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农村管理系统

2024-04-26

数字新农村管理系统(精选8篇)

篇1:数字新农村管理系统

市政协常委市统计局副局长

(2006年5月11日)

研究和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分析农民的生存状况,分析农民生活与城市居民生活之间的差距,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实现社会和谐。

一、我市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差距

最近,我们对400个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出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从消费支出看,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29元,比城市居民的7632元少4103元,低53.8;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251元,比城市居民的2742元少1491元,低54.4;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5.4;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78元,比城市居民的660元少382元,低57.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636元,比城市居民的954元少318元,低33.3;人均购买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为107元,比城市居民的418元少311元,低74.4;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为320元,比城市居民的843元少523元,低62;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315元,比城市居民的728元少413元,低56.7;人均教育服务支出为373元,比城市居民的622元少249元,低40。

从生活质量看,城市居民住的是楼房,独用自来水和卫生设施的居民家庭达98.55,拥有暖气设备、使用管道煤气或天然气、液化气家庭达100。农民、户均楼房面积3.7平方米,主要居住的是砖瓦房;使用旱厕农户占94,无厕所农户占5。使用暖气的农户占4,使用火炕农户占96。饮用自来水农户占35,饮用深井水农户占54,饮用浅井水农户占11。使用液化气作炊事能源农户占20,使用煤炭农户占3,使用柴草农户占77。农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二、造成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的主要原因

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低,增速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九五”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速为11.3,而“十五”时期农民年均收入仅增长5,增速明显减缓,低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457元,而2005年扩大到471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以农民的收入为1)2000年为1.68:1,2005年扩大到1.99:1。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村这种社会财富向高收入户不断集中的趋势,造成农村消费市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的现期消费需求又受到购买力不足的限制”的现状,掩盖了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收入状况。

第二,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使农民的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情况与其生活实际有较大出入。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2.4下降到35.4,减少7个百分点。按恩格尔系数鉴定标准,__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实现了小康,而且实现了富裕,并据最富裕的标准也仅差了5个百分点,这显然不完全符合当前我市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而发达的美国、英法或日本等国,已经形成了与经济相对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抗风险能力都经历了发展的检验,其恩格尔系数反映比较实际。而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被长期置于社会保障之外。近年来的医疗、教育改革,农民的医疗、教育等福利被大幅度削减,农民被迫将收入大笔投入教育、医疗消费和储备。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务支出比2000年增长2.7倍;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2000年的增长1.5倍。如果35.4的恩格尔系数加上农民支出的10.6的教育和8.9的医疗保健,其结果为54.9。

第三,农民住宅和生产工具依靠自身储蓄来解决,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农民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经营者,这决定了农民收入除用于消费外,还必须为生产经营进行必要的投资。同时,农民又难以或很少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生产经营投资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储蓄解决,这无疑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

第四,农村公共产品主要由农民自身投入,加重了农民负担。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修建相当大一部分通过农民集资或投劳的方式筹集;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也基本上依靠农民集资兴建。这些资金实际最终来源于农民自身。

第五,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价格上涨,使得农民预期支出提高。近年来,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支付能力,大大增加了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三、__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入点的选择

通过上述统计数字和农民生活现状的分析,应把农村落后的社会事业问题,作为__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下面就如何发展__农村社会事业提几点建议: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点。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以农民增收为主线,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是大力发展集约化的城郊型和园区型农业,集中力量培育支柱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工业。使劳务输出的多元化,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第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议调整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贫困农民家庭学龄儿童的学杂费支出,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争取达到高中教育,真正实现“直接面向穷人”的扶贫目标。

第三,重构农村合作医疗网。各级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济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通过5至6年时间的努力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争取达到90

第四,调整财政投入结构与方向。改变重城镇居民轻农村居民的投入模式,建立各级政府相互分工、各有侧重、互为配套、城乡一体的投入体系。对农业的转移支付,通过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从事粮食生产农民的补贴,保障其收入水平。对特殊阶层的投入。即通过建立相关社会基金,对失业者或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者给予救济或补贴。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村容脏乱差、房屋破旧散和农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落后状况。在这个过程里,必须强调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绝对不能搞一刀切。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起点可以高一点,步子可以快一些,统一规划建设新村;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可以先办有条件办的事,从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路等农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抓起。

第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了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的社会发展目标,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用20年时间实现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事业呈跨越式发展,目标达到60农村养老金发放社会化。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2:数字新农村管理系统

工 作 简 报

第4期(总第4期)

山东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

2016年4月26日 要闻

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被纳入山东省2016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

省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工作

省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督促各放映队加快放映进度 爱心大使走进济南市儿童福利院 福利放映活动征文开始了

广场放映主题宣传片,扩大活动社会影响 市县工作

昌邑市组建服装表演队为老人带来精彩演出 经验交流

如何使用洗衣机清洁银幕 基层心声

把爱送到“家”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简

●要闻

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被纳入山东省2016年

“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

3月2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16年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送电影进福利机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被纳入其中。

