,因品种或者气候原因无法挂果,现在仅剩550亩,只能当烧柴。近两年磨子坪等乡政府帮扶新增造林4000余亩,小沟等群众逐渐扩大了山羊养殖规模。

(三)农民收入。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30人,支撑全村年均收入2400元。季节性打笋子两次,支撑全村年均收入450元。退耕还林、农资直补、低保供养等政策性收入,达到全村年均收入450元。高山3个组部分养羊户年出栏山羊近10头,矮山猪、鸡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养殖业目前带动收入不大。未流转的柳杉造林全村6000余亩,按每亩年产值250元算,拉动全村年均收入800元,但有个“留存争取”的过程。合计人均年纯收入4100余元。目前暂无村集体收入。

(四)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用水方便;通村公路在市军分区帮助下已经硬化,上下核桃坪和斯密罗科3个组在“沙二路”沿线通公路,磨子坪、司儿湾、小沟3个组都在山顶没有通公路,但均已建成米宽的水泥“联户路”。;全村实现了农改造,已通电;通讯信号尚未全覆盖,其中磨子坪、司儿湾、小沟3个组手机信号还比较困难;全村 “村村通”卫星电视已全覆盖。

(五)基层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情况。全村共计党员36名,村级班子设有支书、主任、副支书、文书、纪检小组长,县上下派了林业局何卓刚为第一支书,乡上下派了大学生村官曾珂为村副主任。村级活动场地建设比较完备,村级办公经费全部兑现到位,每年5万元的公共维护经费全部用于水管维护、铁索桥维护、危岩处理、垃圾转运等。村两委比较团结,村组干部的群众威信较高,但文化素质底,致富发展作用不强,因此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完成乡上交办的目标任务上作用发挥良好,但是在引领发展上作用较差。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政策宣传。严格遵守县上规定的“两公告一公示”,共计公示到组3次并结合“两项测评户户见面”把贫困户的识别要求、程序要求逐户的进行宣传讲解。

(二)严格选贫程序。坚持乡上监督、村上引导、组上组织、群众做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户长会确定初选名单,再将初选名单汇总到村,村上召集全体干部和群众代表排序再公示,县上指标公布后以贫困程度的排序取舍,在集中全乡名单在乡场镇公示。目前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363人,脱贫32户147人,预脱贫6户23人,未脱贫42户193人。

(三)强化督导检查。5月12日至22日乡纪委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抽查,督查共计72户、其中识别对象45户,知晓率高达100%、公开反响良好。

(四)充实《扶贫手册》。结合沙腔实际制作了《贫困户调查表》补充到《扶贫手册》中去,增加了户口数和实际人口数,耕地林地荒地普查,“七通七有核查”、“四因三缺一差分析”,已享受的惠民政策,现阶段帮扶计划,种养殖和务工创收台账等。

(五)初步归类分析。全村338户,因病80户、占%,因残38户、占%,因学53户、占%,土地流转缺生产资料的16户、占%,缺种养殖技术和务工培训的44户、占13%,超生家庭负担重的111户、占%,有干

劲需要资金帮扶的84户、占%,交通住房条件差的49户、占%,酒疯子贪懒好吃的35户、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客观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艰苦。核桃坪村地形为“两山夹一沟”,山多地少,匮乏,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低,加上村民居住分散,耕地少且土质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四是扶贫开发局限性强。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灾害高发区、高寒区,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差,扶贫效果不明显;五是是陈规陋习致贫,该村是纯彝族聚居村,由于受彝族传统习俗的影响,“薄养、好攀比”。六是医疗条件落后,部分村民小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久而久之,小病就变成重病,从而影响自身发展。

(二)主观原因。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和精准扶贫政策不配套。XX年以来“两边一川一区”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沙腔乡完成量和完成率均居全县第一累计达1400余人。但当时承诺的是户口转变村民享受的惠农政策一律不变,但现阶段的计生、民政、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却没有执行这一承诺,在群众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二是县级部门抽查方式有待转变。沙腔乡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为家庭户主的达到了800多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登记的电话号码均为户主电话,工作开展中大量的宣传和接待干部入户以在家妇女为主,单纯的电话抽查无法全面反映沙腔乡的工作开展情况。三是脱贫人口存在“一刀切”。今年县上给沙腔乡已脱贫数量是根据去年上报已享受惠农政策人数,已享受惠农政策不代表已脱贫,导致沙腔乡现在已脱贫数量基数过大。

四、发展意见

(一)开展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托底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

(二)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积极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带动造林,并或者造林政策性帮扶。二是采取“规模化、示范户、散养户”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开展林下养殖,壮大本地山羊规模,力争各户均年出栏10头山羊。

