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诗赠汪伦写作文

2024-04-11

用古诗赠汪伦写作文(精选6篇)

篇1:用古诗赠汪伦写作文

改写《赠汪伦》

汪伦对李白仰慕已久,这一天,终于鼓起勇气,给李白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李白这边打开邮箱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我这边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盼先生来赏花饮酒!

李白看了立刻披衣上马,直奔汪伦家乡。汪伦早在村边等候,见李白策马扬鞭飞奔而来喜得手舞足蹈。

进了家门,汪伦妻子父母早已备好茶饭,请李白上座。酒过三巡,李白问道:“老兄,哪儿您说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呢?我这一路上怎么没有见到?”汪伦脸上带着歉意说:“这……这个嘛,是这样的……请跟我来吧!”于是李白跟随汪伦来到院门外。汪伦手指前面一带碧水蓝天说:“其实这十里桃花,是十里之外的一个渡口,叫桃花渡:万家酒店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好啊,汪伦老兄,你竟敢欺骗我啊!”“要不是这样,您肯来吗?”

李白在汪伦住处逗留了几日,两个人流连山水,吟诗作赋,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但李白是个呆不住的人,有更美的风景在召唤他。这天,他决意离开。

为了避开汪伦的挽留,李白决定不辞而别,天还没亮,李白就来到桃花渡,踏上了一条等候在江边的客船。船夫撑起长篙,正要开船,忽然岸上传来洪亮的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带全家老小,正在为他踏歌送行。李白的眼泪自然流了下来。他向岸上使劲挥了挥手……

回到家,李白打开了电脑,见汪伦QQ上的头像是亮的,就把自己在船上酝酿而成的诗,发送了过去——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2:用古诗赠汪伦写作文

李白到那里一看,果然有很多桃花,汪伦带着村子里的人来迎接他,李白感激万分。

汪伦带着李白去参观,说:“我们村不仅有很多桃花,还有一个桃花潭,潭水很深,掉下去的话肯定会淹死的,所以你要小心。”李白说:“多谢提醒。”

李白说:“我明天要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李白说:“因为我有些事要做。”

篇3:用古诗赠汪伦写作文

关键词:望夫石,赠汪伦,春晓,回译,英译本,翻译

一、回译概述

近年来,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学者们对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回译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提高翻译质量中的作用经常被忽略。国内对回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回译看作是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这有利于鉴别古诗文英译本的质量。

(一)回译的概念

回译在英语中被称作back translation。Shuttleworth&Cowie(2004)在《翻译学词典》中指出,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贺显斌(2002)指出,回译的内涵取其字面意思,即将自己或他人的译文译成原文,以确定译作的质量。这就要求译成目的语的文字一定要让读者对原作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二)回译的作用

西方学者经常采用直译式的回译研究双语之间的结构和概念之间的差异,这说明,回译能够较好地检验译文的准确性,鉴别英译本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能提高译者的欣赏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英语选修6第2单元的阅读部分介绍了五种简单的英语诗歌形式,包括童谣、清单诗、五行诗、俳句和唐诗。其中提到,唐诗虽然不是传统的英语诗歌,但也被英语国家的人们所喜爱,许多唐诗还被翻译成英文,广为传诵。本文以古诗文为例,分析古诗文的英译本和回译。

二、从回译看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一)英译本句子成分残缺

语法问题是英语教师和学生较为注重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英译本能够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若其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的硬伤,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导致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影响英语的使用。比如,《望夫石》的原文:

教材中《望夫石》的英译本为: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望夫石》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她在此等候丈夫,江水滔滔不绝奔流。永不回首,变成石头。日复一日在山顶,风雨交替不停。行人若能回来,石头应能说话。

王建的《望夫石》歌颂了夫妻之间坚贞的爱情,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前四句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第五句体现了望夫石经久不变的品质,第六句对望夫石在丈夫归来后的场景展开想象。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苦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等待片段和自己的瞬时感受,然而却情意无穷,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英译本中我们发现,Never looking back,Transformed into stone均是非谓语句式,找不到相应的逻辑主语,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甚至形成误解。

(二)英译本与原文的语体色彩不一致

从语体色彩角度可以将汉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然而,英译本的古诗文翻译容易忽视汉语的语体色彩,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这种英译本虽然不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阅读,但违背了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回译可以检测出英译本质量的好坏。

我们从《望夫石》中可以感受到原诗语言简洁,口语色彩浓厚,但通过回译,我们发现原诗的口语色彩并没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反而用了一些比较正式、常用的词汇,如awaits,transformed,upon,utter等,使得整首诗的韵味与原文存在差异,不能真实并准确地反映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中《赠汪伦》的英译本为:

Presented to Wang Lun

I was about to sail away in a junk,

When suddenly I heard the sound of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bank.

