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峪中学新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报告

2024-04-17

高峪中学新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报告(精选5篇)

篇1:高峪中学新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报告

‚构建‘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改实验总结报告 济宁市泗水县高峪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 杨润

王圣强

(1999.2——2001.5)

从1999年2月开始,我校开展了“构建‘三中心’课堂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实验。为了确保教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教科室专门负责教改课题研究工作。一年多

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实行学科教科员负责制,全校人人参与教改课题研究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有关情况具体总结如下:

一、“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三中心”是总课题组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即要求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实验开展一年多来,学校总课题组经过深入的实践探索,综合各子课题组的具体操作步骤,逐步明晰了“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环节:(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2)设问导疑、自学探究,(3)小组讨论,合作释疑,(4)精讲点拨、引导总结,(5)检测反馈、深化创新。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中心”思想的研究

(一)如何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是构建“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没有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就不可能有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学校总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

1、目标——让学生明确

明确的目标,宛如醒目的靶子,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地把它交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目标追求的强烈愿望。一般在激趣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阅读了解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问题——让学生提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的设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肥沃土壤”。要在“导”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使学生不满足于相同结论,不拘泥于常规方法。

3、疑难——让学生剖析

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认识模糊,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教师不应以讲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应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做到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这样教学,学生会感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思路——让学生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误区,用尽量少的时间把知识要点讲明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激励学生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切实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原则上每节课教师精讲点拔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二)如何实现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的活动化

坚持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是构建“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学校总课题组认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身活动,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设计教师活动,而且更要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独占45分钟,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单独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单向过程,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没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由“动”生乐,乐中求学。首先,教师要面带微笑,打破沉默,把气氛活跃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那样的可亲可近,从而大胆、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真正地动起来。其次,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与点拔,引导不够,会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过头,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完成活动任务,因此,引导与点拔不仅要及时,而且要掌握好分寸。再次,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2、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式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的、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在学习这些知识(特别是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研究、探索和发现这些知识的路子去动手、动口、动脑。先从直观材料入手,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总结和掌握这些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阅读、思考、小组讨论、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活动),并且了解这些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要处理好个别与全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让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动起来,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②密度:有张有驰,具有一定的节奏性。③深度:既要人人参与,又不一刀切,既要让尖子生“吃饱”,又要让大多数学生能“跳一跳,吃到果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教学观,是构建“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归宿。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那么,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做到:

1、多让学生提问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措施。①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自卑和紧张心理。②要给学生留有问“问题”的时间,原则上每节课不得少于10分钟。③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实现从“敢问”到“善问”的转变。④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

2、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引导 教师要善于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去讨论、思考,教师只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则根据学生“错误”之所在,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总课题组通过对落实“三中心”思想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晰了在课堂教学中“三中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割裂的有机体,只有将“三中心”思想越来越好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的创新学习研究才能越来越深入。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三中心”思想深入人心,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具体总结如下:

1、各学科以“三中心”思想为指导初步构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例如:

语文科的“整体感悟、扩大读写”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导为魂,以悟为纲,以新为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阅读教材,整体感知领悟教材,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的引入时代活水,将符合时代精神的有关文章引入课堂,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科的“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在教学形式上主要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遇到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实验探究,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小组讨论、争论,将思考引向深入,使问题得到解决。

政治科的“情景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将社会上、校园中的生活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模拟表演、讨论、辨论、演讲,因为内容是他们身边的,他们熟悉的,他们觉得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兴趣盎然。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品尝到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欢乐,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学风明显好转,厌学现象减少,辍学率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学生彻底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基础知识更扎实了,二000年中考,我校升入县重点高中人数突破百人大关,荣获县教委颁发的教学质量进步奖。我校学生参加二000年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有12人获奖,其中有4人荣获省一等奖。

3、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我们的教学中,一道习题学生总结出了近十种解法,一个实验学生设计了许多种方案,数学课上学生指出了老师讲解中的纰漏,语文课上学生见解独到的问题难倒了老师,政治课上学生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形成两大阵营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将某一化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总结成论文向报刊投稿,学生自制的教具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生自办的《心声》周报在全校师生中传阅,学生的美术制作作品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还有,数学课讲台上的“老师”竟然是学生„„所有这些,到处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4、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即当导演又当演员,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独角戏的做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配角和导演,让学生担当了名符其实的主演。

5、教师的教学、教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验开始,我们就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创新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学习,认真做笔记,结合实际谈体会,在个人学习、小组(备课组,教科组)讨论的基础上,学校适时开展了“创新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创新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教科研理论水平。实验开展一所多来,已有几十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目标—程序—发现综合教学法初探》、《化学概念教学六要》在《山东教育》上发表。

