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一得-教学教案

2024-04-16

《家》教学一得-教学教案(共11篇)

篇1:《家》教学一得-教学教案

一、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家》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出示课题后,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这课到底讲了谁的家?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为什么树林是小鸟的家?为什么泥土是种子的家?为什么祖国是我们的家?„„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教师切不可把教参上规定的所谓的几个重难点问题强给学生,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为什么树林是小鸟的家?”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鸟在林中飞累了,会停在枝头歇息,所以小鸟把树林当成自己的家。”有的学生说;“小鸟在林间自由自在地飞翔,一展它们美妙的歌喉,所以小鸟把树林当成自己的家。”还有的学生说:“小鸟离不开树林,只有在树林里,小鸟才能筑巢,所以小鸟把树林当成自己的家。”„„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中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同学们,你们答得都不错,分别从小鸟的处所、飞翔、筑巢等方面来说明都很对。”这样,就调动了同学们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产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中加强了环保意识。

三、少限制,多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跳出课文内容的圈子,从文中学点写作方面的技巧,用这种技巧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引发思考。因为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生活中,它一旦与生活有了联系,就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克服平时被动作文时出现的无病呻吟、无的放矢的弊端。例如,课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能想到还有哪些是谁的家吗?学生的答案就非常有创新:南极是企鹅的家,地球是人类的家,宇宙是地球的家,衣服是纽扣的家,书柜是书的家„„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创设学习情境,优化主导环节

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启动,新教材的使用,如果单纯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学生深感枯燥无味,以致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和情感上的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如:在讲授本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根据教材内容和主导的流程,我精心设计了三种动画图片:一是“情境片”,讲述本课的内容。二是“特写片”,即以“情境片”为背景,设计了几个镜头,“蓝天”、“树林”、“河水”、“泥土”。从而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三是“遐想片”,由学生自由发挥,以充分体现本课所讲述的重点内容,这样随着教师的主导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展开,画面上出现了不同的情节,即突出了重点,又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而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自然也是成功的。

2、激发学生思维,实现自主学习。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为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再现了情境,以启发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综合,促使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如:我设计了三幅画面: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达到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把现代教学手段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使教案的设计的目标更加清晰、明了,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篇2:《家》教学一得-教学教案

《活化石》是人教版二上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教学时,我采集了大量的材料给学生观看讲解,包括银杏树的叶子标本都每人发了一片。可这书读起来学生就没兴趣可言。如何让他们有兴趣地熟读课文并内化呢?第二课时前,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让他们挑选一种活化石,熟读课文后以“活化石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指着投影图片介绍。此举果然引起了学生浓烈的兴趣。课后,我还布置了书面作业--把自己所说的写下来。

下面附几篇学生作品:

我跟你们讲一种鱼,它的名字叫中华鲟。中华鲟是一种古代的鱼种,有一亿多年了。

中华鲟生活在我国的长江里,它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

它的眼睛像核桃大,又亮晶晶的,长着一个又长又尖的嘴。

科学家把他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尹伟力)

大家好!我介绍的是熊猫。它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大家很熟悉它,非常可爱。和它在同一时期出现的动物都早已死了,可它还是一代一代地活到现在。我们知道熊猫爱吃竹子,可别忘了非常重要的是,杀了熊猫要坐牢,所以,大家千万别杀动物。动物是大家的朋友。(胡诗彗)

大家好!我为你们介绍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最宝贵的动物,非常可爱。和它在同一时期的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可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生活了下来。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爱吃竹子,你能想到吗,它的祖先却以食肉为生。谢谢大家的掌声。(杨宸萱)

你知道银杏树吗?我现在就给你介绍一下吧!

银杏的果子是白色的,所以也叫白果树哦!

你小时候种下白果树,等你老了才能吃果,所以也叫它公孙树哦!

公孙树也有男女,可是它们是植物,应该说是雌和雄的。雄的叶子不凹进去,雌的叶子间凹进去的。

我这里有一片银杏叶,很像扇子,你们猜一猜是雌的还是雄的?对了,我还要告诉你们,这些都是活化石。(张子祺)

篇3:《家》教学一得-教学教案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根结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我认为主要责任在教学者——教师身上。

1.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忽视了教材的教学价值

语文阅读教材有两种价值, 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 是一种信息价值。一篇文章一旦进入教材体系, 文本的原生价值依然保留, 但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教学价值。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原生价值探究得较多, 即重视教材;对其教学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刻, 即不是用教材教。没有完成“授之以渔”还停留在“授之以鱼”的层面。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多是缓慢地自然提高, 未能充分彰显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势。

2. 大多数教师着眼于教师的教, 较少关注学生的学

教师在备课时, 往往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教学设计时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 是朗读, 还是活动导入等, 而最后却往往受困于教学内容。也就是说, 这样的一招一式, 在教什么呢?学生能不能学会呢?这里面存在很大的疑问。

3. 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取舍不当

一篇课文可挖掘、讲授的知识点如雨后春笋, 教师生怕有所遗漏, 因而胡子眉毛一把抓, 字、词、句、篇“一个也不放过”。然而, 教师们这样一股脑儿地把“整桶知识”倒给学生, 学生反而迷迷糊糊, 不得要领。

