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2024-04-16

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通用16篇)

篇1: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今天,胖乎乎的“十”正在愉快地散步,走着走着,它碰见了减号,减号冲它诡异地一笑,吓得它拔腿就跑,因为他听说:谁遇到减号,就要有厄运降临。正在“十”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看到加号迎面走来,加号问它:“你这么慌张,急着去干嘛?”,“十”喘着粗气回答:“我被减号追呢!”。就在这时减号已经悄悄尾随它的身后,只听“十”啊地一声惨叫之后,就变成了“八”,已经变成“八”的“十”顾不得多再理加号,逃命要紧。

奄奄一息的“八”,在逃跑的途中被除号救下,它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好心的除号,除号说:“我来帮你吧,我把你还原了。”都说除号是个热心肠,但好心经常办坏事,可怜的“八”还没来得及谢绝好意,就被除号用错了手段,把它又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四”,这下除号慌了神,慌乱中还拿跑了一个四,剩下的“四”瞬间失魂落魄地痛哭起来。

兜兜转转了一圈,瘦骨嶙峋的“四”遇见了乘号,乘号是个有学问的长者,知识渊博,戴着一幅眼镜,它扶着镜框上下打量着变成“四”的“十”,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今天过得真是不同寻常啊!”,“四”哭得更伤心了,说:“既然你知道了我的遭遇,就不要再取笑我了。”乘号轻轻扶摸着它说:“孩子别伤心了,人生不经历风雨如何才能见到彩虹呢?你虽然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四”停下了哭泣问:“为什么?”。乘号指着自己说:“因为你遇见了我啊!哈哈哈……”只听乘号智者口中念了几声咒语,变成“四”的“十”被魔法围绕,转转转、变变变,只听一声“停”,眼前出现的是个“百”,变成“百”的“十”开心的唱呀,跳呀,大声喊着:“经历了这么多困难,我变得更强大啦!我变得更强大啦!”

篇2: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一走进超市,妈妈那熟悉的身影一下子映入眼帘,她正和顾客说着什么,她那三寸不烂之舌似乎很有魅力,顾客一会儿就多起来,他们如同待宰的“小羔羊”们。瞧,有一只“小羔羊”果然上当了,提走了一组洗发水呢!一会儿功夫,妈妈卖了10多组洗发用品。

我兴奋地跑过去,一脸不可思议地问:“妈妈,你是怎么做到让那些顾客心甘情愿的买你的东西呢?这真是神奇呀!”“这你就不懂了吧,首先得让他们相信这个洗发用品的确很不错,然后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向他们推荐……”听完妈妈的话,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以前会被那些促销员玩的团团转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妈妈在教会我怎样“忽悠”别人后,转身上厕所去了,让我帮她盯一会儿,可是妈妈刚走,就有顾客来到了这儿,我心里急死了,想:“完了,我该怎么说呢?要是他不接话怎么办?要是……可是妈妈说了……。”

篇3: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洛·希摩尔·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 “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 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

问题情境不仅仅包括已知与未知的客观关系, 而且要求主体参与这一关系, 并反映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类型, 它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教学性存在。如果没有主体 (即师生) 的参与或不与主体发生关系, 就不存在问题情境。为了便于理解, 可以对“问题情境”一词作分析式解读:“问题”就是真实社会或生活中的困惑;“情”就是课堂中因为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氛围;“境”就是由问题构成的一个学习域。因此, 问题情境是指由于引入真实教育问题而激发起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它使学生愿意全力投入问题的探索之中。由此看来, 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 仅仅引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智力上投入, 而且还包括情感上的融入。

二、八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案例研究

2010年秋季学期中, 笔者于贵州省麻江县杏山中学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 离岗培训”的实习活动。期间, 就杏山中学八年级7班 (以下简称八年级七班)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该班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教学的质量优于普通式教学。笔者将实习期间的一些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进行简要记录:

1、案例——《坐标轴》

2010年9月17日, 笔者在八年级七班对人教版第12章12.2.2用坐标轴表示轴对称进行学习。较之前的课程有所不同的是, 笔者放弃了人教版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思考题老北京城示意图的情境。而是选用了学生的座位作为坐标轴,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本章节。完成本章节的教学后, 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该堂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及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都较之前有所提高。故记录本则案例以作参考。

在关于人教版第12章12.2.2用坐标轴表示轴对称该章节的背课中, 笔者考虑到课本的思考问题 (在老北京的示意图中寻找东直门关于天安门对称的西直门的坐标。) , 可能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对于本章节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创设情境更换为学生们更为熟悉的找座位问题。

2、教学设计及思考

【情境创设】“之前我们学习了做轴对称图形, 那今天我们将学习怎样用坐标轴来表示轴对称。那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 找座位!”听到玩游戏, 学生都感觉很新奇。因为在上课期间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座位上老老实实的坐着学习知识。

【学生、教师活动】“首先, 我们先说一下游戏的规则。找座位,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我所说的提示, 找到该座位的同学。现在我们来比看谁最先找到。”由于学生对于这个游戏的规则不是很熟悉, 所以我前面让学生们找的都是些简单的座位。之后, 我就进入本节课将要学习到的知识。“之前的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得很正确, 而且很快。接下来, 我们来找2个比较难的座位。我们来找杨光飞同学关于第4排对称的同学是谁?”同学们有的站起来, 有的指着手比划。然后, 都积极地举手回答。有的同学甚至, 等不及举手站起来就开始说。我感觉学生对于关于某行某列的对称都掌握了之后, 又继续加深难度。“好的, 这样的找同学的座位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我们再来找个难点的座位, 看同学们会不会啊!”“会!”大部分同学都大声的说着。“那我们再来找龙远银同学关于王万枚同学对称的同学的座位在哪儿? (这是关于点对称的座位)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没有找出正确的座位, 但是很多同学任然是站着努力的找着座位。“好了, 我给大家点提示这个是关于点对称的座位。”然后, 我们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很快的找到了某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而且自发的总结出来规律。点 (x, y)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 -y) ;点 (x, y)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 y) 。