随着广大教师教学、教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校已涌现出济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四人,县级教学能手、优质课执教者近二十人。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主攻方向

课题研究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不少老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创新教育理论水平仍然不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全面、充分地体现“三中心”思想,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效果。二是教师整体的素质 不高,教科研能力不强,一些学科缺乏课题研究的带头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题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三是各学科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还有不少关系没有完全理顺,例如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引导与自学的关系等等。在新世纪的第一年里,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克服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尊重、信任、引导、鼓励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活动、主动发展,二是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培养课题研究的骨干,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同时带动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各学科构建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处理好各种关系的方法、途径。四是通过评选创新教育优秀论文和创新优质课等活动,将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篇2:高峪中学新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报告

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教学衔接的现状和高职入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和需求, 说明高职英语教学和高中英语教学顺利对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总结反思武汉铁路技术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实验, 提出了二者实现对接的建议。

1 现状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教学从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面有着诸多的差异。单从教学目的来说, 就有着显著的不同。教学材料的差异显而易见, 高中的教材循环式编排, 系统安排教学内容, 语言由简到繁, 逐步拓展加深, 词语复现频率高;高职教材虽然百花齐放, 种类繁多, 在培养语言基本知识技能运用语言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 但是与高中英语关联不够, 教材编排体系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没能承上启下, 循序渐进。

现阶段二者的衔接状况令人担心。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忽视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联系, 没能较好地衔接。于是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各成体系, 相互隔离, 缺乏有机的关联, 从而影响了高职入学新生从中学到高职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平稳过渡, 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状态。这种没有延续性和系统性的英语学习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原有基础的快速退行, 因为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很重要, 外语能力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 (外语界-2010-1 p19) 。能够保持这种可持续性可以充分维持学生的动机水平。

近几年高职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普遍有较大提高多数高职新生刚入学时通常有着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新教材抱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希望通过在校的学习通过三、四级, 同时提高自己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教师搭建的学习平台在此过程中起了和重要的作用, 最直接的载体是教材。

高职英语老师很困惑迷茫—英语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适应需要。高职教学一切为专业服务, 围绕着专业课程安排, 勉强有两个学习的学习课时。但现有的教材和教学课时不能较好满足学生考级的需求。高职基础英语教学所用教材总体偏易, 学生感觉在重复高中甚至初三的内容, 于应用能力考试有些帮助, 但真正熟悉套路题型需要学生课后自身的努力, 课堂的教学内容似乎与复习备考没有太多关系, 学生感觉学教材不实用, 没有挑战性, 二者之间是脱节的。

这一级别的考试其中涉及的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均已学过, 不存在学习新语言知识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是对体现考试中应用能力的内容不熟悉, 如阅读中的Task1/2以及Task 5。中学阶段基础尚可的学生在熟悉考试题型之后加以认真的复习备考, 加上老师的课堂辅导, 一般都可顺利通过。旅游管管理10级、护理10级、助产10级、动检10级、动驾10级以及机电10级的学生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30%班级通过率45%, 45%班级达50-60%, 25%班级高达70%。

高职教育中行业教材的层出不穷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化的特点。但是对于公共英语而言, 面临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大部分学生期望参加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采用行业英语教材并不完全符合现实, 这意味着为各专业至少是各大类专业定或编写不同的教材, 由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来实施。前者考试虽体现了应用为主, 但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科普类、经济、商业或文化生活类的, 与行业并无太多的关联。而后者考试却是标准化的以考核语言知识、书面语用能力为主。这样一来, 似乎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高职老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现实之间的不平衡。

基于这样的现状, 我们在2010年入学的小部分新生中推行了教学尝试, 主要是教学目的的重新定位和教材的变化, 希望以此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及与中学教学的对接。

2 教改实施

2.1 教改思路

现在问题是要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实现二者的对接, 不至于脱节, 还应在教学理念上对接, 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 简言之, 在交际中使用语言。

高职英语教学基于入学新生的英语成绩高于往年的事实,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保持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更好的保持中学阶段的语言知识基础, 进而发展学生在中学阶段欠缺的语用能力, 实现不同两个教学阶段的顺利対接。

根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编写对试点班学生新要求的大纲, 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细化为行动指南, 结合“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提出一般要求。

2.2 理论框架

“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有关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观点均为本次教改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与实践和交互自主性充分融合, 使三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让学生有相互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什么疑惑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对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出调整和完善。

2.3 教改过程

2.3.1 选取教改对象

在三个专业八个班进行试点。八个班的英语课强弱混班, 共300人。其他教学班作为控制班, 从中任意选取八个对比实验班。

2.3.2 访谈 (开始阶段)

拟了三个问题

1) 你希望提高英语水平么?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提高?

