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情怀

2024-05-23

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情怀(共8篇)

篇1: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情怀

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最强列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是盛唐诗坛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歌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阐述。

一、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极其乐观。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它曾经鼓舞过众多颓唐失意的人奋起前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诗人用他炽热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充满火热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长安时,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二、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炽烈感情时,他便借助于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诗歌大胆地夸张

李白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珠溅玉迸的瀑布;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描绘水流湍急,行舟如飞;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描写寺院中楼宇的高耸;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比喻无限愁思。

四、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飘逸、潇洒、富于想象力。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从高耸入云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诗句描绘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五、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化莫测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个紧接着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纵横变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又如,“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篇2: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情怀

一辆半旧不新的吉普车,沿着简易的山间公路迂回曲折地行驶着,像一只小甲虫在缓缓蠕动,车尾扬起的尘埃形成一截一截的短浪,给这薄暮的山林增添了一份静谧和温馨。脚底下是高深的峡谷,山壁上罗列着一些光怪陆离的奇石,几枝横空出世的苍松。茫茫的水面上,腾起一层蒙蒙的雾霭,在夕阳斜晖的映照下,闪动着粼粼金光。此时,会让人忆起“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诗句。宽阔、平静的人工湖不易看到碧波荡漾、游鱼相嬉的情景,几只快乐的凫鸟自由地游弋。不一会儿,就拍着湿漉漉的翅膀栖落在岸边的岩石上,得意地鸣叫着。

车子在转过一个山G时,却陡然停了下来。原来,前面的山壁上贴着的一个人在小心翼翼地摸索着什么,只见他双手沾满了湿漉漉的泥土,旁边有人笑嘻嘻地大声说:“他在与翠鸟攀亲呢!”大家走下车来,不禁朗然一笑,竟然是我们的主人肖所长,对方也抖了抖身上的苔藓、泥尘,露出一脸孩子般的纯真和浪漫,我们说笑着一齐钻进车里,迎着西空的一轮雄浑、壮丽的红日直奔五星岛宾馆。

这是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趾间的一泓清泉,群山逶迤的怀抱里,滋生了这一方清雅、闲适的净土。在英山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该乡利用特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风光,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水上乐园、五星岛度假村,使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生态旖旎风光,终于成为大别山科技开发、旅游观光的风水宝地。该处群岛矗立于人工湖内测,五岛相连,状若五星相拱,故名五星岛。湖光山色,山野情趣,神奇迷人的大别山风物传闻,常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斯山斯水,会使你心尘俱静,宠辱皆忘,春色永驻心间。尤其是厌烦了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的人们,会被一种淳朴、浓郁的乡情所吸引,即使有所愁结,心中也会豁然开朗。

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跳下车来。一股清凉的山风扑面而来,刚才沉闷、厌倦的感觉顿时荡然无存。一座犹如雄鸡引颈高歌的山峦,巍然仰卧于百顷碧波之间。在它的脖项上,挂着一幢两层仿古建筑,似一串精致、玲珑的项链,发出熠熠光彩。两岛相携的另一侧,也是一幢别致的小楼,一条瀑布欢快地飞泻下来,水声潺潺,水花四溅。我们在好客的主人招引下,在此享受着山间别墅的闲适生活。宾朋相至,谈笑风生,荡漾着盎然的春意,弥漫着浓烈而纯朴的深情。大家海阔天空地聊着,即使是陌生的客人,也感觉无拘无束,都沉浸在融洽、欢乐的氛围里。佳话百出,笑语哗哗,使这原本寂寞、空廖的山庄多出一份热烈而浓醇的生活情趣,显出人间烟火的绝妙传奇和圣洁迷梦。宾馆内各种设施齐备,佳肴野味,颇具特色。尤其是暑热难当的夏夜,不需打开空调,你就会被清爽的山风撩得心旌摇动,情思缈缈。凭栏远眺,苍茫的群山似凝眸含情,让你感觉是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做着怀春的梦,那些高高矮矮的小山似是帆影点点,使你蓦然想到,江水澎湃的夜晚,一只雅观、气派的画舫正悄悄划过“柔波万顷连”的江面,一位“芦边人似月,白腕凝霜雪”的妙龄少女,正倚舷而歌。