【教学反思】通过上述的情境创设, 不难发现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有效的课堂情境, 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学习, 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自主学习当中。学生抛却了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 积极主动的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七班的学生进校成绩在全校属于偏下的, 但是在本堂课中不论成绩的好坏,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本堂课的学习中。笔者感觉到创设情境教学, 无论学生对于该堂课的出发点是新奇或者是对情境的爱好。兴趣产生爱好, 学生只要对于课堂产生了兴趣, 笔者相信学生会对数学也会产生爱好的。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思考

《标准》倡导教学内容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 倡导内容的呈现生动、有趣、情境化。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于是创设情境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

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情境创设出现了“片面追求生活化”的倾向, 追求华丽复杂, 忽视了学生现实基础, 导致教学低效, 甚至产生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模糊、规律掌握缺失的现象, 造成认知困难, 引发学习恐惧。笔者认为有效的情境不在于其形式如何, 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以形成学习行为和认知趋向为价值取向;是否有利于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蕴涵数学的内在逻辑;是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有效性研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首先阐述了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八年级学生问题情境的教学展开讨论, 继而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思考。

关键词:八年级,中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八年级以做饭为话题的作文

我们一进烹饪室,今天教我们的老师是莉莎老师,她可是一位上电话n次的美食达人。她先教我们怎么做蛋黄酥,先和面,和面时需要用猪油,用猪油和面使皮更酥一点。做油皮需要糖、盐、猪油,水和面粉。和面好了用厨房称均匀的分12份,因为今天有12位小朋友一起来做。准备前工作差不多了,莉莎老师开始给我们示范做一个了。步骤是1.把油皮包在酥皮里面,用擀面杖擀一下后卷起来放边上,自然醒5分钟。2.把蛋黄用豆沙包起来。3.第一个步骤再做一次。4.面团用大拇指摁下去压平,用擀面杖擀平。5.用擀好的皮把豆沙裹起来。6.这样的蛋黄酥放进烤箱烤半小时就完成了。

看完莉莎老师完整的步骤,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动手做了。我迅速材料领回来,按照莉莎老师的方法一个接着一个做好,很快做好3个蛋黄酥了。我去找莉莎老师来看看,莉莎老师微笑着说我做得很好。她帮我做好的三个蛋黄酥放进烤箱里,先烤6~7分钟,之后拿出来刷一层蛋液,上面撒上芝麻,再放进烤二十多分钟。等待的时间我又开始做榨菜肉丝月饼了,前面的步骤是一样的,不同的就是里面放的馅了,这次要放进榨菜肉丝馅了。里面包的是肉馅,有点软,包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露馅,我小心翼翼地包,3个月饼被我的巧手包好了。这个月饼是需要用平底锅煎一下就行,我时不时观察火的大小,翻动里面的月饼,生怕会煎黑。一会儿,榨菜鲜肉月饼和蛋黄酥出锅了。黄灿灿的蛋黄酥看着都流口水,切下来一半,里面蛋黄油滋滋,脆脆的皮有好几层,我迫不及待吃了一块。哇,好香啊!榨菜鲜肉月饼的味道也超级棒!

这时莉莎老师已经帮我们做好了可口的芒果西米露,我们每人拿着一杯西米露美美的喝下去,这味道简直太迷人了!

篇5:八年级以回忆为话题的作文

记得那是寒假的一天,妈妈为了庆祝我考得好,特地带我去了惠山古街,买了我最爱吃的橘红糕和棉花糖,陪我在古街里逛了整个下午,要知道近期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却还一直陪着我。我东跑西跑,不停地向妈妈介绍哪种好吃,哪种还有些欠缺,而妈妈只是站在我身后,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看我大口大口地嚼着棉花糖,还把自己的围巾戴到我的脖子上,我顿时感受到阵阵暖意,心是甜的,棉花糖也是甜的,我从来没有如此开心过,不仅因为吃得了平时久违的小吃,还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找回了小时候的回忆。那时的我,也一定像现在一样,牵着妈妈的手,另一只手拿着棉花糖吧!

我感觉整个人好似飞上了云霄,在充满爱与甜蜜的天空上飞翔,是多么惬意啊!我不知道多久没有如此开心过,仿佛整个人都要融于其中了。古街的一切都使我着迷,那古色古香的韵味,是所有的人抵挡不住的。可是,今天有了爱的衬托,使我对古街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篇6:以风采为话题的八年级作文

记得我小时,绸缎通袖顺搭在木雕椅上如瀑般倾泄,您临台梳妆画眉,艳冶红唇多了几分耀眼,两腮脂粉别具风味。那时村里有个大红戏台,您便是主角,当厚重的红帷往两厢隐去,您便开始进入戏的角色。披垂金黄流苏,脚踩青色缎鞋,身子袅娜如水,朱唇轻启,浅吟低唱,余音绕梁。我好奇地奔到戏台前方,托着腮,目睹了您婀娜多姿的风采。

您最喜欢演唱王宝钗,一个多么让人怜惜的女子,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改换素衣回中原。星河欲转千帆舞,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大红戏台仿佛就是天上宫阙,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有板有眼的唱念作打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如云的水袖与您的娇艳容颜交相掩映,我看得如痴如醉,镌刻在记忆里。

时隔多年后,秋风秋叶时,我携当年戏台上的主角阿婆重返老家。从前旖旎着云袖的大红戏台,如今杂草丛生吞噬了戏台,不远处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轻轻推开昔日存放道具的屋子,看着眼前仅有几张木椅,我有些愕然。抽身掩退,我不敢再回头,我怕惊扰了戏台,更怕惊碎了阿婆的梦。阿婆看着这杂草丛生的旧地,大约是触目伤怀,也静静的呆了半晌。曾经,我可用记忆的碎片将戏台上的风采一一还原,而今,我再也无法听到那魂牵梦萦的声腔。——那天上人间,已被高楼淹没!