二解决语文课堂低效的思考

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重点呢?“一课一得”就是一个好办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 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 而且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 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为了防止知识的混淆和有用观念的遗忘, 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 在横向上综合贯通。在语文教学中, 即采用“一课一得”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也就是说, 在一节语文课里, 讲一个知识点, 把它讲深讲透, 让每个学生 (至少极大部分学生) 都能了解、掌握, 这样通过几年的教学, 学生逐步积累知识, 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 就能学到很多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一点, 学一点, 懂一点, 会一点;只有懂了, 会了, 才算是“得”了, 这就需要改变教师只管讲、不管用的教学。每一个训练点的教学, 要使学生“一练有一得”;每个课时的教学, 要使学生“一课有一得”;完成每一次训练作业, 也要使学生“一题有一得”。这样大“得”与小“得”, 分“得”与总“得”, 形成“得得相联系”的、完整的和有特点的教学, 使语文课堂教学细化, 能力知识化, 知识能力化, 一课能一得, 课课相连, 从而日积月累, 则“滴水成海, 聚沙成塔”, 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课”指一堂课, 即进行某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课时, 而非这篇课文, 当然二者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一得”——不只是知识性东西, 重点是阅读方法;“一课一得”——不仅要在每堂课突出侧重点, 有“小得”, 而且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要有明确的阅读内容和具体的阅读方法, 形成“中得”, 同时使单元教学构成阅读理解类似文章的系列方法 (“大得”) , 最终建构起阅读同类文章的相对完整的系统方法, 得到初中阶段阅读知识和方法的“总得”。

三教师应该制定实施的步骤和方案

教师首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阅读, 同时依据课程标准, 确定各个学段的重点, 然后再根据各个学段的重点, 确定每周、每月的教学重点, 力争做到心中有全局。全册、全学期、整个中学阶段, 学业考试和中考的基本知识要求等等,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了如指掌, 不能打无目的的仗。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总体要求和7~9年级学段的目标与内容,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中生要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还能在阅读中了解五种表达方式, 根据文体特征把握和解答相关问题 (记叙文、简单议论文、说明性文章、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和文学作品) , 同时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 “一课一得”应进行统筹安排, 分解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每一篇案例文章都各具特色, 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但同时各篇范例涉及的知识能力是方方面面的, 有交叉重复的现象, 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主线, 删繁就简, 进行统筹安排。一学期 (一个星期、一个学月、一个阶段) 要让学生积累多少生字新词, 了解哪些修辞、逻辑知识, 掌握哪些古汉语常识, 在哪一课进行怎样的知能达标、篇章训练达到什么要求,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课如此, 每学期如此, 各个年级都要如此。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重复浪费现象, 提高计划性, 克服盲目性, 真正把细化做到实处。

再次, “一课一得”的“一课”实际上要解决的是能力知识化的问题, 而传统的知识观很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 而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 不可能也没必要为中学语文教学所罗列, 因此必须重构现代语文知识观, 避免无效教学。

最后, “一课一得”的“得”实际上要解决的是知识的能力化, 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是有重点地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

四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一课一得”

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教师就应宏观地驾驭语文课堂, 紧抓重点。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课一得”呢?

1. 目标意识, 精心备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 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 还要备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得自然紧凑, 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 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教师只有心中有数, 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与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游刃有余, 教师的心中才有学生, 并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教师的深入备课非常重要。也就是说, 要想上好每一节课,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 必须潜下心来, 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我教学《端午日》, 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 紧扣“精彩的场面描写”这个总目标来设计。

2. 激发兴趣, 培养情感

让学生知道他们阅读的文字是有生命的。老师可就文本里的重点旁征博引,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存在多处的空白与疑问, 如作者、背景、典故等。我们把这些点一一讲透了, 学生听明白了可再让学生去读、去说、去写。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 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 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会学有所得, 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导入《端午日》这篇课文时, 展示湘西的美丽风光是为了引出作者沈从文, 重点介绍沈从文的《边城》时,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也许课后他们中有人就会去阅读《边城》的全书, 那不就达到效果了吗?浅显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说, 诗歌更可反复读、写, 可指导学生仿写。试想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本人都是反复琢磨出来的, 我们不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能感悟出什么, 我们应该追求渐悟。我们的学习活动是包括课外的, 上课完成了一个目标, 其他目标可让学生课外完成。中学的语文课堂应是拼盘式的教学, 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只要真正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这不正是教无定法的诠释吗?

3. 读中学写, 读写迁移

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能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 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 做到读写结合, 这一定能大大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效能。读写迁移特别讲究突出重点, 每篇课文要求只解决几个重点问题, 这也节省了时间。如果真能做到一课有一得, 若干课就有若干得, 便能由“点”到“线”, 从“线”到“网”,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端午日》这篇课文略写了赶鸭子这个场面,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在此时进行读写迁移, 不仅可以使故事得到延续, 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更加可以深化本文“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这个教学目标。作文教学也就“随风潜入夜”地融入了阅读教学中去。

任何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 语文课也应如此。语文老师应有“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的气魄。一课一得, 日积月累, 定会由小进到大进。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真正学有收获, 这应成为当下我们教师深思并应努力践行的事。

