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七上知识点

2024-04-26

道德与法制七上知识点(精选6篇)

篇1:道德与法制七上知识点

第一课中学时代 1.为什么说中学生活是一个新起点?

①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

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的底色 2.中学生活给我们馈赠的礼物有哪些?

①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 ② 进入中学,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激发我们的潜能,激励我们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

③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同学心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3.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4.少年梦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①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②少年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③少年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5.怎么样才能实现梦想?努力需要什么?

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①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②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6.如何立志?

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1.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哪些?

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2.怎样理解学习的意义?

①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②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③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④学习没有终点

3.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没有终点;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4.学习的作用?(重要性)

①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充实的生活

②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③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励前进的持续动力 5.学习中的快乐和辛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学习中有快乐。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学习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③学习中也有辛苦。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遇到困难和阻挠时需要调解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做出努力。6.怎样学会学习?

①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②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三课

发现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①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②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①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②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 1

己 ③我们可以从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3.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4.怎样接纳自己?

①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要而接纳自己的过去。②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5.如何欣赏自己?

①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②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欣赏自己的人,既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6.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

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

③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7.怎样激发自己的潜能?

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欢的领域;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通过积极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往有哪些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交往更加深入了,朋友关系更密切了。2.朋友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影响?

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朋友的影响。

3.朋友的重要作用?

①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朋友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温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支持和力量)

②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美好。4.如何理解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5.如何看待友谊中的竞争?

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6.如何理解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这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当朋友误入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第五课

让友谊之树常青

1.如何建立友谊?

①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②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2.呵护友谊需要什么?

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

②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

③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 ④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

冲突发生时,可以相互协商,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

①保持冷静。在决定之前先想办法稳定自己的情绪。②坦诚交流。与朋友坦诚讨论,给朋友也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③及时处理。④勇担责任。不把过错全部推给对方。⑤换位思考。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4.网上交友的利与弊?

①网上交往具有与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超越时空限制,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结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 ②互联网开启了通过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5.网上交友需要注哪些?

①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②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③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6.网上交友,如何保护自己?

对陌生人的邀请,不轻易接受;对个人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

第六课

走进老师 1.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学育人的使命

③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你的策略有哪些?

①承认老师的差别 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③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④主动交往 3.如何尊敬老师?

①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认真听讲;②尊重老师的人格,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③关心老师的生活,向老师嘘寒问暖 4.教学相长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的“教”

5.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6.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7.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②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8.为什么要尊重老师?

①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②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精神成长的领路人,老师给予我们呢生活上的关心个情感上的关怀,我们应该主动关心、理解老师。

9.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的分析原因

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④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第七课亲情之爱

1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的实质?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3.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4.如何孝亲敬长》

①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②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③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5.与父母发生碰撞(矛盾)的具体表现,原因、影响、解决方法?

具体表现: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的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原因: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影响:如果处理不好,亲自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解决方法:①有效化解冲突,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②爱在沟通中加深,亲自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助沟通来解决

③掌握和父母沟通的技巧

④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6.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

①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

②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

③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

④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1.生命的特点?

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短暂的 2.生命接续的意义?

①生命的接续有利于实现人类的接续

②使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③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积累和丰富。

3生命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4如何理解生命至上?

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的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5.怎样理解休戚与共?

①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②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第九课

珍视生命

1.怎样做到爱护身体?

①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②成长过程中,要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③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2.养护精神包括什么?

①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②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3精神发育与物质支持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相反,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德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4.挫折的消极影响?

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产生这些负面情绪感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味的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5.怎么样正确对待挫折(挫折的积极影响)?

生活中的挫折时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加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6.如何发掘生命的力量?

①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②发掘生命的力量,我们要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③借助外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1.怎样的人生是值得度过的?

①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②在看到别人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③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2.生命的意义?

①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②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我们要构建有意义的人生

③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3.怎样让自己生命有意义?

①刻苦学习知识,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

②从小事做起,帮助他人

③积极参加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4.怎样让自己生命充盈起来?

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大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我们要敞开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5.如何实现拒绝冷漠,关爱生命?

①人与人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拒绝冷漠

②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善待他人

③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6.平凡的生命如何闪耀出伟大?

当我们将个体生命与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篇2:道德与法制七上知识点

第一课中学时代

1、为什么少年要有梦想?(梦想的作用)

(1)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激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2)有梦想,就有希望。

2、我们怎么样才能实现梦想?

(1)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2)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

(3)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3、如何立志?

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1.如何正确认识学习?