故乡的戏,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地方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挥手别离。相隔多年,阿婆最爱的大红戏台,远远的望去,如一位曾经炙热而今已记忆模糊的老友。窗外弦月已然清瘦,记得儿时它又大又圆,散发着暖意,辉煌了戏台与我的梦。

篇7: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学为中心”的课堂是相对于“教为中心”的课堂而言,指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解决学生独自不能解决的疑难困惑,教学的结果是经过课堂的互动合作与思想碰撞交流解决了学生的疑难困惑,并提升其认识,开阔其视野。特别对于初中政治学科而言,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释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至于涉及到的有关公民人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学生能够自觉践行。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为中心的知识讲授观,突出学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观,以及包括公民人格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进养成观。换言之,课堂教学观的转型成为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彰显实效的关键。

本次专题研究秉承上述课堂转型的理念,以深入课堂观察为基础,通过分析诊断课堂实践探索尚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偏差,提出进一步改进实践的设想,以此推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形成。

本次专题研究以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节“财产属于谁”为载体。本单元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是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主要涉及什么算合法财产?合法财产从归属上可以划分成几类?合法财产所有权具体包括哪些权利(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第二板块是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主要涉及我国宪法、民事法律、刑事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等对合法财产是怎样实行保护的?第三板块是当合法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的维权,主要涉及对合法财产构成侵犯的表现有哪些?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执教教师为本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引用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学习交流,引导学生:(1)掌握公民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含义,增强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2)领会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3)培养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同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财产的行为作斗争的品质。

为了准确判断“学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成效,研究小组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课堂观察维度,即: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疑惑组织有效的探讨;教师针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适切的任务;学生针对课堂的学习内容形成内化的知识。

一、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与诊断

依据课前设计的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研究人员深入到执教教师的课堂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在此基础上对执教教师的实践探索课诊断分析如下:

1.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

在了解学情方面,执教教师进行了课前的预习测试,统计发现:在全班44名学生中,10人及以上出现判断错误的题目有第1题14人(原题为:社会上的财产按照归属划分,可分为:①国家所有;②集体所有;③个人所有;④国家和个人共有)、第2题11人(原题为:依法对自己的合法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①财产承租权;②财产所有人;③财产保管人;④财产所有权)、第5题20人(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和锐利武器分别是:①民法、刑法;②刑法、民法;③行政法、民法;④行政法、刑法)及第6题16人(原题为:实施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方式的前提是:①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②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③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④维护自己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从反馈分析初步看出,学生对于本课涉及到的财产归属的类别、财产所有权的内涵、民法与刑法各自适用的范围以及有关各种财产纠纷处理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等方面,存在认识不足。不过,从检测题的设计也可以发现,题目概念性太强,表述过于直接,教师对具体认知的障碍究竟在哪里还不能清晰把握。如第1题,有关财产归属的划分在课本上有清楚的表述,学生没有选对,问题症结尚不明朗。由此看来,教师如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深入了解,尚需进一步细化相关检测题的设计,以期得到充分的信息反馈。

2. 教师针对学生疑问困惑组织有效探讨

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对于合法财产所有权中的使用权和处分权存在认识含混不清时,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课堂教学片断摘录1:

师:请大家说一说合法财产所有权具体包括哪些权利?

生1: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生2:使用权和处分权应该属于同一种权利,因为它们是一样的,只不过说法不同。

师:有同学提出不同看法。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70页上的“相关链接”,看看使用权和处分权究竟是否一样,或者说有什么不同?

生3:使用权是指合法财产所有人有权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而处分权是指合法财产所有人有权对财产进行处理。处理和使用是不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根据书本上的定义找出了两者的不同,也就是,使用权说的是使用,处分权说的是处理。有同学能不能从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角度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4:使用权只涉及到使用,处分权则涉及到了所有权的变化。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使用权不涉及所有权的变更,而处分权则直接涉及到所有权的转移。

课堂教学片断摘录2:

师:只要是我们的合法财产,都可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说说看,哪些属于合法财产?

生1:我的钱包。

生2:我的手机。

生3:我们家的房产。

生4:赌博赢来的钱。(笑声)

师:大家想想,赌博赢来的钱算合法财产吗?在我们国家认为赌博合法吗?

生4:在澳门赌博就是合法的。

师:澳门是特别行政区,有自己本地区的法律。这里说明一下,我们谈到的合法财产,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有两个:一是内容合法,二是手段合法。内容合法就是指法律允许个人所有的,像毒品、枪支等各种违禁物品就不能算成合法财产;手段合法就是获得财产的手段不违法,属于正当途径,如父母每月的工资。

正是因为教师在上述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疑问困惑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以及教师适时到位的点拨,使得学生澄清了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3. 教师针对教材相关内容设计适切的任务

在本次课上,教师围绕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相关问题设计了5个生活案例的讨论活动。第1个是有关一位朋友为怎么处理自家丰收的桔子而犯愁的案例,让学生帮助想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教师以此来说明这些办法就是财产所有人可以行使的种种处分权。第2个是有关一位朋友在自家桔园挖到了一罐古代钱币后打算去贩卖的案例。教师想通过此案例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贩卖古钱币等各种文物是不合法的。第3个是有关一位朋友的父亲在自家被盗桔园地里拾到一部手机,打算自己使用的案例。教师想通过此案例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非法占有行为。第4个是有关某地一城管大队不由分说,没收了一位朋友的父亲因违章摆摊销售的一车桔子的案例。教师想以此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该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第5个案例最为复杂:一房东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委托人,顺利贷款192万元,同时又将这套房子租给了刘先生,租金一年2万,租期为10年。孙女士花全款216万元(198万元房款加18万元税费)从委托人手中买到这套房子,但发现自己进不去,找委托人得到的回复是不知道原房东已出租,找现在的租客得到的回复是原房东还欠5万元没还,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教师想以此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分清这套房子的所有权究竟属于谁。

从整体来看,执教教师努力尝试把一些比较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情境,让学生分辨相关概念的内涵以及基于正确理解的灵活运用,这样的认知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有适切性。其中,为了使得学生的讨论具有更为充分的法律知识的支持,教师还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些法律条文。如,教师引入了《物权法》的相关内容,否则,学生针对案例2和案例3的讨论就只能停留于道德道义的层面,根本意识不到归还或上交拾得物在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同样对于案例4,如果不补充我国《行政强制法》中对于行政强制措施的一般程序的规定,学生就无法对于城管的行为进行一个正确的判断。

不过,对于第5个案例而言,牵涉人物复杂,其中交织着对抵押这一法律术语以及中介责任权利的规定等专门知识的了解,显然对于没有房屋买卖经验的学生而言,无法厘清最终的财产所有权问题,因此其适切性显得不够,要求偏高。当执教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发现不能清楚分辨这套房产究竟属于谁时,采取了简化案例学习的要求,即:在房产属于孙女士的情况下,她该怎么办?如果房产不属于她,她又该怎么办?换言之,把原本讨论财产所有权的问题转化为探讨如何维权的问题,从而体现任务学习的适切性。

