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玫瑰的古诗

2024-04-12

写玫瑰的古诗(通用14篇)

篇1:写玫瑰的古诗

描写玫瑰花的古诗

(第一首)

技插早春初恋圃,单生柄短夏才开。

叶纹深皱无光泽,刺密玫瑰有影栽。

香白浓馨高贵态,色红粉丽爱情来。

芳芬甘美令人爽,成礼之前百朵媒。

(第二首)

物华天宝足流连,咫尺楼台别有天。

几历霜寒摧未折,悄迎日暖展新妍。

娇颜乍现争趋慕,佛肚能容任苦煎。

丽质神奇谁赠与?飞沙广漠是前缘。

(第三首)

无垠蓝天散馨芳,浪漫宝贝泛橙光。

安琪儿奇裁锦蒂,艾米丽靓凝馨香。

鹤啼嫣媚翠声远,风拂玫瑰摇蕊黄,

篱深更驱轻霭尽,几枝艳曳出萧墙。

(第四首)

或浓或淡自林芬,馥郁三千最数君。

不若他花随意采,当留刺骨怕心焚。

常多雅趣添香茗,每遇痴人幻彩云。

为表赤诚何所顾,一朝拜倒石榴裙。

(第五首)

东风破蕊旧山家,细拾芳英赏物华。

数朵折来簪翠帽,一枝开处吐红霞。

蜂衔粉去花心静,袖带香归暮影斜。

不负玫瑰春事约,年年此日总看花。

(第六首)

馨香万里醉西东,色格无关月季同。

艳绽芳华春永驻,娇揉伉俪爱常融。

冰心圣洁联秋露,碧血和平免角弓。

带刺携芒蛇鼠惧,灵芝伴绘白蓝红。

(第七首)

初开刺绕枝,风剪寄相思。

院里胭脂色,桥头粉黛姿。

蔷薇魂醉梦,月季魄生诗。

入韵含香露,藏情赠旧知。

(第八首)

相依墙角满庭芳,丽影清姿着盛装。

篱下蝶知千种好,风前蜂解万般香。

几多鸾凤托情醉,无数鸳鸯寄意长。

最怕春山花落幕,飘零远逝梦黄粱。

(第九首)

平生常忆醉中花,残月如霜对眸开。

皎色常侪双鬓老,靥姿恰似指纤裁。

听风有曲娜音碎,啜酒羞喃跄步开。

不敢欺她插画圃,但抒逸悦赏高台。

(第十首)

仙姿佚质下瑶台,鬓影衣香夜袭来。

疑是蔷薇伊甸种,实为月季孟婆栽。

芳菲透过重重刺,血泪殷勤瓣瓣开。

试问世间摘花客,心襟忍绣岂无猜?

篇2:写玫瑰的古诗

春暖花开日子里,人们心情也自然好。我也不例外,今天是星期天,就和妈妈一起去公园赏花了。

一踏进公园,就看到琳琅满目花朵。最耀眼要数那玫瑰花了,红、白、蓝……仔细观察了玫瑰花,发现它茎上有刺,是防止害虫吃到花。花海里还有些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快要破裂似。如果把眼前那么大片玫瑰花看成一大幅活画,那画家本领可真了不起。我站那就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玫瑰花,微风吹过来,“我”就好象在跳舞。心情轻松,感觉身体都要飘起来了。太享受了!

妈妈过来叫了我下,我才想起来我不是玫瑰花。

篇3:写玫瑰的古诗

基于笔者对诗歌教学的感悟和思考,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为例, 就如何让古诗教学衍生出美感, 亮出古诗迷人风姿的问题, 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入情

语文学习需要情境化、情感化, “情感就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情境化的背景中, 教师能够更好地推进诗歌的教学, 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师生双方都会在诗歌的国度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和心灵的洗礼。创造诗歌情境, 要注意勿将诗歌复杂的背景简单化, 我们可以深情款款地抒情, 可以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 也可以慷慨激昂地议论陈述相对应的诗歌。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历史, 走进诗人内心, 感受特定历史时代作者的切实感受, 和他们隔空对话, 引发情感共鸣, 这样, 理解、感悟自然深刻了。

二、重组

这里的重组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多篇目重新编排整合, 比较阅读;二是古诗今译, 理解化用。

将现代文本置于历史文本中去解读, 才能显示出其厚重;历史文本需要与现代文本相联系, 才能显示出其深度。实际上, 我们可以把主题相同、主旨相近的古体诗歌放在一起教学, 放在一起教学的一篇或多篇诗歌也绝非限于课内, 限于同部教材, 限于古体诗歌。做好比较阅读, 建立在对所教诗文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更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较为宽泛的知识面作为支撑, 以精心的准备作为必要条件。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杜甫的《望岳》, 因为都有着积极的哲学意义、进取向上的精神, 从而可以放在一起赏读。王诗与杜诗同在一册书中, 这是一个简单的整合, 通过比较阅读, 学生将对诗情理解得更深, 记得更为牢固。

现代文亦可与古诗相映成辉。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 我们可取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拓展阅读, 联类比照, 以诗教诗, 拓宽学路。

