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2024-05-16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精选8篇)

篇1: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从招生规模、专业定位、培养方案等几个方面对现状进行了解,用SPSS软件分析了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一、背景

从6月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电子商务本科高校已达275所,高职院校近700所。据专家猜测,未来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但是,从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的统计得知,我国的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的84%的就业率。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在人才需要紧缺的背景下,究竟为什么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这么低?是否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有关呢?为此,我们做了一项对我国部分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研的样本范围是河南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专科共44所院校,调查的对象分为三类:

(1)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院系的分管院长及系主任。

(2)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部分老师。

(3)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三类: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二)调研的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用现场问卷调查,共发学校问卷44份,教师问卷380份,学生问卷1620份,其中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回收率分别是92%,96%,97%,对学校、教师、学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招生规模、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5个方面。

三、调研的内容及结果

(一)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规模

自这44所高校开始招生以来,截止到10月各高校累计招生30021人,其中本科学生累计招生5891人,平均每年招收737人;大专累计招生24130人,平均每年招生3016人。

电子商务的招生总体规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期间招生规模和增长速度持续攀升;第二个阶段是从20至今,总体规模略有下降并维持平稳。另外,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在年达到顶峰,此后快速下滑,而本科招生规模自19以来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波动并不大。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高职院校减少招生规模,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比较小,不同学校定位不一样。主要可能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所以,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

(二)电子商务专业定位

考虑到专业定位对于专业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对于专业定位不能清晰地界定,因此本次调研从培养定位和就业定位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目前的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关于培养目标定位,这次调研,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通才、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四个方面,调研的结果(如图1所示)。

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占68%,教师占57%,而学生占22%,有4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调研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不够深入,许多学生并不能明确分析专业的定位。

2、就业方向定位。从调研的结果看,86%的学校和有68%的教师认为在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就业。最明显的不足是有48%的学校问卷和48%的教师问卷认为在网络公司就业。不明确、自由就业的问卷比率,学校问卷占27%,教师问卷占20%。

产生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电子商务专业认识不够,同时将网络公司与电子商务公司混淆;二是目前的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模糊,导致许多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定位不准。

(三)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

1、课程体系的设置。工科学校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培养,而文科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培养,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73%的高校是既想培养技术型人才又想培养管理型人才。认为是管理类的占20%左右,技术类的占5%左右,其他的占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对专业本身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课程设置不一,这样很容易培养出一种“四不像”的人才。

2、教材使用情况。我们分别从教材的选用(指国内与国外)内容,当今经济需求相一致和社会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有21%学生不满意。原因有:第一,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第二,不同课程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叠加;第三,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

(四)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力量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许多电子商务老师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评价很好,分别占29%和26%,而对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评价很好的只占11%和10%。学生对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评价比较低。主要由于教师是真正科班出身的老师很少,这就导致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低。

(五)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

调查显示,在44所开设电子商务的高校中,有32所高校有电子商务实验室,占73%;没有的占27%。而试验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模拟试验,占70%左右。没有开展电子商务实验室的高校可能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硬软件设备较落后,培养定位模糊等原因。由于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比较容易开展,而且离电子商务专业比较近,开展体验式实验,费用又少,所以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的高校较多。

三、讨论与建议

依据招生规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接受,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电子商务人才迫在眉睫了。

(一)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定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应当从社会的需求入手,高校对电子商务各类专业人才的受训课程按需求设计,使各类人才走出校门后能够符合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并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的行动。人才培养定位是人才需求差异化时代的必然结果。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分不同层次,按不同形式有选择地进行。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应用和需求看,主要应培养事务型,商务型,研究型和战略型四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1、事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是:精通信息技术,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等。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商务知识,理解商务需求能从技术角度对电子商务进行支持。

2、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这是一种前瞻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具备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开发和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分析的双重能力。

3、研究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是某一行业或某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专家。

4、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的网络经济,网络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的精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业务协调与商务决策能力,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控制着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命脉。

(二)注重教材与课程设置的合理,突出综合性

1、在教材建设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他们组织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系统化地集中编写电子商务主干过程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还应引进大量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以拓宽学生的眼界。

