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案设计

2024-04-09

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篇1: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

读课文,通过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教学后记:

篇2: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有关语段。

2、感受孩子的多、活泼、快乐、可爱、生机勃勃,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冰心对孩子的爱、对春天的爱、对美好景物的爱。

3、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体悟有关比喻句的内涵及精妙。

教学流程:

一、音乐激趣,引入情境。

1、听歌:《嘀哩嘀哩》。想“春天在哪里?”

2、语言训练:春天在。

3、导课揭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1)“拣”什么意思?

(2)作者“行”了哪些地方?

二、听课文录音,随手画出作者的“行踪”。

1、学生听、画。

2、交流:

行踪: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

挤进颐和园:知春亭玉澜堂

3、解读“路过”:从“路过”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4、生疑:既然“路过”,为何又“挤进”?

三、引出重点句段,引导多层面、多角度解读,并辐射全篇。

1、“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师:你从哪儿看出了孩子多?

师:读出孩子的多。

师:读下面的文章,也画出写孩子多的词句。

2、交流学生画的写孩子多的词句。

3、在交流中引导深入解读、多角度解读。教师依学定教,扣关键词句顺学而导:

4、师生对话

如: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师:除了读出了孩子的快乐,还能读出什么?想像一下孩子当时的样子。

师:“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你读出了什么?讨论讨论。

师:太阳是温暧的、光明的、给人以希望的,人们把自己最喜爱的人说成“心中的太阳。”再读读,换个角度,看看从这句你还体会了作者冰心奶奶当时怎样的感情?

师:这句以太阳作比写得多好啊!请再读读第一段的这一句:

“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看看从这句你读出了什么?你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就评点一下,可以动笔在文章空白处写写批注。

四、补充拓展,丰富积累

教师补充一些课外的有关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打开学生的视窗,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师:在冰心的眼里、心里,孩子就是春天,孩子就是她心中的太阳。请看这些句子:

大门敞开着,里面坐着一圈穿着红红绿绿衣服的小朋友,远远望去,好像是一串美丽的花环!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的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五、自由选读自已想读的句段,配乐赏读。

篇3:《只拣儿童多处行》备课思考

作者写出了游颐和园的所见所闻, 描绘了一群像春天一般充满活力的儿童和开得正旺的花儿, 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 天真烂漫, 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文章笔调欢快,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机, 让人读着很舒服。题目《只拣儿童多处行》既是文章的表达线索———循着“儿童多处”一路走来, 又能激起读者盎然的阅读兴趣。作者关注儿童, 对儿童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 用大量笔墨对儿童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等进行了描绘, 展现了儿童的特点, 也表现出了不同儿童的个性。感受儿童的活泼与生机, 体会冰心老人的童心与爱心, 同时也能正视自己, 知道自己应该是绽放的花儿, 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笔者认为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设计教学, 实现个个击破。

一、紧扣文题, 探寻文脉, 初得文意

文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反其道运用古诗句而来。原句出自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儿童不解春何在, 只向游人多处行, 作者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 不仅让人眼前一亮, 又蕴含着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暗示了文章的表达线索, 还能激起人阅读的欲望, 别出心裁, 耐人寻味。什么叫拣?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是指哪些地方?儿童多成什么样?那里的儿童又是怎么样的?一系列问题从读者的脑海中蹦出来。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很快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领会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也能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按地点变化的顺序, 先写颐和园门口, 再写知春亭畔, 接着是在去玉澜堂的路上, 最后来到玉澜堂的院落里。

二、调动经验, 品读词句, 感悟文情

儿童多成什么样?园门口“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挤”了出来;知春亭畔“座无隙地”, “东一堆, 西一堆”;湖面上是“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一面一面”的队旗哗哗响着;去玉澜堂的路上, 我“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玉澜堂里, “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了过来。目之所见, 都是一群一群的, 没见一个一个孤单而行的。

在作者眼里, 这些孩子浑身充满着活力与快乐。他们是“飞涌而出的小天使”, 是“喷发着香气息的小太阳”, 是“开得正旺的花儿”……作者的喜欢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不仅写到了一群一群的孩子或谈笑、或休息、或划船、或赶路的情景, 还写到了忸怩的小女孩, 热情的小男孩;不仅描绘了这些孩子的打扮外貌, 而且写到了孩子的行为表情和语言。许许多多的细节, 让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跃然纸上, 也表达了冰心爱孩子的真情真意。

