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2024-04-27

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精选6篇)

篇1: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新模式

——乡镇农村财 务代管中心

胶南市共有24处镇、街道办事处、区、园,1018个村(居),总人口83 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耕地面积94.3万亩,200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53元。近几年,我市不断探索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作了许多有意的尝试,2001年下半年,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入手,在总结前几年农村会计异村任职和农村财务“双代管”经验的基础上,全市22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园普遍成立了“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审接制”,将行政管理与民主管理、业务指导与群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农村财务的透明度,加强了对农村财务全过程的民主监督。

一、起因

农村财务历来是农村和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财务管理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对此,我市一直十分重视。多年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1992年全市各乡镇以乡镇经管站为依托,成立了“农村财务办公室”,统一管理各村的账簿和货币资金,实行了农村财务“双代管”;1998年全市普遍推行了农村会计异村任职,同时,实行了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强化了农村财务内部审计。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全市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最终效果看,仍未达到理想目标。鉴于此,我市在总结大珠山镇实施“农村会计代理中心”的经验,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的基础上,于去年年底,在全市普遍成立了“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全面实施农村财务“审接制”。

二、主要做法

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实行“审接制”是指在农村财务“双代管”的基础上,将原来各村每月定期到乡镇“农村财务办公室”报账,改为“农村财务代管中心”每月定期进村现场审查接账。

(一)确定实施意见

由中共胶南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胶南市农业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设立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的实施意见》、《胶南市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实施细则》。

1、主要职能。一是为各村管理账簿和凭证;二是代管各村现金和存款;三是编报各村财务收支预决算;四是对农村财务的收支情况定期进行审查和接收,并张榜公布。

2、人员配置。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财务人员按每6-10村一名配备,各村不再单设会计,只配备一名 记账员。

3、人员公开招聘。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工作人员,由各乡镇在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原则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应聘人员经资格审查后,在全市实行统一时间、统一试卷、统一阅卷,组织考察,择优录取。录用人员由乡镇政府颁发《聘任证书》,聘期三年。

4、审计与移交。农村财务代管中心人员上岗前,乡镇经管统计中心组织人员对各村财务进行全面审计后,由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全面接管各村财务。

5、制定管理制度。为实现对农村财务代管中心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全市统一制定了“预决算审批、会签制度”、“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审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会计人员守则”等各项管理制度。

6、设置乡镇、村会计账簿。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统一为各村设置“七账一簿”,即:现金(存款)日记账、总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产品物资明细账、经营收支明细账、经济往来账、投资收益明细账和资金拨款登记簿。各村设“一账五簿”。即:现金(存款)日记账、固定资产登记簿、产品物资登记簿、经济往来登记簿、低值易耗品登记簿和“两工”登记簿。

(二)确定审接日期、人员

确定每月的1-9日为各村的固定审接日;审接的人员由各村“两委”有关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及包村会计等组成,每村一般10-20人。

(三)严格审接程序

1、整理审接资料。村记账员在审接日以前要将财务收支单据及有关资料整理完备。

2、召集审接人员。在固定的审接日,由支部书记或村主任负责召集参加审接的人员,其人数须达到应参加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否则不予审接。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必须参加审接。

3、审查收支单据。对当月发生的经济活动,村记账员和民主理财小组组长按先后顺序逐一提交财务收支凭证,先由农村财务代管中心会计进行审查,再由参审人员现场逐一审议,加盖“民主理财章”后由包村会计现场接收。经审议认为不合理的收支款项,应在十日内由负责人和经办人退还,并承担一切责任。

4、盘点现金和存款。审接人员现场清点村记账员的库存现金和存款,超出备用金限额部分由包村会计收回。

5、填制审接表。对财务收支单据的审议和现金、银行存款的盘点情况,要填制一式三份的“村级财务审接表”,一份由村存档,一份由代管中心入账,一份据以登记现金(存款)日记账。

6、现场抄写公布榜。经审议、接收程序后,现场抄写财务收支公布榜。

7、审接回访。村设财务意见箱,由包村会计负责搜集村民对财务公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三、作用和效果

我市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从去年12月份成立以来,虽时间很短,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广大农民群众比较满意。

