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古诗词的方法

2024-04-15

写古诗词的方法(精选9篇)

篇1:写古诗词的方法

自己写古诗的主要方法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

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

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

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平平仄仄平平仄(深居沃野枝繁茂),仄仄平平仄仄平(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平平平仄仄(本是同根同血脉),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何飒飒起风涛)。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平仄仄(岸边风拂柳),仄仄仄平平(雀跃树枝头)。仄仄平平仄(放鸭河中漾),平平仄仄平(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仄仄平平仄仄平(常使伊人费苦思)。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我),平平仄仄仄平平(松花江水洗胭脂)。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平(吟虹出远天),仄仄仄平平(兰水一诗泉)。仄仄平平仄(月带群星至),平平仄仄平(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阵狂飙如猛兽),平平仄仄仄平平(飞沙走石信天游)。平平仄仄平平仄(屋摧树倒禾苗折),仄仄平平仄仄平(暴戾人间万象蹂)。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仄(岭外音书断),平平仄仄平(经冬复历春)。平平平仄仄(近乡情更怯),仄仄仄平平(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仄仄平平仄仄平(行路方知蜀道难),平平仄仄仄平平(千篇斗酒海天宽)。平平仄仄平平仄(胸中日月吟风处),仄仄平平仄仄平(何止吴歌楚舞寒)。

碧波〃咏日

仄仄仄平平(宇宙现穹隆),平平仄仄平(金轮挂太空)。平平平仄仄(环球光耀彩),仄仄仄平平(万物显春荣)。

至于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碧波诗词读后感)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篇2:写古诗词的方法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初伏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苦行》

【唐】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夏夜苦热登西楼》

【唐】柳宗元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

【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

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

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夏日游晖上人房》

【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

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夏日》

【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

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丁督护歌》

【唐代】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篇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词仿写教学

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教学内容与学情,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之一。就本课内容来说,学生喜欢周杰伦的中国风歌词,同时对仿写古诗词又有畏难、抗拒等情绪。如何利用学生这种矛盾心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消除其畏难、抗拒情绪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学生喜欢的“穿越”为话题,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贴近生活、鲜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近课程内容。

具体来说,教学情境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课前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外国人创作并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寻寻觅觅》。让学生在陶醉中得到一种积极暗示:一个金发碧眼的没有中文基础的外国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当代少年,更有自身优势。新鲜的视听体验,打破了以往学习古诗词配古乐的沉闷,引起学生关注。第二层,上课之初,播放电视剧《宫》女主角穿越片段。引发问题:穿越是需要条件的,我们的诗词穿越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选择学生喜欢的电视剧片段,贴近学生生活,巧妙引入本课话题。第三层,利用多媒体播放学填宋词需要的五个条件:需要学过拼音、会背一点唐诗宋词、学过一点文言文、有一点想象力、智商70以上(正常人90以上)。这五个条件人人皆可达到,且有幽默感,能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三个情境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创设体现了对学习者中心地位的尊重。

建立学习资源库,支持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化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建构性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从班级集体学习走向协作、充满个性色彩的个性化学习。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资源呈现多样化:信息技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为一体,让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网络资源相互融合。课程资源的媒体构成也在发生变化,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特别是交互媒体、多媒体系统(多媒体学习包、计算机多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等)。本课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四个模块的学习资源。

1. 学习指导:填词秘籍

教师精选填词技巧,化繁为简,把复杂的填词技巧归结为“平仄、押韵和词谱格式”三步,用iebook软件把填词技巧制作成填词秘籍电子书作为上课课件(如图1),再利用电子教室的硬件映射功能,把填词秘籍输送到学生电脑上,学生可以在创作时随时翻阅。

2. 复习巩固:电脑通关游戏

教师制作针对本课内容的电脑通关游戏(如图2),代替传统的复习形式。该游戏一共有八关,题目围绕填词需要的三个技巧而出,学生必须每一关都回答正确才能通关。在语文课上玩电脑游戏,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利用电脑游戏的形式学习,寓教于乐,是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