至于古诗今译, 也是“重组”的方法, 即把古代诗歌译为现代文。古诗今译, 可以给学生一个兴奋点, 使其跃跃欲试, 定要自己先明白诗情;可以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话语, 使其收获成功感, 定使其饱览诗歌丰富的“意”。

除此之外, 将古诗改写, 或趣味性地将某些诗歌断断句读, 同样会令诗歌教学在学生心中弹奏出叮咚的“乐章”。如杜牧《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读做小令, 则为“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读成短剧, 则为“清明时节 (时间) , 雨纷纷 (背景) , 路上 (地点) , 行人欲断魂 (人物, 神态) 。借问酒家何处有? (对白) 牧童 (人物) 遥指 (动作) , 杏花村 (远景) 。”传统在这里升华, 文化在这里创新, 情趣盎然, 勾起了学生对诗歌的无限思量。

三、诵读

诗歌教学除了在情感上“入情”, 在教学内容上重组之外, 还应该重视朗诵方法的指导。

诗词具有音韵美, 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可以轻松, 可以欢快, 可以凝重舒缓, 可以急促昂扬。因此, 阅读诗歌, 需要吟哦。吟哦诵读得好了, 诗歌教学事半功倍, 学生也易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唐江澎老师所倡导的“心悟口诵”即同此理。

对于诗歌的朗诵, 不应该千人一面, 学生在揣摩好语言后, 能读出自己的体验才是最可喜的, 最值得肯定的。“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一次次地诵读, 一次次地品味, 好像一杯浓醇的茶, 愈品愈香。在诵读上, 我们教师应该向古代的“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的夫子们学习, 向孙道临等诗歌朗诵名家学习, 用心诵读, 以情感染学生, 师生共同徜徉在诗歌的课堂里。

余映潮老师曾将板块教学模式用在了诗歌上, 即一诗四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整堂课围绕一个“读”字进行, 简洁而不失细腻。笔者仿照此法, 曾以八年级上《泊秦淮》一诗为例尝试教学。“夜……秦淮河畔。水声浪里, 欢歌声阵阵。昏黄的灯光潜入烟雾的缝隙, 和昏黄的月色混合得不相分明……”这是我对《泊秦淮》的译读。同前文所讲韩军老师一样, 我将此段文字放在较前的环节, 以此让学生感受幽婉迷蒙的诗歌意境, 如此更容易吟读, 可以更快地背读。学生在短短三分钟内, 大都可以将此诗背诵完整。而“说读”, 学生们在尝试译读后, 在互相交流—再构思—再修饰的基础上, 将心中所想付诸笔端。可想而知, 学生文思如泉涌, 出笔成章, 而且有的章法、文采颇为高妙。

篇4:写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并不难

首先,你要选择不明白的诗句,然后通过询问师长、上网查阅,或者翻阅资料等途径去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

其次,要把研究的结果详细地写出来。如诗句的作者、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思想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内容,你必须介绍清楚。

当然,你还可以写一写诗人的人生背景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桐同学写的研究报告吧!

关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研究报告

王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谁的诗句?怎么这样陌生?于是,我问了爷爷,并上网查看了详细内容,现在终于明白了。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全诗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是唐朝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在树上饮着清露,响亮地鸣叫,因为所在的位置高,声音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传送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秋风传送的。诗人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居高”的缘故,他是想借蝉鸣来说明一个真理:一个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功成名就。

篇5:写玫瑰的作文

“哇,多漂亮的玫瑰啊!”看着花店自行车上一束束娇艳的红玫瑰,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俯了过来。正在买菜的妈妈喊:“好,好,马上买!”既然我妈已经开口了,我就毫不客气地去找玫瑰,挑了几朵最艳丽的红玫瑰。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闻到了一股清香。低头一看,手中的玫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不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红色的玫瑰在嫩绿色的叶子衬托下更加美丽。

我好像觉得自己像一朵艳丽的玫瑰,种在大花园里,每天都有人来给我们浇水。是那些人把我浇灌得如此美丽——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闭上眼睛,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大花园里,周围有花鸟在歌唱,有嬉戏。一只蜜蜂落在我的花蕾上。一开始,它是爬到芽上的。突然,它好像发现了什么。它翘起背,低下头,一头扎进花蕾的裂缝里。它似乎下定决心要把花里的蜂蜜全部吸干。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什么都没发生,让我很焦虑。我低下头,蜜蜂再也没有伸出头来。不知道是不是喝醉了?还是睡着了?

篇6:写玫瑰的作文

说起她,我的思绪被扯得扯得很远,很远------,其实,我家的阳台上就有两株小巧玲珑,芳香四溢的玫瑰花。一株是白色的,看着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去抚摸她,另一株是粉红色的,迷人可爱。它们的茎上长有许多小刺,可别小看了它们,如果想把花儿摘下来,它们就会像握着长矛的卫士一样,扎得你火辣辣地疼。再来说说叶子吧!叶子只有手指大小,边缘有小小的锯齿,在春天颜色很嫩,夏天就变深了成为了碧绿和墨绿色,而秋天绿色渐渐褪去了,成为金黄色,到了冬天就会全落下了。玫瑰花的花瓣不是叠在一块儿的,而是一层层包住的。含苞欲放时,她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一副柔弱的样子,而开放时,她开得热情而又奔放,却从不缺乏内涵,令人特别喜爱。

玫瑰花还可以制成玫瑰香精等美容品,如果我是玫瑰花,生时风风光光,死也能造福人类,何乐而不为呢?