(三)加大智力扶贫。突出智力扶贫作用,发挥技术和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扩大务工输出。一是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尤其是年轻闲散人员的外出创收,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XX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XX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6: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作报告

XX地区金融工作办公室:

现将我联社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投放扶贫贷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风险补偿金(贴息)情况

截至目前,贴息账户开在我联社XX分社,XX地区已拨付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精准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泽普县委、人民政府和县财政局根据扶贫贷款“三方协议”约定,按季度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支付给我联社,目前2017年第三季度的贴息资金已全额支付,累计贴息金额共1035.77万元。

(二)扶贫贷款投放情况

全县有147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8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调查8120户,截止目前,我联社已发放扶贫贷款25660万元,8120笔,有资金需求的有效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任务完成率达到100%,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有效的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需求,贫困乡镇覆盖率100%。已达到实现“三个全覆盖”。同时,我们对XXXX有限责任公司、XXXX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两家企业以基准利率

发放900万元贷款,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和降低企业成本,目前达成协议,计划解决30个贫困户到企业就业。

(三)再贷款使用情况

我联社加强与当地人民银行沟通和协调,得到再贷款支持,目前我联社再贷余额3亿元,共四笔,期限均为一年,现已全部都投入到扶贫贷款中,现发放扶贫贷款25586万元,富民安居贷款11384万元,两种贴息贷款合计发放36970万元,我联社自筹资金多发放贴息贷款6970万元。

(四)信贷投放的方法和措施

自国家提出脱贫攻坚和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我联社认真研究扶贫贷款产品和资费,多次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对在投放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释和推动,成立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加快扶贫贷款发放速度,统筹领导组织、投放任务分解和考核工作。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多次建档立卡摸底调查,实时把控、监测扶贫贷款发放进度,有效推动了扶贫贷款实现三个全覆盖。

以上是我联社金融扶贫工作汇报,如有不足之处,望XX地区金融工作办公室批评指正。

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篇7:XX教育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x年x月x日)

一、基本情况

x镇x村紧临机场高速,距离x市区x公里。有x个自然村、x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x户、农业人口x人,耕地总面积x亩,其中水地x亩,旱地x亩,人均耕地x.x亩。党总支部下设x个党支部,现有党员x名,其中女党员x名。x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户x人,x年退出x户x人,x年退出x户x人,x年退出x户x人。截止目前,未脱贫x户x人,贫困发生率x.x%。

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工作,x村初步形成了以劳务输转和高原夏菜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至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元,x户x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x年的x.x%下降到x年的x.x%。

二、主要典型经验

(一)积极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

自x年以来,我村共投资两千余万元抓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是加快推进x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包括在新农村游园园路广场铺装透水砖x㎡;在新农村戏台前空地建设景观喷水池x个;建设假山x座,塑山,高xm,长xm,宽x.xm;在村委会旁建设x㎡农博馆一座(底面积x㎡,两层);在 七社建设x㎡健身广场一个;建设仿古廊架x㎡;在一、七社沿街建设文化景墙x组(xm);在新农村游园园路设置花园式围栏xm;改造x村进村拱门;配套绿化工程:绿化面积x㎡;场地平整x㎡。二是在x村新农村排洪道项目,包括在x村新农村东侧,沿山脚修建长x米的排洪渠道。三是对x村村庄道路、户外道路、大三沟进行综合治理。四是x村自来水入户项目,即为x村x户村民修建水井安全检查阀井,铺设管道,安装智能水表。五是x渠道衬砌项目投资x.x万,在x沟、大三沟衬砌渠道x米。通过上述项目建设落地,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较大程度提升。

(二)流转土地,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 x年,x村借助“省门第一道”契机,流转土地x亩,租金x万元,租期x年,有效解决了我村撂荒地和低产地问题,另外解决了我村部分人员的务工问题。x年,我村鼓励在外发家致富的年轻人才回乡创业,继续流转土地x亩用于蔬菜种植,更好的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我村通过一部分致富带头人的带动,充分发挥领路人作用,带领x村村民发展x村现代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农村电商、农民微商等新商业模式,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自身发展能力以及“卖难”和“贱卖”等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努力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三)推进劳务输转,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村形成了劳务输出为主高原夏菜、林果业为辅的支柱产业。其中x年劳务输转x人,创收x万元;高原夏菜x亩,创收x.x万元;林果业x亩,创收x.x万元,合计x.x万元占全村总收入x.x万元的x.x%。此外,在流转土地x亩用于通道绿化的基础上,由村上致富带头人成立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用于高原夏菜的种植和营销。仅土地流转费年收入x万元,全村就近务工收入x万元,新增x名贫困户生态护林员,长期护林员达到x名,年工资x.x万元。