五实施“一课一得”教学带来的预期效果

1. 对于学生来说

第一, 阅读课堂不再茫然。由于每堂课都有侧重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具体目标, 且与单元的同类文章形成系统, 所以学生不仅当堂能比较轻松地抓住要领和重点, 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学习, 能巩固融合, 融会贯通, 所以知识和方法不仅愈来愈清晰, 而且运用愈来愈自如, 课文容易读懂了, 重点内容能读深读透了, 在应试中能方向明确、方法合理、知识熟练地解答已读材料和类似材料的相关问题。这样, 绝大多数学生便逐渐消除了对阅读理解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第二, 学生逐渐爱上阅读。由于同类文章阅读角度的选择和目标内容的分割,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有所获, 不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而且解答问题容易了, 有成就感了。随着知识和方法的增加, 心中逐步形成了适合于相应文章的阅读理解方法, 部分优秀学生甚至能触类旁通、创新阅读, 所以大部分学生逐渐爱上了阅读。

2. 对于教师来说

第一, 阅读教学有的放矢。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再照搬参考书, 不再照本宣科做沉闷的讲解, 也不再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地做随意的教学, 而是认真钻研课标、教材, 研究学生阅读知识储备和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现状, 制定适合于课标、课文和学生的教学重点和方法, 从而使阅读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法和学法指导到位。

第二,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为了使每堂课和每一篇课文都有科学合理的侧重点, 并以此形成适合于学生阅读实践的系列阅读方法, 教师必须从读者、教师和研究者几个角度去研读课文, 研究课标和课程, 才能使课堂更科学、更有效、更有趣, 才能使系统方法符合逻辑、符合阅读实际、符合学生实际。

第三, 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 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兴趣, 知识和方法更容易把握了, 更有实效了。不仅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了, 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3.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

第一, 阅读教学不再处于模糊混乱状态。传统阅读教学往往出现两种糟糕局面:过于呆板或过于随意, 教师不是把参考书上的内容一一塞给学生, 就是例题满天飞, 眉飞色舞侃侃谈, 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最后什么也抓不住, 不明确关键, 知识和学法散乱不成体系。由于内容“聚焦”, 强调“一课一得”, 便能集中力量解决锁定的问题, 不仅减轻了课堂负担, 而且能使师生从容地研读文本, 有效地训练和总结方法, 这样的课堂效率和效果显著, 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获得了情感、知能和方法的良性循环。

第二, 更有效地达成了课标和课程目标。由于对课标和教材进行了切合实际的研究与整合, 所以阅读课堂不再停留于单一、过于直接的知识层面, 而是以课标为方向, 以文本为载体, 以知识为纽带, 以方法为目的, 以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最终效果进行全方位地阅读理解的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而每一堂课集中于一点, 又相互贯穿融合。这样, 阅读不再是负担, 不再是无奈, 而是愉悦的享受和发挥;不再只是听记, 不再需要机械的背写, 而是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是对成功的追求与探索;阅读教学不再随意、零散、古板、沉闷, 而是有着充分准备的锁定目标的系统程序, 在细节和临场上却又是灵活高效的。

第三, 寻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虽然是难点, 但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只是是否适合于“这类”学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可以开发和发挥的特长, 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适合于学生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

显然,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一课一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这也为阅读课堂提供了一种教学方法, 能激发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发掘自身潜能去钻研和探索, 为教育和教学探索更多科学、合理、实用的新路子。

当然,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 以上仅是个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如果能把语文课上得精彩纷呈, 学生又收获多多, 岂不是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教学一得

近日,我市举行了高密市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其中有一道题生物试题是:“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教师与学生在观察时,心室很明显,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心脏的形态与结构示意图”显示的心室大约是心房体积的两倍,按理说,心房观察起来应该也很明显。事实却是学生很难观察到哺乳动物的心房。

观察结果与教材中的“心脏的形态与结构示意图”心室大约是心房体积的两倍的结论严重不符,这是为什么呢?

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疑惑重重。有一个学生在做实验时,问监考老师“老师,猪的心房跑哪去了?”

笔者对此事进行了深度思考,我觉得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有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时应从下列几个角度去学习,避免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进入思维的误区。

1 应从生命的状态去学习生物学知识

细细分析,教材中的“心脏的形态与结构示意图”显示的是心室与心房生命状态的真实状况,这个状态下的心脏充容着大量的血液,而实验观察的哺乳动物的心脏是离体状态也就是非生命状态的心脏,这时的心脏内基本没有多少血液,又因为心室的肌肉壁很厚,所以其形态与生命状态相差很少,而心房的壁很薄,在基本没有多少血液充盈的情况下,心房皱缩的难以发现,实验观察结果与教材中的图示严重不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日常教学的许多重难点问题的产生。例如,血液循环这部分知识,教材是以平面图的方式展现的,学生在学习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血液在神秘的心脏各腔的运动的颜色,通过各种瓣膜的情形,在各种血管中的姿态。

2 应从立体的角度去学习生物学知识

教材中的大部分结构都是以平面结构图的方式呈现的。而生物的自然面貌大都是立体的,平面结构图与立体的结构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平面结构图对立体的真实结构去联想,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学习到事物的真谛。例如,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0页,眼球结构示意图中的睫状体其实质是一个环状结构,而平面图仅表示出一块小的肌肉,如果在教学时教师不去引导学生立体的去认识睫状体的环状结构,就很难搞明白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曲度变大的真正原因。

3 从相反的角度去认识教材中的平面图中物像的左右与前后

教材中像心脏的形态和结构示意图、消化系统模式图等平面图都是从正面照射而获得的平面图,教材中的人体或人体器官图像是正好和现实人体面对面的,所以,教材中的平面图的左右与现实中的左右正好相反。例如,笔者教学心脏的结构时,除正确引导学生立体形象地思考心脏各腔的在人体的具体方位外,还编写了如下的歌诀:上房下室二,左右颠倒记,同类有隔壁,异类相联系。这样,就避免了因为死记硬背出现的记混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的现象。

