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2024-04-17

写描写夏天的古诗词(通用11篇)

篇1:写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Artsdome 汇编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葽: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篇2:写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

(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宋】范成大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

(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宋】曾几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乡村四月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宋】范成大喜晴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 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宋】杨万里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宋】客中初夏

司马光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曲院风荷

六月荷花香满湖,【清】陈 璨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红衣绿扇映清波。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宋】杨万里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明】施耐庵无名杂诗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初 夏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宋】朱淑真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唐】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宋】李清照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

篇3: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4: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小池》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

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两簌簌。

《夏花明》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江村》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幽居初夏》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夏夜追凉》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在微凉不是风。

《约客》

年代: 宋 作者: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篇5: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词

2、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杜甫《夏夜叹》

3、针线慵拈午梦长。——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风蒲猎猎小池塘。——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5、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王维《送康太守》

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7、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8、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元鹏《山中四咏》

9、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0、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1、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12、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3、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15、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陆游《幽居初夏》

1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7、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18、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19、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

20、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21、前后红幢绿盖随。——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22、一片笙歌醉里归。——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23、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24、河外孤城枕草莱,绝边风雨送愁来。——李梦阳《夏城坐雨》

25、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6、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7、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28、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敏《初夏游张园》

29、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苏轼《贺新郎·夏景》

30、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31、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3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34、拥红妆,翻翠盖,花影暗南浦。——高观国《祝英台近·荷花》

35、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36、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37、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张炎《疏影·咏荷叶》

38、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39、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40、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41、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42、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43、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4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45、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46、窣窣珠帘淡淡风,香里开尊俎。——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4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8、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欧阳炯《渔父·风浩寒溪照胆明》

49、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50、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51、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52、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53、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54、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徐夤《初夏戏题》

55、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司马光《客中初夏》

56、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5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9、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60、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商隐《晚晴》

6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6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篇6:有关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1、安得万里风,飘u吹我裳。――杜甫《夏夜叹》

2、渐困倚、孤眠清熟。――苏轼《贺新郎・夏景》

3、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杜甫《夏夜叹》

4、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5、独倚胡床酒初醒。――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7、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元鹏《山中四咏》

8、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张炎《疏影・咏荷叶》

9、茨茹荷叶认零星。――吴锡麒《临江仙・夜泊瓜洲》

10、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苏轼《浣溪沙》

11、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12、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沈约《咏新荷应诏》

13、阴阴夏木啭黄鹂。――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14、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6、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沈约《咏新荷应诏》

17、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18、别来虚遣思悠r。――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9、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20、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21、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22、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王守仁《春晴》

23、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25、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采莲曲》

26、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2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8、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29、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苏轼《贺新郎・夏景》

30、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31、酒盏旋将荷叶当。――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32、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33、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李梦阳《夏城坐雨》

34、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35、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白朴《得胜乐・夏》

36、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37、相偎伫立,牵惹叙衷肠。――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38、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39、慵窥往事,金锁小兰房。――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40、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幼卿《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41、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42、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43、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张《夏日题老将林亭》

44、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45、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46、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47、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赵汝《汉宫春・着破荷衣》

48、明镜盖红蕖,轩户临烟渚。――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49、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50、@@珠帘淡淡风,香里开尊俎。――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51、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欧阳炯《渔父・风浩寒溪照胆明》

5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53、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54、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55、携E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56、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57、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顾浮朵较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篇7:中国古诗中音乐描写的认知研究

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奇石瑰宝,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讲究艺术美。诗人词人们常常使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将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象写得有声有色,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借代和比喻

Lakoff (1987) 将比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的两个结构原则, 可见其对比喻和借代的认知作用的重视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三首“摹写声音至文”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的分析, 从认知的视角对其中关于声音部分的借代和比喻进行提炼和拓展, 并尝试概括出一些结论。

三、三部古典诗歌中的借代

(一) 部分代整体。

|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语言中频繁运用的借代原则,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称本体事物。

(二) 材质代整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句中“吴丝蜀桐”是吴地之丝, 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上等材料。“吴丝蜀桐”指箜篌选材的考究, 用高贵的发声体代指琴声的美妙, 写物即写人写声, 收到“一箭三雕”的功效。