皎洁的月光下,与同伴漫步于柔软、沾满湿湿潮气的青草坪上,侧耳倾听湖水漾起的一阵阵乐声,还有夜晚游鱼嬉戏的泼刺声,你会情不自禁地唱起一支缠绵悱恻的情歌。天上繁星闪烁,三两片白云飘荡着,远处山村传来了犬吠声。山乡的夜静悄悄的,山风吹动松林掀起一阵阵松涛,一些蟋蟀伏在草丛里欢快地弹唱着无名曲。携手相偕,畅抒胸臆,谈理想,话人生,便有激情如泉喷涌。信步山径,月光似银地照着莽莽丛林,不时飘来几缕淡淡的清香。那与天空浑然一体的大山深处却亮着点点灯火,在宁静的夏夜里并不显得孤零、冷清,倒让人燃气一丝希望,绽开一簇理想的花朵。

宾馆娱乐厅里忽明忽暗的霓虹,伴着柔美缠绵的流行歌曲,还有一两句扭捏作态的伴唱,不时刺入耳鼓,令人钻心地痒。月光豪情万丈地照在湖面上,溅起一圈感情的涟漪,那柔滑、澄澈的波面上浮泛着一团美丽的梦,仿佛一首深谙已久的典雅、纤丽的古诗在心中久久徘徊,那是深藏心底的喷薄欲出的深沉、质朴的纯情啊!忽然,听见桨声咿呀,知是渔人乘兴夜巡,细碎的涛声撞击着我的心扉。猛然想起了“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诗句。良宵美景,明月情怀,置身于这样的境地自是相得益彰,弥足珍贵。真希望这时会走出一位风度翩跹的白面书生来,边吟边舞,浪漫而张狂。

许是心灵感应吧!或是造物主的偶尔游戏。就在这碧波激荡的湖滨小岛上,忽然看见一位鬓发如霜的老者,坐在草坪的石凳上,临月吟起诗来,旁边几个结伴夜游的少年围坐在他身边,众星捧月地静静聆听他的吟诵。那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与老者的苍老、干瘦形成鲜明的对照。看得出老人眼里充满了骄傲和兴奋,他饱经沧桑的脸上皱纹舒展开了。是的,此等人间胜景,岂不令人满怀豪情和发抒感慨吗?

我看到那一双双稚嫩的眸子里,闪烁着纯真和好奇的目光,那里面有不为虚华、浮躁所夺的光泽,与纯洁、崇高的人类本质联系在一起。我突然想到,古往今来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恶水浊流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始终保持清高、淡泊的心志,不为名利所夺,不趋炎附势,挺直脊梁做人!

今夜的心情纤尘不染,今夜的月光弥漫着思古幽情。我们不愿走过“玉帘钩上愁不见,捣衣砧上复还闻”的意境,但能领悟到“明月夜,短松岗,话凄凉”的悲愤和愁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是浪漫情怀,其实都是一种人生之境啊!

“人生代代无穷已”,明月年年望不同。

篇3:论李白诗词中明月之情结

姓名:林燕娜 专业:护理学 学号:10061078 摘要:在中国诗歌精汇情操篇中,描绘明月的诗不计其数,古代诗歌所描绘的明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在诗人的笔下,梦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它可以是清新脱俗之美、游子思乡之美、悠闲旷达之美甚至是忧愁迷离之美,在品读中我们可以走进不同的精神世界,感受李白之所想。

明月,是古代诗词中的诗人笔下的一个意象之一,是传统的诗歌意象,许多流传于世的名诗中有不少诗句将明月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互相映衬,共同缔造了诗歌更高的境界。

在古典诗词中,由于诗人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背景下,因此即使描写同一个物象——明月,也会带有不同的内心情感。想知道李白作品中明月的意涵,下面就让我们到李白诗词的花园里漫步,共同拾取古人对明月的的情感。

