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2024-05-09

探索(共8篇)

篇1:探索

〈探索规律〉教学探索

晋江磁灶张林中心小学

张秀霞

2012年3月28日,有幸能再次聆听以前的老同事阿育老师的一节〈探索规律〉,感触颇深,感动的是阿育老师现在虽然身为校长,却还是雄风依旧,依然把课堂教学作为第一生命线。整节课时间安排紧凑,节奏分明,目标明确。

在这节课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1、教师平时的潜心浇灌:作为一节有一定难度的复习课,从孩子们精彩的互 动中可以看出它们清晰的思路,这和孩子们扎实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它都 扎根于老师平时的有效教学。

2、老师备课中心有学生:由于是一节难度较大的复习课,学生的基础怎么

样?怎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老师经过精心到舍,制定出了比较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纯粹为了哗众取宠。在这个基础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3、教师课堂上精心引导:老师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规律:如1、4、9、16等这一列数的规律。同时,我也觉得有几点还可以这样做的:

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本节课中的“青蛙的只数与眼睛、嘴、腿的关系”以及“猜数游戏”两个环节都可以删掉:一是前者前面早就学过,对于本节课来说一没提升,二是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占用了宝贵的时间; 后者与本节课的关系不大,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2、数学方法的提炼和数学模型的建构:在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的规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规律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提炼和建构探索规律的数学模型,并能应用它去探索新的规律。

3、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定位要合理: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要有序:老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和思考,如先从横的角度观察有什么发现,谁有不同的发现,让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再进行其它方面的观察。

5、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所取舍:由于复习课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繁多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设计时应该选择比较重点的内容,并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有序地观察、探索。

课无定法,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设计,不同的班级,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在教学的生成又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在教学的路上让我们一路探索,不断成长。

篇2:探索

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前进

——机场小学大学区成员学校金光门小学先进事迹材料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莲湖教育沃土上启动以来,金光门小学在机场小学大学区学区长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承担教学管理中心之重任,支持配合大学区的各项工作,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有力推进大学区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确保“大学区管理制”工作顺利开展 金光门小学作为大学区成员学校,坚决服从大学区管理,积极参加大学区联席会议,为了确保大学区管理制工作顺利开展,特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校长胡瑞同志为组长的金小“大学区管理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全面落实,总结表彰等具体工作。

二、借“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之东风,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能力发展

金小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升教师职业幸福。大学区邀请远东二中教研室刘鹏老师做师德教育专题报告,还邀请西安市心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尚华老师做心理健康培训,两次活动金小精心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使教师受益匪浅。金小积极为大学区名师工作室推荐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大学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金小市级骨干教师赵娟老师被聘为大学区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导师,赵萍、王稳宁、刘娜、杜晨、许倩分别被聘为语文、数学、体育、音

乐、美术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金小大力支持学区教师交流工作,金小选派教导处副主任杜娟、英语教研组组长张文君两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分别前往机场小学、西桃园小学,机场小学选派大学区美术名师工作室导师张萌老师,西桃园小学选派市级教学能手李萍老师前来金小进行为期两年的大学区交流。四位教师作为大学区校级之间的使者,不辱使命,将学区各校优秀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进行传递,深受学生喜爱,赢得家长的称赞。

三、借“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之东风,加强教学交流,提升工作水平

1.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学区教师专业成长 金小高度重视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组织大学区美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金小荣获“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西安市一等奖、“

体会感悟等和与会同行进行分享,有力促进学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3.举办硬笔书法大赛,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在金小的精心的组织下,大学区在“六一”前夕,组织学学区内三千多名学生开展了“书中华美文、传华夏文明”小学生硬笔书法大赛,顿时,学区内掀起了“人人书写规范汉字,人人书写中华美文”的活动热潮。