2、在教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建立电子技术模块与商贸、管理应用模块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两大模块。电子商务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是电子商务的专业手段;贸易,管理是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与商务方式的结合,商贸、管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商务技巧的应用能力,这两大模块应当是有机的整体。其次,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浓缩理论教学,减少课程数量和课时数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交叉和盲目延伸。强化实践技能,是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强化,课时量可以适当增多,尤其是学生的基本从业技能,必需通过课程和实验、实践及校外课堂,将其放到突出的教学地位。

(三)注重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实行校际联合、校企联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推动电子商务国际化人才建设。“请进来”即聘请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电子商务企业专家来校讲学,使老师与学生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性。“走出去”即通过与国内外行业企业、国内外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积极派遣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经济活动运转的调研与学习;另一方面派遣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科研和学术交流,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的联合培养模式。

(四)注重学生的实验与实践

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占73%,而大部分实验都集中在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各高校应从学校的事业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电子商务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可与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整个流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对电子商务的建设意见不一,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知如何选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甚少,导致供需矛盾,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再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培养标准。

参考文献:

1、朱玉春.电子商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6).

2、莫月连,高京广.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傅震宇.浅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六红军.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5、杨善林,齐从谦,何建民.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户连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www.e2works.net cn/ztl12/1212/49279. htm.(7).

7、王学东.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2(3).

篇2: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通过对12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行调查,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质量较高的数据库,并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曹君 张小梅 CAO Jun ZHANG Xiao-mei 作者单位:曹君,CAO Jun(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张小梅,ZHANG Xiao-mei(牡丹江医学院图书馆,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篇3: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中国与泰国的交往源远流长, 近些年泰国的电视剧、佛牌等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榴梿等泰国特色食物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每年去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多,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泰国之间的交流。泰语专业作为一门年轻的专业, 近些年所培养的人才在国内外就业中稳中有升, 我们在对这种就业趋势感到欣喜的同时, 也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就业现状

泰语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小语种专业, 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泰语的就业前景, 选择学习泰语专业。泰语专业虽然开设历史较短, 但发展迅速, 专业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基础的泰国语言学习与研究, 还包括泰国经贸、泰国旅游、泰国物流等等, 可供学习和就业的选择空间比较大。据调查, 在国内, 就业选择主要有外交部、商务部、中央翻译局、新华社等;在国外, 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中国是泰国主要的进出口国, 泰国的外企非常多, 这就给泰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云南省凭其地理优势, 每年为国内外培养和输送的泰语人才在中国高校中居首位。从总体上来看, 云南省泰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 一直呈现平稳上升状态, 但是泰语专业的不断增设与发展, 使许多问题不断凸显, 如学习人数增多, 学习水平均衡, 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等, 为泰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以促进泰语专业人才顺利就业。

二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泰语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泰语专业近些年才兴起, 发展还不够成熟, 早期从事泰语学习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 导致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复合型泰语教师十分紧缺。大多数教师都是本科学历, 专业水平比较有限, 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的教师非常少, 如云南大学硕士以上的教师仅占19%, 导致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泰语教师在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许多教师只了解和掌握泰语语言这一门技术, 学校对泰语教师的授课课程分配不合理、不科学, 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一名教师教授多门相关学科的现象。由于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 导致教学方式枯燥, 缺乏创新。

2. 泰语专业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泰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还没有完善的教学模式, 受到其他语言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泰语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落后, 没有自身的特色。泰语专业同其他语言类专业一样, 以传统的“讲——学——练”为基本教学模式, 以还不太完善的教材为基础范本, 课堂教学呆板, 学生学习被动, 缺乏创新精神, 不能够满足在中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理论课程较多, 学校不能够合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 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机会, 中外交流只是凭空想象, 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3. 泰语专业基础设施落后

调查发现, 云南各高校所增设的泰语专业, 其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教学仍以书本以及传统板书为基本工具, 缺少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并且由于泰语专业发展时间较短, 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泰语专业相关参考书目比较少, 学生学习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云南省高校泰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1. 加强泰语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云南各高校在选择泰语教师时, 应提高选择标准, 选择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复合型泰语教师, 避免出现教师专业水平差异明显, 对教师授课时数分配不均的现象。选拔泰语教师, 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厚的知识体系, 还要看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选择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老师,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注重教师的创新, 定期对泰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使其在泰国语言、文化、经贸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 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2. 转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云南各高校的泰语专业应改变其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积极创新, 发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 利用学校独特的地理优势, 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 积极为学生创造中泰交流条件, 开设实践课程, 如中泰交换生交流、泰国外教授课等等, 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 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创新, 满足学生的新型学习需求, 实施个性化教学, 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