3. 填词工具:诗词快车

学生使用网络上的“诗词快车”软件进行填词创作(如图3)。该软件整合了填词需要的知识,便于创作。创作界面中,左边是词牌库,任意选择词牌名即可选取词的平仄格式;中间为创作区;右边是韵脚库,任意选择韵脚,即可得到同韵脚的字库。有了该资源库的辅助,省去了大量翻印资料的程序,操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接受。

4. 创作辅助:电子学习辅助包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制作了电子学习辅助包(如图4)。该辅助包包含三个创作锦囊,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感觉无从下笔的学生,可以打开第一个锦囊,先从填字开始;词不达意的学生,可以调用“锦囊2”,进行选词或替换;创作没有韵味的学生,可以运用“锦囊3”进行调整。在这里,技术手段成了多样化学习的工具,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学习。

创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的学习反馈采用PPT形式,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词作进行编排,配图、配乐,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词作意境的鉴赏,同时利用图、音、文立体呈现的方式增进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作品如图5所示。

在单个的作品完成后,我们可以把学生作品汇集成电子书,进行学习网站成果展,便于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查看。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主导,侧重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采取的方式多是考试、测验、观察等。与传统方式不同,这种新型的学习反馈形式,体现了网络评价特征,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包括学习交互评价、资源利用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等,突破了传统纸质作业的形式,并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本课体现了三个教学重点:强调设计环境的改变,凸显教学设计时代变迁的显性特征;强调自主建构的学习理念,突出了设计理论基础的不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采用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技术资源支持、合作解决为基本策略的教学设计路径。

从教学的模式来看,本节课有了如下改变。

(1)教学目标:学习不仅是掌握课文知识,也突出了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培养,包括从各种文本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准确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整合信息的能力、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2)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和情境化,通过学习资源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寻找学习支撑。

(3)教学方式:重视数字化环境下交流、沟通、协作活动的能力,学习方式更强调主动、探究与协作。

(4)教学评价:学习评价从“甄别”走向“发展”,重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人人皆有兴趣点、发展点。

本课的设计,突破了叶澜教授曾说的“上课成了完成教案的过程,课堂成了教案剧,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和观众”的传统模式,真正指向信息化教学的“终端”——学生自主建构式学习。

篇4:写古诗词的方法

【关键词】诗歌;诵读;思考;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就像一位含蓄高贵的美人,总是以其凝练的语言传递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让学生能领悟到它独特的芬芳,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然后渐渐地了解它,和它产生心灵的对话,以至能进行批判性的鉴赏和创新解读,从而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起点也是终极目的。但在现实的古诗词教学中,这种目的很容易被人忽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为不利。古诗词教学容易走入三个误区:一用冷漠的逻辑演绎取代学生炽热的情感体验;二用刻板的考试模式遏制学生涌动的审美冲动;三用僵死单一的阐释替换学生多元灵动的解读。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能熟背每一句话,但很难流露出发自灵魂深处的感动;也许能熟记每一解题步骤,但很难理解情感的酸甜苦辣;也许能熟练地说出每一句话的含义,但却很难拥有创造性的审美经历。

一、在“读”中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有时候,我们的讲解是苍白的,就好像面对着一道美味佳肴,我们首先应该去品尝,感受其带给我们味觉的美好,然后才有可能去关注它的烹制方法、营养成分。而诵读就是让我们充分品尝“诗词”这份大餐的最好方法,它能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走进诗词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如学习杜甫《登高》一课时,正值秋风萧瑟之时,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千二百年前的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良好的情境,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二)寻觅“重读”,悟出情感

所谓“重读”,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为什么强调?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毫无疑问,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悟”呢?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概括这一句的主要内容。—描写了秋天长江边的景色;b.景色有什么特点?—悲凉、冷清;c.如何能看出景色的悲凉、冷清呢?—“急”“高”“哀”“清”“飞回”体现出来的。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推进,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到了第三个问题,学生便能顿悟:哦,“急”“高”“哀”“清”“飞回”一重读,悲凉的情感就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韵脚,体会转变