四、借“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之东风,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金小作为大学区教学管理中心,高度重视大学区教学质量的提升,精心组织大学区教学质量监测考试、教学质量考查活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学区教育质量优质化。在监测考试中,真正做到了统一试卷、统一监测时间、统一阅卷、统一质量分析,统一教学质量反馈。为了全面分析学区教学质量现状,进一步强化学区教学管理和监控,金小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反馈工作,学区教学管理中心负责人金小胡瑞校长全面细致地教学质量分析有效提升了学区各校的质量意识,明确了学区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五、借“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之东风,彰显德育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金小积极参加大学区举办的班主任工作论坛,市级先进班主任王薇老师以及区级优秀班主任张娟利两位教师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生动的案例诠释着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幸福,让学区班主任共享班级管理智慧。金小还积极参加大学区绿色环保主题教育,金荷13名少先队员和老师代表用实际诠释绿色环保理念。金小还积极参加大学区

“缓堵保畅从我做起,交通安全一路畅行”主题实践活动,金小师生、家长向路人发出倡议:不闯红灯,多走路,多乘公交,少开车,让西安的道路更通畅,天空更蓝。动有序而紧凑,不但得到交警部门的大力支持,而且赢得路人的赞扬。

此外,金小还非常重视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的舆论宣传工作,及时撰写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简报,将工作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及较有影响的活动及时撰写信息报道,在我校校园网站、莲湖区教育局网站进行宣传,同时,学校还及时将大学区管理制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装订成册,以备查阅。

“大学区管理制”工作已在莲湖教育沃土上生根、发芽,在今后的工作中,金小还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持之以恒将此次工作做实做好,相信在大学区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区管理制的探索之路会更坚定、更坚实。

篇3:探索

性.高中数学第二册 (上) 第22页例4:已知|a|<1, |b|<1.求证:a+b1+ab<1教学中, 证完该题后, 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变式研究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 然后请同学展示研究成果.小组1:若|a|<1, |b|<1, 则a+b1+ab<1小组2:若|a|<1, |b|<1, 则a+b1+ab<1略加启发:题中的字母可具有丰富的内涵.小组3:若α、β≠kπ+2π, k∈Z, 则sinα+sinβ1+sinαsinβ<1小组4:若x、y同号, 则2x+2y<1+2x+y学生通过改变原题的条件和结论, 对原题外在形式表达进行了改变, 这使得对问题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

三、反思思维策略, 引导总结回顾, 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学生在解题是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的思维策略却从来不加以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 方法不当, 逻辑混乱, 叙述冗长等不足, 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 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思维策略.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回顾, 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2.已知a、b为正数, 且ab=a+b+3, 求ab的取值范围.

法一:ab=a+b+3≥2姨ab+3姨ab≥3∴ab≥9

法二:设ab=k则a+b=k-3 a、b是x2- (k-3) x+k=0两根Δ= (k-3) 2-4k≥0 k≥9或k≤1

法三:a=bb+13∵a>0

法四: (a-1) (b-1) =4 ab=a+b+3 (a-1) + (b-1) +5≥

四、反思思维定势, 巧设陷阱, 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质的理解

学生的错误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图”来表达三维空间的“物”的一门课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 空间想象力较差, 这是学

习得以纠正, 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即以自我反思为前提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陷阱, 让学生尝试错误, 引导其反思, 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

值时, f (x) ≥0对x∈R恒成立?

解:当且仅当a2-1>0且时, Δ=4b2-4 (a2-1) (1-b2) ≤0, 对x∈R, f (x) ≥0恒成立.

反思:解题开始就先入为主, 认为f (x) 是二次函数.忽略了对a2-1=0时f (x) 为一次函数的情况.

五、排列组合、概率中体现

对于某些排列的正面情况较复杂, 而其反面情况较简单时, 可先考虑无限制条件下的排列, 再减去其反面情况的总数.在概率计算中则可以通过1减去其对立事件的概率.

例4.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的中点, 共10个点, 在其中取出4个不共面的点, 不同的取法有 (%%) 种.

分析与解:该题当然可以用直接法求解, 但怎样合理分类令众多考生“雾里看花、不知所措”;若有考生能想到“通过求得问题的对立面” (即4个点共面的情况) 这种间接方法求解的话, 则问题变得较为明朗、易解, 具体解法如下:从10个点中取出4个点的取法有%C410种, 而四点共面的取法可分以下三类:第一类, 4个点恰好在四面体的同一面上有4C64%种;第二类, 4个点恰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顶点有3种 (如平行四边形EFGH) ;第三类, 4个顶点恰为一条棱上的三点和相对棱的中点有6种 (如△BCG) ;所以符合条件的取法数为:%C410-4C64%-3-6=141种.故选D.

