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案

2024-04-12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案(精选8篇)

篇1: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案

《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2、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流程:

一、激趣 导课 回顾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赞美儿童,歌颂儿童,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位儿童都是天才的诗人”。现在,老师出一道题考考你们,看你们会不会,要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哟。(课件出示: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填写:儿童是———————;儿童是———————;儿童是——————。)

1、学生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的看法。

2、师过渡:孩子们真的不愧是“天才的诗人”,你们的确让人不得不喜爱。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奶奶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孩子们,你们看,冰心奶奶给了你们多高的评价啊!现在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冰心奶奶写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看看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什么?

3、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 探究 感悟

(一)、师过渡:现在让我们自由读课文,用“——”划出体现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句子。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笔标记。

2、交流自己划出的句子,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

(1)、品读“„„成千盈百的孩子„„小天使”这句话。

学生品读,交流感悟,交流孩子的多、活泼以及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喜爱。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比喻句的好处,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2)、品读“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指导学生抓住“笑”、“迎”、“涌流”、“挤”等词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喜爱,只拣儿童多处行。

(3)、品读“我们本想„„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儿童奶奶是只拣儿童多处行。(4)、品读“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学生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孩子的多和孩子的礼貌以及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宽容和爱,感悟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5)、品读“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拢过来了。” 这句话说明玉澜堂里有很多孩子,再次说明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二)、师过渡: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还有一个会思考的小脑袋,是啊,以上那些句子都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那么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有关语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记着“读书有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要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使得想了和不想完全不一样。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写感悟。

2、交流感悟,升华理解。(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1)、“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A、学生体会从孩子身上散发出的活力无限和勃勃生机,感悟冰心奶奶爱孩子,从孩子身上找到了快乐。

B、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比喻的妙处,再次朗读感悟。C、体会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是什么,说说理由。

D、学生交流:儿童是太阳,释放着光明,给人以温暖和快乐。

E、教师小结:在冰心奶奶心里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充满了生机与朝气,给人温暖、快乐。(2)、“那几棵大海棠树„„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A、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谈自己的感悟:谈花的美、花的密、花的旺盛。B、教师指导朗读,指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好处。C、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怎么赞美它呢? D、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E、那么冰心奶奶是怎样赞美这大好春光的呢,读有关语句:“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F、师:当你看到这么美的春光时,你知道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了吗? G、学生交流。

H、教师小结:儿童多处春光灿烂,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过渡:其实在冰心奶奶心里,儿童和花儿一样,请同学们齐读第八、九自然段,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花儿和儿童一样„„别人看着也快乐”“朋友,春天在哪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A、学生谈自己读懂的东西: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

B、学生质疑,解惑:浑身解数中的“解”和儿童不解春何在中的“解”有什么区别。C、师: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还是什么,说说看法。D、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悟。

E、教师小结:正如孩子们所说,在冰心奶奶眼里,儿童还是花朵,绽放自己的美丽,给人以享受;儿童就是春天,生机盎然,灿烂蓬勃。其实,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祖国的兴旺发达,靠你们去辛勤播种,认真耕耘,请为了咱们伟大的祖国,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吧!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在歌声中立下自己的志向吧!

三、拓展 延伸 提升

1、读冰心作品《雨后》,再次感受冰心奶奶对儿童的爱。

2、教师介绍著名作家巴金对冰心的评价,让学生再次走近冰心,感受她人格的魅力。(“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食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

3、课后读冰心作品《寄小读者》,看看冰心奶奶对你们寄托了怎样的期望。

四、板书设计 冰心奶奶喜爱儿童

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是最好的春光 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儿童是祖国的春天 课前交流

师:我知道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诗词,我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 好不好? 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开始!春眠不觉晓,——;碧玉妆成一树高,——;儿童急走追黄蝶——;儿童不解春何在,——;冰心奶奶反过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师:还记得课文中冰心奶奶对朋友们说的话吗?

生(齐说):春游的时候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师:这一堂课,我们就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请大家略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儿童多的地方。(板书:儿童)

(生边略读边画。)

二、扣读导悟,感知“儿童多”(精读一、三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根据冰心奶奶的行踪来交流一下,你在哪些地方看到儿童多? 生:我在颐和园门口看到儿童多。

师:请你读一读,大家注意听,想想哪些词语突出了孩子多? 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从“成千盈百”这个词感觉到孩子多。师:“成千盈百”什么意思?

