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智库建设讲话

2024-05-04

山东省智库建设讲话(共7篇)

篇1:山东省智库建设讲话

在湖湘智库论坛(2015)上的讲话

张文雄

(2015年12月12日,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首届湖湘智库论坛,以“新型智库建设与湖南十三五发展”为研讨主题,邀请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湖南“十三五”发展“号脉”“会诊”“建言”,这既是我省智库建设的一件喜事,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今天论坛来了很多中央媒体领导和外省的专家,利用这个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湖南的情况。首先,湖南是一块厚土。这块厚土不但长庄稼,而且出人才,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农耕文化的奠基人——炎帝就在湖南生活过,最后安寝在湖南炎陵县,还有舜帝,他也安寝在湖南宁远县。中国古典诗词、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北方的《诗经》,一个是南方的《楚辞》,《楚辞》作者屈原就生活在湖南,谈起屈原和《楚辞》,大家就会想起端午节、想起汨罗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湖南做出的重要贡献就是蔡伦造纸。还有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东方黑格尔”王夫之、“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以及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等。我们党成立以后,更是群星灿烂,涌现出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前后,五大书记中就有三个湖南人,十大元帅中有3个湖南人,十名大将中有6个湖南人。其次,湖南是一块沃土。湘资沅澧四条大江汇入洞庭湖,年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耕地面积5600万亩,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所以说湖南是个好地方,“插根筷子都能发芽”。还有棉花、油料、苎麻、生猪等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湘绣、湘瓷、湘茶、湘菜驰名中外。第三,湖南是一块热土。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武陵山片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部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全民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GDP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十。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493公里,居全国第5位;高速铁路通车里程1296公里,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省份。第四,湖南是一块净土。近年来,湖南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快“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强湘江环境保护和治理,美丽湖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达57.5%。第五,湖南是一块乐土。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个,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张家界享誉全球,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全省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4.12亿人次。湖南不但有好山好水看,还有好戏、好书、好电视及烟花看,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在全国很有影响。大家都知道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走到哪里,哪里的旅游就火了。湖南文化产业今年预计增加值1668亿元、占GDP比重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知道,智库是思想的坦克,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宝贵的资源。湖南历来注重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重视汇聚各方面的智慧来推动改革发展。中央作出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专门文件,明确重点工作和项目,确定七个省级重点智库并制订管理办法;召开智库建设工作推进会,推动智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合作的社会、共赢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开放,智库建设同样需要加强交流。只有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协同创新,推动智库要素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聚集,才能形成聚集优势和抱团效应,使一个个智库由“孤岛”变为“群岛”。我们这次智库论坛,把各位专家学者请到湖南来,主要是为了听百家之言、集众人之智。可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是扩大智库间合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必将推动我省智库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各位专家、同志们,“天下治乱系学风”,近现代以来,湖南一大批优秀人才弘扬经世致用的学风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我省也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智库专家多为湖南“十三五”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努力为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湘期间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本文是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同志2015年12月12日在湖湘智库论坛(2015)上的讲话。)

篇2:山东省智库建设讲话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水经会积极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 年,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等同志倡导,经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等领导批示,决定成立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1980 年11 月,水经会正式成立。35 年来,水经会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致力于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大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35 年的历程,水经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0—2000 年) : 开创与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都在改革探索。众所周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建设大量的工程,其中水利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相对于其他工程,有其独特性,其连接着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一方面,工程要与自然生态紧密融合,但工程的存在又不同于自然物的存在,在遵守自然物内在的必然因果规律的同时,还具有人的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工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其又为当时的经济社会服务,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着当时的技术水平,内涵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结构特征,因此水利工程更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同时,工程是一个或者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期望,也有着不同的收益和成本。因此,需要开展关于水利工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以厘清工程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期间涉及的资金、人力、土地、环境、信息等要素的贡献和收益,以便合理配置资源。水电部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成立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新成立的水经会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发展,围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要产业,开创性地推动了水利经济研究。一是水利经济研究组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水利经济研究会的成立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一些水利经济研究平台如全国水利经济科学技术情报网、流域机构和一些省( 市、自治区) 水利厅( 局) 水利经济研究会先后成立,河海大学设立了水利经济研究所和水利经济专业,初步形成了国家、流域、省和大专院校水利经济研究组织体系,为开展水利经济研究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开展了大量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与价格改革的理论依据,组织编辑出版了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等水利经济丛书,完成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后评价研究工作,在项目论证、项目规划、水利动能经济等方面都大量融入和渗透着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以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经济论证基础。这20年的开创与发展,呈现出勇于开拓、积极探索的特点,为水经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 2000—2014 年) : 拓展研究领域时期

