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陶艺课教案

2024-05-02

儿童陶艺课教案(共12篇)

篇1:儿童陶艺课教案

第五课 《小蘑菇》

小蘑菇撑着伞 山林里到处站 黄的伞白的伞 一对对一排排 迎接小朋友快快来登上 让我们做一做

看谁做的好又多。

让我们来仔细来观察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

想一想:同学们还知道蘑菇的哪些形状?请你把它做出来。

第六课 《各式各样的杯子》

小杯子,手中拿,喝多少,倒多少,送到嘴边咕噜噜,喝完以后送回家。让我们来仔细来观察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

想一想:生活中有许多漂亮的杯子,你还知道哪一种?

第七课 《小象笔筒》

小小笔筒大容量,钢笔铅笔随意装。同学们你的书桌上有笔筒吗?让我来动手做一做。

做一做:《小象笔筒》

想一想:小象笔筒真有趣,你还会做什么造型的笔筒呢?试一试,做一做。第八课

《昆虫的世界--七星瓢虫》

瓢虫,瓢虫,老是脚步匆匆,不知要去哪里,沿着玫瑰小路,去谁家串门?来来来,停在我的手指上,一动也不动。变成一枚闪闪的戒指吧。今天让我们做一做七星瓢虫吧。一起做一做:

想一想:请你尝试在做一个吧。

第九课

《美丽的花瓶》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花瓶,今天让我们做一做花瓶吧。

想一想:让我们做一个漂亮的花瓶,然后插满鲜花吧。

第十课 《可爱的小金鱼》

我是小金鱼,住在池塘里,游过来游过去,总是不适宜。努力游,努力游,游过了小河,一天又一天,到了大海边...今天我们要做小金鱼。。

试一试:

想一想:会做了吗?让我们试着做一做吧。

第十一课 《小浣熊》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小浣熊吧。

做一做:

想一想:你会做了吗?赶紧动手做一做哦。

第十二课 《陶艺螃蟹》

螃呀么螃蟹哥,八呀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壳壳。一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的壳,两把夹夹尖又尖,走起路来么撵也撵不着。一个螃蟹八只脚,钻进水中撵也撵不着,两把夹夹尖又尖,夹着哪个甩也甩不脱。同学们,你知道逃逸的螃蟹是怎么做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螃蟹的制作过程吧。做一做:

想一想:你会做了吗?赶紧动手做一做吧。

篇2:儿童陶艺课教案

一 课型:幼儿陶艺课(学习在泥板上印画)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 教学对象:幼儿

四 教具准备:课前准备陶土,树叶,小木棍等

五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在陶艺课中学习英语单词手 hand。2实践目标:让幼儿学会在泥板上印画。3情感目标: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

篇3:悟性的开化——论儿童陶艺教育

当前,全国上下的许多大学、学院、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纷纷开设陶艺课程,有些还建立专业或系,大有全民皆陶的感觉,本文对此种状况不发表意见,只不过对幼儿园或小学开办陶艺教学课程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儿童陶艺教学的目的

喜欢玩泥巴是大部分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种天性表面看是无目的性无逻辑性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儿童会从已知世界(吃饭、穿衣、游戏等)中取得素材。因而,大部分儿童在无成人引导下会不约而同的玩一个共同的游戏—过家家。在这个游戏当中,生活中的碗筷杯碟,柴米油盐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替代品,木棍树叶,泥土沙石,在这里成了主角。这就是她们的天性。本人也曾经尝试过:几个小孩在我的工作室里,给他们一团泥以后就不再管她们了。半个小时后,令人难忘的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桌上地上全摆满了他们的“作品”,生活中的锅、碗、勺、筷、米饭瓜果、蔬菜面食一应俱全,都是用泥土捏造的。当然,还有一屋狼籍和几个泥人!

这是不用引发的、与生俱来的兴趣。

然而,玩泥巴和做陶艺毕竟是两回事。

因而,有必要提一提儿童陶艺教学的目的。许多人都会把“促进脑部发育,锻炼手与脑的协调能力”等等作为儿童陶艺教学的目的。这未免太过于牵强与片面。因为玩泥巴、过家家就已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大可不必开设陶艺课,只要带孩子们到农田或沙地里,让她们自由发挥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陶艺是一门艺术,对儿童进行陶艺教育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表达,而不是再现和复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同样可以来源于想象,而且“想象”是艺术表现的必经之路。儿童的生活经验不多,要让她们从生活中提炼出艺术几乎是无理的奢求,也是我们成人的一厢情愿。但是儿童具有惊人的想象力,在这一方面,远远超过成人,因为成人的想象力太多囿于现实生活经验的束缚,或逻辑思维的限制。而儿童没有这些,她们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想象。许多不合逻辑,没有道理的构思,就是她们的作品。