2) 你有计划在校期间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四级考试么?希望从常规的英语课程学习周获得相应的收益么?

3) 你认为难度适中、与高中阶段有衔接的教材能够保持你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么?

在实验班按学生学习程度选取强、中、弱三个水平层次的学生 (约占总人数的70%) 进行访谈, 对访谈结果做相应的记录。访谈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老师有对学生层次的把握, 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对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在对比班选取同样层次比例的学生, 由任课老师访谈。

2.3.3 编写新大纲

我们把《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作为对实验班学生的基本要求。

2.3.4 选定教材

我们选定体现人本主义教育观, 贯彻“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等先进学习理念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及配套的《视听说教程》, 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本教材很好衔接了高三的内容, 为实现英语教学一般要求的内容, 在学校基础课的总体课时框架内, 选取主题接近学生生活, 使之有话可说的单元, 编写学期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 每个单元8学时 (6学时用于学习主干教材, 2学时用于视听说)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计划, 对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

对比班的教材是新标准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

2.3.5 教学模式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教学,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 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使之真正成为英语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内容。

2.3.6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 手段与形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 课程结束以后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为目标。

2.3.7 访谈 (结束阶段)

拟了三个问题1) 通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 你认为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上升了还是下降了?2) 这两个学期使用的教材让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3) 你认为这两个学期英语学习对你的四级考试复习有哪些助益?

受访学生为开始阶段被访谈过的学生, 对访谈结果做相应的记录。

2.4 结果分析

在开始阶段的访谈中, 实验班和对比班三个层次的受访学生普遍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而且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巩固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100%的受访学生有计划在校期间通过应用能力考试, 85%的受访学生有计划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受访学生中65%的人认为学习难度适中并与高中有衔接的教材能保持自己学习的动力, 20%学生希望简单点, 能拿课程学分就行, 还有15%学生无所谓。

结束阶段的访谈中, 实验班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上升了, 40%的学生认为因为教材难度的原因下降了;对比班学习动力上升和下降的比例分别是35%和65%。实验班70%的受访学生认为这两个学期使用的教材让他们收获最大的是词汇量的积累和提高, 让学生与高中阶段的英语知识有较好的衔接, 其次是阅读量和难度的维持, 开口说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对比班6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在学习现有教材过程中受益, 40%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应用能力得到一些提高。对四级考试的助益, 实验班60%受访学生认为是日常学习难度的保持促进自己的四级考试复习的有条不紊的进行;对比班只有25%的受访学生认为日常学习难度太低, 复习备考四级完全是自己的课后功夫。

通过访谈, 发现学习内容和材料保持一定的难度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维持学习英语的动机水平, 改变与高中阶段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跟中学英语教学在语言知识基础方面顺利对接, 有利于保持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合适教材的对接使得两个阶段的英语学习语言知识基础也有较为顺畅的接纳, 学生并不会因为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出现只是学习不对称的情况。

对比班教材的内容编排简单, 不具挑战性, 吸引不了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好的学生, 从而引发英语课堂教学相应提高难度的迫切需求。由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基础并非整齐划一, 只是一多半 (65%左右) 的学生基础较好, 学习这一教材过程中, 普遍积极性与主动性高, 课堂内外的学习气氛好, 能够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实验班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 用这一教材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逐步学习热情随之降低, 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 对接的措施与建议

3.1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学习者在性格、兴趣、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将学生塑造成一个模子, 而自主性学习正是反映了教育向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 (徐锦芬, 唐芳, 刘泽华, 2010.6)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文化素质。那么, 在所有层次学生都混编在一个班内 (同专业) , 选取能够衔接中学教学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便十分重要了。同时这样一本教材又能提供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素材, 教师在统一教学计划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适当增删学习内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掌握投入新生的预计比例, 让基础能力在同一层次的学生有收获。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保持学习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2 编写新大纲

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为基础, 编写新大纲, 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蓝本, 适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结合“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要求, 对学生提出学习大学英语的一般要求。二者有机对接从表面上看就是高职教学延续了中学阶段应试教育模式, 其实不然。我们要延续的是高中阶段所学语言知识, 熟练运用于语用训练中,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在达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3.3 整合两个阶段的语言知识

整合高中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英语语言知识,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适当调整计划, 压缩其他学习内容, 增加考级备考辅导课时。

