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2024-05-07

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共8篇)

篇1: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颁行与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功课。新课程的备课与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学习理论、与同行合作、参加培训和参与校本教研等,新旧观点的碰撞、习惯行为的改变,将理论知识、他人经验和新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是教师做好备课与教学设计这个日常功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适应新课程要求,为新课程教学备课、设计教学,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程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依据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进行。从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与思考:

1.写教案与备课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虽然也强调学习大纲、研究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也强调“备学生”和准备教具等,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学管理者查教师“备课笔记”(其实只能查教案)等原因,造成教师对备课的理解狭隘化。有些教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现代汉语词典》对备课的解释为“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这也是不够准确的。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通常称作备课。可见,写教案或者说制定教学方案只是备课的一个步骤,是把备课的结果书面化。备课的内涵小于写教案,外延大于写教案。

备课,应称为教学准备,它不仅仅为一节课准备。为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准备、专业技能准备外,还应有为教学新课程的准备。因此,现阶段,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新教材的岗前培训、学历提高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等等,都应是备课的应有之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节课后问上课教师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教师说:“备了一辈子”。2.教学设计与写教案

“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写教案”可以认为主要是在上课前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把对某一节课教学所做的预设形成文字,它是课时教学设计的组成环节。因为,课时教学设计还包括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试行教学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等环节。站在教师个体日常工作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包括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等。很明显“写教案”不是“课时教学设计”,更不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与“写教案”的区别主要在于: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就课堂教学来说,它一个微观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教学设计采用系统理论,注重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随着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为教师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只设计教,要突出为学生设计,以学生为本,表现为教学目标表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描述同样重视学的设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和这一教学设计新理念是统一的。这两点是“写教案”所没有的,因为“写教案”只为教而设计,较少考虑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写教案”一般也不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

3.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

同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越来越显出其作用和必要性。因为,同行合作可以重建教师的生存环境,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成果,促进经验、思想的交流,促进专业成长。同时,可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和习惯,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集体备课是同行合作的一种形式。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着同一个教学内容集思广益,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试验区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强调集体备课并不是不要个人备课,得到所谓的“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与检测),压制教师的个性化设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是可取的方法,它有利于围绕主题深层对话。

集体备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从时间上分,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题备课。从人员分,有同校备课、异校备课(如学区备课会)和专家与教师备课。还有同年级学科备课,同学段学科备课,学科教研组备课和异学科备课等形态。如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或就教学内容作全面的交流,或对某一教学细节作深入研讨;既可以研究教学设计,也可以说课后反思修改,还可以在备课组内试教后反思修改。

4.一次设计与多次设计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思想被许多教师接受,并开始实践。但是,由于习惯的、时间的、精力的以及管理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进行一次设计(严格的说,不能称之为“教学设计”),这是其与许多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如,特级教师赵景瑞的“全程备课”: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所说的备课其实就是课时教学设计。可见,课时教学设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二是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三是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不妨称为“后设”。

三次设计,仅是一节课时教学设计的常态要求。在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修往往经历多次反复。如,集体备课----个人“预设”----试教“现设”----试教“后设”----集体备课----个人“预设”----上课“现设”----上课“后设”。这样做,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统一,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5.教科书与教材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进行中业内流行的说法。至少它有两个错误,一是仍强调“教”,二是混淆了“教材”与“教科书”两个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教材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教科书已经不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教材至少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挂图、配套的练习册、工具书、学具等,乃至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课外教学资源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另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资源,也被涵盖进教材,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课程和视频课程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教材”应当淡出,而“用教材教”也应该变为“用教材指导学”。为此,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就必须开阔,不再是仅就一本教科书了。教师、学生目力所及、识见所逮、能力所为的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都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素材。

6.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因此,课时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学习资源,还要设计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指介入学与教的过程,承载、传递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两类。

新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举措之一。但是,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课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唯现代媒体是追。更有一种说法,“键盘 +鼠标”将代替讲课和板书,“显示器”“大屏幕”将取代纸张和黑板,似乎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不用或少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教学。殊不知传统教学媒体并不等于传统教学,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现代教学媒体的作为并不大,甚至不适应。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媒体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条件性、适应性、科学性和优化教学的目的性。