生1:“成千盈百”就是成千上百,“盈”就是“满”的意思。师:哦,人真多。还有谁想补充?

生2:我还从“闹嚷嚷”这个词感受到儿童多。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2:“闹嚷嚷”是人多很嘈杂,人少就不能说是“闹嚷嚷”了。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这个词,真不错!还有谁来说? 生3:我还从“一群接着一群”“飞涌”感觉到孩子多。师:是呀,孩子真多呀!你能将孩子多的场面读出来吗?(生朗读并有意注意突出描写孩子多的词。)师:这么多孩子,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就像什么?

生:就像是“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板书:小天使)师:“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 生:“魔术匣子”比喻颐和园,小天使比喻儿童。

师:请把两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生1:把孩子比作“小天使”,让我感觉这些孩子活泼可爱。

生2:我感觉冰心奶奶很喜爱这些孩子。因为冰心奶奶一点都不嫌孩子烦,觉得他们像“小天使”那样纯洁、可爱。

生3: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师:那让我们加入到这群孩子当中,读一读,体会体会当时的情景。

总结过渡:这情景实在有趣,冰心奶奶不由自主地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还有哪些地方描写孩子多的? 生:知春亭畔的儿童也很多。

师:读一读,总写知春亭儿童多的句子。

生:“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师:“座无隙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座无隙地”指没有地方坐,形容人很多。

师:文中怎样具体写儿童多的?谁来继续读,大家想一想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生:分别读第三自然段的下面三句。

师:知春亭畔的孩子真多呀,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师引生答)。

师:下面我要请三位同学通过读来展现知春亭孩子们的不同状态。你想加入到哪群孩子中?大家也有任务,我们一起读总起句。一起融入到这群孩子中去。

师:看到你们这么开心,我心里特别高兴。你看着这群孩子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这些孩子很快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生2:我觉得这些孩子自由自在的,真快乐。生3:我觉得这些孩子无忧无虑。总结过渡:看到如此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孩子们,冰心奶奶怎么忍心打扰呢?还是继续往前走吧?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到孩子多。

生: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三、以读促悟,感受“春光美”

总结过渡: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春天吗?

生:找到了。师:在哪儿? 生:在玉澜堂的院落里。

师:赶紧去看看,读读第五自然段。

师:是什么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用自己的话简洁说一说。生:是几棵大海棠树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师:能不能回答完整点。

生:是几棵开满了花的海棠树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师:这几棵海棠树的花儿开得怎样?(板书:花儿)生:花儿开得很多。(板书:多)师:你从哪儿看出花儿多的?

生1: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生2:我觉得花儿开得很旺盛。(板书:旺)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阳光下就像喷花的飞泉”看出来的,我觉得花儿好象一个接一个开不完。师:“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

生:“喷花的飞泉”比喻开满花的大海棠树。

师:你见过喷水的场面吗?这个比喻使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见过喷泉,它能喷出很多的水柱,让人感觉很美。这样比喻我感觉花儿不断地开,开得很多。

师:读读这个“喷”字。生:读(力量不够)。

师:我感觉这花儿是冒出来的,不是喷出来的。再读一遍。生:(大声朗读“喷”)。

师:好,我感受到了一股力量,是喷出来了。这回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花儿使出浑身的力量在往外涌。师:你的感悟能力真强。

生:我感受到花儿生命力非常旺盛。

师:说得好!这么美的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每一片花瓣都喷发 着生命的气息。这怎能不让人的眼睛突然一亮呢!谁来把我们的眼睛读亮了?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还没把我的眼睛读亮了。谁再来试试? 生:读。(注意突出了描写海棠花多、旺的词语。)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太美了。我也想来读一读,(出示图片,配乐朗师范读)请大家 边听边看着图,你能想到什么?

师:朗读。(读好后全体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

生1: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好多蜜蜂、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许多鸟儿都要来搭窝筑巢。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生2: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不禁想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改一下——轻轻地,春来了,海棠花儿开了„„

师:冰心奶奶写得美,你想得更美,真会欣赏!生3:老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想用“繁花似锦”这个词来形容。

师:非常恰当,你能运用积累的成语,真会学习。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到头脑里去。

生:美美地读。

师:谁来看图复述这些文字。

生:(有些不够流畅)复述第五自然段。师:我们为他的勇气鼓励一下。

师总结过渡:真是太美了,冰心奶奶怎么赞叹的呢?