这一阶段,水利改革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再到民生水利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完善。顺应水利工作思路的调整,水经会不断开拓研究方向和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融入了对水资源本身的经济性、社会性的论证研究,从侧重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扩展到资源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从体制、机制、政策研究等方面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在充分认识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基础上,从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为出发点,以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理念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和空间,开展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一是围绕水利产业政策、水权水价水市场、水管体制改革、水利工程投入产出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促进了水利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二是围绕水价改革、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水利现代化、水生态文明、水利风景区等问题,组织开展或参与了多项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在水利改革政策出台、重点制度落实、专项规划评估、改革试点跟踪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参谋助手作用。三是围绕水行政许可、水行政执法、水利经营管理等工作,组织承办了一系列培训,有力地支撑了相关领域的业务工作。四是调整了挂靠单位。2010 年,水经会的挂靠单位由水利部综合事业局调整为发展研究中心,为水经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10 余年的工作,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为服务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第三阶段( 2014 年以后) : 强化服务支撑时期

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水利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改革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经济问题亟待研究解决。这一时期,水经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性质与定位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新时期发展思路。一是在2015 年5 月召开的八届八次常务理事会上,提出了“精品服务、智慧支撑”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一个主线、两个突破、三个保障、四个着力点、五个依靠”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新时期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二是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热点经济问题,组织开展了项目储备、课题遴选、绩效评价、主题征文等工作,进一步突出水利经济主线,在打造品牌、提升能力方面开始起步、积累。三是加强了制度建设,开展了财务管理、会员管理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发展完善水利经济研究平台。四是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启动了水经会五年发展纲要编制,并提交本次会议讨论。这一阶段的工作,呈现出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特点,水经会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二、准确把握水利经济研究的服务对象与支撑重点

水经会成立以来,水利经济研究从注重实体经济和更多关注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向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效益研究拓展,进而又开始向水安全保障效益研究迈进; 由自身研究为主,向打造研究平台、引领全国水利经济创新研究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新时期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要按照陈雷部长的批示精神,以“精品服务、智慧支撑”为目标,更加准确地把握水利经济研究的服务对象与支撑重点。

( 一) 服务水资源管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重,提出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2015 年9 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出让制度、资源环境税费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制度都是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是重要的生态要素,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水资源约束趋紧、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是否适合建立这些制度、如何建立以及对现行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影响等迫切需要回答的新问题,都与水利经济研究密切相关。水经会要站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立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热点经济问题组织开展研究与学术交流,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支撑。

( 二) 服务水安全保障,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将防范水资源风险纳入九大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水灾害频繁发生,水短缺矛盾加剧,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退化严重,生存发展环境受到挤压的新老水问题交织在一起,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联网+ 的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使水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5 年,要解决新老水问题、防范水安全风险,应对水安全挑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合理制定水价、推行合同节水管理等深化水利改革的新要求。这些要求是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保障水安全的重要举措。这些改革措施都与水利经济研究密切相关,但目前在理论上、法律上、认识上以及实践上都有待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迫切需要加强研究论证。水经会要站在服务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围绕改革中亟待破解的水权水价水市场等热点经济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加快水利改革进程、保障水安全提供对策支撑。

