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组织

2024-04-18

管理学 组织(通用6篇)

篇1:管理学 组织

试论教学管理组织与教学组织管理

现代教学组织管理,是以构建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组织为其前提条件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作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者所运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组织的特征

教学管理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专门性组织,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严格地说,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作为教学管理组织,从它构建的那一天起,就既是静态的组织机体,又是动态的管理职能,是两者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从静态看,教学管理组织是一个根据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体;是不断循环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从动态看,教学管理组织反映了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围绕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建立组织机构,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安置职位,明确职责和职权,规定管理体制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使之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据此,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组织,就是按照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运用组织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专门性社会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与其它社会管理组织相比,既有相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普遍性,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永恒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组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大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而教学管理组织则不然,自从它产生以后,就为人类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教学管理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作用。教育的永恒性,决定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永恒性。

2.自身的教育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行使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专门的管理职能,以保证所要控制的某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而教学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必须行使教学方面的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外,还必须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里的一切,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对青少年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学管理组织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不仅如此,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教育性,要比其它因素直接和明显得多。

3.结构的简明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其结构往往是大幅度和多层次性的。而教学管理组织,特别是本章所要着重研究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在其结构上则就要简单明了得多。一般情况下,它仅有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管辖的人员也都比较有限,因而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小的特点。

4.沟通的精神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群体的物质利益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的,因而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往往带有明显的物质性。而教学管理组织虽然也可能服务和服从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就其内部而言,不管哪一个层次,哪一类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都是围绕着“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因而带有鲜明的精神性或者说非物质性的.特点。这种信息沟通的非物质性,使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纯洁,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5.建制的灵活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官方的社会管理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上到下也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在其建制上常常是大同小异。教学管理组织的建制,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但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是其核心的要求。不要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可以有所不同;就是相同类型相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也可以有所不同。这在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制改革以后,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管理组织建制的灵活性,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二、教学管理组织构建的意义

如前所述,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教学组织管理就会走入死胡同。由此可见,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对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组织调配教学人员,形成合理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线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纳入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组织和调配教学人员的过程,也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教学人员安置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的过程,也就是把各类教学人员纳入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发挥不同教学人员不同作用并形成合力的过程。这就是说,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2.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建立健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做到上下沟通,左右协作,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离不开教学管理组织内外的信息沟通。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当然不能排斥非正式渠道非组织系统的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正式渠道组织系统的沟通。这就是说,要使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快捷、准确、有效,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以建立键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从而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保证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3.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分解实施教学目标,明确落实职责,做到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个目的,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其中首先是必须把教学总目标具体化,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从而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明确各自在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中,各有哪些权力,应负多少责任,做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避免权力争夺和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做好这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只有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才能使教学的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成为可能,并明确落实各种职责,使教学组织管理具有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内涵

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要求,我们可以对教学组织管理作一简要的界定:教学组织管理是指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划分一定的层级,设置一定的职位,配备一定的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力,落实一定的职责;同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来确定教学管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和横向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使教学管理组织的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简单地说,教学组织管理,就是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以保证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从上述教学组织管理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管理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得以须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组织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教学组织管理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作用的发挥,它的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同样,教学管理组织如果不用来进行教学组织管理,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了。因此,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研究教学组织管理不能不着重探讨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等问题。

正因如此,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就取决于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职责分工的严密化、组织纪律的严明化、影响方式的最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否建立健全教学指挥系统,能否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功能,能否切实加强教研组的建设,能否合理安排好教师的工作。如果这些工作做好了,那么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就会得到保证,并大大提高。

篇2:管理学 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下列管理职能中,不属于管理的基本职能的是——。

A.计划B.决策C.组织D.领导

()2.矩阵式组织的主要缺点是——。

A.分权不充分B.多头领导C.组织复杂,双向领导D.组织稳定性差

()3.非管理性事务的增多会使管理幅度——。

A.增加B.不变C.减少D.扩大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关系。

A正比B.反比C.无关D.不清楚

()5.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不能实行统一指挥,不利于责任制的建立的组织结构是——。

A.直线型B.职能型C.直线职能型D.事业部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事业部制的优点之一是高层权力比较分散。

()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正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有扁平形和锥形。()3.一般而言,组织结构先行变化,组织战略随之而变。

()4.组织层次过多,不利于组织内的沟通。

()5.因事设职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而因人设职是与组织设计原则相悖的,因些二者是不相容的。

三、名词解释(15分)

(1)组织(2)人力资源管理(3)组织文化

四、简答题(10分)

请简要谈谈组织文化建设的难点。

五、论述题(15分)

假如你就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你将怎样进行组织设计?

六、案例分析(共25分)

一封辞职信

尊敬的钟院长:

您好!

我叫李玲,是医院内科的护士长,我当护士长已经有半年了,但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工作了,我实在干不下去了。我有两个上司,他们都有不同的要求,都要求优先处理自己布置的事情。然而我只是一个凡人,没有分身术,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适应这样的工作要求,但看来我还是失败了,让我给您举个例子吧。

昨天早上8:00,我刚到办公室,医院的主任护士叫住我,告诉我她下午要在董事会上作汇报,现急需一份床位利用情况报告,让我10:00前务必完成。而这样一份报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写出来。30分钟以后,我的直接主管,基层护士监督员王华走进来突然质问我为什么不见我的两位护士上班。我告诉她外科李主任因急诊外科手术正缺人手,从我这要走了她们两位借用一下,尽管我表示反对,但李主任坚持说只能这么办。王华听完我的解释,叫我立即让这些护士回到内科来,并告诉我一个小时以后,他回来检查我是否把这事办好了!像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每天都要发生好几次。

这样的工作我实在无法胜任,特向您辞职,请批准!