3. 完善泰语专业基础设施建设

泰语专业作为促进中泰交流的基础性学科, 其人才培养与发展应以中泰双边贸易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为依托, 这就要求泰语专业发展应与时俱进, 积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除此之外, 还要在图书馆增加泰语图书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把完善泰语专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中泰交流日益密切, 对云南各高校泰语专业的开设和不断发展, 我们在看到其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 也要看到泰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寻求合理的对策解决问题, 以促进泰语专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兰.试论云南省高校泰语教师的泰语专业知识提高瓶颈[J].科技信息, 2013 (6) :205

[2]阳亚妮.对百色学院泰语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成功 (教育版) , 2013 (10) :152~153

篇4: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关键词:高校;出版专业;专业建设;调查

中国的出版专业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随着时代发展,行业和产业对新闻出版人才的需求变化迅速,特别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发展,出版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于2013年3月22日成立,旨在充分发挥出版教育专家、行业专家的桥梁纽带和咨询指导作用,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高等学校与出版研究机构、出版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出版产学研互利共赢的协作创新平台;推进出版学科顶层设计、推动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提高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育水平、提升出版专业学科地位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摸清目前我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情况,作为教指委秘书处挂靠单位的北京印刷学院组织了专门的调查小组,针对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数据分析、深度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包括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数量、地域分布、发展层次、教师队伍、培养规模、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对各高校出版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一、我国高校出版专业基本情况分析

1. 出版专业的院校数量及地域分布

通过分析教育部年鉴、历年来教育部新增专业数据,统计出目前全国有83所本科院校开设出版专业,其中5所本科院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分别为北京印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和湘潭大学)。由于数字出版专业设立较晚,且开设院校较少,本文的相关调查将针对其中80所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院校展开。

从地域分布来看,开设出版专业的院校涵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其中华东地区有28所,华南地区有8所,华中地区有15所,华北地区有13所,西北地区有5所,西南地区有5所,东北地区有6所(如图1)。总体来看,华东、华中地区是出版专业分布最多的地区,而西北、西南等地区,则相对较少,出版资源最为丰富的是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

图1 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分布图

2. 出版专业创办情况及办学层次分析

图2 全国高校增设出版专业历史趋势图

三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开设出版专业的数量变化较大。从最初二十年开设出版专业高校数量的平稳发展,到2001年~2005年五年内的井喷式增长,直至最近十年来开设出版专业高校数量的日渐走低(如图2),出版专业的设立经历了前冷后热,而后又再度趋冷的戏剧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出版专业的专业特性有关,又脱离不了特定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出版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由于其专业性强,造成该专业认知度不高。又由于其早期定位不明确,所以在2000年前开设出版专业的14所高校中,除了北京印刷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四所二本院校外,主要都集中于一本院校,特别是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211、985等高校中。但可喜的是经过众多业内专家的不懈努力,在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终于将“编辑学”与“图书发行学”进行合并,统称编辑出版学。这为出版专业在全国高校的设立推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前提。

此后,国家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期间,各类高等院校千方百计深挖内部潜力,尽可能地扩大招生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高校以扩招为契机,将出版学作为新专业引入自己的高校,并结合自身高校特色设置专业进行招生。数据显示,仅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就有38所高校新增出版专业,其中211、985高校9所,一本院校7所,二本院校17所,三本院校5所。这些院校的加入,大大扩展了出版专业的队伍。

2006年至今,新设立出版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递减。一方面,由于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要求具备一定的特色资源或教学基础,目前符合条件与资质却仍未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已然不多。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版业内也越来越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更多与出版专业技术、专业背景相关的其他专业被业内所接收,这也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许多一本及二本高校增添出版专业的积极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一阶段出版专业受到许多三本高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高校的追捧。调查数据显示,三本高校成为这一阶段新增设出版专业的主力,占到新增该专业高校的35%以上。由于三本院校大多数为民办院校(2011年至今新增设出版专业的4所三本院校均为民办高校),其最大的特色在于瞄准市场需求。由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再加之众多民办三本院校具有共享他校教学资源、民间资金支持与特定合作企业等显著优势,且其课程安排不受教育部或教委的限制,相对比较灵活,这使得这些三本高校能够准确地锁定出版市场对人才的新的需求与定位,从而开设出版专业。