3.4 课内外教学和学习活动相结合

课外合作学习是学生们之间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定课外学习内容, 使学生的课外合作学习更加有的放矢。比如对于TEXT A的学习, 教会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和脉络, 找到文章大意, 再深入学习难句、句型结构以及重点词汇的用法。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出来, 课文学习实践在课外进行, 由小组活动实现。难点由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其它课外活动如写作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学习策略讲座等的举行同样可以营造英语的语用环境和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

3.5 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实施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积极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 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英语能力证书。原则上, 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80%学生应通过高职高专全国应用能力考试, 本课程结束时40%学生应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是个理论上的预测, 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

4 结束语

通过教改实验, 我们分析并掌握了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过程的导向, 从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出发,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期将高职英语教学有机地有序地同中学英语教学对接,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并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颖芝.解读纲要探讨问题, 上下求索, 共谋良策——“首届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综述[J].外语界, 2010 (1) .

[2]徐锦芬, 唐芳, 刘泽华.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 2010 (6) .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3:高峪中学新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报告

【关键词】高校翻转 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策略

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早在2011年提出的。翻转课堂是指将传统的课堂上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内化的两个阶段进行了颠倒,学习的过程首先是由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完成具有针对的练习,发现问题,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并解决问题,最后由老师总结,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完全打乱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在全新的高校教改中,引起更多的高校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实践和讨论。

1、高校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应用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的教学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应用时的困难,比如存在的学生自律能力、翻转课堂是否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教师是否达到专业的教学素养等等问题,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1.1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转变了教学的顺序,而且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也具有颠覆性。无论是表现在课前的教学视频的制作和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活动和课后的反思和总结,这都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由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促进师生间的学习交流,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并不适用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何使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进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是每个高校教师思考的问题。

1.2 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对学生的学习的监督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参差不齐,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都不相同,这就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逐渐偏多,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受到大大的限制,学生的个性化也很容易受到忽视,再加上许多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对知识的传授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控制和沟通协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会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偏低而最终导致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不理想。

1.3 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在高校教改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我国高校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和探索不够深入,所使用的课堂评价和激励机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基础上有很大的转变。大部分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评价的渠道也比较单一,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价值观的评价等等,所以这一现象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降,这不利于翻转课堂在教学模式的推广。

2、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下将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不断改善和提高。

2.1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不断调整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层教学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的学生知识和基础的不同,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在课前接受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就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不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还需要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学生合理进行分组,分层备课、分类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排出障碍,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优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多渠道、多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的综合素质

首先需要教师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灵活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然后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培训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最后需要教师多自身向同行学习,从别人的课堂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调整教学。

2.3 不断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多元监控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部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由学生自己在课前完成的,这对学习者的自觉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学习中的多元监控。这需要教师监控、学习同伴监控、自我监控相结合的多元化监控模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交互及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监控。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2.4 不断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程序决定了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综合评判过程,应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结语

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加轻松的让学生掌握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但是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工作不断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以更好的应用于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 马俊臣.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25-127.

[2] 郭召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应用的障碍及其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9(3):77-79.

[3] 李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才智,2014(12):52-53.

[4] 张莉靖,曹殿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91-92.

作者简介:李双晶(1978.10,女汉族安徽亳州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农业系统工程方向)

篇4:高峪中学新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 发展好每一位教师, 办好每一所学校”, 本着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 我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程中, 从“德”本义出发, 挖掘了“尚德”教育理念, 建构了“尚德”文化体系, 形成了“尚德课堂”, 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在传统文化中, 生成“尚德” 的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中的“德”内涵相当丰富。在创办古代优秀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校园中, 我校“尚德”的教育理念, 其内涵是怎样生成的呢?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程中, 我校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尚德”之“德”, 其内涵之一是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从字形看, 德, 从“彳” ( chì) , “惪”声。从“彳”, 表示与行走有关, 意为“心、行之所值”。从字源看, 甲骨文中, “德”字写为“—”字, 左边是“彳”形符号, 表示道路、表示行动的符号 ;其右边是一只眼睛即—, 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 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德”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 遵循本性。而金文中, “德”写为“—”字, “目”下面又加了“心”字。“德”字的第一层意思就表示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

“德”的这一层义项表明, 我校的教育行为崇尚的是“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理念。这种理念追求, 意味着学校办学哲学思想, 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 顺乎师生发展上的自然意愿 ;这种理念追求, 也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学, 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 ;这种理念追求, 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 顺乎自然的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可以说, “尚德”的理念, 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而“尚德课堂”则是将学校、师生的梦想追求凝聚到一起了。