“送电影进福利机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自实施以来,受到财政、民政部门以及广大福利机构的热烈欢迎。该活动被纳入16件实事,是对其良好效果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福利机构群众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活动在全省的顺利实施。

●省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工作

省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督促各放映队

加快放映进度

篇3:新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探讨

数字图书馆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发布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随着我国经济的篷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或者说农村图书馆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1 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农村,物质生活上脱贫的农民在精神生活上还没完全脱贫,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而要培育新型农民,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促进其传统的各类观念的转变,才能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1.1 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信息占有、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而这恰恰是农村最匮乏的。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机遇,新农村数字图书馆要发挥其鲜明的信息传播特点,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中心。

把现在有的文献资源开发成数字化的同时,要注重和各类图书馆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和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建立馆际间的互动,把高校馆与公共馆的优秀资源,通过数字化链接,一站式服务到新农村,达到资源最大化共享。同时,不断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发提供准确、经济、便捷的信息服务。比如可以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准确的种植、养殖、管理和经营等各类信息,农民群众能有针对性地获取自己所需信息,避免盲目去种植和养殖、粗放地管理和经营,从而达到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的目的。

另一方面,对于农业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难题或困难,把这些信息通过数字图书馆传达到专家、教授手中,由专家教授亲自帮助解决问题、答疑解惑,图书馆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对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我国农村智力与农村资源的开发,提高各级政府农业管理决策水平和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有效改善我国的农业宏观管理,均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贫困”的局面在新农村普遍存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边远地区和农村面临“信息贫困”的局面,难以获取和利用丰富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建设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是采用数字图书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可以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地以一种崭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将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手中,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对于满足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缓解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求富裕、求健康、求文明的需要,抵御腐朽没落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新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

2.1 政策支持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在“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全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建立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省级数字图书馆为骨干、市县级数字图书馆为支撑的国家数字图书馆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数字图书馆功能,实现双向传输、省市县联网,并向街道、乡镇、社区、农村延伸。“文化工程面向农村、面向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特别是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文化信息服务,是新时期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基层文化手段陈旧、落后状况及把先进文化送到千家万户的现实、有效的途径”。

正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各级党政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制订多种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建设农村数字图书馆的问题才能够解决。

2.2 经济和技术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开始在农村推广开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政务负责统筹、与发达地区合作等手段加以解决。

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硬件的投入成本逐渐降低,实施村村通高速信息通道,建设农村数字图书馆完全能实现,从而实现建设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2.3 信息人才支持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农村人才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有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三下乡”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可以起到“科学播种机”和“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另外,还有复员军人、自学青年等高素质的人才,也为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也使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可能。

3 新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努力方向

3.1 观念转变、提高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图书馆可有可无”、“有投入无效益”、“农村没有必要建设数字图书馆”等,可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应该转变落后的观念,提高认识。要想使国家的信息资源让百姓受惠,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将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付诸于行动。总之,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认识水平是建设新农村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

3.2 加大投入、统筹规划

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可以把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纳入扶贫计划,引导发达地区社会力量捐助贫困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以加快新农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在具备了建设农村数字图书馆的经济条件后,建设规划上应该统筹安排,“要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因地制宜地对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的乡镇和村庄予以重点建设;对具有良好环境、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的村庄予以规模建设;对人口较少的村庄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建设。

3.3 培养人才、开发资源

要想建设数字图书馆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是基本保障。数字图书馆人才需要具备现代信息检索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多媒体和通信网络技术。

除了上面提到的“外来”人才外,要注重“本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轻人员,对年轻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要从服务区域、培养层次、培养目标3个方向定位培训,培养初级、中级、专业和高级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在岗培训、上岗培训、转岗培训等方式重点教授其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并要求其能熟练运用网络和浏览器软件技术,具备一定信息、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

在掌握了基本数字技术后,还应该使其提高,对党政方针政策、法制法规、先进事迹、医药卫生、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现代信息搜集和发布的意识。

在思想教育方面,应着力倡导现代文明、塑造现代农民。大量收集、编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自主自强、勤劳致富等方面的案例,通过案例教育消除影响农村发展的不良因素。由于农民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村庄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要根据本地区、村庄实际需要,从多媒体网络中选择实用的学习资源并予以整合、精简化、通俗化,力求“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以激励村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村民学习的有效性。

新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按照“先抓示范,后抓普及”的工作思路,严格遵循“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实施大文化信息资源“六连线”服务平台建设,力争条件具备者先上,尚不具备者积极创造条件也要上,尽快建成覆盖国家、省、市、县、乡、村6级层次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在全国各个行政村逐年建起标准化的数字图书馆,以实现城乡大文化信息资源一体化,实现城乡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完善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篇4:农村电影的新生命:数字取代胶片

数字电影诞生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是电影从无声变有声、黑白变彩色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随之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电影方面,便携式投影机、播放机、扩音机、电源装置,再加上两只音箱、一块银幕……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带着简单的设备,上山下乡,进镇入村,把内容丰富的高清晰度、高亮度、高反差、高储存的数字电影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让不同地方的农民在同一时间看到同一部电影。