从办学层次来看,在全国80所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中,985和211类高校有20所。其余普通高校中,一本学校有9所,二本学校有34所,三本学校有17所。总体来看,二本高校最多,占到四成以上(如图3)。

nlc202309041314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出版专业的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约6.38%的院校接受专科生,博士和留学生比例则更低。2010年国家开始设置出版专业硕士,着力培养出版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该专业硕士学位点发展迅速,已经有14所高校开设;加之部分高校在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下自设出版学学术型硕士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版人才培养的层次。

图3 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办学层次比例

3. 出版专业设置学科属性分析

绝大部分出版专业未达到独立建院或系部的规模,且各高校对出版专业所属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划分也不尽相同。通过对相关出版专业所处二级学院性质、系别归属、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等关键信息的分析发现,目前80所高校对出版专业学科属性定位各有不同。其中2.5%的高校(两所)偏向艺术学类;7.5%的高校(6所)偏向管理学类;88.75%的高校(71所)将出版专业定位于文学类,而这71所高校中,又有51所将出版专业设置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其余20所则设置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

这一方面是由于出版专业相比新闻传播目录下的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在学科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拥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知识构成,但同时这些知识及理论体系又涉及汉语言文学、传播学、新闻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等多个专业,因此不同高校不同院系出版专业的设置也会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各校出版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多由院系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有着相当大的随机性。这种情况虽有助于各高校出版专业形成自身特色,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随机性的表象背后,就是近十多年来,各开设出版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建设上闭门造车,各自为战,缺乏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统一有效的专业性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出版专业的发展。

4. 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全国各高校出版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职称的占35%,副教授占26%,讲师占26%,助教占13%(如图4)。与同类专业相比,出版专业教师队伍的职称相对较高,这一方面说明本专业教师队伍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本专业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的现象。

另外,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七成以上高校出版专业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大于30%,更有40%的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出版专业教师占到了其教师总数的60%以上。可见,出版专业教师的学历程度日趋增高,理论素质日渐深厚。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师生人数的调查中发现,有的院校出版专业师生比例达到1∶3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版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此外,各校出版专业中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在被调查的高校中仍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图4 各高校出版专业教师职称比例

二、我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改及课程建设情况

调研组还针对全国各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和获奖情况、优秀课程和核心课程认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践创新基地、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查。

1. 教学改革情况

在所有被调查的高校中,各出版专业负责人都表示对教学改革重视或很重视。在关于出版专业教改思路的深度访谈中,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出版专业负责人提出:一是在课堂教学上,要从单向型教学转变为交互式教学, 通过提问、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使师生教学相长;二是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围绕“实践”二字做文章,通过组织参观、走访、调研、实践操作等方式,将课堂所学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实践成果转换为商品和市场价值;三是要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包括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在网上开设专门的课程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实施教学互动等;四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多聆听出版产业界名流的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五是要参照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多以案例形式展开教学。

2. 教材建设与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早在2009年,河南大学对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现状研究已对出版专业的教材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材脱节和落后现象非常严重,原先由辽海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系列教材早已不再适应当今出版专业教学的需求。近五年过去了,这一情况仍然改善不多。在此次调查中,只有27%的高校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或自己主编的出版类教材。有20%的被调查高校表示对教材建设是“缺乏规划的”,并寄希望于相关机构能够组织撰写高水平的出版教材。在2013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指委全体委员会议上,与会的出版教指委委员也纷纷表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部分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十分必要。

另外,调查发现各高校出版专业高水平教学成果获奖情况不容乐观,只有26.7%的被调查高校的出版专业获得过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含教材)奖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出版专业高水平教学成果还较为缺乏,需要进一步凝炼。