篇7:写玫瑰的作文

我在小区的花园里找到了几株玫瑰,就在我家小院的花坛上挖好坑把花苗种好,我细心地给玫瑰浇水、松土、拔草。

过了些日子,玫瑰慢慢的抽出了许多嫩嫩的新芽,又过了一段时间,每一枝花尖上都起了一个小小的花骨朵儿,

我和姐姐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个,我们高兴极了。对它的照顾也更加细心了,花骨朵也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渐渐的长大了,

看得出来花是粉红色的,我每一天都在观察着它的变化,慢慢地,那些花骨朵张开了花瓣,争先恐后地开了,漂亮极了。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篇8: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词仿写教学

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教学内容与学情,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之一。就本课内容来说,学生喜欢周杰伦的中国风歌词,同时对仿写古诗词又有畏难、抗拒等情绪。如何利用学生这种矛盾心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消除其畏难、抗拒情绪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学生喜欢的“穿越”为话题,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贴近生活、鲜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近课程内容。

具体来说,教学情境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课前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外国人创作并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寻寻觅觅》。让学生在陶醉中得到一种积极暗示:一个金发碧眼的没有中文基础的外国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当代少年,更有自身优势。新鲜的视听体验,打破了以往学习古诗词配古乐的沉闷,引起学生关注。第二层,上课之初,播放电视剧《宫》女主角穿越片段。引发问题:穿越是需要条件的,我们的诗词穿越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选择学生喜欢的电视剧片段,贴近学生生活,巧妙引入本课话题。第三层,利用多媒体播放学填宋词需要的五个条件:需要学过拼音、会背一点唐诗宋词、学过一点文言文、有一点想象力、智商70以上(正常人90以上)。这五个条件人人皆可达到,且有幽默感,能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三个情境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创设体现了对学习者中心地位的尊重。

建立学习资源库,支持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化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建构性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从班级集体学习走向协作、充满个性色彩的个性化学习。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资源呈现多样化:信息技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为一体,让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网络资源相互融合。课程资源的媒体构成也在发生变化,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特别是交互媒体、多媒体系统(多媒体学习包、计算机多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等)。本课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四个模块的学习资源。

1. 学习指导:填词秘籍

教师精选填词技巧,化繁为简,把复杂的填词技巧归结为“平仄、押韵和词谱格式”三步,用iebook软件把填词技巧制作成填词秘籍电子书作为上课课件(如图1),再利用电子教室的硬件映射功能,把填词秘籍输送到学生电脑上,学生可以在创作时随时翻阅。

2. 复习巩固:电脑通关游戏

教师制作针对本课内容的电脑通关游戏(如图2),代替传统的复习形式。该游戏一共有八关,题目围绕填词需要的三个技巧而出,学生必须每一关都回答正确才能通关。在语文课上玩电脑游戏,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利用电脑游戏的形式学习,寓教于乐,是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

3. 填词工具:诗词快车

学生使用网络上的“诗词快车”软件进行填词创作(如图3)。该软件整合了填词需要的知识,便于创作。创作界面中,左边是词牌库,任意选择词牌名即可选取词的平仄格式;中间为创作区;右边是韵脚库,任意选择韵脚,即可得到同韵脚的字库。有了该资源库的辅助,省去了大量翻印资料的程序,操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接受。

4. 创作辅助:电子学习辅助包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制作了电子学习辅助包(如图4)。该辅助包包含三个创作锦囊,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感觉无从下笔的学生,可以打开第一个锦囊,先从填字开始;词不达意的学生,可以调用“锦囊2”,进行选词或替换;创作没有韵味的学生,可以运用“锦囊3”进行调整。在这里,技术手段成了多样化学习的工具,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学习。

创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的学习反馈采用PPT形式,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词作进行编排,配图、配乐,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词作意境的鉴赏,同时利用图、音、文立体呈现的方式增进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作品如图5所示。

在单个的作品完成后,我们可以把学生作品汇集成电子书,进行学习网站成果展,便于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查看。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主导,侧重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采取的方式多是考试、测验、观察等。与传统方式不同,这种新型的学习反馈形式,体现了网络评价特征,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包括学习交互评价、资源利用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等,突破了传统纸质作业的形式,并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本课体现了三个教学重点:强调设计环境的改变,凸显教学设计时代变迁的显性特征;强调自主建构的学习理念,突出了设计理论基础的不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采用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技术资源支持、合作解决为基本策略的教学设计路径。

从教学的模式来看,本节课有了如下改变。

(1)教学目标:学习不仅是掌握课文知识,也突出了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培养,包括从各种文本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准确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整合信息的能力、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2)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和情境化,通过学习资源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寻找学习支撑。