篇5:家 教案教学设计

《家》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首儿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讲述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各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及我们的家。课文配有优美的图画,贴近儿童生活,深受儿童喜爱。这篇课文是在学完《我的家》一课后的教学内容。在充分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验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生活的愉快,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材安排认识12个生字:天、是、白、云、树、林、河、儿、种、子、祖、国。写字3个:天、土、儿。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识字:认识12个生字,继续在生活中识字。写字:会写3个字。

3、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口语交际:继续联系按一定的顺序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

5、习惯和学法:培养并巩固听读识字的能力,继续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写有生字的投影片、课件、录音机及相关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学过了《我的家》,知道了很多人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世界上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家。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以及我们共同的家,大家想知道吗?那就读课文吧!

二、反复读文,随文识字。

1、播放儿歌的配乐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教师及程度较高的学生带读课文。

3、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

4、认读生字词:

(1)认读“蓝天、是、白云、树林、小河、鱼儿、种子、祖国”等词语。

(2)认读生字 。(采用多种形式读,如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同桌互检等。)

5、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生字回到课文中再次认读,巩固。)

三、创设情景,想象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同时闭眼想象画面。

2、共同交流自己的想象。(丰富大家的想象力,加深对儿歌所描绘的情景的印象。)

3、课件展示课文插图景象,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画面。(培养美感)

4、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插图,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谁能勇敢地说:本课的生字我都认识了,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遍。

2、谁能诚实地说:有些字,我还不能熟练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需要别的小朋友帮一帮我。(让该生认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让他自己指名同学帮自己。)

3、指导书写。

(1)认识新笔画:乚(竖折弯钩)

(2)教师范写,让学生书空,同时认真观察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4、学生独自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总结拓展。

通过读这首小诗歌,我们知道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自己的家。请小朋友们课下做一个小观察,看看你还能找到谁的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头饰、课件、录音机及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四位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闭上眼睛。请看!(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头饰)

2、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出示以上事物的词卡,指名认读。)

3、他们的家在哪呢?(板书课题《家》)

二、学习诗歌。

1、他们要回家,谁来送送他们?(指名分别到台前将词卡粘贴在响应的简笔画下面。)

2、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自己说一说什么是谁的家。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件展示全文,指名读,开火车读。

4、下面我们要进行一次比大擂台。怎么比呢?老师做动作,你们猜到是哪句的就站起来。(师加动作读,让学生猜,借此指导朗读,鼓励加上动作)

5、学生四人一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6、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不错!老师把一首歌奖励给你们,我们一起唱唱、跳跳。(课件展示《同一首歌》的画面及歌词。)

7、还记得我们刚才唱的歌词,什么是我们的家?(祖国)

8、小家汇大家,大家就是我们的祖国。你们知道我们祖国的名字吗?(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9、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看看我们的祖国多美呀!(课件展示画面)师引导: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0、让我们把这首诗歌《家》送给祖国!(齐背课文,录音配乐)

11、指名到台前,戴头饰表演、朗诵。

三、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1、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也是谁的家?(如蓝天也是太阳的家,泥土也是蚯蚓的家等)

2、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多:

是            家。

四、回顾,实践。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请小朋友们结合刚才我们说的,把你平常观察到的写成小诗歌,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把诗歌张贴在你的家中。

第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会唱《小青蛙找家》着首歌吗?(放音乐伴奏,学生带动作表演)

你知道小青蛙的家在那里吗?(学生发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儿歌《家》

二、多种形式,演示课文。

1、(屏幕出示课文《家》,配音乐。)你们想一想自己试着读一读。不会读的地方,问问你的好朋友。

2、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

3、小组合作,读的有困难的学生请小组内的小伙伴帮助。

4、小组成员共同起来朗读。

5、全班齐读。

三、情景认词,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带有下列词语的画面和句子:蓝天、白云、树林、小鸟、小河、鱼儿、泥土、种子、我们内、祖国。(以上词语在句子中用红字表示)

1、自己读读不同位置的句子,然后读读句子中的红词语,一会儿比比哪个小朋友读得最好。

2、分组出示词语指名读,然后分别提问。如:出示蓝天、白云,指名读后问:白云的家在哪儿?你们知道白云为什么要把蓝天当自己的家吗?(白云喜欢蓝天。白云在蓝天上可以看到高山、大海好多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现象能力。)

3、小朋友讲得真好!蓝天又大有干净,所以把蓝天当自己的家。让我们看着板书。

齐读。

同样道理让我们提问:小鸟为什么把家建在树上?小鱼为什么在小河安家?种子为什么把泥土当自己的家?(边说边把画面组合,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老师小结:这个美丽的地方是哪儿呢?这美丽的地方就是我们问的祖国,是我们的家,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中国!(齐读:祖国是我们的家。)

4、大家句子、词语读得很棒。单个的字你会读吗?同桌检查,然后自己觉得会的站起来领大家读。

5、表演朗读,入情入境。

(1)小朋友和白云、小鸟、鱼儿一样,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感到快乐吗?(出示课件:配有音乐的优美的画面)

(2)表演朗读:下面请小朋友快乐地边做动作边读课文,可以两个人一块读,一块做动作。

(3)个人表演,集体一起表演背文。

6、拓展知识,鼓励创新。

(1)小朋友,这篇文章写的是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你还知道什么地方是谁的家?