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承载思乡之情的明月 “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乡是从古自今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则是思乡的一种典型的诗歌,思乡在在明月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明月已经成为我们思乡的代名词。通过月亮这个媒介,人与故乡联系在一起。在诗中,诗人将明月比喻成地上的霜,当月亮升起的时候,月亮是高挂天穹的,照在异乡更照在游子的故乡,游子却望不见千里之外的家乡,进而产生了丝丝的思乡之情。但低头时,那满地的白白的霜犹如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这时,那月亮在心理上距离渐渐的缩短,虽然在不同的地域观赏月亮,但无论怎样游子与亲人观赏的是同一个月亮,传达同一份祝福。

当然,除了游子思乡,还有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戍守边疆的将士,面对凄凉辽阔的边关,思念故乡与亲人更是浓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明代胡应麟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李白以一贯的浑雄磅礴之气一举将边疆辽阔浩渺的风光尽收眼底。但恰恰这种雄浑,将将士的思乡离别之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在诗中。其次,“长安一片月,万物捣衣声。”(《子夜吴歌》)更是表达了思妇与征夫两地相思而又不得相见的情感。

一轮普普通通的明月,经过了李白的加工与修饰,成为了人们最能表达思乡别离之物。

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寄托理想的明月 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有时候也会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在李白的诗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同样展现了李白潇洒的形象,虽然走在落魄潦倒的路上,但诗句展示出的是一种精神俊朗,豪迈端正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即使怀才不遇,却没有潦倒样子的可悲可怜。虽有怨恨,但对仕进并没有绝望。诗人把“明月”比拟成崇高的志向与抱负。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可爱而不可辍,明月成为理想的代名词。这更表现诗人对理想追求的高尚。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虽然表面上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但往更深一层的剖析,是因为现实中的腐败,进而寄托于梦境中。虽有些消极思想,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李白的一生是充满抱负的。倒映在湖里的明月,正如李白的理想,虽然有些高尚,有悲悯天下百姓的胸怀,但却有些捉摸不透,有些虚渺„„

其余,寄予诗人的抱负的诗句还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将进酒》)“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大王十二雪夜独酌有怀》)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道谈溪。”(《乌栖曲其一》)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事与愿违,在他的理想旅途上,充满了许多的坎坷,相伴而来,即使在潇洒的人,再豪迈的诗中,还是会有些许的哀愁与哀怨。“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皎洁的月亮在他笔下,象征着理想与抱负成为最好的载体。将人类中的理想,提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如天上的明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古代诗词中明月意象的思想内涵,开拓了这一意象更广的情感边界。

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诗人灵魂的明月 李白,自古被人称之为“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脱庸俗之处的地方,就会有凭虚御风,飘逸、高洁,于是那高挂斗牛之间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如同一个舞蹈者,在舞台中央舞蹈着„„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形象地道出,月亮与人类在地理上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那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彼岸。但是,明月,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情感的一种寄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随他的感情起伏而起伏。月与影的关系,就是人与影的关系。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社会中超脱出来,在幽寂的高空中舞蹈。

月亮之于李白,永远是一个情感抒发的对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月是美好的,生命也是美好的,但对于月而言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感叹。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流露出与李白同样的人生感喟。此例诗句,还有许多,摘取其中几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登州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在李白的诗中,月有的被打上地域的称号,如“山月”,又或是带有时间的痕迹,如“秋月”。但无论怎么样的变化,李白笔下的月早已超脱月的本身,而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结束语

李白一生对月一往情深,甚至有传说说他的死也与明月有关联。传说他是因为喝醉了酒,跳到水里去捞月亮,最后淹死在水里。且不说这个传说的真假,单单从这个传说就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向往,是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从而,使这个本无生命的物象,充满了人类情感的意象,更显得弥足珍贵。那一片唐宋的明月,如今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情怀呢?当我们一次次的吟诵李白的咏月诗的时候,总有层层的遐想,那就是李白的诗歌所带给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

〖参考文献〗

1.过常宝《依然旧时明月》东方出版社 2007年版 2.张晓云《雄浑飘逸大唐诗》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柏桦《日日新——我的唐诗生活与阅读》江苏文艺出版2009年版