我校“尚德”理念中的“德”, 其内涵之二是学生的“道德”或“品行”, 指向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易·乾卦》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唐代孔颖达认为“德, 谓德行 ;业, 谓功业”。所以, “尚德”的第二层意思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

儒家认为, “德”指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结合现代教育文明, 在我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德”的这一层义项还指恪守道德规范上的“操守”“品行”。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育恪守道德规范者, 使之有“操守”, 厚“品行”, 做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文明人。结合“德”的第一层义项看, “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的取向强调, 教育要不违背师生个性, 不违背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规律, 在培育个性, 涵养品性, 自觉行动上有所作为。

而在“尚德”理念中, “尚”则指向努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努力用好学校资源, 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让学生的智慧在学校得到最大化发展, 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我们从这个办学理念出发, 结合传统“德”文化的丰富内涵, 设计、打造了苏州“尚德课堂”教育环境。

二、在现代校园中, 注入“尚德” 的文化环境

“德”的本义即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 ;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尚德”是传统的、传承的理念, 也是与时俱进, 富有前瞻性的提法。“尚德课堂”教学更看重“尚德”环境氛围的营造。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尚德”样式。只有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环境才是“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的最好教育环境。

“尚德课堂”的育人环境是传统的、开放的。我们认识到, 要打造“尚德”的课堂氛围, 就要建设“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育人大环境, 这样才能以开放的姿态, “顺乎自然”的接纳和利用来自于校园、家庭、社区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息, 从而有效地优化信息, 并使信息固化为学生自身“尚德”的主动追求, 最终实现“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的效果。所以, “尚德”是我们设计、建构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我校占地180多亩, 围绕“尚德”内涵, 我们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德”文化——

刻“德”于石, 扬君子之德 ;铭“礼”于道, 润君子之风 ;秉承先秦礼乐文化, 尚德池塘, 绿树环抱 ;吸纳当下仪礼追求, 碧草如茵, 人文环抱。亭台楼阁, 古风犹在 ;尚德大道, 催人奋进。四书五经开启国学之大门, 陶冶情操 ;见贤思齐引发师生之沉思, 含义隽永。亮丽深厚的名人名言“长”在巨石、墙壁上, 古朴典雅的礼乐长廊“建”在课堂、楼阁间。课堂教学, 彰显“尚德”上进之生机 ;课程文化, 弘扬“尚德”朴素平和之气息 ;节日文化, 涵养着“尚德”的个性 ;传统道德, 汇聚着“尚德”的智慧。数字化地理教室, 演绎着现代教学的精妙 ;苏式金砖书法馆, 滋润着与时俱进的文化“尚德”。

“尚德”, 这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 学校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基于此, 我们围绕“尚德”的办学宗旨建构校园“德”环境, 树立了“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学校育人目标和“德智双全、文理皆通、学创俱能”的学生发展目标 ;制定了“德馨业精、榜样示范”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尚德”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风和“求真务实、尽职尽责、自律垂范、开拓创新”的师长作风的智慧源泉。

“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是“德”的第一重要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整个育人环境时, 要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尊重它们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这样, “君子进德修业”才会像花草树木那样, 成为最本真的生活样式。有了这样“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便从课程的角度研究“尚德”课程设计, 特别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尚德课堂”的建构。

清代洪颐煊在《读书丛录》中认为,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 ;“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 ;“直”, “值”之本字, 有相遇相当之义。也就是说,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基于此, 要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尚德课堂”, 就要将育人环境视为发展学生生命自觉、生命自新的一种本真状态。这样,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尚德课堂”教与学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以及学科的自身特点建构, “尚德课堂”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 并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因此, “尚德人”是在校园“尚德”环境氛围中和谐生长的。而“尚德课堂”建设, 其实是学校深化内部综合性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也是培育“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的“尚德人”的需要。

三、在立德树人时, 融入“尚德”的教学理念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 我校从“德”的两个重要内涵即“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 “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因此, “尚德教育”体系中本心、自然 (规律) 、厚德、个性是理解“尚德”理念的四个关键词。

现代课堂教学的要义是促进学生内心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而要实现这个“自然生长”目标, 就要求教师“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 从而实现“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也就是说, “德”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论的起点, 也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追求的终点。

由此出发, 建构“德”视野下的“尚德课堂”, 最显著的特征要指向学生学习追求上的高度自觉和学习过程上的快速高效。其基本特征应是顺应个性、顺应规律的课堂 ;“尚德课堂”应该是发展学生, 发展教师的课堂 ;“尚德课堂”也是丰富学校内涵和提升学校品质的课堂。因此, “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力, 是“尚德课堂”的核心理念。