但作者的语言平实, 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在笔者看来, 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词句时,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比如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从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 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只要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 许许多多家长、父母看到门口这样闹哄哄的情景, 看到自己满身是汗, 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很快便会从“小天使”“魔术匣子”“香气息”中感受到冰心的童心与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再有课文第3、7小节分别描绘了孩子们休息以及一起赏花的情景。如何让学生在品读文字中感受到儿童个性的多姿多彩, 性格的天真活泼呢?除了抓住文中描写儿童言行等的关键字词品读以外, 仍然可以联系生活经验, 填补文本空白, 设计说话练习: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或者,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 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 又看看我们, 可能会想:__________。这样, 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儿童的天真可爱, 也能展现自身的童真童趣。

三、图文结合, 自主探究, 体味意蕴

“只要管理得好, 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 花儿和儿童一样, 在春天的感召下, 就会欢畅活泼地, 以旺盛的生命力, 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 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 自己感到快乐, 别人看着也快乐。”这句话是作者的肺腑之言, 也是全文理解的难点。但如果结合文本的语境, 让学生在文本中再完整地走上一个来回, 自主探究:花儿和儿童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必定会从海棠花身上, 从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身上, 从自己身上弄明白:舒展新鲜美丽的四肢, 使出浑身解数, 就是尽情释放自己天真烂漫的个性, 尽情挥洒自己的热情与活力, 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旺”;从赞叹声中, 笑声中, 一定会感受到旺盛的海棠花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活泼的孩子们也给冰心带来了快乐。从而自然体会到写海棠花不仅仅是写花, 其实就是用海棠花来比喻眼前这些孩子, 体会到在冰心老人心里儿童就是花儿, 花儿犹如儿童般惹人喜爱的情感, 自然也就理解冰心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了。”

篇4:《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眼睛』

儿童“旺”

我们首先可以感知的就是儿童的“人数众多”——“成千盈百”“挤”“涌”“一群接着一群”“儿童的涌流”“挤进”“座无隙地”……这些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儿童海洋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其次是“情态欢快”。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展现了儿童们欢快的情态——草地上,“女孩子、男孩子……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山坡上,“大概是跑累了”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上,荡漾着儿童的欢歌笑语,因为“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最后是“精力旺盛”。“闹嚷嚷”“挤了出来”“飞涌出”等,都显示出儿童们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花儿“旺”

作家将镜头对准了“玉澜堂的院落里”“那几棵大海棠树”,从三个方面逼真地再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其一,数量多。“开满”“密密层层”“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等,都可以看出海棠花的不计其数。

其二,颜色美。花儿是“淡红的”,“密密层层”的“繁花”必然形成“淡红”的世界。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其三,姿态奇。“这繁花”“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让人感觉到海棠花正在争奇斗艳,竞相开放。那数不胜数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鼓鼓的!怪不得作家会发自肺腑地赞叹:“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感情“旺”

作家按照颐和园→知春亭→玉澜堂的游览顺序,尽情欣赏了三幅动人的图画——“儿童游玩图”“海棠盛开图”“一起谈话图”,亲身体会到儿童的充满活力,真切感受到花儿的活力四射,更深刻地领悟到“儿童与春天同在”!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感叹:“对,就是开得旺!”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中的“就是开得旺嘛”,对所见所闻进行了最准确、最简练、最肯定的概括,又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所感所悟:“……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作家抒发的对花儿、儿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真挚浓烈,具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很容易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读到这里,你想告诉同学什么呢?请交流交流吧!

篇5: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优秀教案设计

太阳

爱儿童

花儿

春天

教后反思: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篇6: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2、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流程:

一、激趣 导课 回顾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赞美儿童,歌颂儿童,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位儿童都是天才的诗人”。现在,老师出一道题考考你们,看你们会不会,要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哟。(课件出示: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填写:儿童是———————;儿童是———————;儿童是——————。)

1、学生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的看法。

2、师过渡:孩子们真的不愧是“天才的诗人”,你们的确让人不得不喜爱。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奶奶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孩子们,你们看,冰心奶奶给了你们多高的评价啊!现在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冰心奶奶写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看看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什么?

3、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 探究 感悟

(一)、师过渡:现在让我们自由读课文,用“——”划出体现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句子。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笔标记。

2、交流自己划出的句子,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

(1)、品读“„„成千盈百的孩子„„小天使”这句话。

学生品读,交流感悟,交流孩子的多、活泼以及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喜爱。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比喻句的好处,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2)、品读“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指导学生抓住“笑”、“迎”、“涌流”、“挤”等词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喜爱,只拣儿童多处行。

(3)、品读“我们本想„„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儿童奶奶是只拣儿童多处行。(4)、品读“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学生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孩子的多和孩子的礼貌以及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宽容和爱,感悟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5)、品读“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拢过来了。” 这句话说明玉澜堂里有很多孩子,再次说明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二)、师过渡: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还有一个会思考的小脑袋,是啊,以上那些句子都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那么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有关语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记着“读书有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要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使得想了和不想完全不一样。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写感悟。