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传统电影是用胶片记录画面和声音的,放映一次磨损一次,时间一长,画面和声音越来越差。而现在的数字电影,节目储存在数字介质中,不存在胶片放映的磨损问题,其图象和声音优于传统的16毫米和35毫米胶片电影,常放常新,能一直保持着上佳的图象与音质。

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的另一个区别就是节目的发行方式不同。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村电影放映都是由政府资助购买影片,再把影片分发给各農村放映队。由于资金有限,农村电影放映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而数字电影则是以数字文件形式,通过卫星地面接收和互联网转输,下载场次授权文件,一次可将20部电影写入Ic卡,发至各放映队服务器使用,免却了放映队频繁更换拷贝的麻烦和奔波,数字电影的设备相对于购买电影拷贝又便宜的多,使放映成本大大降低。

数字电影放映在当前成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在很多经济发达国家成为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相媲美的五大传媒平台。在我国,以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图构建的广告平台正以这种崭新的媒介形式逐渐展现出来。数字技术保证了优质广告画面的播放和广告的受众面,观众在看电影期间必然接受广告的传播,保证了广告的到达率。用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网络搭建企业广告平台,是促进电影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新的盈利模式,电影广告的收入将成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为农村电影最终产业化培育了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因此,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将成为广告商投放的新视点。

2006年以来,国家以数字电影放映为龙头,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农民得实惠”的农村电影发展的方针,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各级政府通过采购放映场次和服务上,同时把市场化经营方式,参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鼓励企业、团体、个人等以自愿的形式,参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促进农村电影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在我省延安、咸阳、铜川、渭南推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取得成效后,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和省政府又确定今年在我市全面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为此,中省对我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给以大力支持,配送电影流动车11辆,数字电影放映机162套,每放映一场农村公益电影中省补贴100元,为我市提前三年实现全市农村数字电影整体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对此也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专门开会部署,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村一月放一场公益电影”目标任务提供保障。

为了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市电影公司注册200万元资金组建了“汉中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建立了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数字电影监控管理平台及GPs数字电影跟踪定位系统,形成以数字电影放映为纽带,市级院线公司为龙头,县区数字电影服务站为基础,乡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为重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新体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村电影放映员,组建162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设置3005个放映点,完成省上核定的我市每年36060场农村公益放映任务。

篇5: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一项重点工程项目,由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建设。目前,工程所有建设项目均已完成,并于**月15日试运行,通过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区委、区政府决定**月1日正式运行,这标志着XX市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区正式运行,新模式的运

行将使XX区城市管理实现数字化、网格化、专业化、标准化。

一、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围绕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区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比较,初步确定数字化城管区域为:东到**路,西到**高速,北到**区交界,南到昌国路,约80平方公里,按照“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机制的总体构想,确定了张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整体框架,可以概括为“发现及时、处置迅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

1、管理现状模式:双轴并行,监督到位。区里设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信息采集、问题立案、核查和绩效评价,并对系统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全覆盖监督检查。同时,区里设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数字化城管问题的派遣和处置。另外,在有关部门、街道(相关镇)设置数字化城管处置终端。

2、管理网络模式:分层构筑、条块结合。区政府城管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为一级网络平台,区相关部门(单位)和街道(相关镇)为二级网络终端。

3、信息采集模式:选聘239名监督员由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直接管理,对信息采集和处置后的核查两个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4、问题处置模式:部件、事件“以条为主,块块协同”。区城管指挥中心为城管问题的派遣中枢;各联动单位建立专业处置队伍对问题进行专业化处置;区城管监督中心对城管问题查处流程进行全程动态监控。

5、绩效评价模式:双轨运行,以外促内。整个评价体系由内评价系统和外评价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内评价系统指系统生成的运行数据;外评价系统指12319等公众评价形成的数据。对内、外评价系统的评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获得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结果。

二、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整合应用先进数字技术和管理方法

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整合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视频监控系统等多项数字化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加上动态、实时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定位精确、反应快速、适时控制、远程管理,全方位、全时段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新模式。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指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位,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管理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张店区数字化城管划分为99个责任区(仅统计地图边界内的6办3镇,750个单元网格,其中科苑**个,公园80个,和平84个,车站66个,体育场134个,杏园92个,**镇15个,**镇91个,**个。城市部件管理法指把物化城市管理对象作为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张店区共普查各类部件6大类(包括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地设施、及其它设施)92小类,151135个,赋予每个部件代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如每一个井盖、每一杆路灯、每一个邮筒以及公交站牌、城市雕塑等,都拥有一个唯一的编号,相当于居民持有的“身份证”,实现了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整合了城市管理资源。“城管通”是集手机、无限网络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采集其管理区域内部件和事件信息,以及接收和报送来自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分配的任务而研发的专用工具。区已经建立起“发现及时、处置迅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

篇6:数字新农村管理系统

7月22日,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正式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验收,这标志着成都市的城市管理无论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都作为建设部确定的首批城市管理数字化试点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2006年4月全面启动,经过13个月的全力推进,到2007年5月底,全面建成市、区两级平台,实现了对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的全覆盖。

那么,我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背景是什么?目前,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怎么样?成都数字城管系统的有些什么特点?昨日,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晓鸣回答了笔者提出的上述问题。

问:我市数字化城管的建设背景是什么?