问题: 1.案例中李玲所在的这家医院在组织结构的运行上合理吗?为什么?

篇3:管理学 组织

教学管理中组织是一个既静态又动态的概念, 在静态的意义上它是教学中设置的机构, 这个机构的任务是完成教学工作, 并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这些机构在宏观上可以包括各个学校, 在微观上看是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而在动态的意义上就是教学机构及其子部门去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发挥的一种作用表达。这样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学校的角度讲就变成了生命体, 在学校的内部活动来讲能够对其有一个激活性的理解。教学组织管理在大的方面讲就是学校内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的协调发展, 促进学校的整体工作的完美进行;在小的方面讲则是课堂老师进行的更为具体的教学工作。

二者之间是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交融也有不同的地方, 不管怎么样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静态意义上来看, 教学管理中的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的前提, 是物质基础, 有了这样的组织才能开展教学工作, 学校的运作才有现实依托, 才能做好日常的校务管理与学校的正常发展。在动态的意义上看, 教学管理中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的次级活动, 处于组织的阶段但是还未到管理的层级, 二者顺接在一起, 在实际上也就交融在一起了。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离不开教师、学生、办公设备、办学环境诸多要素, 但这并不等于这些要素齐备了就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要保证学校机器的正常运转, 还必须把这些要素合成起来, 包容于学校组织的架构里面, 形成有序、有效的组织状态。”可见学校的正格运行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 教学的组织、管理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运转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细致的做到各个环节的良性结合与运行。

二、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中并没有理想中的那样有一个良性的组织结合与运行,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具体的某一部门的负面影响, 而是对整个教学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所以这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这里对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下梳理。

学校组织构成的合理性上以及学校的行政管理组织的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学校的组织队伍的建设, 要注重各个部门分工的明确性, 各个部门的功能要尽可能的清晰, 确保将一些不必要的部门功能的重叠消解掉, 但是目前这项工作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学校行政队伍的建设存有问题, 一些行政人员的素质偏低。学校行政组织的自我定位并不明确, 学校的行政过于的看重自己的政治属性, 认为自己的职责是管理, 实则学校的行政是应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服务的, 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首要的是是服务性。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将行政中的带有强制性的职能去掉, 只剩下含情脉脉的人情, 而是说有一个大方向的定位, 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的处理存在问题。学校的教师为学校的发展着想, 学校为学生的教学工作、为师生的利益着想, 师生打成一片, 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现实是学校越来越注重的是学校的升学率, 其实是学校极端功利化的表现, 为此对老师只是一味的强调成绩;教师对于学校没有感情可言, 只是当做自己为生活所劳碌的一个场所, 这样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或者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中, 落实到最后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培养, 使其成才, 然而现在的教学组织管理是为管理而管理, 没有形成学校的软实力, 学校的制度建设也并不完善。学校的制度建设存在过于死板的问题, 没有留给学校组织或者学生灵活行事的空间, 同时这种制度建设缺少相应的学校自我特色的理论支撑, 只是重视制度规章的权力性的一面。

三、对解决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途径探讨

针对教学管理中组织与教学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来认真的探讨一下学校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仅有下面的几个建议就能解决的,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讨, 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首先, 对学校的组织构成进行适度的精简, 这个适度的意识是要能够保证学校的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学校的组织目前存有人浮于事的现象, 人员要精简。在招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时候要重视对招聘人才的素质考察, 不能任人唯亲, 有能者居之。对于现有的管理人员要做好不断的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措施, 学校可以有专项的资金支持, 在寒暑假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并注意不能走形式主义。要把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灌输给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一个人员, 形成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其次,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为一种教育组织, 必须形成一种积极性的学校文化, 才有利于教育目标之达成。”如何进行学校文化的建立呢?要继承校史上的优良传统, 对此可以以海报的形式以及邀请知名校友演讲的形式等展开, 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文化理念与特色, 同时在学生身上能够传承这种文化气息。另外,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指引下, 向中国的传统的经典取经, 向国外先进学校所实行的教育文化取经, 兼收并蓄。

再次, 让学生养成主体性的学习观, 实行主体教育。“主体教育所提倡的就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组织管理上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 对其良性个性进行积极的引导, 时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 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好协调的作用, 尽管这项工作是有难度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的目标。

摘要:教学管理中的组织与教学管理有着微妙的关系, 二者有不同又有交融, 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做好学校的教学工作, 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意义。而我们现阶段的教学组织管理中存有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有组织与教学组织管理的关系的视角, 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为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就详细探讨了教学管理中组织与教学组织管理中存有的问题, 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的寻找提出了一些方案。

关键词:教学管理中的组织,教学组织管理,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 (台湾) 陈木金:《学校领导研究》, 九州出版社, 2003年。

篇4:社会管理中的政党组织与民间组织

[关键词]社会管理;政党组织;民间组织;组织资源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33-04

组织是克服个人体能与智能局限,实现目标的载体。组织的构成不仅包括人,而且包括价值目标、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等其他要素。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要求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健全与完善。这有必要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两种组织网络的功能:一是原生网络,即共产党的组织网络,尤其是基层组织网络;二是新生网络,即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自组织网络,即民间组织网络。两种网络的长期共存与协调发展,对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一、政党组织网络与社会管理