总之, 对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求解繁琐、难度较大, 不妨就打破思维常规实行“正难则反”策略, 转化为考虑问题的相反方面, 往往能绝处逢生、开拓解题思路、简化运算过程.同时在问题解决时加强学生反思思维的训练, 才能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生学习该课程的最大障碍。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这就需要在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人结合制图课的特点, 对该课程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尝试。

一、以实用、够用为目的, 合理调整制图课的内容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顺序, 重新选择课程内容, 设置有效的教学实训环节, 突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1. 简化立体表面交线的教学。

立体表面的交线包括截交线和相贯线。这两个内容是整个制图教学的难点, 但在实际绘图时碰到这类交线时, 一般是采用近似的画法, 用圆孤曲线来代替各种复杂的交线。因此,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调整:在讲授截交线时, 只介绍平面立体和圆柱体截交线的画法, 对于圆锥体截交线, 可作简介或删去不讲。对于相贯线的内容, 在实际零件中出现较多的是两圆柱正交和圆柱体与长方体相交两种情况。其它的相贯线:如柱与锥相交等出现的机率较少, 在教学中可以只介绍前两种相贯线的近似画法, 有利于提高实用性, 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2. 整合内容, 优化教学。

制图教学通常是按章节进行讲授, 学生所获知识概念是台阶式堆砌在一起, 不利于其综合知识的全貌, 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各知识的分界, 强化整体功能。如可以将正投影法、基本体的视图、轴测图、组合体、图样的基本表示法等内容进行整合。以体为中心, 加强体与视图、体与各章节的联系。其中组合体是基本体与零件的桥梁, 在这一节内容中要精讲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及其应用, 培养学生由视图构画轴测图的能力, 使学生在图、物转化的表达过程中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各知识点应互相穿插, 融会贯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从三维到二维, 再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 实现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转变。

制图课作为技术基础课, 一般都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一年级开设, 学生刚初中毕业, 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 头脑中的立体概念较少, 因而在投影理论的学习中感到吃力, 往往想不出立体的形状。针对学生的特点, 介绍投影作图的知识时, 采用“先从三维到二维, 再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来解决传统图学教学中凭空想象问题的方式, 具体分三个过程。

1.学生建立三维空间“体”的过程。让学生用橡皮泥等工具照着一些简单的立体模型, 捏制各种几何实体, 使学生充分了解基本体的形式, 感受到型体的虚、实之分和方向之别, 明白了体与尺寸的关系, 头脑中不断积累了立体的表象, 表象积累多了, 空间感性知识就增加了, 容易想象出空间形体的形状。

2.由三维空间“体”转二维平面“图”的过程。由教师启发, 引导学生将橡皮泥构制的物体通过推压由厚变薄直至成面, 从而形成了平面图形, 学生可以照着压成的平面画出图形, 并按三个观察物体的垂直方面压画平面图形。这样制图的理论概念“投影”用“压平”、“视图”用“压平图”来替代更为直观, 为抽象的正投影和三视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压和画中体会了三视图的关系, 深刻理解了投影规律的内涵。

3. 由二维平面“图”转向三维空间“体”的过程。

引导学生对照简单的平面图样, 想象构造物体, 再用橡皮泥捏制出想象的立体。经过反复的构体训练, 学生逐步掌握了“二维平面的图”与“三维空间的体”之间相互转换关系和规律。由图构体时, 学生将意识中的立体信息用橡皮泥捏制的实物表达出来, 这比抽象的凭空想象要深刻得多, 也是提高空间想象力的最佳方式, 并为后续内容“补缺线”、“二求三”等读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在以上的这种“先从三维到二维, 再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方法下教学, 能够起到二维、三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作用。由于学生动手参与了“三维体→二维面→三维体”的制作转换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 形成了空间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能将“三维体→二维面→三维体”的转换过程, 用三维CAD实体建模技术进行配合演示总结, 效果会更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探索现场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教学搬到生产实习现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仿真或实际的生产实习现场实施教学过程, 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教学效率, 巩固教学成果, 较好地解决了制图课学完后学生看不懂机械图样的问题。采用现场教学时, 除了教师演示和讲解零件的加工过程, 条件具备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加工, 效果会更好。