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常常通过韵脚的转变来改变情感。以李白《蜀道难》为例。第一段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领起,以“天”字起韵,至“连”字结束,连压五韵(iαn)。第一句总写蜀道的高危,突出蜀道的难行,奠定了全诗豪迈狂放的情感基调,接着用四韵八句写了蜀道的来历;然后换韵,以“川”字起韵,至“叹”字结束,连压四韵(uαn/αn),写蜀道的难行。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韵字开口度小、音阻大的易于表现凄婉之意;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含入声)合于悲抑之情。我们看到,这一段所压韵脚不单开口度较大,而且都是平声韵,所以要读出豪迈狂放之意、昂扬激越之情。在诵读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二、在“思”中加深领悟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早在20世纪40年代,罗农父先生在《国文教学经验谈》中指出:“只能了解,不能欣赏,那么读人家的作品,就只能懂得它的意义,还不能辨出它的风格的高卑和雅俗;自己写起来,也只能做到通的一步,还不能做到好的一步。”如果说“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个起点的话,那么“思”就是“荡开来”的一个关键步骤。能否在色彩绚丽的花儿中看见五颜六色的美,“思考”是加深领悟的原动力。

按照张炳隅先生的说法,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思考”指的是“思考”过程中接受美感的审美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此一层面的工作可简言为“对话”。如何构建富有张力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三种对话必不可少。

(一)构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诗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过程最首要的是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收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而诗歌教学应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课文,通过对话,进而领会课文内涵。如在教学《蝶恋花》一诗时,我提出:“明月不谙离别苦”这里为什么写“明月”而不是“残月”呢?于无疑处点疑,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抓住了“不谙”这个关键词,正是因为“明月”明亮、饱满,它才不会明白离别的悲凉和伤感。因此,适时、巧妙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情感,让学生和文本再一次的“亲密接触”,会大大深化阅读体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endprint

(二)构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最为重要,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会带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让课堂在动态美中生成。而现实中,很多无效提问不仅会框定学生的思维,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一位教师在讲《声声慢》时发问:“词人为什么寻觅?她丢失了什么?”“丈夫!”一位同学的大声抢答让教室里哗然一片。很显然这样的提问所引起的不假思索的回答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也破坏了学习氛围。所以,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场所,就要让课堂对话具有挑战性。只有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我提出:“这个钓鱼的老者在斜风细雨中为什么不回家?”(学生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结果怎么样?这位老者为什么“不须归”?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所以他不想回家。

师:是啊,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坐在小船上垂钓老者看到了——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看到了——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看到了——

生:斜风细雨。

师:如此迷人的景色,怪不得他不想回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生:因为他看到了河里的鳜鱼太肥美了,他想多钓一些回家,而且他还准备了箬笠和蓑衣,下雨天他也用不着急着回家。

新的课程期待老师的角色转换成导演,组织课堂教学,提示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不是放音机,学生也不是答录机。老师不是解惑人,而是摆渡人。构建好师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表达。

(三)构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方式去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因此,学生对文本意义思想感情的多元性必然会引起学生间认知经验、情感、智慧、灵性的碰撞,形成“矛盾”。让他们对话,让感性的同学尽情讲理,让感性的同学痛快的描绘。

例如在教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时,学生就对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诗人情感产生了争论。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旷达的人生观,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在“激烈”的“对话”中不仅认识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诗人形象,也完成了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读。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从内部打开是生命。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无疑是年轻的心灵所进行的一次次关于文本体悟、关于生命体验的对话,哪怕幼稚也无关紧要,他们定会慢慢成长,走向成熟。

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对话是发现真理、展示与把握意义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话才有创新。只有在对话中,在理解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整精神境遇的整合与共享中,才能超越功利性教育,才能扎根于人的生活境遇,追寻人生的意义,使精神获得有价值的生长,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写”中提升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阶段算是“入得去”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走得出”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历由感悟、思考,到深入思考,甚至到研究、批判的变化,以思维促写作,用文字来表达情思。

(一)艺术改写,锤炼语言

如在教《雨霖铃》时,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诗歌所描写的优美意境,演绎诗歌的情感。教《邶风·静女》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原诗基础上加以创新,把《邶风·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然后发表在班级博客上,全班一起分享几十个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有至纯唯美的爱情故事,也有故事新编搞笑版的爱情故事。