(3)教学方式:重视数字化环境下交流、沟通、协作活动的能力,学习方式更强调主动、探究与协作。

(4)教学评价:学习评价从“甄别”走向“发展”,重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人人皆有兴趣点、发展点。

本课的设计,突破了叶澜教授曾说的“上课成了完成教案的过程,课堂成了教案剧,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和观众”的传统模式,真正指向信息化教学的“终端”——学生自主建构式学习。

篇9:“三步法”扩写古诗词名句

例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不改变原词意境。

答题分析:

1. 还原情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共才七个字,乍一看,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要求扩写的诗词名句一般都出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课本,题目本身已经给了同学们解题的隐性已知条件——诗句的情境因素。

做题时首先应该还原诗句的情境,通过回忆全诗或全词弄清该情境包含的三项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就可以确定解题的切入点,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扩写了。

此外,还原情境还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比如,有的同学把“杨柳岸”扩写得春光旖旎、春意盎然,如果在还原情境时,想到词中写的是深秋清晨的景物,就能避免这样的失误了。

本题在还原情境后可得出如下结果:时间——深秋清晨;地点——某个泊船的渡口;人物——离别情人的“愁人”。

2. 构设画境

古诗词中的很多名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等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杨柳岸,晓风残月”虽仅七字,但七字中包含一近一远两个画面,极有层次,且符合情理。作者由近及远,先描摹岸边“杨柳”,后绘写天际“残月”,完全符合人视物的顺序及习惯。

扩写时,应充分尊重作者的构设,将画面一个个有序展开,突出景物描写的顺序感、方位感、画面感。依据作者思路来布设写景的顺序和画面,不仅可以减少答题构思的时间,而且能使答题更准确更到位。

3. 表现意境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要使诗歌有意境,就要在诗中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而扩写题往往都有“不得改变原诗(词)意境”的要求,因而首先要体会原诗所蕴涵的感情,然后将这种感情融入扩写中。原诗感情为悲;扩写文字感情即定调为悲;原诗感情为喜,扩写即定调为喜,二者绝对不能冲突、矛盾。

对例题,同学们应该细心体会“残”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挖掘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愫,并在扩写中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 秋日清晨的寒意,唤醒了因畅饮离情而酩酊的词人。渡口已不是昨日的渡口,情人的身影也早已不见。杨柳依旧是昨日的杨柳,只是少了被柳枝牵萦的裙裾。飘零的衰黄柳叶,带着如泪的清露,沾上词人的衣襟,也沾上词人的心魂。晓风微起,似纤纤玉手分开密密的柳烟,一弓残月映入词人的眼帘。那是离人苍白的面容和孤寂的眼?

篇10:写玫瑰花的作文

不知什么时候,玫瑰成了爱情的代名词!有玫瑰的地方就有恋人!玫瑰特有的香味给予恋人无限的回味!

在中世纪的欧洲,玫瑰代表着神灵的方向,她是那般神秘!可今天为何演变成爱情的象征我们不得而知!玫瑰为世代人们传递着爱情,她的贡献有谁能说的清楚,有些自以为知晓玫瑰花语的人们总要高呼:什么玫瑰,庸俗!庸俗?何以得知!难道玫瑰为人们承载太多的爱情换来的就是一句庸俗?

不管陶渊明独爱菊,李唐人独爱牡丹,还是周敦颐独爱莲,我始终不逾的爱着玫瑰!她的品格才是最高贵的!竞百花,却依然拥有那份淡淡的幽香;传递着哪怕最低劣的爱情,却依然保持那份高贵;被人们四处传递却依然秉着谦恭而含蓄的直至枯萎!如果她的花瓣被恶意掰开,不出一天她就将死去,因为她要保持那份谦恭,保护自己的那种高贵不被尘世的污秽玷辱!

今天,自己用心浇灌的玫瑰开了,开满花园,开满心田!间或采些许花瓣夹在书中留个纪念!

初夏的玫瑰开得正旺,可实际上她已经败了,玫瑰永远开在半掩半虚,含蓄幽香的初春!

篇11:写玫瑰花的作文

从我懂事到现在,在我美好的记忆里,有我喜欢的花草,比如美丽的玫瑰,绿色的幸福草,随风飘舞的蒲公英。在这些树木中我最喜欢玫瑰花。

在我家的花园里有一朵玫瑰花。我每天去上学的时候都会跟我说再见,放学回家会跟我说:嗨,你回来了,今天高兴吗?我说:高兴呀!它看我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快乐。我真喜欢我的玫瑰花,在我家过了五年的花就是我最喜欢的玫瑰花。玫瑰花有红的、紫的、粉的,紫的真好看,它像一个个圆圈,好可爱。我喜欢玫瑰花。玫瑰花是一种爱情花,它身上长着一颗颗刺,这些刺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不让人去采它。这种话值得我们学生和保护自己。

啊!我最喜欢的玫瑰花,你给了我快乐,你给了我学习的动力。

篇12:写玫瑰花的作文

我仔细地看着这些玫瑰,哇!玫瑰粗粗的根上长着尖尖的刺,长着绿油油的叶片,嫩嫩的瓣朝上长着,里面的芯像是被托着的一盘诱人的黄蛋卷,散发出阵阵清香。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如同娇羞妩媚的少女,黄的、红的、白的、蓝的、橙的、紫的、粉红的,真漂亮!