政党是一种根在社会、志在国家的政治组织。不过,政党需要通过其组织网络和组织工作赢得社会,并最终赢得政权。“作为执政党,总是想方设法减少社会矛盾,协调各阶级(除了该消灭的阶级之外)、阶层、集团的利益,以便造成一个和谐的局面,求得国家的稳定和发展。”[1]可以说,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组织网络协调社会矛盾、开展社会管理、获得社会认同、实现社会整合。当然,不同政党制度规定了政党的不同生存策略,其组织意义也不尽相同。比较而言,以竞争选举为活动轴心的政党,组织作用要相对弱些,而以组织体系为活动轴心的政党,组织意义要强些。

中国共产党是在对中国社会进行组织化改造的基础上领导社会革命,开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根据党章规定: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通过在各领域大力发展党员,积极拓展党组织,几乎覆盖了国家各个领域与社会每个角落,迅速建立了党的组织网络。共产党通过庞大的组织网络及其相应的组织工作,不仅确立了对国家与社会纵向与横向的领导,而且建立起了社会管理的组织体系,构造了全国范围内化解矛盾、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组织力量,从根本上将近乎一盘散沙的社会整合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在社会管理和建设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能。

但必须清楚的是,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从根本上挤占了非政府组织的生存空间,很多民间组织或自行解体,或被取缔;即便是留存下来的也出现了严重空洞化,或被改造成高度政治化、科层化的组织,或功能严重萎缩,成为政党和政府的依附组织。因此,政党组织了社会,社会也被政党化了,成了一个结构平铺、泛政治化的社会。从这个意义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政党主导的组织化管理,本质是统制型管理。以政党组织网络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有条件的,包括社会的低分化和低流动,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利益的均质性和一体性等。如果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这种管理模式就必然会受到挑战和冲击而发生变迁或调整。

如果说共产党赢得革命胜利的基础在社会,那么其执政的基础同样也在社会,执政能力的根本体现在于能否赢得社会、能否管理好、服务好社会。有学者概括了基层党组织的意义:是党整合社会的组织机制;是党协调与社会关系的组织纽带;是社会协商体系发展的组织力量。[2]可以说,无论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主要工作空间都在基层,工作平台就是党的基层组织网络。或者说,基层组织网络既是党执掌政权的组织基础,也是党领导和管理社会的组织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推动了政党组织网络管理社会的阶级基础、政治环境、责任使命的深刻变化。美国学者沈大伟认为,在苏东剧变后乃至更早的时间以来,中国政党组织的演变是一种“萎缩”和“适应”的共时性过程。[3]确实,为适应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党不断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目的就是要推动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生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通过抓基层、打基础,坚持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积极开展组织制度、组织工作、组织队伍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建设。基层组织凝聚社会、服务社会和管理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战胜自然灾害等关键时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了化解矛盾、应对危机、服务群众等社会管理作用。如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基层党组织组建各类“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1.82万多个,参与党员达118.3万余人,在救灾一线和灾民安置点组建临时党组织720多个,形成了一个个坚强战斗堡垒,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民间组织网络与社会管理

不同于政府与政党组织,散布于现代社会的志愿组织、基层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构成了民间组织网络。该网络的存在意味着在国家与社会结构逐步分化的条件下,社会机体能够使各种矛盾和冲突在社会领域得到缓释、修复或化解,实现社会自管理、自控制、自协调。因此,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培育民间组织网络、提高社会自组织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以权力转移为主题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撼动了党和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和控制,促进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空间的成长;单位制、身份制、户籍制等逐步解体或松动,促使单位人开始转向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个体和社会单元;为了实现利益和保障权利而组织起来的大量民间组织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有学者将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和全球“结社革命”结合起来,称之为“社团革命”。[4]在法律上,这些组织具有非赢利、非政府等特性,一道构成了民间组织网络。

虽然,中国各类民间组织成长的政治与行政色彩还比较浓厚,依附性还很明显。除了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政治性社团外,基层自治组织的政治化也非常突出,其他不少社会组织也具有官方或半官方属性。相反,那些“去政治化”的社会组织的生存状况则令人担忧。国外有研究认为,在中国不可能出现纯粹的国家——社会的分离,正在出现的民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民间社会”,或是一个“国家引导的民间社会”。[5]尽管如此,西方学者还是将民间组织的发展,视为中国社会政治进步的重要指标。特别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从代表社会下层表达意见、支持个人权利和利益以及支持扩大公民对公共事物的参与等方面来看,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回避政治,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民间社会。[6]从社会管理看,民间组织成长及其网络的形成,意味着严重萎缩的社会自主空间开始拓展,严重受损的社会自治能力开始发育,社会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增强。

与传统统治型社会管理不同,现代社会的高效管理必然是一种多元治理,是一种服务型管理,不仅包括政府与政党组织,而且离不开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中国民间组织网络的成长已经并将持续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这可概括为:

其一,拓展社会资本。社会管理与人们之间共识的达成、人际信任与合作密切相关,与社会资本投资和蓄积相辅相成。社会资本研究的共识是:各民间组织是社会成员行为规范和互相交往的组织平台,是促进社会合作和信任的最佳土壤。因为,民间组织是社会成员横向互动的组织网络,能够建立起人们之间相对稳定的组织联系,创造并扩大交往范围,增进互惠、合作规范,形成信任文化。民间组织创造信任、促进合作的机能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信任式微现象,促进沟通、形成共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其二,开展社会帮扶。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公平正义缺失是影响社会管理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依靠政府力量。但实践表明,民间组织在慈善救济、扶贫开发、教育帮扶、权益保障等领域发挥了缓解社会分化、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民间组织的慈善救助行为是一种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分配行为,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因贫富分化悬殊带来的社会怨恨,缓解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冲突,拓展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其三,实现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结构从一元走向多元,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和意见表达,对组织化和制度化参与渠道形成了需求。民间组织的成长有助于将社会成员的一些问题在基层社会直接解决,或通过民间组织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聚合起来,综合遴选,向政府传递,使不同的社会需求有序地、制度化地进入政治体系。这样可以减少党和政府在整合社会利益时面临的矛盾与压力。如浙江东阳市白云街道杨家村,成立了租住地农民工协会,既帮助农民工保障权益,形成了“社区认同”和归属感,又实现了对农民工精英的“组织吸纳”,避免了体制外力量的非制度化集结,还有效降低了“老乡会”、“同乡会”等组织向“黑社会组织”蜕化的风险,大大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7]

三、两种组织网络的“紧张”关系

在民间组织网络中,如果说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成长的,那么对待其他民间组织的发展,党与政府的态度和行动则经历了一个前后变化的过程:最初的反应是控制;然后是规范,要求各类社会团体重新登记,将社会组织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的范围;随后是通过党的组织力量加强对各社团的领导和引导,保证在政治上的影响作用;最后的是整合社会团体,开发其功能,纳入社会建设的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说明,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理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已将民间组织纳入了国家建设的总体框架,以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

民间组织网络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管理组织体系的拓展,形成了政党组织网络与民间组织网络共存的格局。有学者研究指出:“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的结构经历两次大的转换,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建构体系:一次来自政治的力量,其主体是政党,发生于1949年后的中国,以政党为主体,形成了组织化社会的社会建构体系;一次来自经济的力量,其主体来自市场,发生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以独立的法人为主体,形成了社会组织化的社会建构体系。”[8]无论是组织化社会还是社会组织化,其基础都是组织网络,分别为政党组织和民间组织。在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逐步分化和自主化的条件下,两种组织网络对中国社会管理都是必要的,且将持续共存。如果说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管控过程,那么社会治理的权力向度则是多元的,主要通过协商合作、伙伴关系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由此看,有效社会管理既需要政党组织,也需要民间组织,需要两种组织网络相互借力,并发挥各自优势。

不过,两种组织虽然都是通过组织载体实现社会管理的,但它们的性质和意义有根本差异,属于不同组织形态。其中,政党组织力强,以纪律和规章为保障,具有一定封闭性;民间组织以独立个人和自由社会为基础,意味着空间的拓展,虽仍处于党领导下,但以社会为中心,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正因此,两种组织网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可能是一种合作关系,也可能是一种竞争关系,甚至还可能出现关系紧张。

总体而言,中国民间组织力量的发展是处于规范之中的,是可控的,与政党组织的关系是和谐的。但必须承认,各种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所形成的组织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党组织的社会管理结构和功能构成了挑战。这体现为:多样化的民间组织渗透在社会各领域,打破了以往政党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和对资源的绝对控制,并凭借其在服务社会中的公益性、灵活性,凝聚了相当社会力量,赢得了社会支持;民间组织虽无法掌控政权,但在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的党组织空白点上,通过服务社会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取代了以往属于政党的功能;基于传统思维和体制惯性,执政党对一些民间组织的发展有所控制和限制,导致一些社会组织与政党组织之间产生了不信任和纠葛;政党无法进入民间组织,相反一些民间组织为维护或谋求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对基层党组织权力进行侵蚀、渗透和影响。特别是,由于管理无序、监管缺位,少数民间组织通过非制度化方式攻击党和政府组织,甚至采取极端手段表达不满与愤懑;一些民间组织与黑社会组织、极端宗教组织等勾结,对党组织进行胁迫和渗透,甚至开展反政府、反人类、反科学的活动;还有一些在中国活动的外国民间组织打着人权、民主等旗号,插手和炒作社会矛盾特别是热点和敏感问题。显然,这既不利于政党组织,也无益于民间组织发展,直接影响了社会管理成效。

四、两种组织网络的关系调适

通过比较现代化研究,亨廷顿指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9]如果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么管理好中国社会,关键仍在党。调适政党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需要充分展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优势,即通过工作机制、活动方式等的创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其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程序创新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与社会自治之间的平衡,通过党内民主的拓展与创新实现政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框架和行动中的有机对接,构造基层社会管理合力。

至关重要的是,要加强民间组织的党建工作。共产党大体沿用了传统的组织建制模式,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实现社会空间全覆盖,在民间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从实际看,这需要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科学定位民间组织中的党建功能。对此,基本共识是:引导和监督民间组织的政治方向;服务和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传输和反馈社情民意;教育和管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0]二是积极探索适合民间组织的工作方式。应当承认,基层党组织的传统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与新生民间组织的特点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完全相适应,因此在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有必要实现工作全覆盖。这意味着党组织必须尊重民间组织独立开展工作,而不能照搬“一元化”领导方式凌驾于民间组织之上;必须按照民间组织的发展规律加强党组织建设,而不能将民间组织政治化和行政化;必须通过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和人格魅力等非权力、影响力开展工作,获得信任、支持和尊重,而不能凭借权力“强势”,或依靠强制力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

