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

2024-04-27

《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共6篇)

篇1:《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

《企业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

财务分析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大、应用性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仅在实验室具有局限性。为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财务分析理论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上市公司的真实年报进行模拟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根据本课程特点并参考国外教学经验,我们设计如下实践教学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大约十人一组),每组从网上跟踪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财务状况。这样做既考虑独立性又考虑团队精神。

二、每组学生自主选择上市公司,原则上选择好中差各种类型的公司。本学期一开始选择公司较多,最后形成比较固定的公司是“沈阳机床”、“索普化工”和“邯郸钢铁”三家上市公司。搜集各公司资料比较多,主要以2001、2002和2003的年报为主。

三、根据主讲教师授课进度(几乎每章都有实践内容),每个学生都对各自选择公司的相应内容进行分析与报告,然后对选择同一公司的学生形成小组分析意见。

四、在案例课上各组学生代表发言,对各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其他学生补充与提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五、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目标和思路是使学生在学完财务分析课程后能对一个公司财务分析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掌握,同时写出一个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作为最终成果。

由于学生应用学校网络条件的限制,本课程实践教学网上资源还不够完善,这里只能按学生学习的进度,将截止至目前已经进行的对三个公司前四篇分析的部分资料展示出来。随着课程进度及教学条件的完善,我们将再不断加以完善。

附:学生分组情况

第一组:**公司 组员: 第二组:**公司 组员: 第三组:**公司 组员: 第四组:**公司 组员:

篇2:《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

会计学专业(开放本科)

《财务案例分析》课程说明

(适用于开放本科:会计学专业)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案例1 五粮液公司的关联交易与实际理财目标 案例2 通化钢铁重组过程中的企业理财目标 案例3 顾雏军掏空科龙电器

案例4 周益明掏空明星电力

案例5 农商社的多元化之殇

案例6 A公司的项目投资效果评价

案例7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案例8 蒙牛引入PE投资

案例9 同仁堂分拆上市

案例10 美的集团的存货管理

案例11 苏宁电器的现金周转期管理

案例12 用友软件的高额现金股利

案例13 苏宁电器的高额股票股利

案例14 水井坊MBO后的高现金分红

案例15 法国SEB并购苏泊尔

案例16 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

案例17 L集团财务组织的设计与变革 案例18 西门子财务公司及其资金管理 案例19 武钢集团的资金管理

案例20 郑百文的财务危机与重组

篇3:《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

一、《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内容的特点

1.《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具有表述课程内容的独特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 有观点说《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没有课程内容, 出现这样的观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为《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教学大纲在表述课程内容方面是不同的, 教学大纲主要是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描述, 例如, 就体育教学大纲而言, 它不但规定了需要教篮球, 而且规定了篮球中应该教哪些具体的技术和战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据笔者了解,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 它不是对一个个具体知识点的描述, 即它不是对每一个运动项目中的一个个运动技术或战术的描述, 而是对某一运动项目提出明确的内容框架和学习要求, 即期望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在某一学习水平上最终要达到的程度, 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学生在水平三阶段“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如初步掌握小篮球、软式排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短拍网球或其他新兴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至于某一运动项目中要教哪些具体的技术和战术, 完全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整体教学内容安排等来自行确定, 比如说, 同样是教篮球, 学生这方面基础好的学校在水平四就可以教跳投;学生这方面基础较差的学校, 就要从原地单手投篮开始教起。总体而言, 学校应该根据《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内容框架和学习要求, 结合学校的实际, 来整体规划某一运动项目到底应该教哪些技术和战术, 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等。需知道, 义务教育阶段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教田径类、球类、体操、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等, 每一类中又有许多运动项目, 每一运动项目中又有许多的基本技术或战术, 而体育与健康教学时数按一年来算, 水平一~水平二每周4课时, 一年共144课时;水平三~水平四每周3课时, 一年共108课时。就这么多的课时, 如果什么项目都教, 某一项目中的运动技术都教, 那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教学, 学生什么也不可能学会, 这就不符合《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期望的“学会”和“基本掌握”的目标要求。

此外,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表述课程内容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即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是“捆绑”在一起来描述的, 即内容紧随目标, 这样既体现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又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水平二运动技能方面是这样表述课程内容的, 见案例一。

案例一: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

学习目标: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完成多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 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 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 有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基本身体活动动作。