( 三) 服务民生水利,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把“水利”列入拓展八大基础设施网络之首。今后一段时间,加快推进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薄弱环节建设等改善民生水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完成这些艰巨任务,一个突出问题是水利建设投资面临着较大缺口。目前水利投资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80% 以上的水利资金都来自于各级财政,银行贷款和社会投入加起来不足20%。“十二五”时期落实水利投资1. 8 万亿元,“十三五”期间规划水利投资2. 5 万亿元,迫切要求整合资金、开拓投资渠道、健全多元化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如何加大各级公共财政对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建立水利建设基金; 如何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对水利建设信贷投入的财政贴息机制,延长贷款期限; 如何制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的优惠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和水利建设企业开展债券融资等,这些问题都与水利经济研究密切相关。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突破,水经会要站在服务民生水利、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跟踪分析重大水利工程、人饮工程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投融资等热点经济问题,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供对策支撑。

三、切实加强水利经济研究的组织引领和智库建设

随着水利经济研究服务对象的丰富和支撑重点的拓展,对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经会要通过不断完善研究工作的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破解水利经济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水利经济研究水平。

( 一) 强化宏观引领,搭好全国水利经济研究平台

作为全国性的水利经济研究社团,水经会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发挥宏观引领作用,搭建可供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交流观点、展示成果的全国水利经济研究平台。过去通过主题征文、专题调研、学组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的水利经济研究工作,都较好地发挥了平台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利改革发展形势,还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引领,采取多种形式,“搭台唱戏”,凝心聚力、协同攻关。可每年或每两年从水利经济热点、难点中遴选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问题,发布重点课题名录,引导水利经济研究方向,吸引理事、会员与水利经济研究工作者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可采取合作研究、开放研究、平行研究等多种方式,发挥技术、经济、管理等不同领域和政策研究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不同单位专家学者的优势,促进各种学术思想、政策观点的交流碰撞,为推进我国水利经济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动力。

( 二) 整合研究力量,构建水利经济高端智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推动我国智库建设实现新的发展。2015 年11 月上旬,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水利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水利社团、高校智库发展完善。水经会要充分认识加强水利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构建现代水利智库体系的要求,积极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咨询服务,充分利用跨行业、跨学科的特点和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关系水利全局的前沿技术和关键问题研究,参与水利规划、政策法规、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咨询论证工作,积极为水利重大决策建言献策。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搭好研究平台,整合学会资源,选好咨询专家,建设好研究团队。要创新内部治理,加快形成灵活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支撑决策的能力、服务会员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打造水利经济研究品牌、水利绩效评估评价品牌、水利经济学术交流品牌,成为水利改革发展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支撑有力的水利经济研究智库。水经会的挂靠单位部发展研究中心本身是水利部的高级智库。水经会要与发展研究中心及其他研究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形成独具特色、支撑水利经济工作的智囊,提供真知灼见。

( 三) 改进研究方法,提供水利经济服务支撑

随着水利经济研究问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的增加,要求水利经济研究必须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一要加强经济学理论与水利实际的联系。政策研究没有理论指导就等于没有灵魂。尤其是水利经济问题,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也没有足够的实践支撑,特别需要加强经济学理论与水利实际的联系。既要灵活运用理论解决水利经济热点、难点问题,例如水资源资产产权研究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又要在实践中敢于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要定性定量分析并重。水利经济研究既要根据具体问题,从逻辑框架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中选取适当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例如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社会就业和消费的效果等;又要运用大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建立有效的统计样本,用数据说话,例如水价测算、水利工程效益分析、水利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等方面要借助好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计量经济学模型、互联网+ 的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量化分析。三要强化自主创新。水利经济研究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相结合、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成果应该是自主的、原创的,要强化自主创新,避免炒冷饭式的简单重复。水利改革发展积累了许多新经验,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加上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殊性,一些通用理论和普适性的制度遇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敢于提出新概念、新模式,敢于进行新概括、新探索,努力推出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水利改革攻坚多献创新务实之策。

篇3:关于加强山东智库建设的建议

“智库”(Think Tank)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也称智囊库、思想库。世界著名智库机构之一的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说,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没有学生的大学;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却同时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决策活动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决策的范围日益扩大,决策的问题越来越繁杂,决策的难度空前增加,决策的后果日趋深远,决策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更为突出。这一变化的出现,使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成为一个“发展进程中关键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不仅需要决策的问题堆积如山,而且决策的质量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因此,实现科学决策,改善政策制定的质量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时代的要求。适时应运,“智库”这种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科学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代集体智囊机构开始在西方出现。

