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4-05-11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

一、新授课模式

数学知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数学课的课时安排中, 新授课占了大多数.新授课主要向学生讲授数学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等.因此, 新授课的自主教学模式为: (1) 设计疑问, 提出问题; (2) 讨论概括, 解决问题; (3) 练习巩固, 熟练运用; (4) 总结评价, 不断完善.

1. 设计疑问, 提出问题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所有新知识都是在旧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衍变的, 对学生来说, 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 对新知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作为教师, 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设立有吸引力的问题很重要.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 如果两条边不等, 那么它们所对角也不等, 大边所对的角较大”时, 可以这样引入:

先复习提问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并在学生回答的同时, 板书:

(1) 若AB=AC, 则∠B=∠C.

紧接着再问学生:“若AB>AC时,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将图1变为图2, 并板书:

(2) 若AB>AC, 则∠B___∠C (填<、>、=) .

经过这样的启发,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人人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 不少同学从图2作出如下的推理:∠ACB>∠ACD=∠ADC>∠B, 从而可以得到∠C>∠B的结论.

2. 讨论概括, 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 教与学是既独立又联系紧密的两个过程.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 学生一定要参与当中的教学活动, 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所以, 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动手做等形式活动去研究、讨论, 把新知识的本质用语言概括起来.

在教“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定理时, 如果一个三角形取两条边会有三种取法, 那么就需要比较三次大小, 这样较为麻烦.能否取一次就可以直接判定能不能构成三角形呢?注意到一个三角形总能找到两条较短的边, 而且它们的和是最小的, 所以用两条较短的边之和与最长的边比较大小就能判定是否能构成三角形了.例如:

(1) AB=4 cm, BC=5 cm, AC=6 cm.

因为AB和BC是较短的边, AB+BC=4+5=9>6, 所以能构成三角形.

(2) AB=6 cm, BC=4 cm, AC=1 cm.

因为BC和AC是较短的边, BC+AC=4+1=5<6, 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

因此, 可以把定理改为: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 练习巩固, 熟练运用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 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才能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练习量要适中, 难度适可而止, 不然, 会适得其反.

例如:化简若按常规方法应先将分母有理化, 但过程比较烦琐.若看可以根据性质而有公因子可提, 则可以简单地解为:

4. 总结评价, 不断完善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前面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评价, 评价中, 让学生回顾知识, 加深理解, 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付出所得出的价值.

二、习题课模式

数学题是普遍存在的, 有“数学心脏”之称.习题课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解答习题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培养解题技能技巧.由于在练习前, 学生必须先阅读教材, 复习有关知识或教师作必要的提示、归纳, 在练习后又必须完成一定的作业, 所以, 习题课一般模式为: (1) 复习提问; (2) 练习提高; (3) 总结巩固; (4) 作业运用.

1. 复习提问

习题课的目的是在前面课程讲授的知识基础上, 再进一步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来巩固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公理等.因此, 讲课初, 先进行复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而涉及的知识在脑海中有一个记忆, 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习题课时, 可与学生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个步骤, 再根据这几个步骤, 运用到具体的解题当中.

2. 练习提高

习题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对知识灵活运用, 培养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而不是教学生做解题的机器.所以, 习题课的练习要结合教学目的进行精选和安排.选题要有目的性、科学性、典型性.练习题的安排要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例如:在讲授分式的加减运算时, 复习之后, 可以列举这些练习题:

三道题目的解题方法基本相同, 但难度逐渐增加, 特别是第 (3) 题, 讲解时要注意如何与学生一起分析.还有在解题时要培养形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提高审题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解题的思维过程, 学会解题.例如, 在实数范围内解方程:.由于方程中含有绝对值和算术根, 因此题中实际已隐含条件:1-x≤0即x≤1.于是解原方程就转化为解新的方程:移项后变为:, 再两边同时平方即可求解.

3. 总结巩固

解题后要引导学生反思, 使其养成习惯, 以培养学生解题技能技巧,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 并牢记解题的方法.例如:

设x2+y2-12x-16y+100+|z-9|=0 (x, y, z均为实数) , 求代数式的值.

解题时先从待求式来看, 明确了必须先求出x, y, z的值, 但条件只有一个方程, 且含有三个未知数, 显然不能用一般解方程的方法, 但式中的|z-9|是一个非负数, 这就启发我们, 能不能把条件式左端变成非负数之和?经过学生研讨, 找到解题途径.

解将条件式变形为: (x2-12x+36) + (y2-16y+64) +|z-9|=0.

从而解得x=6, y=8, z=9, 故

小结

(1) 此题联想到非负数的概念和性质, 具体有:如果有限个非负数之和等于零, 那么, 每个非负数都必然是零;有限个非负数之和仍然是非负数;一元二次方程 (a≠0) 有两个相等实根的充要条件是判别式为零.

(2) 解题使用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分析法.

(3) 解题关键是把条件式左端配成完全平方式与|z-9|的和.

(4) 解题技巧之一是得到x, y, z的值后, 利用幂的运算性质使计算简化.