2.《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重视规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有这样的观点说《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只重视灵活性而忽视规定性, 实际上, 是说课程内容部分没有规定内容。这是对《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不理解或误解, 或者沿袭《教学大纲》的思维方式看待《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及其课程内容。从宏观层面讲,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高度重视规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其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习方面、学习内容框架、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 例如,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等课程理念;要重视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要重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要重视教学内容框架及要求;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及学习评价多元化;要重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概括地讲, 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 不管是沿海城市学校还是西部地区学校, 都要重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上述思想和理念;全国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要努力达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规定的标准。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上述思想、理念等统一指导下, 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灵活运用和组织实施, 例如, 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体育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示范讲解法、循环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等, 究竟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 完全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点等选用、组合或创编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从微观层面讲,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体现出规定性, 例如, 水平四运动参与方面“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 并付诸实施等”;运动技能方面“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身体健康方面“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 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分析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 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如正确认识挫折的原因, 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等等, 都要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水平四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体验。此外, 介于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体能既与健康相关, 又是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都需要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进行学习。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运动项目完全可以由学校来选择, 这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各地各校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发展很不平衡, 而且, 各地各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 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体育师资状况等不尽相同,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具体的运动项目统一规定是不切合实际的, 导致一些学校“吃不饱”, 另一些学校又“吃不了”。此外, 运动项目具有可替代性特点, 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及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出发, 学生学习何种运动项目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学生喜爱某些项目, 并认真学习和锻炼。至于有的专家或学者还在坚持要规定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具体课时, 更是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以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例如, 一个学校的学生篮球基础较好, 可能需要8课时就能较好地掌握篮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而另一个学校的学生篮球基础较差, 要较好地掌握篮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可能需要16课时或更长时间。再如, 如果一个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是足球, 大多数学生又都很喜爱足球, 那么, 足球的课时就可以多一些, 满足学生学习足球的需要和兴趣, 让他们学会和掌握。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及其课程内容都高度重视规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这使得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既要达到国家层面提出的统一要求或标准, 又能满足各地各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并形成教学特色。

3.《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为教材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纲一本” (即一本教学大纲, 一套教材) 的状况, 使得“一纲多本”成为现实, 教材的多样化为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情况, 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展充满活力、生动活泼的有效教学, 形成教学特色,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提供了可能。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所有课程的教材都在数本甚至数十本以上, 每本教材无论编写的指导思想、写作风格还是内容选择、版面设计都各有特色, 有助于各地各校进行选择, 促进了教材建设和发展,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即使像语文这样的教材, 各本教材之间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都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可选择性。体育教材内容也非常丰富, 而学生体育学习的课时有限, 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个性风格等存在差异, 更没有必要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要教同样的运动项目内容。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出发, 只有有助于促进学生喜爱体育学习, 更好地健康发展, 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让学生进行学习, 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搞千篇一律、“千校一面”意义不大。关于“体育课程改革以来, 基层体育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放开, 实践表明, 教学内容的放开和开放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部分体育教师提供了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另一方面, 也给很多体育教师带来了困惑和困难”的观点, 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主要还是体现了大纲思维方式, 对“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念念不舍, 还是不相信体育教师的潜能和力量。如此, 又怎么能够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怎么能够促进各个学校形成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 学校和体育教师是有权利, 也有能力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且他们选择的具体教学内容更可能切合学校的实际, 更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 即使同一个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体育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等也可能不同。体育教师不是不能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是我们的个别专家不相信体育教师, 不愿意放权给体育教师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需知道, 体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情况, 最知道应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学生会学得有趣、有劲、有效。况且,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 在大学中学了许多运动项目和理论方面的知识, 他们的工作经验少则几年, 多则数十年, 怎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会选择呢?关键是我们需要营造一个相信体育教师、鼓励体育教师的良好氛围;关键是我们要让体育教师要有学习新课标、交流新课标的机会, 据不完全了解,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体育教师从未读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关键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要与体育教师平等相处、互动交流等,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和挖掘体育教师的潜能, 才能点亮体育教师智慧的光芒, 才能调动每一个体育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把更多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实际上, 课程改革10年来, 全国各地各校产生了许许多多颇有新意、富有特色, 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创造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针对个别专家说课改以后体育教师不会选内容了, 不会上体育课了这一观点, 正如一位教研员所说:不是体育教师不会上体育课了, 而是上的体育课更精彩了;另一位教研员说:只要是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 新课标的体育课一定会上得很好。因此, 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阶段, 我们主要不是要体育教师跟着做什么, 而是期盼体育教师能做出什么。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开放应该是有限度的, 放开应该是适度的, 完全放开并不利于体育课改的健康发展,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体育教学出现了随意性加大的局面”一说,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从《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层面讲, 课程内容部分是有内容框架和要求的, 在内容框架和要求的前提下, 具体的教学内容 (或具体的运动项目内容) 是应该完全放开的, 这不是随意性, 这是灵活性和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看到体育教师创编或组合了新的教学内容, 就批评其随意性加大;我们更不能因为体育教师没有按照你的个人观点来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 就进行讽刺挖苦。对于体育教师创编的新的教学内容, 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当然, 体育教师创编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都是尽善尽美,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帮助其改进和完善。至于“一些锻炼价值很高但具有危险性的教学内容很少有人问津, 教学内容出现了简单化、低龄化的倾向”一说, 我们现在要问一问自己, 为什么这些教学内容很少有人问津?这些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体育基础?我们是否用成人化、纯竞技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我们的学生?我们是否对普通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切实际地要求过高?我们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减负的要求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适合某一学段的学生, 并注重简便实用、生动活泼, 让学生学得会, 学得有趣, 并能学以致用。如果我们选择的内容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要求又不切实际地过高, 就容易出现危险, 经常出现危险, 还会有学校领导和家长支持教这样的项目?体育教师敢教这样的项目?学生愿学这样的项目?此外, 我们应该知道, 锻炼价值高不高, 主要不在于项目本身, 而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和认真学这样的项目, 并用这样的项目锻炼身体。至于说教学内容简单化、低龄化的倾向, 主要还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是体育教学竞技化、成人化教学倾向严重, 现在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联系, 要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就说成是教学内容简单化、低龄化, 实际上还是用竞技体育的教学思想, 用成人化的思维方式、用培养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要求运动动机只是想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身心健康的普通中小学生。