(二)多角探究,质疑批判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美在选词炼句,美在语言的豪迈,美在情感的奔放,美在侧面烘托,美在视点变化……在教李商隐的《锦瑟》时,可以让学生就诗歌的主旨展开探究,你倾向于“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哪种说法呢?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三)横纵联系,对比激趣

如在教完柳永的《雨霖铃》和晏殊的《蝶恋花》之后,我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离别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教完李清照的《声声慢》,引导学生阅读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例如《如梦令》《一剪梅》等,让学生自主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特点。

(四)巧用诗词,连缀美文

作文中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使文章语句意蕴十足,文采飞扬,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化底蕴和作文潜能,也能体现考生炼字达意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将不同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大致一致的诗句放在一起表达一个话题,不失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如高考作文《打一场母语保卫战》开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试问,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灵动的气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试问,哪一种语言有这样绚丽的色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试问,哪一种语言有这样恢宏的气势?

在这一开头巧用杜甫《绝句》以及《诗经·卫风·硕人》和曹操《观沧海》的诗句构筑反问及排比句式,指出汉语的灵动的气韵、绚丽的色彩和恢宏的气势,一气呵成,入题神速,引人注目。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而这样的“读、思、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读”中开启体验的大门,在“写”中提升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所读、所思、所写中逐渐领悟古代诗词的魅力,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创新认识,并在写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思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于学生长远需求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必将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朱月明.我怎样朗诵古诗词——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J].语文建设,2009(11).

[3]于亚善,李家珍.中学语文教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王凤瑜,女,中学一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高中语文教师。

篇5:写爱情的古诗词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可怜孤月夜,沧照客心愁。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

祇愁啼鸟别,恨送古人多。去后看明月,风光处处过。

一别行万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千里人归去,心画 【 疑为尽字】 一杯中。莫虑前途远,开坑 【 疑为帆字】 逐便风。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道别即须分,何劳说苦辛。牵牛石上过,不见有蹄痕。

一月三场战,曾无赏罚为。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注:眠字不韵,疑有误。原校改作「归」字,尚难确定。】

自入新丰市,唯闻旧酒香。抱琴酤一醉,尽日卧弯汤。

我有方寸心,无人堪共说。遣风吹却云,言向天边月。

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

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

龙门多贵客,出户是贤宾。今日归家去,将与贵人看。

天吞日月奣,五月已三龙。言身一寸谢,千里重会撞。 【注:末字疑应为「钟」字。】

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

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卖人看。

自从君别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还用几黄金。

念念催年促,由如少水如。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馀。

简介:

此名句摘自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不详。见载于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无名氏五言诗,第1642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1974-1978年间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无名氏五言诗,第1642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注释

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

3.休:停止

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

三、《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词句注释

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⑾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白话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四、《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白话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的游云遮住了那太阳,他乡的游子却并不想回还。

因想你使我变的忧伤消瘦,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简介

篇6:写大雪的古诗词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 一作: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望》

清代:洪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雪晴晚望》

唐代: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雪里梅花诗》

南北朝:阴铿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篇7:写友情的古诗词

2、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李端《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4、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6、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韩愈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8、一夜思量十年事,几人强健几人无。——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2、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4、君子与君子以同志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15、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交甘若醴。正人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16、乐莫乐兮新相知。

17、莫愁前路无良知,天下谁人不识君。

18、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驳。

19、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20、生无知心交,明珠空照乘。

21、世事现在辣酒酿,交友自古春云薄。

22、春草明年绿,天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3、国内存知已,天边若比邻。-(唐)王勃

2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晋)付玄

篇8:古诗词的备考方法

1. 心理上要重视

文言诗词的复习对学生来讲是极为费功夫的, 上百首古诗词集中在短短的时间里要做到熟记、默写无误, 并对诗词的意境加以揣摩品位, 虽说学生不是初学, 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初三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诗词我决定放弃, 因为背诵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但在试卷中却占不了几分, 得不偿失, 不如抽出时间来复习占分大、多的内容有利于中考……”相信这种心理在毕业班的学生中还是有代表性的, 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诗词量大、分值低的特点。但如果在备考中有这种心理, 中考注定失败。因为这类题目只要熟记, 会用, 其实难度不大。虽是几分, 但如果很顺利地拿下, 则会对后面阅读、作文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我复习的相当好, 题目不难。反之如果这种题目考试时都抓耳挠腮, 无把握, 肯定影响答题情绪。

