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摭谈

2024-05-06

古诗词鉴赏方法摭谈(精选十篇)

古诗词鉴赏方法摭谈 篇1

一、预习激趣, 感受诗意美

我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高中同学只有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时, 才有可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投入学习。那么, 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同学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 应善于运用新颖独特的、以点带面的预习激趣法, 可以激发这种浓厚兴趣。

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之前, 我布置了以下两道极富艺术趣味的预习题, 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 请列举三首我们没有学过的苏轼的古典诗词, (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 , 并简要介绍作者在这三首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 古今中外以咏古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很多, 请列举三首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不一致的咏古诗。

课后, 我在检查同学们的周记时, 发现不少同学都认为“通过这两道预习题开阔了学习、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视野”, “我们在完成这两道预习题的同时, 不仅品鉴到了同一作者在不同古典诗词中所寄寓的丰富而美好的情感, 还品鉴到了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所寄寓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细细品读, 感受情操美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认为:“虽然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非常多, 但是有一种经典艺术却保存得非常完好, 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一直蕴含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典诗词‘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的缘故。”中国古代先民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古典诗词的涵咏与诵读。教学时, 我们必须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古典诗词, 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领略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美学特质, 体味古典诗词中所寄予的美好情感, 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 教学曹操的《短歌行》这首乐府诗词时, 我要求同学们每读一遍, 就把自己在诗歌中感知到的作者情感或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美学特质记录下来。课后, 我检查同学们的阅读笔记, 发现很多同学每次诵读曹操的《短歌行》时, 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请看下面这位同学的诵读笔记:“第一次诵读品鉴:我感受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生逢乱世却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豪迈气慨和忧国忧民之心:他目睹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颠沛流离的悲惨情景, 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他渴望为天下的统一建功立业却一时难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因而发出深沉的“人生苦短”的忧叹。第二次诵读品鉴:我感知到了曹操具有求贤若渴之美德……”

三、快乐写作, 展示才艺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学作品中最具凝练美与想象美的一种精美的文学作品样式。鉴于此, 教学中我注重在同学们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古典诗词审美意蕴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对古典诗词中的诗题、诗中或者诗末等部分进行合情合理、富有文采的补白, 并给同学们创设展示、交流精彩文笔的机会和平台, 引导他们在缥缈的、神秘的、唯美的、虚幻的时空中与远古作者的美丽灵魂、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 并在这种美妙的沟通与交流之中, 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艺术才能。

比如, 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我要求同学们在反复诵读这首古典诗词的基础上, 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诗句, 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激情演绎。结果很多同学在对其选中的诗句的补白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展示出了各自的写作技艺。

可见, 引导同学们对古典诗词进行快乐、精彩的补白, 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维, 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展示自己美丽精湛文采的同时, 与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篇2

《孟子·万章下》中记载了孟子这样的言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后人将此概括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结合诗人生平,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如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样的句子,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一首题为《自遣》的诗,诗中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二者看起来所说的意思差不多,但联系作者身世,就可知前者是一位政治家的感慨,其意为感慨时光流逝,统一大业却未能完成,渴望得到贤才的帮助而建功立业;后者则是在黑暗的社会政治面前,晚唐文士无可奈何的曼声长叹与暂时逃避。再如同样是写黄昏登高,李商隐的《乐游原》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王之涣《登鹳雀楼》则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者低沉伤感而后者豪迈激越,因为李商隐处于国家命运江河日下的晚唐,而王之涣则处于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所以面对相同景色时却在诗中表现出了迥然相反的情感。

玩赏字句

诗是语言艺术中最为精粹的一种,诗歌的美要通过语言自身之美来显现,对于篇幅相对短小的古典诗词来说尤其是如此。古典诗词的创作都是“积字成句,积句成篇”,鉴赏古典诗词要格外着眼于诗中的字法、句法与章法。