其次,艺术思想是需要通过某种材质和手段来进行表现的,对陶艺来说,其材质就是陶土,其手段就是成型与烧成。儿童的表现是直接的,无阻挠的,想到什么做什么!对她们来说,这种表达是完整无缺的。而我们成人很快就会告诉孩子们这样不对,那样不妥,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做,但在艺术表现上是多余的。比如说,我们也许会这样教孩子们做一张桌子:“孩子们,桌子呢,有一个桌面,还有四条腿……”如此云云。请问,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们,您们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吗?有的,肯定有,因为本人小时候的老师就这样教我的。以至于前些年本人为一家具企业设计一款书桌时,就是四条腿撑着一个桌面。结果企业老板破口大骂“哪条法律规定书桌就只能是一个桌面四条腿,它就不可以是两个桌面三条腿?”本人羞愧难当,连夜另做设计图:两个桌面三条腿。第二天方案顺利通过!

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或启迪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目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技术技法的训练。要让孩子们过早的去完成某些具有技术难度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奢求。苏霍姆林斯基曾(前苏联教育学家)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表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陶艺教育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因而,儿童陶艺教学的目的是“创造”而不是“制作”,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技术技法的训练。是兴趣的引发与放大,而不是用高难度的技术技法来磨灭孩子们的兴趣。

2 兴趣的引发

儿童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儿童都会表现出来,她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的外在表现,是借助于一定的外界因素的启发与影响而产生的,这种外在因素包括环境、语言、色彩、声音等等,我们进行儿童陶艺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为孩子们营造这种氛围和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氛围和环境当中引发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和爱好,而这种兴趣与爱好极有可能对孩子们的将来的成长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有一个孩子很偶然的拾到一支水彩画颜料,拧开盖子还能挤出一些非常漂亮的有颜色的东西。他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于是就拿去问妈妈,妈妈说“这是画画用的颜料,我们过年时贴的年画就是用它们画的。”妈妈不是美术老师,只能解释到这个程度。但这个孩子却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他开始忙起来了,旧年画的背面又厚又白是最理想的画纸了,铅笔和橡皮书包里就有,最难的是画笔,妈妈只知道画笔的大概样子。这个孩子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家里的老母鸡抓来拔了一根羽毛,拆下羽骨,把两边的羽毛卷起来,夹在筷子一端的裂缝中(裂缝用刀剖的),然后用细棉绳反复的捆绑起来。就这样一支画笔做成了。于是,这个孩子用这些工具和材料画了许多他喜欢的画:有山、有水;有天晴时的太阳、也有下雨时的雨丝。这个孩子一直画到了他上大学,并且画到了现在。

故事中孩子的兴趣来自于哪里,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也许比故事本身要重要得多。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孩子的兴趣来自某个特定的环境,来自一个适当的时间与空间。这个特定的环境和时空,就是我们在从事儿童陶艺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孩子们提供的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但“拔鸡毛做画笔、画画等”是孩子们的工作内容,我们不用理会,不可越俎代庖,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因为这样就会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为画画而画画、为陶艺而陶艺的误区,孩子们的兴趣必然是会在短时间内荡然无存,这一点是我们今天的儿童陶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 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创意,帮助儿童完善其创意

儿童是有创意的,有想法的。她们会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小动物、小玩具、树木、房子、甚至人物等。这些都是她们的想法,而想把这些想法用泥巴做成什么样子、什么形状,这些就是她们的创意。

然而,孩子们的想法是不稳定的、易变的、飘浮的。主要表现在想法的多样性。她们会这时想做一头牛,那时想做一棵树,晚一点还想做一个变形金刚。孩子们的创意是不完善的、模糊的、概念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她们,让她们稳定想法,告诉她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这样我们实际上已经一举多得了,既端正了做事情的态度,又学了做陶,还学会了做事,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实施习惯,从这点上来讲,远比做陶本身要有价值得多。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让孩子们将所有想法都实施起来,那么,孩子们将会这个摸摸,那个碰碰,其结果是她们在一段时间之内就没有兴趣了;而且,她们所有的想法一个也没有实施完全,这就非常严重了。

接下来,就是完善孩子们的创意,帮助她们把心中的想法用泥土表现出来,做到孩子们心中想做成的样子,甚至比她们想象的更漂亮,更可爱。然后,孩子们会突然发现:哦,做陶艺原来这么好玩,还能做出这么漂亮、这么可爱的东西。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将成倍上升,新的想法和创意会更多,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此,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点:一)充分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她们的想法和意图;二)注意分寸,不要随便改变她们的意图,更不能把我们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她们。对前者,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得细心,不难做到;而对于后者,却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常犯的通病。笔者的女儿六岁,一次她到我工作室,看到台上的陶土,我们之间有了以下的对话:

“爸爸,我想用泥巴做一头牛,可不可以?”

“当然,你想做一头什么样的牛呢?”