篇4:李白诗歌中的“心”意

一、慈父心

作为一名诗人,李白有浪漫洒脱的一面;作为一名父亲,李白更有一颗慈父的心肠。天宝三年,李白因在朝廷中受权贵的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心,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寄东鲁二稚子》就是诗人漫游金陵时候写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抒写了一个父亲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歌以写景开头,展示江南的春色,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的农事、酒楼、桃树,“南风吹我心,飞坠酒楼前”,诗人托春风带去自己对家的思念,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让人唏嘘,尤其是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充满了人世间共同的慈父之情,“娇女字平阳,折花依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诗人流浪于江南,想象着儿女在桃树下玩耍。在玩耍中张望着父亲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谁来摩挲其背,爱怜他们呢?即使在漂泊流浪的行程中,诗人李白仍不失一个父亲的慈爱之心。

二、忧愁心

李白的忧愁之心,有时源于对权贵的愤恨,有时缘于自己的壮志未酬,更有的是对朋友的牵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到:“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诗人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之后写下的诗作,尤其是后两句的抒情,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多情的月亮把自己的心愿带给远方的朋友。托明月而捎愁心,不仅说明忧愁无处可诉,也说明了明月分照两地,而朋友却不能相见。彼此都能看到的那一轮明月,该寄托了诗人多少的情肠?诗人依靠丰富的想象,把无情的月亮写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个不幸的迁谪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却是诗人对权贵的憎恨。

三、苦心

759年,李白在江夏逗留的时候,遇到了长安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异地重逢,使流浪中的李白欣喜异常,他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漂泊的身世、难酬的壮志、炎凉的世态……不禁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江下赠韦南陵冰》的诗歌。诗歌以倒叙的形式追忆“安史之乱”后诗人与韦冰的遭遇,“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是被贬的官员,在相逢的宴会上,彼此的遭遇又怎能说得清呢?“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这恍如梦境的惊喜,蕴涵着痛心的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宏图,都在“不得申长句”中被痛苦地压抑了。也由于“不得申长句”,内心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清心

一生寄情山水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诗心浸泡在明月山泉之中,细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月华雨露。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游览池州时,写下了《清溪行》的诗歌,首句“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作为一生游览过千山万水的李白,在面对清溪水的时候,却一下子情有独钟。诗人首先创造了一个宁静又清寂的情调,让水清如镜的清溪,洗濯心灵的尘埃。“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着力描绘的清新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不正折射出诗人心灵不沾尘埃的那种空灵吗?

五、壮心

清代刘熙载论李白的`诗歌说:“太白诗歌虽若升天乘云,无所不之,然自不离本位,故放言实是法言。”(《艺概》卷二)诗歌《玉壶吟》就体现了这一风范。 744年,在供奉翰林的后期,李白写下了该首诗歌。“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首句即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敲击着玉壶,吟唱着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诗句,想着曹操一生取得的成就,而自己却壮志未酬,不觉悲从中来。先是对着秋月舞剑,接着是高声吟咏,最后是跟泪夺眶而出,但是,那气干云霄的壮心,通过引用曹操诗歌中的词语表现出来,“烈士”、“壮心”、“暮年”等词语含蓄地表明了李白内心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

篇5: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李白一生四海为家,纵情山水。绚丽的自然风光,对李白壮浪纵恣、清新飘逸、气象博大、想象神奇的浪漫主义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大量的写“水”诗句中,他不仅对其千“姿”百“态”进行了客观描绘,还为其赋予了的强烈地自我感情,极具感染力。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归结为诗意描写和借水抒情两大类。

一、 诗意描写

在对水的实态描写当中,他非常传神的对水的静与动进行了描绘。

1.静态描写

李白写水之明净极为传神,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悠闲、淡泊、自由的隐逸之乐。先来看两首《秋浦歌》: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衣。(《秋浦歌》其八)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前者描绘水车岭的奇险与溪水的清澈,后者描写的则是平天湖的明净和作者的惬意。再如: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流夜郎至江夏》)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