60多年来,各种形式、各种规模、各个领域的思想库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09年第1期刊登的《全球智库调查报告》指出:全球共有智库5465个,其中1872个在北美(其中美国1777个)、1208个在西欧、653个在亚洲、514个在东欧、538个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424个在非洲、218个在中东和北非地区。许多世界知名智库,如美国的兰德公司、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等,英国的国际战略研究所等,法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等,德国的科学顾问委员会等,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政策科学研究所、亚洲经济研究所等,活跃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环境等各个社会领域,积极为政府提供各种政策方案和建议,教育和培养人才,宣传普及专业知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思想库的大量涌现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们以其自身卓有成效的运转方式以及在政策决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国家决策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并注重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强调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对智库建设也日益重视,建立了一批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具有很强研究咨询能力的国家级智库。2009年又成立了以曾培炎领衔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成为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被国外知名智库广泛关注的高级智库。

山东省现有软科学研究机构300多个;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还建有山东省科技创新、山东省科学管理与方法及案例、山东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山东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山东省服务业创新与发展、山东知识产权、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省卫生服务与管理创新、山东省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与决策支持系统、山东省公共政策等13个软科学研究基地;还形成了若干个专业人员、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复合型研究团队。这其中,也不乏具有一定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和团队。20多年来,他们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政策问题研究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决策信息咨询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各类科学决策和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这些研究机构和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历练,为今后打造智库机构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山东省智库的发展和建设无论是数量、质量和服务能力都离真正意义的“智库”要求相差甚远,真正称得上智库的,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智库恐怕还没有,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决策者需求还很不适应。

当前,国际环境不容乐观,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复苏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更加凸显。国内社会矛盾日显突出,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迫切,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发展、经济运行中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林林总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新一轮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和新经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国内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科学正确的决策是从战略、政策上把握方向,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此,重视和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外脑”的智囊作用,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应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结构布局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我建议:

1.借鉴国外智库机构建设和发展以及运作方式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从战略上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山东省智库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要将智库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当前工作重点任务。要从社会地位的确立、功能作用的发挥、体制机制的建立、发展资金的筹集、人才队伍的建设、研究咨询的成果转化、信息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气氛,支持引导和鼓励山东省智库性质的各类研究机构,积极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专题研究和咨询服务。

2.组织开展山东智库建设与发展问题专题研究。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科学布局,打造省级智库,进行重点扶持。对山东社科院、山东科学院、山东农科院、山东医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在加强围绕山东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服务的宏观战略和政策对策研究能力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按智库内涵标准要求,强化和提升智库内涵的功能和质量,逐步形成为政府服务的名副其实的省级科学智库。

3.打造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高级科学智库。通过整合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资源,广泛联系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专家,采用“小实体、大网络”的组织形式,通过政府目标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选题机制,以研究项目为纽带,以契约管理为手段,以高水平研究咨询成果和显著的应用效果为标准,建立高效运行的研究和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形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省政府高级科学智库。围绕山东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科技评价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研究,为山东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4.对已建立的山东省13个以建设专业领域智库为发展方向的软科学研究基地和一批社科研究基地,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支持引导,努力逐步建成各具特色和优势、不同研究方向和领域的具有权威性、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出更多更好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的宏观战略研究人才,为各级各类重大决重提供咨询服务。

5.支持和引导“半官半民”和民间智库的发展。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智库转型。智库系统变革的方向就是建立高层次、综合性、半官半民和民间的新型智库,高层次、跨学科、超部门、独立性是对新型智库建设的第一期待。因此,要重视半官半民和民间智库的发展。应鼓励退下来有经验、有影响、专家型的政府行政人员进入民间智库参与研究咨询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作用和熟悉本领域情况的优势,既能以退休者的身份接近民间,又能因原来的职业经历将社会意见反馈给高层;既了解上情,又贴近民意,以优化咨询研究质量。

对民间智库要热情支持,正确引导,并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其社会地位、竞争环境、人才建设、信息资源、成果推广、资金筹集等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民间智库的健康发展。