(1)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重要任务。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

(2)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说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

(3)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4)学习伴随我们成长,学习没有终点。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作用)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充实的生活。(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3)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励前进的持续动力。3.学习中的快乐和辛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学习中有快乐。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有强烈的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学习中

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都可以体味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2)学习中也有辛苦。学习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遇到困难和阻挠时需要调解不良情绪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做出努力。4.怎样学会学习?

(1)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2)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意味着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3)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三课 发现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认识自己)?

(1)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3)我们可以从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3.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做到:用心聆听,虚心接受、勇于面对、平静拒绝。)4.怎样接纳自己?

①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要而接纳自己的过去。②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5.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

(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6.怎样激发自己的潜能?

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欢的领域;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通过积极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7.如何欣赏自己?

①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

②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欣赏自己的人,既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丽,既能为自己鼓掌,也能为他人喝彩。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往有哪些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交往更加深入了,朋友关系更密切了。

2.朋友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影响?(朋友的重要作用)

(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朋友的影响。

(2)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朋友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温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支持和力量)

(3)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3、友谊的特质(如何正确认识友谊)?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3)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4、如何理解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5、如何看待友谊中的竞争?

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在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

6、如何理解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这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当朋友误入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第五课 让友谊之树常青

1.如何建立友谊?

①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②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2.呵护友谊需要什么?

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 ②呵护友谊,需要学会尊重对方

③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

④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

冲突发生时,可以相互协商,寻找彼此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① 保持冷静。在决定之前先想办法稳定自己的情绪。

② 坦诚交流。与朋友坦诚讨论,给朋友也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③及时处理。

④勇担责任。不把过错全部推给对方。⑤换位思考。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4.网上交友的利与弊?(网络交往有什么特点)

① 利:网上交往具有与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超越时空限制,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结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

② 弊:互联网开启了通过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

5.网上交友需要注哪些?(如何慎重结交网友)

① 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② 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③ 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6.网上交友,如何保护自己?

(1)对陌生人的邀请,不轻易接受;

(2)对个人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3)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

7、如何认识网络交往?(不能沉湎于虚拟网络世界的原因)(1)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

(2)不管互联网生活多么精彩,我们不可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为友谊奠定可靠的基础。

第六课 师生之间

1、教师的工作有什么特点?

(1)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2、风格不同的老师

(1)为什么老师有不同的风格?

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我们怎样与风格不同的老师相处?

承认老师的差别,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3、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4、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的方法?

(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5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6如何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劳动成果等。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仅体现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7与老师发生分歧该怎么处理?

(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如何改变。如果是老师的原因,要思考怎样与老师沟通。)(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相信老师的善意,愿意理解老师,做到有理恰当表达,无理主动认错。)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清晰、冷静、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选择老师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如悄悄说、写个纸条等。)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师生间的分歧多因沟通方式不当引发。要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尊重、关心老师。)

第七课 亲情之爱

1、什么是家庭?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3、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4、我们如何孝亲敬长?

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1)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2)与双亲长辈保特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3)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体谅他们的辛劳,主动承担力所能度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

5、我们为什么会与父母产生冲突?

(1)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父母还不习惯我们的“长大”,不适应我们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和行为。由此而发生冲突。

(2)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6、怎样正确对待“爱的碰撞”?(如何化解亲子矛盾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1)(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如果和父母发生冲突,我们可以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2)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7、现代家庭发生了哪些变化?

(1)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关系也越来越简单。(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2)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8、怎样建立和谐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方法)(1)(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2)有效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3)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第八课

1、对自己的生命有哪些新认识?(怎样理解“生命有时尽”?为什么珍爱生命?)

(1)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2)生命是不可逆的,也是

短暂的。(3)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2、我们应怎样面对短暂的人生?(怎样珍爱生命?)(1)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寸时光,让每天都过得充实,不错过美好的青春年华。②我们要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3、怎样理解“生命有接续”? 答 :答((1)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3)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

4、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5、我们为什么要对生命有敬畏之情?

(1)生命是 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2)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为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6、我们应怎样敬畏生命,关爱他人?(怎样做到生命之间休戚与共?)

(1)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2)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第九课

1、守护生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怎样做到爱护身体?

(1)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2)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当某些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更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

(3)我们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掌握—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怎样养护我们的精神?

(1)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不过度关注物质生活条件。

(2)作为中国人,我们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发扬民族精神。

4、什么是挫折?

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我们所遇到的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挫折。

5、面对挫折,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

(1)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6、挫折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挫折?)

