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探索

2022-07-31

第一篇:1十x群文阅读探索

“1+X”群文阅读类型初探

2014年11期

笔者通过实践,从单元重组、方法层面、结构层面等维度初步探索出三种比较有效的 “1+X”群文阅读类型。

一、基于教材式的单元重组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为主题组合单元,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单元重组型群文阅读根据议题的需要,重组单元文章,适时兼顾人文主题。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部分单元重组为例进行分析。

教材原主题 调整后的“主题”

第一组:感受自然

山中访友 山雨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野”

第一组:我们的家园

山中访友 山雨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野”

老人与海鸥 跑进家来的松鼠

金色的脚印 只有一个地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青山不老

观看电影《家园》

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

詹天佑 怀念母亲

彩色的翅膀 中华少年 第二组:如何欣赏艺术(事实与联想)

伯牙绝弦 月光曲

蒙娜丽莎之约 我的舞台

第三组:心灵之歌

穷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

唯一的听众 用心灵去倾听 第三组:曾经的留洋学童

詹天佑 怀念母亲

彩色的翅膀 中华少年

第四组:珍爱我们的家园

只有一个地球 鹿和狼的故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青山不老 第四组:初识鲁迅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面 有的人

第五组:初识鲁迅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面 有的人 第五组:帮助别人有方法

穷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

唯一的听众 用心灵去倾听

重组教材中文章的“群”打破了单元主题,有从人文内涵角度组成“群”的,如“我们的家园”议题;有以人物角度组成“群”的,如“曾经的留洋学童”;有从学会思考角度组成“群”的,如“如何欣赏艺术(事实与联想)”一组。单元重组的“群文”以教师所教的年级段教材为例,重在找到组群的线索,用线索贯穿文章。

单元重组型的群文基本上是基于人文内涵的思考,通过重组后,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二、方法层面的“1+X”群文类型

因教学中所运用的关键阅读方法分成三类。

求同型。求同型“1+X”群文阅读,意在找出不同文章的共同点。高段《山川名胜民间传说一组》,教师选择了四年级的选读课文《武夷山与阿里山的传说》作为群文阅读的“1”,匹配以《日月潭的传说》《神女峰的传说》两则故事,用思维导图来导学,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类比出三则故事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语言表达和历史起源等方面的共同点。思维导图的介入旨在构建“学为主”的课堂,学生类比时会形成明显的“聚合性”。

比异型。比异型“1+X”群文阅读,要求找出文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事实的差异,也可能是情感的差异、观点的差异,或者是表达方法的差异。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对比阅读原文《自私的巨人》,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选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的发展走向改动是很大的,原文中语言的表达更形象,人物的性格更多面,表达的内涵更丰富。这种比异型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品味了经典的魅力。

整合型。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材料的角度不同,或者呈现的是“碎片”需要读者“拼装”阅读。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长城》一文,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赏,全文的笔调完全是正面的、向上的。整合了英国作家毛姆写的《长城》和我国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写的《长城》,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可能会更加辩证,更加“一分为二”,在认识上完全是别样的感受。

三、结构层面的“1+X”群文类型

举一反三式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常规的“1+X”群文阅读教学做法都是如此,由此及彼,以一篇带多篇,从例文的“1”到课外阅读中的“X”。如“反复结构的童话”一组,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举三反一式结构,即从一组文章中归纳出教学中的某一个关键的表达手法或写作秘诀。如“纠结的母爱”群文阅读,学生略读课文《学会看病》《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感受作为母亲对孩子在“去”与“不去”、“让”与“不让”、“打”与“不打”的矛盾中的那份纠结,领悟三篇文章借助心里的矛盾表达母爱的独特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转换视角借助文章的语境去写话。举三反一式的“1+X”群文阅读能充分发挥“群”的力量,凸显“1”的深度。

分组递进式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如笔者实践“中美教材一组”时,先读中国版的《称象》和美国版的《称象》,比较着读一读,同样的故事,有很多地方不一样,故事中的父母、故事的结局都截然不同,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我们触摸到了中美文化与教育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读另外一组《愚公移山》和《明罗移山》,让大家去讨论,家前面有大山阻碍了交通,愚公和明罗的解决办法完全不一样。《愚公移山》的寓意是面对困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明罗移山》的寓意是面对困难,请教专家,信奉科学,转变思路,敢于创新。很多人觉得这反映出了中西方的思维差异。你更加赞同哪一种?