2、交流感悟,升华理解。(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1)、“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A、学生体会从孩子身上散发出的活力无限和勃勃生机,感悟冰心奶奶爱孩子,从孩子身上找到了快乐。

B、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比喻的妙处,再次朗读感悟。C、体会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什么,说说理由。

D、学生交流:儿童是太阳,释放着光明,给人以温暖和快乐。

E、教师小结:在冰心奶奶心里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充满了生机与朝气,给人温暖、快乐。(2)、“那几棵大海棠树„„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A、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谈自己的感悟:谈花的美、花的密、花的旺盛。B、教师指导朗读,指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好处。C、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怎么赞美它呢? D、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E、那么冰心奶奶是怎样赞美这大好春光的呢,读有关语句:“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F、师:当你看到这么美的春光时,你知道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了吗? G、学生交流。

H、教师小结:儿童多处春光灿烂,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过渡:其实在冰心奶奶心里,儿童和花儿一样,请同学们齐读第八、九自然段,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花儿和儿童一样„„别人看着也快乐”“朋友,春天在哪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A、学生谈自己读懂的东西: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

B、学生质疑,解惑:浑身解数中的“解”和儿童不解春何在中的“解”有什么区别。C、师: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还是什么,说说看法。D、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悟。

E、教师小结:正如孩子们所说,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还是花朵,绽放自己的美丽,给人以享受;儿童就是春天,生机盎然,灿烂蓬勃。其实,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祖国的兴旺发达,靠你们去辛勤播种,认真耕耘,请为了咱们伟大的祖国,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吧!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在歌声中立下自己的志向吧!

三、拓展 延伸 提升

1、读冰心作品《雨后》,再次感受冰心奶奶对儿童的爱。

2、教师介绍著名作家巴金对冰心的评价,让学生再次走近冰心,感受她人格的魅力。(“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食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

3、课后读冰心作品《寄小读者》,看看冰心奶奶对你们寄托了怎样的期望。

四、板书设计 冰心奶奶喜爱儿童

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是最好的春光 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儿童是祖国的春天 课前交流

师:我知道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诗词,我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 好不好? 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开始!春眠不觉晓,——;碧玉妆成一树高,——;儿童急走追黄蝶——;儿童不解春何在,——;冰心奶奶反过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师:还记得课文中冰心奶奶对朋友们说的话吗?

生(齐说):春游的时候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师:这一堂课,我们就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请大家略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儿童多的地方。(板书:儿童)

(生边略读边画。)

二、扣读导悟,感知“儿童多”(精读一、三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根据冰心奶奶的行踪来交流一下,你在哪些地方看到儿童多? 生:我在颐和园门口看到儿童多。

师:请你读一读,大家注意听,想想哪些词语突出了孩子多? 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从“成千盈百”这个词感觉到孩子多。师:“成千盈百”什么意思?

生1:“成千盈百”就是成千上百,“盈”就是“满”的意思。师:哦,人真多。还有谁想补充?

生2:我还从“闹嚷嚷”这个词感受到儿童多。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2:“闹嚷嚷”是人多很嘈杂,人少就不能说是“闹嚷嚷”了。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这个词,真不错!还有谁来说? 生3:我还从“一群接着一群”“飞涌”感觉到孩子多。师:是呀,孩子真多呀!你能将孩子多的场面读出来吗?(生朗读并有意注意突出描写孩子多的词。)师:这么多孩子,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就像什么?

生:就像是“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板书:小天使)师:“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 生:“魔术匣子”比喻颐和园,小天使比喻儿童。

师:请把两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生1:把孩子比作“小天使”,让我感觉这些孩子活泼可爱。

生2:我感觉冰心奶奶很喜爱这些孩子。因为冰心奶奶一点都不嫌孩子烦,觉得他们像“小天使”那样纯洁、可爱。

生3: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师:那让我们加入到这群孩子当中,读一读,体会体会当时的情景。

总结过渡:这情景实在有趣,冰心奶奶不由自主地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还有哪些地方描写孩子多的? 生:知春亭畔的儿童也很多。

师:读一读,总写知春亭儿童多的句子。

生:“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师:“座无隙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座无隙地”指没有地方坐,形容人很多。

师:文中怎样具体写儿童多的?谁来继续读,大家想一想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生:分别读第三自然段的下面三句。

师:知春亭畔的孩子真多呀,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师引生答)。

师:下面我要请三位同学通过读来展现知春亭孩子们的不同状态。你想加入到哪群孩子中?大家也有任务,我们一起读总起句。一起融入到这群孩子中去。

师:看到你们这么开心,我心里特别高兴。你看着这群孩子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这些孩子很快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生2:我觉得这些孩子自由自在的,真快乐。生3:我觉得这些孩子无忧无虑。总结过渡:看到如此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孩子们,冰心奶奶怎么忍心打扰呢?还是继续往前走吧?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到孩子多。

生: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三、以读促悟,感受“春光美”

总结过渡: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春天吗?