(1)面对挫折的消极影响: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难过、不满等。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看待挫折。

(2)积极影响: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

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7、面对挫折,怎样发掘生命的力量? 答(1)面对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需要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意志。

(2)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第十课

1、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

(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2)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

2、怎样发现我的生命?

(1)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

(3)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3、生命贫乏的表现有哪些?

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4、生命充盈的表现有哪些?

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

5、怎样拒绝冷漠,关爱生命?

(1)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2)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其他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3)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6、在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是什么?

在历史上,那些被我们认为是伟大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们生的伟大,而是因为他们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7、怎样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

(1)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篇3:知识型员工的道德决策研究

知识型员工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信息进行工作的人,他们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德鲁克,1998)。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数量与日俱增,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企业预测决策系统是趋向于客观还是主观,取决于涉及的不确定性的程度,也取决于信息的及时与准确程度。“春江水暖鸭先知”,知识型员工决策正逐渐取代中高层管理决策成为管理行为的中心。面对专业性的知识生产与运营,企业对员工的控制管理不可能完全细化、程序化。即使企业组织制度健全,仅依靠企业监督与控制并不能够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况且,随着知识要素的渗透与创造性发挥,企业越发难以监督与控制员工,这必然导致知识型员工工作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其决策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分析组织和组织内部其他因素如何影响这类职员的决策和行为,是洞察组织结构和组织职能的最佳途径(西蒙,2004)。本文旨在探讨知识型员工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二、知识型员工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

决策的影响因素很多,以至于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进而使得难以预测决策规律。道德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道德标准作出决策的过程。然而,现有道德决策理论中的众多的道德标准,并不能为知识型员工的道德决策提供明确而有效的指导。稳定的心理结构可以成为知识型员工的道德决策的新标准,通过对稳定的心理结构的构建与解读,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知识型员工决策的稳定性与决定性因素。而通过对情境因素的解读与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知识型员工决策的调节与干扰性因素。

(一)稳定的心理结构

稳定的心理结构是指驱动(而不仅仅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或因素,是道德决策的心理标准。稳定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被观察与预测的。如果能够知道构成知识型员工的稳定心理结构,就可以判断和预测他的决策和行为。

在道德决策过程中,稳定的心理结构由自我意志强度、责任感和道德能力构成。三者相互联系,也分别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构成心理结构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研究稳定的心理结构的结构与功能,可以大体了解员工道德决策的规律。

1.自我意志强度

自我意志强度是指个人实现自我意愿的努力程度。通过网络对江浙沪三地的320名知识型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知识型员工具备较强的毅力、控制能力和自信心。个人自我意志越强,决策的独立性就越强,对决策过程有着强大的控制能力,越能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体现自己的意愿,不受他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个人自我意志越弱,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于他人的判断和行为。也容易进行自我修正,迎合群体多数人的想法,来帮助自己避免伦理困境中的模糊性。

自我意志强度是一种“力度”,是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力量来源。它体现了决策者个人意愿的大小和决策者贯彻、维护、执行自我意愿行为的强度,同时也是影响决策能否坚持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

2.责任感

自我意志强度立足自我角度,而决策道德与否既取决于利益的生产,也取决利益的分配。知识型员工的责任感来源于工作任务及其工作特征。知识型员工的责任感一般表现为对所在工作岗位的使命感,对产品和服务、顾客的负责态度,还有承担错误行为后果的责任意识。调查显示,68%的员工认为自己的责任感会影响决策制定。

3.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意指个体进行道德决策的能力,体现在进行道德认知、道德选择、实施道德行为过程中。就道德认知能力而言,每个人的道德标准的内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人停留在服从水平,有人则进入信念水平。调查显示,32%的员工道德认知处于信念水平,34%的人处于服从水平。

以上心理结构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场合下,其行为特征是可测量、可判断的。然而在特定的情境因素的影响下,会因一定的因素干扰发生相应变化。

(二)情境因素

任何决策均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知识型员工道德决策情境包括组织工作情境、行业情境情境。与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内生作用相比,这些情境因素属于外生作用。

1.组织工作情境

组织结构也会对道德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社会心理系统既对结构有影响,同时其自身又受到结构的强烈影响(卡斯特、罗森茨韦克,2000)。调查发现,42%的人愿意在组织中开展讨论,听取他人的意见。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控制力以及风险和冲击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弱组织文化使管理者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动的指南。

2.行业情境

企业所在行业类型、行业的竞争程度等对知识型员工的决策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丰硕的利益源泉往往会使人们失去应有的理智,加速形成行业潜规则,诱发不道德的行为。