7.几个具体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有关课时教学设计的许多问题困扰着教师,如,教案要不要写?写详案还是简案?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教学设计一定要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管理没有与新课程同步,二是管理者和教师的功利目的。教案要不要写?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显性备课指写教案。他指出,教案相当于“作战计划”,写教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案一定要写”。

写详案还是简案?教案的详简主要看教师的素质,如果在隐性备课上下了大功夫,“备课于心”,就写简案。否则,应该写详案。选择的标准,不是年龄的大小、教龄的长短。也不是有人提倡的因为新课程教学要关注“生成”,“预设”就要少(写简案);或反过来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就应该把课前充分考虑的情况都写出来(写详案)。

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计算机、打印机、U盘等文字输入、输出和存储手段的普及和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纸笔办公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变化。通过现代办公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存入便携式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传输等,已是新时代教师工作的特点之一。因此,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形式呈现不仅允许,还应该提倡。但这需要制度的跟进。

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肯定经历一个逐步修改、完善的过程。教师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有必要记录下来,就有了对第一次设计的增加、删除、调整、充实,圈圈划划应是正常行为。随时的想法,一时的灵感,随手记下来,写不工整自是必然。教育管理者为了“好看”“赏心悦目”,要求教师教学设计书写工整的做法早该休矣!

教师怎样落实好备课上课

(一)规范备课

一、备课原则:熟悉内容,融会贯通,阅读教参

要任教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绝不是现买现卖。有的老师不是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都吃透后上讲台的,而是明天要讲什么内容他就去熟悉什么内容,准备多少就讲多少。不知道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占什么地位,会对以后的课程起到什么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老师在上讲台之前必须对这本教材的全部内容融会贯通,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杯水,但准备的内容却是一桶水,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新教师在熟悉全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认真阅读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才可以确定每个章节的学时数以及课时的划分,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熟悉教材,读懂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之后方可进行教案的书写。现在网络中有很多配套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习惯下载使用,甚至备课完全依赖网上下载,这是不足取的。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网上好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备课应该融入自己的研究、思考,要留下自己的思维印痕,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二、备课要求

备课是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境界的体现,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一册教材要有总的学科教学计划。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应有总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每一课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内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教学预设(凸现双基训练点)、教学评价及反思等。

3、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每一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意义要明确,要有重难点的处理,要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法指导,要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要做到超周备课,纸介和电子教案必须有二次修改痕迹,上课之前要进行复备,备课检查主要检查二次备课及复备的内容。新教师所教学科都要有教案,而且必须是详案。

5、备课教案里要有板书设计。如果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问题,要用精练的文字和简明的图表,必要时可用动画显示视图中动态的信息流动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的理解。

6、教后反思应成为教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反思主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出亮点,反思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课后反思,还可以拾遗补缺。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缺憾。这些缺憾来自于多个方面,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二)规范上课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

一、上课要求

1、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候课,预备铃响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用目光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发现学生缺课要及时弄清情况,正式上课铃响后准时上课,下课铃响准时下课,既要确保一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又不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2、课前要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包括复备教案,准备好教材、资料、教案、教具、课件,调试好班班通设备等。不允许出现不带教科书和教案进入课堂或中途离开课堂取教具等行为。

3、传授知识要准确无误,课堂环节要设计合理,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有效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板书要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4、要充分发挥电教、实验、演示等多媒体教具的直观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课堂练习密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5、教学态度要和蔼,语音要适中,语速要合理,姿势要文明。课堂上要努力避免声音太小、一个音调、有口头禅、吐字不清、语速太快、方言土语。肢体语言要丰富,善于激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课堂教学按计划(教学设计)进行,当堂内容当堂完成,不得提前或超后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课的要求可以用27个字概括: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7、教师不得坐着讲课,不许在课堂吸烟、喝水、接听或拨打电话,严禁酒后进入课堂。

8、要尊重、爱护学生,不对学生出言不逊、讽刺挖苦,不准把学生赶出课堂,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上课“六忌”

一忌“盲”。新教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盲”,即教学无目标。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比较随便,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缺乏,课堂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教学无重点、难点等。

新教师上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安排教学过程。其次是要认真设计教学细节,让细节凸现你的教学精彩。