郭晓鸣: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面貌和城市秩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管理的办法、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并在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管理理念上进行了不断改革和创新,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了“城市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的理念,要求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从严从细、精益求精,用规范化促进长效化,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三三四四”工程,即:为民服务的惠民工程、城市管理数字工程和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的“三大工程”;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城管执法人性化、城管宣传社会化的“三化建设”;实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从常规管理向超前管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四个转变”;构建管理者与相对人、人与城市、城与乡、部门之间的“四个和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工作成效,然而,诸如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容易反复,设施损坏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置等管理上的老大难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为了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把“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2005年4月1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中国城市报道》2005年3月第9期刊登的《北京市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模式探索》一文上明确批示:“东城区经验的核心是网格化管理,体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可在中心城区择一区作试点„„”随后,我市先后多次派专人前往北京东城区学习数字化新模式及其管理经验。同年7月,经成都市申请,建设部批准同意将成都列入全国首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经过13个多月的积极筹备、周密规划和扎实工作,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于2007年5月底在中心城区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007年6月29日至7月2日,经建设部专家组对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一阶段建设工作的考核初验,一致认为:“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体制改革到位,机制大胆创新;系统建设规范,采用的技术模式先进,网络配置合理实用;系统建设文档资料规范完整”,对已经取得的建设和运行成效给予较高评价。

问: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怎么样?

郭晓鸣:按照建设部对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成都实际,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试点工作,把它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围绕数字化系统建设,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部署。2006年5月,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及试点工作步骤,同时,成立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由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的推进工作和协调处理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负责系统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料汇集等;市信息办负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系统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和系统的管理维护等;市规划局负责城市部件、事件等基础数据普查工作。与此同时,各区也成立了与市级相对应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抽调专门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至此,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明确资金渠道,落实经费保障。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市、区财政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专项安排系统平台建设资金,明确要求市和各区按照市、区系统建设分别承担的原则,将试点工作所需经费分别列入市、区财政资金预算,认真作好经费计划安排,切实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全力给予保障。目前,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已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不含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投入的大部分资金),有效保障了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

因地制宜,科学构建数字城管的体制架构。我市数字化城管试点工作,严格遵照建设部有关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要求和城市管理与监督权分离的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分别建立了市、区两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两个轴心”的新架构。其基本框架为:市、区两级分别组建了城市管理指挥协调中心和监督处置中心,分别形成指挥和监督的两个轴心(系统),构建起了市、区两级工作平台。市、区城市管理指挥系统和监督系统之间互不隶属,形成各自闭合,互联互通,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工作体系。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市级部门,市、区之间,省、市之间涉及的城市管理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处理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反馈的工作事项;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受理涉及市及市以上有关单位城市管理工作事项,负责对市级部门办理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事项进行核查,受理区级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有关信息反馈;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区级部门及区级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之间,街道办事处与办事处之间所涉及的城市管理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受理监督员队伍、社会公众及媒体反馈的城市管理信息,负责对区级部门处置办理城市管理工作事项进行核查,负责将区级部门及监督员队伍处置的案卷情况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反馈,对受理的涉及市级及以上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事项向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进行反馈。同时,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技术运行和管理需要,专门设立了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负责系统的技术维护、标准体系建设、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基础数据资料的更新等工作。

精益求精,严把基础数据普查关。成都市数字化试点工作从一开始就立足于高起点和高标准。为了避免标准不统一和归类不到位的现象,我们根据建设部《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以及《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的要求,明确由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一家统一进行基础数据普查。仅在中心城区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和高新区(南区)建成区约467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普查并划分出万米单元网格21700个,标定城市管理部件941453个,将城市管理部件划分为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卫设施、园林绿

化和其它5个大类、79个小类,确定数字化城市管理责任主体共285家(其中,市级部门18家,省、市级部门下属单位9家,社会单位17家,区级单位241家);将城市管理事件划分为市容环境、设施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综合管理共5个大类、60个小类。

立足实用,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系统平台。成都市数字化系统平台由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两个平台构成。系统平台建设借鉴了兄弟城市成熟技术,但主要是结合成都实际,整合并运用了多种数字技术进行大胆创新和研发,其主要特点:一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有线网与无线网的连接,构建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基础设施平台;二是应用数椐存储技术和备份技术搭建了SAN结构信息管理平台;三是利用网格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四是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五是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六是利用移动网络定位技术,实现了城管通的准确定位;七是利用RS技术,获得了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成都市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九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十是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了信息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应用系统平台由16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移动督办子系统、监督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城市管理综合评价子系统、数字集群指挥调度子系统、城管车辆管理子系统、视频图像监控子系统、12319城管呼叫中心子系统、城管门户网站子系统和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子系统。其主要工作流程是:监督员发现问题后上报到监督中心,操作员受理后上报给值班长立案,监督中心将案卷批转到指挥中心,操作员将办理任务派遣给责任单位,责任单位将处理情况反馈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案卷批转回监督中心,操作员向监督员发出核查指令,监督员发回核实信息后报告给值班长予以结案,系统将按程序自动生成考核评价结果。