综上所述,知识型员工的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结构,一类是外在情境因素,两者共同对员工的道德决策产生影响。

三、知识型员工道德决策机理与过程

在道德与不道德行为发生之前,必然存在一个大多数人看不见的决策过程,先有不合伦理的决策过程而后有不合伦理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伦理决策过程(叶文琴,2004)。道德决策始于道德两难,一般来说决策过程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决定、实施行为四个阶段。这并不意味着员工的每个决策过程都必须经历这样四个阶段,只是综合来看,个体的决策行为呈现四阶段特征。(见图1)

(一)道德认知阶段

决策两难问题导致了决策需要。道德问题识别有时也称“道德问题感知”、“道德困境感知”、“道德问题认知”等,是指一个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涉及到道德问题。不妨把“道德感知”描述成道德决策过程的“发生器”。只有当决策者意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时,才有可能开启道德决策的思维模式。当面对道德难题时,个体进行道德推断的能力是由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在这个阶段,知识型员工的道德认知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道德认识能力越强,对伦理问题的识别更敏感,反之,道德认知能力越弱,则很难意识到自己处在窘迫的伦理困境中。

(二)道德表达阶段

所谓道德表达,就是对于道德问题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性。这些自发的、未经思考的情感表达也许是价值判断的最常见的形式。这些情感表达或许是人类的天性,如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道德感。不能因为知识型员工的专业性与应用性而否认他们自身所具有的道德情愫。事实上,知识型员工的情感表达更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道德情感相比于常人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三)道德决定阶段

个体之所以在道德决策上存在差异,是因为个体持有不同的道德价值标准,在这些标准的指引下,他们会做出不同的伦理判断,形成截然相反的行为意图并实施不同的行为。知识型员工将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理论知识分析各项决策方案,会评估自己的自我意志强度、责任感以及道德能力,在众多选择中做出最后的判断,决定采取道德或不道德行为。

(四)实施行为阶段

道德决策过程和普通决策过程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包含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活动,只不过在决策的结果上存在一些差异,即道德决策的结果为道德行为,普通决策的结果不存在伦理上的评判。在实施行为的阶段,自我意志在行为阶段得到最终的贯彻与维护,实施行为的圆满完成意味着自我意志强度的高水平。道德能力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能力,使主观选择得以实践,将最终决策的方案付诸实施。道德能力越强,做出合乎自我道德标准的决策的可能性越大,决策效果的显著性就越强;道德能力越低,做出合乎自我道德标准的决策的可能性越小,决策效果的显著性也就相对较弱。

四、结论

稳定的心理结构是影响知识型员工的道德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稳定的心理结构的构建与解读,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知识型员工的决策机理与决策过程。而在一定的情境下,稳定的心理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道德决策又体现为稳定中的变化特征。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企业对员工的控制管理不可能完全细化与程序化,知识型员工正逐渐成为企业重要决策主体,员工以稳定的道德心理结构作为标准进行决策。道德心理结构由自我意志强度、道德能力与责任感三因素构成,决定了道德决策的方向、力度与范围。对320名的知识型员工的调查分析,验证了稳定的心理结构对道德决策的影响机理。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心理结构,道德决策

参考文献

[1]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西蒙.管理行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Velasquez,M G,&Rostankowski,C.Ethics:theory and practice[M].E 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5.

[4]Jones TM.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An Issuecontingent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

[5]Trevino L K.Ethical Decision Makingin Organizations: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03).

[6]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4:知识的道德意义

关键词:知识的规范性;学科教学;道德知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0—0013—05

教育实践中,知行分离的问题由来已久,并成为了德育的一大难题。理论界也曾试图以情感教育、实践锻炼等思路来应对,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这一问题本身就印证了人们的一个基本观念:知识与行为是可以分离的,知识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行为。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其内在的知识论根源,针对其将知识与道德意义分离的观念,澄清整合的、层次化的、主体指向的知识观,并通过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知识的内在意义,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精神世界产生真正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行为。本文也试图从知识观的角度,探讨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观指导下的教育问题,是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结构,是说明与解释性意义的获得,还是深入到学生的人格与精神世界及生活世界的改造的问题。

道德知识与知识的规范性

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其初衷是让各学科教学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以凸显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细细想来,这种说法,其实是建立在一种分化的、狭窄的、扁平化的知识观基础上的。这种知识观将道德与知识分离,从而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它潜在地认为:

(1)各学科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不是道德知识,或者说不是包含有道德意义的知识,因而,各学科教学要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就需要额外渗透一些道德教育的因素。

(2)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是科学认识的结果,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现象及因果联系的一种客观描述,因而只具有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性与解释性。

(3)客观知识针对的是客观世界,用以指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而不直接指向人的世界和生活世界,不具有对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规范性。人的知识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是分离的。

在以上知识观的基础上,人们会认为各学科教学应该并能够承担的功能是促进人智力的增长,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更乐观点说,人所学的知识可能用于改进劳作方式,而不是德性的生成。因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会把学科教学承担德育的任务,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与这种观点一致的,人们会探讨道德知识的特点,如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不同于客观知识的特殊知识,是一种体认之知[1],是需要个体情感、兴趣等主观因素的加入,并与之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知识。

然而,我们知道,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曾讨论过知识与美德的关系,并论证知善必行善,人不会故意做恶。现在,我们反对苏格拉底“知善必行善”的说法,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中,存在着明知故犯,故意为恶的现象。其实,导致苏格拉底论断失去合理性的原因,在于苏格拉底的知识观与我们是不同的,其获得知识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身是具有规范性的,即对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具有约束性与指导性,因而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获得了自己意义世界、价值观念的改造和行动动力,因而,这种知识具有很强的导向实践的特征,所以知与行是统一的,不会相脱离。关于理性的实践特征,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专门做了严密的论证。这种知识观,不同于上述的知识观,是对知识的一种层次化、整合化和主体指向性的理解。它倾向于认为:

(1)真正的知识(不管是否与道德主题相关)是理性对普遍性的一种反应,因而具有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它能直接导致人对行为的选择。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理性对一种普遍自然现象的反应;马克思的商品与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反应。当人了解了生物进化论,理解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上帝或者女娲造人的说法在他的心中就成为缺乏证据的传说和神话,这种观念的变化一定会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女娲的膜拜。马克思的商品及剩余价值理论,会让广大无产阶级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现实,理解社会不公平产生的根源,从而会采取革命的手段,通过社会制度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有的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都是包含有道德意义的知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道德是蕴含在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倾向,是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这是道德教育所以存在的知识论原因。

(2)知识的价值性或者道德意义,是蕴含在对世界因果关系的解释与描述中的,深藏于表层的解释性和描述性之下的,是知识的一种深层结构。比如,我们上面讲到的进化论的例子,表面上是在讲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过程与规律,但它会直接影响到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人与生物界的关系的看法,这些都是生命观、价值观的因素。再比如,小学数学中讲时间,讲时、分、秒。我们通常会觉得时间是最无情、最客观的。但数学中讲的时间,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计时的单位和方式,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计量方式。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讲1小时等于60分钟,1钟分等于60秒,要求孩子识记这样的换算公式,认识钟表上的时间,那么,这只是在时间概念的表层上开展的教学。如果进一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感觉:1分钟有多长,60秒可以做哪些事,如可以写几个字,可以读几行书;我们唱一首歌要用几分钟,上一层楼的台阶要几分钟,从家到学校要几分钟,那么,学生所学的时间概念,就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尺度,可以用来计量他的生活,帮助他安排生活中的事件,如写一页字需要多少分钟,从家到学校要多少时间。如此,这个数学知识就成了他生活的一个管理性要素,他不仅有了时间的数学知识,也有了时间的生活感甚至生命感,这会影响到他行动的迟缓与紧迫,生活的从容与匆忙。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起到了规范生活甚至生命意义的作用,因而具有了价值的意义。但这些知识的价值意义,不是浮现在表面上,而是隐藏在知识之下的,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的属性。

(3)认识是指向人本身的,即使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也在最终目的上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和改造。如果我们只是把知识当作符号来学习,那么,知识对于我们而言,就只能用来回答知识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我们人的问题,或者生活的问题。但事实上,人的所有认识,都是围绕着人本身而展开的。如上面谈到的对宇宙空间的了解,会有潜在的宇宙观在里面,如果我们不把对宇宙的认识与人的宇宙观、与人的美好生活,以及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拓展发生联结,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知识本身没有目的,学习知识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永远是对人的关切,对知识的追求本身是为了了解人所在的处境,拓展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内在品质。在以上意义上,甚至我们追求的知识本身是什么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知识这件事,这个过程本身。因为我们很清楚,不管当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永远都只是真相追求过程中的一个驿站。“自然科学的教学可能流于一套形式上的技术的练习,这种情况是千真万确的。如果在教学中把有关世界的知识作为目的本身,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但是,这样的自然科学教学不能使学生获得文化,并不证明自然知识和人文主义事业是对立的,而是证明教育的态度是错误的。”[2]如果我们把知识这个驿站当成目的,而忘却了学习本身是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这一原初的文化道德使命,这个舍本逐末的做法,只能导致人在知识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世界与文化道德品质却同时相对萎缩!