生:找到了。师:在哪儿? 生:在玉澜堂的院落里。

师:赶紧去看看,读读第五自然段。

师:是什么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用自己的话简洁说一说。生:是几棵大海棠树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师:能不能回答完整点。

生:是几棵开满了花的海棠树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师:这几棵海棠树的花儿开得怎样?(板书:花儿)生:花儿开得很多。(板书:多)师:你从哪儿看出花儿多的?

生1: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生2:我觉得花儿开得很旺盛。(板书:旺)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阳光下就像喷花的飞泉”看出来的,我觉得花儿好象一个接一个开不完。师:“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

生:“喷花的飞泉”比喻开满花的大海棠树。

师:你见过喷水的场面吗?这个比喻使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见过喷泉,它能喷出很多的水柱,让人感觉很美。这样比喻我感觉花儿不断地开,开得很多。

师:读读这个“喷”字。生:读(力量不够)。

师:我感觉这花儿是冒出来的,不是喷出来的。再读一遍。生:(大声朗读“喷”)。

师:好,我感受到了一股力量,是喷出来了。这回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花儿使出浑身的力量在往外涌。师:你的感悟能力真强。

生:我感受到花儿生命力非常旺盛。

师:说得好!这么美的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每一片花瓣都喷发 着生命的气息。这怎能不让人的眼睛突然一亮呢!谁来把我们的眼睛读亮了?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还没把我的眼睛读亮了。谁再来试试? 生:读。(注意突出了描写海棠花多、旺的词语。)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太美了。我也想来读一读,(出示图片,配乐朗师范读)请大家 边听边看着图,你能想到什么?

师:朗读。(读好后全体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

生1: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好多蜜蜂、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许多鸟儿都要来搭窝筑巢。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2: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不禁想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改一下——轻轻地,春来了,海棠花儿开了„„

师:冰心奶奶写得美,你想得更美,真会欣赏!生3:老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想用“繁花似锦”这个词来形容。

师:非常恰当,你能运用积累的成语,真会学习。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到头脑里去。

生:美美地读。

师:谁来看图复述这些文字。

生:(有些不够流畅)复述第五自然段。师:我们为他的勇气鼓励一下。

师总结过渡:真是太美了,冰心奶奶怎么赞叹的呢?

生:(大声读第六自然段)“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他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师:对着这开满花的海棠树,让我们也尽情地释放自己,大声赞叹吧!齐读第6自然段。师:这些海棠花好看吗? 生:好看。

师:怎么个好法? 生:就是开得旺。

四、返读促思,品味“爱之情”

总结过渡:对!就是开得旺!同学们,我们终于在玉澜堂盛开的繁花中找到了春天,可老 师还有一点不明白: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不说“只拣花儿多处行”而要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读第8自然段。(投影出示这一段)

生:默读思考。

师:同桌可以联系前文描写儿童的语句讨论讨论。

生1:因为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和儿童是一样的,都充满的旺盛的生命力。第三自然段中,冰心奶奶写儿童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第五自然段中冰心奶奶写海棠花像喷花的飞泉。这两个“喷”都让我感觉到生命力旺盛。

师:你真会学习,不但读出了思考,而且还联系前文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还会推敲这个“喷”字,真让我惊讶!

生2:花儿和儿童在春天的感召下,自己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儿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很快乐,冰心奶奶在远处看了也很快乐。花儿使出浑身力量长得很美,别人赞美它,它感到很快乐,大家看到这么美的花儿,心里也很快乐。

师:是呀,快乐着你的快乐!你理解得真深刻!

生3:我认为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活得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师:朋友,春天在哪里?你有了新发现吗?

生1: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不光在这旺盛的花上,还在儿童的身上。

生2:我想改一下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儿童的心田里。生3:春天在儿童的笑脸里!