二忌“慌”。新教师上课没有什么经验,课堂上往往比较“慌”,不能静下心来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丢三落四,如忘记写课题,忘记评价学生,忘记教学内容,忘记教学环节,过度生硬,有时脱节,板书出错,遇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等。面对这种情况,首先不要慌,要冷静,要沉着。在冷静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忌“快”。新教师上课常常不顾学情,一“快”到底。表现为上课只重视教学设计的执行,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上课,一上课就按照教案写的一讲到底,并且速度较快,有时连学生听都还没有听明白,教学就进入了下一环节。掌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基本功。四忌“灌”。“灌”即“灌输”,教学时,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尽管新教师在师范学校时,学习了不少新课程理论,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面对具体教学实际,往往还是采取了简单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效果差。

新教师要多研究教法,变“灌”为“引”,多让学生自己学习。要知道,学生的能力只靠教师讲是讲不出来的,要靠学生自己学,自己练。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忌强行“灌输”。

五忌“乱”。新教师上课,一会儿多媒体展示,一会儿小组学习,一会儿比赛辩论,一会儿作业练习,使得课堂“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虽说不是线性的,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新教师上课,不要只关注课堂的“热闹”,形式的新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序组织。课堂上不能不要纪律,不能不要秩序,不能不要方法,更不能想当然。每门课程有其教学规律,我们不能违背。所以,新教师要按照学科学习规律,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一步一步地实施,做到过程清楚,循序渐进。

六忌“多”。新教师上课,往往按照教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如教学结构上的样样齐全,哪个环节都不能少;知识传授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小黑板、自制教具等样样用到。仿佛课堂就成了堆积这些内容的“战场”。讲得多,并不说明知识就丰富;教具用得多,也不证明教师能力强。新教师上课要学会取舍。课堂上,教师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等,都要有所取舍,要使教学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堂标准:新、简、实、活、趣

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

1、理念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性知识,还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的人才观:教育者要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的教学观: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

2、方法新——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却又大大的不同,原因是教学设计思路不同。

3、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指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简:环节简单、语言简洁、板书简明

1、教学环节简单。比如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三步:积累、感悟、实践。

2、教学语言简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的每句话都是有目的,有作用的,无关教学的话尽量少说,争取不说。

3、板书设计简明。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概括,对教学环节的梳理,或教学重点的突出。

实:内容充实、目标落实、训练扎实

1、内容充实。合理确定教学容量。一节课内容过多,学生难于掌握;内容过少又浪费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科学划分课时,当堂内容当堂完成,适度拓展延伸。

2、训练扎实。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既形式多样,又突出重点,且针对性强,同时,要注意训练的及时反馈。

3、目标落实。即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活:活用方法、活用教材、激活学生

1、活用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特点而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意多种方法的运用,其根本出发点是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活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能活用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延伸拓展。学会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在运用教材的基础上注意把教材同社会生活联系,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

3、激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独立思考;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趣:激情满怀、意趣盎然、风趣幽默

1、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他的课堂能有活跃的气氛吗?没有活跃的气氛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

2、激趣。激发兴趣的有效办法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要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善于设计富于变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万不可简单发问,提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3、风趣。教师课堂语言既要精炼,也要风趣幽默。理想的课堂语言应是幽默不失典雅,庄重而不失活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关于教师们备课与上课现状的思考

上周我参加了镇中心校组织的教学常规工作突击检查。检查的方式是:听教师上课、查看教师的听课记录、家访记录、考试记录、教案、作业等,通过几天的检查发现教师备课(写教案)有许多不切合实际,课堂的有效性不够高,引起了我对备课与上课的思考。我的思考如下:

一、教案的编写。

1、目前老师们写教案的现状:一部分教师喜欢抄袭一些名家、名师的教案,自己购一本名师编写的教案,自己写教案时基本就抄写一遍,或略加修改一下。我的思考:(1)买的教案书多是名家、名师编写的,有许多的优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等都很合理、科学。(2)这些教案,我们可以去借鉴。

2、纯粹的抄这样的教案有一些弊端。(1)名家的水平、理论知识、教学技巧与我们不同。(2)名家编写这个教案所面对的学生与我们面对的学生有差异。(3)我们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技巧赶不上他们。所以直接把他们的教案拿来用有很多地方不切合实际,也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我们应该如何写教案。

1、熟读课文,认真解读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2、研究教参,理顺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到位。