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心理上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考试范围内的,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何况这种极易得分的题目。

2.了解题型的特点, 把握考试动向, 做到备考有的放矢

中考语文试题关于诗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默写, 其常见题型有:一.直接默写.试题提供上句或下句, 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部分。二.理解性默写。试题提供有关情境或提示课文相关内容。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内容。三.诗词鉴赏类题目。这是对前两种题型的进一步发挥。是对学生欣赏古诗词能力的考查。可以说, 这三种较为常见的题型正是新课程标准精神 (积累、运用并初步鉴赏) 的体现。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值得注意的是能力型题目有逐渐扩大趋势。

另外, 要求背诵、考查的都是诗词中的精华。尤其是其中的名句, 甚至超越了作者本人, 超越了时空限制。成为人们共同的思想财富。这些句子, 备考中要格外重视。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要想有新的突破, 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1.要端正复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阶段, 了解考试动向, 掌握技巧对提高复习效果很重要, 但同时也要端正复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有积极认真的态度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态度决定一切”, 在紧张的毕业复习阶段, 我们拥有积极认真的复习态度、心理上不要有丝毫放松, 同学们对复习的态度就是对中考、对自己前途的态度。

同时, 能养成的复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生。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全国各地对中考诗词默写类题型的分析上来看, 这类题目难度不大, 考的只是识记及简单的运用能力。但从近年来中考评卷情况来看, 实际得分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填空题评分要求严格, 大多数省市规定:有错别字、漏字、颠倒字句现象或写不出、留有空格, 该题不得分。这就是因为同学们在复习中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所致。大部分诗词以前都学过。有的学生一看很简单、面熟, 简单一背就过去了。孰不知真到考场上, 一拿起笔来背的、写的就面目全非了。如果在备考过程中能对自己可能写错、混淆的字动手写一写。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无论评分要求如何严格, 考场上也就不再犯难了。如果复习过程中偷懒, 是要付出代价的。中考可不要儿戏。

当然, 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勤动手, 如要答好鉴赏类题目, 平时复习中勤于思考、动脑的习惯不容忽视……若要有一好的结果, 每生的具体情况不同, 那因人而异, 但好的态度、好的习惯将终生受益。

2. 明确诗词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提高自己欣赏水平, 审美情趣才是最终目标。

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诗词目标的要求是这样的:“诵读古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 诗词积累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的提高。学生也更应清楚地认识到, 今天背诵的诗词并非仅仅应付考试, 更多的是它们将影响我们的一生一世。在中华诗词学会据新大纲编写的《古诗词名篇》一书序言中有李锐老师用自己亲历的这样一段话:

“关于自幼受诗词教育的影响, 可以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回忆20年代童年生活的诗作中, 有这样一首七绝:

心灵小小慕英雄, 四曲悲歌赞古风;

苏武牧羊易水别, 木兰织布满江红。

《苏武牧羊》《易水别》《木兰辞》《满江红》都是谱了曲的古诗词, 小学时音乐老师教唱的, 至今还背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孩子的心灵影响至深。我的一生, 从古诗词包括鲁迅的诗词中吸收的营养很多, 也可以说, 影响了自己的做人处世。”

从这一点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轻视古诗词的复习?何况随着品位情趣的提高, 作文水平自然也差不到哪去。这不也是间接地提高作文水平了吗?