总之, 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以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笔者根据职高学生的特点, 从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环节上进行了改革、探索和研究, 特别强调二维平面“图”与三维空间的“物”相互转化的思维模式, 采用“三维”的引入。实践证明,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需要和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对机械制图课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强调二维平面“图”与三维空间的“物”相互转化的思维模式, 在切实传授基础理论的前提下,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现场教学,三维建模

参考文献

[1]董国耀, 李莉.关于图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孙根正.关于制图教改问题的研讨综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篇4:探索,继续探索!

今天,我们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气和煤来发电。但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已经出现了短缺。仅仅在一千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大部分煤矿就已经被开采了。所以,找一种新的洁净的可再生资源迫在眉睫,比如太阳能。

探索中的困难

研究并充分利用太阳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太阳可以持续提供能量,但太阳能发电站要占用很大的空间,并且只能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才可以发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利用太阳探测器和望远镜来研究太阳,并研制太阳能电池,希望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也能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发电厂成本高且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是导致太阳能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大问题。太阳能一旦被广泛应用,就可以为人们的房子供暧、照明,还能驱动汽车。

研究下去

科学家研究太阳能的路途还很遥远,但是,他们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希望能发现更多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方法。终有一天,太阳能会为人类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你知道吗?

美国宇航局往水星发射的“信使号”探测卫星上装有太阳能电池板。但是,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还需要为探测卫星设计一些遮光件,为的是防止探测卫星的温度过高。

算一算:

一个家庭一天需要用多少度电?让父母带你看一看家里的电表,并学一学怎么读电表。KWH是一个计量单位,意思是千瓦时,就是1000瓦每小时。1000瓦每小时就是通常我们说的1度电。

1.记录下今天的电表读数。

2.24小时后,再次记录电表读数。用第二个读数减去第一个读数,得到一天的用电量。例如:

周六上午10点:7899千瓦时

周日上午10点:7928千瓦时

一天的用电量:7928-7899=______千瓦时

3.如果1千瓦时电的费用大概是5角左右,那么,用这么多电一共花费多少?

4.如果你的家庭每个月要用200度电,那么,你每个月需要向供电公司交多少电费?

篇5: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论文

“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我校的学案教学改革是春从七、八年级开始的。本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谈谈“学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历史学案教学取得的成绩

1.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实施学案教学以后,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课堂上要求教师少讲,多让学生去表现:学生结合问题去读教材、找要点,学生针对问题讲答案、说思路。以“讲”闻名的历史教师,刚开始还真的不适应,不放心。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比“讲”的差,很多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全能独立完成,个别知识也许有不同的理解,但通过学生间的辨论,知识分析透了,理解更清了。课改后的历史课堂,由“学生围着教师转”变成了“教师围着学生转”,教师成了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一节课下来,感觉比原来轻松多了。教学理念的变化,不仅解放了自己,而且解放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2.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理念下,学生知识的取得是自己主动获取,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学案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得到了锻炼。

3.课堂效率提高

历史学科因其独有的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而深深的吸引学生。课改后,教师的上课与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依据―――“学案”,师生围绕设定的学案而实施教学活动,课堂的随意性没有了,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课堂活动紧张了,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4.教研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增强

学案教学实施后,教案变为学案,师生共用。为提高学案的质量,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原来多是在统一命题时在一起商量,现在几乎每一课时都要商量。原来的教案与上课基本分离,现在的学案与上课合为一体。多年的教材又认真看了,课标也深入钻研了,资料也充分利用了。

在这样的过程中,自己教研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合作的意识也增强了。

二、历史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集体备课做的不够好,说是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学案承包责任制”,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次数少,没有集中时间针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交流。 学案的设计不够合理,试题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自己学科的设计流程,学案编写的.随意性较大,学案的落实不够好,没有及时检查学生的学案的填写情况,没有及时督促学生巩固学案的读背,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要求不严。

批改、讲评不够,对学生填写的学案,教师自己批改的太少,多数是由学生自己更正或同桌互改,对学情了解不够,因此讲评的针对性不强。

三、对历史学科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历史学案教学扎实开展下去,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加强教研,把集体备课落在实处,不唱独角戏,不搞承包制。发挥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合力。