二、课程内容部分的主要修订和说明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内容部分的编写思想、体例风格、表述方式等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基本一致, 但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并更加完善。限于篇幅, 具体的修订和变化见《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本文就主要的修订和变化做出说明和分析。

1. 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的例举

为了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 考虑到帮助和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课程标准》 (实验稿) 相比, 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的例举, 见案例二。

案例二:课程内容的例举

学习目标:初步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1) 初步学会1~2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如初步掌握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其他新兴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

……

从案例二可以看出, 水平二运动技能方面的球类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课程内容是1~2项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例举了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或其他新兴球类活动。要特别说明是, 上述的运动项目只是“例举”, 而非“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供体育教师, 特别是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体育教师进行选择, 至于某一学校是选择小篮球、羽毛球, 还是小足球、乒乓球, 抑或是新兴球类活动中的1~2项, 都有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进行选择。由此可见, 对于水平二阶段课程内容来说, 学习和初步掌握1~2项球类运动是“规定动作”, 学习和初步掌握哪1~2项及其具体的动作方法则是“自选动作”, 这也体现了在球类项目运动技能教学方面规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2. 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描述是与学习目标“捆绑”在一起的, 即目标引领内容, 内容服务于目标并有助于目标更好地实现。对于某一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 应该涉及到评价什么和怎么评价的问题, 从而真正促进内容的选择与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一方面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新增部分。由此可见, 目标、内容、评价组成了课程内容体系, 这有别于课改前课程内容仅仅是对一个个具体知识点的描述, 至于为何选择这个内容而不选择那个内容, 学习这个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内容应该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等, 以往都不清楚, 从而使内容的选择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目标、内容与评价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可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体育教师了解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 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应达到怎样的程度, 如何评价这个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等。以下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内容部分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的案例, 见案例三。

案例三:课程内容部分的评价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将能够:

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 并付诸实施。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并进行自我评价。

由案例三可见, 如何评价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主要评价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评价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主要是“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并进行自我评价”, 这样就使评价内容和方法与学习目标紧紧挂钩, 也使学习目标不形同虚设, 真正体现了引领性、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