篇9:写古诗词的方法

一、“凤凰”需“涅槃”,困境引生机

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遇,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课时量限制下的教学内容的考量。随着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课程课时量正不断在减少,古诗词教学更是“囫囵吞枣”,为了宝贵的课时量,语文教师往往采用“重串讲,轻吟诵”、“重传授,轻感悟”的模式去“灌溉式填鸭”。其次,教学及高考语文给予学生的负面暗示。在高考语文方面,高考作文规定作文形式为诗歌除外,高考诗歌鉴赏板块也不会出现课内诗词解读,以及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囫囵吞枣的现象,进而让学生产生了“学诗词无用论”的错误概念,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背诵古诗词上。最后,教师本身古诗词教学积极性的欠缺。教师觉得教诗词痛苦,将教学效果定位为只要大致了解大意会背会写即可,这样古诗词教学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状态。在此,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有所作为,不要被教材牵着走,要主动探索教材内容,主动思考教学困境,“凤凰”要“涅槃”,先得靠教师自救,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借以突破困境。一方面,要加强语文教师在诗词方面的涵养,先增加教师在吟诵、诗词仿写格律等“技术能量”。教师可以欣赏网络优秀的视频,如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六堂《吟诵课》,东南大学开设的《诗词格律与写作》,教师可先自我进修,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需求点”,探索学生“最爱”类诗词与“最痛”类诗词,可以将诗歌类型分为思乡类、惜别送别类、咏物类、咏史怀古类、爱情闺怨类等。

根据学生的“需求点”,节选不同类型诗词精华,收集成册,亦可把课内的诗词进行重新整合排练,不用按照单元或课本顺序来上,而是按照类型来上,这样学生会对诗词建立更深的链接。然后,注重诗词的实际运用,吟诵与仿写。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反复吟诵一类诗词,形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反复吟诵,让校园充满诗声,营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吟诵与诗词仿写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抑扬顿挫的诗词吟诵节奏促使学生更爱读,读了之后更有感觉去仿写,而古诗词仿写更是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让学生想要突破自己,追求更好的自我需求。最后,给予学生展现的平台。要对学生的习作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将学生优秀作品整理成刊,让学生的习作有机会像名人的诗作一样展现在更大更广的舞台之上。古诗词仿写,好比是一剂强心针,引来古诗词教学的生机,让高中的学生亲近古典诗词,仿写古典诗词,探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诗词底蕴。仿写有方法,“三步”来探路,古诗词配乐吟诵可以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古诗词仿写可以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但创作古诗词也不是无章可循,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三步骤”可以引领古诗词仿写教学。

第一步:吟诵经典诗词,仿写个性词作。

在吟诵的基础之上按照古人的格式仿写,换几个字或几个词就可以,亦或可以进行诗词改写,把原来的词改成五言或七言绝句或律诗,吟咏出有学生自己特色的诗词。“初探式微”阶段,要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敢于写,敢于说,对学生所有的诗词一对一进行教学。

在笔者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品出现“断层”现象,主要出现两类作品,第一类学生的作品:缺乏意象、意境,只有情感。如练涵彬同学的《思归》:“月满人未归,千里隔家人。不知母如何?只想早日归。”史添欢同学的《长相守》:“山一座,水一迢,身向东海那畔行,靠海浪声声。风一季,雨一场,梦往家乡身不行,不得闻千浪。”这些诗词虽然或缺乏意象或缺乏意境,但至少让学生知道原来古诗词创作也不难,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虽然这几首诗词都有不足之处,但至少学生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知道了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即使像第二首只是几个意象的叠加,但至少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意象都能用来形容悲伤之境,也是一种收获,有利于诗词中对意象的把握。第二类学生的作品就好一些,有意象与意境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如赖芳芳同学的《念乡》:“洞箫声已去,千里寄思寥。又至苍月晚,夜夜何时了。”俞先军同学的《离人泪》:“独上西楼莫观云,秋风一起便黄昏。梧桐叶落人不存,从此天涯是孤魂。”通过吟诵不同类型诗词,学生仿照古诗结构写诗词,无论这个诗词有无做到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学生作品中,教师会发现惊喜,如像第二类诗词的小诗人,他们不仅有创作的激情,而且很有才华,他们的才华可能在语文高考卷中无法呈现,但稍加点拨,或许可以在诗词创作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在做第一步时,无需畏首畏尾,要从学生的作品中去寻求答案。

第二步:吟诵同学习作,寻找情感源头。

第二步吟诵同学的作品,互相品评,去寻找触发自己创作的真正“源头”。在诗词创作之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会为写诗而写,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个人真正的所思所想,也不结合现在的生活实际,还停留在古代的生活场景之中。因此,这会造成两种现象,第一种是造成刻意模仿,甚至有的牵强附会,缺少意境;第二种无病呻吟,不能结合自己在当今的处境所思所想随意编造。