在现代课堂格局中, 师生只有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 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要。从“德”的第一层义项看, “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 才叫有“德”。因而, “尚德课堂”强化的是用顺应天性和尊重教育规律去建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课堂学习理念, 从而实现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从学习力提升层面看, 我们建构“尚德课堂”教学理念时, 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尚德课堂”旨在提升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果课堂生活中有了浓厚兴趣, 学生就能阳光乐观, 踏实坚定 ;就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尚德课堂”应该是意味深长、意趣盎然的课堂。课堂上, 每个个体都应该得到有滋味的发展, 每个个体都能得到有意思的发展。这样, “尚德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素质。

2. “尚德课堂”旨在提升深度学习力。“尚德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 强调终身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全球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尚德课堂”更强调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深度求新求异能力、深度交际能力、深度动手能力等等。因此, 我们围绕“深度”提升学习力的课堂建设, 我们每年都开展基于提升学习能力的“尚德”最强大脑评比。

3. “尚德课堂”崇尚学生之间的深度学习交流。学习交流是学习经验分享的重要方式。但深度交流, 才能成为“尚德课堂”的知学形式。“尚德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指向教育质量的提升, “尚德课堂”不回避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伴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也会出现个别学生学习困难或者学习障碍。所以“尚德课堂”更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因此,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学习交流”课, 或者交流一周学习安排, 或者交流一周学习困惑, 或者交流学习新收获。我们的学习交流, 不仅在学校内开展, 也和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学校定期开展。实践表明, “尚德课堂”的深度学习交流, 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4.“尚德课堂”旨在形成学习与生活的完美习惯。好习惯是重要的, 但刻画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完美习惯, 才是受用终身的。“尚德课堂”的“德”就是完美习惯, 它是教师的完美习惯, 也是学生的完美习惯。对教师来说, 其内涵是教师的行动要符合“顺应天性”“遵循成长规律”;对学生来说, 其内涵是学生行为符合“顺应学习的情境”“遵循学习的规律”。所以, “尚德课堂”致力于优化完美习惯, 促进完美习惯的良好提升。从课程层面看, 上课、作业、休息、锻炼的完美习惯是“尚德课堂”重要追求。

四、面向学习力提升, 完善“尚德”课堂范式

“尚德课堂”教学范式是基于学生自然发展、教学追求自觉发展而提出的, “尚德课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尚德课堂”起于教师设计教学的“德”梦想, 成于促进学生发展后的“德”境界。而“尚德课堂”范式, 也存在于课堂的每一次智慧生成、学习力提升中, 存在于教学活动的每一次期待中。

“尚德课堂”的内涵具有二重性。从教学视野看, “尚德课堂”之“德”指教师的确定、顺应、促进学生发展的技巧、水平和素养, 也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的适应、融合、汲取和发展。当“德”被理解为“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时, “尚德课堂”崇尚以教师的“德”性顺利促进学生的“德”成, 从而提升课堂学习力。当“德”被理解为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时, “尚德课堂”崇尚以教师的“美德”自然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尚德课堂”的设计针对双主体。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学生首先是教育生态的主体, 处于教育生态的重要位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只有放在满足生态主体的心理需求上来选择与设计, “尚德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生态的维护与完善。从人本发展的角度来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学生为本。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时, 学生就是学校发展的中心, 学生就是教学发展的中心, 学生就是自我学习力发展的中心。因此“尚德课堂”还要针对学生发展这一主体来设计。

在“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探索中, 我们提出开展“尚德课堂”要遵守的“六德取向”, 即德本性、德成性、德活性、德趣性、德丰性和德恒性。所谓“德本性”, 强调“尚德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德”, 设计的本义是促进学生生命自然、生命自觉。所谓“德成性”, 强调教学过程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教师的“德”顺应了学生的个性需要。所谓“德活性”, 即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之道, 让学生在活泼、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达到课堂追求。所谓的“德趣性”, 就是让课堂变得有趣味、有兴趣、有乐趣, 让学生乐学、想学、爱学。所谓“德丰性”和“德恒性”, 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其智慧与情感得到了丰富与积累, 并在内心保持长久的驻留。