(一)促进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以往的民主理财,许多村流于形式,村民主理财小组并未真正发挥其职能,形同虚设,村民意见较大。实行“审接制”后,将民主理财置于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和党员、村民代表的监督之下,现场理财,使外部审计监督与内部民主管理有机结合,从而保证了民主理财的及时、到位,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二)进一步增强了农村财务公开的透明度。过去财务公开,多数村是按会计科目张榜公布,内容和数额较为笼统,群众无法弄清资金来源和开支去向,部分村民甚至看不明白,容易造成村民的疑虑和误解,公开的效果不够理想。实行“审接制”后,不但逐张单据公开,逐笔收支列清,而且在审接现场,由当事人直接向参加审接人员对收支事项进行解释,使问题及早得到发现与处理,真正从制度上遏制了部分财务“假公开”和“半公开”现象,增强了公开的透明度。

(三)稳定了农村会计队伍,提高了人员素质。乡镇成立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后,会计人员的组织、人事关系,工资福利,考核等均由乡镇经管统计中心负责,与所代管的村脱钩,改变了以往会计的任免由村负责人决定的局面,增强了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乡镇农村财务代管中心会计,是通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程序选拔产生的,把原会计队伍中素质高的选进了农村财务代管中心,为农村财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降低村级管理费用,减轻农民负担。成立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后,会计人员职数由原来896人压缩到156人。

(五)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建立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后,村级干部、财务人员和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地相互监督,增强了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二○○二年四月三日

篇2: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

管理走新路

(尧塘街道农经站)

上世纪末期,由于当时村集体规模相对较小,村会计队伍基础相对较薄弱,会计核算的内容也较固定和单一,乡镇大都依托农经站组建农村会计服务站,对农村财务实行“双代管”,当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健康发展,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来村级财务的双代理模式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近几年来,尧塘街道积极探索“村账镇管”新模式,2016年尧塘街道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定时结报、统一审核、集中记账”的记账

新模式,从而使村级的记账更方便、快捷、准确,现将街道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账镇管”新模式的主要做法

1、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尧塘街道严格按照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加强全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配足配强配优村会计队伍,规定新村会计人员一律要求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持证上岗,并在区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40岁以下在任村会计,二年内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40岁以上现任村会计确不能胜任的要换岗;同时强化村会计的业务培训,除了上级部门每年组织的培训外,街道每年专门组织村会计进行业务知识、财经纪律、政策法规等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村会计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为

实行“定时结报、统一审核、集中记账”的记账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进农村财务基础管理升级。为改革现有的记账模式,在区农工办的配合下,针对本街道农村财务核算的实际情况,我们委托江苏皓盘公司专门开发了一套软件,前后对科目、报表的设置经过多次修改,目前该款软件已能满足当前农村财务核算的要求,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两次村会计的电算化培训,以确保记账会计能熟练运用软件,为提高农村财务结算效率,尧塘街道通过通政府采购,统一为各村配置了专用的高拍仪、打印机、电脑等设备,为顺利推进“村账镇管”提供了硬件保障。

3、建设农村财务核算平台。为实行“定时结报、统一审核、集中记账”的方式,按照“一个系统、一套制度、一种模式”的要求,推进街道农村财务核算平台的建设,全面推行村会计网上做账、会服站网上审核的模式,村级记账凭证由村会计完成记账和录入,记账凭证和原始票据采用数码方式上传,直接上传到农村财务核算平台,由农经站人员实时对村上传的记账凭证和原始票据逐一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和错误及时退回到村并注明原因,村必须按程序要求重新记账或修改上传,直至镇审核通过为止,如未通过审核则村不能入账和打印凭证,同时乡镇审核人员也进行定期换村交叉轮审,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初步建立了镇村两级联网的财务核算、监督和管理体系。

三、实行村账村记镇监管的成效

1、强化了村级财务“权、责、利”的统一和村集体的主体责任

全面推进村帐村记镇监管模式,将记账功能回归村集体,明确了村集体“权、责、利”的对等和统一,将村出纳和主办分设,增强了村干部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强化了村集体对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主体责任和地位。

2、促进了农村财务人员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行村帐村记,强化了村会计的职责,提升了村会计的履职能力和要求,增强了村会计进一步学习会计知识、业务政策、财经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村会计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提高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农经站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农村财务的监管 实行村账镇管新模式后,极大地提高了农经站的工作效率,使农经站人员能从繁重的结账、记账事务上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强化农村财务的监管,进一步拓展其它农经工作。