诗人对于诗歌语言予以反复的加工和锤炼,力求以最恰当的字句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中国古代诗人在这一方面留下了许多故事。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推敲”一事则成为了佳话。到了宋代,诗人们更是重视对于字眼或者说句中眼的锤炼,如黄庭坚的“高蝉正用一枝鸣”一句中,“用”字就先后尝试过以“抱”、“带”、“过”等字来替换,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用”字。因为这样有比喻的意思在其中,仿佛是说蝉的鸣叫是借树枝来演奏,全诗的意味因此深远了许多。可见字词的改易往往会给诗歌的韵味带来重要影响,诗歌的用字是鉴赏时应特别在意的地方之一

诗歌当中采用的语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一方面从总体范围来说来遵循语法规则,另一方面却又从不同角度对句法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和超越,并力图有所创新。在汉语中,词语的组合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古典诗歌对于这两种语法手段都有很大的超越。其一为倒装,如杜甫诗中为了强调色彩给人的感觉,将“风折绿笋垂,雨肥红梅绽”说成是“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其二为省略,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省略了句中的动词而纯用名词。其三为词类活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当中,“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王昌龄“黄昏独坐海风秋”一句中,“秋”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短语,指湖面上的风吹来阵阵寒意。鉴赏诗歌时应掌握诗中的特殊句法。

章法说的是诗词的结构。在诗词中,展现的不外乎是主观之情、客观之景以及发生的事,而如何将情景事加以组合,使之成篇,就有赖于诗人的艺术构思,也就是谋篇布局的章法。解读诗词时应注意其艺术结构。如沈佺期《独不见》写一位长安城内的少妇的秋夜相思,全诗如下:“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中所写的场景由室内到室外再到辽阳,又由白狼河北回到了长安城南,结尾再次转入室内。全诗结构既严谨整密又顺畅自然,而如果能掌握此诗章法转折变化,对全诗的诗意也就有了深入了解。

体悟意境

在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字句含意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就可以进入诗歌鉴赏的最后阶段:体悟意境。这也是诗词鉴赏是否能够成功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偏于主观方面,包括情与理,指主观情感和对于生活的认识;境偏于客观,可分为形和神,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意蕴。意境是指诗歌所呈现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对象相互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诗歌中情、景、意这些个别元素,所展现的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某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意境的营造,要求诗人作到意与境偕,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浑然一体,能够调动读者的情感,使其进入种审美的状态,引起他们的想像与联想等精神活动,感受到生命的情调和意味。

意境是从中国抒情文学传统中提炼出的审美范畴。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论中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晚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才得到了比较精楚的认识。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据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可见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而意境则是诗词艺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古诗词鉴赏摭谈 篇3

一、感受形象,把握内容主旨

古语云:诗言志。诗歌自古以来就是用来抒写情志的,而抒情写志又通常借助典型景物和具体鲜明的形象来完成。因而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首先必须透过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淀和审美习惯等去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由景物人事等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从而初步体味出诗人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请看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吟哦此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冥冥暮色,烟雨笼罩着的楚江边,诗人正和挚友依依惜别。友人的船东去了,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诗人依依惜别的眼眸中。江面上那漂泊着的船帆,那着雨的飞鸟显得多么迟重、缓慢。诗人极目远望海门——朋友此行的目的地,所见只是一片迷蒙,唯有远处栖身于雨幕之中的江边树木在苍茫暮色中显出淡淡的黑影。猛然,一阵令人肠断的钟声传人耳鼓,撞击着诗人的心弦,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落如雨。诗人通过这幅富有情感的立体画面,营造出浓重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发了凄戚怅惘之情。

我们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居高临下,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中词句的含义了。如诗中“浦树远含滋”的“滋”,有人释为“滋润”,似可商榷。“滋润”的树木与诗中的空寂黯淡的氛围很不协调,与诗人沉重凄戚的心情也不吻合,而且时已黄昏,烟雨迷蒙,再加上树在远处,此时不可能看到远处江边树木的“滋润”。其实,此处的“滋”本作“兹”,“黑”的意思。远处江边树木呈黑魃魃状才与诗中意境和谐统一。