(2)咱们今天学的儿歌是一个小作家写的,请你自己编一首儿歌,然后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篇6:教学一得

在过去的一年了,在各位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教学方面我的收获良多,但让我如获至宝、受用不尽的则是王老师告诉我的在教学上称之为“一点突破法”教学方法。

语文课应该怎样去教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寻找一个突破点,由点覆盖到面乃至整片课文,这种牵一点动全文的办法,只要选择好了点,可以节省时间、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突出重点、明确中心,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学生学了印象深刻。这个点如何选择呢?

首先,可以是题眼。如《童年的发现》,围绕作者的发现,他发现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发现的?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什么?把这几个问题理解了,整片课文学生也就掌握了

其次,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杨氏之子》,开篇第一句是说“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里抓住“聪惠”这个词语,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举了个什么例子说明他聪明呢?透过这个例子,你觉得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了。

再次,可以是重点句子的突破。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以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养在窗户外面给路人欣赏来赞美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抓住这两句去让学生寻找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可以突出重点,让学生思路清晰,看似比较难理解的课文这样处理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最后,是重点段落的突破。如《再见了,亲人》是以先分述后总结的结构安排的,如果逐段学习,整体感不强,学生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可以先从离别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寻找离别时志愿军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最后再次体会志愿军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伟大的友谊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篇7:跳远教学一得

浏阳市普迹镇中心完小 陈果红

“跳远”是体育与健康课中的一个内容。教学中,先要完成跳远前的一些准备活动,如徒手操、扩胸、体侧、体转、腹背、跳跃等,然后才进行跳远的动作训练。在训练中,要进行集体徒手踏跳、分组慢跑、6m—8m助跑、踏跳越过20cm—40cm高的橡皮筋、10步—12步全程助跑踏跳等一系列训练。这些训练虽然是一些基本内容,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

突出合作意识的培养。上课中,教师不可能一一指导每个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个资源,要求体育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力争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分好组,采用互相帮助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上这节课时,可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分组练习。这样既可提高训练的密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一些学生对踏跳的助跑掌握不准确,做得好的学生主动地带着跑,还讲解动作要领,体现出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气氛,也融洽了关系,学生感到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贯彻快乐教学的思想。上体育课,学生是比较辛苦的,动作的训练又相对单调与重复,缺乏新异刺激。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快乐,就会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为此,在训练中,一是采用鼓励为主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训练的成效。如在训练中,只要学生的动作做得比较到位,教师就应该表扬,并适时地指出如何做得更好。二是训练中穿插游戏,劳逸结合。如学生训练比较疲劳时,安排“贴膏药”游戏,既可放松训练中的紧张心情,又能锻炼学生的智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篇8:小学数学教学一得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的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心里特点, 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这样便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全神贯注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导”要适度。

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度”教学的“导”入更要讲究“度”。这个“度”是指教师导入的语言精炼而不冗长, 简明、准确无误, 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通过教师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蛋性质的“导”入我用两三句话讲个故事, 创设质疑激越的问题, 你们想当科学家吗?中国科学家张他们10秒钟完成, 可他只用了8秒钟, 你行吗?试试看:10秒钟后大多只算了四、五道题, 他们对科学家张广厚的速算法刚半信半疑, 希望知道其中奥妙, 产生了求知欲, 不知不觉进入到探索求知的境界中。

二、重视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 用直观引入——建立表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 指出哪部份是周长并让学生计算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 让学生找出哪部分是圆的周长, 然后动手操作画出圆并用于指出圆周。

3、演示:感知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 理解“π”的意义, 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思维水平较低, 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 从简单逐步到复杂, 由个别逐步到一般,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水平。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如下方法:

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2、长×宽×2+长×高×2+宽×高×2

3、 (长×宽+长×高+宽×高) ×2

上述方法说明学生认识水平有差异, 通过讨论得到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 学生提高了认识水平, 使一些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必须使学生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积极参与。

1、会听。学生不仅认真听老师讲, 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 特别要听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问题。

2、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想的掌握知识才会牢固, 教师少讲, 或者不讲,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思考, 除教师启发、点拨外, 更要靠教师“激励”、“促动”学生动脑想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4、会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 要鼓励学生不怕说错, 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和自由。

篇9:教学一得(3则)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一章“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中,利用大豆和鸡蛋蛋白做实验材料,无论是用大豆做实验材料还是用鸡蛋蛋白做实验材料,价格比较贵,并且浪费的原材料也多。经过反复实验,采用白萝卜代替大豆和鸡蛋的蛋白做实验材料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称取50 g萝卜洗净切块,加水30 mL,粉碎机粉碎,将匀浆用纱布过滤,向经纱布过滤的得到的滤液中加入10%NaCl溶液,直至沉淀析出,用滤纸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物放入试管中,加入1 mL蒸馏水,振荡均匀,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现紫色,说明有蛋白质的存在。

(金振侠 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燕大附中 066004)

探究人手上具有细菌及估算细菌数量

1 人手上是否具有细菌的探究活动

1.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材料: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5 g、琼脂15 g、水1 000 mL。

配制过程:用500 mL水加琼脂,煮沸熔化后,加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5 g后,搅匀,补足水量达到1 000 mL。用pH试纸测该培养基的pH,使pH在7.4~7.6间为宜。

