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4-05-07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篇1:《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罗斯,雷鸣,彭亮,曾清如

摘要:针对当代环境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本文联系实际精选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结合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更新知识,探讨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A187):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科学是一种多学科到跨学科的科学体系所组合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教育受到了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视,环境类专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导论》是高校环境科学和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所接触到的首门专业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理论铺垫和知识储备的作用,所承担的教学使命远远超出了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然而,随着环境理论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专业人才培训的需要。因此,开展此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并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岗位。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环境类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是认识极其模糊;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对就业前景不乐观,丧失奋斗目标等。《环境科学导论》作为面向环境专业开设的首门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性了解,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知识,以及环境防治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开探索环境保护领域的兴趣之门。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这门课程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而第一、第二学期则以基础课程为主,完全不开设环境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许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对环境科学专业了解甚少,对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目标、专业特点、前景及专业发展方向等感到困惑。因此,建议将《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便于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增加专业认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好地起到“引”和“导”的作用。此外,由于该课程属于导论性课程,讲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笼统,也不能过于复杂深入,避免重复后面课程的学习,这使得在学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困惑,本人认为对此课程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教学探索和改革非常有必要。

二、课程的内容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汲取了国内外很多教材的优点。当前,各高等院校选用的参考教材中,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培桐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知识体系脉络清晰,简明易懂。此书获得了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内容多。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要进行详细讲解,从条件、建模入手,逐步推出结果。在内容的系统性上要比较完备,能涵盖如今环境科学领域的水体、大气、土壤等方面,并兼顾有害、放射和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注重术语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的阐述;在深度上要掌握适中,毕竟《环境科学导论》会起到一个“概”或“导”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注重把握难易的程度,注重打好专业基础。

由于授课学时所限,不可能全部内容面面俱到,而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会系统讲解,也不宜做过多介绍,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详略选择,突出重点。例如:在大气环境部分,大气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等是本章节重点;水体的环境部分,重点内容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类型和常见的污染指标等相关专业术语,此外还包括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等;土壤部分中,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体系中的化学行为是讲授的重点。

2.更新知识,关注热点。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保留传统经典的内容,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补充更新现有的教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授课时,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来阐述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有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环保问题,同时给学生适当补充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指出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这样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趣味性和知识性,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用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溴代阻燃剂、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还有新兴的环境功能材料、污染控制技术等,都可从最新的国外学术杂志或者国际标准上摘录相关内容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这些热点问题的引入,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引发他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以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在授课模式上,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

1.重视案例教学。由于《环境科学导论》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单纯的讲述概念、原理,学生听起来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典型实证案例,是有效改进的方法之一。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角色,教师是策划者的角色,负责提出案例话题并且掌控具体实施结构,经过讨论和分析,达成一些共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尚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引导其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运用哪些方法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为通过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平时注意素材的搜集和筛选,使所选案例生动、典型、真实,能带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其进行思考。如在讲授“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时,可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诸如介绍古巴比伦文明、三北防护林和三江源保护工程;在讲解“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可以展示当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指导学生计算API的指数,讨论自己家乡的污染水平和特征污染物,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又如对“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特点及治理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和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等。同时,还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国家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的大型化生态工程,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明确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目标。此外,可以利用案例与就业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增强其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规划自身专业主攻发展的方向。

2.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科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气环境部分,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工厂的除尘装置,掌握四大类型除尘装置的构造原理、运行参数、设计规格等;水体环境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指导他们了解各级净化装置和具体污染指标的测定方法;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及人工湿地,加深对资源环境知识的理解;此外,可以组织各类环保活动,比如成立环保社团、设环保论坛等形式。各种不同的实践形式,使学生丰富、巩固了专业知识,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其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以上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总结或调查报告。

3.引入双语教学。实行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环境科学专业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同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教材的选择、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其改进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思路和意见。双语教学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期获得更加丰富系统的经验理论。

四、结论

环境科学是一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完善。对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变革探究,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学习热情,使其在环境保护的相关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上好这门课,要求教师们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对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控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教学任务和优化教学的效果。当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会进一步加强,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会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燕舞,王晓,乔启成“。 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理念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4(6)。