篇3:创新农电管理模式助推新农村建设

1 电网升级服务优质

“电视不响, 电灯不亮, 电扇不转”, 谈起过去用电的情况, 家住华蓥市栋梁村的匡四伯记忆犹新。由于匡四伯的家位置偏远, 用电得从1 000多米外的配电变压器接过来, 电压降得厉害。像匡四伯这样的情况, 在广安电业局辖区有5 600多户, 由此衍生出私拉乱接、违章用电等安全问题。消除“低电压”, 既是“匡四伯”们心中的渴望, 更是广安电业局必须履行的责任。

2010年以来, 广安电业局抓住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契机, 着力优化农村电网规划。据该局局长余嘉庆介绍, 广安电业局投资11 029万元, 用2年时间新建和改造10 kV线路242.6 km, 低压线路1 271.2 km, 新增配电变压器364台、31.62 MVA, 改造户表2.049 9万只, 以提高电网整体健康水平, 大幅提升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可靠率。与此同时, 还加强农村配电设备“两清理”工作, 清除农网存在的安全隐患, 出台了农村客户用电装置配置标准, 推行客户受电装置标准化, 把好安全用电入口关。经过一年多的“低电压”改造, 村民家里的电灯亮起来了, 电冰箱、电视机不再只是摆设。不仅如此, 该局对内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 实行“定人、定职责、定设备”及“与员工绩效挂钩”的农网设备“三定一挂钩”运行制度, 改进供电设备安全管理;对外持续升级服务水平, 实行供电服务首问负责制, 完善农村电力抢修服务手段, 设立抢修维护班并提供24 h服务, 确保供电抢修到位、服务及时。

2 技术可靠政府支持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以下简称保护器) , 俗称漏电开关, 用于在用电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以及发生有致命危险的人身触电时断开电流。为了杜绝农村触电伤亡事故, 降低供电责任风险, 构建和谐的供用电环境, 早在2003年, 该局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就着重强力推进了保护器分级网络, 完善配电变压器台区总保护器和客户末级保护器的安装配置;定期抽检保护器运行情况, 建立客户报告制度;对部分配电变压器台区加装分支保护器, 形成三级保护;建立支线客户联保机制, 促使客户加强室内线路设备维护和改造, 减少越级跳闸事件发生。

同时, 该局要求农电员工主动上门服务, 协助农村客户排查室内电气安全隐患, 对检查中发现的客户室内线路老化、私拉乱接或设备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及时告知客户, 下达整改通知书, 并由客户签字认可。重点检查家用保护器的安装投运情况, 发现家用保护器退出运行或者损坏的, 认真履行告知手续, 让客户及时更换。如不更换的, 联合地方安监部门下达《安全隐患告知书》, 千方百计提高末级保护器的安装投运率。

针对保护器在农村运行条件差、容易发生误动等不利情况, 该局首先通过对总保护器试点安装, 选择了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的产品进行推广普及。其次, 拓展农电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增加安全用电管理模块, 对重要客户和台区进行供电工况实时状态监控。每月分析保护器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运行中, 该局发现保护器容易遭到雷击, 便对总保护器安装低压避雷器, 增加过电压保护, 同时对末级保护器提出抗过电压要求, 指导农户购买合格产品。保护器的强力推行, 很快便收到了成效, 农村用电安全得到了保障, 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

3 宣传引路安全用电

结合农村用电的特点, 该局抓住农村赶集、节假日等特定时间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增强宣传效果;结合农村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台搞活动, 增强宣传氛围;充分利用乡镇广播、地方电视媒体开展信息宣传, 展示安全用电典型事例和触电伤亡案例, 定期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广播、安全用电视频播放。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用电中常见的家用电器故障和室内布线不规范等问题开展检测示范, 特别是对线路老化、废旧家用电器使用等不安全用电现象, 重点进行检测和示范。

“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 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 我们又专题开展了‘留守家庭’用电安全宣传活动, 重点介绍家用保护器的使用方法, 普及安全用电自我保护常识和触电急救基本方法。”华蓥供电局局长范召林告诉笔者:“农忙时节, 在农村水、旱田排灌等临时性用电高峰期, 我们就组织人员走进田间地头, 帮助农民检查用电设施安全, 协助安装保护器, 防范挂钩搭接等不安全用电行为。”

