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河地区民间纺车的造物分析

2022-09-11

在人类历史上, 农耕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 男耕女织依然是基本的社会形态, 纺线织布仍是农村赖以生存的重要谋生手段。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 还能做到衣能遮体, 服能御寒, 手摇纺车是功不可没的。

一、商河民间纺车概述

1、商河地理人文环境

商河县有着几千多年的历史, 是原始社会中期九黎部落的居住区, 也是夏朝商部落的主要活动地, 春秋战国时则属于齐国麦丘邑。秦始皇分封郡县属于齐郡, 汉朝时属济北郡。隋朝撤邑改县, 改名滳河县, 宋朝改为商河县, 延续至今。商河县全境均为黄河冲积平原, 地势平广, 耕地丰富, 古代有十条河交错, 排涝灌溉兼用。全县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 雨热同季, 适宜作物生长。商河县是种棉大县, 棉花一直是商河县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之一, 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

2、商河民间纺车溯源

追溯纺车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纺轮, 它是最早的“纺车”。纺轮又称“纺专”。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纺专”进行纺纱, 纺专是由陶质或石质制作的圆块, 叫“专盘”, 中间有一个孔, 可插一根杆, 纺纱时, 先把要纺的麻或其他纤维捻一段缠在上面, 然后垂下, 一手提杆, 一手转盘, 并不断添加纤维, 就可促使纤维牵伸和加拈。待纺到一定长度, 就把纱缠绕到杆上。然后重复, 一直到纺专上绕满纱为止。

3、纺车的演变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 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 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 纺织组合工具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 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秦汉时期, 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汉代纺车, 与明代《天工开物》上的纺车类似, 纺纱动效已经比纺专提高大约二十倍。汉唐以来, 我国的丝绸向西方输出, 博得了极高声誊。生产这些高水平的丝织品也是和纺车的使用分不开的。我国劳动人民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创造的脚踏纺车和水力纺车。宋代至明代, 麻为棉所取代, 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 工艺日趋成熟。在棉纺织中, 元代棉纺织技术家黄道婆改革纺织生产工具, 创造了弹花弓、纺车, 改革了织机。明清两代, 纺车的功能、造型基本定型, 以后都无太大的变化。

二、商河民间纺车研究范围

1、商河民间纺车的种类

古代普遍使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水转大纺车三种。商河民间现在普遍保存下来的是手摇纺车, 脚踏纺车和水转大纺车在古代商河文献中尚未发现有记载。

手摇纺车出现在战国时期。常见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4部分组成, 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 操作需一手摇动纺车, 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脚踏纺车的结构由纺纱机构和脚踏部分组成, 脚踏机构由曲柄、踏杆、凸钉等机件组成, 踏杆通过曲柄带动绳轮和锭子转动, 完成加捻牵伸工作。水转大纺车是的原动机构为一个直径很大的水轮, 水流冲击水轮上的辐板, 带动大纺车运行。水转大纺车发明于南宋后期, 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到近代机器纺纱逐渐代替了手摇纺车, 但其工作原理和传统纺车基本相同。

2、商河民间纺车的材质

纺车的材质按照地域来划分, 南方以竹、木为主, 而北方则以木头为主。虽然北方地区纺车的材质以木头为主, 但不同地区所用的木头也是不同的。就济南商河而言, 其主要种植的树木有柳树、杨树、槐树、榆树、枣树等, 这就意味着商河地区民间纺车就是以这些材质为主。

3、商河民间纺车的造型

在商河地区现存的纺车几乎全部是手摇纺车, 手摇纺车的造型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木头制成的纺车底座长70厘米左右, 呈“工”字形, “工”的上横处有一小支架安锭杆儿, “工”的下横处有两根方立柱, 柱距50厘米左右, 柱上端有安主动轮轴的圆孔, 距底座35厘米左右, 轴的一端有摇柄。主动轮的辐条是中间带圆孔的条状薄板, 长55-65厘米, 中间宽约8厘米, 两端宽6厘米左右, 共六片, 轴两端各穿三片。线绳固定的辐条间隔60度, 呈张开的伞骨状。轴的两“肩”卡住轴两边的两组辐条, 使其不能会合。线绳把两组辐条呈“之”字形相间张紧, 辐条略向内弯曲。张紧的“之”字形的线绳是轮的“辋”, 辋上挂着传动绳。锭杆儿是长30厘米, 直径0.5厘米, 两端尖锐的钢线。直径2厘米的木传动轮套在锭杆儿中间固定。主动轮与锭杆轮之间由张紧的线绳传动, 轴部加少量润滑油, 减少摩擦, 利于省功。

4、商河民间纺车的机械原理

纺车工作时, 纺线人的右手中指和食指握着纺车手柄上的抓手, 转动手柄, 绳轮通过做传动的细绳带动锭子旋转, 左手捻着棉筒, 胳膊慢慢上扬, 线便连绵不断地延长, 手伸展到不能再伸的高度, 右手摇动手柄的速度慢下来, 拉线的左手开始往回收缩, 把拉出的线缠绕在锭子上的缠线筒上, 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这种动作, 锭子上的线团逐渐变大, 等到不能再缠绕了, 就卸下来, 换上新的缠线筒, 继续这些动作。商河民间纺车的存在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功能性要求, 包括纺车的物理功能——纺车的性能、构造、精度和可靠性;生理功能——纺车的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心理功能——纺车的造型、色彩、装饰等。再就是纺车的适应性要求, 纺车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供特定的人使用的, 因而必须考虑纺车与人、时间、地点的关系。

5、商河民间纺车的使用习俗

商河民间纺织历史悠久, 商河大布是最具有特色的。其以天然纯棉、古朴典雅、美观耐用及透气性好而备受青睐。而今, 商河大布形成了村村生产的旺盛局面, 已成为家庭生活之必须, 馈赠亲朋之佳品。商河大布的操作规程严谨, 先选上等籽棉轧成棉絮, 再将棉絮搓成布绩, 经过十几道工序而成。产品花样名目繁多, 有翻花、雪花、雏鸡花等十几种, 当地姑娘出嫁都带自织被面床单, 来展示织布技艺。所以商河民间纺车在商河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三、小结

通过对商河民间纺车的探究, 我们了解了商河民间纺车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特点, 这对了解商河地区纺织业有一定的帮助。商河民间纺车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大量的棉纺织品还是来自于机械化生产, 而商河民间纺车也成了人们记忆中永不忘却的掠影。

摘要:本文选取山东商河地区的民间纺车作为研究对象, 深入乡村实地调查, 总结出商河地区纺车的历史渊源, 进一步分析纺车的发展历程, 以点带面, 为未来本地区纺车相关研究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济南商河,民间纺车,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德、榭祥皓, 山东地方史文库[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 宋应星, 天工开物[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3] 潘伟,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 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上一篇:财务管理中的运营机制及优化方案下一篇: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20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