3. 从课程内容角度减轻学生体育学习负担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要符合“减负”的思想, 本课程所强调的“减负”, 不是要减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是要减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间, 主要强调要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贯彻“减负”思想, 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更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 更加注重在全面锻炼身心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和运用一些运动技能等。第一, 通过缩减学习领域来控制课程内容总量。《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 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并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个学习方面, 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缩减。第二, 适当降低运动技能的广度和难度。如《课程标准》 (实验稿) 水平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之一是“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项运动技能”,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到水平三才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 由此可见,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比《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学生晚一个水平学习和基本掌握球类项目的动作组合, 即降低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此外, 《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动作组合,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是要求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一些球类运动中的动作组合。“一些”比“多项”意指学生可以少学球类项目, 但需要学会、学好所学项目, 即降低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广度。这些是符合“减负”思想的。当前出现了一种观点, 说《课程标准》 (实验稿) 淡化运动技术, 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化运动技术, 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课程标准》 (实验稿) 没有一处说要淡化运动技术,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没有一处说要强化运动技术。无论是《课程标准》 (实验稿) 还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都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 都更强调为什么教运动技术、教什么运动技术、怎么教运动技术的问题。第三,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坚持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 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 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得越紧密, 学生就会学得越有趣、越轻松和越有效, 从这个角度而言, 也是在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减负”。如果教学内容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学生被动学了以后, 课外也不会运用此项教学内容自觉进行锻炼, 这可能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增负”。至于有观点认为, 某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联系, 刚开始学时也没有兴趣, 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培养。承认有这样的可能, 但更可能是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被动应付, 课外更不会运用这一教学内容自觉从事体育锻炼。为何我们不考虑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呢?

4. 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

为了真正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体育为健康的思想, 同时, 考虑到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也要从小抓起, 《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个人卫生保健, 疾病预防, 食品安全,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保健, 生活方式与健康等知识和方法。增加一些健康教育的知识, 并不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学习为主的特点,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三、对体育教师的几点建议

1. 树立新的教学内容观

体育教师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特别注意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观, 所谓新的教学内容观, 是指运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比如,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具体而言, 运动技能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考虑是否有助于既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果某一项的运动技能不能有效地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 可以不教不学, 而是应该选择对学生的身、心、社的健康、协调发展作用更大的运动技能, 因为体育教学课时有限, 学生学习和练习体育的时间有限等。再如,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这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 即教学内容要受学生喜爱, 使他们想学、乐学;二是要考虑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即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练习这样的运动技能, 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有长远的影响和作用。又如, 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面向少数具有运动天赋、想当运动员的学生, 这就需要改变运动技能越教越多、越教越难、越教越繁的现象, 学生不愿学、也学不会, 甚至还经常发生安全问题, 应该选择那些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又生动活泼、简便易学、学以致用的技能。因此, 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选择和实施的教学内容其针对性、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

2. 主动选择、设计和创编教学内容

新课程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度重视教师应从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建设者转变, 只有这样, 教育教学质量才会真正提高, 否则就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机械重复。体育教师一定要摒弃过去长期以来习惯于“领导至上”、“专家至上”的思维方式, 习惯于消极等待、被动执行的行为方式, 即领导或专家怎么说, 我就照单全收、不折不扣地执行, 完全扮演了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今天, 在《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指引下, 应该具有“我的课程我做主”的思想和意识, 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直接体验和感受教学问题, 因而更加清楚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 应该怎么解决问题;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 也是一名研究者。关于教学内容方面, 过去长期以来, 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习惯于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去实施教学, 不管这样的内容学校是否具备条件, 学生是否喜欢, 教师能否进行教学, 都必须去教, 教学效果和质量可想而知。而《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只是规定了教学内容框架, 具体的教学内容放给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选择, 这使得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切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因此, 在今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阶段, 体育教师不要再期望或等待国家层面来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而是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主动选择、设计和创编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观点认为, 不统一教学内容, 学校之间怎么比较?笔者认为, 单就教学内容而言, 学校之间如果要比较的话, 应该比较的是什么教学内容更受学生喜爱, 更能促进学生课外进行体育锻炼, 更有助于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观点认为, 体育教师不会选择教学内容?这还是“防体育教师”的思想在作怪, 即不信任体育教师。笔者很难理解这一观点, 因为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毕业于体育专业院校, 他们都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学习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而且即使是刚到中小学工作的教师, 在大学期间也进行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工作, 更不用说已经工作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富有工作经验的体育教师, 应该讲他们选择教学内容不是难事, 难就难在我们的观念和习惯改变方面。如果体育教师真正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 怎么可能不会选择教学内容。反之, 即使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不研究学生和教材, 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更不会体现出来。还有观点认为, 应该规定必修的运动项目。笔者认为, 这弊大于利, 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学校的场地设施、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 教哪些运动项目更好, 学校、教师和学生最清楚, 应该让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选择。况且, 从面向全体学生, 增进学生的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 也介于运动项目具有可替代性特点,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 让学生学习他们喜爱的、能运用于日常锻炼的项目显得更加重要。同时, 应考虑到, 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的内容应该具有共同的基础, 我们不能说篮球是体操的基础, 也不能说武术是足球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共同的基础应该是体能, 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 学好了这些知识和方法, 对于促进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技能, 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 体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应是全国所有学生必修的内容。