“它背上背着许多好吃的东西,还有,我也骑在牛背上。”

“呵呵,你个贪吃猫,台上的泥巴你可以随便用,一会儿我来看看,好吗?”……

半个小时之后,她叫我去看她的作品。当我见到她做的“牛”时,我惊讶了:一头肥肥壮壮的牛,背着许多泥卷一样的东西,牛头高高抬起,手法虽极不到位,但笨拙得十分可爱,非常耐看。只是牛尾巴有点生硬的高高翘起。

“做得太棒了,非常可爱,不过牛尾巴怎么是往上翘起来的,一般是向下垂的。”

“爸爸,这头牛背着这么多好吃的,还背着我,当然要使劲儿了,它一使劲儿,牛尾巴不就翘起来了!”

我晕得差点没站住。

这就是本人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的典型例子。而我们在进行儿童艺术教育或陶艺教育的时候,也经常犯类似错误,请看下面的事实:

例一,多数孩子们都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她们在画太阳的时候会不约而同地将太阳画在画面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只露出太阳的一小部分,形成一个红红的扇形,边上还有几条放射状的太阳光芒。这种“思想高度统一”状况,到底是谁的“功劳”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例二,上陶艺课时,多数孩子们会不约而同的做一个泥条盘筑的圆柱形笔筒,下课时,教室的桌面上会出现一片大大小小的、高矮不一但形态相似的“笔筒”,这又是谁的力量,让孩子们的想法如此一致?是老师们的要求?那我们有考虑过孩子们吗?她们对笔筒有兴趣吗?有多少孩子在生活当中会用到笔筒?再者,笔筒它就一定是圆柱形的吗?这些问题我们考虑过吗?

4 管理好儿童的作品,放大儿童的成就感和新鲜感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把陶艺课的概念简单化,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完全忽视后续管理工作。有些幼儿园或小学根本就不烧孩子们的作品,或者粗制滥造随便浇点釉就上窑,或根本不管烧成效果、烧成气氛、烧成温度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轰轰烈烈的“陶艺进入课堂”的“运动”最终将流于形式。陶艺带给孩子们的将永远是一个虚幻的梦,或是一个神话故事、是课堂上一通无聊的玩泥,永远不知道老师说的“陶瓷美”究竟有多美,更无缘体会创造与收获带来的美好感受。只有创造,没有收获,这无疑是给了孩子们向往美好事物的无情扼杀。

抑或,我们的这场“运动”的出发点和初衷压根儿就不是为了这些?

篇4:爱上陶艺课

人在童年时的记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往后生活的情趣。这句话,不是哪个心理学家说的,而是她说的。

她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主演是王志文和许晴,他们那时很年轻。王志文是个艺术家,在他远离城市中心的家里,有一台制作陶艺的机器。曾经有个镜头,是许晴把眼闭上,王志文手把手地带着她转一坨泥。

这个镜头,在她年少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痕迹。

一旦有这么个机会,她当然要学陶艺。

在她上陶艺的日子里,只做了一个很黑,很丑的作品。

不过,她还是很欣慰。

那个学期,在她的怂恿下,她和她最好的两个朋友染和小七一起选了陶艺这门课。

她們还给她留过一张小条,除了她们俩的用户名和密码外,还写着这么两句话“帮我们报了,我不知道网址。我们周五去玩泥巴。”

春天明媚的下午,坐在陶艺工作台前,双手随着心中的那个节奏,仿佛有种来自身体之外的力量在指引着她去塑造形象。

……

快结课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机会做一个作品。

她做了一个小碗。

染要做一个烟灰缸,给她爸当生日礼物。

小七想做一个小泥人,送给妹妹。

那节课做完胚之后,她们仨一起往回走。

篇5:幼儿陶艺课教案5

一 课型:复习压印、团泥、盘条、泥板技法 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 教学对象:幼儿 四 教具准备:课前准备陶土 五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陶艺课中复习英语单词:手hand 苹果apple 星星star 2 实践目标:让幼儿复习压印、团泥、盘条、泥板技法。情感目标: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能充分想象,大胆创作,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锻炼幼儿基本审美能力。

六 教学重点:复习压印、团泥、盘条、泥板技法

篇6:听(陶艺课)评课记录

评曾老师的《精美的陶艺》——盘泥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2、训练手的灵活性,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体会玩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和掌握用盘泥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难点:能用盘泥条的方法做出结实的陶艺作品。

三、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木制陶艺工具、陶泥、围裙、袖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1)提问:这件作品是什么形状的?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的吗?(2)揭示课题:盘泥条

2、发展阶段:

(1)提问学生会用什么方法来做泥条?(分组讨论)(2)学生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学生发言(4)教师示范搓泥条:

A将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块,揉成泥团。B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C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继续在桌上搓成细而均匀的泥条。

3、强化阶段

(1)教师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A在压好的泥板上画出底部的形状。B用工具切割出底部的形状。C在底部上盘筑泥条并粘紧。