1.零部件代整体 (形式代内容) 。“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二十三丝”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 胡乐也, 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 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 用两手齐奏, 俗谓之擘箜篌。”这里是用竖箜篌的二十三根弦代指箜篌, 进而暗指李凭弹奏箜篌的琴声;“丝篁”、“大弦”、“小弦”、“弦凝绝”、“四弦一声”都是用组成乐器的部分零件来代指乐器, 进而暗指用该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时粗时细, 错落有致, 时而激昂, 时而顿挫;而“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铁骑”和“刀枪”则是用铁蹄代指战马, 武器代指战争, 赋予诗句以质感和动态感。

2.典型动作代整个事件。“轻拢慢捻抹复挑” 中“拢”、“捻”、“抹”、“挑”, 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这里用典型动作代指歌女演奏琵琶动作连贯娴熟, 技法高超, 想必这样的一双巧手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曼妙无比;“湘娥啼竹素女愁”句, 据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 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 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作者由琴声的千回百转牵引出幽怨哀伤的愁绪, 借神话典故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加以描摹, 令人感同身受, 不禁动容。

(三) 景点代城市。

“十二门前融冷光”中的“十二门” 指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共十二门, 这里作者用城门代指整个长安城。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 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 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 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 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四) 典型代一般。

它反映的是我们惯于用某事物的典型成员指代同类事物中的其他非典型成员。原型论认为一个范畴由其典型成员及其他成员表现出来的与典型成员的家族相似性来界定。原型论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用典型来指代非典型。

这三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一原则的例句, 但他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变异模式, 即“神话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

1.神话传说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中的“紫皇”, 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人间的皇帝, 因其都在所辖地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琴声连天上的皇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动容, 极言琴声的美妙动听。

2.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中的“石破天惊”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非正常现象, 这里通过大胆想象, 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 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几句均写的是非正常现象, 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 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海中的“老鱼瘦蛟”们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 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 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多么强烈的反差, 不愧是“鬼才诗人”的手笔。正是通过对正常现象的非正常描写才使我们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震撼。

3.特征代本体。用某事物的特征来指代本体也很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记某物常常只会记住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 并用此来代表该物, 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句, 用水中常见的水波来代替水, 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鱼跳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的生动画面;再如《听颖师弹琴》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句的“浮云、柳絮”, 现实生活中, 我们论及一些飘忽不定的事物时经常会用到这两个词, 这句就是用它们来代指声音的飘渺轻灵。

四、这三部作品中的比喻

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这一比喻概念属于Lakoff&Johnson (1980) 所定义的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 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 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这一规则也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

(一) 琴声是自然界或人类熟悉的声音。这是最常见、最易想到的方法, 以声音写声音, 以常见、熟悉的声音写抽象、间接的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 琴声是玉石破碎声、男女情话声、禽鸟鸣叫声、布帛撕破声等各种自然界中的声音, 或我们概念中熟悉的声音, 使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想象到演奏时琴声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二) 琴声是各种流体。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基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凭自己的经验能够感知到琴声是连续的、波状的这一现象, 就像自然界中的各种流体一样, 如三首诗中“空山宁云颓不流”、“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句, 声音被投射到空中云朵的飘动、冰冷泉水的流滞、银瓶水浆的迸出上, 使声音可感可触, 极富动感。

(三) 琴声是物体间的撞击声。这一隐喻概念源于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形成的这一事实, 而在听音乐时我们也可以感知到音阶的跳动转换, 节奏的快慢起伏, 就像什么东西掉在一个面上又被不断弹起。如《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利用了我们的这个体验, 将琴声投射到大珠小珠上, 用珠子在玉盘上跳动的声音来喻音阶的跳动, 真是形象又别出心裁。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了借代和比喻的差异, 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三首经典诗歌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借代和比喻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出几点规则。

关键词: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谭学纯, 濮侃.沈孟璎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高远, 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7]. (唐) 杜佑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 (元) 李衎著, 吴庆峰, 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篇8: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1

1、《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6、《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7、《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2

1、《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池上早夏》「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5、《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7、《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8、《夏日游晖上人房》「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9、戴石屏的《夏吟》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晚晴》「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13、《夏夜叹》「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14、《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5、《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6、《夏日书怀寄道友》「唐」崔涂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