从民间组织看,处理好与党组织的关系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首先需要优化民间组织的发展环境。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环境是有助于民间组织成长的,民间组织因此得以迅速兴起。但有学者研究指出,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制度环境对公民社会以鼓励为主的话,那么其微观制度环境则以约束为主。这主要表现为:[11]相关法规大多是管制性而非鼓励性的;登记和成立门槛过高;实行双重管理;活动经费、范围和内容实行严格限制;政府还根据政治形势实行宏观调控。但客观事实是,在现代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任何执政党,无论其组织规模多么大,都不可能单独管理好社会、服务好民众,即使管起来了,也管不了、管不好,而且可能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正因此,有必要从观念上,抛弃“保姆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和培育民间组织自主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支持民间组织依法独立运作;建立健全协商对话机制,促进政党与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特别是,两种性质的组织应当相互借力,借鉴和吸纳对方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因素,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水平。

同时,调适两种组织的关系,需要改革现行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规范其行为。这需要改革登记许可制度,可根据民间组织的性质、规模等采取不同的准入方式,承认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各种民间组织。这样,可使那些没有登记的数量庞大的民间组织具有合法身份,得到政府与社会认可,并更好地表达社情民意,发挥在社会管理中“帮手”的作用。当然,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也应是一个高度建制化的社会。虽然民间组织具有社会管理正功能,但同样可能释放负能量,可能挑战党组织和政府权威、扰乱社会秩序。因此,需要通过立法建制对民间组织的社会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使其活动处于制度化轨道,减少它们走向“黑帮化”、成为党和政府“敌手”的风险与隐患。

参考文献:

[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76-177.

[2]林尚立.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资源[J].理论前沿,2006(9).

[3] David Shambaugh. 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M].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2008.9.

[4]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J].浙江学刊,2004(6).

[5] Clemens Stubbe Ostergaard,Citizens,Groups and a Nascent Civil Society in China: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1989 Student Demonstrations[J].China Information,Vol.4,No.2,Autumn 1989.28-41.

[6]Jude Howell ed.,Governance in China[C].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2004.144-150.

[7]陈玉华.社会整合、组织生长与和谐社区的建构[J]. 湖北社会科学,2010(3).

[8]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北京: 三联书店,1989.377.

[10]马西恒.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3(1).

[1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篇5:管理学组织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学组织心得体会(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学组织心得体会1

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本学期所学的高级管理学,分为七章,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部分组成,这四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管理学中的有关团队合作方面的内容让我有了很多体会。

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奋斗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所有的资源和才智,增强相互间的信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团队合作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对“团队合作”的教育不够重视,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在《高级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小组分工完成PPT的形式,将“团队合作”教育融入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自己的认识。

这里,我以小组做PPT的例子进行分析。老师刚下发这个任务时,我们组选了一个代表,我们都以为这个代表能将所有的事都完成,就没有我们的事了。最后,发现仅靠一个人来完成这个PPT工作量有点大,于是我们小组课后进行讨论决定每个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有人搜集材料、有人专门制作PPT、有人专门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作图表。在这个分工的过程中,我就学到了不少。首先,对人员进行分工,都是根据每个成员的长处进行分配的,计算机比较好的同学制作图表,打字速度快的同学制作PPT,擅于收集材料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所需的资料,而不是随便进行分配的。其次,学会相互宽容,因为分工的每个部分内容有多有少,我们不能因为分配不均而抱怨,或者觉得吃亏,我们应相互包容。最后,团队合作过程中沟通比较重要,在沟通中确定我们所要讲的大概内容、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重点是什么等内容,如果我们之间都不相互交流,各做各的,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个PPT完成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做到精益求精。这主要是前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小组成员间也没有进行交流,认为只要有人做就好了。

二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刚开始我们组准备做管理移植方面的,后来觉得难度有点大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最后又改成了食品安全问题,这样换来换去也会影响我们的成果。三是对高效团队的特征认识不足,杨文士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高绩效团队的特征主要有:有效的领导、灵活和适应、持续地学习、高效的工作程序、共同目标、相互信任和尊重、充分的沟通、取长补短。我们小组虽然进行了交流,但没有达到有效的沟通,这与团队合作中“个性过去突出”也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获益匪浅,并对管理学又产生了一些兴趣。在老师的教导下,不仅增强了我们有关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为我们以后开展集体或社团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次的小组合作,让我明白成员优势互补、团队分工的重要性。以后,我们可以将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管理学组织心得体会2

在学习管理学知识后,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一个企业或是团队的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上课看的那几期《赢在中国》,节目中的真人秀让我看到了管理学的实际应用,而且会根据不同决策方法及手段进行分析。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学习管理学知识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学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知识源于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生活更好地理解知识。我们学到了对管理学知识计划功能的理解,并能够结合实际应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职能。

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知识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知识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有人曾对高层管理者做过一项调查,要他们回答三个问题:“你每天花时间最多的是哪些方面?”“你认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工作是什么?”结果,绝大多数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可以认为整个管理过程都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展开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指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计划职能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决策不是一次性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如果发现偏差是由方案执行过程中某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没那么大管理者就应该加强对方案执行的监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已经出现的偏差不扩大甚至有所缩小,从而使方案取得预期的效果。

目标是一个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追求的,是组织或个人期望的成果,也是组织或个人努力的结果。目标为所有的管理决策指明了方向,并且作为标准可用来衡量实际的绩效,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目标成为计划的基础。如果一个组织长期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会逐渐丧失自己存在的价值。