It was you and your friends come to bid me farewell.

The Peach Flower Lake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But it cannot compare,

O Wang Lun,with the depth of your love for me.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赠汪伦》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我坐在平底船里正要启航,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岸上的跺脚声和歌声———那是你和你的朋友来送别我。桃花潭水有一千英寻深,但它不能与之相比,噢,汪伦,你对我的爱的深度。

李白的这首诗用词口语化,表达出汪伦对诗人恋恋不舍的真挚情感。通过回译不难发现,与原诗相比,英译本不仅没有忠实于原文,而且存在不通顺的现象,无法体现原诗的美。原诗中通俗易懂的口语色彩在英译本中荡然无存,而且英译本使用了多个生僻词或词义。例如,英译本把“舟”译成junk,这个词的基本词义是“垃圾、废弃物”,而不是“平底船”。英译本将“踏”字译成stamping,已经将原诗优雅的“踏歌”变成了“跺脚”,这明显是歪曲了原作者的意图。另外,英译本将“尺“译成fath om,而不用大家熟悉的meter或foot,更加脱离了原文的口语色彩。

(三)英译本的诗歌韵律与原文不一致

古诗文讲究韵律,强调诗文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性,要求诗文平声仄声交错进行,使诗文具有音乐性。某些古诗文还常常被后人写入歌曲中,可见古诗文韵律的重要性。然而,英译本中古诗文的韵律与原诗不同,通过回译,我们依然能够检测出英译本翻译的质量。比如在《望夫石》中,原诗押的是aabb韵,而英译本却以散体诗的形式出现,没有押韵,这不能不说是《望夫石》英译本中的一个遗憾。

另外,《赠汪伦》原诗为七言绝句,共计4行28个字,而英译本用了7行57个单词,且各行单词数和音节数也不一致,结构较为混乱,无法给人一种音韵美的感受。

(四)英译本存在漏译、加译、误译的现象

在英译本中经常出现加译、漏译和误译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对诗文的误解,进而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比如,古诗文《春晓》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春晓》的英译文为: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笔者对《春晓》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春天早晨醒来心情舒畅,在我周围处处鸟的鸣唱。但现在我记得夜晚,暴雨;奇怪这么多的花被摧残。

孟浩然的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虽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但纵观孟浩然这首诗的英译本,我们发现漏译、加译、误译现象严重。英译本中的第一句漏译了“不觉”,light-hearted属于加译,第二句中的round me和第三句中的I remember均属于加译,有画蛇添足之感,第四句“花落”被译成blossoms were broken,则属误译。

三、修改后的英译本和回译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网络资料后对上文所提到三首诗的英译本和回译进行修改。

(一)《望夫石》的英译文及回译

《望夫石》的英译文:

The Lone Stone

Where she’s waiting for her lover,

On and on flows the river.

Though having changed into a stone,

She never regretted standing there alone.

Day after day on the mountaintop,

It rained and blew without stop.

Should her lover return one day,

Many loving words might she say.

《望夫石》的回译:

等待爱人之地,

江水奔流不息。

虽已变成石头,

从不后悔独守。

日复一日山巅,

风雨从未间段。

有朝一日夫归,

绵绵情话诉谁?

首先,王建原诗中女子的形象虽然清晰,但无名无姓,所以笔者用she来指代她。第一行和第七行均用lover指代她的丈夫,既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体现了女子淡淡的哀怨。最后一句用loving words将原诗“石应语”具体化,体现女子对远行归来的丈夫诉不尽的绵绵爱意。

其次,笔者的英译本用词比较口语化,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如:waiting for,changed,rained,blew,without stop,say等。第一行用到地点状语从句;第三行用动词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表示让步;第四行使用动名词短语作宾语;最后两行省略了if的虚拟语气,形成倒装结构。译文中用到的语法和句型均属于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语法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巩固所学的英语语法基础知识。

(二)《赠汪伦》的英译文及回译

《赠汪伦》的英译文:

Presented to Wang Lun

On board Li Bai’s about to sail along,

When on shore echoes a farewell song.