杜威认为“知识就是认识一个事物和各方面的联系,这些联系决定知识能否适用于特定的环境”,[3]强调知识的意义不只是描述一种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联系,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联系。而福柯通过文本分析指出,古希腊德梅特里乌斯也认为,关系认识是知识的首要特点,这种关系性的认识,或者说这种认识的关系性特征,决定了知识的规范性特征,也就是知识的伦理和道德特征。[4]将知识的表层与人的生活、人本身联系起来,将知识回归到人身上,回到人的德性与精神世界的建构上,知识才能够获得自己的深层结构,即意义结构,人也才能同时凭借知识的意义而深化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客观性、事实的描述只是知识的表层结构,知识还具有深层结构,那就是其规范性特征(福柯称之为真理的伦理特征),人一旦获得了知识的这种规范性,知识就成为指导人行动的一种力量,导致人的行动和行动的改变,这就是知识的道德意义。知识不只是增长人对世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实现对人的改造。因而,杜威依循了苏格拉底的说法,“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问题”,当然,他同时强调,“这种知识与冲动与习惯的系统有联系”。[5]而他所说的这种冲动与习惯,都是人将一系列的符号系统与自己当下的处境发生联系时才会生发的状况。

因而,学科教学的道德任务,不是必须通过额外加入一些道德因素才能进行的,其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

如何才能获得知识的规范性?

既然知识是具有内在的伦理特征或者规范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都指向人的行为,而会存在知行脱离,知善但不行善的状况呢?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所惯用的讲授式教学,只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表层结构,即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了解一种事实,因而,可能会对现象和事物产生解释的功能,但不会自觉地将知识的学习与人,与人的生活世界发生关联,因而这种知识直接指向外在的事物,而没有回到人这一主体。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会直接用来解释事物间的关系,而不会自觉地用以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即,讲授式的、把知识当作与人的生活无关的一系列符号体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知识的规范性的获得,也使得我们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容易自觉地获得知识的规范性意义。这里所说的“不容易”,并非指“不能”,只是这种获得,不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追求状态,而是一种潜在的影响状态。事实上,这种讲授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让我们形成了文章最初讲到的狭窄的、分化的、表层化的知识观,即:知识是客观的,与意义没有关系的。而这种知识观本身也是导致我们将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分离的直接知识论原因,正是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我们才形成了只在学科知识的意义上教知识的表层结构的学科教学的做法(如上面提到的关于时间的教学)。当然,这种知识观也导致了行动,只是这种行动,是一种去价值的行动。

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有利于知识的深层结构即意义的自觉获得呢?怎样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达成道德学习的任务呢?

苏格拉底是通过思辨探寻知识内在的罗格斯,通过辩论而获得理性的提升,从而实现对德性的追求,简言之,他是通过思辨地追问德性是什么的方式,实现德性本身的。追问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一种德性形成的方式。在这个理性追问过程中,通过梳理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断澄清各种意见,主体的精神世界为自己所认同的知识占有,因而也必然会按这种知识去行动。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思辨和追问是一种通过与别人对话,不断说服自己的行动,也是通过理性,不断建构起主体真实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这种方式或者思辨行动本身,理论上适用于所有人,但这种方式的实现,需要有对知的执着。特别是对抽象的知的问题的思辨,更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育方式更适用于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知有着执着信念的人。

区别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思辨行动的钟爱,亚里斯多德钟情沉思。他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同时指出了经验对德性形成的重要性。他认为“理智德性主要由教导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习惯沿袭而来”,“我们必须进行实现活动,才能获得这些德性。我们必须制作才能学会”。[6]杜威也强调经验,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虽然知识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东西,被认为是完成了的因而也是稳定和肯定的东西,但知识的关联是未来或前瞻的。因为知识为还在进行中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提供了解或给予意义的手段”。[7]在经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将知识与自己所在的情境,包括当下的生活情境,与更长远的未来生活发生关系,因而,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就不只是他了解的一个符号体系的完备,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对他当下所在的生活世界,以及自己未来所可能处于的生活情境的理解的完整性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他特别注重这种联系的建立,把这种联系的建立看作是知识的意义所实现的方式,也是教育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好途径。即,用这种知识照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通常的教法是读课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及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但学生却常常因为生活情境与相关经验的不足,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只得以背诵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为了真正实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对詹天佑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敬佩,并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自己的人格成长发生联系,一位老师对本课教学做了新的尝试:

师:修筑京张铁路需要有一颗对祖国赤诚的忠心,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有杰出的才干(这些具有强烈意义指向的词语,学生会记住,在考试中也会使用老师的词语来回答问题。但如杜威所说,除非学生能够在自己所亲历的情境中体验到,“否则就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我们通常的教学中,往往会采用这种单纯的语言引导方式)。请拿出你们的预习作业。

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前用橡皮泥制作的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模型。(课前自己制作了模型,有了制作模型的体验)

师:同学们制作的模型五花八门。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体验,深化体验活动的意义)

生: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

师:没有?四人小组议议:标准在哪儿呢?(引导学生将模型制作体验与知识的学习发生联系)

学生经过一番琢磨、讨论,恍然大悟:答案在课文里。

师(根据学生回答简笔画板书):居庸关高、厚,而八达岭长一千一百多米,是居庸关的三倍。

师: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描写山的特点的语句修改自己的模型。

学生独立修改。(依据知识完善制作,进一步强化知识学习与制作活动间的关系)

师:制作和修改模型的过程让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提升体验的意义)

生1:做之前要认真阅读课文,不能盲目地做。

生2: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话很对:“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密,计算精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学习与自己的体验间的联结,发现了学习的生活意义,于是,“做事要周密,计算精密”这些话和词语,让学生在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有了具体的感受与体验,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不再空洞与苍白。)

在后面的学习环节,老师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了隧道设计制作过程。学生亲历了困难,体会了不易,发现了詹天佑的了不起;在个体反思中意识到自己做事的草率和马虎。学生在“亲历”詹天佑“严谨与创新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自然地对詹天佑产生敬重之情,而且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也将产生影响。如此,将课堂的知识(词语)学习与学生的精神成长贯通起来,有效避免了课堂学科教学的知识只是用于回答考试问题,学科知识与学生成长不相关等问题的出现。

相对于思辨式地追问,通过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学习,从而为其将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建立广泛联系的教学方式,孩子对其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因为孩子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征,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对于抽象的概念推理,更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因而在具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意义,就更容易实现对真实生活意义的迁移。

由此,我们看到,体验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更是基于一种立体知识观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学生可能获得知识的内在意义,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建构过程,而不止于课堂的问答与考试上的分数。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3.

[2][3][5][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2,356,372,357.

[4]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5—186.

[6]亚里斯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1999:27—28.

篇5:道德与法制七上知识点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七课 第一节 家的意味

年级:七年级 学科:政治 主备:集备组

课型:新课 审核:集备组 时间:2018.11 学习目标:

1.了解“孝”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的内涵。

2.孝敬父母要从当下开始,时刻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孝为先的美德。

3.孝亲敬长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要继承和发扬。

重点:知道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难点: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孝为先的美德。

一、自主学习主干梳理

1.什么是家庭?(含义)(p71)(选择)

答:家庭是由()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作用)(p72-73)答:①家是我们身心的()之所。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中有亲人,家中有()。

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什么?(p74)(理解)

答: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4.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孝亲敬长应该怎样做?(p74)

答: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做法: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如尊敬、倾听、感恩。

二、提升空间

1.“兰州好人”苏晓勇13岁时母亲病逝,22岁时父亲瘫痪在床。他既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年迈的祖母,用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人间大爱。苏晓勇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孝敬父母主要是物质上要赡养父母 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 ④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聊城大学学生王亚男将自己的形象化身为漫画主角,利用火柴棒、牙刷、耳机、车票、香水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简笔画的形式述说着《春运回家图》,引来无数春运回家族的共鸣。这是因为()

①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②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③家中有父母和亲人的牵挂 ④春运回家太难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拨动了成千上万听众的心弦。歌词“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启发我们()

A.与父母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求同存异

B.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C.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 D.要听父母的话,绝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

4.家庭是绿洲,我们受了委屈,常常回家诉说;我们获得快乐,常常与家人分享;我们碰到困难,往往向家人求援。这说明家是我们的()A.娱乐天地 B.情感栖息地 C.发展大本营 D.物质生活的后盾 No.14 师生共用讲学稿

第三单元友谊的天空 第七课 第二节 爱在家人间

年级:七年级 学科:政治 主备:集备组

课型:新课 审核:集备组 时间:2018.11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家庭中的亲 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3.知识目标: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重点:沟通传递爱。