二、领悟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诗歌的主题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形成一个意境,往往需要若干个意象来组合。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物象。意境好比是一座完美的建筑,意象则是构成这一建筑的砖石。所以人们鉴赏诗歌先要理解局部意象,疏理片断情感,然后再把这些局部或片断的情感串合起来进而借助想象,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理解和体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请看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歌描写的是江南梅雨之夜诗人候客来访的情景:室外,“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室内,一灯如豆,诗人正枯坐在棋桌旁静候约客。他翘首以盼,凝神谛听,他是多么渴望听到约客的脚步声,然而不绝于耳的依旧是那雨声和蛙声。雨声、蛙声的意象,不仅交代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更反衬了室内的静寂,隐隐地传达出诗人的失望:也许正是这雨使客人无法赴约,而这蛙声也更使人心烦意乱。灯芯已经很长了,约客却久候不至,百无聊赖之际,诗人拿起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震落了欲坠的灯花。“孤灯独坐”,“闲敲棋子”,这一意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寂寞无聊的心情。全诗只是写了诗人候客的情形,对其心绪不著一字,但仔细领悟诗中意境,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情。

三、分析手法,领会艺术特色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常要借助比兴、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对比、象征、烘托和渲染铺陈等手法来表现,但最基本的手法是形象描述、直抒胸臆、用典寓意等。

形象描述即借所描述的人物、事件、景物等来表情达意,通常有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形式。而直抒胸臆则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直接地抒发出来。如前面韦诗的前三联,诗人通过烟雨暮色之中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钟声的铺写渲染,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暮雨江边送友图。在这里诗人并未借用惜别惆怅之类的言辞,但他描画的这幅富有特征的图景却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对这次分别的怅恨。这就是寓情于景。然而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有的诗人善于在诗中运用人们熟知易懂的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如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就以善用典故著称。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拓跋焘、廉颇等典故,赞扬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抗敌业绩,批评了南宋当政者仓猝北伐的冒险行为,抒发了自己抗金救国的热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悲愤。这首词即是活用典故的范例。

四、咀嚼字词,品味诗歌语言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诗人写作时总是选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句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大凡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炼字铸词锤句上下功夫。我们鉴赏诗歌时就应对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细细品味,领会其中的意蕴。请看唐代苦吟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了诗人走访友人李凝未遇的事,诗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两句诗乍一看似有悖情理:“鸟宿池边树”,诗人夜晚如何能见?细一想,方能悟出诗人构思之妙,用心之苦。月白风清,万籁俱寂,僧人“笃笃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惊动了树上的宿鸟。鸟儿惊叫着扑打着翅膀从巢中飞出,而后又栖宿在巢里了。这些声响又进一步衬托了月下幽居的宁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句中的“敲”字比“推”字更合情理,还有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并且“敲”字是开口音,比“推”字发音更响亮,品之令人回味无穷。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摭谈 篇4

一. 明确高考古诗词的特点

从历年的高考古诗词的内容看, 古诗词的考点, 一般都设在三个方面:即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把握诗意, 感受诗情;鉴赏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下面就这三方面具体举例谈谈。

1、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北京卷) 的第12小题鉴赏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中:下列对诗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 催人衰老, 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 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 已无家可言。

2、把握诗意, 感受诗情。即领悟诗词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鉴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其中的试题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3、鉴赏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法。即领会诗词运用的语言和写诗的技巧。如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考查对辛弃疾的词《鹧鸪天·送人》的鉴赏, 其中的试题是:“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4分)

二. 鉴赏诗词的前提条件

诗词鉴赏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要想准确把握一首诗或词的内容, 鉴赏者虽然要求具备一定的想象、创造能力, 但是更需要有一定的有关诗、词知识的必要储备, 这是鉴赏诗词的前提条件, 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掌握诗词分类、形式、风格、艺术手法等基本常识。