细菌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此种培养基营养全面,更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1.2 高温灭菌

取等量配制好的培养基迅速倒入2个相同的培养皿中,如果不及时迅速,就会因温度降低而致使培养集中的琼脂凝固而不能倒出。然后用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后,取出冷却后待用。

此步操作的目的是去除培养基及培养皿中的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1.3 接种

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或2号)后,将标签纸贴在两培养皿的底面。

用无菌棉棒擦取手指处后,在无菌条件下,迅速打开1号培养皿盖,在其内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然后密封好,作为本实验的实验组;2号培养皿密封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这样保证了实验结果只是单一因素不同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可信度。

1.4 恒温培养

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把接种后的1号培养皿与不做任何处理的2号培养皿同时放进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7 d后观察实验现象。

1.5 实验现象及说明的问题

1号培养皿内形成了粗糙型小的菌落,其表面干燥、皱褶;2号培养皿没有任何现象产生。通过以上对照实验可以说明人的手上确实有细菌的存在。

2 人手上细菌数量的估算及由此搞好个人卫生的启示

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 min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 h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因为细菌是进行分裂生殖的,就是1个分为2个,所以4 h之后,手上的细菌数目应为100×28=25 600个。

由以上计算给人的启示是:要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物,这样才能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马 博 山东省肥城市石横特钢有限公司学校 271612)

(赵学敏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 271600)

(贾爱春 山东省莱西市夏格庄镇刘家疃中学校 266606)

生物教学要加强学具制作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讲得多,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讲解过多,用经验干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机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让他们在探索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新课教学和复习阶段都鼓励学生动手自制学具。笔者认为,让学生通过学具自制,既能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更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

1 通过学具制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具是通过视觉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通过学具,既能强化学生的视觉活动,更能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对其他同学制作学具过程的观察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丰富自身的感知材料。实践证明,当一件经学生千辛万苦、反复琢磨研制而成的“作品”捧在学生自己的手心时,学生油然而生的兴奋、成功感,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格外亲切,而且浓厚的兴趣也会随之而来。如在讲DNA的结构与复制以前,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图样自制一个DNA结构模型,并在上课时将自己的“作品”带入课堂。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对DNA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再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不仅使DNA结构变得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使学生真正体验了又一次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学具制作,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正如画家画竹,一定是先成竹在胸一样,学生要将学过的知识熟记于心,也必须先使研究对象的特征先呈现在自己的脑子里。为达此目的,笔者在讲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首先通过挂图,再通过用显微镜对洋葱片的观察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特征,然后才引导学生阅读并帮助他们分析教材。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完全使笔者的教学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既大大降低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通过学具制作,强化所学内容

学具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式决定于教学目的和教学程序,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着力于突破所授内容的重难点,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二生物细胞分裂的教学,单凭教师的语言说教,让学生去区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进行该教材内容教学时,有意邀约学生与笔者一道制作细胞分裂的动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为了参与教师的这一活动,除了自发地预习课文以外,还自发地根据教材给定的概念、特征,经比较、修改,绘制出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然后又将自制的图形与教材中的图形进行比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 通过学具制作,培养实验能力,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教师用学具演示还是学生对学具操作,其实都是通过各种直观手段牵动学生的感官,使所学抽象知识得到“物化”。实践证明,学具的利用既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概括出理性知识,更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启迪学生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鼓励学生制作学具,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制作学具的兴趣,则更利于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更利于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更能容易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10:陈涉世家 教案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

(市备课会议讲座教案,原创)

课前准备

了解人们对《史记》的评价;了解司马迁的身世遭遇以及发愤著书的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2.把握本文详略得当、对话生动、用词凝练的写法。

3.感受陈胜前无古人振臂一呼的创举,感受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创意说明

本文不以陈胜怎样组织发动农民起义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教授重点是:透过《陈涉世家》的教学去窥视《史记》一书的精妙,读懂司马迁的胸怀,把理解人物形象和了解《史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从同学们熟悉的《荆轲刺秦王》电影导入,播放电影中表现秦始皇残暴,老百姓痛苦的片断,教者趁势引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大家想不想了解起义的具体情况呢?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并运用以下句子(陈胜的话),以“现代口语+课文关键词句”的方式复述课文,以达到感知全文的目的。

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本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详略得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详写了什么?略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有关起义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然而却能让人看出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改变处境的向往,与“佣者”的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在起义中所崭露出来的英雄色彩,令读者对这位英雄的音容举止产生深刻的印象。到了写作战过程时,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把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得当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三、品读语言,感受形象

鲁迅评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 先说“史家之绝唱”

“绝”,独一无二的意思。《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在中国二十四史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然有着种种的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翻开历史,只在《史记》中,农民领袖的地位,才得以正面确认,而《史记》之后的这史那史,都将此命名为“匪、寇、盗、逆、贼、邪、妖、党”等,司马迁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史记》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农民起义肯定的观点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

A.《史记》中有很多客观的叙述,但也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同学们抓住叙写陈胜的语言,从作者的客观叙述中品味“不虚美”的特点。

学情预估:(以下句子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1.“苟富贵,无相忘。”

此句揭开了他内心所蓄积着的造反愿望。这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深得作者肯定。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是陈涉针对“佣者”那“若为佣者,何富贵也”的疑问所作的气势凌云的回答,发抒了自己远大理想和激情,同时对同伴们安于现状和对他的不理解深表惋惜。作者深情地讴歌了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青年雇农的形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句话明写陈涉,暗写司马迁的生死观: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也就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歌德云:“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这种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抉择深受司马迁的赞赏,在《史记》中司马迁把陈涉引为“世家”的缘由很多,但司马迁欣赏陈涉的生死观是相当重要的一条。