篇4: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探讨

一、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现状

(一)“村账村管”模式“村账村管”模式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在财务管理上具备独立设置会计机构、自主配备财会人员、独立核算、独立管理的能力,业务接受上级财政、审计以及农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日常财务监督工作主要由村级财务负责人、村民理财小组以及财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这种模式对财会人员素质、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风险管理均有较高要求。其优点是其符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规定。其缺点是财务监督环节薄弱,财会人员隶属于村管,难以进行有效财务监督。同时,政府监督、审计监督因滞后,难以及时制止违规现象的发生,容易造成村干部个人挥霍、侵占挪用、过度举债、盲目投资等行为的产生。

(二)“村账镇管”模式 “村账镇管”模式是指在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由镇农经办对村集体经济统一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村仍然设会计、出纳,另一种是村仅设出纳,会计由农经办设专责财务组负责,但两种模式均以代管其资金为基础,对其开支进行审核监督。这种模式实现了民主理财小组和农业主管部门的事前监督,监督力度显著增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村干部个人挥霍、侵占挪用,过度举债,盲目投资等行为的产生。其缺点是一定程度地削弱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主理财权,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村民自治规定有抵触。

(三)“会计委派制”模式“会计委派制”模式的财会人员是由乡镇通过统一招聘、培训、委派,村级无权决定财会人员的人事任免,财会人员既接受村级会计核算的委托,又接受乡镇政府的人事管理。这种模式是在“村账村管”的模式基础上改革原有的财会人员选用体制,强化财会人员的独立性,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村干部滥用职权指使财会人员巧立名目、侵占挪用资金等行为的产生。其缺点是财会人员可能被孤立,也可能“同流合污”使财务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

(四)“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 “会计委托代理制”是一种在“村账镇管”和“会计委派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财务管理监督新体制,主要采用自愿委托管理形式,实行村级财务与村级资金的“双委托”管理。村级不再设会计和出纳,只设报账员,其资金由代理服务机构根据自愿的原则签订委托协议以及《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有关要求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资金账户、报账时间、报账程序、会计核算、档案管理,代理服务机构可以对村级财务管理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模式解决了“村账镇管”的合法性问题,强化了农村财务的监管,严格了资金管理,加强了农村源头治腐,有效地避免了村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其缺点是难于真正地受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愿委托,往往出现“被代理”的情况。

二、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构建

(一)财务管理方式采用“集中核算”模式“集中核算”模式是一种在“村账镇管”和“会计委托代理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财务管理新体制,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保留了出纳以及银行账户,会计选任也征求村委及理财小组成员意见,由镇财政结算中心选派,但工资福利待遇由镇财政结算中心负责,在“三权”(即经营权、审批权及收益分配权)不变、民主理财的前提下,由镇财政结算中心设置专门的农村财务组集中对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核算、统一公开、统一监管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代理性质,解决了“村账镇管”的合法性问题,同时因保留了出纳以及银行账户,取得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解决了“被代理”的问题。其缺点是必须建立在具有“镇村联网”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之上。

(二)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镇村联网”模式 “镇村联网”模式是利用光缆通信技术,光纤以点对点直联方式,建设完全与互联网彻底隔断的稳定、安全、顺畅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镇村联网。同时,以规范票据使用入手,镇农经办统一管理收支票据,实行领用核销制度,并规定所有收支业务票据必须通过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具,不得以手工方式开具(特殊情况,事后补录),出纳人员对当日所有现金、银行收支业务必须做到日清月结,确保收支情况全部录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并核对无误,另外,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具备镇、村领导以及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实时查询的功能,并具有大额财务收支情况预警报告功能。这种方式实现了远程实时的财务监管,解决了会计核算和管理存在时空分离的问题,使农村财务监管工作置于了经常性的实时监控之下,并实现了群众監督、政府监督、审计监督实时的有效结合。同时大幅度地降低了财会人员工作量,使财会人员有更多时间能参与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中去,更好地为其服务。其缺点是自行建造投入成本较高,但以租赁光缆通道方式,其租赁费比宽带租赁费略高。

(三)财务公开采用“墙报与触摸屏相结合”模式 “触模屏方式”主要是通过触模屏电脑设备以互联网为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党务、村务、财务、科技等信息公开的综合性信息化平台,该方式主要适用中青年群体。“墙报”方式主要通过公布栏进行,适用于中老年群体。“墙报与触模屏相结合”模式满足了各类群体的需求,通过及时、真实、完整、有效的各类信息公开,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参考文献:

[1]梁方敏:《加强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探索》,《福建财会研究》2006年第2期。

篇5:新农村建设模式

农村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安阳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新农村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各地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产业支撑,稳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四个整合”,打造一个服务圈,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四个整合是:一是对工业发达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周边的300个左右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的新农村社区;二是对市区近郊近270多个村庄进行整合,规划为100个左右新农村社区;三是对县城周边以及工业较发达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进行整合,建设新农村社区;四是对深山区、高山区等不适合居住的村庄进行搬迁整合。一个服务圈是:对广大经济较为薄弱的平原农区,突出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大村、中心村建设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讯、学校、医院、文化大院、大型超市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半径两公里生活服务圈,引导服务圈内中青年农民逐步到中心村就业居住,同时对边远农村限制宅基地审批,促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到社区安家落户。围绕上述四个整合、一个服务圈建设,安阳各县(市)区坚持工业发展集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城乡建设一 1

体化、乡村卫生清洁化、公共服务社区化、组织文明规范化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即“六位一体”)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区,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

1、产业集聚型。对于9个省级及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区周边地区,通过村庄整合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以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以农民就业推动人口集中,同时将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滑县新区锦和苑、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村等地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滑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争取银行新民居贷款、农户自筹等多方筹资,将18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新农村社区——锦和苑,规划新村可容纳2万人,占地由4251亩减少为1676亩,腾出建设用地2575亩,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同时将18个村的1.7万亩耕地按每亩每年700到1000斤小麦的价格和15年期限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从而使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产业集聚区目前入住企业147家,可以解决1.1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新村还规划有创业园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社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零距离就业转移,依靠企业务工和土地收益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2、城郊带动型。主要特点是发挥紧邻城市的优势,依托工业和商贸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林州市龙山街道西街村、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的建设是这方面的典型。

林州市龙山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包含7个自然村、5700口人,共

有各类企业近100家,2009年销售收入10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余元,该村利用位于林州近郊的区位优势,规划整合后新社区可容纳1.7万户、5万余人,占地由4000亩减少为1000亩,可腾出3000余亩宅基地,通过村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依托传统铝制品、不锈钢等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中介销售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林州新的商业中心,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解决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龙安区田村街道南田村是省级示范村,位于安阳市南15公里,紧邻107国道、京广铁路和南水北调运河,交通较为便利,辖区内有运作成熟的两个大型企业---豫北金铅和三丰铜带,两公司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且经济效益也较好,南田村依托这些经济建设项目,整体搬迁至新址,规划建设南田新村,以产业为支撑,走工业发展集聚化的道路,建成后村庄占地面积将由现在的750亩减少为238亩,可节约土地512亩,让一个原本零散的村庄紧紧围绕在企业周围,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向着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平原农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广大平原农村分散地带以“六位一体”为目标,重点培育中心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周边两公里延伸公共服务,逐步打造一批“半径两公里服务圈”或“步行20分钟生活圈”。滑县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示范村建设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滨河新村位于全国产粮大县滑县东北部白道口镇政府驻地,地处平原,涉及白道口、西英公2个行政村,共有1523户、6806人、5800

亩耕地,计划用三年时间对示范村分三期进行建设,整合后可满足7000人居住,占地面积将由2230亩减少为900亩,节省土地1300余亩。他们利用自筹、借贷、社会引资、开发商垫资等多种方法,解决示范村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努力争取上级整合支农扶农资金,协调银行资金,对农户实行3-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用于建房,目前汽车站、计生服务中心、文化站主体楼、医院病房楼等公共服务项目已竣工,投资280万元24个班规模的中心小学正在建设中,总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容纳100家商户的供销商业小区通过招商引资也已建成,平均日客流量接近2000人次,年可实现销售额近亿元。在平原农区通过重点培育中心村建设,既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可减少政府财政对分散各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复投入,将成为集健身娱乐、医疗保健、文化教育、舒雅民居等为一体的环境绿化、庭院美化、生态优化的城镇化现代居民小区,并对带动周边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地引领示范作用。

4、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依托企业大型建设项目,周边村民通过入股、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交由企业管理使用,并解决村民的土地收益分配、就业、住房、社会服务问题。省级示范村龙安区龙泉镇九堰中心村的建设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九堰中心村依托河南超越集团王家岭煤矿,将矿区周围的七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大社区,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按照传统模式建设矿山,矿山与农村、矿工与农民是两对天然矛盾体,常常发生利益纠