师总结过渡: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多的地方,不但自然春光美,而且儿童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完成板书:春光美)

师:再来读读第八自然段。

师:冰心奶奶要告诉所有的人——朋友,春天在哪里?引读最后一段。师: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告诉在座所有的朋友,春天在哪里—— 生:大声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

篇7:《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教师导语: 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春天在哪里》,听后感觉怎样? 这首欢快的曲子描绘了明媚的春天,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很快地找到美丽的春天呢?书上有一句最能反映出来,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2.出示“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指着板书,板书:春天) 换句话,怎么说?(意思不变) 二、 自读自悟,深入探究 1.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 带着问题,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1)出示“拣 颐 嚷 躯 倚 棠 畅”(2)自己读(3)你已学过会哪个字,怎么学会的。(4)把不认识的再读一读 3.初步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4.小结:儿童多的地方,花也多(出示投影)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有着什么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学生说、老师板书:旺盛的生命力? 5.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讨论 出示小黑板:“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喷花的飞泉” (1)、自己读这段话,你是怎么体会到“旺盛”的? (2)、这里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样?如果不用比喻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3)、你能读出花旺盛的样子吗?a练读b指明读评议c听录音,想象画面(闭眼)你仿佛看到什么?讨论d齐读(配音) (4)、这么旺盛的.繁花在阳光下像喷花的飞泉,会是怎样的美景呢?看投影想象,说话 6.指导背诵,填空反馈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 ,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 的花,这繁花从 开到 ,不留 ,阳光下就象 。 7.此时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出示“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出来了”齐读 “这样饱满,烂漫”指什么? 你也能带着饱满的感情读出这段话吗? A练读 B范读(配乐) C请读 D齐读 (5)这么饱满、烂漫的春景,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春机盎然……) (6)那么,也让我们不由地想吟诵那些诗句呢? 8.春光无限美好,花开得多,开得旺,因而引来了许多儿童,他们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哪看出呢?自读课文,用“ ”画出有关语句 讨论 (1)出示“……成千盈万的孩子……小天使” (2) A“盈”什么意思?换个词来说 B“大魔术”比喻什么?小天使呢? C出示比较句,你觉得哪句好,好在哪里?讨论:由此你体会什么 D有感情地齐读 (3)把描写“儿童多”的语句,完整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9.天真活泼的儿童跟花儿一样,都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所以作者想在春到来时想起了两句诗? 出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你悟出了什么? 三、 回归整体,点明题旨 1、学到这里,你们是否真正懂得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永远找到春天”? 2、书上有一段文字,描述很准(第八节出示,小组交流体会) 3、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当我们春游时,一定要(齐说课题) 四、 作业:背诵5-9节

篇8: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案设计

1. 从下往上, 还是从前往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只有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深刻洞察和体悟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和儿童的学习相互契合, 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 教材从儿童非常熟悉的小动物排队做操的场景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的方法.场景的呈现是一幅平面的教学挂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 我设计了如下片段:

首先出示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挂图, 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在第3排第2个, 让小朋友猜一猜它是谁.由于数的方法不同, 出现了不同的答案,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要准确表示图中小动物的位置, 数的方法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通过听小猴和小熊的对话 (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 , 让学生推断出小动物们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几排的.

照我的设想, 此处学生应该能水到渠成地说出“是从前往后数出第几排的”.可试教时, 连续叫了几个小朋友, 都回答说“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纠正了几次, 到最后总结时, 还有小朋友这么说.怪了, 怎么会这样?课后, 通过认真反思, 我认识到, 问题就出在那一幅教学挂图上———小动物们排队做操, 第一排画在最下面, 第二排画在第一排的上面……在二年级小朋友看来, 明明就是从下往上数第几排的, 怎么是从前往后数的呢?我恍然大悟:缺乏真实场景的体验, 低年级儿童怎能把平面上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的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呢?至少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所有孩子都会.

于是, 我对这一片段作了修改, 创设了让小朋友排队拍照片的情境.先请四个小朋友横着站成一排, 再依次排出第2排、第3排和第4排, 使小朋友们在排队的过程中观察、体验到第一排在最前面, 第2排在第1排的后面, 感受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把即时拍的照片传到投影上, 小朋友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出来, 觉得特别亲切, 也看得特别认真.这时, 再让他们看着图片说“确定第几排, 是从哪儿往哪儿数的”, 就都知道是从前往后数的了.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具体的活动情境, 让儿童自己观察、感受, 体验到确定第几排是从前往后数的.再让学生观察自己活动的照片, 他们就能顺利地把立体空间里的位置关系转化成相应平面上的位置关系了.一个小小的改动, 学生的反应差别竟是如此之大.我深刻体会到, 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对教学设计能否成功实施, 影响是多么巨大!

2. 老师, 我坐过火车

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我们还要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一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后, 教材还结合“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其中, “小动物的家”“小书架”“在剧场中找座位”这几个教学活动, 对城市孩子来说, 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再现而对于“没有住过楼房, 家里没有书架, 也极少看电影”的农民工子女来说, 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已, 因为他们很少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在他们的生活中, 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确定位置呢?看到电视里的春运报道, 我想到这些农民工过年时都要回家, 他们中很多人一定坐过火车.于是,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先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需要确定位置的?果然, 很多学生提到坐火车.我又问是不是自己找座位的?多数学生表示不会.坐过火车但不会找位置, 这怎么行呢?———强烈的思维内驱力促使孩子们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和找座位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这时, 我拿出自己国庆节从南通坐火车到北京的火车票, 让学生猜猜我是怎么找座位的.根据车票上写着的“17车35号”, 联系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很快猜出是先找第17节车厢, 再找第35号座位.