3. 优秀精品课程建设及核心课情况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46%拥有市级以上的优秀精品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中国编辑出版史》、上海理工大学的《出版学概论》等。调查发现,各高校出版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教指委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专题座谈,进一步了解并汇总各高校对于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意见。各高校专业负责人对编辑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集中于出版学、编辑实务、中外编辑出版史、出版法规等课程。而对于数字出版专业,调查数据显示集中于数字出版概论、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编辑、数字出版营销等课程。核心课程的总数在6~8门为宜。调研组按照出版专业教指委各位委员投票情况排序,对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核心课设置进行了汇总(如表1)。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出版专业负责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很多课程的名称并不统一,教学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版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必须求同存异,加强统一意识,增强核心课程体系对专业建设的指导性。

nlc202309041314

表1 编辑出版、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统计表

编辑出版专业核心课程建议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建议

出版学数字出版概论

编辑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传播学传播学

中外编辑出版史数字媒体编辑

出版物市场营销数字版权管理

出版法规数字出版营销

4. 校内外实践基地及研究中心设置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有46%的被调查高校设立了校外出版实践基地或校内出版研究中心。在调查中,大部分开设出版专业高校的出版实践类学时超过总学时的15%,体现了出版专业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在教育部推动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背景下,一些有实力的985和211院校与行业特色明显的传媒类学校都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如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联合组建了国家级校外人才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或研究中心为各校出版专业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三、我国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情况

1. 本科生就业率普遍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71.7%的院校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达90%以上,19%的院校就业率为70%~90%,9.3%的院校就业率为70%以下,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出版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良好。从调查问卷反应的情况来看,本科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以师范类院校居多,如吉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专业性院校次之,如北京印刷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可见,由传统师范类院校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大学和传媒类大学的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其他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图5)。

图5 各高校就业率情况及其占比

2. 就业存在的主要障碍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形式针对我国出版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出版专业本科生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33%的受访者认为工资待遇不高、本科生自信心不足;26%的受访者认为本科生没有做好长期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13%的受访者认为出版专业学生基础较差,参与实践活动以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较少也是影响其就业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在对于“所在的出版专业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和“所在的出版专业的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调查数据显示,93%的受访者表示相关学术交流一般或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以及学生与业界接触的不密切。

3. 整体考研率不高

调研数据显示,各高校出版专业本科生的考研率普遍为20%~50%,有些高校甚至低于20%,这低于其他专业的水平。很多编辑出版学的学生选择报考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的时候大多会面临着专业不对口或专业要求相差巨大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出版专业在学科定位方面模糊不清,从而在对接研究生层面教育上存在困难的现状。

四、出版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专业规模、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队伍,我国各高校出版专业建设与新闻传播学目录下其他专业相比还比较薄弱。我国出版业现有的理论还缺乏完整的体系,大部分高校的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还缺乏指导和统一,出版专业的建设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为此,调研组结合各项调研结果,针对如何开展出版专业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推进体制创新,进行跨界融合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北京市教委在2013年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印刷学院作为牵头高校进行新闻出版专业群建设,这种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联合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是一种体制创新,也是增强专业实力、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该专业群计划在3年内打造10门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北京市教委投入专项经费进行建设。这些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靠自身,出版专业建设发展还要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各校间,甚至是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跨界融合,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开展专业建设。

2.专业规模应保持增量,优化存量

目前全国高校的出版专业与新闻学等其他专业相比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在专业规模方面,还应鼓励更多院校申办出版专业,特别是目前数量较少的西南、西北等地区,增大出版人才培养的规模。

另一方面,在增加专业规模的同时,应注重不断加强现有各出版专业建设,优化存量。现有编辑出版专业主要以二本学校为主,整体水平不高,要提高出版专业的整体素质,必须要增加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合作。同时,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应面向市场,关注产业,要积极鼓励各高校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或研究中心,扩大影响力,多成立研究中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加大产学研的结合。

3.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核心课程体系

出版专业建设要适应出版产业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特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宏观视角,以使学生能从传媒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扎实掌握基本出版技能,从而解决学生现实的就业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面对目前各学校学科体系不规范、随意性较强、核心课程设置凌乱等现状,建议尽快形成出版专业中编辑出版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规范,并针对这些核心课程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向教育部汇报备案。在确定核心课程之后,教指委还应组织进行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并组织优势资源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另外,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可组织教学成果的评奖,鼓励教学创新实践并积极申报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含教材)奖。