纷,直接影响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企业带动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路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达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目前,超越集团已与当地农民和农村组建了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矿业农庄有限公司。矿业农庄以矿业企业和矿区农民作为平等主体,以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股东、工人、农民等多种身份为一体,以合资方式解决农民土地稳定收益问题,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以合作方式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以培训方式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总体概括为“333”工程,即围绕合资、合作、培训3个方面开展工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做到农民、企业、国家三方满意。旗下矿业农庄“果-草-禽”示范园,把龙泉镇的养殖业与花卉苗木产业进行整合,实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拉长养殖与花卉苗木的产业链。项目规划占地5000余亩,计划投资1亿元。目前流转土地2000余亩,投资1000余万元,栽种薄皮核桃、金柿、海棠等果树24000余株,播种紫花苜蓿1000余亩,饲养柴鸡20000余只,修建园区道路3公里,餐饮区、专业育雏场已建成,旅游观光型新型农村已见雏形。

5、移民搬迁型。这种模式主要整合地处偏僻、规模较小、经济薄弱、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或不适宜居住的深山区村庄,动员农民移民,将整村迁移到地理位臵相对较好的村庄。

实行移民搬迁,通过在工业发达地区建设高层为主的新农村社区,解决企业用工的农民就业,同时实行退耕还林,加强生态建设。移民新村均以企业为依托,有力地促进新农村社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

就业,实现产业与人口有机融合,二产与三产良性互动,努力做到安居和乐业的有机结合。林州市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距林州市区4公里,紧邻河南省仅有的2个县级国家经济开发区—陵阳镇经济开发区和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基地,该区工业发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但劳动力不足,外来劳动力又不稳定,是搬迁群众实施搬迁后实现再就业的理想区域。为此,林州市在建设陵阳镇南辛庄社区时建立搬迁扶贫基地,实施跨乡镇搬迁,将居住在石板岩乡、任村镇等北部乡镇的山区贫困群众175户700人(其中,搬迁扶贫125户500人,生态移民50户,200人)搬迁到陵阳镇南辛庄安臵点,一方面解决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山区贫困群众治穷致富从根本上夯实了基础,加速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再一方面解决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功能。

篇6:构建农村网格治理新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概念,强调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的社会治理新思路。近年来,围绕农村网格治理,北京市密云县东邵渠镇通过技术融合、资源整合、机制契合,努力实现治理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治理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治理资源从分散向整合转变,探索建立组织发动更加有力、运转协调更加高效、融网入格更加充分、服务管理更加到位的农村网格治理新模式。

协同治理,多元共振。农村网格治理的重心要向社会倾斜,治理的权力要向社会回归,治理的方式要向合作转型,治理的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基于这种认识,东邵渠镇在构建农村网格治理组织管理体系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建在产业、行业链上,建在社会组织中,使农村各项工作与农村网格治理工作有机对接,实现党组织对农村网格治理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引领。同时,以和谐创安组织、志愿组织、村监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为依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与村民通力合作的协同治理新局面,推进社会治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确保实现村民对网格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区域联动,机构扁平。通过镇、村、格三级农村网格治

理平台建设,构建横向覆盖全部地域、纵向贯通各业务层级的立体网格治理体系。以乡镇组织机构扁平化、业务流程扁平化和信息传播扁平化实现“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高效率工作”的网格治理目标。以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为网格治理总平台,实现业务软件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高治理水平。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管理中心,职能涵盖村级全部为民服务及管理事项。把全镇14个行政村划分为216个网格,对护林员、保洁员等10多类专兼职力量进行整合,保证每个网格设置3—5人,做到“每寸土地有人管,每项事务有人抓”,在辖区范围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精细化管理。

流程再造,效用倍增。以功能综合化、任务集约化、资源整合化为目标,构筑大平台、多角度、纵深化的农村网格治理工作新格局。整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农村党建全程记实管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管理中心的管理资源,实现“四个中心”技术融合、业务互通;实施民生工程、便民服务工程、文明培育工程,为实现流程便捷化、行为规范化、过程人性化、品质标准化打下基础。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划分和有效整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集成创新,阳光运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搭建村级治理平台,提高管理

上一篇:传奇与使命片观后感下一篇:办理施工证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