我国古代诗词历史悠久, 成就辉煌, 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众多的体裁、风格、流派则如群芳斗艳。尽管如此, 但同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却有稳定性的特点, 同一流派的诗作又有其共通性的地方。因此, 学习各时、各流派的代表诗词, 了解并掌握其风格特点, 是今后阅读鉴赏其同类作品的坚实而必备的基础。如了解了豪放派苏轼的思想与词风特点之后, 对其“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西北望, 射天狼”的句子便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悟。再如, 了解了李白在逆境中旷达不羁的性格和豪放的诗歌风格, 自然就能深入体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意境和风格。而且, 在学习诗词作品时, 对常运用于诗词的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 以及含蓄精练、意蕴隽永的语言风格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格律知识等, 都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鉴别。再者, 高考诗词鉴赏题为什么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内容材料虽都来自教材之外, 但难度均小于教材同类作品。因此, 了解并掌握上述诗词知识, 就能利用它们寻求理解诗词的许多捷径。

2、掌握一些特定实词的特定含义。

要准确理解一首诗词, 首先必须能准确理解诗词中的具体词句的含义。由于汉语语言演变历史悠久, 现代汉语中的某些说法在过去往往有特定的词汇来代替。因此古代诗词便具有用语含蓄、精练的特点。如果我们平时留意, 从这方面积累, 那么就能在诗词鉴赏中减少许多阅读障碍, 简单归纳一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用自然景物、景象表时令、季节的词

如“芍药花开”一般指春天, “牡丹花开”多指夏天, “菊花”代秋天, “梅花”、“六出飞花”多指冬天。像诗句“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失群寒雁声可怜, 夜半单飞玉月边”等便需要这类知识。

B、古今表特定事物的特定词

如月亮, 古称“蟾蜍”、“玉盘”、“桂宫”、“银勾”、“婵娟”。书信, 古称“鸿雁”、“只牍”、“只素”。美酒, 古称“琼浆”、“玉液”、“金浆”、“杜康”。像诗句“未植银宫里, 宁移玉殿幽”、“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等。

C、表地名的古代称谓

如现在的南京, 古称“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应天”等。苏州古称“姑苏”、“吴门”。扬州古称“广陵”、“维扬”、“扬城”、“江都”等。像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宁饮建业水, 不食武昌鱼”等便是如此。

对于以上谈及的众多特定的词, 如能了解并熟悉, 那么我们便能透过这些词语了解到诗人写作的季节, 要么通晓诗人引用的历史典故, 要么触摸到诗人的某种情感。这些对于沟通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是非常重要的。另外, 对于一些在具体语境中所特定的含义, 也要特别留意。

三. 诗词鉴赏步骤

第一步, 分清类别, 明确特点

我们知道,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词, 其特点是不同的, 例如唐代李白的诗词风格清新飘逸, 想象奇特瑰丽;而杜甫的诗则抑扬沉重, 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宋词豪放派, 像辛弃疾、苏轼, 他们的词大多是气势雄浑, 豪迈奔放;婉约派中的柳永、李清照, 他们的词大多是花草闺怨, 缠绵凄恻。即便是豪放派, 不同的词人的词, 风格也是有所不同的。如苏轼的词气势恢宏、豪迈而奔放;而辛弃疾的词则悲壮苍凉, 慷慨沉郁。所以拿到一首诗或词, 首先就应该分清它的朝代, 联系作者的思想与作品风格, 去开启新诗的内容, 为全面地理解诗的内容打下基础。不仅如此, 我们还应该掌握各类题材的诗的一般写法, 以引导和规范读诗时思索的方法。如送别诗, 它一般是按时间, 按地点来描写景物, 表达离愁别绪;再如怀古诗, 它一般是通过昔盛今衰, 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或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失落的心情, 或者是借古来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还有边塞诗, 其中战争场面的描写或者是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 或者是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或表达厌倦战争, 渴求安宁平静的思想。另外还有咏物言志诗与借景抒情诗, 其构思与组材各不相同, 风格迥异。因此, 明确了一首诗常见的组材特点, 便能在进行整体鉴赏时, 循着一定的思路, 迅速地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减少了阅读中的盲目性。