4. 打造一流师资,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方面,首先应该优化出版专业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现在各高校出版专业的教师中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偏多,年龄偏大,且多数教师学科属性单一。下一步建设中,应提高年轻老师和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的比例,增强专业活力和竞争力。

nlc202309041314

5. 明确学科属性,规范专业建设

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比较成熟、学生培养模式相对规范的专业而言,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既需要不断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又要在实践中依据学校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积累学科优势,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品牌。在今后出版专业的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属性,并在学科建设引领下,开展出版专业建设,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路径。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出版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版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出版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出版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为出版专业今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比,与高等教育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总要求相比,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数字出版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与外向型出版人才培养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联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出版专业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出版学科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要实现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蓝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出版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不断深化我国出版学科的改革,确立核心课程,组建合理的师资力量,以有利于加强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为推进我国出版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专业建设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陈丹,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指委副秘书长;张聪,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讲师,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指委秘书;仲诚,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建伟.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编辑之友,2009(01):78~ 80.

[2]黎海英.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32~135.

[3]张晓新、张彬.中外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13~118.

[4]肖东发、李武.基于“大出版”视角培养出版人才——北京大学编辑出版 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案例分析[J].中国出版,2009(09):3~6.

篇5: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自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围绕《纲要》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众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人大学课堂。散打运动以其独具民族特色和广泛社会价值以及特有的强身健身价值,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课选项课程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高校散打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为此,笔者对重庆市5所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同行探讨。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重庆市27所普通高校30名武术教师,重庆邮电学院、三峡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渝州大学等5所普通高校各50名已选学散打的学生,30余篇相关资料及重庆邮电学院04级本科学生体育课选项情况。

1.2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从2004年9月到2005年3月通过走访对重庆市27所普通高校30名武术教师进行调查访问,调查内容涉及散打课教学情况、学生参与情况、教学效果、管理层态度、场地设施等问题。

(2)问卷调查:对重庆邮电学院、三峡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渝州大学等5所普通高校各50名选学散打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是自编问卷,30个题目中包括教材、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问题答案按三级程度量表设置。统计按百分比计算。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50份。回收率100。

(3)资料分析法:对30余篇相关资料及重庆邮电学院04级学生选项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分析

2.1散打是很受欢迎的教学项目

散打运动是我国的国粹,有利于健体防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丰富生活、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查阅从1990至2005年各类公开刊物发表的30余篇有关高校武术改革的文章,无一例外都把开展散打教学作为武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邮电学院04级学生体育选项课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散打是在乒乓球、篮球、体育舞蹈之后很受学生喜爱的热门项目,并且女生还占相当的比例。但在3382名学生中选武术套路的学生只有75名,只占2.2的很少比例。受访的30位武术教师也都认为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急剧衰退的情况下,引进散打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又可以通过武德教育更能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高校开展散打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希望,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2.2教材情况分析

在对现行教材满意度一栏中,69.6同学选择不满意现行的散打教学教材。75.2教师也反映所用的散打教材不太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教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教材的针对性差

查阅27所高校所用的散打教材,都是各学校武术教师根据多种竞技散打教材内容拼凑而编写的,目前我们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适用于高校的散打教材。自编的散打教材由于缺少仔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普遍没能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特点。高校散打教材应突出其教授对象为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体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2.2.2教材缺少先进的理论

高校散打教材理论太陈旧。由于普遍使用的是自编教材,根据调查,有17.3的教材没有理论部分,虽然有82.7%的教材有理论部分,但教材的理论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与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教育目标不相适应。要想彻底改革学校散打教学现状.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认真研究学校散打教育,明确学校教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关系,提倡“尚武崇德,健身养身”的民族体育精神。

2.2.3教材的内容不足

只有2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设置合适,63.45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中具有实效的实战和防身技巧内容过少。总体反映出散打教材内容不足,没有充分反映学生的需要。

2.3课程安排分析

2.3.1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客观因素,重庆市高校的选项课教学是一学年教学制即一个运动项目学习一学年,一共64学时对250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78.8S的学生认为课时充足,只有14,5的学生认为教学时数不足。大部分选学散打的学生都还是较满意现行的课堂教学时间。但有部分学生希望能调整学习时间段,希望安排晚上或周末,不影响平时的专业课学习。