3. 全面把握四个学习方面的教学内容

篇4:《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教学说明

与以往的说明文相比,课程标准提出的“说明性文章”扩大了这类文章的范围,这一提法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按照文体进行教学的观念,但是,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改观。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困扰在于,语文教科书涉及的文本内容尽管不一定就是“教学内容”,但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加工。而且,语文知识不断更新、充实,呈动态性的发展样态。语文教科书的这些特点影响甚至干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因此,对很多说明性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的,学生所学的完全是由语文教师任意择取的文本内容,也就是有些专家所言的:教师所教的是“教师的语文”而不是“课程的语文”。由于不明确说明性文章的课程标准导向和教学内容,部分老师以文章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代替教学,对科学精神进行僵硬说教,或是强化说明文的“老三样”(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事物特点)。

二、问题的解决——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解读

(一)立足课标,明确导向

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了,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课程标准的教师还不多,处处以课程标准指引教学工作的教师则更少。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教师文本解读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出现了种种“教师的语文”。

文本解读基于教科书。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有必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其优化和整合的基准就是课程,具体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优化和整合的目的正是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表述了对学生的基本期望,其落实是由课时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课时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主题、内容和活动。从课程标准到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分步转换的过程:课程标准(各学段结束后预期达到的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可见,教师文本解读的基点就是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将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转化为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解析文本包含以下步骤:

1.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导向;

2.明确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学生需知道的文本内容)和能力(学生需要形成或迁移的相应能力);

3.链接教学单元,分析文本的主要知识技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达最主要的文本内容。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性文章”单元为例,教师要“明确与教学相符合的目标导向”,即了解并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方面的目标和教学建议。“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写作方面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据此,第四学段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教学导向如下:

1.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2.能够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并懂得说明事物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用说明性语言明白、清楚地说明某个事物;

3.能够把握说明性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类型;

4.能够快速地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够体会说明性文章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

以上教学导向,并不直接等同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简单地列为每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出现的说明性文章《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我们并不需要把它们当做说明文来教。对于“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这一教学要求,可以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些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的时候,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作介绍。

(二)立足单元,整体解读

日常阅读时,对于一个普通文本,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揣摩。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文本时,则要考虑其在整个学段、整册课本、整个单元中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和兴趣爱好等等,并且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如今,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以主题为主线设计,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使每篇课文的教学“各司其职”。各篇课文要为我所用,不必顾虑编者定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根据各篇文章的特色,教学要求可有所侧重,使单元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掌握。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单元导读提示,“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据此可见,该单元教学关注课标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这应当成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而“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这一单元要求则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的特点各有侧重。

《化石吟》是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诗歌教学应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行文之中对化石的赞美之情,以此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对于单元教学重点,教师不妨教授以点评标注法简练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自主归纳,以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内容要点,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教学《看云识天气》,同样是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这课继续练习快速默读,学会以图表概括法(或找出关键句)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一文,继续学习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如何描绘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品味作者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浓浓的生命意识,理解和尊重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信息较多,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用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山市》是自读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疏通文意,以创造性复述再现“山市”奇景,以此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记录神奇怪异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生命所在,《山市》是其中一篇,当然也要记录神奇怪异的内容。对这件怪异的事情,首先是令人惊疑:“世间真有此事?”接着是令人纳闷:“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最后就该是羡慕、是可惜了:“我要是也能身处其中该有多好!”因此,教学不妨由“鬼市”二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初步体会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神奇怪异”之特点。同时,拓展与“山市”一样的其他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之奥妙。

(三)立足文本,突出个性

从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里提出“说明文”(解说文)概念始,至今说明文教学仍然是“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在实际教学中,说明文就被肢解为文体知识几个要素的圈点勾画,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进行着低水平的循环教学。因此,教师还应立足文本,突出个性,驾驭课程文本的生成转化。这里所谈“个性”,一是文章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二是指文章作品的独特意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这里的“要点”,是指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而不是文本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和常识这些表面层次的内容。我们在进行说明文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即作者写作这篇说明文的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这篇说明文写给谁看的?)和个性特色(作者介绍了什么知识要点?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介绍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欣赏(科学性和知识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提醒与纠正。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既不能作简单的单方向的对象性解释,也不能对文本做简单的评判,应是一个把握文本规定性意义的过程。教师驾驭说明性文章的目的不在于课堂授予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相似的自然、社会现象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认识它、介绍它。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解读文本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或者仅停留在对故宫的对象性解释,《故宫博物院》的美在于体现了故宫的博大,更在于文章展示了说明顺序的理性美,作者介绍的简洁美。该文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教师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篇5:《金融学》课程教学说明