第二步, 领悟诗意, 感受诗情

领悟诗意, 即反复体会作品中所叙之事和所绘之景, 然后在脑海中形成那种事物所展示的画面, 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 领悟作者处于其中的某种感情。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抓住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 所陈述的事情。诗作的主要特点是抒情, 而表达感情的手段又是借所写之景、所绘之物、所叙之事来表现出来的。所以抓住作品中的景、物、事, 把它们共同构成的画面再现在头脑中, 就自然能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B、咀嚼一些关键词语, 特别是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或多或少, 或直接或间接地透示出作者或高亢、或低沉、或奔放、或哀伤的感情基调。

C、联系作者或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凭空而来的, 往往是由深有感触的事引发的。因而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及作品内容的背景, 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与所要表达的情感。

D、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不仅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 对于读者的欣赏更是一种必要。一篇文学作品创作出来, 读者只有通过想象一方面正确快捷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 另一方面对作品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这样才能更丰富地再现诗人诗中的形象, 演绎出比原作品更丰富的情感内容。

E、朗读。“诗是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美的”。不错, 体会诗词的意境的确离不开朗读。一篇优秀的作品, 往往比较含蓄隽永, 也正因为这样, 往往读第一遍时可能仅了解其内容, 到第二遍逐步触摸到诗人的某种感情, 而到第三遍则诗人的良苦用心便豁然开朗。一篇诗作往往是在反复朗读、咀嚼再三的过程中, 逐步寻求出诗词词句所要蕴含的情思与真味。

第三步, 深挖细究, 明辨手法

通过以上途径, 准确把握了作品的深层含义之后, 我们还应对其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的技巧作进一步的探讨。诗词一般常用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来表现主题, 抒发情感, 因此, 只有反复、深入的体会, 才能更透切地领会作者的思想与作品的艺术技巧。

高考古诗词形象鉴赏方法 篇5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三部曲:了解背景、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洞察心胸。下面予以具体分析。

1.通过背景了解,把握形象的理解方向。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生活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及其创作风格可以使我们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走一条捷径。

时代背景: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创作背景:许多古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者,有时候命题者也会利用注解的形式提供一个创作背景的介绍,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认真分析这些创作背景,有助于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而且跳跃性强,所以在鉴赏诗歌时,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我们还要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 ,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诗歌语言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诗中常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雨以及月露风云等,我们要善于对这些诗歌形象的外形与内涵进行归纳总结。

3.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的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云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启发学生通过想像,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4.把握意象的指向,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物象、形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如何从意象入手,来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及感情,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诗歌鉴赏中应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中“骤雨初歇”的情景:寒蝉在雨后秋风中凌切的叫声。雨后的长亭,烟波波暮霭,这种冷色调的景物,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一种与情人离别的低沉哀伤的情感。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D萧索清冷的画面,烘托了一种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5.从意境洞察心胸。

古诗词鉴赏方法谈 篇6

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壮志难酬的忧怨,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终要沉没,燕子虽回,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园只能独自徘徊,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往往能先声夺人,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通过多次品读,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满纸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在鉴赏诗词时带给我们的有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作为教师除了交给学生方法外,还必须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感悟,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美好境界。

浅析古诗词鉴赏方法 篇7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 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或者借景抒情, 或者情景交融。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山川河流, 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 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 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等。

咏史诗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 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 发而成诗, 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 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多种体裁, 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鉴赏作品时,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的意蕴和感情, 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 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 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 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 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 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即“知人论世”, 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

4. 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一般而言, 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透过典故的本义, 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古诗词鉴赏方法谈 篇8