在这里,水平如镜,静穆空明,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功名的计较。而诗人的心灵也如清水朗月般纯净清空,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谐。

2.动态描写

李白所描写的动态水,温柔秀美 如“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宣城青溪》);雄伟奇丽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肆虐狂暴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那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在李白的笔下,更加气势恢宏,势不可挡。“每一个读到这样诗句的人,就都会感染到他要冲破一切束缚的力量。”(林庚)

甚至,明媚秀丽的长江水在其笔下也是那般波浪滔天、雄伟壮观。且看《横江词六首》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此刻,我们仿佛看到海潮汹涌澎湃地涌过天门山,犹如白浪劈山。阵阵的轰鸣的波涛,令人惊心动魄。

二、 借水抒情

李白在写“水”时,既唯美的描绘了它的客观形态,又注入了个人博大的宇宙感、强烈的现实感和真切的失落感。这些,在他的时间意识、离情别绪和忧郁情结中得到了表现。

1.时间意识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如孔子所喟叹的“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李白仕途的挫折令他倍感人生如水去无还。因此,他常借流水伤怀。

朝为断肠花,暮为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古风之十五》)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古风之十六》)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时不我待、老之将至,却未能实现“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远大理想的惆怅和痛苦。

2.离情别绪

在离别诗歌中,“水”是最常见的情感喻体。李白也大量借用“水”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例如:

流水无情去, 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 更进手中杯。(《送殷淑三首》其二)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寄远》其六)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能巧妙的运用空间的概念来表达情感的深远绵长。例如,用水的深度来比喻感情的深度。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桃花潭水纵使“深千尺”, 也比不上友情的深厚。而水的长度同样可以比喻感情的长度。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送别》)

这里将抽象的“别意”具体化,“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张海鸥)

3.忧郁情结

在李白的思想深处,一直绞结着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两种情结,他所追求的理想和现实始终存在着其不可逾越的错位。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束缚,使得诗人选择用不羁的诗情和生命的张力,来表达忧郁、悲愤的情结。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内心的失意和久久累积的忧郁情结,在这里做了一次宣泄。唐汝询《唐诗解》卷十三:“此厌世多艰,思栖逸也。言往日不返,来日多忧,盍乘此秋色登楼以相酣畅乎?……然不得近君,是以愁不能忘。而以抽刀断水起兴,因言人生既不称意,便当适志扁舟,何栖栖仕宦为也?”这里的“水”,已经完全被转换成愁绪和悲情的象征物了。

通过品尝李白诗歌中水意象所表现出的悲哀、愤怒以及欣慰、忧伤,我们真切感受到李白这种矛盾与交战的心态。他积极向上的入世态度,使他寄情江河湖海之间,奔腾寰区宇宙之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篇6: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高洁不群,淡视财富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必有所本,本为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1。关于意象,古今文人论者多有精彩评论,胡应麟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胡应麟《诗薮》)“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2。意象不独是诗歌写作的焦点,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同样留下了众多形象鲜明、内蕴丰厚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意象是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绝生命体验的再现,焕发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复杂的人文精神积淀。本文将联系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表达的多重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往往会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青年是的李白所处的唐朝有着怎样的一个社会现状。玄宗前期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城市繁荣,交通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的发展也到了高峰,同时,唐代突破力以往的取士制度,以科举取士为主,兼具其他方式。这使得中小地主家的子弟也有可能登上仕途,从而光宗耀祖,因此这个阶层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入市的态度,都想“觅封侯”,这个时期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李白的青年时期就处于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大环境中。同时,李白本身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在物质上比较富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大都充满了浪漫、明丽的色调。金玉意象的使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金玉意象的使用并不仅仅表达富足之气,也有嘲讽权贵等多种意义。

一、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浪漫、豪放。他的诗歌色彩明丽,尤其是其早期作品,更是充满了一种富贵之气,当然这也与盛唐繁荣的经济状况有关系。他做于开元八年的《登锦城楼散花楼》《江上吟》中分别提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金窗银钩、玉箫金管,明丽的色彩背后也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富贵之气。他在称赞别人时说:“昔亿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城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年散金三十万”,这是何等大的手啊!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后,一时间,备受恩宠,“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此时的李白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但当年的富贵、恩宠却是跃然纸上的。然而,富贵并不是李白所追求的,他要的是建功立业。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在诗歌中却留下了他的殷切期盼“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行行且游猎篇》)。名贵的“玉鞍”“金鞭”所承载的正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意愿。