一、课程性质

《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本科层次各专业统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金融学专业的课内学时72个,计4个学分。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有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国际金融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教学组织

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5个单元,共20章,各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范畴(1-5章);第二单元: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6-11章);第三单元:现代货币供求机制12-14章);第四单元:宏观均衡(15-18章);第五单元:金融监管(19章)。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导读与释疑为主:提要基本内容、识记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原理、讲解重点难点; ②讨论为辅:组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为辅。③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六、学习与考核要求

1、学习和阅读

读书为主,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作业加强自主性学习,倡导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思辨,归纳整理。

(1)指定阅读书目:黄达:《金融学》(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参考阅读书目: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兹维﹒博迪:《金融学》;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国内各种版本的《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教材中选一。

(3)报刊阅读:跟踪阅读《经济研究》;《财贸经济》;《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各大学的学报(人文社科版);《金融时报》;《参考消息》等。

外文期刊:The Banker,Business Week,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考核方式:

(1)笔试分:占50%左右。其中基础性教学内容(全部教学内容的60%)的笔试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其余为自主性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自主命题。(2)讨论分:占25%,小组、班级讨论发言者、课堂讨论提出或回答问题者均给分。(3)作业分:占15%,发言提纲、作业、课程论文等。抄袭者一次扣减30分。

(4)学风分:占10%。迟到1次扣5分;旷课者一次扣10分,旷课二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

《金融学》学习复习要点

导 论

复习思考题:

1、金融学研究哪些范畴?在这些范畴中你有哪些疑问?

2、金融学的基本框架是什么?你能区分出其中哪些属于微观金融运作或宏观金融运作的范畴吗?

3、你打算如何来学习金融学?

第一讲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一般等价物;币材;铸币;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现钞;存款货币;电子货币;货币单位;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单位;主币与辅币;有限法偿;无限法偿;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人民币制度;铸币平价;黄金输出(入)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

二、复习思考题

1、你知道几种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应该怎样把握货币起源的各种学说?

2、为什么说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3、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把握货币形式的发展?你接触过哪几种货币形式?

4、货币有哪些职能?各有何特点与作用?

5、怎样认识货币的本质特性?

6、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经历过怎样的历程?

7、现行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何特点?

8、我国人民币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有哪些?

9、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哪些内容?你能简要地叙述近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吗?

10、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和问题是什么?

第二讲 信用;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信用;实物借贷;货币借贷;高利贷;信用经济;信用媒介;借贷资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用流通工具:商业信用;赊销;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信用膨胀;国际信用

二、复习思考题

1、信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信用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怎样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高利贷信用?

3、如何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4、如何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试从社会各部门的角度分析信用关系。

5、如何认识并正确利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6、现代有哪几种基本的信用形式?试列举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与作用?

7、为什么说股份公司的存在是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

8、你对我国目前的信用关系作何评价?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发展多种信用形式?

第三讲 金融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金融;金融体系;金融学科;

二、复习思考题

1、中文的“金融”与英文“finance”在词义上有何异同?

2、现代的金融范畴主要包括什么?

3、金融学科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讲 利息与利率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利息;利率;收益的资本化;单利与复利;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现值;终值。

二、复习思考题

1、怎样认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反映什么样的经济关系?

2、为什么说利息范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3、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及其作用是什么?你能列举出哪几种价格服从收益资本化规律?

4、按不同的标准,利率主要划分为哪些种类?

5、怎样理解各种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与西方学者理论的异同点何在?

6、如何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

7、怎样理解利率功能与作用的发挥问题?

8、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充分发挥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第五讲 外汇与汇率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国际支付;外汇;自由外汇;记帐外汇;外汇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现汇交易;期汇交易;银行结售汇制;汇率;外汇风险;换汇成本;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外汇?外汇有哪些种类?

2、汇率有哪些种类?目前世界上有几种汇率制度?

3、汇率有几种标价方法?我国采用何种汇率标价法?

4、决定和影响汇率的一般因素有哪些?

5、西方有哪几种代表性的汇率理论?

6、汇率主要有哪些作用?你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的作用作何估价?

7、外汇风险主要有哪几种? 第六讲 金融市场概述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有价证券;贴现;承兑;公募;私募;证券交易所;初级市场;二级市场;场内交易;竞价成交;交割;过户;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现货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投资基金;外汇市场;风险投资;创业板市场;欧洲货币市场

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市场?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2、如何正确认识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你认为我国发展金融市场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

3、金融工具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货币市场由哪几部分构成?为什么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

5、资本市场上主要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资本市场的风险性较大?