我趁今天没事做,便开始调查关于“玫瑰有什么作用”的资料。哦!原来玫瑰用途很广,特别在药用和染料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价值。玫瑰很香,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香精原料,人们多用它熏茶、制酒和配制各种甜食品,其价值常比黄金还高。玫瑰入药,其荫干,有行气、活血、收敛作用,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是提取天然维生素C的原料。

篇13:写玫瑰的古诗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受到南方历史和文化的强烈影响, 对南方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南方的背景下创作的。他的作品生动展示给读者一幅幅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画卷, 并在1949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南北战争后, 南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方的种植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发达的北方工业即将到来。福克纳的作品不仅真实地描述了整个南方社会的变化, 也细致刻画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 福克纳的第一部短篇小说, 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为背景, 讲述了一位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的悲剧故事。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后不久, 小说中, 福克纳塑造了艾米丽这个有着多面性格、古怪脾气的没落的贵族之女。艾米丽的父亲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的捍卫者, 一直操控着她的生活, 剥夺了她的爱和婚姻的自由, 对她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在这篇小说中, 福克纳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语言、风格、技巧、福克纳的南方情结及象征主义也是评论家一直探索的。

2 象征与主题

象征在二十世纪一直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力量。象征主义广义上说是对象的另一个表示或暗示。在文学作品中, 象征符号是思想和情感的替代, 符号反映了特定的文化逻辑, 艺术家通过在客观世界中特定的对象或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人物、动物、植物、颜色、声音、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用品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时很难表达出他们的深刻意义, 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作品主题, 人们不仅可以更容易理解对象的含义, 而且还能体会到文章的深刻意蕴和美感。

文学大师福克纳特别擅长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在这部小说中, 象征手法亦随处可见, 通过象征赋予人物特定的意义, 为故事增添活力和感染力。小说中, 作为一个南方贵族, 艾米丽小姐被视为“一种传统, 一种责任, 和关怀”。她的话和手势在镇上被认为是一个风向标。她成了南方社会的传统价值和道德的化身。“艾米丽的悲剧色彩主要来自社会传递给她的使命。故事中的艾米丽是高傲的, 她承担着旧南方的光荣和梦想” (李霞, 2007:136) 。艾米丽的父亲, 父权社会和家庭的象征, 他控制了艾米丽的生活和婚姻, 甚至在他死后, 也对艾米丽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小说中, 对玫瑰的描述只是只言片语, 但就是从作者寥寥不多的描述中, 却能了解到玫瑰所暗藏的深意。玫瑰对艾米丽的爱情、命运有着高度的象征意义。福克纳将这一特殊的与爱无关的“玫瑰”献给了艾米丽, 暗示了艾米丽一生无爱的悲剧, 也表现出了艾米丽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和斗争。通过福克纳对小人物命运的真实书写, 读者看到了旧南方的丑陋一面。福克纳的作品带着对被压迫者强烈的同情, 对人性尊严的维护和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注, 体现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 通过艾米丽的个体悲剧, 福克纳试图引发读者对种族和人类命运深刻思考, 对社会的关注。

3 玫瑰的象征意义

玫瑰象征着艾米丽对爱情、婚姻和生活的憧憬和无奈。“福克纳用玫瑰来表达自己深切的同情和哀悼艾米丽的痛苦, 从而使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永远绽放的玫瑰。” (章淮平, 201117) 。福克纳把艾米丽的人生和玫瑰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 玫瑰漂亮, 美好, 如同年轻时候“身段苗条, 穿着白衣”的艾米丽。玫瑰花有刺, 正如艾米丽为爱情不顾一切, 甚至杀死爱人的行为。玫瑰消逝, 仍然留有余香, 正如小说中的艾米丽虽然死了, 却留给读者无穷的记忆和痕迹。玫瑰既是福克纳对艾米丽的同情和尊敬, 也通过玫瑰表达了他对南方传统的追忆。艾米丽献身南方旧传统, 是南方专制传统下的一个牺牲品。本文主要分析了玫瑰的象征以及, 以及和人物之间的矛盾。探讨小说对南方守旧传统、种族歧视对人性的压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是美国南方社会制度和文化的象征, 是反抗和瓦解南方旧传统的精神支柱。