3、参考名家的教案,借鉴比较适合我们自己、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方法、设计。

4、结合实际(教师、学生、学校)编写教案。

三、上课应注意些什么。

1、进入教室教师就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饱满的激情,相信自己一定能把课上好。

2、理清上课的思路与线索,即使在课堂上遇到了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自己也要清楚应该怎么去上课,将怎样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3、敢于对文本进行取舍,一定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直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什么也没有教好。

4、放开手脚,相信学生,不要让教师一讲到底,生怕学生学不会,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维挑战的机会。

5、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把反思记录下来,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一、备课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白费心机。

1、备课之前的熟悉教材

要想备好课,在备课之前首先要熟悉教材。除了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大纲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所应掌握的程度。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会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在教学上存在知识和智能的落差。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只有充分熟悉教材,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真正作到对这堂课,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把握的准确到位。

2、备课

(1)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决于两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与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知识结构状况、思想动态发展与学习志向的选择。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决定。

(2)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对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的处理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听懂”、“学会”、“会学”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迷惘”、“困惑”、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气氛就会沉闷。知识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知识过于复杂,学生却因接受不了也提不起兴趣。所以,课堂学习的知识最好是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既有一定的知识坡度、难度,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学习掌握,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备课在听课之前进行,修改在听课之后完成

对于所有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都会去听自己的师傅或者备课组里其他老师的课。听听他们是如何处理自己即将要上的这堂课的。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等到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够对知识有更准确的把握,是为了弥补自己由于经验缺乏而可能在备课中备不到位的情况。听课确实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先听课后备课。就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将备课放在听课之前进行,将修改放在听课之后完成,效果更佳。作为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会自己处理教材,纵使由于自己毫无经验,对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但若在听课之前先把课备好,哪怕是一节不成熟的课,等到听课的时候你必然是处于一种对知识已经了解,对教材已经有认识的基础上的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必定会更高。听完课之后对教案的修改才能更深刻。上课时课堂效率的提高才有保证。自己的成长也会更迅速。

二、课堂 1、40分钟的布局

一节课40分钟,如何有效地利用?我将40分钟划分为以下三块:(1)5分钟的复习提问时间:、知识的学习总是前后贯通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将每堂课开始后的前5分钟用于复习提问,即能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也能起到承接新知识的目的。就我个人而言,复习提问的方式经常变换,有的时候是单纯的一问一答,有的时候是随堂测验两道题目,甚至有的时候是通过对上次作业的评讲进行复习。复习提问是计作平时成绩的,虽然分值不大,但学生终究对分数还是在意的,因此在上课前他总会花些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有帮助的。

(2)25分钟的新授时间: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因此新授知识的时间安排成20分钟是合理的。对于如何合理的利用这段时间我将在下面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中进行详细说明。

(3)10分钟的课堂反馈时间: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知识,衡量一节课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及时的反馈练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加深。如果这节课我制作了课件,则课堂反馈练习一定将出现在课件的最后几张上面;如果没有课件的话,则会利用学生身边的已有学习资料进行。

2、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想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师生换位等。

篇2: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3、“高度尊重学生”

我们过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去我们的香火上不是供着这么几个字么,“天地君亲师”,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但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忽视学生的自尊,学生过于迷信权威的尴尬境地。新的教育观要求我们放下架子,把学生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有平等权力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学会“蹲下来说话”,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民主的,平等的跟他们进行交流。

4、“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秋季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了,当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牵着妈妈的衣角来到学校报名,他们第一次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面,这时候的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自豪,他们对一切,对老师,对同学,对学校里的一花一草,一桌一椅都是那么好奇,觉得那么新鲜。可是,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学生的这些好奇感、兴奋感将不复存在。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我们是否有意无意的给学生设置了太多太多的条条框框,从学生一踏进校门,我们就给他们设置了一道高高的门槛!有好事者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即众所周知的“跳蚤试验”,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的把学生当成了跳蚤,反而成了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呢?这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5、“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从过去听过的许多课来看,课堂上至少有相当部分的老师最担心的是自己无话可说,那怕是转身写板书的时候,往往嘴里也会念念有词,不甘于沉默。这是不对的,这样做,显然没有把学生置于主角的地位。什么都你说了,学生还说什么?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说,课堂上,作为教师,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去当主角,我们要懂得“沉默是金”,我们要敢于当配角。

二、探究学习与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学习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按陶行之先生的说法,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

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创造。第斯多惠也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如一个教师在教学《识字4》(认识“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的时候,有这样的设计:

四、语文学习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中,数学学科提出了一个数学生活化的问题,这是针对过去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而提出来的。那么,语文教学中是否应当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呢?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我举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吧,比如查字典的问题,我们往往是脱离了查字典来考试查字典,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把字典带进考试,真真正正的查一查呢?什么叫语文?正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吧。实际上,语文就是表达,就是说话和写作。我们生活中谁能离得开说话和写作呢?语文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跟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密不可分。如果脱离现实生活,这样的语文学习怎么能够鲜活起来,这样的语文学习还有什么价值呢?