4. 学生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形成内化的知识

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执教教师积极的引导以及相关知识的有效补充,学生在诸如使用权和处分权、合法财产中的“合法”以及失物归还和城管行政违法等方面内化形成了自己理解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在相关的实践情境中恰当运用。

二、针对现存问题的设想与改进

1.对执教教师设计的预习单进行分析发现, 用于自学检测的8道题目都是选择题。同时,题干的设计过于简单,倾向性暴露明显,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真实水平。

如第1道题,“社会上的财产十分丰富,按照归属划分,可分为:(1)国家所有;(2)集体所有;(3) 个人所有;(4)国家和个人共有”。即便是学生前三项全部选对,也不能说明其真正理解。又如,第4道题,“下列属于合法个人财产的是:(1) 一建筑工人把挖到的古董据为己有;(2)一同学将放学路上捡到的100元钱直接充作自己零花钱;(3)同学的父亲诚信经营,今年收入超过百万元;(4)某市副市长索要和收受他人财物共计372万元”。针对上述选项,学生轻而易举地选择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其检测反馈学情的原本价值大打折扣。

所以,执教教师可以采取通过预习单征集学生学情的方式,但对预习单的设计要加强生活情境化和加大选项的迷惑性,以期从预习单的反馈中获得真实客观的学生起点水平的信息。针对第一道题的题干,可以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现象, 如,“某班长在为班级临时垫支买电影票的时候获得了电影院有奖活动的20元现金返还”,这样就更容易让一部分学生觉得这20元现金归班长似乎理所当然。

通过对有意义的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而获得的反馈信息的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究竟学生在本课学习内容时存在哪些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鉴于本次探索课设计的案例已经比较丰富, 执教教师还可以尝试使用话题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融会贯通。特别是注意渗透一些合法不合情或合情不合法等比较两难情境的话题,如,用路上捡到的巨款救急需用钱的亲人等,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三、基于实践反思的认识与结论

通过本次专题探索过程中所做的有益尝试与实践,以及尚存在的不足与缺失,就“学为中心”的课堂建设而言,可以总结出以下策略:

1. 充分了解学生真实的起点水平,是“学为中心”课堂的设计前提

“学为中心”的课堂和“教为中心”的课堂其分水岭就在于前者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因此,课堂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的。因此,“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有针对性教学的课堂,是回应学生真实问题的课堂。本次实践探索课中执教教师专门针对有关使用权和处分权组织的辨析活动,以及整堂课基本上围绕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案例情境展开,都是充分适应学生真实认知水平及特点的结果。

2. 科学确立课堂教学的课时目标,是“学为中心”课堂的方向指引

课时目标直接决定“学为中心”课堂的演进方向,其科学的确立过程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对教材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对学科本质特征和标准要求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整合,从而形成现实可行而又规范严谨的知识发现之旅。从本次的实践探索课也可以看出这种综合考虑的痕迹,既有关键概念的辨析,也有鲜活案例的研讨,而整个学习过程恰恰又是依次经历了单元内容本身的三大板块。

3. 积极促进针对问题的研讨发现,是“学为中心”课堂的核心体现

从学生学情调查反馈发现的疑难困惑是学为中心课堂着力解决和突破的重点,离开问题的针对性就失去了课堂的学为中心。换言之,“学为中心”的课堂就是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课堂而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课堂,正如本次实践探索的整堂课都是以一系列案例的问题研讨展开的一样。

4. 努力实现教师助学的角色转换,是“学为中心”课堂的关键所在

篇8:以危机为话题的八年级作文

我玩了好几次都过不了你了帮帮我呗。”我一边看着屏幕一边叫着我的铁哥们廖之辰。可别小看了他,他可是《生化危机》的高手同时也是一位“知名”损友。“哟,才说不用我帮忙了,怎么没我还是不行吧!”“少说风凉话了,快给本大爷过来。”我不紧不慢的说道。“喝,还自称大爷了,你是大爷我就是太爷了。本太爷就是不过来咋的?”“你敢!”我了提高声音反问他。“咋的,还想打我了,我今天就不怕你了!”廖之辰用挑衅说着“找打!”说完我一下扑了过去,拳头早就捏紧了。“别别别啊,我帮你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你意思是我不是君子是小人咯?”我看着我的拳头说道。“大爷,小的可没这意思。”“那就快来帮忙”我威胁道。

“喂,干嘛呢你们俩,这么亲热不会搞同性恋吧!哈哈。”“恋你一脸!”我和廖之辰齐声道。来者这是我的第2个死党--欧文“那个欧文,你过来下。”我带着满脸阴险说道。“哼,我可不像廖屁孩这么好骗。”欧文带着嘲笑的口气说着。“你!好啊你欧文,我怎么好骗了?我怎么是小屁孩了?”廖之辰怒道。“好了好了,大家别吵了,都过来帮我过过这一关,这BOOS太变态了。”我劝道。“什么BOOS?很强悍么?”欧文问。“厉害,怎么不厉害了,一掌就拍死我了。”“哦,这么厉害啊,连你都敢拍,没事的再让他拍几下。嘻嘻。”欧文笑着说。“你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只是觉得那BOOS很厉害罢了。”我听网一掌拍了过去说:“没错,本人就是很厉害!”“原来你就是那BOOS啊!啊 ,手下留情啊,我可不能复活啊。”“得了,你看看我都在你们眼中成啥了,我发誓我以后都不打你们了。”我放下手对着欧文说。“姓廖的,找死啊,敢偷笑。看我铁砂掌!”廖之辰惊恐的说:“你不是不打人么!”“我是说过不打人,可没说过不拍人!”“啊!”某宿舍传来一阵惨叫。

篇9:以快乐为话题的八年级作文

现在是六年级下学期的最后冲刺阶段,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我的父母也不例外,报的培优班、游泳训练班占满了我的双休日,只有可怜的一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然后还有更多的培优班和无穷无尽的题海在等着我。

我经常说:“成天这么多功课压得我都快喘不过气儿,快压趴下了,什么时候才能‘解放’呀!我最渴望的就是那自由活动的一小时。”

那一个小时虽然说是“自由活动”,但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搬来一把小椅子,坐在窗前,让风轻轻的吹着,观看火辣辣的太阳下走路的人、暴风雨将来时正急着躲避的人,我的心里感到一种恬静,觉得自己现在真的是很幸福、很快乐。秋风过去,寒冬来临,雪花飘落,我便把窗帘拉起来,听着MP3哼哼歌,偶尔撩开窗帘看看外面雪白的世界。

在轻柔的微笑吹过我脸的那一刻,我想变成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我还想变成一条小鱼,在大海中自由游泳。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像一匹挣缰的骏马,自由自在地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我发现,其实并没有人捆住我的快乐,自然就是我的快乐,难道非要玩才叫快乐吗?