第二,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认真讨论,形成自己的学案设计流程和模式。教学过程是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案质量好坏的关键。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拓展延伸、盘点收获、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尽量不要设置成试题,要把教材内容分成几个小块,然后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及明确的完成时间等,以此来规范、指导学生的自学,这一过程老师要巡回教室,了解学情。

交流展示:同桌或小组交流预习情况,互相督促、落实,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材的基础内容。拓展延伸:把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提高。

盘点收获:教师结合知识网络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点,把知识系统起来。

学以致用:可分两部分,一是必做题,主要是基础知识,二是选做题,主要是能力提升,分清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都有成就感。

篇6:探索

摘要:

在IBM计算机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中,我们结合《纲要》的教育理念,运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的探索反思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就仿佛一个在时光隧道中成长的孩子:刚探索时“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幼儿;“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就像充满好奇的儿童;发现“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青春期懵懂的青少年;我们也将迈着努力的步伐向“成熟”的发展方向前进。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

整合《纲要》

反思

小小探索者项目是我们与教育部和IBM公司共同进行的“计算机、软件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研究。幼儿园共授赠了8台探索者电脑,课题组的老师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赋予我们面前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在分析了幼儿园具体情况后,我们发现: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如何将有限的软件内容融入到无限的幼儿活动内容中;如何将幼儿的兴趣点与项目软件巧妙的结合;如何克服软件中个别领域内容缺乏与我们本地区幼儿发展水平偏低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在将“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作为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中,我们正经历从迷茫——理解与发现——困惑——追求与努力——成长的艰难历程。更让我们在行动研究中,一点点的积累对幼儿园科研工作的理解,一步步的走近新《纲要》。

历程之一:新生儿期 ——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

我园是昆明市一级幼儿园,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活动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分析我园具体情况,我们了解到:在2000年配备了一间电脑室,幼儿园曾尝试过幼儿电脑教学,曾走进了“将幼儿对电脑的学习作为学习目的”的误区。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师电脑专业技术的限制,多媒体教学也只能图片及动画的运用。没有真正将多媒体软件与幼儿园进行整合。

随着《纲要》的颁布以及小小探索者项目的开始,我们更加坚定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心。在这个阶段,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认真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结合《纲要》的新理念探索如何将小小探索者软件内容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整合。教师们首先对班级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班级中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80%,孩子们多多少少对计算机都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但还是有大部分孩子不会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孩子是否应接触计算机有很大的争议,一些因为沉迷与电脑耽误了学习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向家长介绍计算机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先争取家长的支持,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对孩子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实际上这样的研究是表面化的。然后了解IBM项目及软件的内容,努力将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拉在一起。

这里我们就用几个例子走进课题研究。举例一:数学活动《寻找软糖豆》

(一)在研究IBM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中,集中教育活动是一个核心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们都积极的查找软件项目里的教育资源,大家都觉得直观、形象、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生活化的情景和巧妙的错误提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教师们在与本班幼儿实际课程做联系时,我们发现:数学和科学活动的素材较多,音乐和美术的活动素材较少。在公开观摩后我们看到,许多活动软件与课程的结合较为牵强,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不高。如:在这一节活动中,教师将软件进行了投影,并点击按钮介绍使用的方法,整个活动就不断让个别幼儿操作,最后达到按方向指示寻找软糖豆的目的。这样的活动甚至沿用了传统的方法,错将软件的学习作为了目的。研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引发的思考:

我们课程活动的效果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研究工作符合纲要的要求吗?