管理学组织心得体会3

通过这半年来管理学的学习,我不仅懂得了许多管理相关的东西,而且也明白了管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如彼得德鲁克说: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激烈的影响。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通过这半年的学习,我们学了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历史,学习了管理学的系统原理,明白了企业也是要有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明白了管理决策的制定方法,知道了做好计划和组织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一位合格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条件。

在这些学习中,我觉得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对我的触动最大。因为我们见证了双汇瘦肉精案的发生,身边还有各种地沟油事件······这些造成了我们恐慌以及对企业的不信任。试想,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做到有良好的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这些就不会发生,整个社会和谐也会因此被推动。

然后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学到了如何去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的制定还是员工的激励,无疑会对我未来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在这学期也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培训及考试,发现管理学对培训的帮助是很大的,很多地方都是相同或相通的,使我的学习事半功倍。

篇6:企业组织系统管理学习总结

时间:2013-4-

28、2013-4-29两天

地点:济南

课程内容:企业组织系统建设论坛

第一天:

学习心得(两天的量比较大,牵涉到的问题点与事例比较多,在此不便把笔记一一抄录,而是根据目前企业共同问题点加上自己的理解提炼出一些心得):

从建立企业的第一天起,经营者就将从个体户老板转向经营者老板,因为企业的不断壮大,又必须转向管理者老板,但是要想真正达到既有钱又有闲的最高境界,就一定要转向拥有者老板,也就是投资者老板,你需要的只是将投资工作完成,接下来的便是只掌控企业的核心利润达成即可。

当然,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做到两件事,第一:用好人,第二:分好钱。一个优秀的老板首先要学会用人,而一个真正成功的老板则即要学会用人,更要学会分钱。所谓的分钱,这里讲的并不是把公司的利润给某些人,而是如何制定公司人员的薪酬与提成等工作。因为凡是人工作都有两个层面需要满足:生存的安全感与价值的更高追求。员工需要由薪酬来体现,而老板需要首先保护公司与个人的利益来体现。那么这就牵涉到薪酬结构,薪酬结构中的基本工资是满足员工基本生活的安全感部分,而分红、奖励、提成等部分则是满足他的价值体现与更高追求,那么能力越强、经验越足、越自信的人就越会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何会有薪酬差别所在之处。做为企业首先要将考核薪酬做为达到自身安全目的,即:公司请员工工作,能为企业真正解决问题是企业的安全所在,利润目标的达成是保证企业与老板个人利益所在。所以,用人与分钱是不可分割的。现在的企业大多面临用的是“能人”,但越是“能人”越是用的不安心,因为企业中人才的缺失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使企业中的“能人”从用变成依赖。这就需要企业要利用“能人”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的建立时间要看企业的接受能力、企业中层的管理意识、企业老板的放权程度与企业员工对“能人”的信服度、企业问题积累的时间等关键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老板首先要解决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讲师口中的营销战略规划,我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表示就是公司想卖什么产品,如何去卖,去哪里卖,谁来卖,怎么卖,卖到什么阶段要做什么转变。接下来,如何让员工心甘情愿的去卖,就牵涉出另一个问题:薪酬规划。薪酬规划必须达到让员工把应该的事变成必须做好的事,如何变,这就需要首先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奖励的事。没有好的奖励制度就局限在了用道德标准来要求员工,企业让不同层次道德的人来做好同样一件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首先要有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与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告诉大家这项工作该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会发给什么样的工资,把应该的事变成奖励的事,把应该的事变成考核的事,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因为员工只会做考核的事!所以在今天的企业,面临着80后、90后为员工大军的时候,我们不能再用道德标准、良心观

念来管理员工。

那么光有了好的考核与制度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如何去有效率地做好一项工作,我们的企业就必须要提倡“结果”文化。在今天我们的企业每个员工都会说我很忙,我正在很努力地做一项工作,但是就是没人把这项工作的结果做好,那就是无结果工作,是无用功。努力不等于有结果,企业雇用员工不是想看到他努力工作了,而是想要他努力工作后面要出的结果,很显然努力不等于有结果,会做人,会让老板与上司高兴但就是不会做结果的员工,企业不需要,因为不做结果的工作是在做表面文章,对企业无任何意义与价值。

现代企业除了是老板之间战略规划与用人的竞争,更是团队学习能力与自身素质意识的竞争。权、利只能留住小人物,而企业的愿景才能留住大人物,反证来看,大人物一般都会比小人物更有思想更有能力更有胸怀,也就更能够把学习与自身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果一个团队中少了为利而活的小人物,而多些为愿景与提升而活的大人物,那么这个团队何愁不会发展壮大?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来就是大人物,这大多需要后天的培养,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也需要首先从解放思想、提升思想来一步步实现的,这个实现的过程将会见证一个优秀企业的成长过程。