(四)全面公开村级信息,确保群众知晓。

目前我村在各社醒目位置统一设置宣传、公示栏x个,制作悬挂宣传标语和喷绘x处,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公示扶贫、低保等工作动态。按照县镇要求,为x户建档立卡户、x户五保户和x户低保统一制作“精准扶贫户”、“五保户”、“低保户”公示铭牌并安装,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对贫困户进出和农村低保、惠农补贴、扶贫资金等到村到户补贴情况,通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表决,再经镇村两级公布公示,积极接受群众监督,让扶贫攻坚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晓,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使群众信任、满意。

(五)狠抓村级经济,培育集体产业

x年,在省纪委的帮扶下,争取项目资金x万元,建成林下养鸡场,承包给专业合作社,年收益x元。通过土地流转增 加村集体收益,目前,村上已与县林业局签订合同,流转土地x.x亩用于“省门第一道”绿化,流转期限x年,年收益x.x万元。x年,村上又计划引进资金x万元,入股养鸡场,使村集体成为最大的股东,进一步扩大养鸡场的养殖规模,开创市场销路,进一步吸收部分贫困户入股并投入经营,快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x村全体村民和贫困户服务。

(六)开展智志双扶,做好村民技能培训

积极联系培训机构组织x次培训,分别为拉牛肉面技能培训、“巧手能妇”手工技能培训、挖掘机培训、农业种养殖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户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加大贫困群众培训力度和转移输出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成为具有增收致富技能的新型农民。

综上所述,x村在扶贫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群众思想工作仍是难中之难。目前部分群众因为经常接受帮扶,形成和强化了等靠要的思想,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内生动力的强化提高。后续产业发展仍是薄弱环节。目前劳务输转还是x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主导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谋划和发展。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带动产业发展,任然是急需考量的重要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做好做实群众满意度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继续查漏补缺,完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网格化包抓工作,全面入户宣传政策,及时公开村级事 项,认真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退出贫困存在顾虑的思想不稳定的贫困户,继续耐心细致做好宣传,将党和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传达到位,打消贫困户顾虑。对收入勉强达到脱贫标注的贫困户、从产业、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环节大力抓好后续帮扶,防止脱贫户返贫。要大力发展村级产业,进一步壮大村级经济。以强村富民奔小康为目标,按照“抓产业、抓可持续”的总体思路,采取资源变资金等方式,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

篇8:论教育“精准扶贫”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及时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代领导人为中国的减贫脱贫事业呕心沥血、攻坚克难,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扶贫成就可谓 “世界奇迹、人类壮举”。即便如此, 中国还是没有摆脱贫困, 截至目前, 中国还有约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扶贫攻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 及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2013年11月, 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 切忌喊口号, 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3月, 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 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 习近平在贵州考查时, 提出了针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六个精准”, 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0月16日, 习近平在 “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进一步指出, 针对扶贫开发, 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 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至此,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逐渐成熟, 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精准扶贫”思想是针对当前中国的扶贫攻坚难题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 为中国2020年全民脱贫奔小康指明了方向。

二、“精准扶贫”与教育的发展

多年来, 国家在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 主要集中在开发式扶贫、 项目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方式, 为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 时过境迁, 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 思想落后、散懒成疾, 以此 “等、靠、要”, 年年扶贫年年贫, 直接影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初衷和成效。习近平多次强调:“弱鸟可望先飞, 至贫可能先富, 但能否实现 ‘先飞’、‘先富’, 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 如果扶贫不扶志, 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即使一度脱贫, 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同志指出,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 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所以, 加强扶贫工作, 在“输血”的同时, 更应注重给贫困对象“造血”, 特别是要让贫困对象从精神上脱贫, 不能输掉人的基本尊严和志气, “人穷志不短”, 以“先富”为目标, 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以积极创造性的劳动, 实现脱贫致富迈小康。

贵州的相对落后, 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 除了交通不便等自然因素外, 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 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滞后, 这是造成贵州发展落后的根本所在。所以, 加快贵州教育发展, 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 以发展教育“拔穷根”,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这是顺利进入小康,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三、对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精准扶贫”的探索

(一) 对教育贫困的“精准识别”

如上文所述, 贵州的落后, 根在教育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落后, 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 首先必须进行教育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即对落后地区、贫困户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调查, 加强贫困信息化建设, 建立贫困户档案数据库, 适时进行信息跟踪, 切实掌握贫困对象因何致贫, 为何致贫, 深入分析致贫的原因, 要特别掌握贫困户是否是由于教育的原因导致的, 以此进行针对性的实施扶贫措施, 做到“精准识别”, 有的放矢。

(二)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在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 构建贵州民族地区全方位的教育 “精准扶贫”体系。一是对贫困对象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即根据贫困对象的具体情况, 分析家庭贫困的原因, 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努力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 引导贫困对象脱贫致富。二是对贫困对象子女实施教育资助计划。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 保障对贫困对象子女接受必要的甚至良好的教育, 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难以想象, 一个没有基本知识和文化的家庭, 在现代社会如何改变命运, 如何致富?