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设置相关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前期的作品印成诗刊,在同学中传阅,让学生吟诵同学的作品,寻找能体现真实情感的意象,把同学的作品改成一个故事,这就是意境的创设。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吟诵,看学生诗作是否符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当然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只要不一平到底即可,阅读《声律启蒙》,让以前的经典来指引我们注意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如赵青航的原作《无题》:“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不如意,想想家乡山河丽。成绩不好,仍需努力。”都是根据学生本人求学场景所写,但第三句和第五句“不如意”重复,学生互相品评修改后得:“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烦心溢,想想家乡山河丽。想要一切皆人意,而今壮士需努力。”但要注意的是,寻找情感源头时,要注意个别意向,有些意向是在改变的,如送别诗词中送别地点从“南浦”到现在的各种车站,从古人的“折柳送别”到现在的各种通讯工具的送别,从以前的“兰舟催发”的声音到现在的“各种车票”时刻表的方式变化等等,在学生寻找情感源头之时要注意现代人与古代人在意象、意境上选择的差异。

第三步:结合生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

第三步是为了让学生的诗作有进一步的变化,不再拘泥于古人的意境,老师还可以让古典诗词加入现代元素,让学生在仿写中寻求新的突破,勇于创新。如在创作咏史怀古诗时,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去联系古代历史,教师可以用视频、情节剧等营造出相关场景,用时事政治之景来铺陈意境,让学生深入其境去创作诗词。在创作羁旅思乡时,可以加入求学的辛酸,亦或歌咏家乡的美好,在创作爱情诗时,可以换红叶、红豆、鸿雁等为短信、微信、邮件等。总之,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悟生活实际,摆脱原来诗词意境结构的束缚,根据现实来进行创作。

当实践研究到了后期,学生的诗词创作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心中的故乡,去书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去抒发对时事政治的感悟。如黄欢欢同学表现校园生活的《思归》:

“暮色沉,铃声紧,踢踢踏踏为何来?校园行路声。

高中勤,大学梦,殷殷切切怎生系?学子莘莘情。

书香里,相作伴,寒窗为友三春秋,欢笑淡忧愁。

天海边,各零落,试问何日再重逢?记忆涌心头。”

陈云丹同学因马航失联事件而引发的《失》:“泰坦沉没人皆失,马航失联无从知。柔人岸上痛心扉,故人而今又何在?”郑励爽同学因韩国游轮侧翻而引发的《难》:“韩方游轮遇险难,船长弃客受法办。彻夜救援无疲惫,民众游行祈平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自我反思就是指学生把自己前后诗作的诗集进行情感思路、创作手法等反思与总结。相互反思就是对同学之间的习作再进行互相品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这之后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诗作与古人的诗作进行比较,进行再一步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扩大视野,浸润古典文化的目的。

二、高度与深度,两者皆可得

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表达和交流”,古诗词学习方法也有很多种,无外乎用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把握意向等手段来达到明晰诗词情感、手法、技巧等目的。而古诗词仿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自我情感的视角去通古代诗词人的情感体悟,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去对应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用“反弹琵琶”的形式去反向助力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如此一来,教师就不用费时费事去特意营造意境,学生自动自觉会代入“自我”去感知诗境,当然要让学生所作的诗词有“用武之地”,笔者是采用出诗刊及印诗词总集的形式纷发给本校各个学生,并把诗刊诗词寄到该县的诗社协会及教科研单位,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写诗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古诗词仿写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诗词吟诵与创作中获得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吟诵与仿写获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与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荷尔德林在《人,诗意地栖居》中提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尘世喧嚣,我们却总是要求学生不为这些俗世所扰而诗意阅读,诗意地栖居是多么的不容易,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已不能改变现有的社会,那就让我们教师为学生诗意的阅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机会。诗意的创作,执笔写出自己的诗句,吟诵诗词,爱上诗文,爱上语文,让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诗意中成长,让古典文化在诗意中滋养。

上一篇:修缮、装饰及其他零星建设工程管理办法下一篇:象山区新教师适岗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