生:(大声读第六自然段)“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他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师:对着这开满花的海棠树,让我们也尽情地释放自己,大声赞叹吧!齐读第6自然段。师:这些海棠花好看吗? 生:好看。

师:怎么个好法? 生:就是开得旺。

四、返读促思,品味“爱之情”

总结过渡:对!就是开得旺!同学们,我们终于在玉澜堂盛开的繁花中找到了春天,可老 师还有一点不明白: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不说“只拣花儿多处行”而要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读第8自然段。(投影出示这一段)

生:默读思考。

师:同桌可以联系前文描写儿童的语句讨论讨论。

生1:因为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和儿童是一样的,都充满的旺盛的生命力。第三自然段中,冰心奶奶写儿童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第五自然段中冰心奶奶写海棠花像喷花的飞泉。这两个“喷”都让我感觉到生命力旺盛。

师:你真会学习,不但读出了思考,而且还联系前文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还会推敲这个“喷”字,真让我惊讶!

生2:花儿和儿童在春天的感召下,自己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儿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很快乐,冰心奶奶在远处看了也很快乐。花儿使出浑身力量长得很美,别人赞美它,它感到很快乐,大家看到这么美的花儿,心里也很快乐。

师:是呀,快乐着你的快乐!你理解得真深刻!

生3:我认为在冰心奶奶眼里,花儿和儿童一样生活得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师:朋友,春天在哪里?你有了新发现吗?

生1:冰心奶奶眼里的春天不光在这旺盛的花上,还在儿童的身上。

生2:我想改一下歌词: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儿童的心田里。生3:春天在儿童的笑脸里!

师总结过渡: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多的地方,不但自然春光美,而且儿童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完成板书:春光美)

师:再来读读第八自然段。

师:冰心奶奶要告诉所有的人——朋友,春天在哪里?引读最后一段。师: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告诉在座所有的朋友,春天在哪里—— 生:大声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

22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 花儿 小天使 多、旺 春光美

篇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相关的教学课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2、学生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资料、及朗读课文录音等。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

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

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

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

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

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

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四、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

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

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儿童多处就是春 玉澜堂

篇3:《只拣儿童多处行》备课思考

作者写出了游颐和园的所见所闻, 描绘了一群像春天一般充满活力的儿童和开得正旺的花儿, 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 天真烂漫, 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文章笔调欢快,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非常自然的生机, 让人读着很舒服。题目《只拣儿童多处行》既是文章的表达线索———循着“儿童多处”一路走来, 又能激起读者盎然的阅读兴趣。作者关注儿童, 对儿童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 用大量笔墨对儿童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等进行了描绘, 展现了儿童的特点, 也表现出了不同儿童的个性。感受儿童的活泼与生机, 体会冰心老人的童心与爱心, 同时也能正视自己, 知道自己应该是绽放的花儿, 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笔者认为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设计教学, 实现个个击破。

一、紧扣文题, 探寻文脉, 初得文意

文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反其道运用古诗句而来。原句出自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儿童不解春何在, 只向游人多处行, 作者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 不仅让人眼前一亮, 又蕴含着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暗示了文章的表达线索, 还能激起人阅读的欲望, 别出心裁, 耐人寻味。什么叫拣?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多处是指哪些地方?儿童多成什么样?那里的儿童又是怎么样的?一系列问题从读者的脑海中蹦出来。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很快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领会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也能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按地点变化的顺序, 先写颐和园门口, 再写知春亭畔, 接着是在去玉澜堂的路上, 最后来到玉澜堂的院落里。

二、调动经验, 品读词句, 感悟文情

儿童多成什么样?园门口“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挤”了出来;知春亭畔“座无隙地”, “东一堆, 西一堆”;湖面上是“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一面一面”的队旗哗哗响着;去玉澜堂的路上, 我“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玉澜堂里, “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了过来。目之所见, 都是一群一群的, 没见一个一个孤单而行的。

在作者眼里, 这些孩子浑身充满着活力与快乐。他们是“飞涌而出的小天使”, 是“喷发着香气息的小太阳”, 是“开得正旺的花儿”……作者的喜欢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不仅写到了一群一群的孩子或谈笑、或休息、或划船、或赶路的情景, 还写到了忸怩的小女孩, 热情的小男孩;不仅描绘了这些孩子的打扮外貌, 而且写到了孩子的行为表情和语言。许许多多的细节, 让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跃然纸上, 也表达了冰心爱孩子的真情真意。