分组递进式结构教学,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复重读式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重读这组文章。如《故事中的狐狸》,教师用《酸的和甜的》《狐假虎威》《小狐狸买手套》《你好,狐狸》组合成群文,先让小组各自阅读一篇有关狐狸的文章,每个学生整理出本小组阅读文章中的角色、事情等信息,写在便利贴上;再重新分组,新的小组里坐着读不同文章的学生,请他们把自己对狐狸角色的认识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海报上,重述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 325000)

第二篇:《难忘的一课》“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议题】 感受中外作家笔下的“难忘一课”

【群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课》/《最后一课》 (都德)/ 《最后一课》(郑振铎)

【教学目标】

1.理解“闽南语”“国语”“光复”等词的意思。

2.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细节描写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1.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作者回到七十年前的台湾乡村小学,共同上一堂《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是怎样的一堂课,再读课题。

2.检查读词语:闽南语:准前鼻音,什么是闽南语?“闽”是哪个省的简称?国语: 我们的国语是什么?光复:“光复”是什么意思?通过拓展资料理解“光复”。

3.指导方法:借助资料,可以读懂一个词语。

(设计意图:《难忘的一课》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本环节设计力求通过借助资料理解词语,从而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读这一类的文章找到一种方法,也使文中的“1”到群文的“X”做一个情感的铺垫。)

二、了解大意

1.《难忘的一课》就写在台湾刚刚光复之时,那课文写了台湾光复后“我”的一件什么事呢?

出示:台湾“光复”后,“我”______________。

2.指导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细节

1.《难忘的一课》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让你最难忘?

2.交流反馈,随机出示:

3.齐读难忘语段,谈谈发现。

(1)反复手法。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出现3次。

(2)细节描写。

①引导发现 “一笔一画、一遍一遍、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激动地重复着”等词只描写“写、读”两个动作。

简简单单两个动作,却要这样细致地描写,这就是细节描写。齐读,了解细节描写。

②小组讨论:这么简单的两个动作有必要这样细致地描写吗?

③引导发现:细节描写背后藏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

4.齐读: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怀啊!

5.小结: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正是有了这样细致地描写,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真正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中感受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情怀,为文中“1”到群文“X”找到一个衔接点。)

四、群文链接

1.同学们,古今中外,有很多名家都曾写下他们心中难忘的一课,这节课我们再读两篇文章,一篇是郑振铎写的《最后一课》,一篇是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你们又从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读出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怀!

2.汇报交流。

3.小结:这节课,我们阅读中外作家笔下《难忘的一课》,感受到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怀。最后,我还想再推荐老舍写的《第一堂课》和台湾民族史诗电影《赛德克?巴莱》课后读一读,看一看,我们下次再聊!

(设计意图: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他们对本民族独有的认同与归属及基本感情是一致的,很多民族,他们有着与中华民族相似的经历,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相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希望在这一类的文章中,凭借寻找这种情感的缔结,既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为其写作留下一些可迁移的方式、方法,将课文的“1”和群文的“X”,彼此交会,无限延伸。)

(浙江省平阳县中心小学 325400)

第三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摘 要】“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织模式,其以教材的单元划分为核心,将单元内多篇课文进行整合,在一个总目标的指引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新型、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在目标、过程、方式和意义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质。着力打造群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群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核心目标。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寻找关联,巧选群文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特点的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教学前,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文章的选择应根据师生实际,从预设的教学中心目标(知识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价值观中心)、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在执教“英雄”群文前,我将教学中心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价值中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二是方法中心,通过几篇文章不同的表现英雄的手法,使学生掌握人物类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然后,我选择了《武松》《灯光》《真正的英雄》《颁奖词三则》四篇文章。四篇文章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主题一致;作者和写作时间体现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特点;文章语言有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语言特点;文章表现手法上,有写人记事类、有演讲辞、有议论类;文章深度上,涵盖了

5、6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全面认识英雄,了解表现英雄的多种手法,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

二、构建群文阅读模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群文阅读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其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所以,他们对于外物的关注度层次较浅。教师利用多种直观的形式将课文的情境进行再现。比如,在进行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群文阅读,单元整合的策略,将该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还有《同步教材》的《陀螺》、《第一次骑大象》、《纯真的心》、《最美的书包》等文章集合在一块,用“童年”作为该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感悟自己童年的美好和童趣,回忆自己的童年的点点滴滴。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快的投入到“童年”课堂氛围中去,我首先带领学生唱了一首歌《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响起的时候,瞬间把孩子们拉回到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当我再将本单元的这个主题呈现给学生的时候,他们脸上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他们的身上,对于这些充满童趣的事情,也许并不是他们最为快乐的事情。这些点点滴滴却都是他们曾经成长的经历,都是他们快乐的“童年”时代。在指导学生阅读完所有文章之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展示出来,供大家分享。有了前面的铺垫,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迨隆币灰徽瓜指?大家,课堂上时不时的爆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我又一次将整个课堂进行了一次升华,让学生以童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述自己的快乐,感悟自己的童年。其实,这种授课方式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感悟了自己的童年,并且也掌握了自己的童年这类记叙文的写作方式,并且通过这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训练,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实践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效果非常好,很多学生点点滴滴的将自己的童年记述下来。学生的阅读和习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很多学生也因之而养成了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好习惯。