[2]杨迎春,刘盛余“。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

[3]丁文慈,胡劲召,陈文山。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18(1)

篇2:《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如今科学教育已从原来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的课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上。这标志着我国科学课程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带来新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这是指教与学的活动是在信息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平台、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创作实践等环节。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其教学模式一定是有所区别的。

1.多媒体平台环境下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形成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对知识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例如,学习相对运动时,给学生放映如下两组镜头:

(1)一辆在竖直下落的大雨中行驶的汽车,车内的乘客看到车窗玻璃上雨水的痕迹是斜向后的,而路旁的人看到的大雨是竖直下落的.同一时间与地点发生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的人看起来结果却不一样呢?

(2)坐在快速行驶的汽车里的人,把目光投向路面时,看到的路面是快速后退的。为什么静止的路面看起来会向后退呢?利用这两组镜头,再结合教师的巧妙设问,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相对运动的动机。

2.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应在一定情境中,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对知识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如:根据卤族元素知识和氧化还原知识。首先,确定学习主题——“海带中提取碘的探究学习”,教师再把搜集到的资源整合放在校园网FTP上,学生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工具,制定、写出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进度计划),并从FTP上获取资源,相互合作,展开有效的自主学习。

3.基于因特网的“T&W(Team&Website)”教学模式

T&W教学模式中“T&W”多元互动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定义:就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以小组团队为主要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专题网站或其它互动网站为依托,通过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开展多元化、个性化、跨时空的网上教学评价方式。

[1]其中,T和W是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两个核心要素,分别表示学习评价的团队(小组)(Team)和教学评价网站(Website),&表示And。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均可通过Intemet共享学习资源,互磋学习经验,展开小组学习竞赛,进行情感交流与研究合作。具体做法: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各成员交换电子邮件地址和网上通讯代码,共同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借助NetMeeting、IntemetPhone、ICQ、E-mail、ChatRoom、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开展有效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特点

初中科学,学生获取的是学科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知识,对这些知识采取探究教学,目的是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建构有意义的知识[2]。

1.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

在学生完成个体探究活动后,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小型的反馈汇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出各种与学生相应的电子版的针对性总结,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内容,从而使后继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

2.利用网络实施学生的互评

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利用传统的板书加口头语言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只能限于个别学生,而且这种评价也通常是单向评价。利用网络,我们可以设计出全员参与的双向评价教学过程。以网站为平台,所有同学都参与评价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与自己的评价者进行交流。

3.教师通过网络获取评价

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方式可以是: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网络电话,教学网站平台等。评价反馈的内容主要有,课题设计是否合理,开展难易程度,系统知识要求,课题探究进度等。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评价,收集学生的意见,想法,从而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改阶段性目标,真正形成双方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更好的开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和成绩。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的“游戏”教学设想

游戏是学生学习成长中极重要的一环;学生可借由游戏的过程来学习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寓教于乐”,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入学就可以获得一个“游戏”账号,科学课程游戏设置分三个阶段(类似网络游戏的“转生”),把初中科学课程基础知识分散到三个阶段里面去,知识点学习设置成游戏里的任务,实验探索设置成人物属性点数,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越多,完成的实验越多,虚拟人物的级别越高,属性越强。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意中就掌握了科学实验方法,和相关的科学知识,有这样的基础,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相信科学课程会成为所有学生最爱的学科,并且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科学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项华,郑彬.环球视点[J].北京,2007:35-39

篇3:《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 环境监测教学现状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制定监测方案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监测和分析污染物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掌握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内容。通过对湖北省各地方院校的调研, 环境监测课程实施现状如下:

(1) 课程体系:课程均由讲授和实验组成, 讲授32~48学时, 实验16~40学时。地方院校课程体系受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 尤其在实验设置方面更为明显。环境监测实验建设多投入小, 设置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且集中在指标检测分析, 大部分样品均在实验室配置, 较少涉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学生得不到监测方案制订、布点、采样和样品预处理等环节的锻炼, 造成教学与实际监测工作脱节[1]。 (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内容广泛, 学生均先修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学科, 多数院校使用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该教材分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等十个章节进行介绍, 内容繁多, 与先修课程内容有重复, 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突出本门课程对实际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 (3) 教学手段:多数院校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2]。但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环境监测教学建设举措