4. 作业运用

学生学习数学, 对知识掌握得如何, 能力提高到什么程度, 可从作业等反映出来.教师布置作业, 选题要有针对性, 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选编;要有全面性, 覆盖面尽可能广, 难度可适当加大, 分量适中, 富于思考性, 以课本为主, 适量补充一些课外较常见的题型.

通过作业, 不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学以致用, 而且举一反三, 培养了灵活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复习课模式

复习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归纳、整理, 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记忆, 并使之系统化, 同时达到查漏补缺、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其自主发展教学的一般模式为: (1) 复习纲要, 系统整理; (2) 重点讲解, 详略有当; (3) 总结归纳, 加深巩固; (4) 布置作业, 培养能力.

1. 复习纲要, 系统整理

复习提纲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 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指出, 然后引导学生边回忆边看纲要;或者, 为了使学生在复习中获得系统知识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课前可指定范围让他们去独立钻研.课堂上, 用一连串精心设计好的提问, 引导学生依次回答, 在回答中把这一部分教材所包括的主要知识以及各个项目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出来,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系统地作出总结.

例:讲完“四边形”一章后, 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关系就可系统化如下:

2. 重点讲解, 详略有当

重点讲述或讨论的内容应通过课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来确定, 了解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哪些知识, 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问题,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或理解得不透彻, 哪些方法还不熟练以及哪些东西需要补充等, 然后归纳出几个主要的、基本的问题, 在复习课上重点讲述或组织讨论, 以便堵漏补缺, 解决疑难,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方法的掌握.

例:复习全等三角形, 让学生用一副纸板来拼出由两个全等三角形组成的基本图形:先把两个全等三角形完全重合在一起, 然后将其中一个作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 这样两个三角形所组成的基本图形可拼成如图所示的各种8JIAOXUE FANGFA形式.

3. 总结归纳, 加深巩固

总结应该以更全面、概括的方法, 揭示各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指出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知识的方式、方法等.

例: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 (a>0) 与x轴的交点来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情况, 学生在熟悉之后, 用下列去掉纵坐标的草图来帮助理解记忆.

4. 布置作业, 培养能力

复习课布置的作业比一般新授课的作业更应带有综合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 把对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层次.培养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2

招安镇初级中学: 苏海福

摘要: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和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依据,确立了该模式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构建了“五类课型”(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复习课、评讲课)的课堂评价表及相关的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和自我评价表。

关键词:变式创新模式,变式探究,课堂评价。

一、研究对象

八年级(5)班

二.研究时间

2008-2009学第二学期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包含两类“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指定学习任务的评价;对某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评价。

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在其基本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包含了“评价”这一基本环节。这里的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针对学生完成指定学习任务而言的。

在课题研究过程(评课)中,下列三个问题引起了课题组老师的极大关注:

1、如何创设“变式情境”?

创设变式问题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变式情境主要以“变式问题”呈现。如何设计变式问题,设计多少变式问题,即如何把握变式问题的“质” 1

与“量”,才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教学模式推广性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如何认定“创新意识”?

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式能否创新?怎样的变式才算创新?这是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很多教师提出的疑问与困惑,也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这里实际上涉及到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两个方面。在认识层面上,我们已形成共识: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只要不是别人告诉或书本上看到,而是在某种问题情境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发现的结论、方法、规律就是一种创新。在操作层面上,如果变式问题全由教师完成,只是教师的创新,没有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参与变式问题的提出过程,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或解决办法,再简单的问题只要是学生自主发现或在同伴启发下形成的,都是学生的创新。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将创新意识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我们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3、如何评价“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是评价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方式、参与时间、参与广度和深度,如何把握,如何定位,这也是我们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将学生参与的质量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上述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对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评价。因此,针对物理课型特征,建立不同课型的评价表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寻找理论依据,吸

收成功经验。

2、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学生的评价,评课小组成员的评价及教师本人的评价等)。

3、案例研究法。着眼课堂观察,以不同课型的研究课为载体,采用“行为跟进式”评课法,提炼不同课型的评价量表,以教学个案丰富研究成果。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引导教师落实变式创新模式的理念,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操作中的困惑,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使变式创新模式在中学物理中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应用,较大面积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预期研究成果由下列两部分构成:

1、构建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形成研究报告: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五、研究过程简述

1、申报研究课题:本课题于2008-2009年6月被县教研会批准立项。

2、课题组成员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理论水平,修订了研究方案。

3、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4、案例分析,形成量表。

5、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综述

确立了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的“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生成、操作性强。

体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中学物理变式创新模式下“五种课型”的教学要求,符合物理教学规律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2、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变式有效、关注个性。

(1)教师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包括创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和独立探究的变式探究情境,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丰富的观察和思考材料。

(2)教师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学生参与变式探究活动,师生互动交流充分。

(3)教师注重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多样、适度的开展激励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反思能力。

(4)教师关注学生个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指导。

(5)教学目标达成状态良好,变式训练充分有效,讲究教学效率。

3、学习活动状态优良、参与充分、注重创新。

(1)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物理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学生主动参与变式探究活动,能与同伴合作,共享探究成功的喜悦,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3)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物理方法的应用价值,形成理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张扬,能主动质疑、主动提问,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产生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