心就是一个人的宇宙,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即使给你一片天空,一片大海,一片草原,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一定要打碎心中的四壁,寻找光明的突破口。

烦恼就像一把锁,而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里。只要放开胸怀,就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篇10:八年级作文以想念为话题

小时候,我总是任性地躺在你的怀里,听你讲着那些琐碎的故事。“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你的故事最多,家里,我谁都不跟,就只跟你,你时不时的说:“你真是我剪也剪不断的‘小尾巴’。”“那我就做你一辈子的‘尾巴’。”

春去秋来,我慢慢的长大啦,而你,却慢慢的老啦。当我又一次任性的求着你讲故事给我听时,你总是说:“人老啦,记性也不好啦。”那么,次时就是我给你讲故事了。我边说边为你整理着鬓边的头发,在夕阳光辉的照耀下,你鬓边的白发多啦,饱含岁月沧桑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皱纹。这时,你老啦。

后来,你病了。你病的很严重,在当地是医不好的,于是,你随着爸爸去了大城市。当时我还在上学,并没有与你一起去。放假了,我和叔叔阿姨们一同去看你。到了病房,看见你昔日红润的脸变得枯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你见我来啦,你忍着疼痛坐了起来,坐在床边,招呼着:“来,到这儿来。”我做在了你的旁边,靠在你的肩膀上,轻轻的问:“疼吗?”你虚弱的回答:“不疼。”我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责备道:“怎么会不疼呢,人老了都还说谎。”你微微的笑了一下,忽然,你捂着胸口,痛苦的呻吟着,我急忙去护士台叫护士。看着你痛苦的样子,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我们要回去了,他们去跟你告别,我没有去,我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了哭泣。

人永远是离不开死的,你也一样。当家人都认为你的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你却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你这样无疑是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一个沉重的打击。吃饭时,我总是多余的摆放一套碗筷,醒过来时,眼泪已盈满了眼眶。

篇11: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 一) 朋辈学习的理论依据

“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朋辈主要就是集中于同学这个群体中。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班杜拉等人认为,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习得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从而使儿童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朋辈榜样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由朋辈构成的社会网络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 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实践意义

1.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他们对父母、教师的心理封闭的高峰同时也是与朋辈敞开心扉交往的加速期。这一阶段,他们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正确认识朋辈关系对初中生的影响,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挥其正能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促进教学实效增强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这正是新课程的宗旨。而这是无法通过传统的说教来解决的,朋辈教育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恰好能迎合这个问题。根据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通过学生的朋辈发挥正能量,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和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实效。

3. 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在新课改中,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资源,而是缺乏挖掘教学资源的理念。教学资源来自多方面,而其中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无穷的。潜心挖掘学生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吸引学生游离之心,将成为促使课程改革取得较高成效的捷径。因此,教师在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方面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二、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具体教学实践

(一)从学习形式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课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挖掘学生资源,并使之产生积极影响,以利于达成最佳教学实效。

1. 时政演讲提素质

通过设置课前时政演讲环节,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促使学生从不关心时事到习惯于了解时事再到能对时事和社会热点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从自己的朋辈身上,可以学习如何选取新闻作为演讲素材、学习演讲的技巧、学习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习语言的组织、学习关爱他人之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学生的素质必定有很大的提升。

2. 合作互助展成果

课例: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中的“与友同行”

教师首先准备一个盒子“成长宝盒”,让学生将自己在同学交往中的烦恼无记名写在纸条上放进盒子,然后分组抽取这些纸条,以小组合作之力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堂课中,烦恼的素材来自学生,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解决的方案也来自学生,集学生集体之智慧,既解答了相关学生的烦恼困惑,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交友思路。同龄人提出的观点、提出的方案也特别容易让人接受。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日后的人际交往很有帮助。

3. 助手导学效果佳

朋辈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助手导学这种方法对于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青春期教育的话题是比较合适的。

课例: 青春期教育

以往上这个话题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几个胆大的活跃的学生能够发言,有相当一部分的女生不了解,或者害羞知道也不说。而一些内向的女孩更是有疑问也不敢说。因此,教师从班中选择一部分品行端正、有责任心的愿意承担起对同性同伴的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学生,对他们针对青春期性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先加以指导解惑。等到正式上课时,全班进行分组,并将这些导学小助手分配到各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游戏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交流,并将困惑在同性同伴前暴露出来。此时,导学小助手可以把以前学生们不愿多谈,而事实上又有了解必要的知识传达到更多的同学。从实际操作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从这些导学助手身上不仅学到了必要的对自身有用的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正确的看待青春期各种问题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4. 辩论对质明道理

有些话题教师自己讲,尽管道理很正确,举例很震撼,但是学生就是觉得老师在说教,或者是将信将疑。而让学生自己来辩一辩,印象反而更深刻,更容易接受观点。

课例: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网络是把双刃剑”

课前,由学生自己组织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人为辩论双方,辩题为网络利大于弊和网络弊大于利。最后一部分学生为评判席成员。评判席的学生对辩论过程要进行点评并作总结发言。学生在课前查好资料,做好辩论分工。上课时,只见辩论双方你来我往,铿锵有力地开辩,讲道理摆事实,讲得远比教师生动,甚至有学生“牺牲自己”,拿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痛述当年自己玩网络游戏入迷导致成绩下降的过往史。而在传统由老师讲述的课上,没有学生站出来这样讲自己的过往史。经过双方激烈的辩论,评判席宣布时间到,在总结中,评判席成员肯定了双方的辩论都是有理有据,并指出虽然双方看似针锋相对,但其实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分寸”二字,能掌握好分寸,合理利用网络,是利大于弊; 否则,是弊大于利。多么精彩的总结啊,课上到这里,教师已经无需多言。