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

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

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17《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篇9:描写夏天的有名古诗词

夏天植物长得更茂盛了,树叶变成了深绿色,到处都郁郁葱葱的。花儿们也争奇斗艳,开得更鲜更艳了。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忙碌碌,为夏天增添了新的神韵。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早夏》

唐·钱起

楚狂身世恨情多,似病如忧正是魔。

花萼败春多寂寞,叶阴迎夏已清和。

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着紫罗。

军旅阅诗裁不得,可怜风景遣如何。

《初夏且幽庄》

唐·卢照邻

伺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卞哩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径塘。

钓诸青鬼没,才田白鸳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初夏》

唐·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

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戏题》

唐·徐夤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花明》

唐·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日》

唐·韦应物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篇10:写夏天的古诗词名句

2) 绿荷相倚满池塘。――顾浮队菝廊恕ごチ狈缢途把糁印

3)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4)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5)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韦应物《夏花明》

6) 娇痴不怕人猜。――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7)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白朴《天净沙・夏》

8)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杜甫《端午日赐衣》

9)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10)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1)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2)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3)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李商隐《赠荷花》

14)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15) 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16)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关汉卿《大德歌・夏》

17)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18)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19) 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白朴《得胜乐・夏》

20)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21)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2)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3)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24)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25)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26) 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赵汝《汉宫春・着破荷衣》

27) 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赵汝《汉宫春・着破荷衣》

28)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29)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m《孟夏》

30)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31)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32) 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幼卿《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33) 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柳永《送征衣・过韶阳》

34) 风s,波敛,团荷闪闪,珠倾露点。――孙光宪《河传・风s》

35)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36)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37)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38)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39)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40)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41) 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李《南乡子・乘彩舫》

42)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3)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44) 且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45)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46)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47)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48)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49)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50) 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顾浮朵较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51)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石屏《夏吟》

52)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53)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54)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5)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白居易《池上早夏》

篇11:写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诗词中的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严妆”,课后的注释是:“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教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她对婆婆一直孝顺尊重,也不会去做特意气婆婆这种村妇所为的不孝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地表现了刘兰芝性格中极其感人的一面,即刚毅与自尊。嫁得体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为“我”刘兰芝无才无德才被休的,实在是“君家妇难为”。既然我没有过错,那么为什么要狼狈逃窜呢?刘兰芝要让婆婆及婆婆的一家,还有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能看到她正如来的时候一样,从容自信,自尊自爱,不给自己,也不给娘家丢脸。一个梳妆的细节能这样生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作家的写作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诗歌在描写盛妆的过程中,还展现了一个更精彩的细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阳光初照的房间里,丈夫焦仲卿悲伤地坐在炕的另一边,一个被休弃即将回娘家的小媳妇刘兰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身上左比划右比划,几次三番的,这是何等催人泪下的场景!这表面平静重复的动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内心斗争!其一,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曾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处都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马上要离开了,自己是多么舍不得;其二,丈夫是很爱她的,想到就要和他离别了,心绪自然烦乱,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觉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意;其三,自己这样被打发回去了,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自己心里实在是不托底,妈妈也许还行,那个脾气秉性不太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吗?其四,憨厚孝顺的丈夫,能有办法争取到婆婆的同情,进而转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夫妻还有团圆的机会吗?其五,依据对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聪慧的刘兰芝心里早已判断出,此次一别,应该是再难登此门了。虽然新婚不久,兰芝对丈夫、对这个家的情感却是深厚的,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存有种种的幻想,这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她无法摆脱,烦恼无比,这一切外化出来,就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一个刚强又柔情的小媳妇形象,全在这“事事四五通”里鲜活起来了,仿佛我们就站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收拾完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这正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诗词中的细节就是这样,它常常含有丰富的意蕴,特别耐人寻味,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启迪,引人去探索。