篇4:国家形象建构与智库建设

近年来,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形象的海外传播, 通过举办大型国际活动, 创办孔子学院, 投放国家形象广告片, 举办中国文化系列活动等,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向外国受众献上了最为精美的文化大餐。透过“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这个口号, 传播了中国政府推崇的和谐社会核心理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更是赞叹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新, 世博会成为了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另一个大平台。2011年1月, 一则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上播放, 通过50人中国人的形象, 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人的成就与自豪。2014年的北京APEC, 中国通过积极的亚太合作主张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展现, 又一次成功地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 展现了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

然而,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是靠一次次主题单一、目标不连贯、重视表面彰显的活动来实现的, 国家形象也不是建立在一个个流动的、轰动一时的媒体事件中的。习近平主席指出,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他还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 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因此, 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在传承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要素, 经过萃取提炼, 汇集国家的民族精神气质以及最富有魅力的闪亮点。国家形象的传播, 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 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 策略侧重, 多管齐下, 层次立体, 有条不紊地进行。

国家形象建构需要智库助力

目前, 世界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均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制定相关战略, 强化相关机制, 大力推进国家形象的建设。成功的国家形象塑造离不开智库的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最注重国家形象塑造的国家之一, 从事过相关研究课题的知名智库包括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美国和平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兰德公司等, 为政府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德国在当前的对外政策中采取歌德学院等渠道, 创立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的对话网络, 向国外民众讲述其价值观和准则, 另外还有德国国际关系和安全事务委员会等知名智库为政府国际政策提供智力支持。韩国成立了直接归属韩国总统领导的国家品牌委员会, 专门研究如何改善消弭外界对韩国的误解、提升韩国的政经形象等。日本成立了专注于从事国际文化传播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 向全球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名胜等, 提升全球对日本国家与国民的认同。

中国学界从事国家形象研究的学者目前大多集中在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等领域。我国仍然缺乏专门的国家形象研究机构, 更缺乏类似布鲁金斯学会之流的世界级智库。对于我国而言, 加强国家形象智库建设, 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更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

作为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 清华大学于2014年7月成立了跨院系、跨学科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机构,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专注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高校智库。中心理事长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教授担任。柳院长现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担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他指出, 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重点在于改进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模式, 加强国际沟通力建设, 改进传播语言体系, 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传播中国国家新形象和好声音。中心副理事长由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担任。谢校长表示, 清华大学非常重视高端智库的建设。这个目前国内唯一专注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智库, 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跨学科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国际影响力, 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调动国内外力量来研究、设计、展现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智库观点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集中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六个学院的专业优势力量, 专注于“政治传播与政府形象”、“企业品牌与形象”、“城市品牌与形象”三个主要方向, 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多资源的国际智库平台, 积极带动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公关传播机构与社会组织, 共同探讨国家形象的各个维度, 共同推动我国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教学、研究与传播实践工作。下面与大家分享中心核心教授关于国家形象的一些观点。

国家形象传播需要有战略思维。清华大学国家形象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是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和最大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需要战略思维, 以受众效果为目标, 不断创新创意, 将单向的宣传思路改变为整合营销传播的双向思路, 利用主流新闻媒体、影视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各种渠道, 开展多种多样的公关传播活动, 将国家形象清晰有效地传递到目标受众中去, 让世界公众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需要精准定位和顶层设计。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范红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 对国家形象进行精准定位和顶层设计。围绕最聚焦的定位形象, 在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城市形象、国民形象、文化艺术形象、媒体形象等方面展开多维度的、相关联的系统塑造。国家形象的传播, 应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出发, 制定国家形象战略规划, 明确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 多维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框架, 通过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等主要策略来进行立体传播。

政府形象与领导者形象的塑造极为重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庆龙教授认为, 政府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关键要素。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受人尊敬的领导者形象, 对外可彰显国家声誉, 对内可启发社会公众。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中, 公关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影响力。

企业与产品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经济管理学院陈煜波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是国家战略、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全面反映, 也同时对国家和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企业走向国家, 中国产品在世界营销, 都需要有效地全球传播策略和跨文化传播策略来指导。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 良好的中国产品形象, 就是良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离不开大学形象创新。人文学院曹莉教授认为, 大学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摇篮, 应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所好的大学必将成为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风范的塑造者和引路人。随着中国知名大学的高级化程度的日益提升, 国际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 对中国大学文化的体验就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城市空间与建筑品格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建筑学院单军教授认为, 首都北京等大都市的城市空间, 中国不同地域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建筑特色;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层面的空间秩序与视觉形象, 更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与环境等丰富的内涵。