“火车上找座位”这一段因为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引起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 设计以上教学活动, 不仅完善了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认识, 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实践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 从儿童的现实情况出发, “以学定教”, 才能使儿童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 你有不同的说法吗

“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 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 而应稍稍高于儿童原有的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 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通过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经历后, 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 就是“最近发展区”.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 积极创造“最近发展区”, 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确定位置”一课在例题后安排了一个观察小书架的活动.教材先告诉小朋友第1层第2本是《新华字典》, 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说出什么?”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 在学生说出其他几本书各是在书架的第几层第几本后就结束了.我注意到, 《少年百科全书》在书架上的第3层, 从左往右数是第12本, 数起来很麻烦.如果从右往左数, 那就是第3本, 数起来不是更方便吗?于是, 当小朋友说《少年百科全书》在第3层第12本时, 我引导他们思考:能不能想出不同的说法, 也能告诉别人这本书的位置?当有孩子说出在第3层第3本时, 我又追问:你是从哪儿往哪儿数出第3本的?学生说是从右往左数的.于是我顺势点拨道:一般情况下, 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第几本的.如果你数的方向相反, 应该加个什么词表示区别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倒数!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种情况下, 哪一种方法数起来更简便?

通过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用“第几层第几本”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认识, 还使学生知道了, 确定位置也可以倒着数,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确定位置的方法.的确,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 一定要重视观察和反思, 了解儿童的现有思维发展水平, 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处于“最近发展区”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把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落到实处.

篇9: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关键词:小学品德;资源;儿童视角

一、让我们做回儿童——站在学生角度选择资源

“课程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因此站在儿童的角度选择课程资源是品德资源选择之首要原则。

1.找准学生的关注点

【片段】一位老师执教《战争何时了》时,为了呈现战争的残酷与对人类的摧残,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飞机扔下的一枚枚炸弹,溅起的泥土四处散射开来,被击中的士兵被抛向空中。半空中的炸弹云一层层地上升,慢慢散开。两三分钟的视频看完,老师问学生的感受,“这炮弹云简直就是变幻莫测”“看得出这炮弹的威力的确不是吹的”……学生的这些感受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反思与改进】本片段中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很显然是失败的。为什么一个个悲惨、残酷的战争场面,学生却看得兴致勃勃,聊得津津有味呢?细细思量,不难发现是老师选择的资料中学生的关注点与本课的主题有了偏差。看着那一层层慢慢散开的炮弹云、那四处飞溅的“泥花”,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儿了。

在另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她首先出示了班级中不同孩子的灿烂笑脸,然后聚焦到这些孩子的眼睛。看着这些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双眼,不由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张儿童的忧郁、发愁、哭泣的脸。问学生:“这些又是怎样的脸?”然后聚焦他们的眼睛,“你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了什么?”继而老师把这些脸的图片慢慢地放大,让大家看到他们的全身和周遭。老师深沉痛诉:“正因为这些残酷的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是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悲伤、绝望笼罩着这些与原本与你们同龄,与你们一样有着朝气,有着憧憬的孩子们……”学生的神情一下子凝重了。所以说,找准学生的关注点,能让课堂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南辕北辙。

2.把握学生的经验库

【片段】《世界真奇妙》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各国服饰不一样的奇妙,运用了看电视剧剧照中的服饰,让学生猜是哪个国家的。老师分别出示的是《甄嬛传》剧照、韩剧《拥抱太阳的月亮》剧照和一部印度剧的剧照。老师让学生看着剧照猜猜图片中是哪个国家的服饰。学生一脸茫然,被叫到的学生没有一个答对,而且猜的过程也花费了很多时间。

【反思与改进】老师想引用热门的电视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身边生活中的资源来组织教学。这本是一个不错的创新。但由于老师选用的都是成人看的电视剧,学生平时基本上不看这些,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根本答不上来。

同样一位老师在《世界真奇妙》中奇妙的服饰时,创设了一个“各国儿童过六一”的情境。在欢快的音乐中逐一出示各国儿童盛装的图片,随机介绍各种服饰。老师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各国的服饰都有各自特点!”“这么多的服饰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一张被挡住上身的格子裙的图片。师:“这个孩子都被别人挡住了,看不清脸。你猜猜,穿着这格子裙的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然后揭示:苏格兰男人穿格子裙。这时“奇妙”的感觉自然在孩子们心里萌发了。

3.遵循学生的思维链

【片段】《动物植物和我们》教学中,老师列举身边伤害动植物的事件。插入一段微课视频《蚂蚁寻食》,讲述一个学生捉了一只蚂蚁玩,见到老师来之后马上扔了蚂蚁,然后狠狠地把它踩死。接着出示了各种有生命的动植物图片。老师的原意是想让学生明白任何有生命的动植物,他们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不能随意破坏,剥夺。视频还没有结束就有学生嘀咕了:“蚂蚁是害虫,干嘛不可以踩?”