(4)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物理学习方式,善于变位思考,勤于变式探究,敢于质疑批判。

型”的评价表。

七、物理《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组》

中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创新课堂 教学模式

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教育,其中,中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因为在中学所学的知识是小学的深化,又是大学的基础。其中不管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数学这门学科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它是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科的最基础的课程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其中创新课堂在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创新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提出来的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帮助的一个教育项目,通过开展创新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改变相应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最为主要的课堂模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中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主要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兴趣就是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的喜欢程度,如果非常喜欢做这件事情就说是对这件事情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一点也不喜欢就说是缺乏兴趣。兴趣在一件事情的成败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兴趣能够帮助这件事情快速的实现,如果缺乏兴趣即使有再好的外界条件也是徒劳。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在中学期间,学生对数学课堂缺乏兴趣,因为中学数学课堂经过不断的改革,一直有难度的增加,而且还有很多的知识下放,这对原本就较难的课程在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本身就缺乏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中学数学教学更加困难。所以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应该首先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开始培养。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不高

从中学数学课堂的现状来看,目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课堂效率很低。在中学的数学课堂安排上,一般都是安排在早上学生大脑比较清楚的时候,因为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用脑的学科,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就不能及时的思考所学的问题,这样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结果。具有关报道显示,59%的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62%的课堂时间会被学生有效的利用。这个数据真的很惊人,这样综合看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有很大的漏洞,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62%也就是只有28分钟的时间,但是一般的教师都会用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教授相应的课堂知识,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多的课程被落下,于是就会造成学习效果下降的严重后果。学校班级也通过很多当时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果,但是并没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可以从其他方面下手来进行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没有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中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中除了学生缺乏兴趣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不高以外,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导致前两个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没有一个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适宜的教学模式除了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适应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历史,遥远的就不说了,就说最近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也是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多讲,学生多听,一节课的时间几乎都是学生在听老师在讲,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时间很短,很容易使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且这种教育模式还比较容易分散学生得精力,这样就会造成课堂效率大大下降。所以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就应该让改变目前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二、中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爱好

再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过程中,最大的动力就是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了,对课程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在教学效果中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学生对中学数学课堂教育缺乏兴趣的现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要培养一个人的兴趣首先应该了解这个人喜欢的东西,然后分析这个兴趣爱好与所要培养的这门课程的联系,制定详细的计划,最后根据计划着手进行就可以了。接下来我们就以数学课堂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首先数学课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是与计算方法有关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数学有关的综艺节目的片段作为课堂的开始,这样的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从之前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课堂效率还是比较低的,这样就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教学效果,因为这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通常我们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会先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然后在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提出来的解决方案是最有效的。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时,认为对结果影响最严重的原因有学生上课期间动脑少和教师讲的太多这两个。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会“利用”的很好,占用课间休息时间的情况亲亲发生,长时间的听讲容易引发各种疲劳,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下降。在教室讲课占用整个课堂的情况下,学生几乎不会思考,他们减少对问题的思考,在不能尽全力跟着老师的步伐转动脑筋极其容易思想神游,远离课堂,这样的情况只会恶性循环,所以应该改变教师讲课时间所占比。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上课效率低的问题。

(三)探究适宜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适宜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设定不能一味地延续之前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现状来制订符合他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很多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延续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但是他们忽略了这恰恰就是问题的所在。之前的教学模式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制订出来的,但是目前的教育背景是素质教育,如果还要继续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思考各种问题,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为思考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除此之外还应该把这些理论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时间过程,并且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善于发现运用数学知识,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就从中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相信通过这些方法的实行,学生们的中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鑫.中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学导报,2016,(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4

探究问题:如图, 正方形A B CD中, 点E是D C边上一点, E F⊥B E交∠ACH的平分线于F, 探究:BE与EF的数量关系。 (图1)

一、学——课堂上学生感知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

这里的“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素材经过反复经验或练习而产生的行为, 是能力或发展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首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或者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对所学素材进行感知, 初步体验素材, 产生感性认识。这时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独立专注的学习,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建立好学习组织。如把班级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品质分为若干学习互助小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指明学习的内容;提出学习的要求;提出学习方法的建议;经过努力需要达到的目标 (学生思考的方向) 等。如, 上面例题单元的教学, 首先应让学生直接感知例题, 独立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阅读思考例题。

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例题, 产生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想法, 但理解不到位, 思路没有打通, 产生了不少的疑问。这时候, 学生最希望的就是交流。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下一个环节——问。

二、问——学生与师生之间相互提问, 合作学习

学生先相互解答各自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通过筛选, 实在不能解答的直接向教师提问。在这个环节,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掌握提问的技巧, 提高提问的针对性, 明确提问是在独立思考之后的提问。如提醒学生做好提问的准备:提问的对象是谁?提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教师应当拟好提问的要点, 要点要做到:简洁、具体, 引起共鸣, 语句朴素;突出中心;提供相关信息等。教师和学生双方能够在提问中有意识地学到积极的人生态度, 思维更加活跃, 洞察对方情绪的感知能力……[1]