视觉传达与文化艺术同样建构国家形象。美术学院马泉教授认为, 城市形象是反映国家实体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 是国家形象的缩影。构建良好的城市视觉秩序与品质, 提升城市空间的公共文化艺术, 既有利于市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 也利于城市经济活动层次的提高, 从而承担国家实体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职能。

媒体与公关传播是重要的国家形象传播手段。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安斌教授认为, 国家形象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对象国家的媒介事件和体验。公关传播与危机应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变得日益重要。以新闻事件为核心、诉诸于议程、话语和观点竞争的媒介事件的营销, 以及围绕突发事件的公关传播与危机应对都是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篇5:组建智库联盟 促进智库建设

研究院主要依托五个科研团队,研究领域包括: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环境经济与技术创新、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中原文化软实力、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等。目前,五个研究团队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于智库交流合作的建议。建议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建“河南省智库联盟”(以下简称“智库联盟”)。智库联盟的常设机构可以设置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也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指定。智库联盟致力于促进河南省智库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交流工作经验,也可实现人员交流。同时,针对单一智库难以胜任的重大的热点、难点事件或课题,组织相关智库联合攻关。

篇6:关于高校智库建设的思考

1 我国高校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少, 转化率低

数据显示, 近5年来, 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发表论文约158万篇, 出版著作约15万部, 但向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建议仅6万余份, 经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仅千余份。由此可见, 高校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和著作为主, 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真正转化为政府决策的成果占比更小, 高校智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得远远不够。

1.2 不敌官方智库, 更缺乏国际影响力

在我国, 官方智库一直是一枝独秀, 高校智库不仅难以与官方智库抗衡, 更缺乏国际影响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2年全球智库报告》显示, 入围全球智库50强的我国智库全部是官方智库;在全球高校所属的40个最佳智库排名中, 我国高校智库仅占两席, 分别是排名第12位的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和第25位的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其中,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智库, 严格意义上说, 只能算半个中国智库) , 而名列其中的美国智库达13个, 是中国智库数量的6.5倍。

2 我国高校智库总体发展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与政府联系不紧, 研与用脱节

高校与政府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弊端之一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高校不了解政府需求, 也不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数据, 提供的政策研究产品或者与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不相吻合、或者属于利用价值较低的重复劳动成果、或者可操作性不强, 都难以为政府所接纳;另一个弊端是缺乏即时的成果传递渠道, 智库成果再好也难以送达决策者手中。

2.2 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 智库获取信息数据难

决策咨询研究必须以占有翔实的信息数据为基础, 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行政透明度观察报告 (2011—2012) 》显示:自我国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 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不断进步, 但主动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便利性还不够, 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缺乏与政府紧密联系的高校智库既不能从政府手中直接获取第一手信息数据, 又不能完全寄望于政府信息公开,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然难以保证。

2.3 单一学科团队的研究模式导致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

政策的出台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就要求智库吸纳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 权衡利弊, 提出最优方案。但很多智库沿袭传统的研究团队组建模式, 即研究人员均来自同一院系甚至同一学科、同一专业, 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单一, 视角狭窄, 研究的广度、深度难以拓展, 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研究成果质量较低。

2.4 研究角度有偏差, 研究成果的学术性过强

政策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 这里所谓的“问题”是指决策者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需要研究者找到制度成因后提出对策建议。但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的学理研究是范式研究, 讲究系统化和理论化, 在研究过程中习惯从学术角度思考问题, 设计理想化的制度模型, 研究成果是否能够直接应用于影响决策, 却不一定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受此影响, 高校智库提交的研究成果往往学术性过强、可操作性欠缺, 不易为决策者采纳。