Water in Taohua Pond isn’t so deep,

As the friendship with Wang Lun I keep.

《赠汪伦》的回译:

李白登船要航行,

岸上飘来送行声。

池水再深也不及,

汪伦和我的友谊。

在笔者的英译本中,虽然找不到原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但也用了相关联的On board,sail等词将其内涵体现了出来;echoes说明了送别之歌回荡于河岸,有空谷传响之意。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桃花潭水之深,但译者没必要把“千尺”翻译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去实地测量桃花潭的深度。另外,笔者直接选用Taohua Pond指“桃花潭”,比较符合地名英译的原则———音译加意译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受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教授翻译《三字经》的影响,笔者的英译本采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四行诗的长短与原诗相对较一致;另外,译文用词比较口语化,全诗仅用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句型be about to do...when和not so...as,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

(三)《春晓》的英译文和回译

《春晓》的英译文:

Spring Morning

Overslept is the spring morning,

Everywhere I heard birds singing.

Last night’s wind and showers,

Made fall too many flowers.

《春晓》的回译: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昨夜风和雨,

弄落花满地。

笔者对孟浩然的这首诗英译依然沿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译文既有节奏感,又押偶韵,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了出来。首先,笔者用overslept体现原诗的“不觉”,接下来,用一个带有固定搭配的完整句make sb.do sth.来翻译后两句,较为准确地表达了昨夜狂风暴雨后的“花落知多少”的情景。

三首诗的英译本使用的都是偶韵,与原诗相同,也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律诗韵式相同,学生背诵起来会很轻松。

四、提高教材中古诗文英译本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也会有所区别。作为承载主干知识的必修课本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选修课本,在古诗文的英译上要考虑学生的词汇水平,既要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即“意美”,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译文的“音美”和“形美”,进而产生模仿写作的冲动。这样,选材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那么,提高教材中古诗文的英译本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本功,注重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意义的差异,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或漏译、加译、误译等现象。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汉语诗歌中允许句子成分缺省,但英译本中应该补出缺省的成分。

其次,注重诗歌中的细节。译者往往在翻译时过多地注重句法和语法,而忽视诗歌中的很多细节,如音节的韵律和语体色彩等。

再次,译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注重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水平英语翻译人才的涌现,教材编辑通过广泛搜罗、大量查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成为可能。其实,译文不必胶柱鼓瑟,纤毫毕现,只要能将原诗的基本意思、语体色彩、节奏韵律体现出来,就是不错的译文。当然,若能通过回译检验,在“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达到或接近原诗的水平,自然就能被称为佳译。

参考文献

贺显斌.2002.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4).

篇4:赠汪伦的扩写作文

李白到那里一看,果然有良多桃花,汪伦带着村庄里的人来迎接他,李白感谢万分。

汪伦带着李白去参观,说:“咱们村不仅有许多桃花,还有一个桃花潭,潭水很深,掉下去的话确定会淹逝世的,所以你要警惕。”李白说:“多谢提示。”

李白说:“我来日要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李白说:“由于我有些事要做。”

第二天,李白不想惊扰乡亲们,就本人静静地走了,汪伦醒来没看到李白,就晓得李白悄悄地走了,汪伦就赶紧招集乡亲们去送李白。李白乘上船快走的时候,突然听到很多人一起走路的声音,他仰头一看,本来是汪伦来送我了,李白说:“就算桃花潭水再怎么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谊。”

李白乘上船当前,就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诗赠给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篇5:古诗《赠汪伦》

古诗《赠汪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10-10 9:53:24 文章来源: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小 作者:张剑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古诗《赠汪伦》。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二、解诗。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赠汪伦》》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 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三、了解诗的意思。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用“千尺深”的潭水,也比不上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有多深了。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两句诗连在一起,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解释?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如果„„就„„”,解释:如果„„就„„。

---------------------------

生:用上“即使„„也”解释:即使„„也„„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用写信邀请李白来家乡做客,接着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村民踏歌相送,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解释这两句,能不能表现李白此时激动的心情呢?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 那里比得上„„呢?

„„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这里用“夸张、比喻”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我们怎样读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篇6:赠汪伦古诗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上一篇:中医主治医师考试资料下一篇:初中数学基本定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