诗词中精彩的细节,常能更生动地再现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还有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细节。当所有生存之门都被堵死之后,这个对爱情忠贞,对长辈孝顺,对丈夫留恋,才貌双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绝路。这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裙,就是收拢、拉紧自己的裙子;脱丝履,就是脱掉脚上丝绸做的鞋子。跳河之前,兰芝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呢?这个细节表现出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再婚仪式已经结束,刘兰芝已经进入洞房,此夜正是新婚之夜,男方又是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以想见,参加婚礼的亲朋有很多还没走,家丁仆人也不会少,眼见着新娘子这个时候往外跑,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喊追赶,身处深府大院之中,本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对,这样紧张慌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繁琐的动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兰芝下定决心,今夜必须死,决不能辜负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与其共死的承诺。

系紧裙子,一则不兜风不绊脚,跑起来快,也不容易被后面的人踩住,二则会挤出身上的空气,跳到水里的时候,裙子就不会散开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能减少整个身体在水中的浮力。同样,脱掉紧系在脚上的丝履,也是为了跑得快,又能减少下身的浮力,这样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更深,最终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抢救的机会,这个动机十分确凿地证明了,刘兰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绝不能被新婆家的人救起来。死,就死得彻底干净,死得有尊严。

刘兰芝对死竟然早就有着这样精细的考虑和准备,其死的决心真的是如铁一般。恰恰是从这赴死的细节里,一个光辉的形象站起来了:不为富贵引诱,不为权势胁迫,忠贞于爱情,坚守尊严。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浔阳江头,晚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别时,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时候,诗中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学时,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挖掘,还原琵琶女的现场心理。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这个细节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其一,“千呼万唤”,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实在是喜欢琵琶女的弹奏,听者很坚决,非听不可。这正反衬出了司马青衫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耳福倾听优美的音乐了,此刻正如饥似渴。这也很好地照应了后文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诗。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艺术是高超的。其二,这般的千呼万唤之后方才出来的琵琶女,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是演技不好,只能够弹奏好刚才的这支曲子呢,还是她颜值太低,怕吓跑了听众呢?这一切都令读者揣测不已,急于要阅读下去。其三,人都出来了,本应该大大方方地演奏曲子,为什么还要把脸半遮半掩上呢?这种似隐似现,朦朦胧胧,绝不是为了追求现场表演的特殊艺术效果,而是另有隐情。耳音很强的琵琶女很容易从谈吐判断出白居易一行人的身份。这个昔日“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大红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遇到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他会不会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一位五陵少年;他会不会是“钿头银篦击节碎”的一位粉丝;他会不会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一位发烧友;他会不会是……那时的我是风光无限,而此刻的我人老珠黄,孤独悲伤,一想到这里,她的心颤抖着,刚刚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马上被拉了回来,紧紧地遮挡住了自己的半边脸。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动着的是一个极其不平静的心。

在还原琵琶女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读者只有一次次精读文本,一步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这样的精彩细节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颗颗宝石,晶莹剔透,熠熠闪光。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捡拾这些宝石,错过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好机会。

精彩的细节还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诗词的深刻主题。

选在《高中语文4》第二单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似随笔而至、平凡普通的两句词,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把吴钩看了”这一细节里,显然有这样的几个意思,一是,表明武器已经拿在手里,意味着早已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出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选的是吴钩拿在手里,这锋利无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敌人于死地。其无比坚定的决心,其战之必胜的信念都在尖锐的刀刃上闪闪发光。三是,形象地表现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无数次地凝视宝剑,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敌人拼杀的昂扬士气和饱满的斗志。

而“栏杆拍遍”,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处的栏杆是建康赏心亭高处的栏杆,站在这样的栏杆旁边,遥望自己的故乡,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此刻美丽的家乡,正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着,亲人们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为儿子,作为一名军人,他就感到了无比耻辱,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个备受折磨的热血军人,就像疯了一样,双手猛击这些栏杆,一遍又一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但朝廷无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无心北上抗金。万般无奈,他徒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倾洒。那啪啪的拍击声,就是心肝撕裂而喷血的声音。

尽管作者在全词中,运用了点染、陪衬、借景抒情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但是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仅仅9个字,一位拔剑四顾心怆然的悲情英雄一下子就站在了读者面前;仅仅两个小细节,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全词的深刻主题:时光流逝,生命空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2018年修订)-国家规范性文件下一篇:5·4李书记讲话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