D继续往上盘筑,用工具或手指压紧。E整理口部。F装饰外形。

4、作业阶段:

(1)根据老师的要求,能用盘泥条的方法做出手形器皿或足形器皿。(2)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5、评价阶段

(1)展示学生作业成果。(2)教师小结作业情况。评课:

篇7: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成因、学习等现状; 2.培养学生的爱心,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3.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关爱弱势群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感悟亲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学准备:家访留守儿童资料、家访留守儿童生活照片,课件、留守儿童相关视频、图片、留守儿童小问卷。教学过程:

一、谈话深情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温馨的港湾。在家里我们能感受家人带来的关爱,和亲人相处的幸福。但是对我们留守儿童而言,在其他小朋友看来很平常一顿妈妈亲手准备的饭菜,对于他们都是奢侈品,留守儿童的心酸,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

师:你知道留守儿童是指哪一类儿童吗?互相交流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并出示留守儿童的解释)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的儿童。这么说来,在我们的周围你知道的留守 儿童有哪些?和自己同伴交流一下。

二、问卷展示(对留守的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1、2、3、4、5、6、7、8、一年能和父母见几次面?多久和父母打一次电话? 多久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了? 在学校能按时完成作业吗? 有没有不交作业的时候?

作业有人辅导吗?如果有,那么是谁辅导的? 周末放假你都干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最想得到什么? 在金钱和父母的陪伴关爱你选择什么?

(投影展示匿名小问卷调查)

小结:从问卷展示结果来看。我们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中都对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充满渴望。其实我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都是被生活所迫,他们希望给你们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才选择外出打工,其实父母在外打工也很辛苦。在大城市生活比在我们农村更艰辛。我希望大家都好好地学习,一方面是对我们父母辛苦付出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是为我们将来不再像我们的父母那样被生活所迫,走上外出打工的艰辛之旅!

三、听老师讲家访留守的故事(课件播放家访照片)

师:听了老师讲的事迹,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单独回答)

四、留守儿童朗诵《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师:听了他们的肺腑之言,你想说什么?(让学生体会留守儿童的孤独、寂寞)

五、培养学生爱心,携手帮助我们的留守儿童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和一共同生活在这么美好的校园里,在同一个学校,在同一个班级,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远离父母的留守同学需要跟多的关爱,作为大家庭的一员,关心,帮助我们的留守同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一起为留守同学做点什么吧!

你想怎么帮助他们?同伴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归结:

1、周末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看望留守同学。

2、在班里,班干部带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回家没人辅导作业的学生学习。

3、平时生活中,学学之间互相关心,形成班级大家庭。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也不应去怨恨他们,他们也是为了让我们在物质上过得更好,他们外出很辛苦,为了报答他们的辛苦,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我们其实本不孤单,我们的学校这么的温暖,我们的同学这么热情,在班级,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心爱护之下!我们一样可以追逐自己梦想,一样可以享受美好的阳光,一样可以像花儿一样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七、作业布置:

篇8:儿童陶艺教学活动方法的研究

一、陶艺艺术的重要性

我国的历史非常久远,陶艺艺术与文化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文化艺术为陶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陶艺艺术上显示出我国的民族特色与人文情怀。在陶艺艺术中拥有浓烈的中国元素,即使当前遇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也未能改变我国陶艺艺术的创作基础,而是融合西方的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的陶艺艺术作品,保持我国陶艺艺术的生命与活力,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魅力,富有独特的中国民族精神品味。当代的陶艺艺术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通过陶艺艺术可以展现出我国现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同时,作为陶艺艺术的工作者,把文化创作资源作为一种素材,与国际化素材相融合,在陶艺艺术的创作上重注文化观念与审美观念的有效相结合,与国际相接轨,促进陶艺艺术能够整体协调发展。陶艺艺术还可以体现出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在陶艺艺术的创作中,通过泥与火的交融,塑造出人们心灵上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与向往,彰显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运用现代的陶艺创作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1]。

二、陶艺教学对儿童潜能发展的影响

陶艺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儿童来说,陶艺艺术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艺术交流的平台。儿童爱玩的天性很容易使他们的交流融为一体,在陶艺教学的平台上,儿童在游戏中增进交流,促进儿童之间增加感情,并且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在交流共享中培养了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陶艺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责任感。陶艺艺术贴近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儿童在进行陶艺教学的游戏中,感受到陶艺也有一定的规则性,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儿童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在陶艺教学中,儿童可以找到对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体会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学会尊重别人的同时,感受到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为他们在将来的生长与发展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2]。

陶艺教学还可以让儿童在合作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在陶艺教学中,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的关系,增强默契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相互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在制作陶艺作品时,儿童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就需要儿童之间互相提供有用的信息,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学会利用有用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扩大自己的想象与创作空间,从而培养儿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三、儿童陶艺教学活动的方法