有个教师在教学归类识字《菜园里》的时候,有这样的设计:

课前,教室四周摆满蔬菜,如白菜、卷心菜、萝卜、红绿辣椒、茄子、南瓜、黄瓜、豆角等等。蔬菜旁边都有一张卡片,标明蔬菜的名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念一念。学生备有卡片,老师举起一种蔬菜,学生举一张卡片,并读出来。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陪妈妈去买菜,把蔬菜画下来,并制作成卡片。

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如果我们问,课程是什么?有些人一定会这样回答,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本,就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容易陷入作茧自缚,思想僵化的尴尬境地,唯书本是从,受制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新的教育观认为,教材是“引子”,是“载体”,是“桥梁”。这就是说,教师要学会使用教材,驾驭教材。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合理开发资源,“从无字句处读书”,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在社会中去学,充分运用好生活这本大的百科全书。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无疑是大大的提高了!

篇3: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本身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 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能力, 以及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 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出情感, 蕴含哲理, 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 触摸作者的灵魂, 与其发生思想共振, 情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 若教师只是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传达”作者的感情, 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 教师必须先动情, 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允许他们性格存在差异, 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感受作品,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去再现文本。例如, 学习《社戏》时, 我让学生先预习, 上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课文。在课堂上爱画画的同学互相交流, 张红画的是河中行驶的小船, 后边是隐约的石拱桥和连山, 两岸边是碧绿的豆麦田。李哲画的是船头看戏, 在戏台前挤满了白篷和乌篷的船, 戏台上演员正表演打仗。爱表演的黄灵振、李明德上讲台表演桥下开船的动作, 把那“一点”“一磕”“退后几尺”“又上前”的动作表演得灵活灵现。苏嘉和潘军上台模仿“六一公公”和“双喜”的对话竟也惟妙惟肖。学生们热情高涨, 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不断发表见解。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阅读的热情

有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面对快节奏的社会, 很难静下心来捧着书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服务课堂呢?比如教学《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一文后, 我还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名著的精髓, 于是就从网上下载了有关鲁智深的视频资料, 使学生既有视觉享受, 又有听觉感染, 对故事有了更深的印象。学生往往对演员兴趣较大, 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书中哪些情节是演员表现不出来的, 看演员是否演出了作者的思想。尽管学生不是以看故事的任务去读书, 但是在电视与文学之间找到差距, 就必须认真看书。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 让学生选出有意思的片段, 进行情景再现, 让学生置身其中, 有了兴趣, 经典就这样走进了学生的世界。

三、开拓、挖掘书源, 让学生有书可读

1. 与家长沟通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学生缺乏阅读书籍这一阅读必要条件的问题, 我们必须联系家长,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图书。同时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一方面让家长从经济上对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支持,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家少接触通俗读物、电视和游戏, 利用不多的课余时间多看点有意义的书籍。

2. 完善学校图书馆, 班级图书角

在初中,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 但是中学图书馆书籍来源匮乏, 已有的图书非常陈旧, 很难跟上当前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向学校领导反映要求完善学校图书馆各项设施, 同时可以根据情况在班级设立图书角, 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与时俱进的报刊杂志, 作为图书馆资源的重要补充。学生阅读有了实质的支持, 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有了给养。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随时记录阅读的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 是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 阅读的过程重在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 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 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 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 “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 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 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 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 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 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