二、高洁不群,淡视财富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在中国,玉是君子之佩,李白也以璞玉自比以视其高洁不群“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钱在李白的心目中也从来不在重要地位,富足时,他“徒干五诸侯。不致百产金”(《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赐金放还后,他依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经乱离被流放夜郎后,他仍言“徒赐五百金,弃之如浮烟”(《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对李白来说,金玉所具有的精神价值远大于它们的经济价值,有钱就“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绝不做财富的奴隶。当他被赐金放还后,他“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梁园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三、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

到了玄宗后期,统治集团已经聚集了巨额财富,它的腐朽性也与日俱增,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内忧外患不断的产生,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变一去不不复反了,李白的后半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对唐玄宗宠信宦官,让他们占据京郊的名园良田竟达一半以及斗鸡之风盛行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大风尘飞扬,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大车扬飞尘》)这时金玉作为诗歌的意象所表现的则是对权贵奢靡生活的无情批判。

唐玄宗专宠宦官对于李白却并不重用,他虽然过着“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玉壶吟》)的豪华显贵生活,但李白觉得皇上只是以近幸之臣相待对此,对此,李白愤懑不已,觉得自己未得到应有的重用,统治者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诗

》)当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他愕然、气愤但并不祈求,临走时还留下一首不发少年意气的诗:“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这个时期,李白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一方面他非常痛恨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另一方面,一方面又对君国、长安有着深深的眷恋。面对“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赠潥阳宋少府耳步》)的局面他心乱如麻、茫然无措,即使拼命喝酒也无济于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此时,金樽玉盘也难以抑制他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四、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黄庭坚有一句诗“满眼纷华心寂寞,长安市上酒家人。”(《杂诗》),无独有偶,李白也有“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江夏赠韦南陵冰》)这样的句子。虽以奢华名贵的金玉为意象,却依然遮不住他的落寞。“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长相思》),华美的栏杆同样难掩李白离开长安的无奈之情。

同李白一样寂寞的还有李白笔下的宫女,她们美丽青春却难得宠幸正如李白的才华横溢却不得赏识。或许正也因如此,李白为他们写了很多的诗词:“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八首》)“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长门怨》)……只是,如今的金屋、玉阶虽富丽堂皇,却遮掩不了这些宫女们的寂寞。此时满眼的金玉富贵只称得更加落寞。诗歌中的意象是研究首诗歌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由主观与客观 融合而成的。诗人通过将实体进行艺术从而创造出有文化内涵和

情感意蕴的诗歌意象。李白诗歌中的“金…‘银”意象是李白独立个性 与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秉承了李白诗歌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特 色,揭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成为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 为古典诗歌审美领域的明珠。

篇7: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诗人,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势必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作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是我们寻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文学造诣深厚,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以诗明志”――诗的思想根源

贯穿李白的一生,我们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笃信道教,有不染纤尘,超脱尘俗的思想;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伟大抱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以敏锐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态,通过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他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远离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剧,但正是这种生活阅历,给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

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侠客,而这三种身份,也成为塑造他独特诗风的源泉。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剑,明月伴着他潇洒而狂狷的`诗人生涯。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于剑的钟情程度。在他的诗中,他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他称呼与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把朋友苏明府称为 “剑戟森词锋”比喻其为 “苏季子”。李白从小学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剑术的基础。剑是他生活中的知音,情感上的至爱,是他思想的化身与延续。他用手中的诗笔形象的描述了手中的剑,同时也为后人文学上的学习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安社稷”和“济苍生”的理想,这一创作灵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熏染下,激励大家具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而这种思想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李白的头脑之中。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纵观古典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中国文人都曾有过“入世”和“出世”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体现了其矛盾又痛苦的心路历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政治环境下,李白的诗中也看窥见一斑。李白的政治生涯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幕府的两次经历,但他的本意却并不是为做官、他也未曾把追求人生的荣华富贵当作目标,从始至终,他都是为体现自己大济天下的思想希望得到一个成就事业的舞台,以其豪放不羁的自由人生以及他漠视权贵的人格、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做到了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从他的很多诗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希望功成身退、回归园林的决心和人生目标。而在他的诗中,是通过明月、美酒、山水,为依托,表达他的人生意象。