3.1 象征爱情

小说中, “玫瑰”只是在最后一节中出现两次, “在帷幔窗帘褪了色的玫瑰色, 在玫瑰色灯光”, 但是“玫瑰”对人物的刻画及主题的揭示发挥了重要作用, 玫瑰的绽放与凋零在这部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对比, 象征着人物的生与死。自古以来, 玫瑰是爱和美丽女人的象征, 就像罗伯特的那首著名的诗, 我的爱情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那些可爱的和值得被给予的玫瑰成为世人争相传诵的爱情象征。最初艾米莉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 如同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玫瑰, 但小说中作者赋予带刺的玫瑰更深层的含义。如同艾米丽的爱情一样, 开始是给人带来希望, 可最后, 爱人背叛后, 玫瑰象征了生命的毁灭。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玫瑰, 既是对如艾米丽一样的南方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 也是对南方传统的缅怀, 同时也是作者借花表达的对一生为自由和爱奋战的人们的一种致敬。

3.2 象征死亡

在父亲去世前, 艾米丽被她专制的父亲所控制, 并被南方守旧的传统和观念控制, 讲究等级和种族对等。她父亲的操纵和旧传统的期望让她不得不随时保持高贵, 使得她孤立于社会存在。艾米丽是被有着严重的控制权的父亲抚养长大的, 她无力反抗父亲的操控, 最后当她从父亲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 决定开始新生活的决心, 她爱上了北方佬荷默, 但是由于地位的差异和南北的矛盾, 周围的人不断指责和破坏艾米丽和荷默的关系。面对人们的批评和侮辱, 艾米丽没有投降, 而是勇敢地反抗, 她义无反顾地和爱人出现在公开场合。然而, 荷默的背叛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 为了保持她的自尊心, 她杀死了荷默, 她最终选择了守着荷默的尸体几十年。人们在她死亡之后, 在她房间里目睹了褪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和梳妆台。艾米丽和荷默的死亡如同衰败的玫瑰一样, 象征他们被毁灭的爱情。艾米丽在与传统价值观的斗争中最终失败了, 成了南方僵化思想的牺牲品。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中, 艾米丽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艾米丽在这场战役中失败了, 她对爱情的不择手段, 得不到就毁灭的做法固然可恨, 但是她在僵化腐朽的社会制度下, 仍然执著与爱情的追求也仍然有令人敬爱的和钦佩的地方。

3.3 象征主题

玫瑰, 艾米丽小姐, 艾米丽的父亲和黑人仆人在小说中都是象征符号, 其中玫瑰的象征更是对小说主题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 它让读者体会到小说主题中人性的压抑, 另一方面, 它也是读者挖掘旧南方种族歧视及父权社会如何毁灭受害者的载体, 也寄托了作者对南方的回忆和怀念。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的独生女, 艾米丽是守旧贵族的象征。在她的父亲和南方传统的影响下, 艾米丽为了维护南方传统, 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欲望, 对父亲言听计从, 她不能按她想要的方式生活, 没有权利拥有正常的家庭, 爱和婚姻。在父权和旧传统的控制和操纵下, 艾米丽形成了压抑和扭曲的个性。荷默的出现激起了她对生活和婚姻的热情。让她有勇气打破传统对她的束缚, 她开始鄙视那些已经存在的传统道德, 公开与爱人甜蜜的约会。然而, 她父亲的死并没有给艾米丽自由, 因为, 她是南方贵族的象征, 代表了南方的古老文化。在南方社会的传统力量下, 她不得不做出让步, 抑制自己的欲望, 保持自己的纯洁形象。最不幸的是荷默不是想要结婚的人, 被爱人的背叛后, 艾米丽忍不住了, 她压抑的人性终于爆发了, 所以她杀了荷默。谋杀也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玫瑰的衰败预示着爱情的终结。

福克纳自小出生在美国南部, 作为南方人的代表, 其小说的创作背景多是美国内战前后, 承载着南北方新旧秩序的矛盾。 当时北方的现代化工业正逐渐代替了南方的种植园经济, 而困住守旧思想里的南方的贵族们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上都还无法接受这个大变革, 他们怀念南方过去的荣耀, 又面临旧制度的解体。因此, 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煎熬和矛盾。福艾米丽在父权和种族的双重束缚下, 从始至终遵守着南方的旧传统, 维护着南方的贵族尊严, 她被福克纳比作一座纪念碑, 因此她的离开, 这座纪念碑也倒了, 象征着南方顽固守旧的传统最终将从美国历史舞台上消逝。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 他为艾米莉献上一朵玫瑰, 玫瑰也寄托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4 结束语

小说展示了一个美国南方社会真实的全景, 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美国南部的社会风土人情, 秘而晦涩的气氛一直贯穿这个故事始终, 让读者感觉迷茫和凌乱。艾米丽的一生被定为悲剧, 她的死亡也预示着南方腐朽文化的最终解体。玫瑰象征作者对艾米丽悲剧人生的同情、对传统枷锁的反抗和对旧观念的反叛的斗士致敬。作者对美国南方的感情是矛盾纠结的, 一方面, 他对这片土地的古老价值和文化有着依恋, 不愿意看到他们最终消逝。同时, 他也不想掩盖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性扭曲的黑暗与残酷的事实。小说中玫瑰的出现虽然短暂, 但是寓意深远, 引人深思。通过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和技巧的应用, 福克纳对压迫者表示了同情和愤慨, 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是历史进步不可阻挡的洪流。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文分析了小说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旨在使读者更多地了解福克纳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南方传统文化、奴隶制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象征主义,主题,玫瑰

参考文献

[1]Tian Yingchun.A Rose in Full Bloom Forever—On Symbol-ism of Rose in A Rose for Emily[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51-52.