6、什么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何理解其“双刃作用”?

7、投资基金主要有哪几种?

8、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有何功能?

9、何谓风险投资?创业板市场有何特点?

10、你了解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吗?你认为金融市场的主要贡献与问题是什么?

11、你怎样看待当前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问题?

第七讲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有价证券行市;证券面值;证券市值;股票价格指数;证券收益率;市场效率;证券价值评估;市盈率;道德风险;资产组合;资产定价;无套利均衡

二、复习思考题

1、有价证券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2、怎样看待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

3、什么是市场效率和有效市场?

4、证券价值评估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5、金融市场有哪些风险?为什么资产组合能够分散风险?

6、资产定价模型主要经济什么问题?

7、期权定价模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8、何谓无套利均衡分析?

第八讲 金融中介概述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金融中介;金融机构;货币经营业;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养老退休基金;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四行二局一库”;“大一统”金融体系;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

二、复习思考题

1、银行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2、如何理解银行作为特殊企业的特殊性?

3、当代各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是什么?

4、怎样理解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同?你对当前世界上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有哪些了解?

5、前有哪些国际性金融机构?它们的主要宗旨和业务有何异同?

6、旧中国金融机构体系有何特点?

7、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的框架是什么?

8、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9、现代各国主要有哪两种金融体系?试比较各自的优劣?影响金融体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0、金融中介体系与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趋势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渗透?为什么?

第九讲 存款货币银行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货币兑换业;银钱业;全能型与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信用中介;支付中介;负债业务;资产业务;抵押贷款;贷款证券化;中间业务;信托;租赁;银行卡;表外业务;“三性”原则;“6C”原则;金融创新;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二、复习思考题

1、现代银行业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你对当前世界上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何了解?

2、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的特点与职能作用?

3、商业银行主要有哪些类型和组织形式?

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几种?

5、当代主要有哪些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有何影响?

6、商业银行为什么要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经营方针?

7、如何看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

8、存款保险制度有何功能与问题?

9、你认为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

第十讲 中央银行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单一型中央银行;复合型中央银行;跨国型中央银行;准中央银行;发行基金;现金投放与回笼;再贴现;最后贷款者;资金清算;票据交换所;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通货—存款比;准备—存款比;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监管;《巴塞尔协议》

二、复习思考题

1、中央银行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你能比较中央银行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异同点吗?

3、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有何异同?

4、你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有何地位与作用?

5、中央银行主要有哪些业务?如何分析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6、试简单描述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清算制度?

7、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在货币供给机制中处于何种地位与作用?

第十一讲 货币需求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资产选择;流动偏好;流动性陷阱; 恒久收入;人力财富;非人力财富;机会成本;货币必要量公式;“1:8”公式;资金需求。

二、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

2、如何评价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3、怎样理解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金币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必要量有何差别?

4、改革开放后为什么“1:8”公式失灵了?你认为目前我国货币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

5、货币需求有几种分析角度?在具体分析时应如何相结合?

1、资金需求和货币需求有何异同?

第十二讲 货币供给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货币供给层次;通货;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准货币;名义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存款货币;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准备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率;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发行收入;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规模管理;内生变量;外生变量;超额货币;失踪货币。

二、复习思考题

1、各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有何异同?我国目前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有哪几种?

2、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有何区别?

3、商业银行是怎样创造存款货币的?其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受哪些因素制约?

4、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的?

5、财政收支对货币供给有何影响?

6、试分析我国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7、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有何政策意义?

8、何谓超额货币与失踪货币?

第十三讲 货币均衡与社会的总供求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货币均衡;均衡利率;“软预算约束”;货币产出效应;货币紧缩效应;“三平”理论;信贷差额;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自主性交易;调节性交易;顺差;逆差;“两缺口理论”;外债警戒线;外债偿债率;外汇储备;通货膨胀;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合理预 期;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占有比例;货币工资率;单一规则;指数化政策;通货紧缩。

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不同经济体制下衡量货币均衡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和紧缩效应?

4、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才能实现货币均衡?

5、试分析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实现货币均衡?你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如何实现货币均衡?

6、国际收支的概念是什么?主要项目及其关系是什么?

7、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措施有哪些?

8、国际储备的构成与作用是什么?如何管理外汇储备?

9、外汇与汇率对社会总供求有何影响?