“以人为本”认真抓好队伍建设。在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与网络建设同样重要的是队伍建设。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队伍,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监督员队伍,二是平台操作员队伍,三是管理人员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严把队伍入口关,对招聘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并坚持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目前,在中心城区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和高新区已分别组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分别设立了城市管理监督员大队、大队下设中队、中队下设班组。同时,市级和中心城区的五城区、高新区已分别完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操作员及管理队伍的组建工作。为有效提高数字城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今年上半年,已由市上统一组织分三期对市、区及街道办事处三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人员约300人进行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对120余名技术人员进行了综合素质(包括语音和礼仪)和专业技能培训;对1200余名城管监督员进行了体能素质、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并由市上统一编印培训教材和工作手册(人手一册),保证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问:成都数字城管系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

郭晓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成都市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在学习借鉴兄弟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市情,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特点:一是实现了区域性全覆盖。即在网络规划设计和系统技术研发上,都立足于成都全市范围、大城管和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按照全市区域范围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目前已对中心城区467平方公里范围实施全覆盖,并为各郊区(市)县预留了端口和席位,为逐步向郊区(市)县拓展夯实了基础。二是市、区、街整体联动。一方面是在系统平台规划建设上,做到了市、区两级平台、街道乃至社区的终端同步规划建设。另一方面是在网络技术应用上,实现了市、区整体链接,互联互通,闭环运行,较好地解决了层级平台的协同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数字化城管的新模式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了过去城管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有机地把各级城市管理部门整合起来并最大限度发挥了整体联动效应,真正形成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市民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三是实现了资源共享。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中,我市将现有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设施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不仅实现了公共GIS平台、呼叫中心平台、政务外网、公安天网视屏监控系统等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而且节省了建设资金约1200万元。四是配置了快速调度指挥系统。为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城管系统快速、精准的功能,我们利用无线数字集群指挥子系统实施快速指挥调度,专门为指挥中心、局机关业务处室和各执法分局配置了无线对讲机,通过直呼和群呼,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调动和有效处置,有效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五是同步建成12319服务热线。即在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时,同步建成了的12319城管服务热线,并将该服务热线与系统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社会公众与城市管理部门和数字城管系统的信息直通。六是建立了技术支撑机构。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和网络系统运行的技术需求,我们专门调剂了20个事业编制,设立了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专门负责系统运行保障、设备维护管养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问:目前试运行阶段的有哪些主要效果?

郭晓鸣:从我市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1个月的情况看,应当说,整个网络系统运行正常,尤其是管理成效十分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时效显著提高。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前,通过部门巡查、新闻曝光、市民热线反映、领导批示等渠道,我市中心城区月平均发现和处理管理问题不到2000件,而在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后,仅以金牛区为例,一个月时间城管监督员上报各类城市管理案件就达9892件,发现问题数量和时效比试运行前提高近5倍。二是处置问题的及时率明显提高。如6月15日至30日,金牛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向西安路街道办事处共派遣案件102件,西安路街办按照系统处理流程,在规定时限内对97件案件进行了相应的处置,及时处置率达95%,由此可见,数字城管模式已成为管理单位落实管理责任的助推器。三是促进了管理、监督和执法的统一。成都市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后,我市的行政执法也按照新模式的要求,将执法责任区和万米单元网格有机结合,在每一个工作网格中,同时配备了管理人员、监督人员、执法人员和协管员,从而实现了管理、执法和监督的协调统一。四是实现了对责任单位履职效果的科学考评。数字化城管系统试运行后,我们将主要依靠微机自动生成的评价结果,对各相关责任单位的履职效果作出准确、客观的考核评价,从而不仅有效改变了过去靠检查、打分来作出评判的传统考核模式,而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实现评价考核的科学化。

采写陈兆平

《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验收意见

根据建设部《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和《数字化城市管

理模式试点实施意见》的要求,2007年7月22日,建设部在成都市主持召开了“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验收会)。受建设部委托,验收专家组听取了成都市政府和项目建设方关于“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并实地观看了市级系统和武侯、金牛两个区级系统运行情况,经质询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1、该“系统”提交的验收资料齐全、规范,符合要求。

2、该“系统”依据国家建设部有关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四项标准,建立了市、区两级监督与指挥相分离又协调的工作机制,系统之间形成独立闭环运行的工作体系。专门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保障中心,有效保证了系统的技术维护、标准实施、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等工作。

3、该“系统”建设借鉴了其它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系统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技术先进。在市、区两级系统应用软件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统一物理平台、逻辑分级的应用模式,市、区共享一套核心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各自独立运行,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系统的规范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4、该“系统”注重安全体系建设,网络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成都市现有的GIS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GIS数据共享和统一更新;利用政务呼叫中心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12319城管服务热线;利用“天网”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实现了现场监控;建设了GPS车辆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城管车辆的监管,提升了管控手段;利用了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指挥调度城管执法队伍,提高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5、该“系统”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和专业部门之间信息同步、协同工作和协调督办等功能,有利于发挥整体连动效应,形成了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基层参与的大城管格局。