企业薪酬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进行无数的变革,它是实现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之一,因为它是企业激励员工的走向标,它根据企业的阶段性要求来调整结构与具体实施细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由营销系统来承载,那么营销人员的薪酬体系首先要合理健全。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变革:创业期或产品更换期、瓶颈期、平稳期。创业期与产品更换期我认为有太多共同点,所以完全可以使用一种薪酬结构,以减少薪酬结构变化给员工带来的思想冲击,保护企业的用工稳定。每个时期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与时期特点进行薪酬结构的设计。在企业期或瓶颈期的薪酬体系,一般将提成与销售奖励放在首位,在这个时期有点替身意识体现,即在这个时期,公司急需利润率的大增来保证企业的发展与突破,那么在这个时期就要求每位销售人员就像是企业老板的替身一样去拼命产生业务量,所以“替身式”的薪酬结构不能超过五个月,并且提成的比例与奖励的额度必须要有一定吸引力。当然,此时间段的设计也要保证公司的利益,提成政策从推出到见效一般在三个月以后,而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使员工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体会并适应,以便达到公司的目的。除了提成部分,更多的岗位也仍需要激励措施,公司要求员工做好什么,就需要激励什么,员工只会做考核的工作,员工只会做好激励的工作,因为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再好的情感也不如好的公司管理与效益。有的员工在失去公司的信任时可能会觉得满腹委屈,有的企业在失去员工的信任而被请辞,这个时期可能会觉得被背判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今天,谁不进步,谁就注定会被背判。员工不进步,无法达到公司的设岗目的,就会被抛弃;企业不进步,无法达到员工的经济精神要求时,就会被反请辞。所以首先要求企业要进步,要正规,这样才可能实现人才的不断提升,团队的不断壮大。当然这些所有的一切并非是落在纸上喊喊口号就能解决问题,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总会导致一部分员工的置疑,这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解决好员工们关心的问题,重新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关系,制度制定要合情

合理,制度宣导要公开公正,制度推行要一丝不苟。这是一个长期的民心工程,所有的企业拥有者与企业管理者都有责任与义务做好这项工作,保护好企业在员工心中的信用。当然,如何建立起信任,还需要有好的方式与形式,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规划推行计划。而员工的信用度也需要由企业来要求,首先是思想意识的改变,一味的考核只会把双方都伤的体无完肤,所以这就要用到管理概念中的“青蛙”效应来慢慢改变。总之一句话,企业与员工的互相信任要一步步推动,踏踏实实向前走,因为任何一步失误都有可能将企业或员工的信用度归结为零。

一个好的公司要想做好营销工作,光有好的激励方案、相互信任的情感当然远远不够,更重要的还有公司的营销文化:好的营销文化会无孔不入,好的营销氛围会激励人心,好的营销工作环境会大大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一家企业的扩张基础无非是利润,而扩张以后接下来的瓶颈期就要看公司的管理成熟度了。

第二天:

任何一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两个核心问题:经营战略规划与规范的企业管理。目前很多咨询公司与老板都忽略了这两大核心要素的关系,把规范的企业管理起到的作用无限夸大,很多的老板误认为规范的企业管理是持续增长效益的关键,其实这两大要素各有各的作用,绝对不可混为一谈。首先经营战略规划要实现的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企业的稳定增长,战略规划说的通俗些就是企业的目标体系建设,这种企业目标又分为长期与短期,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做短期,长期一般是三年到五年,短期一般是一年。再说白一些就是你想在未来的一年或未来的五年里,让企业成长到什么程度,如此看来说老板其实就是做梦的一点不夸张。有了梦,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你要把能帮你实现梦的人聚集到一块,按照现有的市场与公司实情讨论如何能够实现你的梦,当然帮你实现梦想也要有报酬,这就又回到了做好老板只要会用人、会分钱的概念上去。而规范的企业管理的两个作用是:把企业的利润做到最高、把企业的运营风险降到最低。当然,做好企业管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公司员工的思想问题,积极的思想意识的培养、管理工具的准确使用以及有力的执行是三个基本条件。如何实现把利润做到最高,把企业运营风险做到最低,一般来说是要通过规范的管理解决企业管好人的难题,解决企业员工的稳定性问题与效率性问题,职业经理人是企业战略规划与规范管理双重实现的共同载体,但是这可能会出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授权问题,授权局限性强则无法实现职业经理人的抱负,如果是无论大小事,事事请示汇报,这样就会变成老板意愿的执行者,企业雇用职业经理人一般费用不低,如此既浪费了职业经理人的智慧,又浪费了企业的高薪,倒不如让职业经理人放到真正需要他的企业;如果是授权太过则会造成时间一长,企业老板们就会觉得心有失落,最终一定会曲终人散,但是这样带给企业的往往是一种另外的人心伤害,那就是企业要重新请一位职业经理人,而把前面的所有的进行否定,这样企业与员工都必须要适应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 “更换效应伤害”。对于企业来讲这种伤害一般过渡期至少为三个月,要想做到恰到好处,则老板们首先要提升企业规划意识,明确好企业在哪个阶段需要雇用职业经理人,还要意识到雇用职业经理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等,要做到绝不打无准备之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任何一家企业的目标体系管理一定要放在规范管理之上,规范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如果没有经营目标,企业就没有活力,员工就没有方向,管理者就不知道如何考核员工,而老板对员工的工作也就不会有满意,因为企业没有目标意味着员工的工作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员工就会用自己的判断设定假定标准,这个假定标准绝对不会是老板的标准,不是老板的标准如何能满意呢?所以首先要建立企业的目标体系。每个企业的目标建立分项都不相同,大多数老板在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的时期,都会借助职业经理人的经验与专业知识来建立目标体系。但是无论如何企业的利润、成本、结单率、回款率、资金占用、客户满意度等是必不可少的目标体系组成因素。