2.3.2教学模式

在对散打教学模式满意度一栏中,有65.4的学生不满意现行的教学模式。84.1的学生认为散打应增加课外训练和课外辅导。这表明,学生们认为当前散打课的模式太单一,希望能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在与一些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散打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必须增加课后辅导和练习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散打教学如何调整教学结构,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深化、提高,也就是如何建立“课内外~体化教学模式”,是散打教学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2.4教师情况分析

2.4.1师资情况

对重庆市27所普通高校30名从事散打教学的武术教师调查发现,其中专修散打专项的教师有6名,只占20。有10名武术教师是从其它专项改项教武术散打课,占30说明重庆市高校散打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特别在近年各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这种生师比例失调的情况将更加严重。各高校应根据条件引进或培养专业散打教师,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散打教学师资需要。

2.4.2教师教学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重视方法。根据对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度一栏调查,57.3的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比较满意,但有66.6的学生对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感到一般,这表明,当前散打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单一教师们自己没有把散打课当成重要学科来认真对待,这势必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事实上也有许多教师已在散打教学改革的探讨中,从自身实践出发,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河南科技大学申国卿等的《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分析》及鞍山科技大学卢昊的《谈如何提高高校散打课的教学效果》等,都是对散打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要把课堂讲授、自学辅导、交流比赛、电化教学、比赛欣赏等各种方法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还提出了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借鉴的。

2.5学生情况分析

2.5.1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偏差

对250名学生选学散打课程的动机调查显示,有57.2的学生为了学习格斗技能选修,29.5的学生出于增强体质的目的选修还有22和13的学生是对散打的好奇和完成学分选散打,可以看出他们学习散打的动机主要是通过学习散打获得格斗技能。有56.7A0的学生不会把散打作为终身锻炼项目,反映出学生的短期功利思想严重,以增强防身制敌能力为主要目的。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散打认识太片面,受到武打影片,武侠小说的熏染影响严重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增强格斗能力不应是我们学习散打的最主要目的,学习散打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是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培养优良的品德的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5.2学生基础弱

在学生武术基础情况一栏中,250名学生只有13.45的学生选择有一定武术基础,说明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差。这一结果与刘逢翔等对“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l5]。这说明中学阶段由于缺乏武术师资以及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武术课开展的状况很不理想。对高校进行武术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学生的武术基础差,严重影响散打教学的效果,这是现阶段各高校散打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5.3教学效果

在选项课结束后坚持散打练习情况一栏中,250名学生只有47名填写坚持散打训练,占18.8。有148名学生说选课结束后,没再接触过散打,占59.2。说明虽然散打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我们的散打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通过散打的学习反而使学生失去对散打的兴趣。这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6其它影响教学情况分析

2.6.1场地、器材条件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在对教学场地情况一栏中,有 24.5学生认为场地、器材有保障;50.2%的学生认为场地基本保障,器材不足,但还是有争夺场地的现象,有35.7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很难保障教学效果。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

2.6.2上层领导对散打有顾虑

对上层领导重视度的调查中,通过对30位教师及部分体育部、系主任的访谈,了解到学校上层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教学并不十分支持,有些领导认为散打运动是拳打脚踢,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安全危险。还有一些领导认为目前学生性情浮躁,行为规范较差,散打运动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导致打架、斗殴,影响学校的稳定。领导对散打的不了解和误解,严重影响散打在高校的发展。重庆市高校近十年没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散打比赛,极大地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结论与思考

综合分析可以认为,重庆市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欢迎散打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以学习格斗技能为目标100的学生较多,学生中还存在短期功利思想,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比较狭隘。现行散打教材编写严重滞后教学师资不足,学生基础较弱;教学模式单一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场地条件简陋;上层领导对散打有顾虑也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篇6: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本文对近来由国内6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21套英语写作教材, 在编写原则、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英语写作教材过于注重英语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教授,教学内容的重点以词、句子居多,写作教材的体裁覆盖面不广,教材中很少体现体裁意识.本文提出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应加强语篇意识和体裁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作 者:蔡慧萍 CAI Huiping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写作教材   语篇   体裁意识  