篇4: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1.课程顺序应作适当调整。必修系列课程中必修Ⅰ是必修Ⅱ~必修Ⅴ的基础。不少学校必修系列按照1-4-5-2-3的顺序教学,是基于以下考虑:①必修Ⅰ和必修Ⅱ包括了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大板块,教学中教师容易突破课标要求。②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与课改前人教社的实验教材比较接近,教师易适应,有利于新老课程的衔接。③逻辑结构比较紧凑,代数、几何和概率统计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及时巩固所学知识。④必修Ⅳ先学,一方面解决了数学必修Ⅱ中“斜率与倾斜角”三角函数知识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物理学科“力的分解”做了数学知识的铺垫。⑤必修Ⅲ中,概率与统计不是必修Ⅳ、必修Ⅴ的学习基础,推迟教学可以和选修课程更紧密地衔接起来;另外,必修Ⅲ中的算法部分是新增内容,然而不少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是新课程实施前期一个比较突出的困难。再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尚未适应高中的要求,在学习必修Ⅱ时会感到困难。

2.课时应作适当增加。高一年级师生普遍感到课时紧张,其主要原因:一是开学初要花一至两周时间进行初中、高中教学衔接;二是有的教师还未领会课标教学要求,盲目加大知识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几乎没有,大多是原教材的练习,难度大、要求高,不少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习题。例如第一章《集合》,课标规定5个课时,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用了10个左右课时,不少教师把集合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做大量的相关练习。又如第二章《函数》中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尽管课标要求“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同时“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避免人为地编造一些求定义域和值域的偏题”,但不少教师把对数、根号、分母、绝对值、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整合”在一起成为“堆砌题”,使学生“沉浸”在繁琐的技巧训练中,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函数本质及有关性质的理解。借助求函数的反函数定义域的方法求函数的值域更是课标和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增加这些内容,势必拓展超标知识。

3.初中、高中知识的衔接应逐步完善。例如,初中阶段对因式分解的要求较低,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且不包括立方和(差)公式,没有提及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但在教材中却出现了类似的式子。又如二次函数是高中学习函数的起点,引进函数的概念,研究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都以二次函数为载体,但初中的要求偏低。因此,对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必须加强。还有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中却没有明确提出,因此教学中必须补充有关的内容。

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标的要求。新教材内容丰富了许多,增加了不少知识点:一是教材糅入了教学设计的成分,特别是考虑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正文中设置了“观察”“思考”“探究”栏目,发挥“问题”的作用。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的学习更主动、更富探索性。二是教材增加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拓展性栏目,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结构体系以及内容安排应该有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标的要求。

2.实现高考的目标需要循序渐进。知识的编排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要把相关的知识内容放在整个高中通盘考虑。若教师希望让教学一步到“位”,这样肯定课时不够。学生学习也存在困难,长此以往甚至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标及参考用书,准确把握难度、深度和广度。

3.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按照1-4-5-2-3的教学顺序,有些内容需要作调整,必修Ⅳ 中的第二章《平面向量》“§6平面向量数量积坐标表示”中的例题2、例题3、例题4中“直线的方向向量”以及“§7向量应用举例”中“7.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放在必修Ⅱ的第二章,必修Ⅴ中的第三章《不等式》“§4简单线性规划”应放在必修Ⅱ第二章中。(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篇5: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杨铁春

(长春外国语学校)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想使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具体的落实,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相关教师就必须积极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着手,重点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理念转变问题,力求通过努力,找到促进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教学理念

在中学体育教学新发展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全方位覆盖,而只有身体素质和竞技教学两项内容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

一、转变教学内容

1.转变技术技能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囫囵吞枣,一概而论。针对这一问题,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转变理论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往往忽视了理论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爱国情操的培养。

二、转变指导思想

现代体育教学应把健康放在首要地位,以培养出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环境的学生。此外,中学体育教育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的`身体锻炼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担负着教会学生技能的重任,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违背了体育素质教学理念。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四、转变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传统体育教学把通过体育教学达到强身健体作为目标。()而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则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乃至整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丹青。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创新理念与思路[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01)。

篇6: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摘要]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急切呼唤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目标英语任务型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真正让学生掌握讲英语、用英语的本领。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坐标,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实际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延伸和运用。而我们现行的《新目标英语》(Go for it)的改编,就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力图把基于生活任务的语言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来。那么,任务型教学具有哪些特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该怎样将任务型教学的一些要求有机的溶入课堂教学中去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理解的几点思考。

一、任务型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它关注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力图创立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的磋商与交流,通过做事来使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以任务为组织单位,课堂教学由一系列的任务构成。它具有以下特点:1,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2,语言、情景的真实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4,任务型的任务链。教师通过需要分析,根据