当然任何一家企业一定会把营销的管理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实现利润的直接手段与因素,所以管理再不规范的企业也要有营销管理。营销管理的成熟度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利润是否能稳定持续的增长。营销管理如同市场的管理,它往往分为五步走:营销战略规划、销售进程管控、销售平台激活、客户价值管理、销售风险管控。营销战略规划与企业的目标体系相符相乘;而销售进程管理则要求对阶段性的销售目标实现进行检讨,这个过程也是对销售人员培养的过程,除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销售人员营销策略与规划的培养;销售平台激活一般要看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与专业素质;客户价值管理一般是要把单项销售最大化放在首位;销售风险管控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对货、款、人的严格管控。公司做为经济体组织,首先要有利润,其次才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今天众多的压力面前,企业只能要求自身不断强大,而不能要求员工不断降低薪酬标准,更不可能要求社会不断放宽政策。向宽度要规模产品、向深度要管理效益,建立健全企业的经营目标体系,才能保证持续赚钱,不断规范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稳定赚钱。经营体系是从战略(量)、目标(利)、资源(本)三方面来实现;管理体系则要从责(思想)、权(工具)、利(执行)三方面来实现。经营必须要具体到数量、标准,而管理则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要求员工达到企业要求的数量与标准,而是要形成利益联合体,否则就像老板没有标准下达工作,对员工的工作永远不会满意,而没有利益的联合,员工对企业就永远不会关心,对老板给予的待遇就永远觉得很差。所以做企业一定要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心中有目标,这样很多的难题与纠结就会不解而开了。部门配置部门分工岗位设置量化工作内容确定人员编制

还可以是:目标体系 岗位分工 绩效管理培养;

还可以是:目标体系 岗位分工确定岗位年薪总额量化岗位月薪 解决公司的安全感合理发放薪酬

如此可以明确得出目标体系是企业的核心,没有目标体系就空谈管理是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原则与常规,注定不会成功。

目标体系制定公司必须要由老板来主持召开一次战略会议,一般是新年度开始的前三个月就要进行此项工作。把下年度的目标、战略及方向加以沟通宣导,要提前一个月与销售副总或总监达成目标细化的一致意见,签订责任状。经营分析会则必须每月一开,一般由财务总监来宣布当月利润及费用的数据,如果执行不好,则后期要缩短时间,如此问责时间越短,越容易达成目标。而其他部门则按经营业务被支持要求来召开,必须要一切为了业务来服务。管理的天平,一边是科学而一边则是艺术,科学的管理体系必须要以艺术的手法来推进,企业目标才能顺利达成。这样决策层(根据公司情况不同而定,一般为董事长)把控方向、把目标量化,中高层(一般凡指管理层)根据方向与目标做好工作实现策略,制定好工作计划体系、基层在中层的带领下执行策略计划,如此分层明确责任、层层相扣实现价值,企业才能够实现稳定赚钱、持续发展。

学习心得与工作的关系:

一、企业利润目标的确定:公司的任务与各项指标一直不明确,带给企业的问题不仅仅是员

工心态的改变这么简单,对于市场与企业发展一样重要的是时间问题。所以公司的任务分解工作必须确定。以下几个指标必须确定:任务量(一般任务量是企业盈亏点的1.2至1.5倍);这样既能保护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又能保护企业的安全;回款率、资金占用(目前公司的资金占用数量庞大,此资金占用尽量不能高于目前的资金占用数量)、成本(或是利润点,可以做为参考,不做硬性指标)、呆账率(目前公司一年账期以上的应该清理出来,呆账率也不宜再比目前的水平高)。

二、薪酬体系科学改善:目前公司的薪酬体系,需要尽快把提成定出来,并且可以将回款问

题单独列出奖励办法,比如在后面的五个月的时间里,只要是回款达到多少,就可以享受多少比例的奖励。可能公司会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凭什么要奖励,但是目前来看,公司的资金占用太过庞大,只凭罚息根本没有办法突破,并且罚息是要与提成办法相结合的,短期之内提成办法根本无法解决回款问题,与其将大量的资金占用成本付给银行,不如把这部分成本付与员工,不仅能解决回款问题,更重要的是能缓解企业的资金问题。另外提成办法必须要确定下来。只要是做好了保护好企业的措施,提成政策一般不会再影响到企业的安全,提成是为了奖励业务人员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是每个企业必须要付出的。如果企业不想把小钱付给业务人员,那么就没办法把大钱在业务人员身上挖掘出来。另外,辅助人员的绩效工资,考核工资更多的是保护企业的需求安全:基本工资是员工付出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应得到的,而考核工资则是员工按企业的要求程度完成工作应得到的,这也是提高员工绩效不可或缺的基本激励措施。

三、企业文化与正能量传递:公司目前缺的是企业文化,而急需的则是正能量的传递。企业

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沉积的积极的文化氛围,正能量的传递则是传承下来的好的仪式。而目前公司很多的仪式因为政策的原因没有办法执行。而这些又都需要有经济基础来支持,所以首先要得到企业股东的支持。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直白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工作要求与学习进步:目前公司存在普遍的理由主义,一项工作能不能按要求完成,取

决于心态与能力,而并不是存在的困难。企业请员工来为的是来解决这些困难,而不是让员工来告诉企业这些困难都是什么,所以企业要宣导结果文化,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学习与进步才能在公司有立足之地。这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倡。大晨会的宣导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宣导渠道,要好好利用。

五、必开的会议:各部门的工作会议可以由各部门直接领导安排决定,但公司要组织召开三

个会议:战略会议、经营目标分析会、行政办公会;这几项会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定期召开,召开之前会做好宣导工作。

上一篇:学风建设汇报下一篇:井口工作站站长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