一、从标题观察诗词类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诗词标题就点明了诗歌的类型: 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 、咏物诗、送别诗、咏史怀古诗、伤春 惜别诗、即事感怀诗等。我们可以根据诗词的题目,观察诗词的类型,从而分析诗词的感情和表达技巧。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 就有与之对应的思想感情和缘情达 志的表达 技巧。如,边塞征战诗。一般表达的都是对边地的热爱, 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 长期戍边不能回家的苦闷与怨愤,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伤害等, 是写景抒情或叙事抒情。而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一般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等。羁旅行役诗,表达的则是羁旅行愁,客居他乡,身单影只,以示旅途的艰辛, 客居他乡的孤单与寂寞,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题目就交代了诗词的类型—田园诗。

二、从作者积累生平经历

诗歌主题的准确把握,来自于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特别是影响作者宦海沉浮的重大经历。这些经历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的“论世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许。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古人说:“诗言志。”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情绪会委婉或直接地投射到诗人的诗词中。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 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 志 ,孤桐即为 他的人生 写照 :尽管在变 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由此看来,平时就对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进行积累,解读他们的诗词就有源可找了。

三、从诗眼揣摩感情倾向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它犹如人的眼睛,能揭示全篇的内蕴和表达技巧。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赏析诗歌,从诗眼入手,犹如拿到开启大门的钥匙,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是诗人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 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 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一个“悲”字折射出杜甫沉郁深广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从典故探究诗句深蕴

“意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追求, 圆融优美的意境, 隐约朦胧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向来被认为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典故的象征、暗示作用正为创造这种境界提供了帮助。用典因其凝练而又曲折深婉给读者解读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有些作品,典故堆垛 ,就会直接 影响到对 整个作品 的表达,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典故有个初步的了解, 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用典后表 达的新的 含义。一般而言, 古诗词中用典有的是典故, 又是比喻; 有的是用古人的身世暗示自己的遭遇, 以过去的情怀抒发今日的感慨。有的是套用成辞,作者将他们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同己出,贴切自然。

古诗鉴赏方法谈 篇9

古人作诗,很讲究拟题。标题是诗歌的眉目, 它往往暗含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线索。一般地说,分析诗题,首先有助于阅读的方向。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一诗中,“闻”意为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揭示了写作背景;“遥”表明了两人分隔两地。有了这种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再阅读此诗,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容易。其次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中某些词语的意思。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很多学生对诗中的“故国”、“空城”难解其意,其实,结合题目,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它们和题目中的《石头城》一样,指的都是六朝古都金陵。把握了这一点,诗意就贯通了。再次有助于把握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两联。诗词的开头一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事件等。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这两句点明了《约客》的环 境 ,富有地方气息。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这两联照 应题目 , 写出了登高所见, 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情调。

二、抓意象,透过意象看抽象

意象是读者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通过对诗歌物象的把握就能领会作者借用了哪些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如“月”是唐诗宋词中常用的意象, 一般说来,“月亮”是表达思念之情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再如“梧桐细雨”是凄楚悲凉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梅花”多比喻诗人不幸遭遇与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松”则是正直、坚贞、高尚的象征(“松柏本 孤直 , 难为桃李 颜”);“杜鹃”是凄凉 、哀伤的 象征 (“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寒蝉”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鸿雁”常寓游子思乡怀情和羁旅伤感(“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冰心玉壶”比喻无意于追逐功名富贵,自己的心如同一片冰在玉壶那样纯洁、晶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鉴赏诗歌只要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不同旨趣,所体现的不同情调,就能较好的鉴赏诗歌。

三、品语言,结合语境解诗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 “诗有别材 ”, 其实 , 诗也有“别语”。 古代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古代诗歌多半短小精悍, 但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的语言美集中反映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分析古代诗歌中精炼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必须让中学生弄清弄懂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从而确定诗歌的语境义和领悟作品内涵。品古代诗歌语言,也就是要中学生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古诗的语 言一般有 如下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 千秋雪 , 门泊东吴 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感,有静景, 色彩绚丽, 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 全用白描,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 深刻 ,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 ,奇幻的情 思 ,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 、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 要所述的 意思寄寓 其中,让读者去品味。如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其特点是语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注重炼字 炼句 ,如贾岛的诗。