篇7: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或样式,它与管理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各自使用的范围和处的层次上。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划分成不同的管理模式。按照管理的主体,可将其划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等。也可将其分为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门管理部门)、混合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与专门管理部门两种模式并存)。还可按照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其分为传统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现代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面按照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来进行调查分析。

1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类型与数量

传统式管理是指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管理。一般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开展体育活动等都是由体育部门负责,为方便体育部门使用,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场馆就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规格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学校会根据体育部门的需要而专门成立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机构,而此类休育场馆管理者仍是对体育部门领导负责。表1显示,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76.5%。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是学校专门成立的中层管理机构,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如体育学院成立的体育场馆处。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质量高,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场馆开放意识较强。在陕西主要体现在西安体育学院。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综合,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使用和维护的需要将责任区分开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承担。主要表现形式为综合类大学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的管理。如,西京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最具有代表性,西京学院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维护和保养等则有神禾公司负责。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维护和保养等则有后勤集团负责。陕西高校中这种管理模式占17.6%。

2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的体育场馆运行效率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使用价值和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体育场馆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向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层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陕西高校体育场馆运行中,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占比最多,达到近60%;认为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近三成。反之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占比最少,仅占12.5%;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近三成。可见,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

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效果怎么样,应该怎么管理、与学校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问题,对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人员的态度进行了访问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有6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12.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混合式管理给体育使用部门减轻很多工作负担,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协调起来比较麻烦。有5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设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认为专业化管理重科学,有水平;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的严谨也会带来不灵活的负面影响。有4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自己管理使用方便,持不满意态度的认为管理水平不高。

4学生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如何管理,高校学生的态度将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随机抽取在校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结果显示,有47.6%的学生赞成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但也有13.0%的学生持赞成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有39.4%的学生支持混合式管理模式,如表4所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向往学校体育场馆的创新、科学、高效管理。

5社会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服务社会功能,社会体育锻炼者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程度的重要尺度,随机对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的社会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如表5所示,有43.5%和31.8%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但也有14.7%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规范、服务好、有层次;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主要认为使用方便。

6结论

通过对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更倾向于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学生和社会公众更支持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和混合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8: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英语人才校内培养与社会需求呈现脱节现象,所培养的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竞争力。严峻的现实表明,英语专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抛弃陈旧办学理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基于此,本文将对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5所不同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河北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调查的范围为河北省5所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这5所高校涉及地方工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院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一所学校100份,收回473份,有效率为94.6%。问卷共10个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学生对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需求的了解状况;三是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基于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具体现状和问题如下:

学生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共涉及了4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你对理论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中,83.8%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奠定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在第二个问题“你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中,只有30%的学生选择了“了解”并“认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第三个后续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会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中,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只有37.8%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职业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第四个问题“在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如何”中,90%的学生选择了“理论教学远远超过实践教学”,10%的学生选择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重相当”,选择“实践教学远远超过理论教学”的为0。由此可见,在这5所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中,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并不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变得尤为迫切。

学生对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需求的了解状况也涉及了4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你认为目前人才市场上,英语人才状况如何”中,87.8%的学生选择了“供过于求”,没有学生选择“供不应求”;在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英语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如何”中,78.9%的学生选择了“严峻”;在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英语从业人员需要哪些知识”的排序中,95%的学生都将“商务”和“翻译”排在了前两位;在第四个问题“你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英语从业人员还需要哪些能力”中,90%以上的学生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做出了选择。由此可见,学生对当前英语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也意识到了“商务”和“翻译”及相关的能力对就业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看法涉及了2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你对职业能力的了解”中,53.2%的学生选择了“了解”,而在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职业能力是一种怎样的能力”这个开放问题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提出相关的观点。由此可见,学生对职业能力的了解还是欠缺的。

二、河北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针对如上的现状和问题,河北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探索具有鲜明特色且操作性强的模式。

1.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河北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

2.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导向,河北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走“语言+技能”的人才培养之路。这样,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英语人才既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可以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这样英语专业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要求,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教学中心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强调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河北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决定了英语人才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河北省地方高校应该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本文针对英语人才校内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象,对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上一篇:倾听母爱作文600字下一篇:酒店值班经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