例如《月下独酌》这首诗所做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诗人的理想世界遭到毁灭,在政治上收到打击,这种双重打击使其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经常用酒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与不快。在一个酒后深夜,他看到了月亮、影子,他将其人格化,借着酒兴,把他们当成了能够谈心的朋友,并希望这些朋友能够陪着他及时行乐,把其孤独的状态变成不再孤单的境界,希望能够超越令人烦恼的现实。但是这种意境持续的时间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作诗之时突然就分散了,这种状态造成了更加难以摆脱的、更深刻的孤独。这种孤独感,贯彻于他人生的后半期,使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黑暗的尘世,远去追求一个能够与月亮作伴的渺远世界。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他的当时的作品来看,虽多为休闲雅致之作,但也可从中看出一些对时事及政治不满之气。

篇8: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

摘要:李白诗歌中的西域元素是历来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姬、胡马、胡雁、胡鹰、胡床、胡麻……色彩各异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西域文化,在灵魂、精神、气质上对李白的吸引则是本质上的影响,深层次的融合。李白的诗歌中有着浓郁的西域歌舞情结。

关键词:李白;诗歌;西域;歌舞情结西域乐舞东传之后,“不仅把唐代乐舞艺术推向一个高峰,而且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也起到催化作用。”[1]具有极高艺术情趣的唐代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外来的事物,引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描绘西域乐舞诗应运而生。

1李白对西域意象的独特偏爱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元素是历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姬、胡马、胡雁、胡鹰、胡床、胡麻……色彩各异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作品中,涉及西域风物的诗歌高达45首之多。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西域由衷的向往与喜爱,寄寓着对边疆民族气质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边塞安定统一的向往。终其一生,西域在李白的心中、诗歌中都积淀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关于李白出身,历来众说纷纭。郭沫若曾认定李白生于碎叶,[2]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李白“陇西成纪人,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3]这一说法比较普遍。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那时中原大乱,“大业末,华民多奔突厥。”李白的先辈流徙到西域,也将汉文化带到西域;同时也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甚至与西域人通婚。由此可见,在李白身上很可能有西域人的血缘,而且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证据之一便是李白通晓西域梵语。范传正说李白在翰林院时“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李白也说“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2李白诗歌当中的歌舞元素:乐与舞

盛唐时期,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文学重心移向都市。[4]都市生活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音乐的昌盛;一是乐工歌伎的增长。以西域乐舞为表现客体的作品。首先,有西域之乐器、乐曲。唐诗中出现的古代乐器名目众多:琵琶、筝、横笛、箫、琴、笙等,《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惟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在李白所作涉及乐器声音的诗歌中,“笛声”值得注意。笛“其元出于羌中,”[5]属西域乐器的一种。李白作品中写笛之作共有五篇,《春夜洛城闻笛》《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观胡人吹笛》《青溪半夜闻笛》《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司马将军歌》等。西域乐曲东来,不仅是形式上的文化融合,它与中原传统的人文情怀也紧紧相连。前所举“笛”之例即为典型:笛声悠扬,诗人很容易将其作为抒发思念之情的载体,这样,笛声就成了特定情感的符号。其次,有乐舞之场面。李白诗歌不仅注重“听”,同样注重“视”,视听结合才更具韵味。李白作品中的西域乐舞场面众多,如“伏拜祝千岁寿,周舍为之辞”,描写西域胡人进献祝寿之乐舞情景的《上云乐》;描写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舞蹈“青海波舞”的《东山吟》;以及描写当垆笑春风之胡姬的《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二)。再次,有佛音与梵曲。佛教音乐即于佛寺中进行的唱诵仪式活动,如《庐山东林寺夜怀》,绘写了“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为典型的净土音乐场景。任半塘说:“弄婆罗门一体,今但知《舍利弗》戏为最早。此原梵戏,……今日关于此戏之我国资料,厥为乐曲《舍利弗》与《摩多楼子》二调,而此二调之传辞则以李白之作为最早。”