但作者的语言平实, 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在笔者看来, 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词句时,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比如文中有这样两句话:“从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 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 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 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 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只要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 许许多多家长、父母看到门口这样闹哄哄的情景, 看到自己满身是汗, 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很快便会从“小天使”“魔术匣子”“香气息”中感受到冰心的童心与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再有课文第3、7小节分别描绘了孩子们休息以及一起赏花的情景。如何让学生在品读文字中感受到儿童个性的多姿多彩, 性格的天真活泼呢?除了抓住文中描写儿童言行等的关键字词品读以外, 仍然可以联系生活经验, 填补文本空白, 设计说话练习: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或者,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 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 又看看我们, 可能会想:__________。这样, 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儿童的天真可爱, 也能展现自身的童真童趣。

三、图文结合, 自主探究, 体味意蕴

“只要管理得好, 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 花儿和儿童一样, 在春天的感召下, 就会欢畅活泼地, 以旺盛的生命力, 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 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 自己感到快乐, 别人看着也快乐。”这句话是作者的肺腑之言, 也是全文理解的难点。但如果结合文本的语境, 让学生在文本中再完整地走上一个来回, 自主探究:花儿和儿童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必定会从海棠花身上, 从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身上, 从自己身上弄明白:舒展新鲜美丽的四肢, 使出浑身解数, 就是尽情释放自己天真烂漫的个性, 尽情挥洒自己的热情与活力, 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旺”;从赞叹声中, 笑声中, 一定会感受到旺盛的海棠花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活泼的孩子们也给冰心带来了快乐。从而自然体会到写海棠花不仅仅是写花, 其实就是用海棠花来比喻眼前这些孩子, 体会到在冰心老人心里儿童就是花儿, 花儿犹如儿童般惹人喜爱的情感, 自然也就理解冰心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了。”

篇4:《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眼睛』

儿童“旺”

我们首先可以感知的就是儿童的“人数众多”——“成千盈百”“挤”“涌”“一群接着一群”“儿童的涌流”“挤进”“座无隙地”……这些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儿童海洋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其次是“情态欢快”。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展现了儿童们欢快的情态——草地上,“女孩子、男孩子……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山坡上,“大概是跑累了”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上,荡漾着儿童的欢歌笑语,因为“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最后是“精力旺盛”。“闹嚷嚷”“挤了出来”“飞涌出”等,都显示出儿童们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花儿“旺”

作家将镜头对准了“玉澜堂的院落里”“那几棵大海棠树”,从三个方面逼真地再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其一,数量多。“开满”“密密层层”“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等,都可以看出海棠花的不计其数。

其二,颜色美。花儿是“淡红的”,“密密层层”的“繁花”必然形成“淡红”的世界。可以想象一下,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其三,姿态奇。“这繁花”“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让人感觉到海棠花正在争奇斗艳,竞相开放。那数不胜数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鼓鼓的!怪不得作家会发自肺腑地赞叹:“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感情“旺”

作家按照颐和园→知春亭→玉澜堂的游览顺序,尽情欣赏了三幅动人的图画——“儿童游玩图”“海棠盛开图”“一起谈话图”,亲身体会到儿童的充满活力,真切感受到花儿的活力四射,更深刻地领悟到“儿童与春天同在”!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感叹:“对,就是开得旺!”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中的“就是开得旺嘛”,对所见所闻进行了最准确、最简练、最肯定的概括,又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所感所悟:“……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作家抒发的对花儿、儿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真挚浓烈,具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很容易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读到这里,你想告诉同学什么呢?请交流交流吧!

篇5: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衡阳旭升寄宿学校:许荣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格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和好处。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的生机勃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品。冰心奶奶的作品大多抒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其中《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都被选作过教材。2.古诗有云“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意吗?

3.冰心奶奶却说:“游儿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感知,读通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划出不懂的词句。2.检查预习情况,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

闹嚷嚷 颐和园 身躯 成千盈百

魔术匣 玉澜堂 忸怩 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朗读,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

交流: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2.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

3.默读课文,思考:在初读后你解决了哪些疑问,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4.教学生字:重点讨论:“嚷”、“魔”的笔画较多;“匣”的笔画。

四、精读课文,畅谈体会

1.过渡:初读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热热闹闹的“赶春图”,现在,让我们用心去领略为什么“儿童多”处一定会找到春天呢?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段,谈谈文中表示儿童多的句子。3.组内讨论:

①从哪些关键句中感受儿童多点画出来。

②你如何朗读表达?