【反思与改进】孩子的思维往往存在于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的眼里,任何对人类有着显性和隐性伤害的动植物,不管伤害性的大小,他们统统都该死。同样的道理,孩子的思维也是单面性的,他们不知道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对我们某方面有害的动物往往在另一些方面对人类却是有益的。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老师硬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课后老师去向刚才那个学生了解情况,原来孩子家里不久前刚好遭受了一次“白蚁之灾”,于是全家进行了一次“灭白蚁”的运动。所以,在孩子看来这些蚂蚁本来就是“该死”的。在后来的教学中,老师把“蚂蚁”改成了“蚕宝宝”。对于那些辩证的现象,那些“任何生命都得尊重”的理解,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他们以后就容易理解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先从爱护身边可爱的小动物开始,懂得尊重生命,这就足够了。因为这是由他们现阶段的思维能力所决定的。

4.符合学生的水平线

【片段】在《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交警”这一职业的辛苦与重要,安排学生体验指挥交通的5个常见手势:直行、左转弯、右转弯、靠边停车。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乱成一团,甚至可以说是闹成一片。

【反思与改进】为什么活动体验的效果大大远离预设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与目标背道而驰呢?细分析一下,那就是老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没有充分考虑进去。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原本就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是第一次刚刚学,一下学习5个动作当然有些困难了。基于以上分析,老师将5个动作变为2个动作。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缩小了活动所需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接着特制了“小交警”臂章,另外还邀请了一位动作比较到位的学生做示范。由于此次考虑到活动的示范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的手臂好酸哪!”“我都快坚持不住了!”“交警叔叔每天都做这样的动作,那一定更辛苦了。”这些话语充分展现了体验活动的成效,本环节目标也达成了。

二、让我们解放儿童——利用学生本身开发资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有重要意义。”其实,除了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资源,学生本人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在这几次的培训中,也有好几位执教者巧妙地利用课前、课中或课后学生本身的资源成为课堂上的亮点,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影响。

1.动手创造资源

【镜头1】《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中,老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培育豆芽的实验。学生经过一周的时间与豆宝宝亲密接触,然后在自己悉心的照顾下,每天感受着豆宝宝的成长。在上课时,老师又让所有学生都把自己培育的豆芽宝宝带进课堂。

学生在课前种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植物长大的不易,已经有了要爱惜植物的感受。然后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与动物植物朋友之间的故事。正因为孩子们已经培育过豆芽,因而在课堂上很多学生说了自己是怎样培育豆芽的,以及看着豆芽宝宝怎样一天天长大的,说得井井有条。

课后,老师又建议学生把自己培育好的豆芽放在教室里美化环境,孩子们脸上一个个洋溢着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精彩都源于学生动手创造的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

【镜头2】在《秋天的果实》一课中,老师则把这堂课提前在国庆长假后,同时布置学生在长假期间由家长带领去乡下老家参观田野,参加农活劳动,收集秋天的果实。上课时,学生把秋天“搬”进了教室,有水果、蔬菜、坚果……学生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夸一夸等活动,感受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因为有了前期实践劳动的感受,学生在汇报时特别精彩。

2.体验内化资源

【镜头】《世界真奇妙》一课教学中,老师用了“世界之最”。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与梵蒂冈从人口与面积上显著的差距,是这样处理的:请一个学生站起来拿着全班学生的名册点名。点过五六个孩子后,老师说:“你这样点名的速度大概是每秒钟1个。我们中国13亿多的人口,如果你1秒钟点一个人的名字,那么点完13亿的人口,那年你就是50岁了。而梵蒂冈的人口只有我们学校学生的一半。你看同樣是一个国家,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而梵蒂冈却是这么几个人。你说奇妙不奇妙?”接着引出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区。

在此环节中,老师很好地利用学生数数的资源和学校学生数的资源,把13亿、1000这些抽象的数字进行了具体化。然后在比较中,亲身体验到世界上国家大小差距这么大,把一些客观的资源都内化到学生的感受中去了。

3.巧抓利用资源

【镜头】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评价。听课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孩子得到夸奖后就径直走了。执教老师连忙提醒:“客人老师给了你这么高的评价,你应该怎么做呀?”学生恍然大悟,立刻向客人老师道谢。这时执教老师笑眯眯地说:“能对别人的辛勤付出表示真诚的谢意,这就是更可爱的你!”