提问的过程需要注意:一是学生小组内互相提问;二是给出时间让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间相互提问;最后是教师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画龙点睛式地引导学生提炼、拓展, 达到解决更多问题的目的。

如在本题教学中, 小组内的讨论比较激烈。出现了错误方法, 多数学生想到作FI⊥C H, 想证明△BDE≌△EIF, 只能知道两个角对应相等, 不能找到边。 (图2) 始终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 教师让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这时候教师点拨:构造直角三角形不行, 那么构造其他三角形如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终于, 有学生提出在线段BD上截取D G=DE, 构造钝角△BGE≌△ECF, 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图3) 这时, 不能结束这个例题的教学。应该进入下一个环节——研。

三、研——以所解决的问题为载体, 从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为出发点, 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不是按传统学科逻辑体系组织起来的知识性课程, 而是按真实问题组织起来的活动性课程, 强调学生应立足于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是师生围绕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的问题, 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 以及为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过程。[2]由于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研究、解决问题, 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实用性本质特性。

目前多数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仅仅停留在问题解决的层面, 当问题得到解决后就立即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这种教学现象忽视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问题本身所反映的规律, 以及问题所引申出的相关问题等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当一个学习单元中的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 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这个时候最需要引导学生对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性的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个问题解决的切入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是否有一般规律, 怎样归纳、概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哪些思维的盲区?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如上面例题, 不能因为学生打通思路, 会证明这道题就结束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反思, 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讨论。通过学生探究性思考后,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 引导学生对E点的位置进行研究。通过对E点的运动, 让学生研究E点运动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点, 能够得出哪些规律。通过运动, 得出了上面几种情况。接着又有学生发现, 当E点与C点重合时, 结论不成立。当E点与D点重合时, EB=EF=正方形边长。 (图4-6)

让学生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规律。最后学生概括出本质性的规律:构造三角形BGE, 证明△BGE≌△ECF即可。

四、用——知识、技能、方法、规律的再应用

知识不是力量, 用知识才是力量。学生应该形成应用的意识——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发现的规律是用来运用的, 通过运用达到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之目的。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深入反思, 将所学到的方法、规律, 再次加以运用,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用”这个教学程序不能少, 因为这个学习程序既能够让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更能强化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观念, 使得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果让学生运用所归纳出来的方法、规律自行设计问题, 那就会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产生积极作用。

就这个例题教学中, 学生学会了当证明三角形全等时, 没有全等三角形, 需要构造三角形的思想方法。因此, 紧跟着教师要设计一个运用构造三角形全等的例题巩固这个构造方法的运用,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如, 正方形A B C D中, 点E、F分别是B C和C D边上的点, ∠EAF=45。, 探究:线段EF与BE和D F之间的关系。这道题主要是需要构造一个三角形与△A E F全等。 (图7)

实践证明, 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堂分为一个或者几个单元采用“学——问——研——用”的教学模式,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体现了“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学研结合, 最优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能够增强教学单元的完整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 形成能力。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实现了学生的高参与、高认知。通过自己或小组努力获得的成功让学生获得愉悦体验, 学习兴趣更加浓郁, 使学生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载体达到会学习、会提问、会研究、会运用之目的。

此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11年度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三等奖获奖论文。

参考文献

[1]内山辰美, 樱井弘.专家指点提问的技巧[M].陈诚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5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类教学活动情况,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东庐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 “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为此,在结合我区实际,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初中数学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一、基本思路

1.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性目标上,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主要抓好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3。在教材使用中,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再从每个知识点每个课时上做文章。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但要遵循课本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二、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

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区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

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2)要针对学生前面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问题;(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基本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老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比较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数学问题,要分模块逐一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循环递进解决。

三、不同课型教学模式 1.新授课

新授课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它以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新授课设计的灵魂是优良的教学理念,从宏观上来讲,必须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自主建构起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1.1.基础知识课---“五环节”教学模式 1.1.1.基本程序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合作交流,提高能力→自我反思,纳入系统→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1.1.2.环节阐述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情境教学是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的运用,达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

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2)自主探究,激发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了好的教学情境,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3)合作交流,提高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由于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4)自我反思,纳入系统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化进行探究和延伸。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内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数学的理解要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通过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没有这一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表面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

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5)教学诊断,拓展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 概念课---“七环节” 教学模式 2.2.1.基本程序

知识链接,提出课题→创设情境,感受概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例题示范,应用概念→变式训练,强化概念→自主归纳,升华概念→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2.1.2.环节阐述

⑴知识链接,提出课题

数学概念的引入,通常应以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做好铺垫,并结合学习实际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已有知识,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

⑶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在对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最后学生自己给要学习的概念写出一个定义,并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修正完善,最终形成概念。

⑷例题示范,应用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自主完成本节课典型例题,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并各自整理出来。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⑸变式训练,强化概念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概念。⑹自主归纳,升华概念

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及应注意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时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对解题策略、思想方法进行点拨。