4.交流:相应的“儿童多”的句子,朗读品味,畅谈体会。

①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点拔:“魔术匣子”和“小天使”分别比喻什么,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②“……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③“……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④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⑤……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5.配乐学生朗读。

五、小结:春的颐和园处处都是儿童欢畅奔跑的身影,处处都充溢儿童的欢歌笑语,处处都散发着儿童特有的生命活力。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世界,真是“儿童多”呀!那春天到底在哪里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播放音乐)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2.过渡:我们和冰心奶奶一起来到玉澜堂寻找春的踪影吧!

二、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

2.(欣赏繁茂的海棠花),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么样?(开得旺)

3.作者描写“旺”的呢?

赏读:“那几棵大的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让你感觉到什么呢?学生畅谈对春天的感悟,(充满生机,喷涌而出,尽情舒展)4.所以作者惊叹——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指导读出惊叹,可一读再读,将惊叹的语调尽情发挥!5.过渡:春天里“儿童多“、”花儿旺“这两者之间你发现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指导读: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6.联系上文,讨论、体会、儿童和花儿如何“舒展”、“使出浑身解数”。

7.自由朗读第四段,换一种说法: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一定会找到春天的。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怎么会找不到春天呢?

三、指导背诵

1.画面遐想法头脑中呈现描写的场景。

2.词语串联法海棠树→春光→开得旺→花儿与少年。

篇6: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我们聊到儿童的话题,古时候,也有两句关于儿童的诗。

2、出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1)读读吧

(2)有一个生字(出示拣)谁来读→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3)那这两句诗的意思谁知道?

3、可是,冰心奶奶却不这样认为。(出示后两句)

(1)齐读

(2)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3)读了冰心奶奶的话,似乎还隐藏了一个问题哦!怎么问?

(4)小结:提的好!也可以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就能找到春天了?

(5)板书:只拣儿童多处行?

(6)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初读

1、.听说,同学们课文都读过了,检查一下。

2、出示部分词语 成千盈百 闹嚷嚷 飞涌

坐无隙地 叽叽呱呱 撞个满怀

(1) 自己读读吧

(2) 第2个词读得很准。单独一个字,读(rǎng)连起来读“闹嚷嚷(rāng)”全班读。

(3) 读完这些词语,你们看,都是写什么的呢?(儿童很多)

(4) 不错!课文中描写“儿童多”的地方还真不少?第1节就是

3、出示第1节

(1) 自己读读吧

(2) 谁来读

(3) 不错,知道成千盈百是什么意思吗?

(4) 是呀,这么多的孩子,他们是多们快乐!谁再来读。

(5) 你们知道,小天使是什么样子的吗?

(6) 同学们,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像“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他们“美丽、可爱、善良”谁再来读。

(7)读得太好了,板书:小天使

(8)其实,儿童多得地方,课文后面还有。谁接着往下读(读至第3节)

4、出示第3节

(1)自己读读吧!

(2)这段话中“儿童多”这层意思不难领会,难的是这样一句话。

(3)点红“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①齐读

②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么?

③太阳是美好的,毛主席曾经说过,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儿童就是(学生:初升的太阳)在她眼里,儿童就象太阳一样,充满朝气,难怪会说: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谁来读?)

(4)读得真好!板书:太阳

(5)除了象小天使,像太阳,还有呢?再看下一段话。

三、精读

1、出示第5节

(1)这一段话不容易读好。不相信?试试吧!

(2)文字不长,连标点也不过70个字,可是想要读进去,真的有点难,再读。

(3)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4)这就是那几棵大海棠树(出示图片)

①怎么样,太惊讶了吧!

②可是,我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说“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呢?”

(5)谁来说说看。

(6)难怪,作者的眼睛突然一亮,谁来读。

(7)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难怪作者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第六节,齐读)

(8)你们太热爱读书了!难道作者仅仅是赞美海棠花?

2、出示第8节

(1)谁来读。

(2)你知道,冰心奶奶说“花儿和儿童一样”你觉得他们有哪些是一样的呢?板:花儿

(3)花,需要管理,给它浇水施肥就会长得好,不难理解,那么儿童呢?