( 二) 从学习内容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 自编情境露真情

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往往是比较好的方法。但有时,作为教师会发现,自己设置好的情景,学生觉得很无趣或者是跟他们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此,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设置情景体现了同学们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从朋辈身上学到更多的与人相处的道理和方法。

2. 现身说法学一学

在初中三年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坎,比如初一面临的新生适应问题; 初二面临的学科难度骤然加大,两级分化开始产生,与父母、教师的摩擦增多了; 进入初三后面临的升学压力等。这些适应方面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也是需要关注的。此时,教师不如从学生当中挖掘对策,对学生来说更贴切更实际。

3. 关注生成巧设问

教师在挖掘和运用学生资源时,要注意设问环节,这关系到能多大程度地挖掘学生资源以及资源起到的是积极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课例: 八年级思品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

教师在播放一段母子冲突的小品表演视频后,设问: ( 1) 在视频中展示的母子冲突中存在哪些沟通上的具体问题? ( 2) 分组讨论并模拟演示视频情景中母子双方可以如何沟通,从而避免母子冲突并实现双赢。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双赢”这个词实际上引导着同学的思考方向。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计正向问题,而不是反向问题。假如题目直接设问成: 你是怎么跟父母相处的? 很有可能课堂上会演变成抱怨课,发泄课,充斥着负面情绪。同时,教师也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动态,及时抓住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有一次上这堂课时,起初大家都在介绍好的经验,中途有一个学生还是提到自己跟父母讲时父母听不进的情况,于是,其他学生也纷纷抱怨的确是这样。此时,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父母听不进我们讲的话可能有哪些原因? 这样一来,学生从单纯的抱怨父母变成理性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在设想多种原因后,教师又提出: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解一把锁。那么针对各种具体原因,我们有哪些具体办法可以跟父母沟通以解决问题呢? 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学生提出的,原因分析是学生分析的,解决方案也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的意外之问在教师的巧妙设问引导下反而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在教师巧妙设问,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厘清思路,寻找问题的根结,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父母的感受,尝试从自己和朋辈的生活经验中总结有效的经验从而尝试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父母更好地相处。

4. 寻访身边好榜样

榜样是个中性的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自发选择榜样过程中的行为和行为趋向,引导学生寻找值得效法的榜样。尤其是在同龄人中发现好榜样,这样更具效仿性。

课题: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

在教材P18 上,讲述“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时举的例子是: 某中学的1200 多名师生为地震灾区人民积极捐钱、捐物,奉献爱心。这则例子缺乏具体信息,学生看了之后感受不大。于是,我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经学生推荐最后选取了当年学校里初一( 4) 班的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零花钱合资捐助了建德大慈岩镇的贫困生吴雯同学并且去看望她的事例。“吴雯的家人去世的去世,生病的生病,家里的重担都由她和妈妈扛着。”“她的家住在半山腰上面,整栋房子就像“比萨斜塔”一般,呈倾斜状态,好似寒风一吹就会倒下来似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推开那扇半挂着的门。”“我们跟着吴雯,踏过了一条又一条崎岖的石子路,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似的。途中,许多同学都扭到了脚。”“教室并不大,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我们没见过的最“古老”的设备”……

看着、听着与自己一起在校园里读书的同学讲述着捐助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讲述着自己真挚的感受,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被“震动”了: 原来这样的尽自己绵薄之力助人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不仅体会到贫困山区学子的艰辛生活,体会到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学习是幸福的,更体会到初一( 4) 班同学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体会到人间真情。这份正能量将鼓舞更多的人投入到积极助人的行列。

( 三) 从学习评价层面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1. 从学生互评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非常在乎朋辈的评价,而且由于同学是在一起合作的,所以评价其实比教师评价更真实,更客观。同学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并在学生互评时,引导学生从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现场的表现、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规范,也更具引导性,促使学生观察和学习朋辈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如何有效查找资料、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如何提高现场的介绍感染力、认真做事的态度、细心负责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等。而这些正能量,是对学生一生有益的财富。

2. 从学生的重要他人评价中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

学生的重要他人除了朋辈以外,还有父母、教师等。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重要他人那里获得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挖掘学生资源,并使其发挥积极影响。

课例: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

教师事先联系了家长,请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主题是请家长写写自己的孩子尊重孝敬自己或者家中老人的生活细节。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自己来念念家长的信。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父母关注自己的这一面,同时也听到了自己的朋辈是如何尊重孝敬父母和老人的,从而审视自身行为。当学生听到父母在信里夸奖自己时是无比欢欣的。从父母的信中,我们也发现了同学们平时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比如,有一个学生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成绩也是平平,通过父母的信,大家了解到原来她是一个很有爱心、孝敬父母的孩子。从父母的信中,也发现了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则趁热打铁: 孝亲敬长,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罗列了很多,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在很多方面表达对父母和老人的孝心。

三、结语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树立朋辈榜样,发挥朋辈正能量,使之产生积极影响,成为学生前行并获得成功的动力,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以确保教学育人实效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摘要:基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学科新课改的要求,尝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树立朋辈榜样,发挥朋辈正能量,使之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思品课的创新教学落到实处,增强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具体从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评价三方面入手,阐述了挖掘学生资源,发挥朋辈正能量的教学实践。

篇12:八年级以结束了为话题的作文

匆走过的岁月.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了不可触及的伤心.幸福铺满了我整个高一.于是,我的还来不及进行的高二,裸露出了许多伤痕累累。 人们习惯了在回忆中睡去,可我却是在回忆中老去.年轻的孩子,老去的心.我开始很害怕黑夜,我害怕黑夜会给我带来一整片的孤单,害怕全身蔓延着无数的伤感.有人说,这其实是一种逃离.可我却进行得异常彻底,义无反顾.像是骨子里有了坚持,于是便不再相信山盟海誓。 没有灯的夜晚,黑暗遮住了所有的光芒.北极星仿佛失去了方向,在眼前旋转.一切都只是幻想.黑色的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黑色的眼睛找不到光明.无助的双手,空洞的`眼睛.像是没有了太阳的向日葵.正在等待重生。