2.5 缺乏对智库研究的科学评价

高校的科研考核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对策研究、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重成果数量轻成果质量的倾向, 学术论文、专著和纵向课题的数量、级别是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标尺, 而对智库承担横向课题、从事应用对策研究所产出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等成果缺乏科学、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 智库研究人员的社会贡献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严重影响了其开展对策研究的积极性, 制约了智库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3 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

3.1 多学科人才聚集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 政策制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决策环境和互动日益频繁的问题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美国高校智库的很多研究课题就是由社会科学学者、科学家及工程师联合完成的, 研究团队基本上都是跨学科配置。

3.2 深厚的理论积淀

学术研究是决策咨询的基础。高校教师多年从事学术研究, 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依托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 高校智库可以做长期研究, 并且能够比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做得更长远深入, 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3.3 较强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对智库的基本要求。高校智库由高校自主设立, 即便智库被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冠以各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名号, 如:教育部批准确立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各省、市、区政府批准确立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等, 虽然这些智库接受来自政府的经费资助, 也接受其宏观指导和相关层面的微观管理, 但它们与体制内的官方智库不同, 它们与政府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研究活动较少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 成果更客观中立。

4 推进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依托优势特色学科, 打造高端智库品牌

国际著名智库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决策所倚仗的重要力量, 关键在于他们立足自身优势, 准确定位研究方向, 形成了研究特色, 推出的研究成果不可替代。

高校智库应紧紧依托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 找准政策研究的切入点, 并随着研究的深入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 在优势研究领域汇聚资源, 突出研究重点, 积极培育和彰显研究特色, 努力打造高端智库品牌。

4.2 对策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

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是智库的首要职能, 但这并非意味着理论研究对于智库来说不重要或者说可以放弃。理论研究是决策咨询的基础, 没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做支撑, 应用对策研究就难以深入。因此, 高校智库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理论研究, 要继续保持理论研究优势, 将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对策研究, 为对策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 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4.3“自上而下”研究与“自下而上”研究结合

高校服务社会, 传统的做法是承担各级各类纵向决策咨询课题和政府委托的横向课题,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

但智库研究的落脚点在于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 这就要求智库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在开展“自上而下”研究的同时, 积极主动地确定课题开展研究, 为政府调整政策建言献策。为此, 智库要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去, 深入社会实际,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 智库要拓宽面向社会的对外联系和沟通渠道, 广泛征集社会需求, 扩大决策咨询服务范围。

“自上而下”研究与“自下而上”研究相结合, 智库才能保持研究动力, 不断增强研究能力, 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4.4 打破学科壁垒, 组建跨学科团队

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注定了以往单一学科各自为战的研究模式已难以满足政府科学决策的需求, 而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团队, 不仅有效避免了学科隔绝状态下部门利益为重和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更有力地促进了新的战略咨询思想的产生。

高校应打破学科界限, 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 积极吸纳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加入智库研究团队, 拓宽研究视角, 提高成果质量, 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

4.5 打破校际壁垒, 开展协同创新

每个高校都有其自身研究优势, 但一所高校往往难以独立承担某一研究领域所有问题的研究, 而若干高校围绕同一研究领域组建研究共同体, 打破学派和地域壁垒, 实现科研人才的广泛汇总和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 凸显交叉集成, 发挥协作优势,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就能够大大拓展,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更强, 更易于为政府决策所采纳。

2013年7月, 广州市城管委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等广州地区的五所高校签约建立了“广州城市管理研究联盟”, 联盟中的高校针对政府部门需求合力开展相关领域的决策咨询服务和课题攻关, 当是高校智库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4.6 争取政府支持, 开展校政共建

高校与政府共建智库, 智库能够得到来自于政府软硬件双方面的支持: (1) 智库获取政府决策研究需求和信息数据更加便捷 (共建协议为这方面提供保障) ; (2) 政府投入建设经费, 智库研究的资金保障进一步增强; (3) 教师与政府官员合作开展研究, 将前者的理论研究优势与后者的实践经验优势结合起来, 由此产出的研究成果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更加贴近决策需求;同时, 教师也有机会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 丰富实践经验, 进一步了解社会实际, 拓宽政策研究的视野。

此外, 通过共建, 密切了智库与政府的联系, 为智库及时将成果送达决策者中手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极大地提高了转化应用率。