1、培养儿童对陶艺的兴趣

兴趣是最能激发人们提高学习意识的主要动力,只有引起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儿童的天性是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由于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幼小,主体地位不明显,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并且很投入的参与到学习与认知中去。作为陶艺教学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用更形象与直观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各种萌呆的小动物或者娃娃,或者形形色色的脸谱等各种造型,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我国的陶艺艺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可以通过欣赏古代与近代的陶艺艺术品,让儿童了解不同风格与风情的作品,从而对陶艺艺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比如,非常闻名的“泥人张”的作品、著名的唐三彩、太原晋祠的宫女等各种造型的陶艺作品,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色彩丰富的陶艺作品很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告诉他们,这些艺术品都是由泥巴做出来的,激发了儿童强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想亲手尝试制作陶艺作品的欲望。另外,陶艺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陶艺作品制作的参观活动,进一步拉近儿童与陶艺艺术品之间的距离,亲眼看到陶艺师傅把一块普通的泥巴,最后制作成一件漂亮陶艺艺术品的过程,在活动中增强儿童的制作兴趣,同时,还收获了有关陶艺制作方面的知识,开阔了对陶艺艺术方面的视野。

2、为儿童提供陶艺技术上支持

儿童在进行陶艺教学活动中,由于手部的肌肉与功能发育还不够成熟,手指与眼睛的协调性较差,即使有一些丰富的创作想法,在制作陶艺作品时很多想法都难以实现,不是经常弄得一身泥巴,就是把小动物的耳朵、四肢不小心弄断了,各种制作失败的情况经常出现,让儿童产生一种挫败感,不能实现自己的创作想法,很容易失去继续学习制作陶艺的信心。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为儿童提供陶艺技术上的支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为儿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不是全权一手包办,代替儿童制作陶艺品,而是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儿童如何去操作,给予儿童一定的启发,在讨论中掌握制作的准确手法。比如,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足够的陶土和制作工具,先让他们自己进行独立创作,教师在旁边观察他们做出的各种小动物或者小桌椅等,等到泥巴全都干的时候,儿童就会发现存在一些断裂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儿童,在制作中最好用整块的泥巴来完成,这样就会避免出现断裂的情况了。如果需要黏结时必须要加水,并且要紧密压实,同时提醒儿童在做桌椅时,腿部不能做得太细,否则就容易断开。教师在陶艺教学中,还可以给儿童提供一块擀好的泥片,然后问他们怎样能把泥片制作成粗细均匀的面条,儿童在讨论中发现,把泥片切割成粗细差不多的长条形,再加以简单揉搓就可以制作成粗细均匀的面条了。由此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启发下,儿童在进行下次制作时会寻找制作陶艺的捷径,在实践中逐渐掌握陶艺的制作技巧[3]。

3、营造愉悦氛围提高自信心

陶艺教学作为一项培养儿童艺术气息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为儿童营造愉悦的氛围,让儿童在陶艺活动中体验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且要以儿童为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开拓他们的思想意识空间。教师在进行陶艺教学时,自己要新手制作,给儿童提供示范,用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来增强感染力。比如,在制作时,可以和儿童说出自己在摸触泥巴时感觉到非常有趣的地方,并表现出非常快乐的享受,这些都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对陶艺制作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每个儿童的能力与心理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陶艺教学时还要注意观察每个儿童的特点,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不能轻易对每个儿童的陶艺作品作出好坏的评价,擅于发现儿童作品中的优点,特别是能力稍差的儿童,要多加鼓励,给他们动力与信心。比如,在制作人物时,有的孩子用各种方块,看起来似乎不太合理,但是经过组合后成为了一个机器人,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因此,作为陶艺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与儿童之间建立信任感,给儿童相应的指导,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采用分组教学演示陶艺重点

在进行儿童陶艺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详细分层次讲解与演示陶艺制作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让儿童坐在教师的身边,按照陶艺的制作顺序一一讲解陶艺的制作过程,尤其涉及到一些制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要认真演示,在演示过程中提醒儿童哪里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位置或者技巧。比如,演示怎样从整块泥巴中进行抽拉,怎样进行黏结等演示。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儿童共同收集有关陶艺作品图片,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让儿童以欣赏的形式学习陶艺的色彩、造型等方面的艺术制作技巧,增强对陶艺活动的认知与感受,知道看起来很普通的泥巴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制作出非常漂亮的陶艺作品。通过儿童与陶艺作品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加深对陶艺艺术的理解,这样才能在实际制作中,展现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与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陶艺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在陶艺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为原则,在制作陶艺品时善于挖掘儿童的潜能,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学习陶艺制作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观察力、创作力,在不断提高陶艺制作水平的同时,真正体验到陶艺艺术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吕发敏.赏识教育——培育儿童心灵的沃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4期

[2]江扬帆.关于儿童模拟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篇9:第一节陶艺课

“可是我没有艺术细胞。”我对身为艺术家的丈夫说。

“据说制作陶艺很有趣。”他回答。

“我不知道有没有时间,”我说,“再说了,你就不怕我制陶把手弄伤了吗?”