2.1 调整教学目标, 突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 培养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着重点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在制定课程目标时, 应从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发展为“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3],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标,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全过程的基本原理, 更应着重在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且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及工作态度。

2.2 以工作为导向, 融合双证书制度

地方院校可融合工作过程导向和“双证书”制度, 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工作方法和社会能力, 且学生在毕业时要求获得高等教育证书和相应职业技能证书 (如:水环境监测工) 。在环境监测教学中, 增加水环境监测工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实践内容、与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对比整合教学内容, 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

2.3 改革课程体系,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当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验, 从工作导向和职业证书方面考虑, 应增加课程实习的内容, 如企业顶岗实习、环境监测部门实习等, 还应减少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比例, 同时加大启发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保证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预处理、分析测试到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环境监测全过程均得到训练。

环境监测涉及知识面广, 随着国家相关环保政策、导则、标准不断更新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环境监测教材涉及十章内容, 与先修课程内容有所重复, 如教材编排的大量仪器原理与《仪器分析》重复, 各章节之间监测方案的制订、污染物的测定方面均有重复, 为在有限的学时内抓住重点,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以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为重点, 兼顾固体废物、土壤和物理污染监测, 其余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引入最新导则和标准、科技前沿知识、现代化监测手段等;与先修课程重复的内容原则上不讲, 可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做适当补充。

2.4 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活跃课堂

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使用渗透式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 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切实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渗透式教学:在日常教学中, 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 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环境监测相关的资料, 鼓励学生经常浏览国家环保部、各省市环保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实时数据发布系统等网站, 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关注环境质量状况, 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2) 案例教学[4]:采用案例教学, 例如“水和废水监测”教学可通过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质量分布图、年度环境质量报告、实时监测报告等形式突出国家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关注热点污染事件, 如广西龙江河镉污染、铬渣污染、儿童血铅超标、持续阴霾天气等, 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和影响, 以案例和课堂讨论的方式,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对环境污染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3) 情景教学:对某一综合性事件和问题, 学生分组担任不同的角色, 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陈述各组的观点, 教师帮助学生对问题逐个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 使学生对各岗位的职业技能有所掌握, 从中领会思路,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某一重大污染事件、地区和企业监测方案的制订等综合性问题可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

3 结论

环境监测课程改革通过转变观念突出重点, 着重培养职业素质, 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 优化教学手段等方法, 可为突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 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摘要:为突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 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应转变观念突出重点, 着重培养职业素质, 整合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手段, 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环境监测,地方院校,改革,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光虹, 刘欢, 邓超, 等.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5) :88-90.[1]刘光虹, 刘欢, 邓超, 等.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5) :88-90.

[2]蔡艳荣“.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7:76-77.[2]蔡艳荣“.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7:76-77.

[3]马武生, 于智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9) :18370-18371, 18375.[3]马武生, 于智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9) :18370-18371, 18375.

篇4: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一、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对计算机学科系统完整的概论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构建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方法论,培养计算思维;跟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研究性学习;对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掌握等。

根据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和自身的特点,计算机导论是将计算机主要专业课程进行浓缩简化,以计算机科学学科的特点、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内容涉及学生大学四年全部的专业核心课程,并涉及众多的计算机行业最新的概念、技术和方法,为学生描绘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蓝本,所以该课程对专业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然而,计算机导论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导论对计算机专业主要课程内容的浓缩和简化,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顾及面太多,教学操作上难以把握;第二,该课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安排没有经验的新教师讲授,使得教师过多注重教材的技术内容,导致计算机导论课程常常不能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第三,学生一般具有计算机使用能力,而对专业的知识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我国学者董荣胜提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科认知模型的构建,探索出从学科的思想、方法这个较高的层面讲授“计算机导论”课程。

本文主要从计算机导论课程地位和目标,讲什么,怎么讲,以及考核方法等角度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对该课程的重视,配备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讲授该课程。