三、“群文阅读”的策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积累了阅读量、提升了阅读速度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设计理由,展开自学。在读后进行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能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统一起来。在交流过程中,使得学生、作者、教者的心灵火花进行碰撞,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补充《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这两篇文章,并设问:这3篇文章有哪些共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然后小组交流理由的答案和读后的感受,从而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充分运用教材,分析对比单元主题。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展群文阅读的优势在于,多篇文章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却有某种相通之处,这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深思、陈述和倾听。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对同一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概括和分析本单元的主题,并向学生提问在课外是否读过相同类型的文章,自己读过的文章和课文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和联系。开展阅读,进一步加强主题理解。群文阅读通过对多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爱”,笔者引领学生在对课本中的3篇课文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发拓展了5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钓鱼的启迪》《落花生》《背影》《谁是最可爱的人》,要求学生对这几篇文章深刻体悟,因为这几篇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爱”这一伟大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爱之美。

第四篇:群文阅读1

群文阅读《诗园里的百音盒》

教学内容: 自选带拟声词的四首儿童诗:《春天是一本书》《雪》《雨铃铛》《四季的脚步》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什么是拟声词。

2.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儿童诗中运用拟声词的趣味。 3.能运用拟声词创编简单几句儿童诗。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诗运用拟声词的趣味,创编几句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自然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能演奏出不同风格的乐曲, 仔细听。 (播 放雷声、雨声、青蛙叫声。 ) 指生回答并模仿

过度:大自然有美妙的音符,儿童诗里也有,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园,去倾听《诗园里的百音盒》,齐读课题。

二、走进童诗,感知声音。

1、老师现在这里有四首小诗,现在,接下来请你们自由读第一首小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下来请你勾画出你在诗中读到的声音, 并用 “我在这首诗里找到了„„ 声音”的句式练习,做好交流准备。(生自由完成。)

3、交流、板书

4、其它三首学习方法如上。

5、总结,分类,观察黑板上的拟声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6、齐读积累拟声词

三、细赏细读,品味声音。

1、这几首儿童诗都有拟声词,一定与别的儿童诗有所不同。老师想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儿童诗,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个拟声词,说说为什么喜欢。

2、你把自己的理解清楚地表达出来了!如果这首诗里没有这些声音,会有什 么不同呢?请你们读一读。

3、出示《雪》对比 ,你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看来呀,咱们的拟声词在这些诗中的作用可真不小,它确实使我们的儿童 诗变得更生动有趣了,多么生动有趣的儿童诗啊。现在,请我们同学选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再来有趣的读读一读吧。

四、练、展:运用声音,创作童诗。

1、 为了考验大家是不是把拟声词学会了,我准备了一个小任务给大家,请大家打开平板,把这首小诗歌填写完整。

对比展示

2、你能不能也试着用这样的句子创作一句诗歌呢。

五、小结推荐

第五篇:群文阅读论文 (1)

让群文阅读放光彩

关键词:群文阅读

读写结合

积累

摘要:读写结合训练的出发点就是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因而得到了国内外理论家和教学者的广泛关注,早在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就已对“群文阅读”进行了研究,台湾的赵镜中、吴敏等研究者以及内地的蒋军晶老师等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群文阅读也有独特的见解。但是,所有这些研究关注的群文阅读比较多,针对儿童文学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儿童文学中习作能力的培养鲜有涉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量,广泛涉猎专心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拥有健康阳光的人格,明辨是非的能力;采取有效策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群文阅读与写作,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研究与探索,从阅读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和品味表达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不定时进行小练笔,定期进行习作展示,使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培养,锤炼语言表达的功夫。

一、注重语言表达找出读写结合训练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要凭借文质兼美的教材,深度挖掘,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以一篇带多篇,来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促使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逐渐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这篇课文内容很具典型性,文质兼美,给人以教益和启示。我抓住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从写具体、写生动、有条理地写这几个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我设计的课内读写结合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做到详略得当;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品质。利用这一课的学习方法来带动《万年牢》、《将心比心》的教学。课外读写结合点是:仿写一个人物言行片段;以写事为主体,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俗话说:“记得旧句子,必得新文章。”我常常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自主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精彩段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这样在习作中就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助。而且每篇课文学完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鼓励学生积累背诵,并且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灵活运用。其次围绕“词语盘点”、“日积月累”进行训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主题单元之后都安排有和本单元类似的文章,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不是“读、写、记”就完事,要利用这些词语做好做足“写”的文章。要求学生完成“底线练习”---从一组词语中自由选择最少四个词语,自设情境写几句话,上不封顶,多多益善,将积累与运用有机且巧妙地结合起来。

二、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的出发点就是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写作能力提高了。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写,也可以对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进行扩写。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同时我们又以学生的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的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中的说写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说写拓展、迁移,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补白、变式练写、激活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因而教学中我们必须启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创新,激活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利用课本内容读写结合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给课文续写;可以对教学突破点、主题深化点、情节高潮点、文中简略处、动情处、省略号进行补白;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扩写、缩写、变换体裁、变换人称,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也可以研读课文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时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新型玻璃》一文,学生自读课文后,首先我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接着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一名发明家,你会发明怎样的新型玻璃,它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写下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泉水》时,围绕课文最后一段:“丁冬,丁冬„„”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为人们做些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这样学生就能更进一步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感悟泉水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使自己受到奉献精神的熏陶,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育网 〔3〕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试验员考试资料下一篇:36岁指南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