对照纲要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意识到此阶段我们对项目软件与课程整合内涵的理解是不够的。所谓电脑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将软件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将电脑软件融入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使之与幼儿活动的其它要素发生联系,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综合地为教学服务,为幼儿的成长服务。我们在环节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同时。也意识到我们在新事物面前就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充满好奇又困难重重。

历程之二:婴幼儿期 ——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

在重新理解了整合的含义后,教师们对《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对照和分析,我们发现:就集中教育活动来说,软件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每次活动都将软件探索作为主要环节,可以将幼儿在活动区自主探索后的结果,在活动中与大家的探索成果分享;可以作为抽象内容具体化讨论引发的前奏环节;也可以是集中活动结束部分,幼儿知识性拓展的延伸。教师们在探索中发现了整合的灵活性,大家研究的积极性又再一次被调动了。举例一:数学活动《小兔拔萝卜》

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了一课三研的形式。将上一阶段不成功的案例进行集体研讨,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执教教师将活动的内容改为了《小兔拔萝卜》,教师创设了按方位跳格拔萝卜的情境,大家有的当裁判、有的当小兔,孩子们在游戏的气氛中巩固对方位的认识和理解。正在大家探索正浓时,教师引入了软件《寻找软糖豆》,让孩子分组自主操作,为孩子的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间。活动之后,我们发现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但活动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最满意的状态。效果:

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思维活跃,同时也遵循了《纲要》所提出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这一阶段我们发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孩子生成的主题网络,不能恰当的和软件的知识对接,或者是所生成的兴趣点与软件内容的偏差。如:教师在主题有趣的图形中,发现孩子对图形建构游戏特别感兴趣,于是想用“萨米科学屋”之“工作间”开展孩子的图形建构探索活动,但软件的目的与建构游戏的目的发生了冲突,前者是以图形的创造和表现为目的,后者则是以科学的观察力为目的。引发的思考

整合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幼儿园、老师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的反思:

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纲要》中的工作要求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主题课程设置的专业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握好教师与孩子、软件与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尺度。

历程之三:儿童期 ——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

1.我们对软件与课程整合的新认识:

(1)只有将幼儿对软件的自主探索放在最前和最关键的位置,才能实现二者真正意义的整合。

(2)在幼儿自主探索中,教师对幼儿问题的记录,是主题产生和延续的前提。我们从新审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首先,建立幼儿区域探究活动观察记录表,及时收集孩子的发现与困惑,和孩子一起讨论主题网络的设置。这样,调动了孩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然后,灵活地运用软件中内容,结合课程的需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转换其目标。对软件上的难点部分,可作为延伸的主题分支,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让幼儿到更广阔的计算机网络中寻找资料,让幼儿充分的得到自主发展。

我园在经历了三次实践后的效果,大班的教师发现幼儿对“萨米科学屋”之“分类站”探索的兴趣较浓,但幼儿对动物各种种类和生活习性的不了解,造成了自主分类活动的困难。于是教师在活动中巧妙的用参与者的身份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和策划者,收集幼儿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与幼儿一起制定网络图。这时我们发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群体中,蕴藏了许多的科学奥秘。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探究欲望,教师们充分发挥家庭计算机网络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引下,寻找相关的资料,并用分享日活动时间,给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的机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教育资源。引发的思考:

幼儿自主性获得发展的同时,教师如何把控幼儿主体性与教师的指导性之间的关系?

主题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反思:

幼儿的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过多的指导又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在幼儿教育中更显得重要。众所周知,在我们周围沉迷与计算机网络或游戏的孩子屡见不鲜,虽然IBM软件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的运用工具,但教师恰当、正确的引导也是项目最终发挥其重要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特征、能力发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更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灵活的因材施教能力,接住每一个幼儿抛来的球。

历程之四:青少年期

————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

幼儿园的教师们在针对IBM软件进行课程设计时,感到最为困难的就是小班这一年龄段。我园有两个小班是IBM项目探索实验班,班级幼儿年龄为3-4岁,他们年龄小,孩子们大多缺乏电脑软件中出现的生活经验。小班的教师们尤其在选择软件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时,感到软件大部分内容对本年龄班的孩子来说较难。举例一:

刚入园的孩子,本来“萨米???”之“大大中中和小小”所创设的情景非常的符合小班的幼儿,孩子们往往只能先区分掌握大和小的概念,但软件中中中的形象不能抹去,教师在展示大大小小及适合的鞋子时,不能避免的中中反而造成了孩子们概念的混乱。另外,软件中音乐的内容较多的打击乐器及节奏的练习,教师选择较为困难。引发的思考:

软件的有限内容与幼儿的无限兴趣的矛盾? 我们的反思:

历程之五:成年期 ——一个努力进取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发展。幼儿园课题组的教师们将以下几点定为近期完成的目标: 1.丰富共享信息资源

在IBM项目的帮助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拓展现有的软件内容和功能。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中根据自身需要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及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2.实现灵活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交互的方式有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通过人机交互,改变教学中的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幼儿处在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幼儿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教师的作用是承担好“支持者”的角色,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并以各种评价方式去帮助幼儿,从而实现灵活、多样、个性化的教学。即:教学示范、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方式的灵活掌握。3.多样的教学目标

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学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则克服了这一弊端,它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不仅有教师用口头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而且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幼儿园活动,既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幼儿的"一般发展”,加深了幼儿对知识的内在体验,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说教灌输,在自主学习的轻松环境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2.《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

篇7:探索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探索乐园(1)

教学目标:

1.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明晰因物品质量的微略差异而对 “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的研究策略,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难点: 寻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有6个大小、图案都完全一样的健身球,其中有一个轻一点,用手掂不岀来.。你能用哪种方法找出这个轻一点的球呢? 生:可以用天平找出.。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 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组织

师:那么利用天平我们可以怎样找出呢?现在小组合作.。(每个小组老师提供一个天平)

此环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把球分成两个两个的称,如果天平指针倾斜,则说明比较轻的在这两个之中,指针偏向右,那么轻的球就在左边的托盘里;指针偏向左,那么轻的球就在右边的托盘里.。师:那如果第一次两个球的重量相等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换另一组的两个球,如果天平指针倾斜,则说明轻的球在这两个球里面.。

生:如果第二次的两个球还是相等的,再换最后一组的两个球,如果天平指针倾斜,则说明轻的球在这两个球里面.。

师:他们组的方法是把球平均分成6份,两份两份地称,最多称3次就一定能找出那个比较轻的球来,最少则一次就可以找出,但是这种几率大不大? 生:不大.。

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做最坏的打算.。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个四个地称,天平两边各放两个,如左右两边不相等,看天平指钍往哪倾斜,询右倾斜则说明左边的比较轻,轻的那个球就在左边的托盘里.。再把左边托盘里的两个球拿出,把这两个球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即能找出轻的那个球.。师:也就是说需要称几次找出来啊? 生:两次.。

师:说得真好,那如果是四个四个地称,天平两边各放两个.。左右两边相等怎么办?

生:说明轻的那个球不在这四个球里面.。师:那怎么办呢?

生:用天平称剩余的两个球,指针偏向哪,则球在轻的那端.。师:也就是说需要称几次就能一定找出那个比较轻的球? 生:两次.。

师:大家考虑得真全面,他们组的方法是把球平均分成3份,两份两份地称,需要两次就一定能把球找出来.。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是把这6个球平均放在天平的两边,先找出轻的在哪三个里面,从三个球里面任意取出其中的两个放在天平的两端,若天平左右两边不相等,则说明轻的那个球就在这两个球里面,指针偏离的那一端就是这个球.。

生:若天平左右两边相等,则剩下的第三个球就是那个比较轻的球.。师:他们组的方法是把5个球平均分成两份,需要两次就一定可以把轻球找出.。

师:看来大家用不同的称法,称的次数也可能不同.。

只要学生能利用天平找出那个比较轻的球,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三、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又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生:能.。

师:在9个同样的零件中,工人不小心混进了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教师强调要保证找出次品,还要称的次数最少.。小组合作,先讨论一下怎样称,再看哪种方法最好?

生1:可以把其中的8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若不相等,则次品在指针指向的那一端,用天平把这4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拿出较重的一端的两个零件,把这两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即可找出.。生2:还有第二种情况,把其中的8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相等的话,则说明剩余的那1个零件就是次品.。

师:也就是说你们组的方法最少称几次一定保证就能找出次品来.。生3:3次.。

生4:我们组的方法是把这些零件平均分成3份,第一次把其中的6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相等,则说明次品在剩余的那三个零件里面,取其中的两个放在天平的两端,相等,则次品就是剩余的那个球;不相等,则次品在较重的一端.。