3西域乐舞与李白诗歌的艺术构思

李白诗歌当中提及的西域胡人、胡姬、名物、地名等,是表面可观的文化互动,而西域文化――尤其是西域歌舞在灵魂、精神、气质上对李白的吸引则是本质上的影响、深层次的融合。

3.1西域乐舞与诗歌节奏

西域乐舞中新奇的旋律和美妙的韵味,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葛景春认为:“李白的一些长篇乐府歌行和盛唐的一些大曲、法曲一样,其结构布局、节奏的韵律,纵横开阖,富于变化。例如,著名的《蜀道难》一诗,就是这样。从结构布局上来看,此诗像一曲宏伟的交响乐,既结构完整,又富有变化。既有主调,又有变奏;既有丰富多彩的变化,又有主题的一气贯通……它节奏鲜明,灵活多变,极富有音乐舞蹈流转变化的动态美。”唐代大曲,以西域大曲为主,是胡汉融合而成的新型乐舞形式。就总体而言,唐大曲的体制可分为三段式:“慢板(散序)――略快(中序、拍序或歌头)――极快至慢下来结束(破或舞遍)”。这种节奏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十分显著的表现。

3.2与“中庸”背道而驰的张扬基调

中原乐舞由于受儒家美学影响,讲究音律平和的“中庸”美,而西域乐舞则不同。西域乐舞的激情和痴狂、矫健和奔放,与中原传统欣赏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适应了汉民族艺术审美追求,因而“胡风大盛”,西域乐舞在中原迅速流行。

(1)飞跃流动之美。西域乐舞的基本律动特征,是通过一系列舞姿的组合、变化、交替来表现乐舞内容与精神。以对唐朝乐舞影响最大的西域龟兹乐舞为例:它格外注重旋转、跳跃,时而含情娇媚,时而粗犷奔放,在律动中展现风情万种。而腾跃与旋转方面更为典型的,便是《胡旋舞》与《胡腾舞》。与此近似的美感特色在李白山水诗中并不少见。“六朝山水诗中所缺乏的,而被李白紧紧抓住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诗歌形象的飞跃感,或者说是流动感。”例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全诗气势奔流直下,飞扬激荡,代表了诗人内心壮阔的想象与夸张,恰与西域乐舞中飞跃旋转的特色高度吻合。类似诗歌还有《剑阁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登锦城散花楼》《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渡荆门送别》《蜀道难》等。

(2)铿锵磅礴之势。西域乐舞东来,不仅在节奏上对唐代诗歌造成影响,也改变了清乐旧曲“清淡娴雅”的风格。以西域健舞为例。健舞刚健有力,与李白诗歌中澎湃的激情、奋发的力量是一致的。在李白的战争诗中就很能够得到说明,如《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一诗:作者以奋发昂扬的笔调叙说胜利的辉煌,用以鼓舞军队作战之士气,极具“铿锵镗?p”的音乐特征。《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等都有这种特征的表现。

4总结

西域乐舞在传入中原之后,就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常见元素,也打破了以往的诗歌风格与创作传统。并采用了二者兼具的表演方式。在李白身上,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必然是不会少的。就诗歌而言,不仅表现在西域元素的运用上,更加表现在,其诗歌构造在西域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打破常规,以昂扬不羁的姿态为世所瞩目。可见,西域乐舞对李白在诗歌的创作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情怀】相关文章:

论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05-05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05-14

李白诗歌赏析05-22

李白的诗歌05-31

论李白诗歌06-08

李白经典诗歌范文05-29

李白诗歌风格范文05-29

李白诗歌朗诵范文05-29

李白诗歌小镇范文05-29

李白诗歌创作特色07-08

上一篇:我的高三语文学习心得下一篇:高三学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