4.“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深知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这表现他洞察时局的能力。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在这里,陈涉对秦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与六国的旧矛盾作了具体分析,找到了起义的策略根据,再次表现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用激昂慷慨的语言,去点燃在场者的反抗怒火,这句话石破天惊,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极大地地鼓舞了士卒们的斗志,更表现了他卓越的宣传才能。司马迁绝不赞美平庸、苟且、委琐的人生观由此可见一斑。

B.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话,从作者的客观叙述中品味《史记》“不隐恶”的特点。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教师先简要分析:《陈涉世家》中写陈涉称王后,陈涉旧时伙伴见他所居宫殿说:“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夥颐”是陈涉故乡的土语,是多的意思,这里用以形容陈涉宫殿陈设的丰富;“沉沉”是形容宫殿广大深邃,又带有惊异的.语气,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质朴性格。

提问:陈王故人为什么皆自引去,由是无亲王者?对此你有何感想?

明确:陈胜为王后,任用亲信,妄杀故人,苛察臣属,使诸将士离心,这也是他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这个片段充分表现《史记》“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司马迁在高度评价陈涉的同时,也并没有掩盖他的错误和局限性,体现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 再说“无韵之《离骚》”

《离骚》,屈原的诗作。用“无韵之《离骚》”评价《史记》原因很多。或是因为它文学性、或是因为它的抒情性、或是因为它的浪漫性、或是因为它在语言方面的杰出成就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知道诗歌具有凝练、简约、形象的特点。同学们能否结合《陈涉世家》作一点分析?

学情预估: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此句活灵活现地写了士卒敬仰陈涉的微妙神态。

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挺”、夺”、“杀”、“佐”这几个富有动作层次的词,将在一瞬间里所发生的一场激烈搏斗,传神地写出来了。

3.“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攻”、“收”、“下”,这些动词用得很活,写出了起义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的气势;写出了民心的归附;也出了秦王朝纸老虎的本质。

……

老师小结:作者没有工笔细描,只抓住几个有表现力的词,就情味浓郁地在读者面前舒展了一幅幅反映某一事件全貌的画图,以少胜多,语言洁净如洗,具有“诗”的韵味。

四、名言赏析,语言积累

经典的《史记》犹如苍穹里璀灿的星辰,照耀了历史的长夜;《史记》中的经典名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它对滋养民族性情,陶冶民族灵魂,重铸民族精神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请同学们认真欣赏、体悟、背诵这些名句。

1.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本纪》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4、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6、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

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1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5.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

篇11:物理教学一得谈

物理教学心得

王国凡

在在座的各位面前谈经验感觉是班门弄斧,只能说是自己的一点教学心得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从98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我最欣赏的一句教育名言是宋代的文学家欧阳修的“教学之法,本于人性”,他这句话鲜为人知,远不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有名。我理解这句话是对人的一种理解,一种期待,一种造就,一种升华。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彻悟人生,使浑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下面我从五方面介绍我的教学心得。

(一)上好第一节的引路课

“育人先知人”针对我校学生家庭环境较差,家长素质较低,对教育的方法和理解不够,在这些背景下,我们还得把他们的孩子教好,我们肩上的担子要比别人重。所以作为班主任也好作为科任也好接班之初,第一节课很重要,我的第一节课都不急于去教课本的知识首先确立目标、吸引兴趣和树立威严。(1)确立目标;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谈谈人生的目标,有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动机他们才能学进去,否则你给他硬灌他都会吐出来。目标的确立我比较反对大话空话,应该现实一些,能触动他们的心灵的东西他们才会接受。有句话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所以我针对学生家庭一般生活条件比较差,要想改变现状,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去改变命运,你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把工作做好,而现在你们的工作就是学习。所以把握好现在,掌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应该学的东西学好,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加强说服力。同时要想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学好物理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物理是新开的学科,都是从0起步,如果你不认为自己笨,自己不比别人差,就用行动证明给大家看。我教过一个叫刘晴的学生,初二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虽然很顽皮,不爱学习,家长也放弃了,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心,我问他:“你是男子汉吗?”他说是。又问他“你承认比别人笨吗?”他说不承认,我说,光用嘴说不行,作为男子汉不想比别人差,就去用行动用成绩去证明给自己也证明给别人看。物理是新开的学科,是理科,学好它是最好的证明,我认为你是聪明的孩子,我对你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会学好他,你一定行。他重重的点了一下头,他期末考试物理得了98分,满分是100,所以刚起步的学科如果想学多给他们一份信心掉队的学生就会减少。(2)吸引兴趣

确立了和远大的理想还要有付诸行动,最困难的就是在行动中的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峰自磨砺出,要想把知识学好必须要有吃苦的准备,学习是个苦差事,只有有目标有毅力的人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成功的人。确立目标是为了让他们想学,想学不一定就学得进去,所以要吸引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如家里的电器怎么工作的,出现故障了怎么修理,抽水马桶是怎么工作的,如果坏了你自己会修吗?你想自己组装一个小收音机吗?等等,把自己做的小教具,或者准备的教具拿出来展示一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了学习兴趣起码成功一半,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比较枯燥的,没有毅力的学生是坚持不住的,所以要先提醒学生想学好物理即要动手又要动脑,还要持之以恒。(3)树立威严