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生的需要,以及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设计或选择任务。某些具体的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的学习是为完成任务服务的。因此,任务的选择和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其实质是: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种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如果从认知心理学来解释,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极少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在设计任务时,合理安排和处理听、说、读、写关系

“听”“说”本来就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的,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保持“说”的激情比什么都重要。一节课的45分钟中教师只要有15分钟就够了,要把大部分的时间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来调动学生“说”。例如在教学make a telephone call 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编一个学生因生病打电话给班主任请假的对话。在 “听”这一环节中,除了听教师和学生的,教师还要利用录音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听,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

说到阅读和写作让人不得不提到词汇。词汇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输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讲到职业时,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职业。在讲到某一单词时可以复习跟它有关的词。如讲happy 时,我们可讲到它的副词happily,反义词unhappy /sad与unhappily/sadly等,然后让学生将词汇与每单元的句型相结合造句子,编对话,做表演,有关的词汇就有足够的机会练习。在《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中每个单元的Section B 的3a都有一篇新闻阅读,读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或仿写练习。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词汇运用到写作中去。通过长期练习,学生就不会为五六十个的书面表达而绞尽脑汁,能轻松地完成它。

三、从课堂各环节落实任务型教学的实践

一堂英语课基本包括课前热身、导入新课、练习、运用等各环节。因此我们采用多种手段,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音乐或者投影仪等教具,从各个环节落实任务。

(一)在课前热身中引出任务 课前五分钟的英语歌曲接唱、问候、值日生报告、对话、表演、游戏、单词接龙、传话竞赛、猜谜语等,都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任务型教学提倡并要求把外语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功能作为教学的核心。注重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不失时机的结合起来,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性。笔者在教学时,时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猜一下,然后再引入到了该堂课的主题,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这种交谈式的对话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是所有的学生产生了想了解别人、表述自己的兴趣。

(二)在新课呈现中落实任务 一堂课主要是要抓好上课环节。之前的热身主要是为新课呈现服务的。在课堂中要以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落实任务。例如在教学色彩时笔者通过问What colour is my coat ?然后利用学生的穿着来落实教学重点。在经过简单的初步认识之后,然后进行看和猜游戏。拿出准备好的不同涂料,一个学生进行配色,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如white+black =? yellow + blue = ? blue + red = ?red + black = ? red + yellow= ? 等,通过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深了对颜色的记忆。最后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色彩的一些特殊用法,如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black tea(红茶)blue films(黄色电影)purple wine(红葡萄酒)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对一些事先准备的无色图片进行着色,评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

(三)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落实任务 在经过大量的操练和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巩固本堂课知识的练习。例如在上面的学习颜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之后,从说到写,让学生有一个熟练的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1)Apples are ________.(2)Oranges are ________.(3)Trees are _______ in autumn.(4)A blackboard is _________.(5)The sky is _____ and the sea is _______,too.(6)Our house is ______and my bed is ______ in my room.另外可用表格让学生对部分同学作调查:name Like best Like better Not like 然而对调查结果进行表述。例如: Zhao Hong likes red best ,she likes white better, but she doesn’t black at all.So her bag , coats ,bike are red.Li Dan likes...通过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英语的表达能力。

(四)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 学了英语最终要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从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领会了某一功能项目使用的语境,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后,就应迅速地将书面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唯有如此,所学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只有将英语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才会感到熟悉、亲切、兴趣盎然,信心倍增。如在学习shopping这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将教师布置成4个“商店” :“Toy shop”“Fruit shop”“Clothes shop”“Book shop”,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大组,由4名学生充当顾客进行角色表演。角色表演把课堂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交流场所。再如教“问路”时,可以在座位上插一些牌子,标以地点,让学生根据模拟情境问路和指路。

总之,新目标英语要求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积极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能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真正掌握讲英语、用英语的本领,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我将一如既往地教学,思考,总结心得体会。【参考文献】

1.郭宝仙.《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丽榕 《谈中学英语交际教学法》 福建教学研究,2002;

篇7: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要活用教材,让学生感悟数学美;注重因材施教;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以达到实施新课改,体现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体会

【正文】: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内心深处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知识的学习。设计这样引入: “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都一一作答。老师不仅不慢地又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抢着说:“半个”。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又如在教《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当学生学完圆的特征后,师问:“你们知道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吗?”、“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物品运用到圆?”、“学习了圆的特征后你想利用圆来做什么?”、“你认为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

独立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示了例题“25+46=?”,书上有计算方法,一般老师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大家常用的,但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探索,说出了各种想法:25+40=65,65+6=71;25+6=31,31+40=71;20+40=60,5+6=11,60+11=71;20+46=66,66+5=71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做数学”,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 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

三、把教材用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美。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性,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开放性,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 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五、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儿童天性是好动的,要让他们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体会数的大小。

师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能猜中吗?”