“尚德课堂”的“六德取向”, 决定了建构、设计“尚德课堂”时要思考“八大关系”, 1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研课、备课与上课的关系。备课前要组内研课——研课程目标、教材设计、校本设计传统, 达成集体共识后再根据“六德取向”处理教材、切近学生心理, 以做到“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这样, 备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2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学”与“习”的关系。传统课堂, “学”与“习”不分, “尚德课堂”主张在学生借助微课等方式“学”的基础上, 建构基于新型的“学”与“习”模式, 实现“学”与“习”的有效衔接, 以“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3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尚德课堂”的“学”与“习”范式中, 只有建构新的预设理念, 才能通过课堂尽情的生成, 使课堂“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4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同, 个体发展不同, “尚德课堂”要实现“有差别”的教学, 以尊重个体学生, 又发展、提升集体水平。5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师与生的关系。“尚德课堂”上, 师生是平等的, 生生也是平等的, “尚德课堂”要实现师生“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共同“顺乎”, 共同提升。6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做文与做人的关系。“尚德课堂”要实现文德与人德相通, 文德与人德融合, 文德与人德共收获。7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师生素养的认定与评价关系。“尚德课堂”是师生素养共同提升的新型教学追求。评价师生的课堂素养要着眼于“顺应发展”这个关键词, 着重考核教师育人之“德”,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之“德”。8基于“尚德课堂”的超前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尚德课堂”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提出的, 推进“尚德课堂”建设时, 应注意汲取前瞻性教育教学理念, 汲取科学智慧, 汲取微课理念, 但立足于“超前”的课堂教学实验, 应不脱离苏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状况。因此, “尚德课堂”是扎根吴文化大地上的现代课堂探索。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适应性, 是教育实践的起点 ;也具有超前的理想探索性、开创性, 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以上“八大关系”中, 最重要的学习力提升元素是“教师”, 最重要的学习力发展元素是“学生”, 最重要的学习力价值元素是“顺乎”。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本着“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尚德课堂”追求, 努力践行“尚德课堂”的“五德五顺”——

教师先研究课程目标、学情基础, 后开展“德性”备课, 确保顺乎课堂 ;学生先明学习追求、学习方法, 后展开“德性”预习, 确保顺乎教学 ;课堂上, 教师先建构“德性”问题情境, 后明确学习重心、重点和难点, 确保顺乎学生 ;学生先开展“德性”文本研讨, 后开展问题交流与探究, 确保顺乎学习过程规律 ;课堂学习先生成“德性”体验, 后走向理性的经验感悟与升华, 确保顺乎知识生成规律。

当现代课堂教学被理解为可进行方案设计优化时, 在“五德五顺”中, 我们又针对教师课前“顺乎课堂”的准备工作, 提出了“深度研课”的“四要”——

研究课程与教材, 要知课程目标追求与教材编写意图, 确保“尚德课堂”教学思维自然流畅 ;设计教学方案, 要知学生学情起点与课堂教学追求, 确保“尚德课堂”教学上“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的流程畅通 ;预设课堂训练, 要尊重学生课前“学”的程度与当堂“习”的需要, 积累“尚德课堂”解决问题的经验 ;预估教学期望, 要围绕“尚德课堂”的品质追求, 建构新型“学”与“习”范式, 努力丰富“尚德课堂”的价值取向。

实践表明, “尚德课堂”教学范式使教师们更加注意课前的深度研课、课堂的有效训练, 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与“习”中的学习力的有效提升发展。

综上所述,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 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学校教育要趟过深水区, 必须要走教育综合改革之路。所以, “尚德课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在建设“尚德课堂”过程中, “尚德”教育环境、“尚德”教学理念和“尚德课堂”范式是最重要的三个元素, 而“本心”、“自然 (规律) ”、“厚德”、“个性”是开展“尚德”课堂建设的四个关键词。我们期望, “尚德课堂”经过一代代师生的连续建设, 学校教育教学“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 师生“厚德载物, 养性励行”, 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摘要:“德”字本义为遵循本心, 顺乎自然;培养“道德”或“品行”。“崇德”“尚德”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建学理念。至今, “尚德”二字仍刻在学校的石壁上。从“德”本义出发, 笔者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 建构了“尚德课堂”。在“尚德课堂”中, “尚德”教育环境、“尚德”教学理念和“尚德”课堂范式是最重要的三个项目。“尚德课堂”的追求是师生选择的必然, 也是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篇5:高峪中学新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实验报告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数学学习

[作者简介]翟伟利(1970-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18-02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兴起,迅速发展于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在我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培养目标已逐步形成共识,即高职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也就是说,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各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以“应用”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灵魂。因此,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指向性、直接性、专门性的特点。(1)指向性。高职教育课程明确以培养对象就业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为导向,从而要求培养规格体现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明确要求,而且各门课程的目标都必须体现其职业方向。(2)直接性。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都是在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职业技术人才,其课程目标更侧重于实现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或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规格要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与生产的关系更为直接。直接性的特点,不仅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更为符合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技能需要,还要求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变化。(3)专门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指向职业岗位或技术应用型岗位,因而特别重视专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素质的训导,其课程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应用”倾向,课程的专门性非常明显。