[2]Guo Heng.Culture Collision—the Origin of Emily’s TragedySe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

[3]Lu Jumei, Zhou Jiabin.Life&Death in A Rose for Emily[J].ENGLISH SQUARE, 2010, (1) .

[4]Lin Yuting.The Analysis on Emily’s Character in A Rose for Emily[J].科技信息, 2010, 2 (23) .

[5]章淮平.爱情还是毁灭——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玫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7 (5) .

[6]戴福丽.玫瑰有刺, 却花香怡人——品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青年文学家, 2009 (18) .

[7]李霞.无声的抗争——分析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8) .

[8]赵靖岩.试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象征主义手法[J].作家杂志, 2009 (11) :55-56.

篇14:写玫瑰的古诗

一、“凤凰”需“涅槃”,困境引生机

当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遇,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课时量限制下的教学内容的考量。随着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课程课时量正不断在减少,古诗词教学更是“囫囵吞枣”,为了宝贵的课时量,语文教师往往采用“重串讲,轻吟诵”、“重传授,轻感悟”的模式去“灌溉式填鸭”。其次,教学及高考语文给予学生的负面暗示。在高考语文方面,高考作文规定作文形式为诗歌除外,高考诗歌鉴赏板块也不会出现课内诗词解读,以及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囫囵吞枣的现象,进而让学生产生了“学诗词无用论”的错误概念,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背诵古诗词上。最后,教师本身古诗词教学积极性的欠缺。教师觉得教诗词痛苦,将教学效果定位为只要大致了解大意会背会写即可,这样古诗词教学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状态。在此,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有所作为,不要被教材牵着走,要主动探索教材内容,主动思考教学困境,“凤凰”要“涅槃”,先得靠教师自救,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借以突破困境。一方面,要加强语文教师在诗词方面的涵养,先增加教师在吟诵、诗词仿写格律等“技术能量”。教师可以欣赏网络优秀的视频,如北京景山学校朱畅思老师的六堂《吟诵课》,东南大学开设的《诗词格律与写作》,教师可先自我进修,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需求点”,探索学生“最爱”类诗词与“最痛”类诗词,可以将诗歌类型分为思乡类、惜别送别类、咏物类、咏史怀古类、爱情闺怨类等。

根据学生的“需求点”,节选不同类型诗词精华,收集成册,亦可把课内的诗词进行重新整合排练,不用按照单元或课本顺序来上,而是按照类型来上,这样学生会对诗词建立更深的链接。然后,注重诗词的实际运用,吟诵与仿写。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反复吟诵一类诗词,形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反复吟诵,让校园充满诗声,营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吟诵与诗词仿写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抑扬顿挫的诗词吟诵节奏促使学生更爱读,读了之后更有感觉去仿写,而古诗词仿写更是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让学生想要突破自己,追求更好的自我需求。最后,给予学生展现的平台。要对学生的习作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将学生优秀作品整理成刊,让学生的习作有机会像名人的诗作一样展现在更大更广的舞台之上。古诗词仿写,好比是一剂强心针,引来古诗词教学的生机,让高中的学生亲近古典诗词,仿写古典诗词,探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诗词底蕴。仿写有方法,“三步”来探路,古诗词配乐吟诵可以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古诗词仿写可以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但创作古诗词也不是无章可循,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认为“三步骤”可以引领古诗词仿写教学。

第一步:吟诵经典诗词,仿写个性词作。

在吟诵的基础之上按照古人的格式仿写,换几个字或几个词就可以,亦或可以进行诗词改写,把原来的词改成五言或七言绝句或律诗,吟咏出有学生自己特色的诗词。“初探式微”阶段,要先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敢于写,敢于说,对学生所有的诗词一对一进行教学。

在笔者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品出现“断层”现象,主要出现两类作品,第一类学生的作品:缺乏意象、意境,只有情感。如练涵彬同学的《思归》:“月满人未归,千里隔家人。不知母如何?只想早日归。”史添欢同学的《长相守》:“山一座,水一迢,身向东海那畔行,靠海浪声声。风一季,雨一场,梦往家乡身不行,不得闻千浪。”这些诗词虽然或缺乏意象或缺乏意境,但至少让学生知道原来古诗词创作也不难,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虽然这几首诗词都有不足之处,但至少学生在创作诗歌的时候知道了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即使像第二首只是几个意象的叠加,但至少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意象都能用来形容悲伤之境,也是一种收获,有利于诗词中对意象的把握。第二类学生的作品就好一些,有意象与意境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如赖芳芳同学的《念乡》:“洞箫声已去,千里寄思寥。又至苍月晚,夜夜何时了。”俞先军同学的《离人泪》:“独上西楼莫观云,秋风一起便黄昏。梧桐叶落人不存,从此天涯是孤魂。”通过吟诵不同类型诗词,学生仿照古诗结构写诗词,无论这个诗词有无做到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学生作品中,教师会发现惊喜,如像第二类诗词的小诗人,他们不仅有创作的激情,而且很有才华,他们的才华可能在语文高考卷中无法呈现,但稍加点拨,或许可以在诗词创作上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在做第一步时,无需畏首畏尾,要从学生的作品中去寻求答案。