(4)如果花代表美好的春天,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板:春天

(5)冰心奶奶爱儿童,儿童需要安全和社会的关心、呵护。板:爱

(6)学习到这,你们说只拣儿童多处行,能不能找到春天。(能)“?”也该檫去了。

四、课外延伸

1、同学们,“爱的主题”,在冰心奶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课后,你们可以去搜索有关她写给儿童的作品,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2、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嚷”字的写法。

只拣儿童多处行?

小天使

太阳

爱儿童

花儿

春天

教后反思: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用情品味文字,。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冰心奶奶的作品尤其如此。老师抓住儿童和花儿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有关文句。学生经过认真研读,产生了很深的感悟,如:常人眼里的“顽童”,在冰心奶奶的眼里是“小天使”,她心中的儿童是多么活泼可爱!“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儿童身上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希望。“花也和儿童一样……”啊,不说儿童像花一样,这不是儿童比花更美吗?“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多么强烈的对儿童的挚爱啊!老师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鉴赏,冰心老人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

篇7: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案设计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

读课文,通过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篇8: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案

一、扣文题, 探文路。

要读懂全篇, 叩问文题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这又要联系全篇来读, 文中两次点到了课题, 一次是在第二节, 作者借用古代一位诗人的诗句, 反其意而用之, 有力地引出课题;第二次是在最后一节, 作者在和孩子观赏海棠花后不由自主地发出深情的呼唤, 前后运用反复的手法, 既互相照应, 又升华主旨, 也使全文浑然一体。题目中一个“行”字实际也暗示了文章按游踪顺序来写, 作者依次写到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玉澜堂三个地方。全文初看似一篇游记, 记述游玩颐和园的经过, 细细读之, 实则孩子们是文章的灵魂, 这和文题中“儿童”相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在这儿得到了鲜明体现。有趣的是作者把原诗“只向游人多处行”改成了“只拣游人多处行”, 因而带出了“只拣儿童多处行”一句, 信手一改, 虽一字之差, 却别有一种风味。

二、想画面, 体情感。

文学贵在用形象说话。全文描绘了三幅画面, 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开首是一幅天使飞涌图———神奇动人。作者把孩子比作“天使”。天使原是西方宗教中神的使者, 代表圣洁、良善, 读着顿时让人有了神圣之感。实际这儿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基调。文中用“成千盈百”“一群接着一群”等词极言孩子之多, 用“闹嚷嚷”一词极言孩子之欢, 一个“闹”字让人联想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境界, 不过主角变成了孩子。“挤”字充分写出了孩子的特点, “飞涌”一词则让人看到孩子姿态的流动美。这幅图描绘简洁, 但十分传神生动。第二幅是孩子休憩图———活力四射。图中, 孩子形态各异, 有的叽叽咕咕地说笑, 有的聚精会神地看书,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闪”字让人看到孩子鼻上的汗珠晶亮欲滴, 仿佛正散发出阵阵热力, 也难怪下面作者要说“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用语极妙, 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接下来是院落赏花图———绚烂迷人。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用寥寥数笔把玉澜堂里的海棠花描写得生机勃勃, 美丽非凡, 集中反映了春光的美好。“喷花的飞泉”, 把海棠树比作喷花的飞泉, 静中显动, 想象可谓奇特。作者又写了花下和孩子的对话与自己的联想。这幅图意蕴浓厚, 细读如品香茗。作者以花喻人, 人花互鉴。三幅画面中描绘孩子的动词极多,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他们的生命活力, 也体会到作者对孩子的极度喜爱和赞美。文章前后接连使用七个感叹号, 犹如七个独特的音符, 渐次弹奏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有惊奇、惊讶, 有惊叹、惊喜, 也有惊羡、惊慕。

三、知背景, 明主旨。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62年5月6日的《北京晚报》, 当时正值祖国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 各行各业重新焕发生机。这样看来, 文中的春天似乎又多了一层内涵, 难道不也是在喻指祖国的春天吗?文中几次写到了“红”“红领巾”“红旗”“红花”, 看似巧合, 无意为之, 实则匠心独运, “红”现在通常被冠之以中国红,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色调, 而是和祖国意象息息相关, 被赋予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少年儿童, 这些祖国的花朵, 朵朵根正苗红, 在祖国的春天里欣欣向荣, 茁壮成长。作者的殷殷期盼之情跃然纸上。

上一篇:车工实训指导教师总结下一篇:赴上海学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