其实说到底,我就是有一点担心自己在陶艺课上什么也弄不好,会出丑。但是,他已经计划好了我们一起去,我也就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了。

我们走进陶艺工作室,只见里面灯光明亮,到处摆着拉坯机、陶片,几个架子上摆满了正在阴干、硬如皮革的陶艺半成品。学员们围坐在几张齐腰高的桌子旁,有的人似乎已经熟悉了陶泥的特性,另一些人正在反复尝试。我那有着艺术天赋的丈夫站在我旁边,他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对三维物体有着独特的理解力。陶艺室中央站着我们的指导老师伯纳黛特,这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女士,言谈举止中流露着她的才华和热情。

我们的第一课是学习捏陶罐,然后再学泥板成型和拉坯成型。我惊讶地发现,制作陶艺是非常细致的活计,练土去除陶泥里的多余气体、无缝连接接口、海绵吸除水分,指导老师随时给我们提示。

“闭上眼睛,然后开动转盘。”指导老师伯纳黛特指点着,“揉打陶泥,挤出里面的气泡……开动转盘并且挤出线条。准备收口……不要害怕任何事情……”不害怕?我做的陶罐比例失调、罐壁太厚,别人从没见过我这样的制陶“技术”,我能不害怕?

你确定自己干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一定干不好。你不能笑对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到什么。

我想着自己用这个时间本可以在家舒服地看电视、玩电脑、养花儿,现在却站在这里绞尽脑汁地把一块泥巴弄成罐子,我真想哭。

周围的一些女士看到了我的窘境,她们一边安慰我,一边用工具给我示范怎样切割陶坯、怎样接合陶罐把手。“这样做”“那样做”“现在你自己试试”,她们给我讲解着。

我一點点地做着陶罐,进度很慢,我在陶罐正面划出了几道修饰线,在它的背面压出了一个惊叹号。

“你给这个陶罐起个什么名字?”一位陶艺课同学问我。

“这只不过是我的一个练习作品。”我说着,笑了笑。

这是真心话,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终于做好的第一件成品,它不算漂亮,但是学习的过程让我难忘。

我把这个摇摇晃晃的陶罐带回了家,一同带回的还有在陶艺课上学到的智慧:在生活中对待恐惧的办法不是逃避让你感到恐惧的事情,而是伸出你的手,一次次地接触、一次次地磨砺,真正征服它。

篇10:陶艺课心得

陶艺实践课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它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对于陶艺作品而言,理论方面、技法和创造力都非常重要。只可惜时间有些仓促。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陶艺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很幸运当代陶艺艺术家何跃先生给我们指导此次的陶艺课程,当我们来到何老师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样的神奇。眼前的这一幕幕不由激起了对陶艺浓厚的兴趣,最质朴的陶土,经历陶冶塑造,就成为了艺术,这又是怎样一个陶的升华历程?

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我觉得无论是泥雕盘还是拉坯,都需要耐心,这个很重要。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因为晓得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工作有所不同,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

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有点兴奋,但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不能做出什么东西来。刚开始,何老师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介绍了具体制作过程及规定,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

第一节课是拉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何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何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慢慢地靠近泥土,却好像感觉这块泥土在甩我是的,我不能控制它。好在我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最后,我能较好地控制这块土,慢慢地捏出了我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

中间两次课何老师帮我们联系了陶厂去实习,那里的师傅用的是最传统的工艺,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法。用一根木棍旋转地面上大大的磨盘来拉坯,每次传动到停止的时间,是刚好拉出一件陶艺品的时间,好神奇!不过转动磨盘的时候也很费力。第二次去陶厂便是修坯了,我们大家坐在室外,用自己纯手工的制作工具细心开始了雕雕刻刻、做机理、挖洞等等。这些文案机理应该说都是在下面经过了认真的搜索资料,选出的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方案了吧。虽然那天天很冷,但是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做着自己手里的陶罐,希望在自己的精雕细琢下都能成为简艺术品吧,第二次在一起吃午饭泡面也是那么的香,觉得那时的笑也很值得回味。

最后又回陶艺室做了手捏和盘条。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泥巴粘度不够时,还需要用泥浆粘等等。因为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看似器皿的东西。这几个很细的长条,我花了一点时间去揉它,让它均匀点,长条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厚度。这之前,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做成的东西。这个底部,我做成了椭圆形,厚度不薄不厚,也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随之,我拿出之前做好的底部,再拿出一张小片的报纸,我将底部放在这上面,然后,我将第一根盘条放在中间围成圆形状,接着放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直到第十根,终于完成了,最后摆放在一起做的手捏的可爱的毛毛虫和洋娃娃,觉得很有成就感,还捏了些带花边的蒸饺之类的,觉得很好看,很开心。