第二步:吟诵同学习作,寻找情感源头。

第二步吟诵同学的作品,互相品评,去寻找触发自己创作的真正“源头”。在诗词创作之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会为写诗而写,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个人真正的所思所想,也不结合现在的生活实际,还停留在古代的生活场景之中。因此,这会造成两种现象,第一种是造成刻意模仿,甚至有的牵强附会,缺少意境;第二种无病呻吟,不能结合自己在当今的处境所思所想随意编造。

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设置相关环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前期的作品印成诗刊,在同学中传阅,让学生吟诵同学的作品,寻找能体现真实情感的意象,把同学的作品改成一个故事,这就是意境的创设。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吟诵,看学生诗作是否符合中国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式要求,当然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只要不一平到底即可,阅读《声律启蒙》,让以前的经典来指引我们注意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如赵青航的原作《无题》:“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不如意,想想家乡山河丽。成绩不好,仍需努力。”都是根据学生本人求学场景所写,但第三句和第五句“不如意”重复,学生互相品评修改后得:“秋末花黄已落蒂,只身漂泊在外地。三年苦读不如意,他日如何行孝弟。每每当我烦心溢,想想家乡山河丽。想要一切皆人意,而今壮士需努力。”但要注意的是,寻找情感源头时,要注意个别意向,有些意向是在改变的,如送别诗词中送别地点从“南浦”到现在的各种车站,从古人的“折柳送别”到现在的各种通讯工具的送别,从以前的“兰舟催发”的声音到现在的“各种车票”时刻表的方式变化等等,在学生寻找情感源头之时要注意现代人与古代人在意象、意境上选择的差异。

第三步:结合生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

第三步是为了让学生的诗作有进一步的变化,不再拘泥于古人的意境,老师还可以让古典诗词加入现代元素,让学生在仿写中寻求新的突破,勇于创新。如在创作咏史怀古诗时,学生很难将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去联系古代历史,教师可以用视频、情节剧等营造出相关场景,用时事政治之景来铺陈意境,让学生深入其境去创作诗词。在创作羁旅思乡时,可以加入求学的辛酸,亦或歌咏家乡的美好,在创作爱情诗时,可以换红叶、红豆、鸿雁等为短信、微信、邮件等。总之,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悟生活实际,摆脱原来诗词意境结构的束缚,根据现实来进行创作。

当实践研究到了后期,学生的诗词创作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心中的故乡,去书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去抒发对时事政治的感悟。如黄欢欢同学表现校园生活的《思归》:

“暮色沉,铃声紧,踢踢踏踏为何来?校园行路声。

高中勤,大学梦,殷殷切切怎生系?学子莘莘情。

书香里,相作伴,寒窗为友三春秋,欢笑淡忧愁。

天海边,各零落,试问何日再重逢?记忆涌心头。”

陈云丹同学因马航失联事件而引发的《失》:“泰坦沉没人皆失,马航失联无从知。柔人岸上痛心扉,故人而今又何在?”郑励爽同学因韩国游轮侧翻而引发的《难》:“韩方游轮遇险难,船长弃客受法办。彻夜救援无疲惫,民众游行祈平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包括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自我反思就是指学生把自己前后诗作的诗集进行情感思路、创作手法等反思与总结。相互反思就是对同学之间的习作再进行互相品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这之后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诗作与古人的诗作进行比较,进行再一步的“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扩大视野,浸润古典文化的目的。

二、高度与深度,两者皆可得

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表达和交流”,古诗词学习方法也有很多种,无外乎用创设情境、反复吟诵、把握意向等手段来达到明晰诗词情感、手法、技巧等目的。而古诗词仿写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走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自我情感的视角去通古代诗词人的情感体悟,自己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去对应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用“反弹琵琶”的形式去反向助力诗词教学,学生可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如此一来,教师就不用费时费事去特意营造意境,学生自动自觉会代入“自我”去感知诗境,当然要让学生所作的诗词有“用武之地”,笔者是采用出诗刊及印诗词总集的形式纷发给本校各个学生,并把诗刊诗词寄到该县的诗社协会及教科研单位,进行互动沟通,让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写诗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古诗词仿写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诗词吟诵与创作中获得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的吟诵与仿写获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与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荷尔德林在《人,诗意地栖居》中提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尘世喧嚣,我们却总是要求学生不为这些俗世所扰而诗意阅读,诗意地栖居是多么的不容易,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已不能改变现有的社会,那就让我们教师为学生诗意的阅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机会。诗意的创作,执笔写出自己的诗句,吟诵诗词,爱上诗文,爱上语文,让高中古诗词教学在诗意中成长,让古典文化在诗意中滋养。

上一篇:佳东街道工作委员会事迹下一篇:创建国家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