我觉得不是成天板着脸,拿个棒子就是威严,但是第一节课我从来不和学生开玩笑,必须把本学科的要求说清楚,并且开始必须较真,比如:

一、课堂必须认真听讲,不许溜号。

二、作业必须要自己做,必须及时教。如果发现抄袭抄一道罚自己找20道题做。

三、必须准备错题集,不定时检查。

四、做好课堂笔记。

五、每次考试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每次都要给自己定好下一个目标,没达到要自己找出原因并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既然说了就必须做到,否则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威信了。

六、有特殊要求的下课要及时和我汇报,否则以后必须按我的要求做。

(二)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以后的工作就是具体操作了,最难的也是这个工作,一节两节学生好坚持,时间长了,特别是习题课有的学生就坚持不住了,特别是那部分基础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开始溜号了。针对这点课前备课要尽量精,还要找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去吸引他们,除了这些必须做的,我还有个特点就是眼神比较好,我是一边讲课,一边四下用眼神收索情况,我容忍不了上课说话了开小差什么的,如果发现哪个方位的有异常,我马上会用眼睛盯着那个方向看,精明点的孩子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会马上开始听课,我没有点他们的名,看着他们说“我在给没听清的那位同学在讲一遍,”他会很不好意思的。对反应比较迟钝的同学,盯他都看不见了,只能叫他起来重复一下我说过的话,当然是重复不上来,先不要利用课堂的时间去收拾他,我多数是说如果你接下来的都听懂了,或某某题你做出来了就让你坐下,即让他学习了又没浪费其他的学生的时间。我上课的时候多数是没动静,但是有的学生眼睛看着你,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出来的,看他们的眼神发直,我会随时停下来,问他我刚才讲什么了?所以我的学生都了解我有这个习惯,上课的时候轻易不敢溜号,我有爱丢三落四的习惯,但是在课堂教学上,我的记性特别好,这节课或者前节课提问过哪个学生哪个问题,谁答错了,我都记得,当我讲到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会随时停下来,在提问那个错的同学,同一个知识点这样巩固以后基本那个学生以后是不会在错了。所以课堂效率才是最关键的。课后的巩固也很重要留的作业必须要及时检查,有的学生作业是到学校抄别人的,针对这点,我刚开始是及时抓,早晨到校进屋先教作业,批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一样的,必须找到源头,一起处理。但是对有的真不会做的同学我的要求是会几步做几步,实在一点不会的找一道自己的会的题做上,但是不许抄别人的。这样以后抄作业的现象收敛多了。

(三)批评的艺术

爱是开心锁情到自然开,对学生光严厉不行,有的学生不买你的帐,特别是一部分顽皮的学生,对他们要软硬兼施,这部分学生还都很要面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及时表扬,如果有毛病到办公室去谈,要比在班级效果好,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先表扬。并确定他们在老师心目的地位很重要,在提到这次他的做法让老师很失望,让他自己说怎么办,要批评得他心服口服。并且让他自己说以后在犯怎么处理,这样在他下次犯错误的时候你批评他可以提醒他保证过的,给 机会也好,采取一些措施也好不会无理取闹。每个人你只要认真去找都会有闪光点,批评中带着表扬带着期望,学生的心琐会慢慢解开的。

(四)协调好科任和班主任的关系 我觉得自己要和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融为一体,必须要和班主任一条心,让学生觉得你不是教完课就走也是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就举我现在的例子吧,小顾刚接班的时候也操了不少的心,在他不在的时候我会对8班学生说,你们班主任是全市最优秀的老师你们多幸运啊,她那么做是为了谁,你们想不想生活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等等,同时要让他们知道感恩,我说班主任的身体多不好,还为你们做了那么多工作,等,她自己说不如科任去说,小郑和我配合的也很好,我批评完学生,她都会耐心地开导学生,使他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并没有因为科任老师说他们而反感,反而心和你贴近了知道你为他们好。同时班主任也要为科任做好铺垫,在学生面前要多说科任教师的优点,比如我在背后和学生说,你看咱们语文老师虽然新毕业,但是多才多艺,不但知识丰富,连胡老师有的不会的她都会,咱们化学老师热情聪明脾气直来直去,数学老师教学认真,耐心等等,小郑不用说了学生已经把她当成副班主任了。让学生带着尊敬崇拜的心情去听课我想效果应该不错的。

(五)加压和减压

最后我想验收是关键,每次考完试都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好了。总结失败成功之处,对下降的多的同学必须找一找和他们谈谈,总结教训教给方法鼓励加油。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老师就要给他加压,找到不足的同时必须让他自己确立下次提高的目标,达不到目标自己怎么办,让他自己说。加压相对的男同学比较多。对自觉学习的孩子要减压,特别是女孩子,有的时候成绩下降心态就慌了,如上届教过一个叫王爽的女生,小学的时候总是第一第二,初一初二还在前面,到了初三就直线下降,都一百名左右了,她急得直哭,我就经常找他谈心,和她说,不要太重视成绩的高低,惊慌失措于事无补,你越看重成绩它越和你作对,你只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没有虚度光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过一个无悔的青春就可以了。放下包袱后,他的成绩反而上来了,最后以七百一十多分的成绩考上重点。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几句话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上一篇:舞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下一篇:设计院战略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