二、计算机导论目标

计算机导论目标就是通过让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未来四年应学些什么,最关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系统讲解计算机学科的体系,让学生感受计算机是一本内容丰富、学科体系庞大完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魅力的学科,增强专业荣耀感和使命感。贯彻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了解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各个领域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这些领域的名词术语。

根据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了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面,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教育部对于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多次调整,专业数量在壓缩,而计算机专业恰恰相反,从计算机专业衍生的专业数量在上升。而且随着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分工越来越具体和细化,而为该行业培养人才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也该适应这个趋势,体现为计算机本科专业也将不断分化和细化,目前,软件项目管理也有望成为计算机学科下又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

三、计算机导论教什么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上首先是对计算机学科认知,然后是专业导学,构建计算机学科的科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方法。力求用朴素生动的教学技巧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不断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信心。

通过该课程学习,能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科领域清晰准确把握,能对计算机发展史上著名人物,著名事件了如指掌,能对目前计算机发展态势有很好的了解,并能初步探讨计算机发展方向。计算机导论课程对计算机专业新生肩负着这样的责任,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知道怎么学专业知识,培养计算机专业初步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四、计算机导论怎么教

我院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导论课程计划为24学时,在组织教学时,以普及化的讲座方式展开教学,进行讨论。对每一专题都从科学历史演变的角度,辩证地进行探讨,对涉及到的进入教材的每一技术和方法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讲解,让学生们体会这些技术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实践”;对讨论的计算机学科的每个知识领域,时刻体现出计算机学科的“抽象-理论-设计”的三种形态,将其贯穿始终。

在讲授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力戒将后续的专业课程进行简单缩减来讲授,而应采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讲解;第二,贯彻科学哲学思想,提倡让学生去思维、查资料,让计算机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成为学生熟知的朋友。

教学中要实事求是解答一些现实,甚至是尖锐问题。比如,计算机导论和非计算机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和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窘境问题;学生对理论的浮躁和不耐烦问题;来自社会、高年级学生、甚至一些知名人士的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而言辞偏颇的批评问题等。教师要对专业有足够的自信和威望,在学科和教学上积极研究和探索,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我们的学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专业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五、关于考核

课程考核是衡量课程学习效果的基本手段。计算机导论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教学效果很难立竿见影,难以通过目前的考试方式来测量。该课程选择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对大一学生来讲是一种新的考试方式,需要作好前期的指导工作,通过范文引导学生学习撰写规范,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方式表达思想,让学生学会检索文献,整理资料,初步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等,鼓励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鼓励“原创性”思想和语言,力戒照抄照搬。

现在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然而,在专业学习上,在诸如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时,却常常放不开,大段大段地摘抄网络和书本上的内容,见不到自己的“只言片语”。这需要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钻研去思考,逐步训练专业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的情况:一是学生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学科的框架,为今后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开阔了专业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一是学生对该课程毫无收获,且对其产生畏难心理,厌恶的情绪,严重影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同学克服种种困难,树立专业学习信心。

针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性质、内容、学生状况,需要配备高质量高素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该课程的主讲任务,真正实现将计算机专业新生引进计算机学科的大门。呼吁计算机专业对这一导引课程的重视,切实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2]华才健,张燕.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0,9(11):79-80.

[3]王文剑,李茹,吕国英.计算机导论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09-110.

[4]王昭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J].计算机教育,2008,(8):52-53.

篇5:飞机电气系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飞机电气系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飞机电气系统课程是民航电子电气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飞行员基础知识培训课程.首先,通过明确电气系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根据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实际教学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最后,根据目前教学相关问题, 提出相应的教改方向.