综上所述,专家组认为成都市作为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推广的试点城市,建成“系统”实现了监管分离,统一建设,分级管理,市、区协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对全国省会城市的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具有示范作用,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建议,根据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进行调整和更新。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总结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经验,组织推广,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篇7:数字新农村管理系统

三维数字化售楼,仁和春天国际花园引领高端售楼体验

仁和春天国际花园近日在城南正式亮相,一将公开来宾络绎不绝,十多个置业顾问应接不暇,赚尽了同行艳羡的眼光。

位于府城大道旁的仁和春天国际花园销售中心是一栋以“潜水艇”为理念精心设计、造型独特的玻璃房子。走进销售中心,宽敞的大厅中竟然只有寥寥几个客户在沙盘前观看模型。而靠近落地窗边的一排沙发区全部满座,客户安坐在沙发中认真的倾听置业顾问的解说。

在平常的销售中心我们通常会看到的这样的情况:一些客户围着沙盘,置业顾问对着沙盘正在背诵项目简介;一些客户看完沙盘后正在犹豫选择什么样的户型和位置,置业顾问紧跟着客户身后;而在洽谈区偶有准备购买的客户在填写资料。然而在仁和春天国际花园的销售中心,来访的客户竟然安静的坐在洽谈区看房。这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独特的销售场景?

走近细看你会发现,每一个洽谈桌前都有一个大屏幕显示器,显示器中清晰的画面展示仁和春天国际花园精美的三维虚拟景象。随着置业顾问点击手中的无线鼠标,画面时而在树荫下穿梭,时而在美轮美奂的瀑布水景前驻足;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影到地面,随着树枝的摇动变化着光影的形状;如此逼真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在真实的小区内。原来这是一套用于展示项目的三维系统,从系统精美的图标得知叫做“三维营销洽谈系统”。其中不但集合了传统销售中心的区域图展示、沙盘模型、样板间模型等常见的销售道具的功能,还能在小

区内模拟漫游。更为精妙的是,系统能够把楼层水平剖开,让客户直接在楼层结构中选房、看门窗朝向,整个选房过程非常直观明了。

通过这套“三维营销洽谈系统”,客户只需要在舒适的沙发上品尝水果和糕点,置业顾问就能够对仁和春天国际花园进行全面的诠释和理解。怪不得来访的客户都愿意“坐着看房”。

在向置业顾问详细了解后我们才知道,仁和春天国际花园的销售中心采用了一套科技含量非常高的销售管理平台,叫做“三维数字售楼一体化平台”。该平台除了有“三维营销洽谈系统”外还包括置业顾问在接待客户时使用的“销售辅助终端”、由销售秘书或主管进行使用的“营销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售楼现场进行销控展示的“销控信息智能展示系统”。

“销售辅助终端”是一台非常轻薄的平板电脑,现场的置业顾问人手一个。通过终端,销售人员可以记录客户的来访信息、查阅老客户信息;同时能够查阅楼盘信息,包括户型、销控、竞品楼盘、政策及优惠信息,实时掌握销售情况,在向客户推荐房源时非常的方便。同时,该平台还能实时录入交易情况、交易数据等,以便于结合“营销综合管理系统”进行销售过程的控制管理以及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

“销控信息智能展示系统”则是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楼盘销控表。其采用了全息成像技术将实时的销控信息投影到玻璃幕墙上,系统随时从后台获取房源的销售状态并更新,取代了传统的板报式的销控表。同时,结合触摸屏的操作,带给客户全新的看房感受。

这一套销售现场的高科技销售工具与仁和春天国际花园高端楼盘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客户不仅在这里体验了楼盘,还体验到了高端的服务。

据了解,这套“三维数字一体化售楼平台”是由成都云立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云立方是一家专为政府、大型企业机构提供智能化IT解决方案的创新性服务公司。针对房地产行业,该公司不仅提供“三维数字售楼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基于三维技术、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提供“三维可视化物业管理平台”、“智慧商业综合体

篇8:数字新农村管理系统

因此, 为了充分满足农村“数字化、信息化、节目本地化”的需求, 从而实施了“数字兴农”工程, 为全州的新农村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1 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开展多年, 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如基于IP的“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就无法开展到户, 农村区域广的特点也引发了“户户响”工程的覆盖盲点;其次, 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过高,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此, 针对农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新需求,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并依据农网特点, 业务内容从简易到丰富的定制方案, 载入相关应用, 把乡镇、村公所事务管理、视频会议、广播“村村通”、农业科技宣传普及、党员教育等功能融入平台, 以便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业务、推进工作。以上内容, 将作为进行项目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和后续开发运营工作的出发点。

2 兴农网介绍

兴农网是通过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传输, 融合广播电视和信息通信等技术, 主要由前端系统和终端机顶盒两部分组成。前端系统包含指令发布系统、会议系统、数字电视平台系统三部分[1,2,3], 终端使用专用机顶盒, 实现七大特色业务:数字电视、应急广播、视频会议、电视短信、信息推送、视频轮播、村村响。除数字电视外, 其他六大业务可以依据客户需要灵活组合。