⑺自我诊断,落实概念

最后用一组习题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在小组内批阅、修改,以达到强化落实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的目的。

2.3.定理推导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2.3.1.基本程序:

激情导入,提出问题→设疑猜想,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升华,拓展思维→反思评价,课外练习2.3.2.环节阐述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此环节属于感知阶段。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是指实际问题或数学内部的问题。数学的许多定义、定理等都是人们经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实验、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然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形成的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生动形象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凝炼的知识“活化”,创设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通过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

(2)设疑猜想、主动探究

此环节属于求知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主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则需要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来实现。从而获得新知识。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属于巩固阶段,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刚通过分析、探究得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

此环节属于应用阶段,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感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模塑人格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的同时模塑人格。

(5)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学生自己述说,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介绍自己在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困惑等。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效果的延伸问题,这样,既使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主人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确定数学学习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2.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习题课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整体化、具体化,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抽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发展智慧的机会。

上好习题课的关键是达到“精”、“练”,“精”:精心讲解,精心选练,精心设计和安排全过程;“练”:做到勤练与精练相结合,练习要考虑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2.1.基本程序

自主回顾,梳理知识→例题剖析,尝试练习→变式训练,拓展提高→自主整理,归纳总结→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2.2.环节阐述

⑴自主回顾,梳理知识

通过基础练习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本专题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梳理本专题的知识、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⑵例题剖析,尝试练习

学生自主对本专题典型例题进行尝试练习,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教师剖析解题思路,点拨应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升华。

⑶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本环节仍然是学生先做,再展示修正,教师最后点拨强调。

⑷自主整理,归纳总结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小结,整理归纳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教师适当强调重点内容及注意事项。

⑸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最后用一组题目对本专题知识进行自我诊断,限时完成,当堂进行小组内批阅、修改,以此来强化落实对本专题知识、方法的理解、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课“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

数学复习课是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以及学段的知识回顾与概括。它的作用是系

统归纳整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合乎逻辑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

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达到“清”,即知识系统应理清,数学思想要弄清,解题思路与解题规律要搞清。3.1.基本程序

出示提纲,确认目标→自主复习,构建网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展示质疑,反思点拨→典题引导,巩固拓展→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3.2.环节阐述

(1)引学——出示提纲,确认目标

教师要早编拟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的编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照顾学生学习水平,立足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目标的表述要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笼统的字眼。提纲的形式最好是问题式,表述时要把问题说具体,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干什么。要注意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复习,不引导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2)自主——自主复习,构建网络

下发复习提纲后,学生照提纲看书、看笔记,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梳理,写出知识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在组内交流,准备小组展示。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逐步引导学生熟练完成知识的梳理。对于基础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尽量把知识构建的机会留给学生,不取代学生网络知识结构。(3)合作——组内交流,研讨“三点”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结合自己对本节或本单元知识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重点研讨。

组内研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流知识构建的情况;二是对自主复习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三是教师在“学案”中应该依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准备展示。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同学共同研究,从而了解学情。研讨过程以学生合作交流形式为主,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4)展示——展示质疑,反思点拨

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在“学案”上预设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展示过程中或展示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释疑。问题的提出,不但要依据教师的预设,还要注意采集学生中新生成的疑难。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应遵循“有疑则教”,“先自主、后合作、再展示”的原则,将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留给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的时间,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反

思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实际,一般一节课重点研讨2~4个问题为宜。

(5)训练——典题引导,巩固拓展

选择典型试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例题可以分为基础性的和能力性的。点拨的重点是回扣知识、点拨迷津、培养能力(特别是审题能力)。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答题规范的指导。选题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变式训练、多解多变、多题归一。一般基础题由学生自己解决,中档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讲要讲透、指导到位。(6)检测——当堂达标,反馈提升

针对本节课复习目标,进行当堂测试。试题的命制原则是依据复习目标、针对复习内容,复习什么就测试什么,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疑点。测试题的容量要适中,最好控制在5分钟能够完成,2分钟批阅,并搞好反馈评价。

4、试卷讲评课

考试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评价方法。在考试之后,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就需要有讲评课。讲评课是学生继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加油站”,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矫正”的过程。讲评课中,对学生的成功,特别是有创新的解答,应给以展示,以利鼓励和强化;对普遍存在的失误和不足,可通过课堂讨论或由教师作重点的评析,以利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增加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的要求。

上好讲评课的关键在于既要“评”,也要“讲”。“评”——要评“不足”、评“偏差”与“误解”、评“优秀”,评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调控手段,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讲”——要讲清错在哪里,产生错误的原因,克服错误的方法以及预防的措施。

4.1.“三段六步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环节阐述

第一阶段:课前阶段(1准备数据材料:

教师依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认真阅卷,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得失分、及各个题目错的人数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对学生中典型错误及优秀解法进行分析整理;准备好跟踪练习题,对每名学生的成绩、各小组成绩进行分析,确定表扬促进的对象及个别谈话的对象。第二阶段:课内阶段(2)概述测试成绩

用3-5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效果:简述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公布各小组成绩,表扬进步小组。