远处,火车拉着长长的汽笛声呼啸而过.夜已经很深了,温度骤然下降.窗户开着,我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冷风,很凉.像是一块冰在手心里融化,吞噬了所有的温度.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在脑海中不断浮现.模糊然后清晰.那些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朋友,就在时间的洪流中,被逐渐淡忘了。

篇13:以学会放弃为话题八年级作文

做人要学会放弃,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苏格拉底曾有一次让自己的学生们背着一个大袋子出行,这个袋子里装有智慧、快乐、幸福、正直、成功、失败、烦恼、骄傲……上路之初,学生们还不觉得费劲,但路途遥远,学生们也觉得手上的袋子越来越沉,他们不得不放弃袋子里的一些东西。后来,当学生们第二次放弃袋子里的某些东西后,一下子就感到轻松许多。这时,苏格拉底说:“你们终于学会了放弃,人生本来就需要放弃啊!”是啊!适当放弃一些目标,何尝不是人生的智慧?

做人要认清自己的现状,勇于放弃,是人生的一种高尚品质。当然,学会放弃也并不是无端的,而是学会不固执。柏拉图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苏东坡面对仕途沉浮,决然地放弃官场上的名利。他的放弃,并不是他无法胜任,而是对多年来的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正是他的放弃,便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他的生活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闲情。

学会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合理利用放弃反而能让你更加接近成功。刘翔学会了放弃,放弃了跳高,走上了跨栏的道路,于是诞生了亚洲的骄傲;爱因斯坦学会了放弃,放弃了小提琴,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于是成为了为世人所敬仰的科学家;司马迁学会了放弃,放弃了尊严,走诚实的道路,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无数的事例表明:理性放弃不仅不会失败,反而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身为初二的我们,即将步入初三,我们不得不学会放弃。学会放弃我们狂恋的韩剧,学会放弃我们热爱的游戏,学会临时放弃我们痴迷的小说,学会放弃我们聊天的QQ……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只有适当地放弃,才会成就我们的最美人生。

篇14:以乐观为话题的八年级优秀作文

面对被贬的失意,李白尽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尽管心中抑郁难平,却依然能笑傲挥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一生动荡不安,曾被唐玄宗礼待,也曾混迹鱼肆,但正因为他在这跌宕起伏的困境中,仍然保持最初的乐观,才使他终于成长为一代“诗仙”,为世人称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在厄运的面前勇敢前行,与死神赛跑,与病魔抗争,誓不低头,正如她所说“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虽然她高位截瘫,但并没有选择放弃生命,反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活了下去,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最终学会了四国语言,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

保尔·柯察金在丧失自己的战斗能力后,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并以笔为枪奋斗在文学的第一线;法国的居里夫人在女人社会地位低微的那个特殊时代,仍坚持自我,以乐观之心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提取出纯净的镭元素……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例足以表明,乐观能够使人在困境中成长,变得强大。

瞿秋白曾说过:“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反观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战乱和饥饿,一片祥和安宁,有些人却在这种安逸的状态下渐渐失去了对抗困难的勇气。听不懂老师讲课,不是去积极想办法,而是选择逃课;面对父母的批评指责,不去积极改正,而悲观失望,有的甚至选择放弃生命……这不免使我思考:如果这些人遇到挫折的时候,想想李白、张海迪、保尔、居里夫人等,是不是就会乐观向上、性格开朗,而最终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而不再那么任性和无理取闹?

篇15: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爱情悲剧, 作者通过他的遭遇, 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 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在整个故事中, 作者通过对希斯克利夫童年的美好爱情以及生活梦想、失恋之后的绝望与愤怒报复、复仇后的心灰意冷与悔恨、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的人性的复苏四个阶段描写了其一生的遭遇, 同时也揭示了其一生由善转恶、又由恶回归善良的心路历程, 最终作者以“平静的土地下面得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结局, 突出作品主题, 引人深思。

第一阶段是希斯克利夫的童年生活。作为在利物浦的大街上的一个弃儿, 被好心的恩肖先生捡起, 抱回家收养, 这给了他一段幸福的童年生活。在与小姐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中, 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形成了特殊感情, 然而他们的感情却遭到了作为继承者的亨德雷专横暴虐的阻挠, 尤其是在他成为家主之后, 这样的阻挠更是变本加厉 :他剥夺了希斯克利夫受教育的权利, 并把他当仆人和佃农对待, 对其百般侮辱、虐待。在这样的环境下, 虽然为了与亨德雷对抗, 希斯克利夫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手段, 但是因为有凯瑟琳的爱, 他仍然保留着他善良的本性。就像他说的一样“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 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 对我都是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你不在了, 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 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 而我就像一个孤魂野鬼。”有凯瑟琳的日子, 他是怀揣着希望和梦想的, 他对生活和未来是抱有强烈的幻想的, 这时的希斯克利夫给我们展现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 这也是人的本性的一面, 此时的他因为爱情的滋润, 仍然保留着其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阶段是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 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之后西斯克利夫的变化。虽然凯瑟琳用手拍着自己的额头和胸房说 :“在我的灵魂我的心坎里, 我清楚地知道我错了。”但是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 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 只是“超人间的爱”。所以, 他最终选择放弃了这段爱情。而她的放弃, 最终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离开。“你爱我——那么有什么理由要离开我?什么理由——回答我——是因为你对林顿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怜爱吗?因为苦难, 屈辱, 死亡, 以及上帝魔鬼所能降罪于我们的一切都休想使我们分开, 而你, 出于你的一厢情愿, 却这么做了。不是我伤透你的心——是你使自己心碎。你使自己心碎, 也使我心碎, 这样对我打击更重, 因为我很坚强。我想活下去吗?那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呀。如果你——啊, 上帝!如果你芳魂已经埋入坟墓, 你还想活吗?”从他这一段歇斯底里的质问与控诉, 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这也彻底地扭曲了其内心, 让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只知道报仇的恶魔。他的内心除了对凯瑟琳的爱, 剩下的就是对这个社会满腔的愤怒与谴责。他不再善良、不再充满希望、不再追求幸福, 他对生活的梦想变成了邪恶的欲望, 他人生的唯一目标便是毁灭所有他觉得应该被毁灭的人。“美之为美, 斯不美矣。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老子的这句话用在此时的希斯克利夫身上再合适不过了。由于凯瑟琳的离开, 希斯克利夫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由一个充满着爱心的善人转变成了只知道报仇的恶魔。