这是一位聪慧的老师,她敏锐地抓住了“学生没有道谢”这个生成资源,教导学生要养成感谢的好习惯,那也是可爱的自己的一个方面。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的品德教学亦然。因为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而资源选取和开发是小学品德教学的核心和亮点。因此,站在儿童的视角,对我们品德教学的资源进行选择和开发,会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春意盎然。

参考文献:

刘金鍉.学生思品教育全书[M].长城出版社,2010.

篇10: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幸福的港湾

施教日期

****年**月**日教学内容

3、只拣儿童多处行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格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按照游览路线试着给课文分段,说说课文的大意。教学资源相关资料: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划出生字词,理解词语。练习上下文理解:坐无隙地

忸怩

烂漫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使出浑身解数、儿童不解春何在3、查阅冰心的有关资料。学程预设导航策略调整与反思【板块一】简介冰心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质疑

【板块二】读读下面的词语理解词语【板块三】【学习单1】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

2、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在初读后你解决了哪些疑问,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板块四】

【学习单2】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段,谈谈文中表示儿童多的句子。

2、组内讨论:①从哪些关键句中感受儿童多点画出来。②你如何朗读表达?交流:相应的“儿童多”的句子,朗读品味,畅谈体会。①

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②“„„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③“„„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④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⑤„„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配乐朗读。?

【板块六】1.重点讨论:“嚷”、“魔”的笔画较多;“匣”的笔画。2.描红、临写。【板块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4分钟)1.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品。冰心奶奶的作品大多抒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其中《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都被选作过教材。

2.古诗有云“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意吗?

3.冰心奶奶却说:“游儿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你有什么疑问吗?【板块二】检查预习情况(5分钟)1.读读下面的词语海棠

闹嚷嚷 颐和园 身躯 成千盈百

魔术匣 玉澜堂 忸怩 浑身解数

旺盛纽扣

2、理解词语

3、指名分节朗读【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8分钟)【学习单1】

1、指名分节朗读,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交流: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2.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板块四】精读课文,畅谈体会(16分钟)过渡:初读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热热闹闹的“赶春图”,现在,让我们用心去领略为什么“儿童多”处一定会找到春天呢?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段,谈谈文中表示儿童多的句子。2.交流:相应的“儿童多”的句子,朗读品味,畅谈体会。①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点拔:“魔术匣子”和“小天使”分别比喻什么,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②“„„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③“„„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④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⑤„„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5.学生配乐朗读。【板块五】小结:(2分钟)春的颐和园处处都是儿童欢畅奔跑的身影,处处都充溢儿童的欢歌笑语,处处都散发着儿童特有的生命活力。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世界,真是“儿童多”呀!那春天到底在哪里呢?【板块六】写字指导:(5分钟)1.重点讨论:“嚷”、“魔”的笔画较多;“匣”的笔画。2.描红、临写。作业设计课内作业:完成《习字册》课外作业:1.《一课一练》第一、二题2.《补充习题》第二、三题“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幸福的港湾

施教日期

****年**月**日教学内容

3、只拣儿童多处行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教学重难点通过认真朗读,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的生机勃勃。教学资源学生经验:对春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畅所欲言。描绘他眼中、心中的春天,会更利于孩子与产生共鸣。预习设计读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划出写花儿的句子,想想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学程预设导航策略调整与反思【板块一】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板块二】【学习单1】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

2、(欣赏繁茂的海棠花),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么样?(开得旺)3.作者怎样描写“旺”的呢?找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赏读:“那几棵大的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让你感觉到什么呢?畅谈对春天的感悟(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中的第一小题。朗读:“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朗读: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联系上文,讨论、体会、儿童和花儿如何“舒展”、“使出浑身解数”。

【学习单2】自由朗读第四段,换一种说法。【板块三】背诵画面遐想法:头脑中呈现描写的场景。词语串联法:海棠树→春光→开得旺→花儿与少年。

【板块四】齐读第9小节。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会找到春天!

2、齐唱《春天在哪里》。【板块一】复习导入(4分钟)1.(播放音乐)朗读课文第一二段。2.过渡:我们和冰心奶奶一起来到玉澜堂寻找春的踪影吧!【板块二】精读课文(23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2.(欣赏繁茂的海棠花),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么样?3.作者怎样描写“旺”的呢?找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交流赏读:

上一篇:中考语文说明文的考试技巧下一篇:报数游戏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