2.1 前端平台

1) 指令发布系统

作为兴农网前端平台的核心系统, 指令发布系统 (以下简称“AISP”) 是一个以兴农网业务为需求定制开发的系统。主要目的是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实现终端用户的可寻址、快速响应和安全分发等特性, 前端平台的其他子系统与之对接后共同开展兴农网的业务功能。

2) 用户管理系统

对兴农网机顶盒进行区域、身份属性的管理。

3) CMS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也称CMS。数据库及server部署在州公司, 县公司负责本县各村级信息的采集和录入, 州公司负责共性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和审核所有信息, 数据广播服务器和视频转码服务器部署在县级平台, 由州公司将各县的信息发布下去, 县平台打包进行播发。

4) 分前端系统

分前端系统是兴农网前端平台最为基础的部分, 它接收来自业务平台、节目平台以及本地自办的节目源, 转换为统一格式TS流, 经QAM调制与大网的数字电视信号混合, 一起通过HFC网络传送给区域范围内的有线电视用户。

5) 电话会议系统

电话会议系统依托已建成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及PSTN电话网, 使所有数字电视用户都能实时收看到会议内容。

2.2 终端机顶盒

终端机顶盒通过移植兴农网软件库, 结合前端平台实现基本功能和兴农网特色业务功能。

数字多媒体终端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平台, 二是终端软件平台。

2.2.1 硬件平台

基于海思公司系列芯片作为农网信息终端的解决方案, 提供包括QAM信号接收、解调、音视频处理、用户界面等功能。系统采用高度开放的模块化结构设计, 前端发来的模拟音、视频信号经解调、纠错解扰、解码等操作将数字信号恢复成AV信号输出显示, 且能根据不同的需求, 采用以太网作为上行通道, 能把用户选择的信息传送给系统前端。芯片接口如图1所示。

2.2.2 终端软件平台

数字多媒体中间件作为多媒体终端软件平台, 其软件层次包括操作系统层、驱动层、中间件层以及应用层。

1) 操作系统移植

多媒体终端平台操作系统以Linux2.6或Android为原型, 进行相应的裁剪、移植后生成。保留了主要部分的功能模块。移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移植内存驱动, 移植Flash驱动, 移植网口驱动, 移植串口驱动, 移植文件系统, 移植外围设备驱动 (外围设备主要包括Wi Fi、USB、摄像头、键盘、鼠标等) 。

2) 驱动层

根据不同的硬件平台, 驱动层接口有所区别。实现包括解复用、E2P、GPIO、音视频、解扰、Flash、智能卡、摄像头、传声器、网口、屏幕显示和调谐器等部分的驱动程序, 以供数字多媒体中间件移植时调用。

3) 数字多媒体中间件

数字多媒体中间件处于设备驱动层与应用层之间, 通过调用驱动层接口函数, 实现应用层所需的业务功能。主要包括解扰模块、浏览器模块、音视频模块、音视频会议模块、图形界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音视频点播模块、家电智能控制模块、音视频通信模块。

4) 应用层开发

应用层为最终的表现层, 是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功能模块, 通过调用UI库函数和数字多媒体中间件层接口, 实现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据广播、空中升级、音视频会议、音视频点播、家电智能控制、音视频通信、互联网、娱乐等功能。

3 兴农网前端平台建设方案

3.1 系统规模

大理州区域所辖内有1市11县, 分别是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共计111个乡镇, 1 077个行政村。

数字电视总前端建设在大理州广电机房, 各县市的本地节目全部回传到大理总前端后, 由大理数字电视总前端通过骨干传输网络, 统一传送到各县。兴农网的AISP系统、电话会议系统、坐席和用户管理系统拟建设在总前端机房。

在1市11县各建设一套兴农网分前端系统, 包括视频会议系统、数据广播系统、NVOD系统和分前端系统等几部分, 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视频会议分会场, 以进行视频会议广播, 电话会议广播按行政村数量的20%并发率进行容量设计。

在本次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中, 数据广播和NVOD部分内容拟在大理州总前端, 建设一套CMS系统, OC打包机、信息采集工作站、视频转码服务器规划建设到各县市。

3.2 部署方案

参考目前大理广电现有的网络架构, 大理州和11县之间需要部署IP网络;数字电视信号统一由大理州广电接入到下属各县。大理广电机房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

1) 总前端建设在大理州广电, 业务平台以县为单位建设。

2) 视频采集设备架在各业务需求点 (以乡镇为单位, 具体数量以实际需求为准) 。

3) 用户管理系统建设在大理州广电, 各县建设营业厅系统, 以B/S方式进行管理。

4) 负责兴农网特色业务响应的坐席客服中心在州级平台。

3.2.1 大理前端建设

数字电视总前端建设在大理州广电机房, 各县市的本地节目全部回传到大理总前端后, 由大理数字电视总前端通过骨干传输网络统一传送到各县。兴农网的AISP系统、电话会议系统、坐席和用户管理系统拟建设在总前端机房。大理前端建设如图3所示。