(3)小组合作研讨

试题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已经过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学生对一些题目已有了新的认识,拿出一定时间,由学生自行改错,小组内交流,一些较简单的错误可纠正过来。教师也要参与到交流讨论中,以期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与分歧点。(4)典型错误剖析

可由学生将典型错误进行公开公开展示,或自我剖析,由教师进行评价;也可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对错误问题进行纠正。(5)新颖思路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的新颖思路当众展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使每一位学生欣赏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策略,由教师进行点拨。(6)重组知识结构

教师对本节典型错误、新颖思路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针对性补充练习,以求学生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第三阶段:课后阶段

进行变式作业巩固,有针对地对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改造,使旧题变新题;也可整理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充分体会、内化;也可以在《集锦本》上整理错题剖析;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考试情况进行自我分析,定出下次考试目标等等。

4.2.“开放发散式”试卷讲评课模式 4.2.1.课前准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评阅试卷,并做好以下4项工作: ①对学生的得失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确定讲评重点。②统计各题错误人数及错误类型,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重点讲评。③对学生试卷中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便讲评时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④分析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好针对性练习题。4.2.2.环节阐述

(1)发放试卷、概述成绩

讲评课开始,首先用几分钟时间概述测试成绩情况:⑴简述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达标率。⑵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同学。特别是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中下生,应多鼓励,可通过一些进步快的同学为实例,教育他们不要泄气,要奋力直追。

(2)自查自纠、交流疑难

对于一道错题,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如果教师仅仅把答案讲解一遍,学生似乎听懂了,学会了,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或更多次。自查自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学生先对错因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订正。对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同学都能深刻认识错因,吸取教训。

以四人为一组,指定一名优生任组长。以讨论自查不能自纠的问题为主,从怎样分析题意开始,探讨解题策略,讨论解决问题。对于较难题,组内解决不了,再提出请老师帮助,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解疑,帮助学生排除障碍,这样集中集体的智慧,更有助于问题的转化,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教师点拨、针对训练

试卷讲评课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应重点讲评若干问题,应透现象看实质,应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特别应注意“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一题多联”和“一题多变”。具体来讲,学生错误集中,题目解法新颖,启发性强的题目应重点讲评;能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的重点讲评;能体现“一题多变”、“一题多测”、“一题多拓”的问题重点讲评。每讲一多变题,教师给出同样类型题来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出一题多变中的联系与区别,来完成数学知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转变,明白“以不变应万变”的真正含义。

(4)典例集锦

在专用的《集锦本》记录下本次试卷的特色题、新颖题及代表性的问题,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写出对本次考试的体会,并定出下次目标。

五、说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提倡百花齐放,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适合于新理念的、适合于学情和个人特点的新的模式。另外,从教学改革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在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传统优势基础上,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衍生和发展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

【按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活教材。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范畴: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完善自己的专业行为,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等。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教育专家提出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推荐给广大数学教师,供学习、借鉴、应用。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20条建议 1.每年拟订一份专业发展的计划,确定两三个要提高的领域,它可以是课堂管理技能或是业务知识进修等,以使你的专业发展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坚持不断地学习,因为它能保持你的先进性,也是使你的知识得以不断更新的源头。

3.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反思,记下你酝酿已久或突然产生灵感的教学思考。4.加强集体备课,共享智力资源。

5.不要害怕其他教师走进你的课堂,你应该充分把握这个机会。6.加强备课组建设,定期进行教学研究,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7.发展你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深入课堂了解学生,阅读书籍和杂志,访谈专家或者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升你的专业技能。

8.选择一位导师,让他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对于他的帮助,要及时地通过言语的感谢、象征性的礼物、花费时间帮助他处理特殊事务来表达你的感激。9.在同事中确定一个你要追赶的对手,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来学习。

10.如果有一个机会去参与学习,就抓住它——即使它需要一些财力的付出。

11.每年至少参与一次与你教学领域有关的省级或国家级的会议,带回经验和思想与感兴趣的教师分享。

12.至少订阅与你的教学领域有关的两三种刊物,及时更新你的教学思想。

13.教学凭的是一种热情,你有必要奉献业余时间去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新的技能以及对每日的课堂挑战进行反思。

14.带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参加在职培训,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提高专业技能,拓展视野。15.开发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如果你只有一种方式来教一个概念或处理不良行为,那么,当你的手段不能发挥作用时,你将做什么?如果你有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法的话,你就能不断地试验,直到你找出一个成功的方法。

16.重视学生对你教学的评价。要仔细而客观地阅读评估结果,看看学生怎样评价你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学生评估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他们能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不要忽视他们的观点。

17.充分利用考试结果,辩证地分析学生成绩,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

18.不要为学生成绩差进行没意义的解释。比如“如果我有最好的学生我将是一个最好的老师”。真正的优秀教师应该承诺,用技能和资源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可能。

19.不要轻视他人对你教学行为的批评性反馈。监督者或者领导者的观察评价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虽然这不是唯一的来源。客观地倾听,不要防卫。如果你对他们的一些结论不同意,可以理性地出示一些资料和证据来说明你的观点。记住,避免以争论或讥讽来保护自我。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篇6