篇11:陶艺课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

学习手工成形的技法,研究各种成形方法的特点。通过学习,学会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器物,体验制陶的乐趣,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陶瓷作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今后的陶艺教学打下基础。课前准备

1.教学讲义。阐述手工成形的特点,基本技法与要求。2.教学课件。介绍不同陶艺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学生准备的用具

(1)帆布或麻布。(这些材料与粘土不会粘连,在泥板成形时很实用)(2)碾棍。(用光滑的硬木做成,用于压制泥板)

(3)木条。(厚度不同,成对结合碾棍和帆布使用,制备特定厚度的泥板时用)(4)刮刀(一种实用性工具三角形刮刀用于切割泥板)

(5)修形刀(通常为木制,也可用塑料或其它材料制成,是手工成形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考虑到功能的多样性而有各种形状的刀头)

(6)环形雕塑刀(用于挖空实心器皿,亦可平整表面。把手上安装各种形状的金属环。圆环用于削去多余的泥料,带交的环用于平整表面)坯料:陶艺泥(美术商店有售)教学安排

1.知识讲座。准备用具。

2.泥塑器皿。了解手工成形的第一种方法,初步感受泥的性质。3.泥条盘筑。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第二种方法。4.泥板成形。第三种成形方法。5.作业讲评。学生参加讨论。

6.机动。参观美术展览、阅览室查阅资料、听讲座等。《讲义》陶艺——手工成形 基本技法。

(一)捏塑器皿。取一个揉好的泥球放在手中,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进去。用拇指和食指旋转捻捏,将其开孔。将器壁向上,向外捻拉,直至得到期望的形状。

将一块泥料团成球状,轻握在手掌中,另一只手成杯状轻拍泥球。1.泥球做好后,润湿右手拇指,便于按入泥球。2.将拇指按入泥球。

3.再润湿拇指,放入刚刚开出的孔中,用食指与拇指捻捏将孔开大些。4.继续边转动边捻捏,将孔开大后,向上,向外捻压使之升高。

5.继续同样的步骤,使碗壁变得高而薄。保持拇指湿润,防止捏裂碗壁。6.碗形已成。用食指平整口缘,使厚度均匀。

7.捏塑法做成的碗。这是故意保留了不规则的口缘,但碗壁厚度必须平整均匀。用拇指与中指捏着碗坯轻轻摔在桌面上,做出碗底。8.釉烧的碗。

(二)花瓶的成形

前面的练习用泥球开始成型,本练习做一个圆形花瓶。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将泥一片片叠 压在一起,慢慢向上形成器壁,确保造型统一。尽管此法成型较快,但制作过程中要有间歇,以便使器壁变硬,否则在重力作用下会倒塌。间歇中,在坯体上盖一块塑料布。由于捏塑法能制作非常牢固的器壁,所以此技发可用于成形大件器皿。

1.先做花瓶的底部。揉炼一团泥,先用掌根后用手掌侧面捻压泥团,尽量使厚度均匀。双手提起泥板摔在帆布上,撞击会使泥板向全方位延展。重复几次这个操作,直至泥板厚约1厘米。2.用金属切割器,刮刀或刀切割泥板。用陶针刻画将与泥片粘接的部位,准备制作器壁。

3.如果没有现成的粉料制备泥浆,可用这种应急的方法:用手工成型一个小碗,碗中倒些水,不断搅动使碗壁上的粘土溶解于水中,做成泥浆。可用画笔将其涂在刻画的区域。

4.用切割底部剩余的泥片制备小泥片,粘在花瓶底部刻画过的区域。5.用陶针刻画接缝里缘,放一圈泥条使粘接牢固,用木制塑刀平滑粘接处。6.开始用捏塑法手工成形。将一小片泥部分重叠在泥片上,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压食,向上做高,保持器壁不下塌。将底部旋转,继续添加小泥片,直至一圈完成。

7.用四层捻捏的泥片升高器壁。从作品里面加固接粘处,用木制塑刀压光接缝,同时左手扶在外壁防止器壁变形。不要压光外壁和接缝,保留其明显的肌理。用塑了片盖在口缘处,让下面的部分干燥一小时。

8.同样的方法继续添加泥片。此过程中间再间歇两次,使器壁变硬些。泥条盘筑成形 此法可用粗细均匀的泥条做出各种形状的器皿。制品壁厚,所用泥条则粗;壁薄,则泥条尽量细些。泥条由揉好的泥球搓成。处学时,泥条不要搓得太长,最长约25厘米即可。随着不断练习,你将很容易搓出较长,较硬,粗细均匀的泥条。成形前,先计划好将用的泥条量。搓好的泥条要放在一片塑料布上包起来保持潮湿,这样使用前不会变干。1.用双手手掌团出大小不等的泥球