第三阶段是希斯克利夫回来, 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这里是希斯克利夫性格转变的关键历程。如果说他离开时丢失了他的善心的话, 那么他的回来就是彻底的显露出了其恶魔的一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 在外吃尽苦头, 返回家乡的希斯克利夫不再稚嫩与善良, 生活的折磨让他丧失了爱心, 而被爱人抛弃的愤怒让他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看着心爱的人和别人结婚生子, 幸福的生活着, 他的内心完全的扭曲, 仇恨的怒火让他走向了恶魔的深渊。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报仇、消灭所有辜负自己的人。“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 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 对我都是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你不在了, 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 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 而我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凯瑟琳一死, 希斯克利夫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 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 他不仅让亨德利和埃德加凄苦死去, 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 还让他们平白无故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这种疯狂的报仇泄恨, 悖于常理, 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恨, 是爱的异化”, 是人性善与恶同生共存的结果。

最后阶段是希斯克利夫的死亡, 也是其人性的再次转折。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 不惜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报仇梦想的时候, 他却发现自己也没有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必要了。自己这一辈子最爱的人及其亲人, 自己不仅没有去倍加的珍惜与爱护, 反而百般地设计与折磨, 这并非是真爱的表现。同时, 被凯瑟琳的鬼魂缠绕得坐卧不宁、不思饮食睡眠的希斯克利夫从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眼睛里看到了凯瑟琳的那双眼睛, 透过这双曾经自己深深迷恋的眼睛, 他看到了一对年轻人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真正的相爱的情景, 他犹如醍醐灌顶, 思想上经历了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在这一刻幸免于难。在这一刻, 希斯克利夫又再次找回了自己, 实现了由恶到善的转变。重新做回善人的他, 回首自己所做的一切, 悔恨莫及, 最终在抑郁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通过分析希斯克利夫一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由善转恶, 又由恶转善的过程。我国古代就对人性的善恶之间的联系有着较多的观点 :扬雄认为 :“人之性也, 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 修其恶则为恶人”;董仲舒认为“善如米, 性如禾。禾虽出米, 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 而性未可谓善也。……以米为饭, 以性为善, 此皆圣人继天而进也, 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 故不可为性。”从扬雄和董仲舒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圣贤们皆认为人性的善恶完全出自于人心, 心向善者则善, 心向恶者则恶。而决定人心的又是什么呢?从西斯克利夫的人生历程, 我们可以分析出决定人心的还是生活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就是指其所生活的社会文明水平以及周围的人对其的影响。该文中, 童年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恩肖先生和凯瑟琳给予他的关爱让他品尝到了人世间的爱心, 所以他自然也满怀着都社会的感激, 怀揣着善良与爱心。然而, 随着恩肖先生的去世以及凯瑟琳的背叛, 他的生活不再有爱, 他的内心也逐渐地被仇恨填满, 此时的他所拥有的就是满腔的恶意。随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死去, 当他在绝望孤独中被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爱情所拨动内心深藏的那根弦时, 他的善良又开始复苏。最终又再次回到了善良的本性。这一变化再次的印证了人性的善恶之源其实还是人心。

“人本向善”, 我们每一个人, 我时刻保有自己这颗善良的心, 时刻提醒自己人心向善的重要性, 告诫自己一定要“修其善”, “为善人”。

参考文献

[1]方东树.昭昧詹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01.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09.

篇16:以遭遇为话题的作文八年级

当时,老师让我去参加歌咏比赛,我心一惊,想:为什么要找我?我一向胆怯,连跟老师说话都不敢。我手中拿着演讲稿默默走进我的房间,小声地练习着。

我家住在二楼,于是我就在阳台上练习。我妹妹经常对我说:“你别废话了,我得睡觉了。”

一想到比赛的时候,那么多观众,那么多的评委,万一一紧张,台词忘了,那就太尴尬了,丢人就丢到家了。我准备告诉老师让他找其他人去吧!老师说:“我相信你,你一定会成功的。”

老师的话使我找回来一点点自信,在之后我就更加努力。我常常练得嗓子发干,可是一想到老师的话时。我就坚持下去,常常对自己说:“没事,就当是为班级做贡献吧!”

有时,老师也叫我在班级里试着演讲,同学们当观众,老师也坐在角落里竖起大拇指给我加油。

比赛终于到了,我取得了一个好成绩。老师为我举办了一场祝贺会。

我变得不再胆小,跟不认识的人说话也不脸红了。我变得越来越喜欢与朋友、老师交流,我的内心非常开心,我战胜了胆怯。我的变化都源于老师的鼓励。

老师是我的恩人,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让我变得自信自强,老师就是我人生的启迪者。

鲜花感恩园丁,因为园丁浇灌它成长;鱼儿感恩小河,因为小河让它遨游;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大树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成长;我感恩我的贾老师,因为她为我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指引了我人生的方向。

您可曾记得,刚上小学的第一个课间,我急着去厕所,因为对学校的一切太陌生,根本不知道厕所在哪儿,同学们又不熟悉,我坐在座位上十分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您走到我跟前,轻声问我:“去厕所吗?”我轻轻点了点头,然后,您对其他同学说:“还有去厕所的吗?跟老师走。”您细心的关怀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您可曾记得,因为胆小,在课堂上,我总是犹犹豫豫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您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让我增加了勇气,我立刻举起手回答,虽然答得不怎么理想,但您还是微笑着表扬了我。正因为有这第一次,使我增加了胆量,有了自信,养成了积极举手发言的好习惯。

您可曾记得,二年级期末考试后没给我发奖状,我心里十分难受,晚上,是您打来电话向我和我的父母道歉,说明了原因,本来是有我的奖状的,是学校在写奖状时把我的名字漏掉了。新学期开学后,您赶紧把奖状送到我手里。您鼓励我,给我信心,从此,我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明白了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

上一篇:语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下一篇:物理创新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