1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學模式一般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精心组织形成相对稳定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体系,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是教学实践方式高度提炼而概括化的产物。

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汇编,也不是一种空洞理论与教学经验的混合,而是一种中介理论,是教学经验的升华。它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现实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粗略反映和再现。

2 基于数学文化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内容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文化”一节中给出的数学文化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科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科学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这应该是基于数学文化教学模式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设计充分体现数学文化的民族性、确定性、美学性及创新性特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切的民族文化,认识到数学的严密和精确,感受到数学的奇异和美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营造数学文化的氛围;紧扣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的教学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重数学知识系统传授的教学观念,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实现数学文化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进而实现数学文化的教学。

课题引入时以情境创设为起点,将数学背景融入日常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由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提出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使其接触到社会、科技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想和观念上受到熏陶。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将生活问题精微化,从生活的常识中提炼出数学的原理、定理,发现数学的方法,更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机渗透,还是对学生的辩证思想、辩证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培养和强化。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向学生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进一步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和数学的美学价值以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使用各种教学软件来帮助再现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和闪光智慧。

总之,数学文化是完善人格、培养理性精神的有效方法。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们从感受到数学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教育。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数学“双疑”课堂教学模式 篇7

一、创境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在于创境, 创境要贴近生活, 围绕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实物设计、旧知识设计、情境设计等。

二、质疑教师的质疑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 要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学生质疑不准确或出错误时教师要给予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三、探究真正的共同探究, 首先是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兴奋起来, 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是让学生动起来, 在生疑、质疑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层的探究;第三是善于创造矛盾,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问题, 掌握其方法和规律。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8

一、前期准备

我们把数学组分为高段和低段两个课例研修小组, 确定了每周星期三办公时间集体研讨. 同时, 要求每位教师读《现代教学设计》《怎样做课例研修》《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三本书, 撰写读书笔记, 确立研修的基本思路.

二、具体实施

1. 集体研讨, 优化设计

我们首先确定了每一学期要研修的课类和课题, 小组教师学习课标、钻研教材, 独立备课, 提交教学设计, 通过交流, 确定主讲人, 然后组内成员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逐一剖析修改, 这样的活动至少进行三次, 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最优设计.

2. 课堂实践, 研讨反思

最优教学设计完成后, 我们确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四个课堂观察点, 拟出课堂观察用表, 分发给具体观察的老师, 进行课堂实施实践检验. 通过录播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对课堂进行最真实的记录. 课后讨论时, 观察成员用观察到的定性和定量内容分析课堂教学, 还可以回看课堂实录, 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活动进行专业探讨, 寻找教学行为跟进的策略, 提出改进措施, 以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模式的形成.

主讲人根据建议修改教学设计, 再次上课实践, 再次研讨反思, 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至少进行三次, 最终确定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3. 随笔札记, 促进成长

在研修活动中, 每一位成员撰写研修日志, 记录每位教师的谈话视角、方法改进、理念更新、观点建议、收获与反思等. 使每位成员动脑、动嘴、动手、动心, 扎扎实实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4. 成果整理、撰写报告

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之后, 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共同以突出课例研修主题为根本, 以体现教师行为跟进为主线, 以达成教师能力建设策略为目标, 把原行为和新行为进行比较, 把“做”的“写”出来, 提炼出这一课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策略, 提炼出课类教学模式, 形成课例研修报告, 研修报告在小组内同样要进行三次研讨修改.

三、取得成效

1. 提炼出了课类课堂教学一般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摸索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两个课类教学模式, 成为四四教学模式, 具体说明如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① 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课件、动画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 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③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④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①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选择出核心问题, 作为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 ②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探究、合作等数学活动. ③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 建构新识. ④ 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实践运用, 拓展创新

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教学评价:① 基本练习, ② 拓展练习, ③ 变式练习. ④ 提升练习. 学生在基础练习中巩固新知;在变式练习中深化新知;在拓展练习中应用新知;在提升练习中内化新知.

(4) 反思总结, 自我建构

①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②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 ③ 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④ 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 边实践边反思, 边实践边总结, 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提升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开展研究以来, 我校三名数学教师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 一名青年教师在省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多名青年教师在省、市、县教师培训活动中上示范课, 一批青年教师在课例研修的磨炼中茁壮成长.

3. 促进教研组教科研工作

以往教研组开展活动时, 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参与程度有了较大的改观. 老师们在优化教学设计的研修中, 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用书针锋相对热烈讨论;在观课中认真做好课堂观察, 生怕有所遗漏;在议课中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积极发言, 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每位教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写出观课报告或论文, 老师们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科研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四、今后设想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新思路 篇9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入环节

数学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 教学全部采用实例引入, 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并逐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远离生活, 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只有加强数学与自然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中职数学教育想要做到以上这些, 新课导入就成为数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恰当的新课导入, 既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教育网』@版权

数学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越来越多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 也就是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对于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着眼点不只是关心学生“知道了什么”, 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怎么样知道的”。数学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等建构方式主动获得的。现介绍本人的几点具体操作, 实践证明, 方法可行有效。