2.将泥球放在塑料布上。用一只手的指尖滚压泥球,搓成泥条。

3.双手来回运动,继续使泥条变细,变长。注意双手拇指如何交叉在一起,使双手稳固。

4.双手保持同样的姿势和运动,沿着泥条移动(不要向下压),得到理想的长度。5.所有泥条搓成后,取其中一条做成螺旋,做直筒的底。6.用木制塑刀将螺旋表面由外向中心抺平,使之粘接。

7.用刮刀压光筒底的表面。用陶针刻画将粘接第一圈泥条的区域。8.用泥浆涂抹刻画过的区域。刻画第一条泥条。

9.将泥条放在筒底上,泥条长度应与圆周长度相当或稍微长一些。10.沿一定角度用刮刀切去多余的泥条。这比垂直切割泥条要好,可使泥条两端的接合面更大。用圆形塑刀粘接直筒内壁的泥条。11.内壁平整后,用同样的方法抺平外壁。

12.用带有锯齿的刮刀修外壁,刮刀应直立。继续添加泥条。为了避免干燥中开裂,应使泥条间的接缝不要在同一条竖线上。能看到图中第二圈泥条太短了,所以又加了一小段。

13.用锯齿刮刀的斜边在筒底外缘修出斜面。泥条都粘接完毕后,用锯齿刮刀再刮一边,放在一旁干燥。14.釉烧后的直筒。

泥板成形。本练习中用半干的泥板成形。泥板太湿时不利于成形,因为泥板很高容易下垂,所以要提前制备泥板,几小时后使用。

在泥板就位的过程中,有一步很重要:在侧面 的泥板就位前,要先粘接第二块大泥板,这样就可以伸进手去刻画内容,在较大的区域粘接加固接缝的泥条,从而使作品牢固。侧面的泥板装在两块大泥板中间,可在外部接缝处粘接较多的泥条使之牢固。

1.搓出泥条制作泥板。将泥条放在一块帆布上,用双手拇指将其压在一起。2.沿泥料两边各放一根厚为10厘米的木条。用碾棍碾平形成泥板。

3.制备三块泥板:一快用于做底,一块用于做成两块较大的泥板,另外一块用来做较窄的侧面泥板和加固的泥片。

4.用刮刀和金属矩尺从较大的泥板上切出底形。用陶针标出一条线作为放置侧面泥板的参照。

5.这是已经标出所有线条和一边刻画过的泥板,它将做底。在其余四块泥板的接缝处也应标出线条且刻画

6.用胶条将两块木板粘在一起形成丁字形支撑泥板。在前面,另一块木板保持木板的垂直。这块木板与丁字形板也用胶带粘在一起(在左上角处很明显看到)。7.在支撑泥板的同时,木板也可作为放置第一块侧面泥板的标尺。刻画接缝出并涂泥浆。也应刻画侧面泥板的接缝处。

8.将这块泥傍粘上去并刻画两块泥板的接缝处,粘上泥土加固。9.着些泥板形成丁字形,可支撑最大的泥板,因而可撤去木板。用修形刀两泥条压在接缝处。刻画底部将与第二块主板粘接的部位,在着一部位和侧板的窄面上涂一些泥浆。

10.粘接第二块主板前,刻画其接缝处并涂满泥浆。

11.这块泥板粘好后,刻画接缝里面并粘上泥条加固接缝。刻画第二块侧板的窄面并涂上泥浆。

12.将从泥板上切下来的你泥条粘在作品外部,作为加固物有一种贯穿泥板的错觉。刻画所有的粘缝处并粘泥条将其封住。

13.两条支撑泥片粘在一块主板上后,同样在另一块主板上粘接。步骤与前面相同。

篇12:大学陶艺课心得

工业设计12

2韩** 201209****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

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这也是我国英文名的由来,即瓷器大国。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艺术„„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知,称为一个千古谜团。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氧化锰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商、周的辉煌---彩釉 ,“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词一分为二,分为陶、瓷。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 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听老师的说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时代不知道谁把泥土做成锅盆的形状并且用火烧制而成,从此便可以煮东西,装水等。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原始彩陶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制;质朴单纯;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由于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加之当时社会分工。原始彩陶反映了一种“风格纤细,委婉而情感丰富”的精神因素。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网络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其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鱼纹网,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虹。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其主要特点为图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心圆,旋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代表作品有:水波纹彩陶盆面;彩陶十字圆点网纹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蛙纹彩陶双耳壶。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紫砂在明代的盛行,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比较盛行“斗茶”。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冯马宾条笺》 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饮茶环境:“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饮何美也。”---《茶说》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紫砂的特点,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墩烧。紫砂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紫砂筋纹器。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我相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艺术特色: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 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艺术特色: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当然景德镇的瓷系不止就仅仅几种,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薄胎瓷、雕塑瓷等等,在此我们就不具体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阅先关资料与文献。

上一篇:含笑花秋天的养殖方法是什么下一篇:败局的缩影--评《营销老总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