学生1(逐一设想):4500,4600,5300,„„显然,不容易猜中。

学生2(有规律的提问):“这个数比4000大吗?” 师:“对!”

学生2:“比6000大吗?”

师:“不对!”

学生2:“这个数比5000小吗?” „„

学生2很快地猜出了答案。

生动活泼的猜数游戏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正视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参考文献:

篇8:对新课程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几点思考

前些时间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 学唱歌曲《小海军》, 正当教师很投入地教唱时, 班内有的学生却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手舞足蹈, 甚至有的学生离开座位, 一边唱一边做着各种动作。而更出乎教师意料的是班里的一个“调皮生”竟然趴在地上做起了开大炮瞄准的动作, 而且嘴里还不停地发出“轰—轰—轰”的声音,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乱成了一片。在这种情景下, 这位授课教师立刻站了起来, 严肃地看着他们。顿时, 学生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默不作声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可那个调皮生的嘴里却依然嘀咕着, 根本没有把这当回事儿。看教师的样子生气极了, 感觉真要想大声训斥学生一顿。对于这突发的课堂变故, 这位教师最终还是耐住了性子, 慢慢地走到那个调皮学生跟前说:“刚才, 你在做什么?”“我在模仿解放军叔叔打敌人!”这位学生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 大家又小声地议论起来了。看到这种场面, 教师因势利导, 用鼓励的话语启发他们根据歌词自由发挥想象, 创编动作, 指导学生根据歌词编舞蹈, 学生一边学唱一边做着各种动作, 有的做开炮动作, 有的做海浪动作, 有的做开船动作……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看着他们优美的舞姿, 所有听课的教师也都受到了感染和鼓舞。在这欢快的舞蹈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这首歌, 而且歌词记得非常熟练。

针对这节课我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表扬, 尤其是那些调皮生, 在课堂中常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行为, 以引起教师的注意。如果教师一味地板着面孔, 采取粗暴的态度来解决, 也许课堂纪律会好些, 但却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更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和自卑感, 形成自卑、叛逆等一些不良心态。甚至对教师也产生反感, 失去对教师的信任。面对这种局面, 教师要学会疏导和引领, 换种方式来解决好意外事件。在这样的课堂中, 教师要冷静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 不能当众批评任何一个学生, 更不能面对全班学生大发雷霆, 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 做好课堂的及时调控, 把握住课堂的主要任务, 从而使课堂有序进行。试想, 如果那位教师当时对学生大声训斥, 不是抹杀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吗?这节课教师的处理方式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而且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劲头更足了。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我深深体会到, 音乐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方能促进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推动音乐课程改革, 作为优秀的音乐教师, 我们要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为主便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应试, 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中成绩很好, 但走上工作岗位后, 搞发明创造与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出的学生差距很大, 没有创新意识, 这就是以教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在课堂上, 教师应放下“架子”, 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说一不二, 处于一种权威地位, 而应走到学生中间去, 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 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舞, 这样, 才能大大增进师生情感, 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愿意跟教师接近、跟教师学、听教师的话, 喜欢教师、尊重教师、信任教师,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推动音乐课程改革, 作为优秀的音乐教师, 我们要扔掉有色眼镜, 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 教师必须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学, 重新认识学生, 也要重新认识自己。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人无完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尤其是对那些“调皮生”, 我们不能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而应及时发现他们闪光的一面, 对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并用慈母般的爱心来呵护他们、鼓励他们、关心他们, 真正去了解他们, 理解他们, 和他们平等相处, 正面引导他们。而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 受到他人的尊重,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并在这种满足中增强自信。所以, 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 尊重他们学习方式的选择, 不能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 他们的兴趣会更浓厚, 从而更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之中。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2011新学期寄语下一篇:武汉大学硕士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