难点:能以恰当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一、自主学习主干梳理

1.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危害?(p79-81)(理解)

答:原因:①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产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的矛盾心理。

②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危害: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

2.解决亲子冲突的途径有哪些?(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p82)

答:①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来解决。(用沟通呵护爱)

②如果和父母发生冲突,我们可以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③我们可以试着去()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接纳和理解父母)④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二、提升空间

1.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要化解这种“爱的冲突”,我们应该()A.认真倾听,服从父母的一切安排 B.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C.保持沉默,不发表自己任何意见 D.积极交流,让父母事事迁就自己

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创建一个和谐家庭()A.我无可奈何,我父母太固执 B.需要父母、子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C.不是我单个人的事,我努力也无用 D.是父母的责任,与我们无关

3.王丽学习努力,但学习成绩不断下滑。父母误以为她早恋,对她提出了一些她感到

苛刻的要求。你认为王丽应该()A.回避父母,不理不睬 B.一切听从父母的意见 C.刻苦学习,把怨恨藏在心里 D.换位思考,主动沟通 No.15 师生共用讲学稿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三节 让家更美好

年级:七年级 学科:政治 主备:集备组

课型:新课 审核:集备组 时间:2018.11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家庭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知道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平等,了解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3.了解建立和谐家庭的必要性,努力为建设和谐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重点:知道家庭成员出现矛盾的原因

难点:正确看待自己在和谐家庭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自主学习主干梳理

1.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哪些?(现代家庭的特点)(p84)(了解)

答: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

2.怎样建立和谐家庭?(创建和谐家庭怎样做)(p85-86)

答:①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②有效交流和沟通,可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和冲突。

③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这些变化,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二、提升训练

1.两年来,90后的大学生刘普林寒假里既没有睡懒觉,更没有玩游戏,凌晨5点多,当大多数市民还在酣睡之时,他就拿着扫帚、铲子和铁簸箕出现在武汉一个叫涵三宫的街道上,代替母亲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其孝心感动了很多人,被人们称为“马路孝子”。刘普林的孝心体现在()

A.努力为父母排忧解难 B.努力为家庭添光增彩 C.积极履行法定义务 D.放弃学业,不计代价

2.2016年春节期间,有一件事“火”了——抢红包。从央视春晚抢红包到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商家给消费者发红包,发展到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间玩起“红包接龙”,即使抢到的红包金额并不多,也玩得不亦乐乎。有关“抢红包”的议论也随之产生,以下观点你最认同哪一个()

A.远方亲友来串门,就说我在抢红包 B.红包礼钱谁不抢?留取小钱奔小 康

C.红包礼金万人抢,稍微迟疑轮不上 D.红包虽小情也真,不及父母养我恩

3.妈妈是我的好朋友,有时候,我在外面受了气,她就安慰我,逗我开心,我有不会做的作业,她总是耐心给我讲解,直到我昕懂了她才放心;爸爸是我的好伙伴,他常常陪我下棋、打羽毛球、做游戏。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段初中生的话说明了()

A.现代家庭的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B.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C.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是现代家庭的重要内容

篇6:七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及目标要求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本单元包括“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 “发现自己”三课。本单元目标要求。1.了解中学的新特点,积极调试自己的心态,尽快融入新的环境。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3.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4.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5.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本单元包括“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智慧”。本单元目标要求。1.懂得友谊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性。2.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3.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本单元包括“师生之间”和“亲情之爱”。

本单元目标要求。1.理解师生情和亲情的重要性,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2.正确处理和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本单元包括“探问生命”“珍视生命”和“绽放生命之花”三课。本单元目标要求。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二.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教纲。熟悉教材及其指导思想,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授课胸有“书”。

2、认真细致批改学生作业,全收全改,及时收发。

3、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及时检测。

4、虚心学习,本期听课不少于10节,多听与政治历史科相关教师的课。

5、认真及时写好计划和总结,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三、学情班情学生动态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51、152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这班子学生大部分都基础比较扎实,但理解能力有待加强,上课时都有表达的勇气,但是表达不到重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做题时主观题的回答总是回答不到重点。作为一个负责的老师,不只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而是更应把潜能生给教好,好学生谁都会教。为此,我大致列出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四、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第一周 第一课第一框 第二周 第一课第二框

第三周 第二课第一、二框 第四周 第三课第一框 第五周 第二框 第六周 第三框

上一篇:分论点并列式的议论文下一篇:我的梦想范文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