4.7 完善评价标准, 科学评价成果

智库研究的落脚点在于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等。因此, 对智库成果的评价标准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评价, 应重在考察政府的决策结果对社会的影响与改变。

具体来说, 对智库成果的考察, 要将知识转移的贡献纳入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 比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等的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建议被采纳的比例、专家担任政府顾问的情况等, 应视为重要评价指标。

4.8 加强数据库建设, 增强成果科学性

智库研究必须建立在充足的信息数据基础上, 高校智库要着力加强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不断丰富智库的信息数据储备和资料积累, 确保政策建议立足于强大的信息数据分析, 最大程度地实现科学性。

一方面, 高校智库要在购买数据库的同时, 自主建设一批专业数据库;另一方面利用与政府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 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 确保最大程度地占有开展研究所必须的信息资料。

4.9 加大成果宣传力度, 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智库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影响决策。智库影响决策的途径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直接影响就是将政策建议直接送达决策者手中, 这种方式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最大, 但研究者和决策者在立场、地位和视角等方面存在差异, 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决策并非易事。此外,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政策的制定越来越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智库如果对决策者和公众同时施加影响, 对政策的制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 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高校智库在成果宣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可以通过出版专著、期刊、研究报告、简报, 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培训班, 接受媒体访谈, 在报纸和网站发表时事热点短评和公共政策评论等形式,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 宣传自己的主张, 影响公众舆论, 树立公众形象。

4.1 0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拓展国际视野

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 高校智库必须坚持立足中国、走向国际, 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智库, 特别是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论坛、与国外智库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选派学者到国外智库进修访问等形式, 借鉴吸收国外智库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研究方法, 与国外智库学者交流思想, 提高研究的国际前沿性和战略前瞻性, 树立公信力, 赢得国际话语权, 努力打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智库, 为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做出贡献。

5 结语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而智库则是高校发挥这一职能的有效载体。高校智库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研究, 在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必将有力地推动理论的深化与创新,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定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化机制探析——兼论优质大学智库的培育[J].复旦教育论坛, 2011 (5) :35-40.

[2]王莉丽.大学智库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N].中国教育报, 2012-5-25 (5) .

[3]罗峰.高校智库:美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着力点[J].世界知识, 2012 (17) :42-43.

[4]姜卫平.智库建设要树立六种意识[N].学习时报, 2013-9-9 (6) .

[5]黄忠敬.发挥大学智库的决策影响力[EB/OL].http://www.csstoday.net/xuekepindao/jiaoyuxue/11529.html.

篇7:总结经验 助力智库建设

12月1—2日,“2015年度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总结交流活动暨院士讲坛”在东莞市举行,来自广东省科协、各地级科协以及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建站单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昊出席活动并致辞;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日光作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2015年度工作报告;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以《关于“一带一路”与海洋科技的初步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

会上,与会领导和嘉宾为28家2015年新建站单位、7家续建站单位授牌,会议期间,与会省市科协领导与建站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郭昊副主任在发言时建议,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国内两院院士总体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在积极发展院士工作站的同时,应充分重视非院士专家与企业的合作,努力推进专家工作站建设;二是要努力发掘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资源潜力,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及其团队的作用,在搞好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合作范围,通过联合举办高端学术会议、建立研究生站点等多种方式,努力帮助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企业与院士专家合作中,应充分重视院士专家团队的利益需求,在双方合作中努力实现企业和院士专家团队的利益双赢;四是科协组织具有组织健全、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欢迎各类企业建立企业科协,密切与各级科协组织的联系,共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何真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要做好下一步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工作站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创新实用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另外,还要建立工作站的长效发展机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站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应用企业科协组织建设、“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企业专利信息服务等抓手,最大限度发挥工作站在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切实地把工作站的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工作日程,确保工作站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据悉,广东省科协已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133家,遍布广东省18个地市,建站单位累计引进了160名院士和1600多名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6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7名、欧亚和国外科学院院士15名。广东省科协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有效期3年,到期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摘牌,合格的继续授牌建站。众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为促进广东省企业创新发展和广东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责编/刘红伟

上一篇:好朋友的话下一篇:为何36kr微信公号还保留了自定义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