10、你认为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应如何保持内外均衡?

1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和度量?

12、怎样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何考察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13、如何理解和把握通货膨胀的各种治理方案?为什么许多国家治理通货膨胀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14、你怎样看待我国经济生活中发生过的数次通货膨胀?你认为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15、信用货币制度下为什么会出现通货紧缩?

16、通货紧缩有何社会经济效应?

你对无通货膨胀经济和无通货紧缩经济有何看法?

第十四讲 货币政策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货币政策;充分就业;菲力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目标制;公开市场业务;银行备付金;再贷款;信贷规模;传导机制;时滞效应;内部时滞;外部时滞;中介指标;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政策组合;米德冲突;克鲁格曼三角形;溢出效应;信息交换;国际间政策协调。

二、复习思考题

1、货币政策在经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各国货币政策为什么有多重目标?这些目标间有何关系?

3、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核心要点是什么?

4、哪些变量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我国现行选用了哪些指标?

5、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我国目前采用了哪些政策工具?

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西方学者的分歧何在?

7、为什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协调配合?一般有哪几种组合方式?

8、你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如何协调配合?

9、你对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有何看法?近期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0、汇率政策与汇率制度有何关系?你对我国的汇率政策作何评价?

11、国际政策协调有何理论依据?目前国际政策协调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第十五讲 金融监管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金融监管;集中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资本充足性;巴塞尔协议;市场约束;监管套利;金融业自律;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二、复习思考题:

1. 你是怎样理解金融监管的含义与特征的? 2. 为什么现代金融运作中必须实施金融监管? 3. 论述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4. 如何分析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效果? 5. 金融监管体制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6. 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如何经济国际金融监管的问题? 7. 为什么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8. 《新巴塞尔协议》与过去相比有何异同?为什么?

自学: 几个重要金融理论问题

一、识记以下基本概念:

金融发展;金融压抑;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论;金融脆弱性;金融危机;货币中性

二、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为什么?

3、什么是经济货币化?决定一国货币化程度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4、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高货币化程度有何意义与作用?

5、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对这两种理论有何评价?

6、你对金融自由化有何看法?

篇6: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考核说明

一、考核制定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考核说明是根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参考教材是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小学数学教育学》(汪绳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考核说明中的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不会超出课程教学大纲与参考教材的范围与要求。本考核说明是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期末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考核对象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三、课程总成绩的计算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考核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的70%。

(一)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和形式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为课程平时作业。平时成绩分四次,每次正确、及时完成

作业100%者得10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80%以上者得8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60%以上者得6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40%以上者得20分;每次正确、及时完成作业40%以下者得0分。四次作业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30%。

(二)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和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期末考试是全省统一的结业考试,它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考试,因此,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试题应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广播电视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考试旨在测试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所包含的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习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期末考试的命题原则是在考核说明所规定的范围内命题,注意考核知识点的覆盖面,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其分值在期末试卷中的比例为:4:4:2。

考试时不得携带除书写用具以外的任何其它用具。

1.命题原则

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程度及基本技能的运用。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按照识记、了解、掌握三个层次,确定了考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2.考核形式及时限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卷面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试题类型及结构

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不超过以下5种: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阅试题类型举例。附录:试题类型举例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课程”一般是指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而设置的________ 及其目标、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_________的依据和师生共同进行_________的依据,同时也是评定学生___________的依据和___________的依据。

3.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所包围的_________部分的_________叫做它们的面积。4.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几何形体的____________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

5.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________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是直观几何。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广义的课程泛指___________,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

A.一门学科

B.所有学科

C.一般课程

D.数学和语文课程

2.能力是指直接影响________,使活动顺利完成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A.活动效率

B.学生活动

C.学生思维

D.思维品质

3.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_________ 的科学。

A.逻辑推理

B.形象思维

C.数的基础知识

D.空间形式

4.判断是对思维对象_____________的思维形式。

A.一种肯定

B.一种否定

C.一种猜测

D.有所肯定或否定 5.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________。

A.本质属性

B.所指事物

C.所指对象的范围

D.外在因素

三、改错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确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

2.能力通常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如计算能力是一般能力,而观察力是特殊能力。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一般采取直线上升的循序渐进的方式。

()

4.学习兴趣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低级兴趣、后有中级兴趣,最后达到高级兴趣。

()5.学习习惯可分为稳定习惯与不稳定习惯。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编排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几点?

2.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应从哪些方面进行?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上一篇:无土栽培优缺点下一篇:麻黄梁中心小学双高双普汇报材料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