生5:如果把其中的6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左右不相等,拿出较重一端的3个零件,取其中的两个零件放在天平的两端,天平左右相等,则剩余的那个零件就是次品;若天平左右不相等,则品在较重的天平的一端.。师:你们组这样测量都是用了两次就一定能找出那个次品来.。其他组呢? 生6:我们组的方法是把其中的四个零件平均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左右不相等,那么把较重的一端的两个零件拿出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就能找出那个次品来.。

师:那如果把其中的四个零件平均放在天平的两端,左右相等呢? 生6:那可以测量剩余的5个零件,把其中的四个零件平均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左右相等,那么次品就是剩余的那个零件;如果左右不相等,则把较重的天平一端的那两个零件拿出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就能找出那个比较重的来.。

师: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从9个同样的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们认为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因为这种方法能保证找到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师:通过两个例题,我们明白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检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板书设计:

探索乐园(1)

篇8: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一、在兴趣中观察,培养幼儿好奇心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孩子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乐于去观察、探索和发现。观察可以使人获得感性经验,多观察能够不断丰富孩子的表象,使想象活动有坚实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漫无目的,他需要在孩子的头脑中留有印象。因为孩子还是处于无意注意占优势的阶段,自主意识、有意注意意识较差。所以,这就需要成人及时、正确地去引导孩子们的有意注意,帮助他们获得大量的、有意义的感性材料。作为教师应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中发掘天分,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探索。如孩子比较喜欢画画,在画草地时,可以请幼儿去观察,小草是什么颜色,向哪个方向长的?草地上面还有什么?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锻炼了仔细观察、把握重点的能力。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都不相同。关键就在于我们应该去进行正确引导,让孩子在兴趣中激发好奇心。

孩子们的客观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兴趣的原动力,更是孩子们求知、探索、创新的动力。孩子们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如,孩子在上课时比较喜欢变“魔术”,新的玩具发下来总是玩得特别专注。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才让他们喜欢,让他们专注于此。

二、启发幼儿勤思考,启迪幼儿想象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不比别人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比别人爱追根究底罢了。”就是因为爱因斯坦“爱追究”,他才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有位名人讲过: 教孩子记住10个问题的知识,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提出一个问题。是的,就如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道理一样。成人在带孩子观察时,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像什么”,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孩子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如:为什么冰块放入水里就没了?为什么小鸭子不会沉到水下面,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通过孩子讨论可以弄明白,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争辩;有的可以通过试验观察自己领悟,就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做。

有的家长经常会问:这孩子怎么这么烦,像个小大人一样, 总是问这问那的?其实,这正是孩子思维积极的表现。因为他们有了思考,才会提出问题。在这个时候,有经验的家长会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并逐步使其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想象的习惯,这种习惯能够使孩子终生受益。因为它开启了孩子想象的大门,为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鼓励幼儿参加活动,不断丰富生活经验

孩子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只有在具体形象或表象支持下,思维才能够积极主动。如果没有具体事物在眼前,他们很少会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孩子的思维离不开活动,他们需要通过自身的活动和通过亲手操作来获得经验。幼儿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所以,让孩子参加活动,就等于为幼儿提供了思维想象的多种机会和环境。孩子作为活动的主体,如果在活动中失去了主动性,他们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就不会有所发现,就更不上想象力的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能够让孩子自主地进行观察、试验、探索、发现。在大班的一节课中,讲木耳是放热水发得快,还是放入冷水里发得快。教师并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告诉大家。他们通过自己观察,记录结果,记忆更深。让幼儿不断摸索实践,幼儿才能产生创造灵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勤于思考。

四、积极评价幼儿,激发幼儿创新激情

“夸奖如阳光。”这是美国的一句名言。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所以,你需要用“夸奖”的方法培养出孩子的“乐”的兴趣来。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我们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他们的回答与我们想要的答案有差别,成人的责备就会随之而来。“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对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责备是最大的敌人。因为想象永远都没有对错。孩子想象越奇特,证明他的想象力越丰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探索】相关文章:

自我探索之能力探索09-15

探索序言04-21

心智探索05-02

艰辛探索05-03

努力探索05-09

政策探索05-01

现实探索05-04

解决探索05-06

业务探索05-11

制度探索05-15

上一篇:大自然是一首诗下一篇:行政人事专员个人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