总的来讲, 就是要在贫困地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发展、提升高中 (中职) 教育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加强农民在职继续教育等,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发展体系, 积极完善教育资助减免政策制度, 贫困对象子女决不能因贫失学, 也决不能因学返贫, 切实完成教育“精准扶贫”计划与目标。

(三) 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树立教育“精准扶贫”先进典型

鼓励劳动创造, 树立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在贫困地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有一定潜力的少数民族人才, 根据其具体情况, 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精准”培养, 使其较快实现脱贫致富, 积极树立致富带头模范作用, 带动乡亲共同富裕。同时, 通过先进典型, 进一步深度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民间文化, 打造民族民间特色旅游、特色产品, 实现一代富裕, 代代传承的良性循环发展, 彻底掀掉 “贫困”的帽子。

(四) 制定完善合理的“精准扶贫”评价机制

完善监督措施, 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实效的根本保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 在“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的基础上, 实施“精准评价”, 使扶贫工作每一阶段都在有效监管的范围内实施。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 切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教育培训到位、过程及实效到位。同时, 对于敷衍了事、庸行懒政及不负责任的行为, 要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给“精准扶贫”工作带上“紧箍咒”, 确保教育扶贫取得实效, 实现百姓富裕奔小康的目标。

篇9:精准扶贫助推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全覆盖的帮扶体系。一是在帮扶对象上,对接精准识别贫困户、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构建覆盖96村27校(园)6697名贫困学生的帮扶台账。二是在帮扶体系上,从县教育局到教学点,人人落实帮扶任务,形成教育局、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帮扶责任机制。三是在帮扶方式上,坚持“城乡共建、以强扶弱、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采取“县(城区学校)—乡(乡镇学校)”“乡(乡镇学校)—村(村小教学点)”和“师生结对帮扶”方式,学校之间联手结“盟友”,师生之间结对交“朋友”。

围绕学生主体,落实全方位的帮扶举措。一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对现行国家资助政策,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一个不漏”。今春资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幼儿980名、小学生650名、初中生1114名、高中生809名、中职生223名,为1597名建档立卡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完善帮扶机制。组织各学校对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重点帮扶,积极开展捐资助学、上门家访、心理辅导、健康体检、送教下乡等关爱工作,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成长档案,落实干部、教师、学生“三帮一”关爱机制,做到“精准帮扶,一个不掉”。三是化解上学难问题。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并从2016年开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乘坐校车实行政府买单,共免除1012名学生乘车费用121.4万元;安排资金143.9万元,为校车照看员调配公益岗位10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高中全免费,共减免学费200万元。四是争取社会助学。统筹管理社会捐助资金,“多个龙头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今年接受惠农公益基金会、泛海公益基金会等十多个社会爱心组织和个人捐资300万元以上,资助贫困大学生600多人。

着眼城乡一体化,突破薄弱学校帮扶难点。教育扶贫,重点是扶贫困学生,关键是扶薄弱学校。红安县整合人、财、物等资源,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今年调剂资金1306万元,为13所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改造校舍并配备教育技术装备。汛期洪灾过后,筹措资金1100万元,利用暑假集中抢修70余所受损严重的校园,确保今年秋季顺利开学。二是实行政策倾斜,建强农村教师队伍。多措并举,优化农村学校教师学科和年龄结构。近五年全县招公办幼儿教师183人,全部安排到农村任教,并向重点贫困村所在学校倾斜。今年安排200名城乡骨干教师结对交流、300名教师镇域内交流任教,并选派35名农村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开展省、市级送教下乡培训1938人次,县级暑期集训1700人次、信息技术培训4200人次。县政府每年安排600万元,推动实施红安名师工程和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三是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先后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农村教学点网校试点项目,为教学点配齐电教设备,完成网络改造,农村联校基本实现“班班通”,并建设8个同步课堂,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努力让城乡孩子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追逐梦想。

(作者单位:红安县教育局)

上一篇:复活节祝福语英语下一篇:英文摘要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