(一) 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追求教与学的合理化, 并强调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设多种情境, 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学习, 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能够与学生交流并达成共识, 以辅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活跃教学气氛,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改变数学在学生面前板着的面孔。具体措施可以如下:

1. 根据学生的现有座次按就近原则, 分成4个学习小组。

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同学喜欢课上交流的愿望, 也形成了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局面。

2.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通过表现给小组打分。

我们可以由必答题, 抢答题, 每个学生答题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以鼓励学习落后的同学多开动脑筋, 踊跃参加。

3. 每堂课给优秀的学习小组、进步加大的学习小组以表扬, 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交往协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最具体的做法, 就是要多给学生机会, 不要对他们没信心, 多多鼓励他们, 发展他们的开放型思维 (哪怕是与教学无关的) 。

1. 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过程, 也是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解决过程。

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回答, 鼓励学生去展示自己的观点。同学们的“你一言, 我一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 同时, 也比老师的“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劲头。

2. 学生的学习结果, 让学生自己去评判, 去改进。

这个方法很适用于练习课, 比如, 鼓励学生到黑板上去做题, 示范给其他同学看, 让其他学生上去评判,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为了营造一个思考问题的气氛, 老师自己可以故意

装糊涂, 刺激学生来想办法说服你,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受学生欢迎, 而且教学效果较好。

(三) 以课堂为阵地进行“游戏”测试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就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提供条件。学期末, 进入复习阶段后, 习题课越发显得重要。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采取抽签式测试法。方法为, 把要联系或要测试的习题课前做到一张张小卡片上, 每班大约需要40~60张, 其中每种题型准备两道, 测试时, 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抽题做题, 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复习做准备。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以单讲单练, 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忙。有时候, 一道小小的试题就能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永远的热爱。

三、因材施教的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不同的职业学校, 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学习年限等等因素使得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和同样的教学大纲, 我们必须得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比如我校的就业班的数学课只开设一个学期, 这样如果按国家规划教材要求, 内容是无法讲授完整的, 再加上学生基础较薄弱, 教学模式改变为专题讲座形式, 几次课为一专题, 挑选有代表性、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同时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适当做出删减, 注重专业需求和与大专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勇于创新和思考, 积极开发学习资源, 探索新的学习理论, 并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真正为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摘要:本文主要从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两方面出发, 并结合实际的具体操作, 探索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真正为中职生数学教学开创一个新局面。

中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新探 篇10

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这种技能在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学生需要终生学习, 在完成相应学业以后也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知识, 这样才会跟得上当今知识社会快速的发展步伐, 因此这种自学模式就更显得重要.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方法, 找到适合学生现在和今后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和方法.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模式倡导的是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中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新模式

自主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学过程之中, 由于各个科目课程设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 自主学习模式具体应用到每个科目上也有所不同, 本文主要是探讨自主学习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我们的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 “教师在台上口沫横飞, 学生在台下点头哈腰”.教师自顾唱着独角戏, 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 不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地位, 是由教师给予和创设的, 具体表现在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时间、空间、环境和条件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2)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郭沫若曾经说过:“兴趣出勤奋, 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生学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 部分中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没有信心, 甚至产生厌恶感.因此,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亟待注重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热爱学生, 对学生满腔热情, 真诚关怀, 学生自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后, 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 比如让学生办黑板报、数学园地、数学报等, 并且还可以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把握时机, 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在学生中开展评比或者竞赛.

2.革新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余时余地

初中较之于小学, 数学学习的内容增多了, 难度也变大了, 而学生们习惯于沿用惯常的思维方法, 因此, 这将会产生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情况.这个时候, 教师就应该及时在学习方法上予以指导, 让其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1)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留有“余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教”与“灌”, 而忽视了“引”与“导”.教师在课堂上一股脑地灌输, 这样, 当他们完成自己设置的课堂教学任务时, 课堂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现在, 为适应新教改的要求, 教师应当少讲多给学生增加自主学习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在课堂上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变“讲堂”为“学堂”.

(2) 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表明,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对于那些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 如果由教师去灌输, 往往会事与愿违.基础好的学生, 缺少了主动思考和自我开拓锻炼的过程, 则失去了主动式的思维, 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却被动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久而久之, 便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 课堂教学应当留有“余地”.

3.相互借鉴, 及时总结

(1) 相互借鉴, 共同进步

学习有法, 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我们的学校里, 在我们的班级里, 在我们的身边, 总会有一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总会有独特之处, 特别是一些发散性思维强的同学, 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甚至超过教师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这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其自身的学习实践, 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 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同、学习条件大致相当, 总结和推广这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这会使其他学生感到切近、可信、易学.

(2) 及时总结, 步步提高

辩证唯物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可循的, 数学学习也莫过于此.根据心理学的记忆规律, 有规律的内容远比杂乱的内容记得牢靠, 而及时复习又可以延长知识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 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我们可以把总结分为课堂总结、一周总结、一月总结、期末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由教师点拨启发, 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

上一篇:永恒的王洛宾下一篇:开发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