二、高职数学教育中数学学习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支撑专业课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提供就业上岗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其内容的选择应该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性、逻辑性与专业性需要间的平衡,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又要符合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这引导着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定,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学术性。因此,为处理好高职数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在课程内容上应进行大胆的取舍,删除一些较深而又与学生的专业无关的内容,密切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顺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高职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学习现状。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教育中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学生数学不及格率偏高的现象,反映了数学教学面临一定的问题和困境。据了解,数学不及格率偏高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大面积的补考给学校、家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对高职教育中数学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与结果做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寻求一种既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可操作性办法。笔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一切变革,都应建立在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应针对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厌学等现状和特点,研究和采取适合的对策,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把“强化动机、增强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切入口,探索出改变高职教育中数学教学尴尬境地的方法,使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为学生服务。

2.数学教学面临的难题。一方面,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多、进度快。高职教育由于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客观上要求采用最灵活、最便捷的手段和方法,为社会提供得心应手的实用人才,因而更是强调职业技能、专业技术的培训。这势必要求增加专业技术课程的门类,增加专业技术课程的实验与实习,补充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基础课(特别是数学课)课时的压缩已是势在必行。数学课教学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课时少、进度快的困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多是“灌输式”“填鸭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基础差,内容多、进度快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雪上加霜。由于近年来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降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内容多、进度快的数学教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障碍和困难。要改善高职学生数学学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以應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处理好较少课时与较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学好专业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改实验研究

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以变革课堂教学方法、师生交流为切入口,高职院校进行了以下教改实验:

1.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的交流方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让学生写数学周记。成长记录袋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记录袋中收录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最满意的作业、单元知识总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实验表明,成长记录袋评价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创造力。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数学学习进步的历程,容易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周记中,学生可以对一周内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对作业、例题中不同解法进行探讨,还可以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平时不便于与教师当面交流的话也可写到周记里,如数学学习中的困惑、疑难和感受,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考试的烦恼,解题中的苦与乐,学习后的反思等。通过学生的周记,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以及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一些肯定和建议,对学生的进步做出确切的描述,也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生的努力得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总之,通过成长记录袋和写数学学习周记,构建起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师生交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缓解数学学习中的紧张情绪;数学学习周记是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反思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学会交流,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2.使学生的数学现实(专业需要)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化相结合。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的专业需要相结合的教学实验,是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顺应,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动机需要为目的。通过此教学实验,促进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将较高的专业发展动机转化为数学学习的实际行动。初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学生,都渴望了解自己的专业、急切地想学习一些专业课程。高等数学课的开设正好处于学生对专业有浓厚兴趣,但又知之甚少的阶段,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使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需求,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而现行的数学教材往往是从基础课这一角度来编写的,对如何把数学这一工具应用于学生所学专业却较少涉及。虽然教材中编有一定量的实际应用型习题,但高职学院专业繁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对数学的教学要求亦有差异,数学知识在各专业的实际应用也不一样。这使教材很难做到兼顾各专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偏重于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忽略了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导致数学教学重理论知识、轻实际应用,与学生的专业脱节,使学生不能及时认识到数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产生了“数学与自己所学专业没多大联系,学了今后也用不上”的想法。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是不利的。因此,数学教学更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顺应学生的专业发展动机需要。例如,在讲授曲线的曲率时,在知识的引入部分中,譬如针对公路专业的学生介绍在公路弯道设计时,应尽量争取设置圆曲线半径较大、曲率较小的曲线,以形成舒适流畅的路线,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针对交通监理专业的学生,则应指出在弯道比较急,即曲线的曲率较大的地段,应设置路标,使驾驶员提前采取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则应告诉他们为什么在转弯前要减速慢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经常提及数学知识在学生的专业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就能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容易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会把数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思想用到专业的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密感。这样,当教师提出教学中的有关要求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并积极配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使学生的数学现实(专业需要)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数学化”相结合的教学实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展现数学知识在学生的专业中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高职数学课教学课时大量削减的情况下,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专业开发不同的数学课程,成为高职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为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光勇,宋全政.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4]王仲英,曹一鳴.以数学周记的形式培养数学反思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1).

上一篇:驾 驶 员 安 全 措 施下一篇:送曾德迈归宁宜春,送曾德迈归宁宜春曹邺,送曾德迈归宁宜春的意思,送曾德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