作 者:郑罡 陈卫 周洁敏  作者单位:郑罡,周洁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南京,210016)

陈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南京,210016;南京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5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飞机   电气系统   电子电气  

篇6: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探讨高等数学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时,要立足于效果检验、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同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内容 方式 检验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3-01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数学所带来的影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不仅仅只有理工类的学科增设了高等数学课程,现阶段文科专业也增设了高等数学课程,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最近这几年,虽然大部分的数学教育专家学者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数学改革与教育当中,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特别是针对一些普通的本科学校,其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很难推动不同学科的改革与数学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本人从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对高等数学教学课程进行概括,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几项想法。

1.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从课程内容展开分析研究,高等数学应当是一门学科系统,从教材编排展开分析研究,其注重理论周密性与知识的系统性,可是不同专业其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有差异的,同时国内教学不断深入创新,而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则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可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大部分老师一味突出数学知识体系的缜密性,其教学的内容都是不经过思考与划分的,同时有一些老师对于理论论证,公式推导十分酷爱,这也会导致其所教的理论与实际不符,同时还使学生学习更加吃力。

1.2目前高等职校所流行数学教学方式,生搬硬套的状况十分严重,其教学方式灵活性不强,趣味不足,教师不能够和学生有机地互动起来,其教学方式还是过去那种简单的黑板与粉笔的方式,并不能够把计算机多媒体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是依照过去那种方式,学生用笔在纸上做好再交给老师,老师对学生所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并且讲解。该种过去的作业方式也有相应的好处,可是因为题量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期限时间长,所以学生很难从作业当中获取有效的知识,同时其不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学习知识,而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下一轮学习的开展,从而给整个学习过程带来不良的影响。

2.对于高等数学教学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案

2.1专业不同,所以其课程内容对其数学的规定也不一样,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仅仅要解决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更要在教学当中把现代数学思维传授给学生。像化学、物理这些理科专业,在讲解时应该与实际例子相结合;而像工科等专业,应当在讲解时把一些复杂的推导抛弃,其计算方式应当用现代计算机来取代,并且对于一些没有多大用处的方法以及概念应当一一实行简略,如对极限展开论证只需要蜻蜓点水就可以了。

2.2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的内容繁多,而教学的课时少,这也就会造成一定的冲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教师很难把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这也导致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疯狂地加快教学速度;不能够把一些比较关键的内容详细地进行讲解,这很难提到应有的教学水准;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有效地进行互动与探讨,所以教学应当立足于现实,第一,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应当从旁给予指点,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欲望。再次,在数学教学当中应该巧妙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其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性与形象性极强的数学环境当中,可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教学的作用能够最大化,如讲解重积分、极限、定积分等,对切线的几何意义进行探讨,可以运用计算机把图形在极限的整个流程展示出来,能够让学生更快领悟到数学知识,而且在教学当中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过去的教学方式,媒体的教学方式应当也包括黑板,在课堂上多媒体很难取代教师所展现的个人魅力与影响力,传统的教学方式(黑板、粉笔)更易于介绍数学的技巧与方法,以及一些重要概念,而这能够很好地把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多媒体有机地融合,而对于作业,其应当包括一些课程的基础要点,而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应当提前布置一些能够突出素质教育的题型,学生可以通地独立思考或者自我学习来解决作业,也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手段,运用校园网来解决学生作业的上交、布置、解答等流程。诚然,不同的作业方式应当注重其灵活性,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科学情境创设实践探索

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教《瓶“吞”鸡蛋的秘密》时,教师先演示一个瓶“吞”鸡蛋实验,即把剥好的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卡在瓶口上并没有掉下去,这时教师将点燃的纸迅速放在瓶子里,然后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面,鸡蛋像是被谁施了魔法一样,突然掉了下去。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旧知识探求新知识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题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例如,在《导体、绝缘体、半导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电路板,紧接着提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变亮?”学生答:“用一根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利用游戏加深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教《怎样认出它们》一课时,在学习了用摸的方法认识东西之后,设计一个摸袋子游戏,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有铅笔、橡皮、糖、小刀、硬币、花生等东西,要求学生不准看,只能用手伸进去模,比一比谁摸出的东西最多,最后把东西倒出来看,究竟摸对多少,摸对了的同学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课的理解。