7.沉郁。指情感的浑厚 、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如他的“三吏”、“三别”。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唐诗宋词几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 教好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 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进行深切的体会, 并将古诗词的深层意蕴有效挖掘出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和读书的经验, 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简要的研究。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功利化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在高考的指引下呈现逐步功利化的发展趋势, 具体表现为: (1) 忽视能力培养, 只重视鉴赏的技巧, 特别是在高三阶段, 各种古诗词鉴赏的秘诀更是层出不穷, 对学生古诗词的鉴赏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 忽视质量, 只重视数量, 希望能押中高考题。所有这些现象的行为没有考虑到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违背了古诗词鉴赏的规律, 从而丢失了诗性美, 与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形成了严重的背离。

2.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学生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似乎成为了鉴赏古诗词的全部。从本质上来说,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思想等, 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 因此, 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然独具特色。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 从而将学生鉴赏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机械的教学程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 使得古诗词固有的趣味性大大降低, 从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造成了极大的抑制, 显著降低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整体效益, 使其停留在理性的说明文的水平上, 这使得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情感无法有效激发出来, 达成古诗词鉴赏美化学生的心灵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 传递弘扬和实现人文精神的任务变得如同空中楼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1. 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最好的语文教师就是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其摸清一篇文章的思路的教师”,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 理清思路应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也是如此。但是, 古诗词和小说、散文等又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 古诗词的故事情节并不完整, 语言具有跳跃性, 表意也较为含蓄。古诗词的意象恐怕是学生在感受上最易触摸的东西。意象具体表现出了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的凝聚, 它有机融合了意和象, 是古诗词的基本单位, 也是古诗词的灵魂, 要想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意境, 就必须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古诗词的意象。分析意象是分析古诗词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古诗词结构脉络或感情思路将一系列问题设计出来, 让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更好的领略。如在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先让学生熟读该古诗词, 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古诗词中描写的意象都有哪些?”“为什么写得这么悲凉?”等,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对诗人面对赤壁时内心的苍凉和感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将古诗词的背景材料, 如赤壁之战等讲解给学生,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 并对诗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 注重课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 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 诵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积极督促学生背诵教材上要求的篇目, 除此之外还应利用早读的时间将课外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到学生的背诵任务中去。如在学完李清照的《醉花阴》后, 可以将李清照其他阶段的古诗词展示给学生, 如《声声慢》等,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对其悲戚伤感的感情进行深入的感受。背诵完毕后, 让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和交流, 共同探讨对这些古诗词的感受。又如在对李白、杜甫等名家的古诗词进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将这些名家的其他主要古诗词引入到学习中来,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该诗文或该诗人的理解。此外, 还应将学生背诵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背诵成果进行有效的巩固, 最终促进学生古诗词诵读效率的显著提升。

3. 积极组织活动

要想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显著提升, 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组织一些适当的活动, 比如, 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诵会, 让学生在诵读之后相互点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使其尝试写古诗词, 如有这样一道题:依据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自己创作一首诗。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 石子、蜡烛、小草等平凡的事物是其选择的主要事物, 创作完成后, 让学生之间对作品进行积极的交流, 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一些学生创作出来的优秀小诗进行分析, 将它们的共性指出来。结束讲解时, 鼓励学生只要用心就能写好古诗词, 从而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消除古诗词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 进而更勇敢地去攀登古诗词的巅峰。

总之,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要想通过学习显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人生境界, 一方面, 语文教师应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积极主动的拓展, 对古诗词鉴赏的切入点进行良好的把握, 并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古诗词鉴赏中。

参考文献

[1]张蓉.中国诗学史话—诗学义理识鉴[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文史知识·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0 (4)

[4]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6)

上一篇:市场需求导向下一篇:伤口修复