3.2.2 各县建设

在1市11县各建设一套兴农网分前端系统, 包括视频会议系统、数据广播系统、NVOD系统和分前端系统等几部分, 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视频会议分会场, 以进行视频会议广播, 电话会议广播按行政村数量的20%并发率进行容量设计。

在本次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中, 数据广播CMS部分拟在大理州总前端, OC打包机、信息采集工作站、视频转码服务器规划建设到各县市。

3.3 与省公司BOSS系统对接方案

根据现有兴农网系统需求, 省公司BOSS系统提供兴农网所需的区域信息 (区域信息分为4级, 即市、县、乡镇、村) 和用户属性信息 (即村长、村委书记、党员、村民等) 。

接口内容有:

1) 注册指令。将智能卡与用户绑定, 使之成为指令发布系统的合法用户。当新用户开户、换机、换卡时使用。

2) 取消注册指令。取消指令发布系统对指定智能卡的管理。已被取消注册的用户将不能再使用户户响业务。

3) 用户授权添加。指令发布系统给某个用户发送授权。配合户户响业务的安全播出功能。

4) 用户解授权。指令发布系统删除某个用户的授权。配合户户响业务的安全播出功能。

5) 区域管理模块。实现BOSS系统和指令发布系统两个区域信息的同步。

(1) 区域增加:指令发布系统增加一个区域名称, 该区域名称为电话会议系统需要选择的区域操作对象。BOSS需要将区域信息同步给指令发布系统, 通过该指令实现两者的区域同步。

(2) 区域修改:当BOSS修改了系统中的某个区域后, 需要同步更新指令发布系统中的对应区域。

(3) 区域删除:当BOSS删除系统中的某个区域后, 需要删除指令发布系统中的对应区域。

6) 用户管理模块

(1) 更新用户区域信息:给指定的用户更新用户所在的区域信息。在用户开户、移机、换机、换卡时使用。

(2) 更新用户属性身份:给指定的用户更新用户所拥有的属性身份信息。

4 系统特色

4.1 兴农网带宽资源使用分析

4.1.1 EMM指令插入到各频点所需的资源

用户向坐席客服中心发起兴农网业务的申请, 经由IP传回AISP服务器, AISP系统制成EMM指令包, 经由HFC下发到各机顶盒。现在计算EMM指令包插入到各个频点所需的带宽资源。

每个频道所需的带宽资源可配可固化。例如, 固化200 kbit/s的带宽资源, 即需25 kbyte/s。兴农网召开一次电话会议需200 byte/s, 以10 s的速度间隔下发, 如图4所示。

若一个县按100个村计算, 200 kbit/s的带宽资源可满足12个市县的电话会议正常召开。

4.1.2 指定频点开展视频会议业务所需的资源

视频会议广播的视频采用MPEG-2的编码格式, 每个视频广播所占用的频点带宽为4 Mbit/s;而每个电话广播所占用的频点带宽资源为64 kbit/s。

以一个县10个乡镇、100个村来计算, 若每个乡镇部署1个视频会议, 按照每个县市5路并发来算, 则所需的频点带宽资源为5×4.2 Mbit/s=21 Mbit/s。

每个村1个电话广播, 按照20%的并发率来算, 则所需的频点带宽资源为100×0.2×0.064 Mbit/s=1.28 Mbit/s, 共需 (21+1.28) Mbit/s=22.28 Mbit/s。

在不考虑数据广播和NVOD占用兴农网频点资源的情况下, 每个县分配一个频点基本满足全县开展兴农网特色业务。

4.2 前端平台的特色

1) 为了方便运营和管理, 系统设计以STB指纹号作为用户寻址ID。

2) 为了解决传统的寻址方案响应速度慢、响应时间长的不足, 系统设计将用户以群组的方式进行管理, 实现快速寻址, 终端业务快速响应。例如, 可使100万级用户的寻址时间从3 000 s缩短到1~10 s。

3) 终端兴农网业务以模块化嵌入, 与现有终端的业务不冲突, 且方便卸载。

4) 系统平台完全开放, 大网现在使用的终端能够以移植软件库的方式实现兴农网的业务功能的平滑升级。

5 总结

广电在城镇进行停模转数时所遇到困难, 也将不可避免地在农村遇到, 云南农村百姓收入很低, 对传统电视节目数量和质量没有要求, 对单一的数字化改造需求不是很强烈。针对这些实际情况, 云南广电网络利用兴农网既给农村百姓提供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电视节目服务, 又通过特有的信息发布和应急广播等业务功能, 结合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的特点, 配备学习型遥控器及方便的快捷键功能, 让用户能够方便找到自己关心和想要的信息。通过兴农网两年多的运营, 信息化新模式的探索卓有成效:一是用户对新模式的认可, 有线网区域内农村用户数字化转化基本完成, 未出现反弹;二是政府对信息化新模式也比较认可, 对系统建设投入部分补贴。

参考文献

[1]廖洪涛, 徐征.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刘大会.数字电视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环境卫生保护宣传标语下一篇:小善而为成大美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