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

篇8:《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素材, 是一门课程的主体, 也是课程目标的载体。生命科学导论主要是针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而开设, 由于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基础知识不一致, 因此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基础性、系统性, 但更重要的是趣味性, 同时还要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在该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了探索:一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我们还未能做到按文、理科对学生进行分类。为避免出现文科学生听不懂, 理科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出现,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 由浅入深, 由窄到宽。具体主要包括:生命的基本组成、细胞、遗传及其分子基础、基因与基因工程、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等。二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是“生命科学导论”课生命力的体现。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 我们及时把它们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 如讲细胞这部分的内容时, 及时补充干细胞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知识点, 则把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系统生物学等最新成果补充进来。三是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色。建设一门体现上海海洋大学特点、符合学生需要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是本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初衷。水产、食品和海洋三大学科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以与现代生活特别是海洋、食品安全等问题密切相关、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展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述生态学部分时以日本福岛核辐射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为例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所学内容可使学生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进行正确必要的分析,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 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提高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的组成、细胞、代谢、遗传、分子生物学、进化、生态、健康与疾病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学内容跨度大、面广且不易深入。因此, 除采用板书、讲述、引导和启发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外, 我们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综合了音响、图像、动画、文本等多种效果, 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灵活、恰当地利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集于一体, 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既帮助教师假设良好的情境, 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如在学习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时, 除以文字描述外, 通过动画演示PCR反应的全过程, 使学生生动直观地看到微量的DNA如何在体外进行几何级别的扩增, 使学生愉快而迅速的接受这个概念, 且对它的印象历久弥新。此外, 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优秀科教片, 如BBC的discovery系列节目及美国国家地理节目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 开拓了学生视野。

三、转变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但在以大班上课的生命科学导论课堂上, 这一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出勤率低等问题。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几乎不做出任何明显的回应。这可能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课程内容有落差,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本就是抱着挣学分的目的, 对该课程不重视。为应对上述问题, 我们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生命科学导论课堂的吸引力, 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点时, 由热门电影《阿凡达》的片段引入克隆人, 学生兴趣深厚, 对克隆技术的相关内容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我们在教学中的调查显示, 60%以上的学生认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应以教学互动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 但仅有10%左右的学生愿意总是积极参与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这说明学生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 但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的问题。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 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共享成为可能, 也使得教学的过程完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提升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上海海洋大学校园网的EOL网格教学平台中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及学习指导等资源, 使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学习。在平台中设有讨论区, 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还给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高校生命科学导论或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及生命科学研究所或实验室的网站, 指导学生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及阅读生物学相关文献。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上网学习的需要, 也起到了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

四、关于建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一些思考

我校目前将《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全校本科生选修课程, 学生积极踊跃选课, 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作为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 它暴露出一些不足:学生多, 教师少;只有理论课, 没有实验课等。

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 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能力。鉴于每位教师自身研究方向的局限性, 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 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多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该团队中, 既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和专业素养丰厚的老教师, 也有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每位老师只讲授自己擅长的部分, 这不仅拓宽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 也可将教师自身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学术性, 也可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我们十分注重整个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培养。每位新教师每学期均需参加听课, 以从其他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汲取经验。此外, 还组织授课教师参加了《动物生理学》和《生命科学导论》等国家精品课程的培训,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 使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2. 关于实验课的思考。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 我校的生命科学导论还未开设实验课程。我们曾就该课程是否需要开设实验课进行调查, 95%的选课学生希望能开设实验课。在课堂讲授中介绍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重要的几项试验技术时, 同学们也表现出对生物学实验的强烈兴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实验课程, 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及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3. 关于考核方式的思考。

一直以来, 我们都在思考采取何种考核方式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 而且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该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的效果, 而不是考试成绩。我们采用理论考试和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试的方式采用开卷形式, 考试题目由客观题与主观题组成, 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规律的理解, 同时评价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由学生自己选择主题写一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文献综述, 但要求格式统一、规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 这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兴趣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可有效地防止抄袭, 督促学生培养对诚信的正确态度。

摘要: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 学习生命科学知识不仅是生物专业学生的需要, 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和探索, 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课开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

[2]吴春燕, 罗勤, 王玉凤, 周青春.师范院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5 (1) :32-34.

[3]张维杰.如何开好“现代生物学导论”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3) :33-34.

上一篇:案例库建设下一篇:贵州工业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